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頻電磁波阻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低頻電磁波阻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宏(主編)寫的 電磁兼容原理與技術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誰怕電磁波?也說明:我們對如何有效阻隔電磁波感到好奇,陸續測試了金屬、備長炭、水晶、多肉植. 物等物質實物和導電性物質粉末混合物,對於低頻和高頻電磁波的阻隔效果,並以三.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孫卓勳所指導 周祐邦的 寬頻天線設計與整合SAR感應電極於手機之應用研究 (2019),提出低頻電磁波阻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多頻天線、小型化天線、單極金屬天線、網格天線、耦合饋入、感應電極、電磁吸收率。

而第二篇論文正修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研究所 黃坤元所指導 劉仁杰的 模鑄型匯流排特性應用及溫升試驗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匯流排、模鑄式、電力傳輸的重點而找出了 低頻電磁波阻隔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中物理教材內容討論:輻射(電磁波)屏蔽方法對頻率的差異則補充:gamma ray為高頻電磁波. 阻隔電磁波應該是以鐵 其 為 電 跟 磁 的 良 導 體 其 為 電 跟 磁 的 良 導 體 為最佳解. 市面上的低頻電磁波也幾乎都以此原理去做屏蔽.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低頻電磁波阻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電磁兼容原理與技術

為了解決低頻電磁波阻隔的問題,作者何宏(主編) 這樣論述:

在電子、電氣、計算機、通信、鐵路交通、航空航天、軍事以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涉及電磁兼容(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問題,本教材深入淺出地介紹電磁兼容原理與技術。全書共分9章:第1章為電磁兼容技術概述;第2章為電磁兼容理論基礎;第3章為干擾耦合機理;第4章為濾波技術;第5章為接地技術;第6章為屏蔽技術;第7章為印制電路板PCB的電磁兼容設計;第8章為計算機系統中的電磁兼容性;第9章為電磁兼容的預測與建模技術。本教材適合於電子信息、電氣工程、自動控制與機電一體化、計算機技術、儀器儀表、檢測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還可作為從事電磁兼

容測試、分析、設計,以及電氣和電子產品研發、設計、制造、質量管理、檢測與維修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或相關專業的培訓教材。何宏,教授,博士,天津市教學名師,天津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全國誤差與不確定度研究會理事會理事;全國高科技與產業化理事會理事;天津市電磁兼容研究會常務理事;天津市電磁測量專業委員會理事,天津市計算機單片機學會理事。主要從事電磁兼容、現代檢測技術、電子信息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主編出版《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基於Pmteus單片機系統設計及應用》《電磁兼容與印制電路板》《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基於Pmteus仿真的8086微機系統設計及應用》等10多部著作和教材。主持完成多項天津市

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主持天津市市級精品課;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授權國家專利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 第1章電磁兼容技術概述1.1電磁兼容概述1.1.1引言1.1.2電磁干擾的危害1.1.3電磁兼容的含義1.1.4電磁干擾的三要素1.1.5電磁干擾(騷擾)源的分類1.1.6電磁干擾(騷擾)源的時、空、頻譜特性1.1.7電磁兼容性分析與設計方法1.1.8電磁兼容性研究的基本內容1.2電磁兼容技術的發展及電磁認證1.2.1電磁兼容技術的發展1.2.2電磁兼容技術的認證習題第2章電磁兼容理論基礎2.1電磁干擾(騷擾

)的數學描述方法2.1.1周期性函數的傅里葉變換2.1.2非周期性干擾信號的頻譜分析2.1.3脈沖信號的傅里葉積分2.1.4脈沖信號的快速時頻域轉換2.2電路與磁路2.2.1電路2.2.2磁路2.3分貝的概念與應用2.3.1分貝的定義2.3.2分貝的應用習題第3章干擾耦合機理3.1傳導耦合3.1.1電容性耦合3.1.2電感性耦合3.1.3電容性耦合與電感性耦合的綜合考慮3.2高頻耦合3.2.1分布參數電路的基本理論3.2.2高頻線間的耦合3.2.3低頻情況的耦合3.3輻射耦合3.3.1電磁輻射3.3.2近場區與遠場區的特性3.3.3電磁波的極化3.3.4輻射耦合習題第4章濾波技術4.1電磁干擾

