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通信系統指揮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海軍通信系統指揮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以色列)雅科夫·卡茨寫的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好望角系列 和(美)戴維·卡恩的 大西洋密碼戰:捕獲恩尼格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明鏡月刊》第52期: 習江胡三角遊戲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系統;海軍的新型水面戰艦正在批量生產,不只新型核能與柴電動力潛艇已陸續服役,新 ... 指揮command、管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s、信息 information、情報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浙江人民 和金城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涂添智的 我國獨立遂行嚇阻戰略之研究 (2021),提出海軍通信系統指揮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重層嚇阻、不對稱戰力、嚇阻戰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謝文英所指導 謝為任的 轉型領導、組織承諾、主管支持對員工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分配公平的調節式中介效果 (2020),提出因為有 轉型領導、組織承諾、主管支持、分配公平、組織公民行為、調節式中介效果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軍通信系統指揮部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華民國海軍全球資訊網- www djp mnd mil tw - Y47Wfre則補充:軍臺北通信隊日前實施109年第季駐地複驗. 軍通信系統指揮部指揮官參加第19屆公共工程金質獎頒獎典禮. 軍通信系統指揮部日前實施軍士官團教育. 軍左營通信隊日前實施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軍通信系統指揮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好望角系列

為了解決海軍通信系統指揮部的問題,作者(以色列)雅科夫·卡茨 這樣論述:

從無人機到衛星,從導彈防禦系統到網路戰,以色列在將新技術應用於現代戰場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為我們展示了這個僅有800多萬人口的小國是如何長期身處戰爭環境而不斷適應戰爭形式的變化,並成為21世紀的新型強國的。當然,以色列的“強”並不在體量,而在創新和效率上。 作為21世紀探索戰爭模式的先鋒,面對不斷變化的戰場,以色列研發出許多新型武器,並通過改裝手段保持原有武器的有效性、延續性和致命性。雖然世界各國都在應對同樣的挑戰,但許多國家紛紛學習以色列的經驗,尤其是在武器製造方面。可以說,以色列已成為全世界的武器研發實驗室。 以色列是如何做到這些的?這些研發成果

在軍事上和地緣政治上會產生哪些影響?這正是雅科夫·卡茨和阿米爾·鮑伯特在書中討論的重點。作者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並同以色列國防體系保持著密切聯繫,本書可以說是一份來自前線的調研報告。   雅科夫·卡茨,《耶路撒冷郵報》主編,哈佛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講師。曾擔任《耶路撒冷郵報》的軍事記者和國防分析員近十年,與人合著有《以色列與伊朗:影子戰爭》。現居耶路撒冷。 阿米爾·鮑博特,以色列主要新聞網站瓦拉網的軍事編輯和高級國防分析員。曾擔任以色列《晚報》軍事記者。現居以色列南部小城萊哈威姆。   譯者序 序言 前言 / 001 第一章 地下工廠 /  025

第二章 “玩具”飛機 /  049 第三章 無敵裝甲 /  081 第四章 偵察衛星 /  105 第五章 反導科技 /  133 第六章 情報系統 /  163 第七章 網路病毒 /  184 第八章 軍火外交 /  207 結語 末日戰場 /  230 致謝 /  251 注釋 /  253 原書索引 /  259   以色列的傳奇色彩無需更多筆墨渲染。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國短短幾十年間在經濟、科技和文化等領域創造了諸多奇跡。談到以色列軍事,許多人都首先會想到高科技武器,如“梅卡瓦”坦克和“鐵穹”防禦系統。但這些武器是如何研發出來的?為什麼成功研發出

這些武器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其他國家?雅科夫·卡茨和阿米爾·鮑伯特所著的《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一書詳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彌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本書原著於2017年出版。作為軍事記者,兩人長期跟蹤和報導巴以衝突與地區軍事動態;作為以色列公民,他們都擁有在國防軍服役的獨特經歷。《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體現了兩人10多年來的業務積累和學術思考,是瞭解以色列高科技武器的必讀之作。卡茨1979年出生於美國,後來移民以色列,定居耶路撒冷。他曾擔任以色列教育部前部長納夫塔利·貝內特的高級外交顧問,目前擔任以色列乃至整個中東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英文報刊之一《耶路撒冷郵報》的主編,同時在哈佛大

