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污名化可能帶來的影響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精神疾病污名化可能帶來的影響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mandaProwse寫的 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一位母親陪伴兒子抗鬱成功的感動全紀錄 和郭信麟的 情緒停看聽:精神科醫生教你強大情緒力,化解壓力帶來的身心傷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精神疾病的預測與預防 - 元照也說明:但近年來科學家逐漸發展出方法,以評估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性, ... 此外,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成為預防上的重大阻礙,患者所產生的認知與社交行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采 和財經傳訊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劉世南所指導 巴沙雅的 减少自我污名傷害男子氣概的遊戲設計:一項混合研究 (2021),提出精神疾病污名化可能帶來的影響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心理健康、減少、自我污名、毒性男子氣概、嚴肅的手機游戲、蒙古男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蔡佩真所指導 嚴靖瑄的 憂鬱症父母對子女成長歷程影響之探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憂鬱症家庭功能、親子關係、成長歷程、壓力因應模型、存在主義觀點、憂鬱症汙名化效應、標籤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精神疾病污名化可能帶來的影響的解答。

最後網站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手冊則補充:表8、對心理健康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常見污名化表現……………………… 107 ... 突出的氣質特徵可能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帶來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國外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精神疾病污名化可能帶來的影響,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一位母親陪伴兒子抗鬱成功的感動全紀錄

為了解決精神疾病污名化可能帶來的影響的問題,作者AmandaProwse 這樣論述:

  李正達醫師/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吳佳儀理事長/沈雅琪(神老師)/   柯慧貞教授/洪仲清心理師/郭葉珍教授/許曼君心理師/舒霖(柯書林)......一致感動推薦!!   7000+名亞馬遜讀者五星好評   4000+名Goodreads讀者五星好評   獲選亞馬遜好書選讀   亞馬遜心靈成長類第1名,沒有讀者不落淚……     最感人、最直白、最勵志   親子成功攜手抗鬱全紀錄     看孩子深受憂鬱症所苦,是世上最大酷刑。   但作者不輕言放棄,她真正與辛苦的家長同在。   艾曼達的孩子終於上大學,一切都很順利。   突然有一天,   她接到電話,電話裡說,她的孩

子自殺失敗了。     身為媽媽,艾曼達痛苦不堪,自認是失格的媽媽。   她也不解:   •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    他什麼都不缺啊?   •    是課業壓力嗎?我有給他太多壓力嗎?   •    他懂不懂我的辛苦?   •    憂鬱症是什麼感覺?   •    他會不會再來一次?   •    我是失格的父母嗎?   •    我做錯過什麼嗎?   •    我只希望他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她積極帶兒子四處就診,但兒子病情反反覆覆,   最後學校也不去了,整天窩在房中,讓她心驚膽戰,深怕兒子二度自殺。   兒子的咆嘯怒吼沒有停歇,   好幾次,她也差點被

兒子兇猛的怒意完全擊垮。     但,他們都撐過去了。     隨著艾曼達開始了解什麼是「憂鬱症」,她也開始明白:   原來,憂鬱症患者的心境是這樣...   原來高成就的年輕人,   正承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苦楚...     艾曼達的文字則撫慰了無數「憂鬱症患者的母親」:   當孩子深陷憂鬱症、試圖自我了斷時,無能為力的母親,其實傷得更重。   身為憂鬱症患者的家人,我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盡己所能去做對的事、說對的話,   讓珍愛的人活下來,讓他感受到曙光,重拾快樂。   *內附精美照片:喬希與艾曼達13張生活照,見證他們充滿力量的真實生命軌跡!   本書特色   -正確認知憂鬱症

