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英伸事件始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湯英伸事件始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勝宗寫的 心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 1949-1971:綜論臺灣退出聯合國之經過及未來臺海兩岸永續發展的和平模式 和GeorgePacker的 螺絲愈來愈鬆:從政客、名流和小人物,記錄當代美國走向內在瓦解與重建的心靈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阿善師鑑識實錄| MyMusic不只音樂,還有Podcast也說明:阿善師鑑識實錄精彩的Podcast內容都在MyMusic!不只音樂,還有更多怪談真實犯罪社會事件社會議題.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西北國際 和黑體文化所出版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 黃紹恆所指導 蔡惠琴的 清代臺灣下層社會的圖像:關於羅漢腳、犯罪集團與腳夫 (2021),提出湯英伸事件始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底層社會、下層階級、無賴游手、市井小民、臺灣特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須文蔚所指導 黃翔的 臺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史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台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史、源流論、文類論、作者論、作品論、創作方法與方法論、影響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湯英伸事件始末的解答。

最後網站律師的獨子 - 遺忘的失落則補充:據湯英伸的同學、朋友、家人所說,湯英伸本來是個純良、正直的山地青年,沒想到 ... 請他談談當年湯英伸營救事件的整個始末,及網路上謠傳「律師獨子」故事上的疑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湯英伸事件始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心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 1949-1971:綜論臺灣退出聯合國之經過及未來臺海兩岸永續發展的和平模式

為了解決湯英伸事件始末的問題,作者楊勝宗 這樣論述:

從外交角度,闡述臺灣進退聯合國的完整始末 提供第一手歷史資料和數據 深入體會國際外交上的詭譎莫測和敵友難辨   ●符合國際觀點   ●完整闡述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之爭和臺灣的國際地位   ●綜論未來發展,追求和平穩定   內容要點:   本書應用國際法及國際政治來闡述臺灣與大陸1949年至1971年期間,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爭奪戰的成敗得失,並延伸到近年臺灣要參與聯合國的努力及後續發展。   書中還論述1971年的關鍵情勢。這一年,美國基於國際政治的考慮,要連結中共影響北越,使美國從越南撤軍能光榮順利,也期望聯盟中共對抗蘇聯的限制和武器談判競爭壓力,因此決定犧牲臺灣。以上所述都是國際法上的承

認與建立外交關係的論點,以及現實國際政治的合縱連橫注定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的結果。   本書也涵蓋臺灣退出聯合國以後的20年來,朝野各方熱切要求進入聯合國的情勢。包括用臺灣名義進入聯合國,用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等,以及歷任總統的政治立場與外交手段。   本書同時展望未來,臺灣的長治久安之道,必須與各國偕和平共處才有寬廣的空間。   本書的結尾論述1776~1781年美國獨立戰爭,牽涉到英國的文攻武嚇,以及法國的拔刀相助。美軍總司令華盛頓接受英國投降時,法國的陸軍和海軍在場觀禮。美國在1781年獨立後朝野各方對於聯英治法以及聯法治英爭論不休20年,最後,華盛頓警告國人,連結一國對抗另一

國將給美國新生帶來無窮的後患。他主張原則性的中立來處理美國對英國以及對法國的關係。 作者簡介 楊勝宗   【經歷】   1970年1月23日進入中華民國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實習,其後感受到1971年10月25日發生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歴史事件,1973年後歷任駐關島領事館副領事,駐美國代表處一等秘書、簡任副組長,駐美國芝加哥辦事處處長,駐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代表。曾擔任外交部亞西司科長,國際組織司科長,非洲司科長,研究設計委員會執行秘書、副主任委員,條約法律司幫辦、副司長及司長,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所長(2012/9/1外講所改名為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及領事事務局局長。   【學歷】   臺

灣大學法學士、政治學碩士   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碩士 推薦序 錢復 推薦序 林文程 推薦序 陳純一 自序 第一章 1949 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緣起 前言 第一節 臺灣從危急存亡到谷底回升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進入聯合國 二、蘇聯在安全理事會排臺納中未能如願 三、中共向蘇聯一面倒並全面反西方 第二節 聯合國秘書長賴伊為中共奔走 一、賴伊提法律備忘錄為中共撐腰 二、蔣廷黻向秘書長提抗議書分送各國代表 三、 賴伊走訪美英法蘇鼓吹各方讓中共進入聯合國 四、美國決定暫不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 五、臺北高層考慮退出聯合國 六、 賴伊想

安排安理會特別會議來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 七、蔣廷黻代表地位岌岌可危 八、韓戰爆發使中國代表權問題一時不了了之 第三節 英國主動聲援中共 一、英國外相貝文訪美表示英國決定承認中共政權 二、 英國承認中共以謀取大陸商業利益及延續其對香港的殖民地統治 三、英國怡和洋行在中國大陸有龐大商業利益 四、英國反而期望獲得中共承認 五、 中共向蘇聯承諾不讓英、美到東北及新疆從事商業活動 六、毛澤東反西方以爭取蘇聯助他攻打臺灣 第四節 美中蘇縱橫捭闔下,臺灣風雨飄搖 一、美國原來要聽任中華民國政府自生自滅 二、中共羞辱美國外交官 三、 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司徒雷登與中共代表黃華會談 四、美國大使離華遭到中共刁難

