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電視台奉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好消息電視台奉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強納生‧富蘭克林寫的 狂野人生:The North Face創辦人搶救巴塔哥尼亞荒原的瘋狂點子 和伊本.亞歷山大的 天堂的證明:一位哈佛神經外科權威醫生的瀕死體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媒體報道】2022 讚美之泉敬拜讚美巡迴也說明:【媒體報導】 GOOD TV 好消息電視台 2022 讚美之泉敬拜讚美巡迴 ... 線上奉獻 · 音樂頻道 · 購物車 · English. © Copyright 2023 讚美之泉音樂事工Stream of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究竟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董淑玲所指導 沈素華的 李潼少年小說族群融合研究--以臺灣的兒女系列為例 (2010),提出好消息電視台奉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李潼、少年小說、族群融合、臺灣的兒女。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張伯宇、楊護源所指導 蔡博輝的 教會醫療與政府防疫—以戰後台灣烏腳病醫療史為例 (2009),提出因為有 政府防疫、教會醫療、烏腳病的重點而找出了 好消息電視台奉獻的解答。

最後網站聖經學院則補充:... 奉獻主日請安函; 新品上架聖經學院最新設計 ... 授課教師:賴建國博士( 曾任華神院長及舊約教授,現從事教學及寫作) 錄音提供:GOOD TV 好消息電視台.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好消息電視台奉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狂野人生:The North Face創辦人搶救巴塔哥尼亞荒原的瘋狂點子

為了解決好消息電視台奉獻的問題,作者強納生‧富蘭克林 這樣論述:

★這是你從未聽過、最偉大的自然保育行動者的故事★ ★ 當億萬富翁變身環保行動家,將會如何改變世界?★     湯普金斯帶我搭上那部小飛機,我們一起往下看著那些他創造出來的美麗輪廓。真是太驚人了!世界上充滿太多壞消息,我們亟需好消息,而這就是個好消息!──珍‧古德     本書的主人翁道格‧湯普金斯,是個如荒野般狂野、少有人知的自然保育界傳奇人物。他熱愛大自然與從事高風險的戶外活動,也是位成功的企業家。他所創辦的滑雪與戶外活動用品專賣品牌「北面」(The North Face),以及流行服飾品牌「Esprit」,都打破了傳統企業經營方式,成為全球首屈一指、且不斷顛覆世人觀點的企業。同時,他也

在公司中施行他所謂的「缺席式管理」(Management By Absence):每年至少有三個月的時間,他會離開公司,到西藏、阿爾卑斯山、哥斯大黎加、智利以及其他偏遠的地區划皮艇、滑雪、登山或攀岩。     然而,在49歲那年,達到資本主義巔峰、身價數億美元的他,忽然意識到自己登錯了山。於是他毅然決定賣掉他在公司的所有股份,往南飛到6,400哩之外的巴塔哥尼亞高原,住在荒野美景中一間沒水沒電的簡陋棚屋,並從那裡開始發起一場又一場前所未有的環保運動。     他投入數億美元買下巴塔哥尼亞荒原中的一片片土地,以多年經營企業的成功經驗,將它們打造成一座座美麗的野生動植物復育地與公園,再捐給智利與阿

根廷政府,最後甚至促成了一條涵蓋17座國家公園的「公園路線」,讓廣達2,500萬英畝的土地受到保護,免於遭受人為侵害。     這位低調卻強悍的自然守護者,以長達25年的時間與無人能敵的智慧與耐力,克服來自財團、政府、宗教界與地方人士的阻撓與挑戰,他為這個地球所奉獻的一切,少有人能匹敵。他精采而狂野的一生,終於透過本書呈現在世人面前。   感動推薦     柯金源│環境田野紀錄工作者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徐仁修|荒野保護協會與荒野基金會創始人   李家維│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   山女孩Kit| 作家   楊士翔Vinka│繭裹子共同創辦人  