,理解病症惡化以及康復的真實過程。   -若家人有憂鬱傾向或罹患憂鬱症,可透過本書理解:他們為何這樣說話?為何這樣做事?   -若家人有憂鬱傾向或罹患憂鬱症,可透過本書理解:我們該怎麼說話,該怎麼應對,才能真正幫助到他?   -身為憂鬱症患者的家人,可透過本書得到慰藉:你不是一個人。請堅持下去。   -若你本身有憂鬱傾向或罹患憂鬱症,可透過本書認知:你不是一個人。請堅持下去。   -大學生輕生事件頻傳,可提高大眾對「年輕、高成就」憂鬱症患者的理解。  好評推薦   【國內推薦】     教育界&醫學界 一致感動好評!!     李正達 臺北榮總社區復健精神科 主任   吳佳儀 臺灣憂鬱症防

治協會 理事長、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所 教授   沈雅琪(神老師) 資深教師   柯慧貞 亞洲大學心理系 講座教授、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 創會暨名譽理事長、行政院衛生福利部 自殺防治諮詢會委員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郭葉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副教授   許曼君 大專院校諮商中心 心理師個別/團體督導   舒霖(柯書林) 臨床心理師   【國際推薦】     「我真心相信這本書會造福無數的家長,無數的家庭!我完全被這本書折服。」Johnny Benjamin,Find Mike 全球性社交媒體活動發起人     「對於任何年輕人來說,上大學都是困難的時期。離開了高中時期的

家鄉與舒適圈,要突然對自己負責任的每一步,這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容易。喬希和艾曼達都回顧了那個時期,並誠實反思。我們看到喬希在人生的低潮,而艾曼達焦急希望提供幫助。這個故事的結尾令人振奮,充滿希望。這是關於韌性,愛與家庭力量的真實故事。希望您能像我一樣,受到巨大的鼓舞。」本書英文原版編輯Victoria Pepe     「為什麼近年有這麼多高成就的年輕人罹患憂鬱症?這和我們的社會文化也有關係,我們社會的『容錯率』愈來愈小了。這本書中,你可以看見家長用最寬廣的心『包住』孩子,真正拯救了他。這是本令人振奮的書!」Woman's Hour雜誌     「抗憂鬱的路上,母子攜手前行。令人動容。」Ment

al雜誌     「真誠、感人、鼓舞人心……太有意義的一部作品! 」亞馬遜讀者感動淚評     「充滿教育意義,讓我從心理學、也從務實的角度了解:陪伴憂鬱的家人走出來,應該怎麼做才是最正確的。」亞馬遜讀者感動淚評     「看著自己的孩子受憂鬱所苦,甚至試圖結束生命,大概是世上最大酷刑之一。但作者不輕言放棄,試圖在絕望中尋找生命意義,她真正與我們這些辛苦的家長同在。 」GOODREADS讀者感動淚評     「憂鬱沮喪無力,在21世紀已經成為廣泛現象。所有人都應該翻開這本書,救救自己身邊珍愛的人!」GOODREADS讀者感動淚評  上萬讀者感動淚評     -這本書,拯救了我們全家太多次!

  -即使你的家人只是輕微憂鬱,你都有辦法透過這本書,了解他們真實的心境。   -充滿教育意義,讓我從心理學、也從務實的角度了解:陪伴憂鬱的家人走出來,應該怎麼做才是最正確的。   -憂鬱沮喪無力,在21世紀已經成為廣泛現象,所有人都應該翻開這本書,救救自己身邊珍愛的人!    

减少自我污名傷害男子氣概的遊戲設計:一項混合研究

為了解決精神疾病污名化可能帶來的影響的問題,作者巴沙雅 這樣論述:

摘要自我污名和男性心理健康。精神疾病很常見而且與身體疾病一樣有害。 雖然已有各種治療方法,但預防和早期診斷比後期治療更為重要。不幸的是,許多人在需要時無法獲得專業幫助。他們害怕談論自己的疾病,因為消極的刻板印象以及污名化的思想;比如精神病患者是危險的、懶惰的、軟弱的、無望的。也就是說,減少自我羞辱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努力。他們還需要一種推動、適當的支持、信息和動力。恥辱可以影響任何人,但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例如,社會地位、民族、宗教、性別、教育、自尊等許多內外因素都在影響著。依靠男性化的刻板印象,普通公眾甚至精神衛生專業人士都看不到“男人”在社會弱勢群體中的需求。男性和女性都患有精神疾病和恥辱感,