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後,杜魯門總統表面上支持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 六、美國撤回駐中國大陸外交官 七、 蘇聯在安理會排臺納中但美國支持在臺灣的中華民國 八、美國秘密洽請友邦勿急於承認中共政權 九、中華民國國運從谷底回升 第二章 1950 年韓戰爆發對臺灣外交的深遠影響 前言 第一節 美國改變對中華民國政府之政策 一、杜魯門總統派人到臺灣訪察蔣介石總統 二、艾奇遜國務卿讓臺灣自生自滅的政策被擱置 三、國防部長約翰遜力主保衛臺灣 四、先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決議不派兵保衛臺灣 五、艾奇遜原有聯中抗蘇之戰略構想 六、韓戰爆發促使美國派第七艦隊至臺灣海峽巡邏 第二節 1950 年6 月至12 月聯

合國安全理事會有關會議 一、 中國以美國派第七艦隊巡邏臺灣海峽,向聯合國控訴美國入侵臺灣 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邀中共派代表前來講話 三、中共派伍修權到聯合國抨擊美國帝國主義 四、杜魯門處理韓戰之膽怯與懦弱 五、 史達林封鎖西柏林得到教訓後不願讓蘇軍到朝鮮對抗美國 六、 毛澤東想把美軍趕出朝鮮半島以贏得韓戰光榮勝利 七、聯軍統帥麥克阿瑟遭杜魯門總統免職 八、中共吹來反美國反聯合國之風暴 九、毛澤東為抗美援朝永遠失去解放臺灣的機會 第三節 1950 年聯合國大會第五屆會議審議中國代表權問題 一、印度與蘇聯排臺納中案未通過 二、 加拿大提案設一委員會來考慮中國代表權問題獲通過 三、 古巴為護持臺灣地

位提案獲通過:只有聯合國大會可以審議會員國代表權問題 四、 中國解放軍在朝鮮擊潰美軍後,盛傳中國代表權將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五、英國和印度建議把中國代表權讓予中共 六、中共是韓戰侵略者 七、美國認為中共政權是一個不存在的實體 八、中共對聯大建議韓戰停火提條件 九、中共和蘇聯都控訴美國侵略 第三章 1965 年排除臺灣接納中國案打成平手 前言 第一節 1960 年排臺納中緩議案 第二節 美國推動重要問題案力挽狂瀾 第三節 中國在非洲爭取臺灣邦交國 第四節 中華民國爭取非洲新興國家 第四章 1970 年臺灣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驚險過關 第一節 1970 年排臺納中案超過半數贊成 一、臺北預警

二、驚險票決 第二節 美國與中國互尋聯盟 一、美國連橫中國對抗蘇聯制衡北越 二、中國聯美抗蘇 三、毛澤東幫助尼克森自越戰脫困 第三節 中國對外關係之困頓與開展 一、文化大革命阻礙中國外交之開展 二、1970 年中國積極爭取邦交國 第五章 1971 年臺灣新對策 第ㄧ節 1971 年初臺北外交部研究新對策 一、蔣介石總統想保住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位 二、駐臺北美國大使評論聯大排臺納中案票決 三、臺北外交部研究新對策 四、 美國總統尼克森派特使墨斐到臺北建議雙重代表權案 五、蔣介石總統仍盼美國堅定支持臺灣 第二節 美國與中共關係獲突破 一、周恩來函邀尼克森派特使訪問中國 二、季辛吉秘密訪問北京提

到美國將在聯合國納中排臺 三、中共壓迫北越向美國妥協 四、尼克森決心拋棄臺灣 五、尼克森宣布將訪問中國震撼全世界 六、臺北向華府提出新對策 七、美國與臺灣確定新提案 八、蔣介石總統夫人說國有國格 九、蔣經國關切中國代表權 第三節 1971 年中華民國維護聯合國中國代表權關山難度 一、美國季辛吉與羅吉斯雙頭馬車各奔前程 二、周書楷外長赴湯蹈火 三、美國護持臺灣之提案驚險列入議程 四、羅吉斯聯大發言為中共站臺 五、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第六章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第一節 周書楷率團退出聯合國 一、退出聯合國聲明 二、最長的一日:對臺灣致命票決 第二節 客觀情勢比人強 一、急遽變化的國

際情勢:中華民國邦交國銳減 二、尼克森出賣了盟友—中華民國 三、中國善用心理戰及宣傳戰 四、 阿爾巴尼亞成功推動其排臺納中案之行動綱領與攻防戰略 五、臺北應變緩不濟急 六、毛澤東熱烈慶祝中國進入聯合國 第七章 臺灣加入或重返聯合國前景堪憂 第一節 李登輝推動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 第二節 陳水扁致力臺灣加入聯合國 第三節 馬英九派員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年度大會 第四節 蔡英文推動參與聯合國會議與活動 第五節 臺灣入聯或返聯前景堪憂 第八章 臺灣長治久安之道 第一節 從長遠看,臺灣對待中國與對待美國應該採取之策略: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第二節 面對當前美中準冷戰告一段落後:臺灣對美中雙方應採取原則