學教授新聞學。除了從事教學和新聞工作,卡茨積極嘗試專著創作,他的第一本書《以色列和伊朗:影子戰爭》於2012年出版。鮑伯特也是以色列人,出生於1974年,長期在以色列各大報刊和媒體工作,先後在以色列《晚報》和瓦拉網擔任軍事記者和國防分析員。他在巴伊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討論的是軍隊、情報界和媒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他經常就以色列安全問題發表演講和接受媒體採訪。 在很多人心目中,以色列是“高科技武器”的代名詞,但實際上,以色列在這方面起點很低,缺“小米”,少“步槍”,還沒“子彈”。作者在《地下工廠》一章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介紹。接下來,卡茨和鮑伯特從無人機、坦克、衛星、火箭彈攔截系統、情報

機構、網路病毒和軍火外交等方面介紹了以色列軍事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程,在各個章節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武器系統研發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著重分析了高科技武器發展背後的驅動力。 第一,在作者看來,以色列所具有的歷史背景和所處的安全形勢是發展高科技武器一個極為重要的動因。自建國以來,以色列面臨的戰爭和衝突幾乎從未停息,如果連續幾周新聞沒有報導任何襲擊事件,以色列人反而會感到些許不適應。為瞭解決現實問題,甚至是生存問題,“孤獨”的以色列人必須“不擇手段”“先人一步”,正如書中引用的以色列國家安全機構辛貝特一位前任局長的話:“這並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而是在別人約你吃晚飯前,先約他吃個午飯。”

由於資源有限,他們無法靠數量取勝,只能憑藉科技獲取品質上的優勢,這一理念從一開始就成為以色列國防安全戰略的核心思想。這就是為什麼“以色列的科研投入比例居全球之首,占國內生產總值約4.5%,在許多排名中均被列為全世界最具創新性的國家。龐大的科研投入中有大約30%用於具有軍事性質的產品”。 第二,以色列人的“虎刺怕”精神和以色列等級觀念的缺失也有利於創新。“虎刺怕”一詞源於意第緒語,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理解為“胡攪蠻纏”或“厚顏無恥”,但在本書中應該理解為“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甘休”。譯者曾在以色列留學和生活,在同以色列人交往時,書中提到的“虎刺怕”精神經常會讓人感到難以適應,但用在做事上卻非常

管用。可以說,正是以色列人的“虎刺怕”精神導致以色列等級觀念的弱化和缺失,而習慣打破等級制度的文化傾向又強化了以色列人“虎刺怕”式的民族性格。在其他國家,很難看到士官敢同將軍就一個問題爭論,但在以色列,這事一點也不奇怪。 第三,移民社會為以色列科技創新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作者在介紹以色列人物時常常會用到“移民”一詞:“萊納特1921年出生於匈牙利,9歲時隨家人移民到美國,居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阿比·卡雷姆1937年出生於巴格達,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隨家人移民以色列”。的確,以色列是一個移民國家,不同地區的移民帶來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而不同思想的碰撞往往能產生新的想法。在以

色列內部,國防軍是一個“社會中的社會”,發揮著重要的熔爐作用。以色列實行義務兵役制,年滿18歲後,男性需服役32個月,女性需服役18個月,不管是基布茲成員,還是正統教徒,不管是美國移民,還是俄羅斯移民,都要穿上國防軍的軍裝,朝夕相處,並肩作戰。以色列的開國之父們早就看到了以色列國防軍在社會融合上可以發揮的巨大作用,並使之成為一個弱化階級差異和促進社會融合的絕佳場所。 第四,密切的軍地關係也是以色列成為高科技軍事強國的關鍵。以色列大多數高科技公司和軍火公司的創始人與研發人員都有軍隊服役經歷,有的甚至曾是軍隊高級指揮官,他們知道戰場上軍隊需要什麼樣的武器。在離開國防軍後,他們大多成為以色列國防軍

預備役部隊的一員,隨時可能被召回參加訓練或參與行動,所以,他們一直同軍隊保持著一定的聯繫。另一方面,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也離不開國防軍的支援,國防軍不僅為高科技產業輸出人才,還輸出技術,助推經濟發展。 第五,美國因素在以色列成為軍事強國的道路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色列諸多武器系統的研發都離不開美元。在建國後的多次戰爭中,美國幾乎全都站在以色列一邊,美以特殊關係得以形成:美國公開使用以色列軍事設施,並幫助以色列修建半公開共用軍事設施,進行軍事情報搜集與預警合作,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還在以設立了軍事代表處。美國對以色列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是兩國安全合作的重要內容。1948—2014年,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

