高頻電磁波危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高頻電磁波危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黎斌寫的 SF6高壓電器設計(第5版) 和盧啟付等的 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室內電磁環境對人體健康之影響與對策評估計畫 - 內政部也說明:率越強,幾乎所有人都難逃其影響(本研究暫不討論高頻電磁波的部分)。低頻 ... 者(孕婦、兒童、老人或病患等),而電磁波產生的健康危害也多數是慢性損害,.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出版社 和中國電力所出版 。

聖約翰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碩士在職專班 鄭超元所指導 吳家銘的 運用機械設計原理製作抗電磁波洩漏(AEWL)波導管研究 (2021),提出高頻電磁波危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磁波、電磁屏蔽、波導管(Waveguide)、AEWL、洩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 陳水龍所指導 林昱仁的 透地雷達量測地下孔洞之垂直解析度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透地雷達、地下空洞、砂箱試驗、空間解析度、移位法、時域有限差分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頻電磁波危害的解答。

最後網站你知道家中各種電器用品的電磁波有多強?最高的竟然是它!則補充:要談電磁波對人體的危害,就要先了解電磁波是個什麼東西。電磁波又稱為電磁輻射,簡單的說就是電磁場(EMF)的波動,電場的變化產生磁場,磁場的變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頻電磁波危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SF6高壓電器設計(第5版)

為了解決高頻電磁波危害的問題,作者黎斌 這樣論述:

本書總結了作者50年來在SF6高壓電器開發工作中的研究成果與設計經驗,詳盡地介紹了SF6氣體的理化電氣特性和SF6氣體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總結了SF6高壓電器的結構設計經驗及設計計算方法。作者以超前意識對SF6金屬封閉式組合電器小型化和智慧化提出了許多有用的見解,並對該產品的線上監測技術進行了有實用價值的論述。對困惑高壓電器行業多年的技術難題(如溫度對SF6濕度測量值的影響、SF6濕度的限值及其線上監測、斷路器電壽命線上監測技術、產品局部放電特性及UHF法測量技術、日照對產品溫升的影響、高寒地區產品的設計與選用等),作者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比較科學的回答。為減少溫室氣體的使

用和排放,作者總結了近年來國內外對SF6混合氣體和替代氣體的主要研究成果,並提出了環保氣體高壓電器的研究方向和設計思路,為開展環保電器的研發拉開了序幕。本書還系統地介紹了SF6電流互感器的設計計算方法,對有暫態特性的CT繞組的工作特性作了深入的分析。 本書特點是:理論分析精煉,設計計算方法適用。 本書可供高壓電器研究、設計人員,電力部門研究、設計和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教師、研究生參考。本書是相關專業畢業生和研究生快速適應工作的好幫手。

運用機械設計原理製作抗電磁波洩漏(AEWL)波導管研究

為了解決高頻電磁波危害的問題,作者吳家銘 這樣論述:

人造電磁波污染日益嚴重。在百餘年前,沒有電力設施與無線通訊技術等發明的年代,人類是生活在沒有人造電磁波的天然電磁環境中,人體適應天然電磁環境並無大礙。十九世紀末期以來,快速發展的基礎科學中,電學與磁學的研究發現電磁波項目,這偉大的發現促使其衍生出來的技術隨著蓬勃發展而相當程度深入至現今社會中。大量的電子、通訊、醫療、交通、電力輸送與電器設備進入我們生活。人造的電磁環境變得更加複雜與嚴重,產生新的污染型態—電磁波污染。發送電力的高壓電塔,電視、廣播、通訊系統的發射塔或地面接收站,學術或醫療使用的核磁共振造影,甚至小到日常生活必備的吹風機、手機、筆記型電腦等,都存在著電磁波。電磁波可能造成的危害

包含同類的電磁裝置以及使用這些裝置的人類。不受侷限的電磁波經科學家研究已證實會對人體產生多面向且複雜的傷害,包括身體疲勞、免疫功能降低、鈣質減少、女性流產、癌症等。另外,當今人們常頻繁接觸的各式電子產品,常為達到美觀輕薄短小的目標,常在設計上使元件分佈密度高,進而以達成盡可能縮小電路體積,這意味著有更多的元件必須擠在相當狹小的空間中,造成元件之間增加各自產生的電磁波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機會。以上的雙重負面因素便凸顯出屏蔽電磁波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本研究重點在於討論如何利用常見使用於電磁屏蔽的金屬材料,在僅考慮接合處的幾何結構下,如何增強電磁屏蔽