性的中立—美國獨立後,面對英法兩個強國的自處之道 附錄一 1949 年至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向聯合國提出排臺納中案 附錄二 1950 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有關中國代表權案票決 附錄三 1950 年至1971 年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權案票決一覽表 附錄四 1949 年聯合國大會第291(IV)號及292(IV)號決議案全文 附錄五 1971 年10 月25 日聯合國大會第2758 號(XXVI)決議案 附錄六 1995 年6 月16 日楊勝宗演講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之權利 後記 作者學經歷 索引   自序   本書之特色在以國際法原則及國際政治之現實,有系統地論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

和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爭奪戰,涵蓋1949 年至1971 年,並以每一時段有關各國的內政情勢與外交作為,加以綜合說明。   1950 年侷限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獲得50 個國家的承認,與其中40 國建立外交關係,他們之中有33 國為聯合國會員國。   而占據整個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只獲得24 個國家的承認,其邦交國已成為聯合國會員國的只有17 國。   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下,中共於1949 年6 月30 日宣布一面倒向蘇聯並全力反對西方的美英日諸國,其後不斷地羞辱美國駐在中國的外交官,蠻橫地與美國交惡。1950 年6 月25 日,北韓猛烈進攻南韓的4 個月後,10 月19 日,中共派遣大

軍到北韓抗美援朝,並一度擊潰美軍,從此與美國成為敵人。原來美國在1949 年8 月5 日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以後,已決定拋棄臺灣,放任他自生自滅。如今,中共的反美親蘇政策給臺灣帶來否極泰來的國運,也使他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及大會的中國代表權在美國堅定支持下,由岌岌可危轉危為安。邦交國的優勢及國際政治的現實挽救了中華民國覆亡的命運。   1949 年11 月15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長周恩來致電聯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Carlos Romulo)及聯合國秘書長賴伊(Trygve Lie),要求取消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參加聯合國的一切權利,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取而代之。中國政府不承認以蔣廷黻為首的中國代

表團,這個代表團不能代表中國,也無權代表中國人民講話。   1950 年1 月10 日至13 日, 蘇聯代表馬立克(Yakov A.Malik)在安全理事會要求接納中共代表並驅逐中國國民黨代表,只有3 票贊成,卻有6 票反對,2 票棄權,未通過。馬立克憤而退出安理會。同年8 月1 日馬立克以安理會當月輪值主席之身分自行裁定中國國民黨的代表不能代表中國,只有3 票贊成,卻有8 票反對,未通過。次日馬立克提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為中國代表,以5 票贊成,5 票反對,1 票棄權,未達法定7 票,以致未能列入議程。(贊成蘇聯代表提案的是已經承認中共政權或與其建交之蘇聯、印度、南斯拉夫、英國及挪威)

。   1950 年9 月19 日聯合國大會第五屆會議開幕,印度代表立即提案,要求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有權在大會內代表中國,19 票贊成,33 票反對,10 票棄權,未通過。接著蘇聯提議,國民黨集團之代表並非中國代表,不得參加大會,10票贊成,38 票反對,8 票棄權,未通過。蘇聯代表另外提案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參加大會,11 票贊成,37 票反對,8 票棄權,未通過。在這次會議中,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印度代表提案表決前,提到中華民國曾參加奠立聯合國之工作,並且在聯合國當前會員國中,有43 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政府,而印度要求接納的中共政權只有16 個會員國予以承認。以上情勢發展,印

證中華民國有邦交國優勢,又有美國的堅定支持,決定了大會與安理會有關中國代表權的票決結果。   大會另於9 月19 日通過加拿大提案,設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來考慮中國代表權的問題,並在寫出報告前仍由中華民國政府的代表繼續出席大會並享有如同其他會員國代表之權利,獲得通過,42 票贊成,8 票反對,6 票棄權,而成為第490(V)號決議案。這個決議案使中華民國暫時穩住了他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地位。這個七國代表組成的特別委員會於12 月15 日開會,波蘭代表主張由中共代表中國,遭到菲律賓代表加以反對,並建議在中共軍隊撤出朝鮮半島以前,不再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4 票贊成,1 票反對,印度及加拿大棄權,獲通

過。   委員會並授權主席印度代表勞氏(Beaegal W. Raw)決定其後何時開會。1951 年10 月16 日委員會再度開會對波蘭代表所提排斥中華民國接納中共之決議草案進行投票,以2 票贊成,5票反對,未通過,並授權主席向聯合國大會報告,「在目前情況下,委員會未能就中國代表權問題作出任何建議。」不久獲大會通過。   大會其後於1950 年12 月14 日通過古巴提案,成為第396(V)號決議案,其要點為確定只有聯合國大會有權決定會員國的代表權問題,而且(大會)必須依照聯合國憲章之宗旨及原則與個別情形加以審議,36 票贊成,6 票反對,9 票棄權,獲通過。這一決議案防堵了蘇聯等親中共國

家其後在安全理事會及聯合國其他機構排斥中華民國接納中共之企圖,也為中華民國其後21 年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1965 年11 月14 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屆會議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之際,中華民國有 65 個邦交國,中共只有51 個邦交國,但排臺納中案投票結果竟是47 票贊成,47 票反對,20 票棄權,2 國不投票,1 國缺席,雙方打成平手,臺灣很多邦交國已不可靠。幸虧該案表決前已先通過排臺納中案為重要問題案,必須獲到會2 / 3 票決才能通過。當時兩方面的國際政治的現實,影響了投票結果。   第一、中共八屆十中全會於1963 年9 月通過決議,決定不惜運用經濟援助,前後

