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放床頭會致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手機放床頭會致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myBlankson寫的 數位幸福學:五大策略,同時擁有效率和福祉的快意人生 和布魯斯.法勒的 意想不到的幸福家庭秘訣:跟哈佛談判專家學聰明吵架、跟巴菲特顧問學管理零用錢……輕鬆解決家庭苦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睡覺時為何手機不能放在枕邊?並不是輻射致癌,很多人還渾然 ...也說明:手機 里有輻射,放床頭會損害人體健康,是真的嗎? 手機放床頭,基本上是每個人的常態,每天都是習慣性地放在枕邊,睡前看一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圓神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周鼎金所指導 孫和嶔的 住宅電磁波之調查分析研究 (2018),提出手機放床頭會致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磁波、電磁場、電磁輻射、國際癌症機構。

最後網站手機放在床頭充電,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危害?一起來看看答案!則補充:現在人們什麼都可以離開,但是卻離不開手機!可以說手機就是偶滴心,偶滴肝,相信很多人只要手機離開身邊一會,就會坐立難安,心跳加速,恐慌不安。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手機放床頭會致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數位幸福學:五大策略,同時擁有效率和福祉的快意人生

為了解決手機放床頭會致癌的問題,作者AmyBlankson 這樣論述:

  「幸福的水準能跟上創新的速度嗎?」「少了科技我們會不會更幸福?」「我們要如何在眾多紛擾中找到幸福?」「我們如何教導孩子劃出與科技的界線?」   在數位化的現代,人人都被科技工具、社群媒體給迷惑,   單純的快樂、幸福愈來愈難尋。   難道追尋快樂勢必得放掉科技?揚棄生產力、效率或功利?   科技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效率和通訊力。然而,它唯一無法為你我帶來的卻是快樂。由於科技的發達,人們的情緒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程度的憂鬱和不滿足,但情況不應該是這樣的。科技可以讓人們更快樂,而不是終結快樂。   本書作者艾美‧布蘭克森(Amy Blankson)與其兄長尚恩.艾科爾(

Shawn Achor,暢銷書《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作者)共同創辦了好思維顧問公司(GoodThink),致力為個人和組織帶來有科學根據的幸福生活。艾美在本書中與讀者分享以下五大策略,能讓現代人同時擁有效率與幸福。   1穩住陣腳:集中精力,增進生產力。   2了解自我:檢視自己使用數位裝置的習慣和數據,以利充分發揮個 人潛能。   3訓練大腦:使用新興的科技,養成並維持樂觀的心態。   4為幸福營造棲地:為所在的環境打造一個適合發展快樂的空間,並  簡化周遭環境和複雜的心靈狀態。   5以特意自覺從事創新:利用現有的科技,積極塑造你我的未來。   重新思考自己應該在什麼時間點、在何

處、為何,以及如何使用科技,我們將不僅能夠影響自己的幸福快樂,也能塑造社會的光明未來。本書的目標是協助你更有意識地主動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融入(或拋棄)科技,以追求最高的生產力和福祉。   這本書,是寫給所有忙著應付床頭櫃上愈來愈多充電裝置的人;寫給奮力提高生產力,卻發現自己緊盯螢幕好幾個鐘頭、結果遭致眼睛紅腫與腰痠背痛的高階主管與員工;寫給樂見電子裝置幫助孩子在車子裡或公共場所靜下來,但發現關掉螢幕後必須面對「科技風暴」的所有媽媽;也寫給被自己的數位足跡逼到無路可退,需要巧妙脫身的專業人士。  

手機放床頭會致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手機電磁波 #電磁波是致癌物嗎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2:24 電磁波是什麼?
03:51 哪一種電磁波最危險?
05:08 手機跟微波爐會傷身嗎?
06:09 長期暴露有害嗎?
07:41 手機電磁波是致癌物嗎?
09:12 我們的觀點