的效力。其潛在優點是增加此方式的性價比及降低電磁屏蔽的複雜度。本論文研究針對電磁屏蔽建構中波導管的電磁波洩漏與組裝問題做研究與改良,同時本論文運用機械設計原理設計出的一種新型的抗電磁波洩漏(AEWL)波導管,可降低傳統式波導管安裝於電磁屏蔽室時所發生的洩漏及提高施工上的便利性與工法。更進一步,本論文將所提的抗電磁波洩漏(AEWL)波導管,申請新型式專利。本論文中新型設計的抗電磁波洩漏 (AEWL)波導管,具有以下優點:1.安裝方便2.節省人力3.縮短安裝時間4.安裝時防止洩漏的良率提高。經過反覆測試驗證,本論文中所提方法確實能解決施工上時間過長與人力的耗損,而其安裝施工後的屏蔽隔離效果均有達到

100 dB以上的優良效果.相較於傳統式的波導管優良。本新型設計的抗電磁波洩漏(AEWL)波導管,在解決相同問題上,確實效果顯著。關鍵詞: 電磁波、電磁屏蔽、波導管(Waveguide)、AEWL、洩漏。

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

為了解決高頻電磁波危害的問題,作者盧啟付等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在電力設備絕緣技術領域中,局部放電檢測技術廣受關注。廣東省電力科學研究院高壓所一批專家學者多年來致力於該專業的研究與應用,幾年來積累了不少經驗,為更好地推廣應用技術,特編寫了本書。 《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主要包括7 章內容,分別是概述、局部放電理論、局部放電特高頻電磁波在GIS 中的傳播特性、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基礎、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的標定、局部放電特高頻定位技術、特高頻檢測技術在GIS 局部放電狀態監測中的應用。 前言 1 概述 1.1 國內外狀態檢修背景簡介 1.2 局部放電檢測技術 1.3 局部放電特高頻線上檢測技術 1.3.1 特高頻檢測法的原理

1.3.2 國內外特高頻法研究的現狀 1.4 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的主要內容 2 局部放電理論 2.1 局部放電的概念 2.2 局部放電的物理過程 2.2.1 氣體放電理論 2.2.2 局部放電的產生機理 2.2.3 局部放電的過程 2.3 局部放電的基本參數 2.3.1 電氣參數 2.3.2 非電氣參數 2.4 局部放電輻射原理 2.4.1 元電流輻射的基本理論 2.4.2 局部放電電磁波輻射的原理 2.5 常規局部放電與特高頻局部放電信號之間的關係 3 局部放電特高頻電磁波在GIS中的傳播特性 3.1 波導理論 3.1.1 波導中導行波的一般傳輸特性 3.1.2 同軸波導中的電磁波

3.2 GIS中電磁波傳播規律模擬 3.2.1 模擬原理 3.2.1.1 FDTD法簡介 3.2.1.2 FDTD法的計算過程 3.2.1.3 FDTD法中參數的確定 3.2.2 模擬內容及結果 3.2.2.1 模型結構設置 3.2.2.2 模擬結果 3.2.2.3 傳播距離的影響 3.2.2.4 脈衝寬度的影響 3.2.2.5 模擬結果頻域分析 3.3 GIS結構對電磁波傳播的影響 3.3.1 直線、L型結構 3.3.2 絕緣子 3.4 GIS中局部放電特高頻電磁波傳播特性的試驗研究 3.4.1 252kV GIS試驗平臺 3.4.2 A相高壓導體尖刺放電 3.4.3 A相絕緣子固定金屬顆粒

放電 3.4.4 C相高壓導體尖刺放電 3.4.5 C相殼體尖刺放電 3.4.6 C相絕緣子固定金屬顆粒放電 4 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基礎 4.1 天線接收原理 4.1.1 等效電路 4.1.2 短探針的接收理論 4.2 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系統 4.2.1 系統的組成 4.2.2 系統的分類 4.3 局部放電特高頻信號的時頻特徵 4.4 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的抗干擾技術 4.4.1 抗干擾研究的必要性 4.4.2 特高頻檢測中主要干擾源 4.4.3 特高頻檢測中主要的抗干擾措施 4.4.3.1 檢測系統內部的相互干擾 4.4.3.2 來自監測系統外的電磁干擾 4.5 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的模式

識別 4.5.1 局部放電的放電譜圖 4.5.2 局部放電特徵參數的提取 4.5.2.1 局部放電統計特徵參數法 4.5.2.2 威布林參數法 4.5.2.3 時頻分析特徵參數法 4.5.2.4 分形特徵參數法 4.5.2.5 譜圖的圖像特徵參數法 4.5.2.6 自回歸模型參數(AR模型係數)法 4.5.3 模式識別的分類方法 4.5.3.1 距離分類法 4.5.3.2 線性及非線性分類器 4.5.3.3 人工神經網路 4.5.3.4 模糊概率論識別法 5 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的標定 5.1 時域參考法測量原理 5.1.1 GTEM小室簡介 5.1.2 標定原理 5.2 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性

