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靜思晨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釋證嚴寫的 靜思語(第二集)(再版) 和釋證嚴的 靜思語(第一集)(再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靜思語(第一集)(再版) - 博客來也說明:【上卷】靜思晨語第一篇 〈說時間〉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第二篇 〈點燃我們的心燈〉 如月‧如鏡‧如水第三篇 〈關於慈悲〉 傷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第四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慈濟文化出版社 和慈濟文化出版社所出版 。

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林建德所指導 黃滎欽(誠恕)的 初探證嚴法師「無我」之思想及其應用 (2019),提出靜思晨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證嚴法師思想、無我、應用佛學、慈濟學、志工精神。

而第二篇論文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林建德所指導 張佑平的 試論證嚴法師對「真空妙有」的詮釋與實踐 (2017),提出因為有 證嚴、真空、妙有、本性、付出無所求、慈濟的重點而找出了 靜思晨語的解答。

最後網站靜思晨語。法華經序》6. 法華經序(五 - 蘊璞小院的部落格則補充:《靜思晨語。法華經序》 6. 法華經序(五) 以下為2010年4月16日,大愛電視台首播-- 證嚴法師所開示的《靜思晨語。法華經序》的內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靜思晨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靜思語(第二集)(再版)

為了解決靜思晨語的問題,作者釋證嚴 這樣論述:

  《靜思語第二集》在編輯體例上延續第一集的風格,全書分為上、下二篇,選錄證嚴上人開示之名言佳句及來客答問,但內容更為寬廣,除希冀提供更開闊的思惟空間,亦盼讀者能深體書中片言隻字的真義,獲得心靈的啟迪。   《靜思語》自出版以來,廣受讀者喜愛,除了文句淺短,可隨機翻閱、隨緣受教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句不用深典、不重華詞,卻每每從細微處發真智見、於答問中抒大啟示,言簡意賅的佳句,能令法入心,獲得心靈的自在,開啟生命美善與希望的門窗。   本系列係「靜思法脈叢書」八大書系之「靜思語錄」書系,今將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統一改版,並輯選上人弟子德慈師父畫作重新設計封面後上市,期待以

嶄新面貌呈現雋永珠璣。

靜思晨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靜思晨語 製作人-董瓔滿師姊分享!

初探證嚴法師「無我」之思想及其應用

為了解決靜思晨語的問題,作者黃滎欽(誠恕) 這樣論述:

本論文依據歷年來證嚴法師開示文獻,彙整「無我」之思想詮釋,主要有兩大探討重點並發現:一、佛說「無我」一直以來受到質疑:「無我」又何以有輪迴存在?究竟是誰在生死輪迴?法師是以轉染淨相依、生死流轉的「阿賴耶識」,成為清淨解脫,「無我執」、「無法執」的「如來藏識」作為根本教說。從佛教思想史脈絡之檢視發現,法師說「如來藏」是「如來法藏」、「佛法藏」、「法藏」,是對傳統「如來藏」說另一義的詮釋。「如來藏」有「法」義而沒有「我」義,或許可用以應對現今學術界關於「如來藏我」的爭議。此外,法師所說「無我」,亦融會印度佛教經論與中國高僧註疏的特色,更進而將「真空妙有」、「如來藏識」與「無我」貫通在其思想詮釋中

。二、如何應用「無我」法義作為教化,令現代人易於接受及實踐?法師是以慈濟志業的事相及人品典範為例,以析字、譬喻、相對等各種方式,開示「無我」作為方便教說:其一,是對治貧者、富者的心態,以建立人人平等的志工團體;其二,是將「義工」有「我」的付出,轉成有大「士」之「心」、四無量「心」的「志工」服務;其三,是將「職工」為生活而工作的心態,轉成為工作而生活、為利益眾生而樂於付出的使命感,使能依於「志工精神」,將職業與志業合一而奉獻自己。相對於印度及中國佛教的修行傳統重於以禪定法門體悟「無我」(anātman),慈濟志業為「證嚴法師思想」的具體呈現,乃是以「無我」思想體現「志工精神」,從布施修行法門而入