共承諾4 億美元來大量爭取非洲新興的國家。   第二、法國於1964 年與中共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大力協助中共爭取非洲法語系國家。   到了1965 年7 月中共在非洲邦交國已增至19 國。其全世界邦交國則達到51 國。當時中華民國也派遣外交部長沈昌煥及經濟部長楊繼曾等多次訪問非洲,使他在非洲的邦交國由原來3 國增至18 國,幾乎可以與中共分庭抗禮。   1970 年11 月20 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五屆會議進行中國代表權爭奪戰的票決,臺北有邦交國65 國,北京有54 國。但是,驅逐臺灣的蔣介石代表並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之合法權利之提案,竟然有51 國投票贊成,49 國反對。支持

臺北的已少於簡單多數。假如先前沒有通過該案為重要問題案,必須到會2 / 3 票決才能通過,則中華民國在1970 年11 月20日就失去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地位。在排臺納中案表決中,與臺北有邦交的利比亞及智利站在支持北京的一邊,另有16 個邦交國棄權,一個缺席。毛澤東於1966 年發動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共內政與外交之困頓與停擺,但是,到了1969 年4 月14 日中共九全大會召開,文化大革命即告階段性結束。中共並於1970 年開始以國家總預算的5.88%,對66 個國家提供援助,收買政要,爭取邦交國,包括收買臺灣的邦交國在內,造成中華民國在65 個邦交國中,只得49 國支持。   1971 年1

0 月25 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六屆會議就中國代表權問題進行表決。中華民國邦交國減至58 國(前一年65國),而中共邦交國則由54 國增至65 國。   加上美國總統尼克森以連橫中共來影響北越對越戰美軍的攻擊,並迫使蘇聯在限武談判上對美國妥協,尼克森毅然決定拋棄中華民國,並支持中共進入聯合國。臺北在外交上的敗退以及邦交國— 美國的背棄,迫使他結束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以上是我從第一章到第六章以國際法原則的承認與建立外交關係,以及現實的國際政治,論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從1949年至1971 年的爭奪戰的經緯。也提出這段歷史對後人的啟示。   本書第七章論述我國從1993 年到2016 年希望能成

功推動以臺灣名義進入聯合國或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都勞而無功。即使我國轉向聯合國專門機構的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民航組織,並改變對大陸的政策,由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改為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以及外交休兵,也只能獲得非常有限的進展。   我在第八章論述當前美國連橫臺灣對抗中國的長期準冷戰,終有一天會以戰爭勝敗或雙方妥協而告一段落。屆時臺灣朝野必須要審慎考量國家長治久安之道,以小國對大國恭順卑下以取得大國的包容並存,尋求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以突破外交困境。並等待中國內部情勢的變化以及其國家領導人展現新的風格,對臺灣採取尊重謙下的政策,以取得臺灣的友好信服。我在此論述,1781 年為美國獨立建國後,對於在

英國與法國兩強之間如何合縱連橫的情勢,為此其朝野爭吵不休20 餘年,後來以開國總統華盛頓的提議定於一尊: 在連英抗法或連法抗英中尋求一國對抗另一國,將給一個300 萬人口的新興小國(美國)帶來無窮的禍患。(A passionate attachment of one nation for another produces a variety of evils.)。從此美國在英國與法國兩強之間維持原則性的中立政策。   本書在論述歷史事件時,由於不同時空背景以及後來情勢變遷,在書中提到北京、中共、中共政權、中國、中國大陸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指今日統治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其次書中使用臺北

、臺灣、中華民國臺灣、在臺灣的中華民國,都是指今日統治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的中華民國。書中提到的《排臺納中案》、《排我納中案》,在聯合國大會決議文是:「排除中華民國政府,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或「拒絕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出席,及准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出席」。至於「緩議案」則是指上述內容的排臺納中案在聯合國大會本屆會議期間,「延緩考慮」,或「一概不予考慮」。由於「緩議案」獲得通過,因此中國代表權問題沒有進入聯合國大會議程。   本書承前外交部長錢復先生,數十年交誼的林文程教授及陳純一教授惠賜批評並撰寫推薦序,我衷心感恩。   本書承出版社人員們的辛勞製作而得以問市,我也

衷心感恩。 1971 年中華民國維護聯合國中國代表權關山難度 一、美國季辛吉與羅吉斯雙頭馬車各奔前程 到了9 月初,各國態度持續對臺北不利,而美國決策高階層又是雙頭馬車各奔前程。尼克森與季辛吉全力向中國傾斜。 而中國與阿爾巴尼亞及其共同提案國則共赴事功,卯足全力以逸待勞。 二、周書楷外長赴湯蹈火 9 月15 日,周書楷部長偕北美司長錢復等人離臺赴美,出國前蔣介石總統召見周部長,對於中國代表權案「全權授權他處理,掌握適當時機作抉擇」、「遇到緊急狀況難以支撐時,一定要主動退出,而不要被趕出來」。由此看來,臺北決策當局已深切感覺到大勢已去,並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9 月16 日,周書楷在華府拜