濾波器4.1.1電磁干擾濾波器的工作原理4.1.2電磁干擾濾波器的特殊性4.1.3濾波器的插入損耗4.2濾波器的分類及特性4.2.1反射式濾波器4.2.2吸收式濾波器4.2.3電源線濾波器設計示例4.3常用濾波器組件4.3.1電容器4.3.2電感4.3.3鐵氧體EMI抑制組件4.3.4濾波器的安裝習題第5章接地技術5.1電子設備接地的目的5.2接地系統5.2.1懸浮地5.2.2單點接地5.2.3多點接地5.2.4混合接地5.2.5大系統接地5.3安全地線5.3.1設置安全地線的意義5.3.2設置安全接地的方法5.3.3接地裝置5.4地線中的干擾5.4.1地阻抗干擾5.4.2地環路干擾5.4.3

地線中的等效干擾電動勢5.5低阻抗地線的設計5.5.1導體的射頻電阻5.5.2導體的電感5.5.3實心接地平面的阻抗5.5.4低阻抗電源饋線5.6阻隔地環路干擾的措施5.6.1變壓器耦合5.6.2縱向扼流圈(中和變壓器)傳輸信號5.6.3電路單元間用同軸電纜傳輸信號5.6.4光耦合器5.6.5光纜傳輸信號5.6.6用差分放大器減小由地電位差引起的干擾5.7屏蔽電纜的接地5.7.1屏蔽層接地產生的電場屏蔽5.7.2屏蔽層接地產生的磁場屏蔽5.7.3地環路對屏蔽的影響5.8附加實例習題第6章屏蔽技術6.1電磁屏蔽原理6.2屏蔽效能6.3電磁屏蔽的類型6.3.1電場屏蔽6.3.2磁場屏蔽6.3.3電

磁屏蔽6.4屏蔽效能的計算6.4.1金屬平板屏蔽效能的計算6.4.2非實心型的屏蔽體屏蔽效能的計算6.4.3多層屏蔽體屏蔽效能的計算6.4.4導體球殼屏蔽效能的計算6.4.5圓柱形殼體低頻磁屏蔽效能的近似計算6.5屏蔽材料6.5.1導磁材料6.5.2導電材料6.5.3薄膜材料與薄膜屏蔽6.5.4導電膠與導磁膠6.6屏蔽完整性習題第7章印制電路板PCB的電磁兼容設計7.1有源器件敏感度特性和發射特性7.1.1電磁敏感度特性7.1.2電磁騷擾發射特性7.1.3ΔI噪聲電流和瞬態負載電流7.2線路板上的電磁騷擾輻射7.2.1差模輻射與共模輻射7.2.2差模輻射7.2.3共模輻射7.3印制電路板(PC

B)的電磁兼容設計7.3.1單面印制電路板(PCB)的設計7.3.2雙面印制電路板(PCB)的設計7.3.3單面板和雙面板幾種地線的分析7.3.4多層印制電路板(PCB)的設計7.4表面安裝技術7.4.1表面安裝技術的特點7.4.2SMT設備的發展7.4.3SMT封裝元器件及工藝材料的發展習題第8章計算機系統中的電磁兼容性8.1計算機電磁兼容性問題的特殊性8.1.1數字計算機中的干擾8.1.2特殊環境中的計算機電磁兼容問題8.1.3計算機病毒8.1.4計算機的電磁泄漏8.1.5計算機電磁兼容性問題的新動向8.2計算機元部件抗干擾措施8.2.1一般數字集成電路的抗干擾措施8.2.2動態RAM的抗

干擾分析8.2.3A/D轉換器的抗干擾措施8.2.4計算機接口電路的抗干擾措施8.2.5微型計算機總線的抗干擾措施8.3工控環境中計算機的抗干擾技術8.3.1工控計算機硬件的抗干擾設計8.3.2工控計算機軟件的抗干擾設計8.3.3工控計算機抗干擾用到的軟件技術8.4計算機電磁信息泄漏與防護8.4.1計算機電磁信息輻射泄漏的途徑8.4.2計算機電磁信息輻射的特點8.4.3計算機電磁信息輻射泄漏的防護技術習題第9章電磁兼容的預測與建模技術9.1明確EMC預測與建模的目的9.2判斷EMC問題所屬的電磁場性質9.2.1場的分類及特性9.2.2確定EMC問題所屬的電磁場性質9.3電磁兼容預測與建模計算方