 廖惠慶│搶救花東台11線公路發起人     ‧「人類的來日已經無多,除非我們能學會和所有其他生物共享地球。」這是湯普金斯的重要思想內涵,而且付出一生的財富、時間、精力去實踐。他的思想、行動典範,值得所有地球人省思,並且立即一起行動!──柯金源,環境田野紀錄工作者     ‧湯普金斯永遠都在好奇地圖上那些空白的區域,而當他飛成像鳥一樣的時候,就開始於智利創辦數座國家公園,拯救了上千條鯨魚免於屠殺,使得美洲豹得以在阿根廷伊貝拉溼地復育。這本書在描寫一個卓越的創業家、同時也是億萬富翁,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覺醒後,投入他深深愛慕的森林、河流、山嶽與海洋。   他以精彩的一生為全人類示範,身為地球公民都應

該起身而行的事。──山女孩Kit,作家     ‧也許只有老鷹看得到地球的美麗以及哀傷,成立國家公園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個瘋狂的想法,湯普金斯留給地球的不僅是自然環境的美,還有對於環保議題的無比行動力。企業和政府推動ESG和永續理念不應該只是口號,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用商業的力量改變環境是多麼棒的想法!這個世界需要更多像湯普金斯和喬伊納德這樣的人,敢於不斷挑戰體制的冒險家。──楊士翔Vinka,繭裹子共同創辦人   亞馬遜讀者五星推薦★★★★★     ‧閱讀湯普金斯的人生故事,我整個被迷住,並發現自己經常想起他的一生。他運用生意上的精明果斷去智取政客,達成他保存大自然的偉大目標,非常了不起。一個人

能改變世界的力量真是令人讚嘆!──Athena     ‧真是不可思議的故事。從湯普金斯活成史詩般的人生中,可以學到太多東西了。發人深省、充滿希望、幽默風趣、驚險刺激……有時甚至扣人心弦,這本書的寫作方式能讓讀者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沉迷其中,我想跟每個認識的人分享它。這世界需要更多像湯普金斯這樣的人來守護。──Elizabeth C.     ‧本書訴說的故事令人屏息。這故事說的是一位不怎麼好的父親、沉溺女色的男人、美學家、「玩樂遠征隊」隊員、有遠見的企業家與環境保護家,但也是一段湯普金斯與他的妻子克莉絲之間的愛情故事。若我是電影製作人,一定會問作者能否把電影版權賣給我。──Paul Soll

i     ‧這本書我一讀就停不下來。從打造Esprit這個品牌、七○年代舊金山灣區令人興奮的氛圍,到搶救智利與阿根廷的自然生態系統與森林的挑戰,粗獷強壯的湯普金斯憑個人之力改變了世界。我只能想像,如果他活得更久,還能為拯救我們的星球做多少事。──Kathryn L White     ‧沒有太多媒體報導過湯普金斯,除了短暫強烈的社論評論過他的「瘋狂點子」與他透過Espirit的崛起之外。從沒有像這樣一本描述他的人生、活力、使命的書。他不屬於任何類型的設計師、美學家、生意人、自然環保主義者,但讀完本書並探究他所影響與影響他的人之後,顯然他已重新定義並影響了所有有幸接觸到他的人。雖然他值得獲得的

關注與感謝比他在那個時代所得到的少很多,但他留下的遺緒仍遍及全球。──M. Puli     ‧他就是不肯受到任何現實與可行性的限制──就像是:你想要什麼?那就別因為缺乏想像力而限制了你的潛力。若你想得不夠遠大,事情就永遠不會發生。我不認為他在乎其他人怎麼想,他也不會試圖取悅任何人。他會說:「閃一邊去,我要去做出我創造出來的願景。」那很有說服力,也很任性。──昆西‧湯普金斯(Quincey Tompkins),道格‧湯普金斯的長女     ‧他毫不畏懼,從不逃避困難的問題、結論,或難以承受的挑戰,無論是攀岩中一處突出的懸崖,或一個失去動植物棲地的星球,與危及未來的全球暖化。湯普金斯從不停止、從

