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羅大陸絕世唐門第三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斗羅大陸絕世唐門第三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傅鏗寫的 知識人的黎明 和南香紅劉玉生的 眾神棲落新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斗羅大陸2絕世唐門第三季 - Gimy 劇迷也說明:斗羅大陸 2絕世唐門第三季》完結| 曾經叱吒斗羅大陸的唐三成神之後,唐門日漸式微,一天他發現一名叫做霍雨浩的少年,因母親被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白虎公爵嫡子戴華斌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允晨文化 和世界書局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陳芳明所指導 蘇益芳的 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 (2003),提出斗羅大陸絕世唐門第三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夏志清、現代文學批評、新批評、感時憂國。

最後網站斗羅大陸動畫第二季則補充:這裡沒有魔法,沒有鬥氣,沒有武術,卻有神奇的武魂。這裡的每個斗罗大陆第二季[连载111] 唐门外门弟子唐三,因偷学内门绝学为唐门所不容,跳崖明志时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斗羅大陸絕世唐門第三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知識人的黎明

為了解決斗羅大陸絕世唐門第三季的問題,作者傅鏗 這樣論述:

  書中收輯的文章,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思想理論性書籍的書評,如關於福山、賈特、尤薩和托克維爾的書評都歸在這一類文章裡。由於這些文章多少是繼續在探討《知識人的黃昏》所開啟的題旨,即知識人在當代社會中的作用,所以放在〈知識人的黎明〉一篇裡。之所以題為「黎明」,實際是體現了作者的信仰:人生活在各種不同的週期之中,從經濟週期,人生週期(畢業、結婚等),生命週期,季節週期,一直到古希臘大哲人柏拉圖所說的「靈魂輪迴」,而日與夜的週期只不過是最為明顯的,天天必然會發生。   第二類文章是關於現代中外知識人的一些隨筆,很多是從趣味著眼的。比如關於雨果那一篇就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在裡面

,這些故事顯示了,再偉大的人物也有諸多的缺陷;同時也試圖用這些故事揭示,偉人的思想是在何種背景下產生的。關於巴恩哈特、班雅明和海明威的文章也處處在顯示一個人的多種側面。   最後一類文章則是一些隨感,涉及時事問題,抒發個人的感受,比如〈感受生命奧秘的藝術〉一文是為一位瑞典朋友的一部文學專著寫的一篇書評,抒發了筆者的一些文學書寫感想。還有一些則屬於遊記,諸如〈巴黎的秋日玫瑰〉和〈費城:美國的博愛之城〉,但也流露了筆者對這些地方的情感和感受。另有一些是個人的回憶,如〈生命是一支歌〉和〈漫遊於文化邊緣〉,讀者自可從中體會到筆者的傷感情調和隱約的點滴黎明期盼。  

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

為了解決斗羅大陸絕世唐門第三季的問題,作者蘇益芳 這樣論述:

夏志清,一九二一年出生於上海浦東,一九四二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後至美國耶魯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博士學位。一九五二年時獲得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的補助,轉向研究中國現代文學,一九六一年研究成果《中國現代小說史》由耶魯大學出版,由於是拓荒之作,引起不少好評及注意,夏志清的知名度也大大地提昇。之後的夏志清不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還兼治中國古典小說,一九六八年《中國古典小說》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更奠定了夏志清在美國漢學界的地位。 夏志清的兄長夏濟安時為台大外文系的教授,在《中國現代小說史》撰寫期間,夏濟安創辦了《文學雜誌》,並向夏志清邀稿。夏志清便把當時已撰寫完成討論「張愛玲」的專章寄給

夏濟安,由夏濟安親自翻譯,分成兩篇登在《文學雜誌》上,「夏志清」這個名字是首次出現在台灣的刊物上。雖然這不是第一篇評論張愛玲的文字,但是直言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則是第一回。 在五○、六○年代,凡是作家作品都必須經過國民黨的嚴格檢查才得以出產。夏志清本人是右派的反共知識份子,而且直率敢言,從不避諱自己的立場與言論,夏志清未必贊同(也非附和)國民黨的高壓統治方式,但是他本身的立場卻與國民黨的路線不謀而合。他的反共立場從他評張愛玲的《秧歌》就可以知道,因此他能夠通過思想的檢驗,在台灣文學批評界跨出穩健的第一步。 夏濟安於一九六五年過世之後,由於與夏濟安生前台大外文