額高達1200億美元,其中75%用於購買美國商品。2007年,根據美以達成的有效期為10年的《安全合作協定備忘錄》,美國同意為以色列提供3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2016年9月,美國和以色列達成一項新的軍事援助協議,從2018年起10年內為以色列提供約380億美元的援助。包括“鐵穹”在內的先進武器系統都離不開美國的資助。當然,美以特殊關係也成為以色列同中國等國家開展軍事外交和軍火貿易的障礙。 對於一個經歷了漫長的大流散和長期的反猶主義折磨的民族而言,“不安全感”已成為以色列“民族基因”的一部分,有的學者稱之為“島民心態”。在其作用下,只有通過不斷發展軍事科技,使自己的武器系統在技術上遙遙領先於

本地區其他國家,以色列人才能獲得“相對的安全感”。譯者認為,這種深層次的不安全感也是促使以色列成為高科技軍事強國的重要原因。但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其他國家或組織的軍事技術也在飛速發展。比如,作為一個無人機大國,以色列已開始應對來自哈馬斯和伊朗的無人機威脅;繼以色列成功發射衛星後,2009年,伊朗成功將第一顆自行研製的“希望號”衛星發射到太空,2015年,又成功發射了一顆偵察衛星;當以色列成功借助“震網”病毒使伊朗的離心機癱瘓後,伊朗也成立了自己的網路作戰單位,每年投入10億美元用於研發有效的攻擊手段,連本書作者也承認,“兩國間一場更大規模網路戰的爆發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從作者的這些話中,

我們一方面能體會到他們對以色列的信心,但另一方面又能感受到他們對未來的一絲憂慮。即便贏得未來所有的戰爭,以色列能做到毫髮無損嗎?能獲得長久和平嗎?可以說,在可預見的未來,以色列人仍將生活在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狀態中,高科技軍事強國的地位並不會實質性改變以色列的命運。在全書的論述過程中,兩位作者就軍事論軍事,沒有太多政治性判斷,對於以色列如何解決地區衝突,如何應對未來必然出現的種種危機,他們並沒有提供太多哲學層面的思考,這或許和兩人都是記者出身有一定關係。我相信,在讀完本書後,對於這些問題,每一位元讀者應該都會形成自己的看法。 作者用了一個章節的篇幅介紹以色列的軍火外交。面對國際社會的孤立,軍火外

交在打開外交局面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作者還解釋了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問題。事實上,“由於軍隊規模很小,不管過去還是現在,以色列國防軍都很難通過常規採購刺激本土國防企業研發高端武器。因此,以色列國防企業生產的大多數產品都用於出口。只有這樣,這些企業才能保持生產線的正常運行,並降低國防軍的採購價格”。在某種程度上,正如2007年出版的《創業的國度》是以色列人對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的一次成功行銷,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創業的國度》的一種補充,也可視為對以色列武器的一次行銷嘗試。但另一方面,武器一旦賣到其他國家,以色列就失去了絕對控制權。未來這些武器或技術是否會落到敵人手中?這也是以色列始終面對的一個

窘境。 此外,我想談一談本書的一些特點。受以色列國防軍保密要求的限制,本書對於武器本身的介紹難以深入,有時會給人意猶未盡之感。書中談到的許多行動屬於秘密行動,還未解密,所以作者經常會用到“據報導”這樣的表達。此外,本書篇幅有限,只能展現最能體現以色列特點的武器系統,無法面面俱到,如果讀者想深入瞭解,可以將本書當作路標,搜索和研讀專門論述相關問題的書籍和文章。 本書看似是一本軍事書,實則側重歷史,更多篇幅在講述武器研發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和事件,以及這些人物所展現出來的品質和精神。從這個角度看,本書提供了一條瞭解以色列歷史和以色列人民族性格的線索,也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以色列史。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

,作者在寫作時的假想讀者是對以色列以及以色列國防軍都有一定瞭解的人,因此,譯者在文中添加了註腳,對部分專有名詞進行瞭解釋。 為了讓讀者有更流暢的閱讀體驗,譯者認為有必要在此對以色列國防軍做一簡要介紹: 以色列國防軍向來具有神秘色彩,從不公佈軍力和戰略,但根據全球軍力(GlobalFirePower)2019年的資料,以色列現役軍人大約有17萬人,預備役部隊大約有44.5萬人。 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為英國委任統治時期的地下武裝組織“哈加納”(Haganah,希伯來語中“防禦”之意)。1948年建國後不久,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本古裡安結束了哈加納的“秘密地位”,成立以色列的官方軍隊——以色列國防軍。