不慢下腳步。他是典型的行動派──一股自然且為自然而生的力量。──里多‧弗羅瑞斯(Lito Tejada-Flores),製片人與攀岩家     ‧在峰頂時,我們受到巨大冰風暴的襲擊,湯普金斯以為他知道下山的路並開始帶著我們走。突然間他停下來,全身動也不動。他就在一座離地面有一千呎的斷崖邊緣。他完全走錯路。於是我拿出我的童子軍指南針,發現我們偏離方向達一八○度,而喬伊納德把臉湊到我面前說:「這樣不是太棒了嗎!這趟旅程值回票價了!」我聽了心想,我到底是跟什麼樣的瘋子在一起啊?──湯姆.布羅寇(Tom Brokaw),NBC電視台主播     ‧湯普金斯學得很快。他覺得自己是無敵的,因為一般程度的風

險並不適用於他。若你曾坐在他的飛機上與他一同飛行,你就會了解我的意思。他帶我們飛在巴塔哥尼亞的上空,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讓自己不要吐出來。他會側著一邊機翼飛行,不斷旋轉著去看某個地方。他顯然有戰鬥機飛行員快速拉升飛機的能力。──戴夫‧舒爾(Dave Shore),泛舟嚮導     ‧本書述說的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人生故事,使人充滿信心且發人深省!愈來愈強大的行動,不時還加上強而有力的訊息……這是才華洋溢、耐力非凡且激勵人心的英雄事蹟,你不可不讀,它提供了改變人生的教導,關於感恩、人性與韌性。──泰瑞莎‧朗戈(Theresa Longo),演員     ‧本書是野化心靈的入門書。作者完成了一部史詩

之作,說出了什麼才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大自然與美是非常重要的。湯普金斯為阻止壞事與開始進行好事而戰,作者告訴我們湯普金斯如何辦到這兩件事,而且寫得極為精采好看。本書透過令人熱血沸騰的故事,記錄了這個男人的英雄之旅,你看完一定會仔細省視自己的世界觀。──蘭迪‧海耶斯(Randy Hayes), 「雨林行動網絡」創辦人        ‧本書令人愉快又好讀,寫的是登山家、企業家與土地拯救者湯普金斯精采刺激的人生。本書的敘述非常全面,但一點都不無聊,關於露營用品店「北面」的創辦人與服飾公司Esprit的共同創辦人,以及他後來面對強烈反對仍努力保護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數百萬英畝土地的故事,是一則現代傳奇

。但作者寫的不是一本聖徒傳記,他在書中也揭露湯普金斯的缺點、執迷、自我、固執與極度愛冒險,刻畫出不完美的人在對的人生伴侶的陪伴下,能如何改變世界。湯普金斯最偉大的遺產,或許是證明了拯救地球其實就是在拯救我們自己。閱讀本書,你會覺得希望仍是個可行的選項。──大衛‧赫爾瓦格(David Helvarg),記者、作家與環保行動家

好消息電視台奉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月初警方以涉嫌違反《國安法》拘捕前香港眾志成員周庭,消息傳至日本後令當地網民異常憤慨,更有日本電視台稱周庭為「聖女貞德」,不幸的是同為前眾志的黃之鋒,卻被好奇的日本網民問到——「很在意常常在周庭旁邊那個『芝士牛丼』到底是誰?」消息經流傳回香港後,香港網民因而開始戲稱黃之鋒為「黃芝丼」,引起一時佳話。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相關影片:
【香港職人】手袋神醫甩皮甩骨都救翻生 改短皮帶收$700:世上無嘢整唔到!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JlYWNeg5Vxw)
【採耳師】25歲港女採耳師棄教職赴台灣讀採耳課程 記者實試:「第一次清晒耳屎的感覺,好爽」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8uvIzhfy3hI)
【重案解密】前G4長七洪立明任李澤楷「小小超」保鑣逾十年 暗戰張子強 :隨時冇命收工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BNL8NP5-H4)
【6億身家奉獻徐濠縈】Eason停工侍妻女 幫阿徐抹鼻做跑腿 疫市賺少半億(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EYsm9v8VSvc)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再現幕前零走樣】鄧上文生3個囝囝未夠數 計劃領養變六口之家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umTq9XNR6sA)
【頭條動新聞】Ep.4 林鄭月娥一個星期被放棄兩次有咩感受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TulvTCk2ZQ4)