法的選擇9.3.1場的方法9.3.2路的方法9.3.3場路結合9.4電磁兼容預測常用軟件功能9.4.1Zeland軟件9.4.2Apsim仿真軟件習題附錄A電磁兼容國家標准目錄(2016)附錄B電磁兼容技術術語參考文獻

寬頻天線設計與整合SAR感應電極於手機之應用研究

為了解決低頻電磁波阻隔的問題,作者周祐邦 這樣論述:

本篇論文主要對手持式多媒體行動裝置中多頻帶的天線進行設計分析與研究。因應業界目前及未來發展的各種無線傳輸規範與單輸入和單輸出(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MIMO)技術,多頻多模手持式產品的多天線設計已成趨勢,各國的電磁波能量吸收比 (Specific Absorption Ratio;SAR)無線電射頻電磁場暴露限制認證已然形成硬性需求,SAR IC剛需市場呈現倍數擴大。本篇論文另提出一創新發明專利,藉由整合天線與SAR IC的突破性設計方法,引領潮流,成功解決業界難解之SAR 認證難題並滿足市場需求上所要求的輕薄短小導向本論文將探討三種蜂窩通訊天

線與兩種無線網路天線。蜂窩天線的實現方式分別提出利用雙金屬微片結構整合雙單極天線所組成、與單金屬微片結構整合彎折單極天線組成還有採用網狀金屬的微片天線結構。數據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天線都能覆蓋四頻,其頻帶含蓋範圍從GSM-900(Global System for Mobil Communication,全球行動通訊系統,頻帶:880~960 MHz)、DCS-1800(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數位通訊系統,頻帶:1710~1880 MHz)、PCS-1900(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s,個人通訊服務系統,頻帶:1850~199

0 MHz)、WCDMA-2100(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行動通訊與固網整合系統,頻帶:1920~2170 MHz)等四個頻段。同時提出採用相同的金屬微片整合單極天線的設計應用於無線區域網路2.4/5.2GHz雙頻操作。另外,本文提出一種應用於移動終端新穎和簡單的天線輻射體結合SAR感應電極的一體化設計,該設計採用耦合式饋入地激發兩個金屬微片,接地的金屬微片設計與SAR感應電極整合的共輻射體設計。引入一電感實現感應低頻訊號與高頻射頻訊號阻隔的效果。該一體化天線設計帶寬可以覆蓋頻率從700 MHz到960 MHz, 1710 MHz到269

0 MHz. 因此本文提出天線設計可以適用於智慧型終端移動手持式裝置應用。

模鑄型匯流排特性應用及溫升試驗之研究

為了解決低頻電磁波阻隔的問題,作者劉仁杰 這樣論述:

在節能的議題上有一部分是常被忽略的設備,那就是電力的傳輸。電力傳輸設備的散熱優劣會影響線路損失,進而增加電力的耗能,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議題。本論文探討模鑄型匯流排、傳統裝甲型匯流排與電纜線三種不同型式的電力傳輸設備,就其額定特性、安全性、體積、絕緣材料,美觀、施工、投資及維護成品……等等做比較。傳統的電力傳輸設備就是電線電纜,其最大的缺點就是電纜本身阻抗大,壓降明顯且散熱不易,致使有載時熱阻抗效應也較為明顯,因而造成更多的電力損耗及浪費,另外,電纜的絕緣外皮容易受熱劣化,減少使用壽命,同時電纜不似金屬有十分優異的機械強度,其外包覆容易受外力侵蝕受損不易察覺 損害時查察故障點耗時費力,不易維護

保養,占用體積大,而且與空調弱電監控消防等其他配管配線管路協調不易;另外大量的使用電纜也可能因相序無法管理,而造成電纜於線槽托架上產生渦流效應。再者,電纜對於危害人體及干擾精密設備的低頻電磁波完全沒有阻隔能力,長期暴露對人體健康可能會有一定性的影響;使用新式的匯流排系統,不只在節能、便利性、空間安排、使用壽命或本身的機械強度及防護等均超越傳統的電力電纜外,還具備阻隔低頻電磁波的特性,實在不失為新一代綠色電力系統應用上的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