但對男性的影響更嚴重。在統計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和自殺未遂,但男性死於自殺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的四倍。自殺只是許多未經治療的精神疾病的惡果之一。自我污名和有毒男性氣質結合,從內心破壞了男人的精神健康和幸福。當痛苦變得無法忍受時,男人把自己置於社會孤立中,直到最後都不向任何人敞開心扉。有一些人試圖用最被認為是“男性化”的方式進行自我治療:酗酒、打架和性行為。導致他們陷入貧困、離婚、犯罪和身心殘疾。幸運的是,一旦男人決定與精神疾病作鬥爭,他們確實很堅持的。因此,主要問題是如何激勵他們邁出第一步。[1] [2]心理健康應用程式與男性觀眾。一旦有人隱藏情緒,避免人際交往,接受幫助的可能性就很

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媒體是信息的主要來源。57%的數字媒體使用來自移動應用程式。全球27億智能手機用戶,90%的使用手機時間都花在了應用程式上。它有巨大的潛力,但也有一些地方需要考慮。市場上有220萬個IOS,260萬個安卓應用程式 (11月, 2019)[3]。其中只有3%是與健康和健身相關的應用程式,29%的應用程式專註於心理健康診斷、治療或支持。[4]它不多也不小。研究表明,大多數應用程式充其量是無用的,最壞的是有害的。來源可靠的應用程式很可能被認為是無聊和難以使用的。如果仔細看看這幾個成功的心理健康應用程式,它的效率是值得懷疑的。因為每天和每月的活躍使用比下載次數更重要。在心理健康

應用程式中,還沒有找到足夠的基於不同性別的用戶研究。一些研究包括男性和女性用戶,但通常70%以上的研究對象是女性。為了瞭解理健康應用程式的男性用戶,將需要進行基於性別的研究和檢查。如果我們看有最多男性用戶的手機應用(2016年3月),男性則喜歡競爭性(甚至是戰鬥性)的視頻游戲和運動,如戰略、格鬥和運動主題游戲、新聞評分和現場游戲。玩電子游戲是緩解男性壓力的首要方法之一。除此之外,一項研究顯示97%的電子游戲描繪了心理健康問題,以消極的方式表現出來。研究目的。嚴肅游戲(用於嚴肅目的的電腦游戲)和游戲化(游戲之外使用的游戲元素)市場正在增長。它的定義多種多樣,並被許多類別所劃分。本文研究正對結果導

向的嚴肅移動游戲對某不理解自我污名以及毒性男子氣概的男性用戶群體。將縮小研究範圍,本研究旨在探索和設計一項移動應用程式,其作用正對減少蒙古25-40歲失業男性自我污名。動機。蒙古國現狀最常見的精神障礙是抑鬱、酗酒和焦慮。根據世衛組織2017年公佈的最新數據,蒙古自殺死亡人數達到836人,占總死亡人數的4.47%。世界排名第三。其中84%是男性,47%是失業者,大多數人受教育程度較低。25-29歲年齡組自殺率最高。這絕對是發生變化的年齡段。然而,蒙古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具有獨特的文化。蒙古人自豪地崇拜自己的傳統和遺產。這種民族自豪感帶來了幸福和很多機會,也帶來了正面和負面的成見。總的來說,蒙古

語的應用程式很少,也沒有關於心理健康的應用(2019)。這是一個挑戰,也是本研究的一個動機。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目的即是瞭解一般情況和用戶行為,因此需要定性和定量的混合研究方法(多方法論)。三種主要方法將被用於進一步的研究。定量在線調查:開放式和封閉式的綜合問題將有助於瞭解蒙古國人普遍存在的恥辱感和刻板印象。(1)一對一在線訪談。遠程採訪方法是首選,因為本研究的目標用戶更容易避免刻板的標簽,無意透露自己。小組討論或面對面訪談不符合他們。(2)嚴肅手機游戲原型版本的用戶測試:該原型版本將根據在線定量調查結果和文獻成果設計。它將有三個主要功能:玩、監視和獎勵。採用用戶觀察法,有助於確定用戶行為,瞭解