#果籽 #通識 #黃之鋒 #黃芝丼 #周庭 #御宅族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李潼少年小說族群融合研究--以臺灣的兒女系列為例

為了解決好消息電視台奉獻的問題,作者沈素華 這樣論述:

當不同的文化相接觸和激盪時,弱勢族群的成員,在自我概念發展與社會化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文化認同與調適上的困境。洪汛濤先生稱李潼是「臺灣少年小說第一筆」,許建崑先生稱李潼是「華文少年小說作家的四大天王之一」,故筆者選定頗具代表性的李潼作為研究對象,藉以探討李潼在「臺灣的兒女」系列小說中對族群融合的關照。 本論文旨在研究李潼的寫作歷程及作品中呈現族群融合的內在意涵。茲將本研究各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因語言、文化、溝通上的差異,文本中居民的成見,舉止行為慌亂,而造成雙方嚴重的衝突。藉此使人們了解過去的族群,鑑往知來。並界定研究的範圍和限制。

第二章探討清治與日治時期的族群衝突,尤其馬偕來臺傳教和林獻堂申請設置臺灣議會,以及甲午戰爭後造成臺灣人與日本人的族群衝突最嚴重。因時空背景,且來自不同族群所發生的事件,造成族群的隔閡與衝突,歧視不同的族群,甚至影響其生活型態,紛爭不斷。 第三章探討二二八事件後,在白色恐怖氛圍下所造成的族群衝突,尤其在《我們的祕魔岩》中,阿遠的父親是白色恐怖下的犧牲者,祕魔岩上槍決許多無辜寶貴的生命;悟雲和悟水和尚來臺也無端被關在牢房裡;沈俊仁、俊孝因和本省人發生衝突後,分散多年,也音訊全無。因此,藉由不同族群衝突的類型,探討其造成的影響與傷痛。 第四章探究「臺灣的兒女」系列中,由人物的言語對話及行

為表現,如何化解衝突紛爭,以增進人際互動與族群關懷,使人們更熱愛自己的鄉土,願意為鄉土奉獻心力,並與其他族群和睦相處,進而歸納出族群融合的方法與真諦。期能了解李潼創作「臺灣的兒女」系列作品的心理脈絡,及其對身心動盪的青少年所產生的啟蒙成長與卓越貢獻。 第五章結論,強調各族群間應互相尊重,體認族群間的差異性與共榮依存的生命共同體。接著由族群衝突的分析到內在的族群融合意涵,歸納出李潼立足臺灣歷史,他呼籲人們要具有反省力,以及他心目中所建構「新臺灣」的藍圖。關鍵詞:李潼、少年小說、族群融合、臺灣的兒女。

天堂的證明:一位哈佛神經外科權威醫生的瀕死體驗

為了解決好消息電視台奉獻的問題,作者伊本.亞歷山大 這樣論述:

一個你我這輩子都看不到的世界! 一位哈佛神經外科權威見證天堂、療癒了靈魂缺口的奇蹟故事! 一部關於瀕死體驗的突破性著作! 一場探索靈魂、叩問生命真義的珍貴力作!   ‧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雙料冠軍   ‧Amazon讀者書評超過16,000則,平均4.5顆星   ‧全美暢銷突破200萬冊   ‧打破唯物思維的最佳見證   一位科學家真實的瀕死體驗,為人類揭開了死後的華麗世界   一位哈佛神經外科的權威醫生,在毫無預警下,罹患了一種極為罕見的細菌性腦膜炎,短短幾小時內便陷入昏迷,斷層掃瞄顯示他大腦的新皮質受到嚴重損傷,功能已完全關閉,就算有機會甦醒,這輩子也不可能再說話和寫字。  