【 製作團隊 】

|企劃:宇軒
|腳本:宇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范范、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民眾誤信5G傳播病毒謠言 英國基地台被燒毀 - 中央社:https://bit.ly/32Y9gN6
→歐洲「去他的5G」?繼英國之後 荷蘭基地台也遭燒毀 - 新頭殼 :https://bit.ly/3hxSlFg
→5G基地台散播病毒「謠言」燒到美國 基地台頻遭縱火 - 新頭殼:https://bit.ly/39CfmEj
→ 誤信「病毒靠電磁波傳播」英國 5G 基地台遭縱火,逼得官方出面闢謠 - 科技新報:https://bit.ly/3f3JDNe
→氣象雷達蓋不蓋 - 泛科學:https://bit.ly/39sJPES
→電磁輻射與健康 - 維基百科:https://bit.ly/3g88HEk
→行動電話被列入「潛在致癌名單」 - 泛科學:https://bit.ly/2P4AOYZ
→別輕忽電磁波的危害,學會4招保證從此遠離它 - Heho健康:https://bit.ly/2P0SB3v
→那些對電子產品和 Wi-Fi 過敏的人,整個人生被「隔離」 - 科技新報:https://bit.ly/2CPoYzC
→微波爐加熱食物會產生危害嗎? - 泛科學:https://bit.ly/32Z2F5o
→會致癌?有輻射?各種微波爐謠言一次破解 - 關鍵評論網:https://bit.ly/39tRaUJ
→手機電磁波會影響健康嗎?你可以這樣做 - 照護線上:https://bit.ly/3g3z2mN
→百萬人被唬爛了!?電磁波尚未被證實對人體致癌 - 泛科學:https://bit.ly/30OmglY
→《電磁波健康效應之評估報告》 -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https://bit.ly/30SpTr5
→電磁波會造成癌症嗎 - 台灣癌症防治網:https://bit.ly/39xQu0g
→國民健康署-電磁波宣導專區(WHO文件):https://bit.ly/3hwsZHY
→國民健康署-電磁波宣導專區(國外機構立場聲明):https://bit.ly/3f3sp2D
→射頻電磁波是否可能致癌? - 解讀 IARC 的評估報告 by 台大電機系教授 吳瑞北:https://bit.ly/2WVv3Bd
→化學殘留、疑似致癌物讓人心惶惶?劑量才是關鍵!—食安基本功(上) - 泛科學:https://bit.ly/2OWiUrl
→這個致癌、那個也致癌 食品致癌物質誰說了算? - 食力:https://bit.ly/2DccGRv
→如果手機訊號安全,為甚麼會被列作「可能致癌」? - 關鍵評論網:https://bit.ly/39sKZAe
→IARC 2011年電磁波列入2B級致癌物 新聞稿:https://bit.ly/3f2NcU7
→IARC 2016年咖啡、熱水調整致癌物分級 新聞稿:https://bit.ly/3g5c1jp
→抗議基地台「被斷訊」後悔了!十年前台東有先例 網嘆諷刺 - 三立新聞網:https://bit.ly/2WUPbna
→水上鄉民抗議基地台手機沒訊號崩潰 蔡易餘協調將恢復:https://bit.ly/39sKCpi
→水上鄉民3個月前抗議基地台 現在手機沒訊號又喊崩潰:https://bit.ly/2EmPXD8
→抗議基地台後悔了!網憶「當年台東新化村」慘例...嘆台灣2大奇景:很諷刺:https://bit.ly/2EqirMp