未充分就業和失業男性用戶行為的差異。專家訪談作為二次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會進行多次專家訪談。為深入收集技術資料和臨床觀點。潛在研究結果與限制。第一部分的研究結果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列出了常見的毒性男子氣概、公眾和自我污辱的信仰,以及基於性別的、基於就業狀況的比較表。第二部分是基於原型設計和被採訪者回答的心理健康相關應用和嚴肅游戲的用戶行為、動機和態度。然而,這項研究受到國籍(蒙古語)、年齡(25-40歲)、性別(心理男性)和壓力因素(就業狀況)的限制。在未來,為了減少男性的自我污名和有毒男子氣概,需要在國際層面上對各種壓力因素(內部和外部)進行更詳細的研究。關鍵詞: 心理健康,減少, 自我

污名,毒性男子氣概,嚴肅的手機游戲, 蒙古男性

情緒停看聽:精神科醫生教你強大情緒力,化解壓力帶來的身心傷害

為了解決精神疾病污名化可能帶來的影響的問題,作者郭信麟 這樣論述:

《情緒的逆襲》全新封面版   3階段全面解析與情緒相關的心理及生理各種面向! 幫助人人可以輕鬆理解身心醫學與情緒保健的小百科   可以自救&可以救人! 一本可以讓你找回自己也可以幫助別人的情緒解方!     以一個台商經理為例,他赴大陸工作,發現工作情況和之前談的不太一樣,一直不太順心。不過因為他工作老練,也一直應付得不錯。他心情不好時就運動或是睡覺,感覺上還過得去。不過有一次公司發生公安事故,他雖順利的解決,但是之後出現幻聽現象,並嚴重的失眠,甚至血壓高的情況惡化,直到就醫後才改善。     而另外一位家庭主婦,持家多年,一切得心應手。但是在籌辦女兒婚禮

時,因為擔心不完美,壓力持續了一段時間,最後產生嚴重的失眠現象,非靠藥物無法入眠。     情緒出問題,往往不只是「心」病,通常會導致「身」病!為什麼?因為「情緒產生區」居於人類大腦的中間位置,有能力打壞我們的理智,也有能力搞壞我們的身體。我們可以假設人類的大腦分為三層,最上面的第一層是理智活動,專注、思考與壓抑自己的衝動(情緒)。第二層是「情緒產生區」,管理先天與後天的情緒經驗,讓人趨樂避苦,趨吉避凶。第三層是「生命本能區」管理並調節各種有機體存在的功能,如心跳跟血壓。第一層影響第二層,第二層影響第三層,但第一層不能直接影響第三層,反之亦然。     所以當一個人感受到壓力,

而使情緒生病時,時間一久,往往會由「心」病,連帶引起「身」病,道理不難了解,你心臟長期因為被老闆罵而亂跳,血壓也常常被情緒「調整」,你還指望有健康的身體?     長期慢性壓力的情況下,身體長期透支各種緩衝系統,血壓較高,血糖與血脂也會比較高。首當其衝被影響的就是心血管系統,得一直負擔比較重的工作量。萬一再加上依靠大量抽菸與咖啡來提神,更是將心血管系統逼到極點。最近研究顯示,情緒憂鬱與焦慮的個案,也會有比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處於壓力的情況下,身體中的類固醇持續維持在高濃度的狀況下,除了提升血糖濃度來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外,也會壓低免疫系統的表現。長此以往,免疫系統的失調大概也是可以預

期的,當然就更別提直接跟壓力相關的腸躁與膀胱過動症了。     反過來說,如果你因為某些因素,而有某些疾病(如身體長期發炎),那麼也會對情緒有不良的影響,進而影響理智的判斷。     如果你認為只有客觀的情況及生理現象會造成情緒問題,那你錯了。最常引發情緒疾病的「人際關係」,其源自於人類老祖宗的生活環境。原始人類沒有科技可以依靠,因此必須依靠人群。久而久之,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很容易引發我們的情緒,這使我們的理智不會忽略人際關係。沒有這項能力的人,太容易因被趕出人群,而無法生存。     不過社會日漸複雜,一個人有多種角色,這些角色有時是衝突的。老祖宗用來增強生存機會的情