 然而七天後,正當醫院勸他的妻子要有心理準備時,他睜開了眼睛!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完全恢復健康,能說能寫、能走能跳,與正常人無異,只不過他再也不是過去那個篤信科學、認定「瀕死體驗」只是大腦幻想的專業醫師。那昏迷的七天,他不僅看見天堂的景象,親身感受到造物主的存在,還遇見一名女子,那是他從未謀面、更不知其存在的親人……   這個真實故事,讓聽聞過的人都直呼不可思議。   他的復原不僅是醫學上史無前例的奇蹟,他的經歷更徹底翻轉了無神論者的生命觀!   ◎無論你是基督徒、佛教徒、量子物理學家,或是想探索未知的人,這本書都是打破現有思維的最佳工具。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小野(作家、電影人)、陳

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荊宇元(身心整合醫師)、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雷蒙‧穆迪(瀕死體驗之父、哲學博士、心理學博士、醫學博士)、比爾‧古根漢(國際瀕死研究學會顧問)、布魯斯‧葛雷森(醫學院教授)、麥克爾‧蘇利文(牧師)、皮姆‧范洛曼醫師(心臟病學家)、艾倫.翰彌頓醫師(醫學博士)   ‧人類總是對死後的世界感到疑惑,或是恐懼。如果那是比人間煉獄美好的天堂,如果那是悲慘世界所不能比的極樂世界,那我們在害怕什麼?怕從此消失在這個地球上,永無輪迴或是重生之時? 我從很小就活在這樣的害怕之中,直到有一天我真的想去自殺了,反而眷戀起人生的種種美好,想通人生本來就是從「空無」到「有」生

命,然後再度回到「空無」,然後便好好地活下去,繼續尋找自己人生的答案和意義了。 這本書是透過一位科學家真實的瀕死體驗,為人類揭開了死後的華麗世界;當我們知道了死後的世界,是不是會改變我們活著的態度和信念呢?或許這才是這本書的最大意義吧。──小野   ‧本書深具療癒力。伊本.亞歷山大醫師的親身經歷,為渺小與尚有太多未知的人類開啟了靈魂不滅與上帝存在的確據。喪親者或許可以因此得著安慰,因為我們的至親摯愛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於另一世界。但更大的意義是,我們知道人短暫的一生是有限的,一切的物質擁有並非永恆,真正可以深存於我們靈魂之中一同離去的,才是永恆不變的生命價值,這本書讓我們得知那是──愛與生命

的療癒。──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研究瀕死現象四十餘年,伊本‧亞歷山大醫師的故事,無疑是我聽過最不可思議的經歷。在我看來,關於死後世界存在與否,伊本‧亞歷山大醫師就是活生生的證明。他的病情特殊,加上無懈可擊的科學推論,世俗的觀點仍不足以解釋他所經歷過的一切現象。對我而言,他的經歷無疑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暢銷書《死後的世界》作者雷蒙‧穆迪   ‧如果電視台要找一個有瀕死體驗的人,請他將瀕死體驗寫成書籍發行,公開說服他人,並且在媒體上宣傳推廣的話,應該找不到比神經外科醫生伊本‧亞歷山大更具資格的人選。他具有豐富的學術背景,字字懇切,思緒清晰;經歷過靈魂洗禮的他,是結合科學與靈魂世界的最佳

推手。——《來自天堂的問候》作者比爾‧古根漢   ‧本書不只描述真實的靈魂經驗。亞歷山大醫師從事神經科學多年的經驗告訴他,所謂瀕死體驗不過是大腦的幻覺罷了;但是,親身經歷過後的震撼,使他從此改觀。他誠實敘述出,科學認知與這段難以抹滅的經驗在他心中產生拉鋸的過程。他的經歷十分吸引人,是相當特殊的靈魂經歷文獻。或許,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會因本書而有所改變。——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暨神經行為科學教授布魯斯‧葛雷森博士   ‧無論你是科學家,或是懷疑、或是深信、或是想要探索靈魂世界的人,作者的故事都值得參考。翻開本書,你將看到神秘面紗背後的某些景象,那是超乎人類作夢、想像的範圍。——喬治亞州亞