【 延伸閱讀 】

→家用電器的電磁輻射有多強,WHO告訴你 - 泛科學:https://bit.ly/3jHJrqy
→晚上睡覺手機放床頭?輻射無傷但可能有其他危害 - 元氣網:https://bit.ly/2WZOnNV
→用Line打電話小心電磁波?立委實測飆500倍 環團:最高50萬倍:https://bit.ly/2CPRvoJ
→基地台恐大增 學者籲訂電磁波長期暴露標準 - 自由電子報:https://bit.ly/303DMmQ
→燒毀基地台防堵新冠疫情?科學素養當道下的省思 - 科學月刊:https://bit.ly/2WYayEg
→行動電話基地臺電磁波 問答集(Q&A) -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https://bit.ly/2EjUpCt
→電磁波知多少 - 國民健康署衛教摺頁:
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ved=2ahUKEwih1Or0qs3qAhWMBKYKHZSsAbIQFjADegQIBhAB&url=https%3A%2F%2Fwww.hpa.gov.tw%2FPages%2Fashx%2FFile.ashx%3FFilePath%3D~%2FFile%2FAttach%2F296%2FFile_256.pdf&usg=AOvVaw3BwcCZwR3OgWG9ka-rBx5i
→手機電磁波致癌!?專家教你如何降低3C危害保護家人健康! - MedPartner :https://bit.ly/2WZOsBd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email protected]

住宅電磁波之調查分析研究

為了解決手機放床頭會致癌的問題,作者孫和嶔 這樣論述:

現代電子科技產品蓬勃發展,產生諸多的電磁輻射波,經醫學專家研究得知,電磁輻射波可能造成許多科技文明病的發生,如:人體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紊亂……等等。因此,如何運用各種安全使用方式,及使用各項屏蔽產品,以降低居家環境中電磁輻射波的輻射量,期待輻射量可達到「零」境界,是目前居家環境安全的重要課題。本研究針對此課題,從居家的各項電器化設備,根據其使用時必須有的各種安全措施、保持相當安全距離及各種屏蔽措施等面向進行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居家電器用品距離30公分以上,其電磁輻射波可降低至0.05 mG;居家的硬體設施使用屏蔽合金板加以屏蔽,可有效遮斷輻射波。建議居家環境中做到全區防護措施,確保使用區域

內無輻射污染,以解決輻射波對人的危害。

意想不到的幸福家庭秘訣:跟哈佛談判專家學聰明吵架、跟巴菲特顧問學管理零用錢……輕鬆解決家庭苦惱

為了解決手機放床頭會致癌的問題,作者布魯斯.法勒 這樣論述:

★美國亞馬遜家庭教養類暢銷榜No. 1!   聽膩了兩性與親子專家的意見嗎?其實在科技、商業、體育甚至軍事等領域,藏著讓家庭更幸福的秘訣!   各領域專家不藏私親自傳授,200多個大膽創新點子,試試看,你的家庭一週之內就會有所轉變!   ※你家有下列的情形嗎?   ‧早上總是一陣混亂,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出門,卻發現還是有東西忘了帶!   ‧家事總是做不完,假日還有家庭活動,夫妻幾乎沒有高品質的共處時刻。   ‧祖父母溺愛孫子,對你的教養方式不以為然,甚至予以干涉。   ‧一家人出去玩變成一種形式,大人很累、小孩很無聊。   ‧一家人對年邁父母的照護問題意見不同,導致家人間的不愉快。   

……   家庭對個人的幸福感影響至深,但我們花在改善家庭問題的時間與精力卻非常少。長期研究家庭相關問題的作者,發現商業、科技、體育、軍事等領域中的許多創新方法,似乎也適用於家庭,於是親自拜訪了這些領域的專家,向他們請益,並在自己的家庭裡進行實驗。   作者就這樣展開了一場為期三年的探尋之旅,帶領讀者:   跟哈佛談判專家學聰明吵架、跟巴菲特顧問學管理零用錢、跟特種部隊學安排家庭聚會、跟矽谷遊戲設計師學如何規畫有趣的假期、跟球隊教練學習如何經營團隊、跟名廚學健康餐點……   這些有趣的理論,為解決家庭的大小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模式。作者根據這些理論,發展出兩百多種讓家庭更幸福的創新點子