系的學生,如白先勇、劉紹銘等人關係密切,故夏志清亦曾將撰寫中的《中國古典小說》部份篇章授與白先勇等人繼《文學雜誌》創辦的《現代文學》上刊載。此後,夏志清陸續在台灣的報章雜誌上寫單篇的評論文字、散文,對台灣的現代文學發展頗為關注,但影響的層面並不廣。直到一九七六年他與顏元叔的論戰之後,其名氣才大增。這場筆戰不但眾所矚目,亦引起多方討論。其後,一種異於顏氏「新批評」的人生式文學批評成了當時「學院派」的評論主流之一,而夏、顏的這場論戰似乎就是轉向的關鍵。從夏、顏兩人一往一來的論爭文章中,夏志清品評文學的標準與方向其實呼之欲出。夏志清覺得文學批評不可能科學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相信文學的「感性面」,而這一

面是與人的生命歷程息息相關的。 一九七六、一九七八年,聯合報、中國時報連續創設小說獎與文學獎,夏志清都有參與評審的工作,甚至交出上萬字的評審報告書。與顏元叔的論戰之後,夏志清更是受到文壇的重視;文學獎的評審工作也讓夏志清有年年參與律定島內新興文學標準的機會;加上一九七九年夏志清的英文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在劉紹銘等人的協助下由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廣為學術界、校園所引用和採用,夏志清儼然就是當時文學批評界的權威。而夏志清的文學信念,也成了七○年代一直延續到八○年代中期,台灣文壇小說界、批評界的思想主流之一。 一九九九年,聯合報、文建會主辦的「台灣文學經典」評選,夏志清的《中國現代

小說史》入選為「評論類」的經典之一,「張愛玲」也以《半生緣》入選「小說類」的經典之一。除此之外,他在《中國現代小說史》附錄討論的「姜貴」,亦以《旋風》入選「小說類」經典。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九九年,四十多年的時間,夏志清從沒有在台灣的大專院校裡授課,憑藉著一枝筆,卻能成為享譽台灣文學批評界的泰斗之一,「夏志清現象」的成形,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本論文擬以「夏志清現象」為出發點,除了對夏志清本身的文學批評精神與信念作深入的探究外,對於他是如何與台灣文學批評的傳統交會、進而參與其中,甚至主導台灣文學批評界十多年,也會加以討論。夏志清的經典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是夏志清從事現

代文學批評之始,他對張愛玲、姜貴的評介,尤其是張愛玲,更對台灣文壇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他的如白先勇、陳若曦、於梨華等出身《現代文學》的重要作家亦譽滿台灣文壇。除了討論「夏志清現象」形成的場域及他對現代文學評介的貢獻外,夏志清對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的影響亦是本文所關注的焦點之一。由他所評論的現代文學作品及影響力著手分析,可以發現夏志清眼光獨到,這也是他能在批評界獨樹一幟的原因;更進一步考察,可以知道:他對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影響絕不僅於發掘優秀的作家,如他肯定張愛玲小說對人性的挖掘,可以說是六○年代強調人性、人心黑暗面的現代主義小說的先聲。今日已被視為經典的現代主義作家,如白先勇、王文興、陳

若曦及王禎和,在當年卻總在官方控制的文藝獎中缺席;七○年代中在鄉土文學運動中亦受到很大的誤解,但是夏志清始終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白先勇等四人均入選「台灣文學經典」,書單中的現代主義作品也佔了「小說類」的三分之一,證明了現代主義的成已獲得高度的肯定。 一九九一年已退休的夏志清,雖然評論的文字已不多,但亦有重要學者在其確立的「文學批評典範」下繼續研究,甚或在他的基礎上開發,其中最優秀的當推現在名重文學批評界的王德威教授,他們雖然沒有直接的師徒關係,但王德威在夏志清的脈絡之下另闢新徑,可謂一次「典範的轉移」。本論文不僅將對夏志清本人的文學批評與信念作深入的分析,亦將夏志清置於整個台灣文學批評的歷史

脈絡中,交叉考察其文學批評的成就及影響,希冀作出更公允的評價。

眾神棲落新疆

為了解決斗羅大陸絕世唐門第三季的問題,作者南香紅劉玉生 這樣論述:

人類學家說,打開人類文明之謎的金鑰匙就失落在新疆塔里木盆地。   希臘羅馬、印度、波斯和中國古老的文明在這塊土地上碰撞、融合;白種人和黃種人在這裡相遇、混血;一種文明如夏花一樣絢麗一時,另一種文明如洪水般瞬間覆蓋另一種文明。5000年時間長河裡,不知道有多少人種之謎、文明斷裂與消失之謎。某種意義上,讀懂新疆就是讀懂東方和西方。讀懂新疆,就是讀懂人類的文明史。    這裡曾是華夏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埃及和兩河文明的交會地,還存留著古老的佛教石窟、伊斯蘭教清真寺、古希臘羅馬的有翼天使遺跡。在過去人類七、八千年的文明史中,新疆一直是人類文明相聚的歡場。世界幾大文明千里迢迢而來,在此相遇、

融合,這裡是一個人類文明燦爛交流的十字路口,眾神在此,翩然棲落…… 本書特色   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人類文明的混血之地  尋找打開世界人種之謎、文明斷裂之謎的金鑰匙   ◆ 獨家紀錄三十年考古新發現,揭祕新疆五千年真實容顏  ◆ 數百幅珍貴照片,宛如身歷其境;全彩精印,文字生動  ◆ 逸史故聞與傳說,讀來毫不艱澀,絲絲入扣,千年前的神靈跨越時空,從書中走來  ◆ 中國新聞界資深媒體人南香紅實地訪問當地人民的第一手資料。 作者簡介 南香紅   《南方都市報》傳媒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國新聞界資深媒體人。曾擔任《南方周末》高級記者、《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已於國內知名媒體發表數百萬字新聞作品,贏得

「在易碎的新聞中尋找永恆,其寫作具有對抗時間的力量」的評價,作品被稱為「中國式特稿」。有《王選的八年抗戰》、《巨災時代的媒體操作》等作。     攝影者簡介   劉玉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遺址攝影師,從事文物、考古攝影工作約三十多年,1998年獲全國文物攝影大賽銀獎,2007年獲全國第二十二屆藝術攝影大賽記錄類銀牌獎,2010年獲新疆自治區第三屆「天山文藝」作品獎。 第一章 樓蘭—百年未解之謎 /001第一節 驚采絕艷 盜墓盜出的新樓蘭 /002第二節 兩個樓蘭 太陽墓地與樓蘭城 /010第三節 樓蘭都是美女 /020第四節 世界上最古老的嬰孩 /029第五節 樓蘭三大未解

之謎 /037 第二章 民族—白種人和黃種人的征戰與融合 /051第一節 洋海巫師的法術 大麻、音樂與頭顱鑽孔 /052第二節 青河金字塔巨石陣 獨目人守著的祕密? /060第三節 草原石人 那些沉默不語的人類魂靈 /069第四節 戰馬 傳奇三千年 /077第五節 康家石門子岩畫 伊甸園裡的幸福事 /085 第三章 故城—大地上最完美的廢墟 /097第一節 營盤 命運交叉的城堡 /098第二節 交河故城 倒懸之城 /128第三節 中亞龐貝 戰爭與陰謀 /142第四節 米蘭 有翼天使飛落 /169 第四章 古墓—黃沙中神祕的死亡殿堂 /179第一節 阿斯塔那古墓 生命的天地遨遊 /180第二節 

波馬古墓 劫後餘生的草原奢華 /189第三節 山普拉墓地 人首馬身武士,亞歷山大大帝肖像 /198第四節 小河墓地 紅色的死亡殿堂 /208 第五章 物質—文明十字路口的華彩 /245第一節 西方有黃金之丘 /246第二節 東方的玉石之盟 /253第三節 絲綢 西方對東方的永久癡迷 /260第四節 銅鏡照出的東西方美人 /268 第六章 文明—混血的漢唐 /275第一節 漢唐細節 來自遠方的金桃 /276第二節 胡裝美女 大唐的性感與自由 /283第三節 音樂 舞蹈與女奴 胡姬長安招素手 /291第四節 千年時尚 女人身上的世界 /301 第七章 眾神歡聚—世界宗教行走東方的足跡 /311第一