特蘭大聖公會麥克爾‧蘇利文牧師   ‧這本重要的書……應該會打破許多科學禁忌。——《死後的意識》作者皮姆‧范洛曼醫師   ‧作者以獨特的觀點,從身為患者的靈魂意識角度出發,結合科學知識,帶領讀者進入神的世界,本書故事最吸引人之處,即在於讓讀者看到離開人世後的另一個世界──我們無需有所畏懼。——《手術刀與靈魂》作者艾倫.翰彌頓醫師   ‧我曾讀過許多類似書籍,但大多抱持懷疑態度。但這本書以科學分析方式,引導讀者接受作者所經歷的現象。經過五年喪子之痛的我,因為這本書的出現,接受有天堂的存在,也才得以稍感安慰。相信許多經歷過失親之痛的人,可以透過本書而感到安慰。──讀者M.W.   ‧同樣經

歷過瀕死體驗的我,曾經不斷尋找答案,希望得到瀕死體驗的合理解釋,但卻始終無法找到任何的書或影片,可以確實解答心中的疑惑。直到這本書出現——伊本的經歷顯然比我(以及我所見過)的經歷更深層、更深切。本書內容除了描述我所見過的類似情景之外,也提供許多科學佐證。無論你是基督徒、佛教徒、量子物理學家,或是想探索未知的人,這本書都是打破現有思維的最佳工具。──讀者Pat   ‧閱讀這本書後,更堅定我對未來靈性生活的信念。我高齡98歲的母親在陷入昏迷10天之後過世,當時她被我們兄弟姊妹及許多子孫所環繞。亞歷山大醫師的經驗為我的生命帶來安慰與改變。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追尋、想要更深層了解生命與愛的人。──讀者

J.S. 作者簡介 伊本‧亞歷山大(Eben Alexander, M.D.)   從事神經外科研究長達25年,以發展現代神經外科技術、處理複雜的大腦病情而聞名全球。在任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及相關單位的15年間,其個人發表,以及和他人合作發表的神經外科文章與期刊超過150篇。2008年,一場幾近無懈可擊的瀕死體驗發生在他身上,整個事件掀起一場革命性的突破。許多人都曾有過瀕死體驗,但在科學家眼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伊本‧亞歷山大正是不相信瀕死現象的科學家之一。身為受過專業訓練的神經外科醫生,亞歷山大知道所謂的瀕死體驗感覺很真實,但不過就是大腦在極度壓力下所產生的幻覺。直到他親身體驗過一遭,

才明白了生命的真相為何。 譯者簡介 張瓅文   喜愛旅行、攝影、品酒與調酒的博士生。   譯有:《把妳生回來》《在你曾在的地方》《母親的守密者》《其實,那個世界很美:醫護人員想對大家說的臨終故事》等書。 來自各界的迴響與推薦 〈前言〉改變我一生的事件 1.     睡夢中疼痛感襲來 2.     我的幸福家庭 3.     大腦遭細菌嚴重攻擊 4.     最後喊出的一句話 5.     親友都趕來醫院 6.     黯黑的地底世界 7.     家人為我定下生命之錨 8.     華麗的樂音與天堂之路 9.     造訪以色列時被感染? 10.   神性所在的核心

世界 11.   原來我對親生父母如此在意 12.   認親之旅療癒了我 13.   語言文字難以形容的經驗 14.   星期三的宣告 15.   特殊的瀕死體驗 16.   對靈界的遺忘是一份禮物 17.   朝深井拋出心靈繩索 18.   醫學史上的首例 19.   主宰宇宙的法則 20.   你也會這樣守護著我嗎? 21.   天堂之路關閉 22.   一道完美的彩虹 23.   六張臉龐 24.   宛如新生兒甦醒 25.   返回之後 26.   尚未完全復原 27.   科學界朋友不相信我說的 28.   想把經歷告訴全世界 29.   極度真實的另一個世界 30.   沉浸在瀕死