。從書中每一章挑選一個點子實際執行,你的家庭在一週之內就會有所轉變。   我們都期待自己的家庭能變得更好,現在,就給家人來點新鮮的!你會發現,這些意想不到的秘訣,也將為你的家庭帶來意想不到的幸福! 名人推薦   ‧充滿幽默感與真實性……作者特殊的觀點與語調,讓這本書與其他教養和快樂學的書大有不同。 ──Yahoo   ‧這是我讀過教你如何讓家人改變最棒的一本書。別用走的,趕快跑去買一本吧!──NBC Latino   ‧即使最多疑的父母看到這本書,都會趕緊坐好、開始記筆記。──Bonnie Rochman for Time.com   ‧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的寫作風格引人入勝。──

華盛頓郵報   ‧我愛這本書,因為這真的是一本給現代家庭的全新教戰手冊,能幫助對抗數位時代的混亂。──親子暢銷作家Lyss Stern 作者簡介 布魯斯.法勒(Bruce Feiler)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同時也是美國公共電視《走過聖經》系列紀錄片的主持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並經常受邀於電視新聞節目中擔任來賓,包括美國公共電視、ABC、NBC、CBS、CNN,也曾受邀至TED演講。代表作《女兒的六個爸爸》描述他在40歲罹癌後的心情寫實,曾獲得年度父親的殊榮。其他著作有《走過聖經》(Walking the Bible)等。 譯者簡介 陳雅莉   政大新聞系學士、台大新聞所碩士

。曾任職於多家媒體,現為自由撰稿與譯者,著有《用週休,一年玩遍台灣!:250個非玩不可的快樂景點》;譯有《台灣部落深度旅遊︰中南部篇》等書。 鄭景文   台大植物系學士,劍橋大學病理學系博士,曾在劍橋大學婦產科學系暨病理學系從事多年博士後研究。目前是兼職譯者、環境資訊中心翻譯審校志工,正職是家中大小火星人的專職台傭。 序:為何家庭需要來點新鮮的 第一部:常調整 第一章  敏捷家庭新宣言:二十一世紀家庭計畫,混亂少一點,快樂多一些   第二章  家庭晚餐怎麼吃才對?:聊什麼比吃什麼(或何時吃)還重要! 第三章  家庭品牌化:全家人的家庭使命宣言 第二部分:多聊聊 第四章

  聰明吵架:哈佛人教你聰明解決糾紛    第五章  錢從這裡來:巴菲特顧問的零用錢指南 第六章  如何進行艱困的對話?:解決衝突專家的良心建議 第七章  阿性媽媽有話說:你媽不說但應該要教的性議題   第八章  干愛何事?:救了百萬家庭的愛之語   第九章  爺爺奶奶的心事:如何防止你把孩子們的奶奶從火車上推下去 第十章  家具擺放也是一門藝術:空間研究專家教你打造更幸福的家 第三部分:出去玩 第十一章  如何讓家庭旅遊更有趣?:跟矽谷遊戲設計師學拿手絕活    第十二章  讓孩子愛上運動:最厲害的教練知道何時出招 第十三章  挑戰可能的家庭戰爭:綠扁帽部隊教你籌備完美的家庭大團聚 結語

所有幸福家庭的秘訣 引言 為何家庭需要來點新鮮的?   那是我們每年八月的年度家庭聚會的第一晚。過去四代以來,我的家族成員每年夏天都會聚集在喬治亞州薩凡納市東邊的泰碧島上。晚餐時刻總是喧鬧不已,我們一邊享用蒸蝦、整根玉米,一邊談論著政治上的抹黑事件。我們會一起進行一些怪異的藝術創作,像是使用瓶蓋和錯置的骨牌。我們還曾被水母螫傷。   在那裡,我的祖父教會我們玩二十一點。我的初吻也是發生在那裡。我的妻子琳達非常熱愛那座小島,於是建議將我們其中一個雙胞胎女兒,以這個獨特天堂的名稱來命名;另一個女兒則是以天堂的神奇花園為名,取名為伊登(Eden)。   然而,那座我們心目中的天堂,如今正