節 佛行中國 /312第二節 佛國於闐 /320第三節 眾神歡聚 /330第四節 洞中佛天 /343 第八章 河與沙—那些遺失了的文明珍寶 /373第一節 一千年前 唐玄奘講的一個故事 /374第二節 河的死亡與文明的死亡 /384第三節 丹丹烏里克 東方蒙娜麗莎的微笑 /394第四節 圓沙古城浮出沙海 /409 作者序 令人眩惑的新疆   新疆是一個人們似乎非常熟悉,卻又異常陌生的地方。   儘管關於新疆的一切,車載斗量,但是到現在為止,沒有誰能真正描摹出新疆的面容。   綿延的雪山,茫茫的戈壁,無垠的沙海,星星點點的綠洲。最高和最低、最冷和最熱、最徹底的荒涼和最充裕的富足,都在它160萬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最強烈鮮明的方式一一陳列。   新疆對於世界來說是一個長紗蒙面的美人,關於她美貌的傳說像風一樣四處傳播,但誰也沒有真正一睹她的容顏。   新疆是任何一個個體生命都不可能窮盡的,儘管這個生命一生都可能和新疆廝磨在一起。除非,這個世界上產生了一種超常的智慧和偉大的心靈,而這個生命恰恰是上天為了了解新疆所造的。   新疆太大了,但更主要的不僅僅是它的大。它是造物一時性起以非常規手段造就的,要不然為什麼中國最大的盆地、最大的沙漠、最長的內陸河、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泊,這些偉大雄奇的自然都會集合在新疆大地上?   從溝溝有黃金的阿爾泰山,一下跌入荒涼的準噶爾盆地;從上可捫天摘星的天山,再

次落入塔里木的茫茫沙海;從喀喇崑崙山海拔8611米的喬戈里峰,到吐魯番盆地海平面以下154米的艾丁湖,新疆這種大起大落的地勢變化,散發著一種驚險的美麗。   在新疆,你可能一天之內體驗到四季的轉換。山下是烈日炎炎的夏季,愈往山上走,氣候便依次變為春季、秋季,最後是白雪皚皚的冬季,這是一種濃縮的極端感受。   新疆有兩種最主要的顏色,一種是黃色,一種是綠色。   黃色是大片大片的戈壁沙漠,綠色是小片小片的綠洲。黃色的戈壁沙漠實在是太大了,要占新疆面積的96%左右;綠色的綠洲又實在是太小了,只有大約4%。新疆人就居住在戈壁沙漠中的綠洲上。   黃色的沙漠戈壁是亙古的荒涼,任何生命不能生長的不毛之地

;但那小小的綠洲又是那樣的豐盈飽滿,充滿了勃勃生機。「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汗的心兒醉了……」如果你在葡萄成熟的季節走進新疆沙漠中一塊塊如阿拉伯飛毯一樣的綠洲,你的心兒一定比阿娜爾汗還要沉醉。新疆綠洲的果實應該是世界上最甜美的,因為它經過沙漠生存與死亡的反覆錘鍊,它飲過雪山冰川最清涼純淨的甘露,沐浴過天空無遮無攔的燦爛陽光。   然而,這一切都是新疆的自然屬性,不管怎樣還是可以讓人感知和理解的。但是,幾千年的新疆所變幻出的色彩卻足以讓人眩暈。誰能搞清楚新疆的人種起源?那些今天我們看到的黃皮膚、白皮膚以及黃白混雜的人和民族,他們從哪裡來的?他們經歷了怎樣的融合與混血?還有新疆的宗教,在今天的伊

斯蘭教的底色之下,誰又能分辨出它雜合了多少佛教、祆教、景教的色彩?   新疆作為歐亞大陸的地理中心,這裡曾是華夏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埃及和兩河文明的交匯之地,現在還存留著非常古老的佛教石窟、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古希臘羅馬的有翼天使遺跡。這裡曾演繹過中亞不知多少古代民族、多少城邦國家的興衰歷史,在過去的人類七八千年的文明史中,新疆這個地方一直都是人類文明相聚的歡場。世界幾大文明千里迢迢而來,原本這裡僅僅是一個人類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誰都沒有想要在這裡駐足和經營,但不經意間,這個十字路口,卻成了人類幾大文明相遇碰撞的地方,也是重新受孕融合的地方,最後也成為新的文明誕生的黃金產床。   這

