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研究所簡章111考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另外網站2022/111清華大學寒假轉學考《寒轉簡章-時間-名額-報名人數也說明:2022/111清華大學寒假轉學考《寒轉簡章-時間-名額-報名人數-考科-書審準備》 2021台聯大暑轉簡章:請點我○ 【重要時程】 簡章 ... 英文檢定考試成績單※報考條件限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王如哲所指導 黃宇瑀的 我國大學繁星計畫之政策發展與分析 (2017),提出清大研究所簡章111考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繁星計畫、大學入學制度、政策發展、政策分析、分析架構。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薛曉華所指導 李東豪的 我國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之研究–以美國四所大學作為參照 (2008),提出因為有 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清大研究所簡章111考試的解答。

最後網站碩士班考試入學| 招生網站 - 銘傳大學則補充:111 學年度碩士班考試入學 我要報名(開放期間111.01.07-111.02.22) 報考說明 一、本校111學年度碩士班共有31系所學程招生,歡迎踴躍報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清大研究所簡章111考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國大學繁星計畫之政策發展與分析

為了解決清大研究所簡章111考試的問題,作者黃宇瑀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析論我國大學繁星計畫之政策發展及現況問題,首先透過文件分析法,就政策發展進行縱貫面及橫切面的廣泛性探討;其次透過焦點團體座談及半結構式訪談等方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包括應然面的政策理念目標及實然面的行政執行成效。政策理念係指由本研究所歸納之6項政策指標-「公平」、「效率」、「效能」、「多元」、「適性」及「卓越」。透過本研究的分析與討論,深入剖析繁星計畫政策內涵與揭櫫之理念目標,發現6項指標都具有理想性與方向性,也都有符合及未盡落實的地方。至於行政執行部分,包括招生名額比率、入學管道變革及整體運作發展等,主要就實務操作上的議題進行分析探討。行政執行議題雖非直屬政策本身,惟政策的良善與

否唯有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才能逐漸體現出來,而政策的作用與影響力,也唯有在執行過程中才會漸次被擴大與發酵。因此,繁星計畫政策分析,除了探討上位的理念思維,亦須對政策執行後的相關問題進行描述與解釋,始能周全政策之分析。分析觀點係採取Dye所主張之見解,認為政策分析係「描述與解釋政府活動的原因與結果」,從制定、執行、以至於評估之三個階段的活動進行;分析架構則運用Fischer的政策質問邏輯(The logic of policy question)模式詮釋解釋。在政策質問邏輯分析架構中,經驗性資料包括計畫成果的驗證與政策目標確認,而規範性價值則包括政策目的辯護與社會價值選擇,前者屬於政策執行結果的分析

與檢討,而後者則涉及政策價值的思辨與論述。根據研究目的及發現,得出以下結論:一、大學招生政策歷經多次變革,城鄉問題屢為關注重點,繁星致力縮短城鄉差距並帶動新興入學管道的發展,已為我國多元入學開啟歷史新頁二、新課綱連動大學考招變革,未來大學考招新方案中,繁星計畫除學測考科及時程變革外,學測型態亦配合調整,政策方向有助落實新課綱精神三、大學招生管道多元併進,各有優勢,惟相關作法未來可研議適度整合之可能性,俾招生作業能更專業化四、繁星計畫在學校層級及社區層級較能落實公平教育理念;個人層級則未能彰顯公平性五、校校等值屬齊頭式或水平式的公平,非差異化或垂直式的正義補償原則六、繁星計畫在時程、經濟及人力成

本上,整體而言較其他入學管道具效率七、以學測成績為入學門檻,並由大學自訂門檻條件,較有利公立大學組織目標達成及效能提升八、繁星計畫擴大學生來源的多元性,惟著重智育成績,選才向度仍不夠多元九、高中建立適性輔導機制及教師適性教學能力,有助落實繁星政策理念十、繁星計畫創造學生端、高中端以及大學端邁向卓越的三贏局面十一、繁星計畫既強調適性發展,又重視校排名;既注重差異化的適性精神,也講究一致性的公平原則,凡此皆顯示政策目標間的矛盾性十二、對未達學測門檻之偏鄉弱勢優秀生及長期存在的城鄉差距結構性問題,繁星管道所能發揮的功用仍然有限十三、繁星計畫所衍生之非預期結果及問題,有待持續克服並精進發展;至於招生名

額比率,未來應由招生專責單位整體規劃設算十四、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攸關人才培育,未來可參考國外相關作法,建立人才選拔機制,以真正落實人才培育目標最後,根據研究發現及結論提出具體建議,分別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高中端及大學端未來精進推動入學制度及規劃相關作業之參考。本研究所提出之建議具體有價值,對未來大學入學管道的整合發展諒亦有貢獻。

我國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之研究–以美國四所大學作為參照

為了解決清大研究所簡章111考試的問題,作者李東豪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之研究,並以美國四所大學作為參照,主要之研究目的有五:一、探討大學學位學程制度的理念與內涵;二、瞭解美國大學學程制度的課程設計;三、探討我國96學年度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四、分析比較美國與我國大學學程制度的課程設計之異同;五、提出我國大學學位學程制度未來課程設計與發展的方向與建議。 本研究首先透過網路資源著手蒐集美國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我國96學年度大學學位學程課程制度之相關文件與資料,藉由文件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並透過比較教育研究法分析比較美國與我國大學學位學程課程設計之異同。 最後,根據研究分析之結果與研

究發現,歸納出以下結論:一、學程制在美國大學課程中早已行之多年,而在我國學位學程制則是近年來大學課程的改革重點。二、學位學程課程目標方面,美國大學的學位學程課程理念在於培養學生知識的深度及廣度,我國則是以培育未來產業所需之跨領域專業人材為主。三、學位學程學制安排方面,美國大學主要是以「跨院、系」為主,我國則是以「學院」作為推動學位學程以及招生的單位。四、學位學程課程架構與學分數比例方面,美國大學重著於學生專業與通識之平衡發展,我國較偏向於培養學生實用技術能力為主。五、學位學程課程相關配套措施方面,美國主要是以學生的學習與輔導為主,我國則偏向於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