處於焦躁不安之中。   琳達和我最早抵達泰碧島。我們的女兒最近剛滿五歲,意味著我們已經熬過小娃兒仍吸著奶瓶、包著尿布的育兒死亡行軍階段。可是,我們現在正被一連串新的挑戰搞得狼狽不堪,比如說,每天一早得設法讓全家人起床、出門;跟小孩大聲爭吵,只為了要她們吃晚餐時能偶爾中途不離座;有時夫妻倆還得記得互相調情一下。除此之外,那天早上出門前,我忘了將女兒的動物布玩偶裝進行李箱,這代表當我和琳達原本應該要享受假期性愛的時候,我只能孤伶伶地睡在冰冷的床上。   我的妹妹和妹婿接著抵達,同樣也面臨他們自己的麻煩事,例如:得從任天堂遊戲窺探他們青春期兒子的一舉一動;催促他同樣是青春期的妹妹去幫忙做家事;協

助孩子們準備應付開始有霸凌、搞小圈圈、同儕壓力的學校生活。   最後一個到達的是哥哥,他嚴正地提醒我們,該討論關於爸媽的一些棘手話題了。比方說,是否該讓爸爸換成全天候都坐輪椅?媽媽的視力很差,是否別再讓她晚上開車?他們是否應該賣掉房子,搬到我們附近居住?還是應該賣了房子後,搬離我們遠一點!   我覺得自己好像是三明治世代中的一塊波隆那香腸,被逐漸年邁的雙親和成長中的孩子夾擠在中間。   果然不出所料,所有的緊繃情緒即將引爆。當我們聚在一起吃晚餐時,我從眼角餘光注意到我的外甥正偷偷在桌下傳手機簡訊。我知道我不應該說什麼,但我實在無法克制自己,於是要求他把手機收起來。   砰!一顆原子彈爆

發了!妹妹對我厲聲說不要管教她的兒子;母親則是氣惱地說,所有孫子女都應該更懂規矩;父親指責我的雙胞胎女兒正把湯匙放在鼻子上玩平衡遊戲;大哥則是不以為然地哼著說,這樣根本不可能進行大人的對話;而我的妻子則是舉起雙手表示投降,然後起身去幫女兒舀冰淇淋,就跟我的岳母以前一樣。   「她們連青菜都還沒吃完!」我抱怨道。   「可是媽媽答應要讓我們吃香蕉船冰淇淋!」女兒們高聲喊道,然後開始啜泣。   「女孩們,鬧夠了。」我說,「我們上床睡覺去!」這一聲令下,讓她們快跑到屋子較遠的一邊。最後,所有人都回到各自的房間。   那天深夜,父親叫我到他的床邊。他的聲音有些顫抖,那是一種顯而易見的恐懼,我記

憶中從未聽過。   「我們的家庭快崩解了。」父親道。   「不,不會的。」我出於本能地說,「我們的家庭會比以往更堅固。」   然而,那晚躺在床上時,我不禁疑惑:父親說的對嗎?我們是否正落入家庭功能失常的因果謬誤中?維繫家人情感的秘訣,究竟是什麼?使家庭充滿效率、有活力、運作良好,幸福快樂的要素又是什麼?   如同我們所認識的每個人一樣,琳達和我對這些問題都百思不得其解。我們的孩子正逐漸長大成人,發展家庭文化的挑戰似乎更模糊也更巨大。我們的女兒正處於童年的黃金時期,將來她們會從踏出人生第一步到發生初吻,從訓練上廁所到參加高中舞會,此時正是我們最有可能培養她們家庭認同感的時期。可是,這個世

界充斥著關於哺餵母乳、睡眠、小孩鬧脾氣等問題的相關建議,對少年相關問題的聰明思維卻很難找到。   或許,那也是因為這些問題太難處理了。控制孩子的午睡時間,比起控制孩子緊盯電子產品螢幕的時間,簡直是輕而易舉。但要如何教導孩子學會紀律,同時又確保他們的成長過程都很愉快?在這個全年無休、人們尊崇新奇且粗糙事物的世界,是否可能培養永恆的價值觀?在花費許多時間養育孩子的同時,夫妻倆又該如何找到時間滋養彼此之間的感情?   每當琳達和我心中有這些疑問時,我們總是向父母求助,即使他們的經驗已非常過時,以至於幾乎有些古怪而不恰當;或者我們會上臉書求助,即便朋友們和我們一樣束手無策;雜誌和電視談話性節目所提