會美國國務卿羅吉斯洽談我案,當時羅吉斯處理中國事務的職權已被尼克森總統及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掌控,身不由己。而美國友邦願意支持中華民國會籍的態度又令他失望,羅吉斯在接待中華民國要員上表現出不友善態度。 三、美國護持臺灣之提案驚險列入議程 9 月22 日,聯合國總務委員會(由聯大主席,17 個副主席,中華民國代表劉鍇以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代表的身分為當然副主席之一,及七個主要委員會主席共25 人組成) 審議阿爾巴尼亞所提排臺納中案,17 票贊成,2 票反對,4 票棄權,以絕大多數贊成順利通過。隨即審議美國提案:排除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中華民國為重要問題案,及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並維持中華民國

在聯合國的會籍,經投票表決,11票贊成,9 票反對,4 票棄權,差一點就沒通過。 以美國堂堂大國之影響力,其提案竟然以超出簡單多數的驚險票差獲通過,而蕞爾小國阿爾巴尼亞的提案卻獲得2 / 3絕大多數支持。顯示阿爾巴尼亞代表及其22 個聯署國代表自7 月15 日向聯合國遞送提案以來兩個多月,在聯合國大肆活動發揮了明顯效果。中國代表權第一次戰役已經看出敵強我弱的態勢。

清代臺灣下層社會的圖像:關於羅漢腳、犯罪集團與腳夫

為了解決湯英伸事件始末的問題,作者蔡惠琴 這樣論述:

本文以羅漢腳、犯罪集團、腳夫等三者探討清代臺灣下層社會的輪廓,以清嘉慶、道光年間為主,運用大量犯罪口供的統計數據,做爲觀察清代臺灣下層社會的切入點。從量化分析可知,羅漢腳僅佔犯罪者的20%,並非犯罪主力,再由犯罪主嫌超過半數為臺灣生長者,可知犯罪猖獗的原因在臺灣本土,官員貪婪聚斂,無心政事,難辭其咎,然官員卻以羅漢腳為治安敗壞的代罪羔羊,對己身責任不置一詞,因此清代官員對臺灣下層社會的觀察未可盡信。由此脈絡,官員大肆撻伐犯罪者為鼠竊狗盜,然從犯罪集團的分贓精進、防範機制等,可知其具備反思能力,並非如官方所稱的愚頑無知。羅漢腳、犯罪者為腳夫的主要來源,三者有角色重置、互換關係,特質亦相同,腳夫

具有反權威特質,不屈從於官方過低的夫價,官員因此痛斥腳夫哄抬夫價,勒索官府,然實情是官價只有市價的44%,是以腳夫漠視官員急如星火的催促。諸如此類,可知清代臺灣下層階級並非愚民莽夫,而是具有信念,且有能力堅持信念的一群。由羅漢腳等行為可知其有自主意識、人我對等、反權威、冒險犯難等特質,此特質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服從權威、差序格局、安分守己、不涉險等背道而馳,是以在中國封建體制裡下層階級幾乎沒有翻身的機會,於是冒險渡臺,帶著重新出發的信念來到臺灣,尋求新契機。下層階級亦為臺灣歷史發展的一環,考量清代臺灣下層社會特質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悖,實不宜將清代臺灣完全視為傳統中國的延伸。羅漢腳等人對社會雖有破壞

的一面,但有更多的土地開發、社會運作、風氣特質等方面的影響與貢獻,從下層階級角度,當可觀察到更真實的清代臺灣社會面貌。

螺絲愈來愈鬆:從政客、名流和小人物,記錄當代美國走向內在瓦解與重建的心靈史

為了解決湯英伸事件始末的問題,作者GeorgePacker 這樣論述:

這個世代最優秀的政治記者, 以個人故事,寫美國歷史。   「喬治.派克結合小說家的說故事技巧和記者的嚴謹報導, 揭開了美國錦繡表面下的破碎裂痕。」 ──本書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首獎理由     美國《紐約客》知名記者,探訪美國南方菸農、鐵鏽帶女工、華盛頓政經圈遊說人士、矽谷億萬富翁四段不同階級的脫落人生,穿插近四十年來的時事、新聞、影音與文化人物事件,直指美國民主機制解體的種種跡象與重重危機。人與人的關係如集線圈般聚合的榮景不再,每個人也像螺絲釘一樣在社會上工作、生存、奮起和滾落,走向個體原子化的脫序社會,商業巨賈自行其是,政客與選民貌合神離,勞動者自生自滅,富人與窮人逐漸失去連

結。     這個時代有無數的Unwinding,   螺絲鬆掉.發條鬆弛.線圈鬆脫.   政策鬆綁.監管解除.貨幣寬鬆.   經濟衰退.產業衰落.財務重整.   交易重新結算.華爾街管制放鬆.   民主機制失靈.國家政體崩解,   一切堅固的,都已鬆脫瓦解。     一個鐵鏽型態社會的形成,首先是螺絲先逐一鬆脫,然後是整個政治運作系統的失靈,民主制度的毀壞,乃至於集體人心的崩潰。美國社會在短短幾十年間發生鉅變,最終釀成現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風氣,美國人持續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卻導致原有的社會契約與共識瓦解。本書預示了川普現象的到來,也細數拜登歷來從政風格的種種問題,美國的政治體制瀕臨