能的關鍵指標 5.2.1 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量綱標準化的研究 5.2.2 檢測系統靈敏度的標定 5.2.3 檢測系統最大可檢測信號的標定 5.2.4 感測器頻域等效高度 5.3 基於GTEM小室的局部放電特高頻標定方法 5.3.1 檢測系統靈敏度標定方法 5.3.2 檢測系統最大可檢測信號的標定 5.4 GIS局部放電標定結果的檢驗 5.4.1 感測器性能測試 5.4.2 GIS上各廠家設備檢測對比試驗 5.4.3 典型感測器GTEM測試結果與GIS上檢測結果對比試驗 6 局部放電特高頻定位技術 6.1 GIS局部放電特高頻定位常用的方法 6.2 時間差定位方法 6.2.1 基本原理 6.2

.2 基於小波分析的降噪方法 6.2.3 時間差讀取方法 6.2.4 感測器與局部放電源相對位置對時間差計算的影響 7 特高頻檢測技術在GIS局部放電狀態監測中的應用 7.1 概述 7.2 GIS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的應用 7.2.1 特高頻檢測技術研究工作的開展 7.2.2 特高頻檢測技術應用工作的開展 7.2.3 GIS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存在問題探討 7.3 GIS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典型案例分析 7.3.1 GIS隔離開關氣室絕緣拉杆內部氣隙缺陷 7.3.2 GIS隔離開關氣室粉塵異物缺陷 7.3.3 GIS隔離開關氣室部件鬆動缺陷 7.3.4 GIS斷路器氣室粉末異物缺陷 7.3

.5 GIS斷路器氣室導體接觸不良缺陷 7.3.6 GIS避雷器氣室內部導體接觸不良缺陷 7.3.7 GIS避雷器氣室金屬異物缺陷 7.3.8 電纜終端內錐絕緣子內部氣隙缺陷 7.3.9 GIS電纜終端氣室電纜附件絕緣套管內部氣隙缺陷 7.3.10 GIS氣室內部金屬粉末缺陷 7.3.11 GIS分支母線氣室絕緣件表面缺陷 7.3.12 GIS分支母線氣室絕緣子內部氣隙缺陷 7.3.13 GIS母線氣室導體接觸不良缺陷 參考文獻 局部放電好比是電氣設備體內的“癌細胞”,它伴隨著設備內部絕緣材料或結構的微觀缺陷而生。局部放電因其電、熱、機械和化學效應會對絕緣材料造成侵蝕並加速

材料的老化和劣化,就像“癌細胞”的擴散,並將終引發絕緣擊穿故障。 電氣設備局部放電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如絕緣設計不合理,絕緣材料中存在雜質、氣泡或裂紋,電極表面粗糙或因劃傷而引發的尖刺,設備裝配中的偏差,設備運輸或試驗過程中帶來的各類損傷,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因震動而導致的連接部件的鬆動,以及絕緣的老化等,這些因素均會導致設備內部電場應力集中而引發局部放電。局部放電本身並不等同於絕緣故障,一般可以在電氣設備運行過程中存在相當長的時間。局部放電的發生、發展及其破壞作用具有很大的隨機性,並因絕緣材料、絕緣結構、運行工況以及周圍環境等眾多因素的不同而不同,這也使得局部放電狀態及危害程度的評估十分複雜。

國際上早提出局部放電這一概念是20 世紀初,到20 世紀80 年代就已經建立了國際公認的測量標準(IEC 270)。長期以來局部放電現象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局部放電測量被廣泛應用於高壓設備的型式試驗、出廠試驗、交接試驗以及絕緣預防性試驗,成為檢驗設備品質工藝水準及絕緣性能的關鍵參數,同時也是反映高壓設備早期絕緣缺陷靈敏和有效的指標。多年以來,人們也一直致力於將局部放電檢測應用於設備的帶電測試,然而由於局部放電帶電檢測情況下的靈敏度、高壓設備工作現場複雜的電磁干擾等技術瓶頸的制約,局部放電帶電檢測和線上監測技術的發展非常緩慢。自1986 年英國Strathclyde 大學在蘇格蘭的Torne

ss 核電站安裝了第一套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GIS)的局部放電特高頻監測裝置以來,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日益成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發表的論文不下數百篇。特高頻法(ultra-high frequency,300MHz~3GHz)就是利用GIS 局部放電輻射出的特高頻電磁波信號進行檢測的一種方法。研究表明,GIS 局部放電將會產生很陡的脈衝電流,並向四周輻射多種頻率的電磁波,通過特高頻感測器接收其中300MHz~3GHz 的電磁波信號,可實現對局部放電的檢測和定位。由於特高頻法具有抗干擾能力強、靈敏度高等特點,而且這種非接觸式的測量方式對於二次設備和檢測人員而言都更安全,系統結構簡單,特別