供的建議,大多是空洞的陳腔濫調;一疊內容活潑但陳腐的實用手冊,還堆在我們的床頭沒時間看。我們真的是三明治世代嗎?即使是這樣的隱喻也有些過時,琳達根本不敢讓我們的孩子吃加工過的罐頭豬肉。這樣說來,我們根本只能算是包在蔬菜捲裡的那些有機豆泥嗎?   如今,舊的規範已不再適用,但新的準則又尚未制定。   第二天上午我問琳達,那我們究竟可以打電話給誰,以確認我們的家庭運作正常呢?   全新的幸福家庭劇本   沒想到這竟是問此問題的最佳時機。近五十年來,家庭的定義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各種型式的家庭不斷出現,有直系血親三代同堂的「折衷家庭」,也有「拼湊家庭」或「領養家庭」。另外,還有家人分住

在不同屋子的「核心家庭」,以及成員居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離異家庭」。有些家庭只有一位家長,或是兩、三位,甚至更多的家長。有的家庭有一種、兩種或三種信仰,也有的家庭根本沒有任何信仰。   不論你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家庭,大量的最新研究顯示,家庭對於個人的整體幸福和福祉至關重要。多項研究證實,生活滿意度的第一個預測指標,來自於花時間和你關心、同樣也關心你的人相處。簡單來說,幸福跟別人有關,而我們最常相處的「別人」就是我們的家人。   因此,要如何確定我們做的是有效的?過去十年,關於如何使家庭與其他小團體的運作更順暢的知識,已經有了驚人的突破。從神經科學到遺傳學,許多破除迷思的研究都已完全重塑我們

的認知,不論是對於父母應該如何管教孩子、家庭晚餐時應該談論什麼話題,以及成年手足之間要如何進行艱難的對話等。在社群網絡和商業領域的尖端創新,已改變人們在團體中的工作方式。來自美國軍方和職業運動界的創新計畫,也已引薦許多卓越技術,使團隊運作能更有效率,遇到挫折時,也能更快速地重新振作起來。   然而,這些革命性的想法大多仍被侷限在特定的圈圈裡,以致最需要它們的人—也就是家庭成員—反而無法看見。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改善這個問題。   我試圖將它寫成一本我最想閱讀的書,不論是身為一名配偶、家長、叔叔或伯伯、兄弟姊妹以及成年子女。我將家庭拆解成大家都會做的事,例如:愛、爭吵、吃喝、玩樂、

閒晃、花錢、做人生重大決定等,並嘗試發掘出能把這些事情做得更好的方式。我也盡可能找到最具啟發性的經驗、最聰明的人,以及最有成效的家庭,以收集今日家庭能運用的最佳方法。我的目標是整理集結出一套幸福家庭的劇本。   人們對書中這些方法大都視而不見。我上過一堂由「哈佛談判專案中心」創始人所開設的課程,學習如何聰明吵架;拜訪過ESPN體育台,以找出最厲害的教練建立成功團隊的秘訣;與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綠扁帽部隊」合作,設計出一套完美的家人團聚計畫。我也從跟股神巴菲特來往的銀行家那邊,得到安排零用錢的建議;和矽谷最頂尖的遊戲設計高手一起坐下來,研究如何使家庭假期變得更有趣。   在研究期間,我也遇過一