包括伊爾貢、萊希在內的地下組織也併入國防軍。 以色列國防部負責以色列國家防衛事務,其辦公室位於特拉維夫的基爾亞(HaKirya),書中提到的“波爾”指揮中心就位於此。國防部部長由文職政治家擔任,被認為是以色列內閣的二號人物。安全歷來是以色列的頭等大事,因此總理有時兼任國防部長,許多國防部長後來也成了總理。 總參謀部(希伯來語簡寫音譯為馬特卡爾)全面負責陸、海、空三軍作戰指揮和訓練。總參謀長實際上是以色列國防軍總司令,也是全軍唯一一名中將。總參謀長在國防部部長的推薦下由政府內閣任命,直接向國防部部長彙報工作。以色列總參謀長影響力很大,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和巴拉克都曾擔任總參謀長。本書前言中提到的

總參謀長甘茨2015年卸任後組建藍白黨,參加了2019年以色列大選,成為有望打破內塔尼亞胡長期統治的有力競爭者。 以軍實行“總參謀部—戰區(軍種)司令部—師”三級指揮體系。通常情況下,以軍總參謀長和副總參謀長通過戰區司令部和海軍、空軍司令部對所屬的陸、海、空三軍實施逐級指揮,較之世界其他國家軍隊,以軍指揮鏈更短,效率更高。總參謀部下設六個部、四個戰區司令部和海、陸、空三軍。總參六部分別為計畫部、作戰部、軍事情報部、人力資源部、C4I(C4I是指揮、控制、通信、電腦和情報的集成)部和科技後勤部;四個戰區司令部分別為北部戰區司令部、中部戰區司令部、南部戰區司令部和後方司令部。總參謀部的直屬單位還

包括軍事法院、軍事學院等。2011年,以色列軍方宣佈成立“縱深司令部”,負責在伊朗等地實施特種作戰。縱深司令部實際上是一個設在總參謀部的指揮部,負責指揮以色列精銳偵察部隊和特種部隊。 以色列陸軍人數最多,包括步兵、裝甲兵、炮兵、工兵和戰場情報搜集兵(戰場情報搜集兵不同於軍情部下屬的情報部隊)等。步兵中最精銳的為傘兵旅,許多以色列人都以當過傘兵為榮;其他知名步兵單位包括戈蘭旅、南部的納哈爾旅以及吉瓦提旅,這些軍事單位在建國以來的各大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以色列空軍被認為是中東地區最強大的空軍力量。以色列空軍在20世紀70年代前主要使用法國制造的戰鬥機獲取戰場制空權。70年代後,開始大規模換

裝美制飛機,同時以色列開始嘗試自行設計戰鬥機。2016年,美國將首批F-35戰鬥機交付以色列,逐漸取代之前的F-16戰鬥機。 20世紀50年代末,在法國的協助下,以色列在內蓋夫沙漠的迪莫納建立了核武器設施。但以色列採取“核模糊”政策,既謀求核威懾,也規避“國際合法性”的問題。通過“海豚”級潛艇、“傑裡科”導彈和戰鬥機,以色列理論上能夠通過海、陸、空實現核武器投放。 以色列實行義務兵役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兵進入作戰部隊,這成為以軍一大特色。以色列的義務兵役僅限於猶太人、德魯茲人和切爾克斯人等民族,不徵召阿拉伯人服義務兵役。極端正統教派的猶太人通常推遲服役,直到超出法定服役年齡,這種做法起

源于本古裡安時代,現在爭議很大,成為不同政黨間的矛盾焦點之一。以色列軍人服完義務兵役後,退出現役,成為預備役人員,也可在服役期快滿時提出申請,繼續和軍隊簽訂合同,成為職業軍人。以色列國防軍預備役部隊的規模更大,組織結構更為穩定,它們保持著現役時期的上下級關係、武器裝備和訓練模式,在戰時能迅速轉化為戰鬥力。 以色列由於國小人少,平時無力保持龐大的常備軍,因此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就創立了高效的動員機制,在軍隊和地方都有相應的動員機構;由於在世界其他地方還分佈著大量猶太人,以色列還擁有一套吸收海外猶太人參軍入伍的制度。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48小時後,國防軍動員了約30萬預備役人員,約占當時總人

