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羅大陸2絕世唐門第一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陳芳明所指導 蘇益芳的 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 (2003),提出斗羅大陸2絕世唐門第一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夏志清、現代文學批評、新批評、感時憂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斗羅大陸2絕世唐門第一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

為了解決斗羅大陸2絕世唐門第一季的問題,作者蘇益芳 這樣論述:

夏志清,一九二一年出生於上海浦東,一九四二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後至美國耶魯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博士學位。一九五二年時獲得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的補助,轉向研究中國現代文學,一九六一年研究成果《中國現代小說史》由耶魯大學出版,由於是拓荒之作,引起不少好評及注意,夏志清的知名度也大大地提昇。之後的夏志清不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還兼治中國古典小說,一九六八年《中國古典小說》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更奠定了夏志清在美國漢學界的地位。 夏志清的兄長夏濟安時為台大外文系的教授,在《中國現代小說史》撰寫期間,夏濟安創辦了《文學雜誌》,並向夏志清邀稿。夏志清便把當時已撰寫完成討論「張愛玲」的專章寄給

夏濟安,由夏濟安親自翻譯,分成兩篇登在《文學雜誌》上,「夏志清」這個名字是首次出現在台灣的刊物上。雖然這不是第一篇評論張愛玲的文字,但是直言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則是第一回。 在五○、六○年代,凡是作家作品都必須經過國民黨的嚴格檢查才得以出產。夏志清本人是右派的反共知識份子,而且直率敢言,從不避諱自己的立場與言論,夏志清未必贊同(也非附和)國民黨的高壓統治方式,但是他本身的立場卻與國民黨的路線不謀而合。他的反共立場從他評張愛玲的《秧歌》就可以知道,因此他能夠通過思想的檢驗,在台灣文學批評界跨出穩健的第一步。 夏濟安於一九六五年過世之後,由於與夏濟安生前台大外文

系的學生,如白先勇、劉紹銘等人關係密切,故夏志清亦曾將撰寫中的《中國古典小說》部份篇章授與白先勇等人繼《文學雜誌》創辦的《現代文學》上刊載。此後,夏志清陸續在台灣的報章雜誌上寫單篇的評論文字、散文,對台灣的現代文學發展頗為關注,但影響的層面並不廣。直到一九七六年他與顏元叔的論戰之後,其名氣才大增。這場筆戰不但眾所矚目,亦引起多方討論。其後,一種異於顏氏「新批評」的人生式文學批評成了當時「學院派」的評論主流之一,而夏、顏的這場論戰似乎就是轉向的關鍵。從夏、顏兩人一往一來的論爭文章中,夏志清品評文學的標準與方向其實呼之欲出。夏志清覺得文學批評不可能科學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相信文學的「感性面」,而這一

面是與人的生命歷程息息相關的。 一九七六、一九七八年,聯合報、中國時報連續創設小說獎與文學獎,夏志清都有參與評審的工作,甚至交出上萬字的評審報告書。與顏元叔的論戰之後,夏志清更是受到文壇的重視;文學獎的評審工作也讓夏志清有年年參與律定島內新興文學標準的機會;加上一九七九年夏志清的英文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在劉紹銘等人的協助下由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廣為學術界、校園所引用和採用,夏志清儼然就是當時文學批評界的權威。而夏志清的文學信念,也成了七○年代一直延續到八○年代中期,台灣文壇小說界、批評界的思想主流之一。 一九九九年,聯合報、文建會主辦的「台灣文學經典」評選,夏志清的《中國現代

小說史》入選為「評論類」的經典之一,「張愛玲」也以《半生緣》入選「小說類」的經典之一。除此之外,他在《中國現代小說史》附錄討論的「姜貴」,亦以《旋風》入選「小說類」經典。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九九年,四十多年的時間,夏志清從沒有在台灣的大專院校裡授課,憑藉著一枝筆,卻能成為享譽台灣文學批評界的泰斗之一,「夏志清現象」的成形,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本論文擬以「夏志清現象」為出發點,除了對夏志清本身的文學批評精神與信念作深入的探究外,對於他是如何與台灣文學批評的傳統交會、進而參與其中,甚至主導台灣文學批評界十多年,也會加以討論。夏志清的經典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是夏志清從事現

代文學批評之始,他對張愛玲、姜貴的評介,尤其是張愛玲,更對台灣文壇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他的如白先勇、陳若曦、於梨華等出身《現代文學》的重要作家亦譽滿台灣文壇。除了討論「夏志清現象」形成的場域及他對現代文學評介的貢獻外,夏志清對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的影響亦是本文所關注的焦點之一。由他所評論的現代文學作品及影響力著手分析,可以發現夏志清眼光獨到,這也是他能在批評界獨樹一幟的原因;更進一步考察,可以知道:他對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影響絕不僅於發掘優秀的作家,如他肯定張愛玲小說對人性的挖掘,可以說是六○年代強調人性、人心黑暗面的現代主義小說的先聲。今日已被視為經典的現代主義作家,如白先勇、王文興、陳

若曦及王禎和,在當年卻總在官方控制的文藝獎中缺席;七○年代中在鄉土文學運動中亦受到很大的誤解,但是夏志清始終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白先勇等四人均入選「台灣文學經典」,書單中的現代主義作品也佔了「小說類」的三分之一,證明了現代主義的成已獲得高度的肯定。 一九九一年已退休的夏志清,雖然評論的文字已不多,但亦有重要學者在其確立的「文學批評典範」下繼續研究,甚或在他的基礎上開發,其中最優秀的當推現在名重文學批評界的王德威教授,他們雖然沒有直接的師徒關係,但王德威在夏志清的脈絡之下另闢新徑,可謂一次「典範的轉移」。本論文不僅將對夏志清本人的文學批評與信念作深入的分析,亦將夏志清置於整個台灣文學批評的歷史

脈絡中,交叉考察其文學批評的成就及影響,希冀作出更公允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