緒反應,反而在現代社會相互激盪,最後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如前所述,情緒的病變起因有很多,可以是因為身體不健康引起,可以是因為嚴竣的客觀事實造成的壓力而引起。本書由生理及心理的角度,說明如何利用各種方法,讓情緒這位老朋友穩定的待在協助人們生存的中間位置。     如許多情緒病患的起因是因為人類老祖宗為了生存留下的習慣:「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同時想完成所有的規則。」而如果想清楚,我們不是原始人,不必那麼在乎別人,其實就可以免除很多的身心疾病。另外,如情緒是透過影響人們的心跳及血壓來運作,那麼一個經常利用運動把「心跳快速提升」的人,不就可以對抗更大的壓力?     最後

,一般人認為心病要心藥醫,這當然有部分的正確性,但情緒是由腦中包含邊緣系統在內的複雜系統操控(如杏仁體、海馬迴等等),因此,可以影響上述組織運作的化學物質就可以改變情緒。有時心病真的有藥可以醫。   本書特色     你的情緒保健大全     本書說明情緒運作的生物基礎及與之相處之道,讓這個演化來幫助人類生存的「工具」,不會反而害了你。     情緒有正向情緒及負向情緒兩種。後者常會糾纏人類,造成人的身心疾病。不過它一無是處?想像兩個遠古的人類,遠遠的看到一隻獅子走來,一人感到害怕(負向情緒)而逃走或是警戒;一人則無所謂,可以想見前者存活的機會大,而後者多半成了獅

子的晚餐。     懂得害怕、憂慮的人,容易存活,這使負向情緒深埋在人類的基因之中,也使人類動不動就被憂鬱症、燥鬱症等各種疾病所苦。     因為腦產生情緒的部門連繫主管理智和生命本能的單位,使情緒出問題時,不只影響個人的決策(心),也影響許多器官的正常運作(身)。     本書作者為精神科醫師,以其執業經驗,說明常見引發情緒疾患之來源(家庭、職場、失眠、酒精)及解決之道。也說明如何提升自己的情緒力,以對抗外在壓力,而能維持身心的健康。     大量的案例,讓你了解自己,幫助別人     情緒可以產生的殺傷力比你想像中的大,不過剛開始時,又很難發現。作者

引用大量的案例,說明不同身分的人,高階主管、上班族、學生乃至家庭主婦,如何在不知不覺中讓一時的心情不好、感到壓力,變為「憂鬱症」或是「焦慮症」。研讀這些案例,你可以對自己或是身邊的人是否正陷入情緒的陷阱,有更高的警覺。     以心智的生物基礎出發,對情緒有全面的認識     情緒是建構在生理結構之上。因此,要理解情緒問題,不應忽視它的生物基礎。 以酒精為例,它有二個作用。一個是啟動大腦中多巴胺路徑相關的GABA神經元,減低對多巴胺釋放的抑制。另一個則是減低在這個路徑上,負責抑制多巴胺釋放的Glutamate相關神經元活動。這一樣也會達成增加多巴胺釋放的效果。多巴胺跟愉悅、

興奮的情緒相關,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使用酒精後,人會感到開心的原因之一。      中長期使用酒精,往往會有失眠、憂鬱、焦慮、衝動控制下降、記憶問題,乃至失智症狀的出現。需特別注意的是,這些狀況大部分都無法完全復原。因為酒精的使用會消耗對神經細胞數一數二重要的維生素群。特別是對維生素的大量損耗,會造成神經細胞外面的髓磷脂(myelin)異常,最後甚至可能引發去髓鞘化,進而引發Wernicke-Korsakov腦疾,至此就無法回復。     本書適度的說明心智行為的生物基礎,讓讀者更能了解自己的「身」「心」如何運作。      心病有時就是不能用心藥醫     很多

