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伏應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降伏應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歐章煜寫的 進階深開挖工程分析與設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ANSYS MEMS Conference 2000也說明:若應力分析範圍大於圖(b)中的降伏強度S y. ,因應力與應變呈曲線. 關係,便成為「材料非線性分析」,這和遵循虎克定律之線彈性. 分析完全不同。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模具工程系 許進忠所指導 高啟源的 鋁合金7075線材輥軋之高階曲線輥輪槽型設計與成形分析 (2021),提出降伏應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輥軋伸線製程設計、Bézier曲線槽型設計、7075鋁合金、田口法。

而第二篇論文建國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暨製造科技研究所 楊士震、毛祚飛所指導 沈郁明的 新型腰椎棘突間固定器設計與開發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腰椎棘突、固定器、逆向設計、有限元素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降伏應力的解答。

最後網站有關降伏應力與降伏點 - 土木人則補充:至於應力不變,應變持續變化點應該是下降伏點開始。 但是延性材料的降伏點不明顯時,我們就要用0.2%橫距法找降伏點, 此時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降伏應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進階深開挖工程分析與設計

為了解決降伏應力的問題,作者歐章煜 這樣論述:

  本書大幅度的改寫之前專書《深開挖工程─分析設計理論與實務》的某些章節內容。例如:穩定分析、有限元素法、土壤模式、擋土壁位移及地盤及沈陷簡化分析法、地中壁工法分析、扶壁工法的行為特性等等。之前專書有部分內容則放在另一本新的專書《基礎開挖工程實務》(即將出版)。

鋁合金7075線材輥軋之高階曲線輥輪槽型設計與成形分析

為了解決降伏應力的問題,作者高啟源 這樣論述:

線材輥軋(wire rolling)是透過多組輥輪對長條形材料輥軋成形至所需斷面尺寸,以圓形或異型斷面輪廓之型材作為扣件成形用線材使用,結合後段抽線成形製程,以抽線眼模提高斷面輪廓尺寸精度。本論文提出雙輥式線材熱作輥軋槽型設計方法,以20 mm 之鋁合金7075 圓棒素材輥軋至直徑16mm為例,進行二階段研究,第一階段為圓-橢圓-圓(R-O-R)及圓-Bézierr曲線-圓(R-B-R)槽型設計之差異性分析,以確認圓-Bézier曲線-圓輥軋槽型設計之可行性;第二階段針對圓-Bézier曲線-圓進行田口法最佳化製程設計,考慮線材溫度、輥軋速度及摩擦條件,以獲得較佳之成形條件。使用固定面積減縮

比進行道次及槽形輪廓設計,為探討橢圓槽形之長短軸比率效應,上下輥輪間之橢圓槽垂直軸長分別取17.6 mm,16 mm及14.4 mm (16 mm之1.1、 1.0 及 0.9倍,垂直壓縮量2.4 mm,4 mm及5.6 mm),橢圓之水平軸長則由面積減縮比計算,而下輥輪間之Bézier曲線槽垂直高度取16 mm之0.9倍(較大下壓量)。本論文提出Bézierr曲線槽之控制點決定方法,以達成平滑槽型及面積減縮比限制。第一階段之分析結果顯示,圓-橢圓-圓槽型在槽型設計時,第一站垂直壓縮量5.6 mm 之扭力較垂直壓縮量2.4 mm 高23%,但是垂直壓縮量2.4 mm在第二站輥軋時造成嚴重溢料且

扭矩較垂直壓縮量5.6 mm設計高一倍。Bézier曲線槽型設計時(垂直壓縮量5.6 mm),第一站扭力較垂直壓縮量2.4 mm 高16%,但是在第二站輥圓之成品無溢料缺陷,最大輪廓偏差度較其他三組佳。由第一成形站之等效應變分佈比較,Bézier曲線槽型設計分佈平順,表示胚料由外到內均勻變形,在第二站成形所需的由線力(Fx) 也比其他三組R-O-R設計低。由田口分析所得之最佳輥軋製程條件為線材溫度400℃、輥軋切線速度20mm/s、定剪摩擦0.45時扭力最小,為161 N-m。本研究已建立材輥軋原型機設計及製造組立,並進行初步實驗,輥軋實驗所得之輥軋負荷曲線與CAE分析趨勢相近,完成之成品最大

直徑偏差在垂直方向為6%,在水平方向為1%,實驗結果證明本研究所提出之Bézier曲線槽型設計可行且產品尺寸與輪廓精度良好。

新型腰椎棘突間固定器設計與開發研究

為了解決降伏應力的問題,作者沈郁明 這樣論述: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現階段的腰椎手術,朝向更精緻微創手術的時代,外科手術處理的觀念也逐步轉變到非融合手術,可延遲替代或避免腰椎退行性病變階段的最終融合手術,以確保最小傷口及對生理組織傷害最小的手術方式進行。本研究為設計一款新型腰椎棘突間固定器,本項裝置為配合微創非融合方式進行手術。研究首先藉由患者腰椎電腦斷層掃描儀CT (Computed Tomography),配合 Smartlris 軟體完成3D圖檔並匯出STL三角網格專用檔案,其次透過逆向專用軟體,完成第一階段腰椎骨骼3D重建,其後應用 Solidworks 軟體之設計與有限元素分析模組,分別進行新型腰椎棘突間固定器設計與結構應力、位

移量分析,最後透過3D列印技術,印製出新型棘突間固定器模型實體模型樣品。將各部件進行組裝,模擬固定器裝置安裝後的使用情形。實驗結果顯示,本研究設計之新型腰椎棘突間固定器如預期作動正確,且在相同負載作用下,固定器各部零件最大應力皆未超過材料降伏應力,應用皆屬於安全範圍且效果良好。關鍵字:腰椎棘突、固定器、逆向設計、有限元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