黃金便是那金燦燦的沙漠。現在的死亡之地,過去的人類家園。文明的歡聚之地,文明的埋葬墳場。一些城邦失落了,文明死亡了,但另一些文明卻以另外的方式活著,一直活到今天,決定著今天的新疆性格,決定著今天的新疆顏色,駁雜而紛呈,迷離而絕世。一層文明覆蓋著另一層文明,一滴血液裡有著千萬種幻化。活著的文明繼續活著的方式是混血,死亡了的文明卻因為死亡而保持著純粹與純潔的模樣,在黃金般的沙漠之下。當它們一個個再一次浮現的時候,它不僅僅向人們言說著歷史曾經怎樣,更在多重維度裡證明著人類的種種可能性—人類是什麼,人類為什麼要創造文明,以及人類可以達到的高度和可以拓展的空間。人類想像力的浩淼無邊,如何像漫漫春水越過堤

壩,四溢到整個宇宙空間。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在被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問及「你喜歡在歷史上什麼時候的哪個地方出生」時,湯恩比回答:「我希望能出生在西元紀年剛開始的一個地方,在那個地方,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古伊朗文明和古老的中華文明融合在一起。」   西元紀年前後是人類文明的萌動期,地球上被地理空間阻隔著的、互不知道彼此存在的人類,突然之間像是聽到一聲號召,或者是被神奇的上天之手摸過頭頂一樣,開始了智慧的生存。文明的星星之火被點燃,照亮了野蠻的黑暗,並成為人類文明的經典範式,遷延幾千年至今。蒙昧不再,西方古希臘文明、東方的中華文明和恆河邊的印度文明如盛花般綻放,孔子、老子、釋迦牟尼、基督、蘇格

拉底和柏拉圖的思想散播遠方,宗教、哲學、文學、歷史、人類的精神生活達到了從來沒有過的頂峰。人類目光如炬,對所有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人類像一個青懵的少年,渴望探索所有處於黑暗中的未知的世界;人類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追問,關於人,關於神,關於大地,關於宇宙……   人類開始了互相的尋找,冥冥之中的神指引著行進於路途的人們。現在再看世界上第一個人繪出的第一份世界地圖,可能會覺得人類關於自己生存地球的想像是那麼可笑,但正是這謬誤百出的想像,指引著人們走到了今天。   湯恩比一直在尋找著人類文明融合在一起的地方,他把這個地方稱作是「詩意的棲居」。這個人類詩意的棲居之所,世界上只有唯一的一處,這就是新疆。  

 或者用新疆這個名稱過於狹隘了,新疆只是一個近代的稱謂,這個稱謂的變化,意味著國家和邊界的強烈意識和現實。而在這個地方被稱作西域的時候,或者在被稱作西域之前更古老的時代,它是那麼的遼闊,那麼的無邊無際,它是歐亞大陸的最平坦寬廣的胸膛。這裡的人類最先學會了駕馭馬,創造了馬車,當風起時,草綠時,太陽沉浮四季輪轉,感知到大自然節律的人類便跨上馬,自由自在地遷徙飄蕩,種族與種族之間,城邦與城邦之間,傳遞著文明的,或明或暗的訊息,不同的文明就這樣相遇、交合了。   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地方像新疆這樣,有過幾大文明的匯集,有過無數民族的融合了。世界上有哪個地方會同時並行20多種語言文字?又有哪個地方會有幾大

宗教共同被信奉的奇觀?所以,現在新疆隨便一個沙漠裡死去的古城,或者一個現在還活著的地名,考證起來都會讓一個飽學之士迷惑。樓蘭、尼雅的千古之謎怕是永遠也解不開了,而烏魯木齊這樣一個地名,究竟是來自哪個民族,哪種語言,專家們也在爭論不休。   有那麼多的民族像白雲一樣漂浮過這片遼闊的土地,消失、融合,再消失,再融合。五千年來在新疆生活的民族膚色漸漸變深,最後白色上染上了一層太陽的金黃。   有那麼多的文明在這裡一次次地受孕、混血。文明相遇時迸濺出的火花,落入沙漠、綠洲、高山、盆地,照亮了歷史的夜空。   但是在歷史的某一個時段,沙漠向外擴張了200—300公里,古城湮沒,珍寶遺失,沙漠掩埋了一切。