,從社會性「無我」(non-self)領悟心理性「無我」(anātman)。本論文題目英譯的Non-self一詞,即表示法師的「無我」思想包含此二義。本論文可能的學術貢獻,是以「證嚴法師思想」研究中的「無我」思想作為範例,從「應用佛學」角度,探討從實踐導向理論的新路徑,包括:一、「生活應用」,以法師及慈濟志工「無我」之思想體悟與日常實踐為例;二、「教化應用」,以蘊含「無我」思想之「靜思語」為例;三、「時代應用」,以法師「無我」思想與當代學科對話為例。現代學者所提出的「應用佛學」,在法師的佛教思想中得到印證,除了找到學術與信仰之間的平衡,亦為「慈濟學」研究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靜思語(第一集)(再版)

為了解決靜思晨語的問題,作者釋證嚴 這樣論述:

  《靜思語第一集》內容分為上、下二卷:上卷十八篇選錄名言佳句,下卷二篇則收錄日常即境答問;自證嚴上人的答問開示、學佛專論及隨師行記,以類相從,採擷彙錄成冊,盼由智慧法語引導正知正見。        《靜思語》自出版以來,廣受讀者喜愛,除了文句淺短,可隨機翻閱、隨緣受教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句不用深典、不重華詞,卻每每從細微處發真智見、於答問中抒大啟示,言簡意賅的佳句,能令法入心,獲得心靈的自在,開啟生命美善與希望的門窗。   本系列係「靜思法脈叢書」八大書系之「靜思語錄」書系,今將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統一改版,並輯選上人弟子德慈師父畫作重新設計封面後上市,期待以嶄新面貌呈

現雋永珠璣。

試論證嚴法師對「真空妙有」的詮釋與實踐

為了解決靜思晨語的問題,作者張佑平 這樣論述:

「真空妙有」是佛教中重要的觀念,在佛教的「空」「有」思想中強調圓融、離於斷見與常見兩邊的中道思想;其涵蓋之範疇廣至一切萬法之真理,深至佛菩薩大慈大悲、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的真如佛性。然而,多數的探討僅著重於哲學的思辨,其文字與義理常予人難以捉摸、深奧難懂的感覺,難以與個己之生命作連結。證嚴法師提倡「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引領出家、在家弟子在世界各地開展淑世志業、濟貧教富,在此過程中可發現證嚴法師對「真空妙有」義理的重視。法師是如何闡述「真空妙有」,又是如何將艱澀的義理轉化為看似簡單但意義非凡的語彙,成為可以操作又可以實踐的菩薩道修行方向與方法?此成為本論文的問題意識。本研究爬疏約197筆證

嚴法師講述「真空妙有」的第一手資料,將法師片段式的開示做脈絡化、系統化的整理。首先回顧「真空妙有」一詞在經典中的首次出現,最初是由哪些祖師大德所闡述,其意涵大略為何;第二,探討「真空妙有」在證嚴法師思想體系中的地位與重要性;而後於第三章「真空妙有的詮釋」,探討法師對「真空妙有」的根本立論,也就是依因待緣的緣起性空義,又以緣起法的「理」為真空背後的「妙有」,以此闡釋眾生本具清淨真如本性或佛性等,奠定心與宇宙道理合一的修行目標與菩薩淑世的「調和」理想願景;第四章「真空妙有的實踐」,則探討法師如何將「真空妙有」運用於菩薩道的修行基底、修行方向與修行方法等三個面向,以空為慈悲的增上,透過生活化的語彙闡

述容易理解、可以操作,以「付出無所求」為核心理念的人間菩薩修行道路。透過上述的歸納整理,期盼能勾勒出法師的「真空妙有」思想輪廓,探討其如何依此開展人間菩薩淑世與修行的思想體系與實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