口的7.9%,使總兵力由11萬人迅速增加到40餘萬人,為以色列轉敗為勝奠定了兵力基礎。但近年來,由於爆發大規模常規戰爭的可能性幾乎不復存在,以色列對預備役人員進行大規模動員的可能性也隨之下降。 國防安全戰略以國家目標為基礎,以色列的國家目標包括確保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以色列國的猶太性和民主性、以色列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以色列在地區和國際上地位的穩固和提高。從總體上看,以色列國防安全戰略的內容包括先發制人、速戰速決、威懾戰略、武器品質優勢、高度戒備與快速動員。 人們一般認為以色列三面受敵,地緣政治環境極為惡劣,但實際上,以色列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分別同埃及、約旦實現和平,“阿拉伯

之春”後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實力大減,周邊緊張局勢大幅改善。目前以色列面臨的直接威脅主要來自南邊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北邊黎巴嫩的真主党和更遙遠的伊朗,其中對以色列威脅最大的還是伊朗,尤其是伊朗導彈的威脅。基於以色列周邊和中東地區形勢的變化,未來以色列國防軍的關注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維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懾力;對威脅來源保持即時情報覆蓋;維持空軍在中東地區的絕對優勢;提供多層次的防空體系;提高靜態防禦能力,限制非國家行為體通過地道等途徑向以色列滲透;繼續維持襲擊遠距離大量目標的能力;維持部隊的科技優勢。 在對外關係上,以色列和美國、法國、印度、德國、英國、俄羅斯和土

耳其等國都存在較為密切的軍事關係。但毫無疑問,目前以及在未來很長時間內,美國都將是以色列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中國和以色列具有極強的互補性,自兩國建交以來經貿關係不斷發展,以色列也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在中東地區的重要支點。其實,不只是高科技軍事武器,這個國家和民族很多方面都值得學習。雖然中以關係的發展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限制,但作為兩個最為古老的民族,我們一方面應該吸收各自古老文明的智慧,一方面應該不斷開拓創新,探索出一條長久的合作共贏之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最後,我想在此感謝在翻譯本書過程中給予我無私幫助的師長和朋友,其中包括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武官張溯大校、資訊工程大學洛陽校區副教授劉

海龍、中國人民員警大學講師李志博、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修光敏和浙江人民出版社編輯汪芳。 王戎 2019年10月  

我國獨立遂行嚇阻戰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海軍通信系統指揮部的問題,作者涂添智 這樣論述:

依據美國國防部公布向國會提交的2020年中共軍力報告,中共在海軍造艦、陸基中長程飛彈、以及整合防空系統等三個方面,已經與美國實力相當或是超越美國,國軍與中共軍力差距逐漸擴大。共軍的目標是在2035年前完成軍事現代化與2049年前成為世界一流軍隊。中共多年來發展整合陸、海、空的核打擊方式,現已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中共國防預算至2019年時,約略為我國的15倍之多,其中多數用於發展武力統一台灣的軍事能力。我國認知到兩岸軍事預算的差距,致力於發展並強化不對稱作戰能力。面對海峽兩岸軍力失衡,差距加速擴大,美國依《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將持續對台軍售,協助台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然而,美國對於台海

衝突升高時,長期以來保持不明講是否會以軍事介入的「戰略模糊」立場,軍事崛起的中共很可能採取速戰速決的犯台模式,在美國未能及時以軍事回應的情況下結束戰爭,又或共軍未來發展出能成功拒止美軍的軍事實力進而輕啟戰端。一旦共軍攻台,我國須想定在沒有美國的外力介入或馳援失敗之情況下,為了維持自由民主以及主權獨立的現狀,如何發展一套有效的獨立嚇阻能力,為本論文研究目的。嚇阻最重要是在預防戰爭,因此軍事戰略制定上必須合理可行,避免建軍目標方向錯誤,而影響嚇阻武力之建構。研究發現我國嚇阻戰力規劃僅用於反制或反擊,且反擊目標局限於共軍之兵火力,此一反武力(counter-force)目標之戰略是難以對中共犯台企圖

產生嚇阻的,最後建議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籌建有效嚇阻能力且具高度意志貫徹報復的決心,可提高嚇阻的可信度。

大西洋密碼戰:捕獲恩尼格瑪

為了解決海軍通信系統指揮部的問題,作者(美)戴維·卡恩 這樣論述:

二戰中,德國的海軍原本並不具有優勢,但他們擁有先進的U型潛艇。德軍運用這一恐怖武器的基本手段,就是偷襲盟軍的海面船只,即所謂的「狼群戰術」。尤其在大西洋上,U型潛艇肆無忌憚地「獵殺」,給盟軍的海上生命線造成了難以承受的損失。而德國海軍這種戰績的取得,得益於利用恩尼格瑪密碼傳遞的無線電情報。因此,盟軍展開了一場特殊的隱蔽行動——密碼破譯戰,扭轉戰局在此一舉。它既是一場刀光劍影的武力較量,也是一次看不見硝煙的腦力競賽。本書首次詳細揭秘二戰中僅次原子彈的最大機密的真實內幕故事:1939—1943年,盟軍如何面對種種挑戰,一面在陸上組織專家日夜破譯德軍的電報密碼,一面在海上四處追捕德艦繳獲與密碼機相關

的密鑰,消除U型潛艇的威脅,打贏大西洋海戰,最終影響了二戰的進程。全書語言生動,讀來如同一部科技驚悚小說;旁征博引,大量引用解密權威檔案和口述歷史;人物眾多,形象刻畫了人工智能先驅阿蘭•圖靈、007的塑造者伊恩•弗萊明等眾多幕后英雄;驚心動魄,情節堪比好萊塢大片《獵殺紅十月》和《模仿游戲》……本書1991初版,后多次重印,2012年又修訂再版,2013年入選《戰艦》雜志「海軍年度圖書」,曾獲美國海軍基金會、海軍學會和國會圖書館三大權威機構推薦,是間諜和二戰史愛好者的必讀作品。(美國)戴維•卡恩(David Kahn,1930—)美國記者,牛津大學博士,軍事情報史專家,世界知名密碼史學家。先從事

30年新聞工作,后在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任教,2002年被聘為美國國安局常駐學者,2010年獲美國密碼博物館(NCM)表彰。一生筆耕不輟,發表大量密碼學、情報史文章,着有《破譯者》《希特勒的間諜》《雅德利傳》等經典作品。 2012 年版前言 001前 言 006第一章 參謀學院的回憶 011第二章 「馬格德堡」號沉沒 027第三章 人• 機• 選擇 044第四章 破譯者與間諜 063第五章 同德國賽跑 082第六章 英國的失敗 097第七章 幽 靈 106第八章 轉 子 121第九章 國旗飄揚,君主在上 130第十章 「克雷伯思」號抽屜里的秘密 147第十一章

「 親吻」漏洞 158第十二章 奇襲捕魚船 171第十三章 參謀學院的那段回憶 183第十四章 「這些都是垃圾?」 192第十五章 偉人來訪 206第十六章 堵住密碼漏洞 219第十七章 1942 年:空白期 240第十八章 喬治十字勛章 245第十九章 美國加入 256第二十章 SC 127 船隊 276第二十一章 新探測設備 291第二十二章 「奶牛」——補給潛艇 298第二十三章 估 算 310附錄 德國海軍的恩尼格瑪 317參考文獻 327詞匯表 344 英國的堅定決心引導着盟軍取得了二戰勝利。我們知道,真正關鍵的是蘇聯的人力和美國的生產能力。但是,如果沒有英國人首

先站出來頑強抗擊納粹德國,美蘇兩國也沒有用武之地。后來,這個小島為英國和美國提供了平台:他們的軍隊在這里集結,對歐洲大陸發起攻勢。英國人民的決心和勇氣讓這一切成為可能。他們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的一座高峰;他們的英勇堪比塞莫皮萊[1]中的斯巴達人(不同的是,英國人最后取得了勝利)。但是,英國人民需要食物來維系生存,工廠需要原料來生產戰爭物資。英國海外的自治領、殖民地,以及盟國只能由海上通道向英國運送物資。軸心國只要擊沉英國運輸船,就掐住了英國的咽喉。因此,運輸船必須穿過德國U型潛艇的封鎖。在驅逐艦和輕型巡洋艦並不充足的情況下,英國人要想方設法發現情報、利用情報,使船隊遠離「狼群」;讓U型潛艇和船隊的