  沙漠以千年的寧靜保留了它們死亡時的模樣,居民的門扉虛掩著,主婦的紡車上還掛著一縷沒有紡完的毛線,國王的公所裡泥封的簡牘還沒有打開閱讀,舉世珍寶鮮艷如新。   眾神曾棲落於新疆。上個世紀,西方的地理歷史學家們驚奇於東西方文明的傳播和交流,他們在總結了這種交流的特質後,將其稱為「絲綢之路」,但這僅僅是一條物質的大道嗎?就算它是一條人類物質文明交流的道路,它又是怎樣的一條路啊!   它是一條由駱駝柔軟的腳掌,在堅硬的礫石上踏出的、纖細而渺遠的路。在這條道路上,源源不斷的各種商品以令人難以想像的速度流動著;世界幾大古老文明以如此細微的孔道溝通、交流、碰撞,各種音樂、繪畫、雕塑、舞蹈藝術,各種飲食

文化、服飾文化、生活方式都在這裡一一呈現;印度的佛陀、伊斯蘭的真主、基督教的耶穌也從這裡翩然走來……   它似路非路,有著路的名字卻沒有路的形態,有著路的實質又缺乏路的足夠承載;它似乎是抽象的,又似乎是具體的;它似乎是狹義的確指,又似乎是內涵複雜廣博的模糊概稱……它似存非存,似斷非斷,若隱若現地穿行在戈壁大漠、雪山草原之間,像一條突然受驚、快速爬行的蛇,稍一愣神,倏忽間便不見了蹤影。   它有一種夢幻的色彩,一種超現實的性質,然而又是如此實實在在地臥伏在歐亞大陸遼闊的土地上。它遠遠超越絲綢所能涵蓋的範圍,實際上在張騫鑿通絲綢之路之前,人類的先行者已經走在這條路上。草原上那些沉默的石人;太陽墓地

裡那些白皮膚金頭髮的男人;小河墓地那些沉睡在紅色的死亡殿堂裡的美麗女人,他們或許是最早來到這塊土地上的人類。他們匆匆地離去、消失,沒有留下他們為什麼要來、又為什麼退出歷史的資訊,甚至,他們連一個背影都沒有留下。   我們今天的樣子和今天的生活是怎樣地被早在遠古時代就決定了的?在人類命運的十字路口,什麼樣的事最終成了我們不可擺脫的前世決定?如果佛說的輪迴真的存在的話,那麼是怎樣的力量決定我們向這個方向走,而不是另一個方向?宿命,當我們回看人類文明的生長與毀滅,如看一朵花的萌動與凋零一般,宿命的軌跡猶如潔白雪地上的飛鴻印跡,那感覺是如此的觸目驚心。   新疆大漠戈壁上、高山河流旁偶爾遺留下來星星點

點的人類文明痕跡,在過去的一百多年時間裡被一個一個地收拾起來,每一個接觸它的人,都會被它迷惑吸引,一個個探險家、考古學家、史學家、文字學家雖付出終身的努力而收穫微薄,它們可能是世界上最難解釋的東西,有的一眼就能辨識出它的文化蘊涵,有的不管你如何努力,它都是天一樣大的謎,你愈熟悉它,它就離你愈遠,愈不可解讀,就如夏夜裡跳動的磷火,有火的光亮,但卻幽冥而靈異。   但是,你若想揭開新疆蒙面美人的蓋頭,就必得回到她的過去。這是一個身世複雜的美人,她的每一眼秋波都深如海水,幻如夢境。 南香紅2010.12.26 米蘭 有翼天使飛落可能是受了天使大眼睛的誘惑,幾年前初次看到他的驚訝和疑惑依然新鮮,在這