解體的邊緣,而人民只能自生自滅,各自尋找新的活路。     《螺絲愈來愈鬆》以數章篇幅講述好幾個典型美國小人物與政商名流的故事,其中包括:菸農之子迪恩.普萊斯(Dean Price)厭倦城市生活決定返鄉,他如何推動南方農村在地經濟的發展;美國鋼鐵廠女工泰咪.湯瑪斯(Tammy Thomas)在鐵鏽帶(Rust Belt)眼見家鄉日漸蕭條崩垮,她如何將兒女從單親家庭養大並重建社區信心;華府圈內人士傑夫.康諾頓(Jeff Connaughton)對拜登又愛又恨,他如何在金融體制與對政治的憧憬之間來回搖擺;以及矽谷億萬富翁彼得.提爾(Peter Thiel)乘著網路發展的科技浪潮,不斷對未來投射出懷

疑與激進的願景。書中也加入了當代美國最具代表性人物的小傳,包括小說家瑞蒙.卡佛、文化名人歐普拉、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紐特.金瑞契(Newt Gingrich)、黑人饒舌巨星Jay-Z等。     特別的是,作者從過去四十幾年中挑出最關鍵的九年,搜集各年的報紙標題、歌詞和廣告詞,以拼貼的手法列出,藉此描繪出各年發生的大事與事件背後的洶湧伏流。美國精英不再是精英,國家的民主機制也紛紛失靈,害得老百姓落單各自為前途打算。這個世界強國正瀕臨崩裂,而這些都是本書的主題。派克以小說家的筆法、劇作家的場面鋪排,和透過多位受訪人物的心理過程描寫,來形塑1978年以降一部新美國的現代歷史,這也是他寫作生涯迄今最具

企圖心的巨作。     如果說1960年代戰後嬰兒潮是「垮掉的一代」,發展到晚近四十年的新美國人則是「鬆脫的一代」。這本書是你了解當代美國民主機制解體過程中,原則為何盡失、世道何以低落、人心如何潰散的必讀之作。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堪稱這個世代最優秀的政治記者,他以小說般的筆法、萬花筒般的取景,記述1978到2012年間美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次貸風暴、美國製造業衰頹、金錢對於政治的影響等,深入針貶美國深陷其中的重重危機,內容引人入勝,是作者格局最恢宏的作品。   獲獎紀錄     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首獎   入選「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非虛構類決選   《新共和報》年度

好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政治類好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與年度好書   《科克斯書評》年度非小說類好書   《出版者周刊》年度非小說類好書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年度好書   亞馬遜年度好書   《紐約時報》指名「認識川普現象必讀的六本書」   名人推薦     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李濠仲∣《上報》主筆、作家   涂豐恩∣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   謝育昀∣美國紐約大學博雅教育兼任助理教授、作家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喬治.派克結合

小說家的說故事技巧和記者的嚴謹報導,揭開了美國錦繡表面下的破碎裂痕。為了記載大城和小鎮經濟上的節節衰退,他以敏銳的眼光省察銀行家和華爾街,來追蹤諸多經濟基礎設施所面臨的痛苦解體。他巨細靡遺描繪了普通勞動者奮鬥打拼的肖像,對有錢人、政商野心家、乃至惡名昭彰的名流則做出了快照般的捕捉,戲劇化地展現了富人與一般人之間日益擴大的裂隙。」 ──美國國家圖書奬(National Book Award)非虛構類首獎授予理由     「作者派克娓娓道來許多故事,充滿悲傷、憤怒和憐憫……等各種情緒,就與小說大師史坦貝克(Steinback)一樣,下筆如神……這部作品有機會成為非虛構寫作的經典。」 ──德懷特.賈

納(Dwight Garner),《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扣人心弦……情感澎湃,報導內容太精采了。」──戴維.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絕佳作品。」──喬.克萊恩(Joe Klein),《時代雜誌》(Times)     「《螺絲愈來愈鬆》在許多層面上可謂史詩級巨作……內容完全符合新聞報導的專業精神,卻又不失層次感和親密感,相較於美國許多當代小說而言也大膽多了……《螺絲愈來愈鬆》能在眾多作品裡脫穎而出,有賴派克對故事人物的全面掌握,他除了展現這些人物的

七情六慾和人性缺陷,還讓他們有響亮發聲的機會。」──埃克多.托巴(Héctor Tobar),《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       「這部巨作充滿磅礡的時代感,讀來也讓人倍感親暱。派克的文筆非常出色……敘事方面也相當優秀……整體效果令人驚艷不已。」肯.阿姆斯壯(Ken Armstrong),《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派克描述了美國現況的黑暗面,令人傷感,卻句句屬實。他不會讓讀者抱有不實的希望,書中也沒有好萊塢電影才會出現的美滿結局,但他讓我們在美國人民的心聲和尊嚴中找到向前邁進的力量。」──《華盛頓郵報》(The Was

hington Post)      「一級棒。令人揪心。寫得非常優美……《螺絲愈來愈鬆》猶如一首安魂曲,安慰的是那些隨著歲月流逝被迫放棄希望和遠大理想的人們。這本書寫得非常精采……但也……讓人心碎,彷彿優美的藝術品,卻越美越讓人痛徹心扉,因為書中滿是美國人民對未來和希望的幻滅。」──《每日科斯》(The Daily Kos)     「這部作品不僅講述事實,還充滿智慧、諷刺和驚人的想像力。」──《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     「這部作品的敘事非常優秀也特別創新……派克證明了新聞寫作對未來仍非常重要……他的嘔心瀝血非常值得受到萬眾矚目。」約瑟夫.萊利維爾德(Josep

h Lelyveld),《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派克是美國最優秀的非虛構作家……這部作品就和精緻的掛毯一樣令人難忘……《螺絲愈來愈鬆》讀來充滿情感,因此更像是一本小說,但此書厲害之處就在這裡。」──愛德華.盧斯(Edward Luce),《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精彩……優美……敘事豐富又錯綜複雜」──《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ne)     「對現代美國人內心的洞察令人震撼。」──線上文學雜誌《百萬》(The Millions)     「這部作品非常優秀和創新,並已