情報成為對付敵人自己的一把利劍。德國潛艇部隊司令卡爾•鄧尼茨[1]上將利用無線電報指揮U型潛艇相互配合,進攻商船船隊。不過,無線電通信有一個明顯的弱點:所有人都可以接收到電報。為防止敵人通過無線電竊取情報,U型潛艇指揮部對電報進行了加密。德軍使用的是一種將每個字母逐一加密的代碼機,名叫「恩尼格瑪」。這是當時世界上zui先進的加密設備。德國陸軍和空軍也采用了這種加密機。不過,20世紀30年代,波蘭人非常害怕德國重燃復仇之火,於是依靠數學家,借助間諜的情報,終於復制出了一台恩尼格瑪機。那時,英國和法國都還沒有進入數學家破譯密碼的時代。就在二戰爆發前夕,波蘭人將復制的恩尼格瑪機分別送給了法國人和英國

人。可惜,加密機沒能拯救波蘭和法國這兩個國家。他們更需要的是強大的國力,而非情報。德國的閃電戰迅速擊敗了波蘭和法國,只剩下英國在海島獨自堅守。英國迫切需要掌握德國的動向,他們搜集這一信息的方式之一,就是破譯德國的無線電報。為此,英國在布萊奇利園專門設立了密碼破譯中心。那是一座鄉間別墅,靠近伯明翰郡的米爾頓–凱恩斯(Milton Keynes)。密碼分析人員就是在那里努力破譯德國密電。最初,破譯工作屢受挫折。恩尼格瑪的加密系統設計得太完美了。不過,再精確的機器也要靠人來操控。一旦操作不當,必然會出現紕漏。德國空軍的恩尼格瑪就出現過問題:密碼操作員在加密時,首先要選出3個字母,設定好轉子的起始字母

位置(他們要把這3個字母重復一遍,秘密地發給收報方,以便收報方能夠將電報解密)。德軍認為,每條密電的設置都是隨機的,任何一條電報的設置都是的,對敵人來說非常難以破譯。但是,空軍密碼操作員實際選擇字母組合的時候,往往並不使用像「HWX」這樣的無規律組合,而是經常使用女朋友的名字,例如「ANN」;還可能用表示臟話或愛國的字母組合;或者他們會使用和前一次類似的一組,以便簡化設置轉子的步驟。這樣一來,英國密碼破譯人員需要嘗試的次數就會大大減少,破譯的難度也隨之降低。再加上其他一些有利因素,到1940年春,英國已經可以破譯德國空軍的密電。這幫助英國以少勝多,取得了不列顛之戰的勝利。不久后,年輕的數學天才

阿蘭•圖靈(AlanTuring)發明了一種機器。因為這種機器是從波蘭人發明的「炸彈」裝置中演進而來的,它也被命名為「炸彈」。「炸彈」機主要用於檢驗,看英國密碼分析人員猜測的明文是否符合攔截的德文密電——如果相符,即可推測出恩尼格瑪的轉子設置。另一位劍橋大學的數學家戈登•韋爾什曼(GordonWelchman)發明了斜線板,對圖靈的方法進行了補充。有時,密碼破譯人員可以通過斜線板推測出幾條加密信息的密鑰,進而破譯所有使用該密鑰的密電。不過,對於密鑰為3個字母的空軍恩尼格瑪而言,即使已經推測出了加密機的設置,想要通過「炸彈」機來找出正確的密鑰,也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而且,猜測的明文有時

是錯誤的。因此,雖然掌握了密鑰就可以解密所有使用相同設置的密電,但找到該密鑰的概率非常低。對於英國人來說,德國陸軍和海軍的密電一直是個謎。在選擇字母組方面,陸軍密碼操作員的紀律比空軍嚴格得多。德國海軍並不允許密碼操作員隨意設置轉子位置,而是專門列出了可以使用的字母組——這些是真正隨機的字母組合,例如「DOK」,然后再用其他不相關的字母作為指示字母。發報的密碼操作員根據操作手冊(這里不做贅述)加密這些指示字母后,將其寫在密電中,發送給收報方。收報方的密碼操作員要先將指示字母解密,根據解密后的指示字母組設置恩尼格瑪的轉子。只有轉子設置正確,恩尼格瑪才能將一堆亂碼變成德語明文。這套系統相當完美,幾乎

沒有給英方任何可乘之機,也不給操作員任何犯錯誤的機會。對英國密碼分析學家而言,納粹海軍的密碼簡直就是無解之謎。英國人甚至判斷不出電報的大致內容,也就推測不出字母框,因而無法用圖靈的「炸彈」破譯機(后簡稱「炸彈」機)進行測試。U型潛艇收到了什麼命令、如何向總部報告每一次的成敗,這一切英國都無從知曉。然而,英國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須打敗U型潛艇——這是關系生死存亡的根本。雖然戰場的勝敗主要取決於護航戰艦、護航飛機以及大規模的運輸船,但是,只有掌握U型潛艇的作戰計划,知道「狼群」將在哪里集結,盟軍的運輸船隊才能避開危險。到了后期,這些消息還幫助盟軍主動擊沉U型潛艇。搜集這些信息,靠的就是密碼破譯。不過