片沙漠裡,在這伊斯蘭文化的大氛圍中,怎麼會有帶翅膀的天使出現?但他的確是個天使,他背後的那一對翅膀高高聳起,他的臉飽滿而明朗,他的眼睛不僅大而且目光清純,那是只有天使才會有的眼神,他直視著你,直看到你的心裡。他的面相直接說明他不屬於東方人的種群,他來自另一個地方。當事物出現錯位的時候,總是讓人迷離恍惚,讓人無限驚訝。西方的天使出現在東方,出現在沙漠中的廢墟裡,出現在當下的時間裡,時間和空間都發生了問題。縱觀中國藝術史,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天使,就算是與此相似的也絕無僅有。空前絕後的偶然,絕後空前的不可思議。天使飛落的這塊地方,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米蘭。這個米蘭不是世界著名的時裝之都米蘭,而是新疆阿

爾金山腳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裡的一個最荒涼最邊遠的角落。想到達那裡,無論是從新疆的烏魯木齊還是喀什市出發,都要圍著塔克拉瑪干沙漠繞半圈兒,就算是現代飛機加汽車,也需要整整兩天的時間。義大利的時裝之都米蘭可能早都忘記了,三十多年前的1978年,他們發現了新疆的這個叫米蘭的地方,於是以市長的名義發來一封信,希望兩個有著同一個名字的城市能夠結為好友。義大利的米蘭沒有等到塔克拉瑪干的米蘭的回信。十多年後,米蘭市轉而選擇了和中國的上海結盟。這件事就再也沒人提起。說實在的,誰知道中國有一個地方叫米蘭呢?誰會對這樣的一個荒僻之地感興趣呢?誰又知道這個米蘭根本就不是一個城市,這裡只有一個活著的地名,其他早已淪為

廢墟?離此40多公里遠的地方,只有新疆兵團農二師三十六團一個連在這裡屯墾,而他們當時根本不屑於和資本主義的米蘭有瓜葛,於是一場約會就此告吹。沒有人知道,這本是一場跨越兩千年的時空約會,這是一次讓人扼腕歎息的錯過。米蘭是世界最寂寞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燦爛的地方。但它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那麼寂寞地沉淪著,直到1907年,斯坦因在這裡發現有翼天使。1900年12月6日一大早,斯坦因的由50個挖掘民工和21峰駱駝組成的探險隊出發了,此行的目的是發掘樓蘭,但在穿越羅布泊荒漠的路上經過米蘭。一個當地獵人拿來了一張紙的殘片,斯坦因一下就看出它非常的古老,而這紙正是從米蘭的一座戍堡裡被沙埋住宅裡挖出來的。斯

坦因決定推遲前往樓蘭,用了兩天時間迅速對米蘭遺址進行考察,他不僅發現了戍堡裡的大量吐蕃文書,還有一座大型佛寺。於是,他決定再回米蘭。� 1907年1月22日深夜,斯坦因重返米蘭,此時天寒地凍,米蘭河已經結了堅冰。當有翼天使在斯坦因編號MⅢ的寺廟東北和東南段牆上出現時,他「吃驚得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為了防止損壞,他不顧寒冷刺骨的風,用自己的赤裸的雙手,順著東北和東南壁,精心地逐個清理這些天使像。「這時我不能再懷疑,這些壁畫中的古典影響,遠比我到目前為止,不論是在崑崙和興都庫什山之南,還是之北,所見或所聞到的任何古代繪畫藝術遺存更為古老」。有翼天使出現在佛寺的牆壁上,應該表現的是佛教的樂神乾

闥婆,也就是飛天的形象。但佛教的樂神本無翅膀,如果米蘭佛寺牆壁上畫的就是樂神的話,為何會有翅膀?斯坦因在他的考古報告中寫道,他認為這是因為作畫的人受了希臘神話的影響,給樂神加上了翅膀。「在我看來,這些有翼天使那充分張開的大眼睛裡露出愉快的神色,微斂的小口和輕微內鉤的鼻子所蘊涵的神態,有許多因素使我憶起多年以前,在極遠的西方蒐集到的那些精美的、具有地中海東部及愛琴海沿岸國家和島嶼中的居民相貌特徵的頭像」。天使生動率真的眼神、身體的姿勢和棕紅色套頭衣的款式,無可爭議地是屬於古希臘的。但是為什麼用來表現佛的壁畫,會和古希臘扯上關係?我們都知道,佛來自於印度,在佛教的整個發展和傳播史中,有一個事實是非

常明確的,就是佛教從來沒有傳播到西方,也沒有傳播到地中海沿岸的國家。那麼希臘神話中的帶翅膀的天使,是如何飛入佛教的寺廟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