適合於線上監測,因而較之於其他檢測方法具有明顯的優勢。局部放電特高頻線上檢測技術的應用則隨著北京2008 奧運會的舉辦而掀起了高潮,也正是自2008 年起,國家電網公司陸續發佈了十余項規範輸變電設備狀態檢修的企業標準,廣東電網公司則於2009 年底首次啟動了GIS 局部放電特高頻線上監測系統的大規模招標採購。在國家電網公司“十二五”規劃中,智慧電網建設引領能源產業發展的引擎,智慧設備及狀態評估均離不開線上檢測技術的支撐,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赫然在列。然而,在局部放電特高頻線上檢測技術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 (1)相關技術標準、規範不健全,缺乏統一有效的指導; (2)設備

運行現場複雜的放電類干擾依然嚴重影響特高頻檢測的應用; (3)特高頻局部放電檢測技術在故障診斷和狀態評估的理論和應用均不完善; (4)特高頻局部放電檢測技術本身應用的瓶頸較高,難度較大。 這些問題導致人們一度對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存在很大爭議,令現場從事運檢工作的技術人員感到困惑。廣東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簡稱廣東電科院)從20 世紀90 年代末期開始至今,一直持續進行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近年來開展了GIS 標準化相關的一系列關鍵技術研究,首次提出並建立了國內外首個GIS 全尺寸標定平臺、開發了現場靈敏度校核系統,技術成果全面應用於廣東電網公司GIS 生命週期管理,

極大地提高了GIS的運行可靠性,2012 年實現GIS 事故率同比下降54%。 本書基於廣東電科院近年來在GIS 局部放電特高頻檢測技術取得的應用成果,參考國內外相關著作和文獻編著而成,在此向相關著作和文獻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華北電力大學高壓教研室師生的大力支持,吸納了鄭書生、詹花茂、王彩雄、魏振等各位老師和博士的研究資料及成果,全書得到了李成榕教授的悉心指導。在此向華北電力大學各位老師和學生一併表示感謝! 由於學識水準有限,成書倉促,不當之處敬請諒解,並請不吝批評指正! 編著者 2016 年5 月

透地雷達量測地下孔洞之垂直解析度研究

為了解決高頻電磁波危害的問題,作者林昱仁 這樣論述:

近年來,工程單位開始使用透地雷達(GPR)調查地下管線的確切位置與是否有地下孔洞的存在,其檢測成果需進行二次或三次的定位作業以及確定孔洞深度與範圍。然而以透地雷達探測地下孔洞時,雷達剖面通常難以判斷其直徑與範圍或是誤判深度大小,造成工程人員無法判斷孔洞的危害。本研究目的乃探討透地雷達辨識地下空洞孔徑的解析能力,討論其對空洞之垂直解析度辨識,運用數據模擬以及砂箱試驗來針對雷達圖像分析其行為模式,並運用移位法(Migration)處理資料,評估移位對孔洞圖徵識別的改善效果。垂直解析能力透過三個階段來實現:1.以GprMax模擬砂箱剖面,取得理想模擬狀況,並規劃砂箱試驗,配合不同孔徑之PVC球及內

部介質,以透地雷達取得雷達剖面與孔洞圖徵2.透過時域有限差分(FDTD)軟體GprMax進行空洞垂直空間解析度模擬,建立雷達圖徵3.以移位法改善雷達圖徵,提升空洞直徑的解析能力。試驗結果證實空洞孔徑辨識受內部介質影響。比較GprMax模擬與砂箱試驗,結果顯示垂直空間解析度與天線的中心頻率成正比,但高頻率天線量測的剖面之解析度容易受到深度影響而降低。因波速影響,空氣介質圖徵之解析度低於水介質圖徵之解析度。本研究並分析在訊號重疊的情況,其圖徵的特性。另移位法受波速的影響,顯示孔洞頂部和底部有不同的收斂速度,可以在最佳收斂時去辨識兩者相關性。本垂直分辨能力之研究成果可應用於地下雨水箱涵、地下涵管、與

空洞,辨識出直徑或孔徑大小,可增加對空洞雷達圖徵的判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