連串驚人的陳腐意見和過時的建議,這本書因而變得有點像是一場反對一些時下潮流的運動。   首先是改善家庭關係的產業。在我讀過的將近兩百本書當中,那些作者是心理治療師、諮商師、育兒專家,或研究家庭生活的其他傳統「權威人士」的書,卻是最沒有益處的。並不是因為這些書寫得很差,而是因為內容顯得很老套而過時。書中提出的問題,似乎是翻新自三十、甚至四十年前的問題;至於答案,好像也了無新意。在佛洛伊德之後的一個世紀以來,這個曾經創新的領域似乎再也提不出什麼具有獨創性的見解。   與此同時,幾乎一切關於現代生活的事物,都正在被重塑和重新想像。對於家庭的新奇點子究竟在哪裡?剛開始,我就設立目標,要與科技、商業

、體育及軍事等領域的重要人物,談談那些他們運用在家人身上的創新理念。我也設定了一個並行目標,那就是不要和任何治療師談話。(請注意,我只違背過這個目標一次,那次我遇到的是一位比利時的性治療師。)   第二個潮流是幸福運動。近年來,任何人只要走進書店或瀏覽網路,都會知道一門崛起於二十一世紀初的新領域:正向心理學。幸福運動是由一群有遠見的學者專家所倡導,將注意力從他們長期關注的有心理疾病或其他病症的個人,轉移到有傑出能力的個人身上,以及其他人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什麼。正向心理學蔚為風潮,而我和許多人一樣,從其令人興奮的文獻資料中獲益良多。   不過,即使是正向心理學的意見領袖也曾抱怨,將所有注意

力都放在個人幸福上,同時也使我們的文化變得更加膚淺且以自我為中心。舉例來說,大多數探討幸福的書籍,主要的宗旨就是找出使我們幸福快樂的事物,但事實上讓我們最不快樂幸福的事情,就是養育小孩、照料年邁的雙親以及做家事。而我八成的清醒時間都是在做這些事!   我們需要擷取幸福運動的主要前提:焦點放在把事情做對的人,並將這個前提應用到我們生活中長期以來被輕忽的領域:我們的家庭。   最後是親子教養的戰爭。過去幾年來,大量的書籍、文章和雜誌報導都在爭論什麼才是養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應該要像中國人一樣嚴格;不對,要像法國人一樣鬆散一點;或者要像以前美國美好年代的父母一樣打小孩子。這些爭辯都慷慨激昂、熱情洋

溢,而且有一種奇怪的熟悉感。意志堅強的虎媽,不正是與主張寬容的斯波克醫師恰恰相反嗎?   這些書的作者都有他們想要鼓吹的意識形態,但我不這麼做,我不想試著效法某個國家,更沒有可以帶來好運的吉祥物。我只有一個問題:幸福的家庭做對了什麼事,以及其他人可以如何學習,使我們的家庭更加幸福?   我堅信,不論我找到什麼方法,我都不打算把它們縮減成五件、六件或七件創造完美家庭一定要做的事。一九八九年,史蒂芬•柯維出版《與成功有約》,這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自我成長類書之一,銷售超過兩千五百萬本。這本書催生了無數的模仿者,想辦法要找出「五個簡易步驟」或「六個簡單真理」。網路因為強調簡短有力的箴言,更加速了這

個趨勢的發展。正如每一位部落格、推特以及Pinterest的貼文者都知道,讀者喜歡看條列清單。我當然融會貫通過這類的條列清單(還自己列出了不少),但暗地裡我很厭惡它們。它們讓我感到緊張,因為我總是擔心自己會忘記第四條,或是不同意第二條的說法。   因此,在這本書中,我試著採取完全相反的作法。針對我處理的每一個主題,我努力寫出一些新穎的最佳方法。這些主題不僅是關於親子教養,還包含婚姻、性、金錢、運動,以及祖父母對孫子女的教養。我的目標是創造出一份「終結所有清單的清單」,有兩百個以上的大膽創新點子,能夠改善你的家庭。雖然這個數字似乎很驚人,但請聽我仔細說完。   我相信,像這樣的集結是很自由的