時候所謂的心理疾病是因為生理情況而起。如在青少年階段,因為腦的發育問題,百分之二十的青少年有青少年憂鬱症的問題,這和教養無關。絕大多數發生的青少年,隨著時間過去會自然轉好,但是有些會持續一生。要避免此問題,就是要服藥。同樣,有許多心理疾患是起因於生理出問題,此時更一定要用藥。

憂鬱症父母對子女成長歷程影響之探究

為了解決精神疾病污名化可能帶來的影響的問題,作者嚴靖瑄 這樣論述:

近年來衛福部資料統計,顯示出憂鬱症已成為現今社會的普遍疾病,近幾年來憂鬱症罹患率與就診率更是有愈漸上升之趨勢,憂鬱症也分布於各年齡層且不分性別,如此結果即顯示出憂鬱症及因病而衍生之相關現象,已是現今社會所面臨且須重視之一大議題。同時,憂鬱症所影響的並非僅有疾病者本身,或疾病的照顧者,身處同一家庭內的成員同樣深受影響。因此當罹病者為父母的其中一方時,對家庭的未成年孩子是有著極大影響的,不論是在情感方面的依附狀況,或是病父母因疾病發作對孩子造成的疏忽行為,還是病父母對孩子進行負向情緒的發洩等,孩子們皆因著父母罹患憂鬱症的因素,加上疾病帶來的污名化效應或被標籤化,以及孩子擔心通報後導致家庭破碎的可

能性,使得這些孩子是難以向外界求助,並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同時在憂鬱症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資源與服務方面,是少有研究予以討論和關注的,大多研究、法規與社會福利機構僅關注罹病者與照顧者的需求,而忽視了這群孩子同樣需要關懷與照顧的。因此本研究以憂鬱症家庭下的子女為對象,並關心憂鬱症子女於成長過程的經歷與感受。至此研究者的研究目的為:(一)了解憂鬱症父母對於子女產生的影響;(二)了解子女在這樣的成長脈絡下的因應經驗。研究方法則為:採用質性研究典範,並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訪談,由淺入深地聆聽憂鬱症家庭孩子所述說之生命故事及相關感受,理論則透過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與McMaster model向度探討憂

鬱症之家庭功能,並以壓力因應模型為觀點看見孩子在困境中所使用的因應模式,以及本研究亦將Irvin Yalom的存在主義觀點納入研究分析過程中,瞭解孩子是有什麼力量支撐他們繼續生活,甚至在成年後仍與罹病父母共同生活的。本研究經過招募後,最後獲得10位符合研究條件並同意接受訪談的對象,研究對象資料進入分析後,研究者以Nvivo質性軟體進行訪談文本的分析,並透過反覆閱讀文本與進行整理,同時將研究相關的資料、概念予以歸納各個研究之分類架構中,透過不斷比對與分析資料,以整合出研究成果。研究結論方面:本研究除了看見罹病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以及孩子的因應措施之外,同時研究者亦討論到憂鬱症家庭在親子間的關係,與

孩子所展現的優勢與生命力現象。同時研究發現即便家庭中僅有父母一方罹病,但在研究呈現的結果中,發現有七成的未患病父母是離世或選擇離開家庭的,另外三成留下的未患病父母也無法降低罹病者對孩子的傷害,甚至是站在罹病者的角度要求孩子順服聽話。因此不論未患病父母是否存在,孩子都難以脫離病父母的疾病影響,也難以避免罹病者對他們施加的情緒壓力和勒索。至此,研究者針對憂鬱症家庭中的未成年孩子,所給予之研究建議如下:(一)不應將目光放在罹病者身上,也需看見同住孩子或其他家屬的需要;(二)給予孩子在心理方面的支持與實質上的協助。希望能夠透過本研究對社會的呼籲,使現今仍身處於憂鬱症家庭的未成年孩子,讓他們的需要與訴求

能夠被看見、被發覺、被重視,並使這些孩子能獲得關懷與相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