,盟軍得不到這些消息,密碼破譯人員對海軍的恩尼格瑪束手無策。這時,一個聰明人——劍橋大學的本科學生哈利•辛斯利(Harry Hinsley)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在北海上,德國氣象船總是單獨行動。辛斯利想到,他們可以從氣象船上竊取恩尼格瑪密鑰文件。兩次驚險行動后,在地中海,英國軍艦的兩名皇家海軍水兵又從即將沉沒的U型潛艇中搶救出了新版的簡要氣象代碼本。雖然潛艇最終沉沒,但是代碼本被搶救了出來。有了氣象代碼本,布萊奇利園的密碼破譯人員可以找到氣象電報的字母框,以此為跳板,再破譯德國海軍恩尼格瑪密碼。本書講述了英軍捕獲德國氣象船、幫助英國取得大西洋海戰勝利的故事。而這一場大西洋海戰的勝利,引領英國走向

了二戰的勝利。我們必須對時下流行的觀點做一重大修正。電影《U–571》力圖再現捕獲U–571的場景。這部電影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但是許多情節並不符合史實。首先,電影中描述英國捕獲了恩尼格瑪機。錯!英國人真正捕獲的並非加密機,而是密鑰文件。這些文件幫助英國破譯了德國海軍的恩尼格瑪,及時指引商船船隊繞開了「狼群」的圍追堵截。不過,普通觀眾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德國海軍恩尼格瑪繁瑣的密鑰系統,相比而言,直接描述成捕獲加密機就比較簡單了。其次,最粗劣、最違背史實的是,電影中稱捕獲U–571的壯舉是由美國人完成的。好萊塢這樣編劇,是希望吸引更多美國觀眾。而實際上,這次行動自始至終都是英國人的勝利。這部電影

剝奪了原本屬於英國人的榮譽,但是他們的壯舉不能被歷史遺忘。捕獲恩尼格瑪到底是怎樣的故事?如果英國人沒有破譯德國海軍的恩尼格瑪密電,那麼英國會戰敗嗎?

轉型領導、組織承諾、主管支持對員工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分配公平的調節式中介效果

為了解決海軍通信系統指揮部的問題,作者謝為任 這樣論述:

人類行為關係複雜,往往存在微妙關係,而影響組織行為表現。本研究即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探討主管運用轉型領導、主管支持、分配公平與員工展現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間之關聯情形,並藉由中介模式、調節效果及調節式中介效果,建構影響關係模式,對組織行為學術理論有其重要性。 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係溫福星(2019)「組織管理中多層次測量模式的多群體恆等性之研究」原始數據,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四縣市80個稅務機關公務員,以及104家民營企業員工,共2,492份問卷資料。經整理檢核後,可用問卷為1,899份,可用率達76.2%。本研究以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積

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Sobel test、結構方程模式分析、階層迴歸分析及條件化間接效果分析,考驗假設,獲致結論如下: 一、員工對轉型領導、組織承諾、主管支持、分配公平及組織公民行為的認同程度,絕大多數達中高程度以上。 二、轉型領導、組織承諾、主管支持與員工組織公民行為間具顯著正相關。 三、轉型領導對組織承諾、主管支持具顯著預測力,且三者對員工組織公民行為亦具顯著預測力。 四、轉型領導透過組織承諾的中介效果,正向影響員工組織公民行為。 五、轉型領導透過主管支持的中介效果,正向影響員工組織公民行為。 六、轉型領導、組織承諾、主管支持與員工組織公民行為結構

模型適配度良好。 七、分配公平在轉型領導與組織承諾間具顯著正向調節效果。 八、分配公平在轉型領導對主管支持間不具調節效果。 九、分配公平在轉型領導、組織承諾與員工組織公民行為間,具顯著調節式中介效果。 十、分配公平在轉型領導、主管支持與員工組織公民行為間,無調節式中介效果。 據以上結論,研提具體建議,供主管行政機關、行政主管及人資部門作政策制訂或領導管理之參據,以及後續研究之方向。關鍵詞:轉型領導、組織承諾、主管支持、分配公平、組織公民行為、調節式中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