,因為顯然沒有人能致力於全部的主題。如果你像我和琳達一樣,有些內容將會讓你不太舒服,比如說,幫女兒洗澡時,我是否一定要用「陰道」這個字眼,而不能改用比較文雅的「私處」?有些見解你可能一開始不會同意,譬如,你說我應該取消約會之夜,這是什麼意思?也有一些建議你可能會直接拒絕,像是讓你的孩子決定自己的受罰方式?   可是,如果你也像我們一樣,你將會對自己還有那麼多不知道的事感到非常驚訝,然後急著準備開始嘗試一些新技巧。我幾乎打算保證,這本書中至少有四分之三的點子,是你從來沒有看過的。(對我們來說,數字甚至高達九成)我也敢打賭,至少有一些點子是有用的。我的期待是,如果你從書中的每一章節採用一個點子,

你的家庭在一週之內就會有所轉變。   有誰不想要那樣的轉變呢?在我們的文化中,對於改善家庭關係都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因為大多數人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恐懼感,害怕無法做到自己期待的那麼好。我們都知道,家人對我們的幸福感影響最大,但我們花費在改善家人關係的時間竟是這麼的少。聽聽我們總是在說的話吧:我們很忙;我們很煩惱;我們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感到時光飛逝。我們曾戰勝生理時鐘生下孩子,如今還要和不停往前的時間賽跑,幫助孩子們成家。   近一個半世紀以前,偉大的俄羅斯小說家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以一句世界文學中的經典名言作為開始:「所有的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每個不幸家庭都有它自己的不幸。」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認為前半句尤其荒唐。所有幸福的家庭當然都不一樣啊!有的成員眾多,有的少;有些家庭總是喧鬧不已,有些則是相當安靜;有的很傳統,有的則是非傳統。   撰寫這本書改變了我的想法。近年來的學術研究,讓我們有史以來首度得以找出成功家庭共同擁有的一些基本要素,了解有效率的家庭用來克服挑戰的方法,並且精確地找出在這個最瘋狂的人類體系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更成功管理自我的技巧。經過這些年之後,是否可能說托爾斯泰是正確的—所有的幸福家庭確實有一些特定的共同點?   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來吧,讓我向你一一說明理由。 第四章  聰明吵架 哈佛人教你聰明解決糾紛 爭吵,每個家庭都會有。懂

得聰明吵架的家庭,比較有可能幸福。 所有家庭都會有衝突,但過去二十五年來的研究顯示,你跟誰吵架、吵什麼,以及多久吵一次,對你家庭健全的重要性,都遠不及你怎麼吵來得重要。有研究證實,只要家庭成員的痛苦有被隔離、表達,並用來作為成長的動力,沒有理由讓家庭裡的爭執掩蓋良性的互動。 還有其他振奮人心的證據。田納西大學的一項婚姻幸福研究顯示,學會談判的夫妻在婚姻和工作中都比較快樂。那麼怎樣才能成為更好的談判者?從我的研究中,我學到了一些訣竅,已開始重塑我和琳達在家裡的爭執模式。首先是時間點。黛博拉.坦南在她的《因為我愛你》一書中指出,家人之間的爭吵,通常爆發在大家聚在一起或是道別的時候。早上送小孩出門,

以及一天結束全家人都回家之後,是特別脆弱的時段。 一九八○年代後期,芝加哥的兩位心理學家曾為五十個家庭的父母及小孩配戴呼叫器,在一天當中隨機挑選時段呼叫他們,並詢問他們正在做什麼,以及感到快樂的程度。研究人員的目的是要取得美國家庭的情緒相簿,結果確定一天當中,人們心情最緊張的時候是在晚上六點到八點之間。男人經常聲稱他們在這個時候備感壓力,但根據這些心理學家的研究,這些鄭重聲明其實是一種「戲劇效果」,因為男人事實上很享受回家陪家人的時光。相反地,女人在這段時間就真的壓力很大,特別是如果她們得從公司回家的話。她們認為這幾小時就是她們「輪值第二班」做家事、照料家人最沉重的工作時刻。 所以,我和琳達要

進行困難的談話,晚上七點四十二分是一天中可能的最糟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