經超越新聞寫作,進入文學領域了。」──《書籍論壇》(Bookforum)     「內容精彩無比,從頭到尾都發人深省……《螺絲愈來愈鬆》可謂長篇新聞寫作的最佳代表作。」──《達拉斯日報》(Dallas News)     「技巧熟練……細膩、透徹、具說服力……派克將各種元素結合在一起,擦出令人震撼、驚艷的火花……讀者最後會記得的……是書中的人物。派克筆下的這些人物從未成為宣導某種意識型態的工具,而是努力生存、不斷創作、活生生的人,即使身邊的支柱紛紛倒塌了,他們仍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基督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派克的文字……非

常優美、精準,滿懷敬意,並在必要時批判,直言不諱。字裡行間瀰漫著一種直率與慷慨的人性。」──麥可.托瑪斯基(Michael Tomasky),《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     「派克之所以那麼會說故事,是因為他能夠在一個遭社會階級嚴重分裂的國家裡跨越階級的分割,讓讀者聽到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聲音。」──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書評 (NPR Books)     「派克的敘事能夠讓最平凡的事物看起來不同凡響,讓書中美國人民的聲音特別響亮且富有人性。在美國這個現代帝國倒塌後,後人將會在廢墟中發現,書中記載的那些人民心聲才是不朽寶物。」──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     「這部作品散發出憤怒與智慧的氣息,同時又十分感人,猶如《美國國情咨文》一般,但文字微妙且風趣,因此不會讓人覺得在說教。派克並沒有提供過於簡化的解決方案,一言以蔽之:這部優秀的作品當得起「慷慨且公平」的評價,但作者在書中悲嘆的,剛好也是美國民主制度的這種精神正逐漸消失中。」──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     「傑出的新聞作品……在探討美國衰落的報導文學作品中,這本書是奠基之作。」──《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這部作品呈現出一個宏觀且令人信服的觀點……在作者筆下,美國衰落是個複雜無比的現象,未來能否東山再起,他也讓讀者別失去希

望,而他的觀點總是深入、清晰,但偶爾又令人驚駭。」──《書目雜誌》(Booklist)     「犀利無比……書中的主角們把美國塑造成現在的模樣,而這些人物小傳正是這部作品最強而有力之處,像是書中描述前財政部長勞勃.魯賓(Robert Rubin)在1990年代涉及放寬銀行管制,加強了2008年經濟大蕭條的破壞力,這就像是往魯賓臉上狠狠地扇了一巴掌。派克最會挖掘小事物背後的大故事,在他筆下的美國社會組織日趨腐朽,派克對於此事有多灰心,文字就有多耐人尋味。」──《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螺絲愈來愈鬆》呼應了著名電視劇《火線重案組》裡的憤怒情懷……這部作品裡

沒有抽象的概念和陳腔濫調的論述……無論讀者對美國的衰落有何看法都會在看完這本書後……堅信我們可以做得更好。」──《華盛頓月刊》(The Washington Monthly)     「書中的敘述內容廣泛且犀利……派克是個筆法透徹犀利且深具洞察力的記者,他把書中人物刻畫得非常細膩, 讓讀者可以從中看到美國社會的全貌……《螺絲愈來愈鬆》是一部既讓人深感憂傷又心存希望的作品,書中的美國人民雖然都過得很辛苦,卻都抱持著一絲樂觀。只要堅持努力向上,一定能扭轉乾坤,脫離這個由我們親手釀成的政經和社會窘境,進而讓自己和整個社會變得更堅強。」──文化評論與政論刊物《布魯克林鐵路》(The Brooklyn

Rail)     「派克這部作品非常獨特且讓人愛不釋手,完全不輸給書中提到的約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經典小說《美國三部曲》(U.S.A trilogy)。《螺絲愈來愈鬆》也是自《美國三部曲》以來,對美國社會內幕進行最精闢的探討。二戰後美國社會曾度過人人安居樂業的數十年,但這部作品彷彿一首以爵士樂節奏演出的安魂曲,憂傷又動聽,哀嘆著那個時代的逝去。書中的美國瀕臨崩潰,人民則在這片日益喧譁的土地上越來越沉默,靜悄悄地陷入絕境。書中的故事都讓人笑中帶淚。」──大衛.甘迺迪(David M. Kennedy),《免於恐懼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與《在這片

土地上》(Over Here)普立茲獎作家     「《螺絲愈來愈鬆》講述了我國在過去三十年間所發生的所有事情,讓讀者可以近距離看清原本將我國人民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事物是如何走向毀滅之路,而人民的生活因此發生了什麼變化。這部作品描述的真實故事都非常巧妙,看來備感暢快淋漓,是史詩級創作無誤,注定將成為我們這個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德克斯特.費爾金斯(Dexter Filkins),《永不停歇之戰》(The Forever War)作者      「美國的社會體制在短短二、三十年之間崩潰,《螺絲愈來愈鬆》讓讀者能夠從一個悲壯淒美的全景視角一探究竟。書中描述發生在美國社會與人民身上的種種鉅變。就

這個主題而言,寫來能像這樣游刃有餘的莫過於派克。」──尼可拉斯.勒曼(Nicholas Lemann),《救贖》(Redemption)、《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作者     「獨特、犀利、勇敢,且不容錯過。這是我近幾年來讀過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凱瑟琳.布(Katherine Boo),《永恒美麗的背後》(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美國國家圖書獎作家     「派克為我們上了一堂當代歷史課,讓我們透過一部權威性作品看清這個由我們親手搞砸的國家。」──勞倫斯.萊特(Lawrence Wright),《巨塔殺機》(The Loomin

g Tower)、《解密山達基》(Going Clear)普立茲獎作家      「派克能為所有因這次經濟大蕭條而傷得遍體鱗傷的人民奮戰,為他們發聲。《螺絲愈來愈鬆》講述的是美國的悲劇,但在文學上卻是一大盛舉。」──大衛.佛魯(David Frum),《起死回生》(Comeback)、《羅姆尼敗戰大解析》(Why Romney Lost)作者     「書中每句話都帶有巨大的道德力量,完全不輸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螺絲愈來愈鬆》是一部強而有力且影響深遠的作品,值得大家一閱。」 ──大衛.格雷恩(David Grann),《失落之城Z》(The Lost City of

Z)作者     「報導深入、內容廣泛並以史實為依據,而且作者小心翼翼,行文不帶意識型態色彩……美國近三十五年以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作者並未強迫讀者接受他的理論和想法,而是讓讀者透過書中人物,自行思索解答。故事人物不是為了驗證誰的政治理念而存在,更不是為了成為誰的政治工具,他們是活生生的人。只有了解這點,我們才能開始重振這個國家,與這些人物共處。」──蘿拉.米勒(Laura Miller),時論網站《沙龍》(Salon)共同創辦人

臺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史研究

為了解決湯英伸事件始末的問題,作者黃翔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主題為台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史研究(The Study of Theories of Reportage in Taiwan),研究範疇為台灣報導文學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理論與批評。研究項目包括理論與批評文章;提出理論批評的重要批評者、時代環境、重大議題、重要事件等。因此本研究將具備兩重框架,一是台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的文類史體系——包括發展過程中的樣貌;目前的整體呈現;二是形成這個體系的進程——包括分期、特質、影響,以及個別批評者,如何建構、發展出個人的批評體系。本研究試圖架構出一般文學批評、文類批評都適用的源流論、文類論、作者論、作品論、創作方法與方法論,以及影響論。源流論部分,涵蓋了

起源論與流變論。文類論部分,涵蓋了文類論、文類殊別優劣論。作者論,包含作者素質論、養成論,作者的實踐論、個別作家論、作家群論等。作品論,則包括,依文體論、依作者論、依文學史階段論、依文學史流派論、依文學史主題論、依文學史思潮論等。創作方法與方法論,包括報導文學如何寫、不能如何寫的敘事規約。影響論部分,包括影響作者論、影響讀者論、影響社會論,以及影響文類論。本研究嘗試觀察,一路以來的批評者,如何逐漸豐富這個理論體系,如何推進理論批評的發展,也釐清理論與台灣報導文學創作之間的特殊關係。以往的研究者,往往以報導文學缺乏理論,來解釋這個文類發展過程中,遭遇的爭議甚至頓挫,本研究發現,上述分項都是台灣報

導文學理論發展過程中,曾經討論過的重要議題。其實,對報導文學發表過理論的批評者,多達數百人次,而且大多是當時的秀異人才,台灣報導文學真的缺乏理論嗎?這麼多的批評中是否可以構築出體系?在體系的建構過程中是否有所不足、或有所矛盾?在體系化的觀察下,如何重新檢視台灣報導文學理論批評的價值?都是本研究探討的問題。依照代表性的批評者、流派;還有重要事件;理論特質;理論影響;以及個別批評者如何建構、發展出個人的批評系統,架構為:1930年代台灣報導文學理論的萌芽——楊逵。1970年代的詮釋與拉鋸——高信疆、《現實的探索》與三場官方文藝座談會。1980年代的體系化與式微說——李瑞騰、林燿德與文訊座談會、鄭明

娳。1990年代的轉折與深化——陳映真、彭家發、須文蔚、兩大報報導文學獎現象。2000年以降的鬆綁與探索——楊素芬、林淇瀁與張堂錡。研究發現包括:一、楊逵的影響應待2001年起論;二、重新評估高信疆的思想底蘊與定位;三、重新檢視《現實的探索》的理論貢獻與內涵;四、重新檢視官方座談會的批評史意義;五、鄭明娳奠定美國新聞學的源流論;六、新新聞學在台灣的「拿來」;七、理論批評與創作的依違;八、想像「理論」的不同路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