體驗的文獻中 31.   從鬼門關前回來 32.   從醫生的角度說出自身故事 33.   上教堂的全新體會 34.   意識之謎 35.   最後的困惑 36.   照片奇蹟 體外意識 感謝 附錄1:史考特.韋德醫生的話 附錄2:以神經科學角度解釋我的經驗   前言 改變我一生的事件   小時候,我經常夢到飛翔。大部分的夢境,都是我站在庭院仰望星空,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整個人慢慢往上飄。一開始,我是自然往上飄;但我很快發現,隨著高度增加,前進的速度快慢越取決於我怎麼做。如果過度興奮,被這樣的經驗沖昏頭,我很快就會⋯⋯重重地摔回地面;但只要夠冷靜、處之泰然,便可漸漸加快速度,直上星

空。   或許就是這些夢境,使我在年紀稍長後,愛上了飛機與火箭—任何能帶我進入天上的東西我都喜歡。每次跟家人一起搭飛機,從起飛到降落,我的臉總是緊緊貼在窗戶上。還記得十四歲那年,我去學飛滑翔翼,當拉起把手,解開與拖曳飛機間的繩索後,滑翔翼在草坪上滑行時,胸腔中心臟的衝擊感。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到獨存與自由。我的許多朋友,都是在駕車過程中得到這種感覺,但對我而言,在一千英尺的高空駕駛滑翔翼,其刺激程度遠比駕車多上百倍。   大學時期,我加入北卡羅萊納大學的高空跳傘社,當時覺得自己像是加入了秘密兄弟會,跟一群知道某種特別且神奇事物的人在一起。第一次跳傘時,我心裡害怕極了,第二次更是嚇得半死;但在

第十二次跳傘時,當我跨出機門,從空中落下一千英尺後才打開降落傘(我的第一次「延遲十秒」),我知道自己找到家了。大學時代的我,跳傘次數高達三百六十五次,處於自由落體狀態的時間超過三個半小時,幾乎是二十五名跳傘夥伴加起來的紀錄。雖然後來我停止了跳傘活動,還是很享受栩栩如生的跳傘夢境,這樣的夢向來令我感到愉快。   傍晚時分,夕陽緩緩沉落水平線時,那是最佳的跳傘時刻。我很難形容那時候跳傘所帶來的感覺:是一種無以言喻、很靠近某種東西的感覺,但我知道自己還想要更多。不過那種感覺絕對不寂寞,因為我們不會單獨跳傘。每次跳傘通常會有五、六個人,有時甚至是十人、十二人一起跳,形成一排自由落體的陣仗。挑戰難度越

高,感覺越棒。   大學三年級時,某個美麗的秋日週末,我和北卡羅萊納大學的跳傘隊員,以及北卡東部幾個愛好跳傘的朋友,相約一起去跳傘。當天跳傘時,我們由一萬零五百英尺的高度一躍而下,形成十片人型雪花。在落下七千英尺之前,我們是一支完整的隊伍,享受著整整十八秒在兩大片積雲的縫隙間飛翔,並在距離地面三千五百英尺時,各自打開降落傘。   降落地面時,太陽也漸漸下山了。不過我們還是加快腳步上飛機,迅速起飛,打算趁著落日餘暉,進行第二回跳傘。我們準備進行六人星形跳傘,而我是最後一個跳下的。在我正前方的男子叫做查克,他在「造型跳傘」(簡稱RW)—意指設計自由落體跳傘特技—的經驗十分豐富。我們還在七千五百

英尺的高度享受夕陽之際,下方一點五英里處的街燈紛紛亮起。傍晚時分跳傘所看到的景色,往往出奇的美麗。   雖然我跳下的時間比查克慢不到一秒鐘,我還是得加快速度趕上其他人。前面七秒,我直速向下俯衝。照這種降落速度,我每小時可以比其他隊員快上一百英里,所以在其他人形成初步隊形時,我便能立刻加入。正常的造型跳傘程序是在三千五百英尺高度時,所有的跳傘者必須分開,與其他人拉開最大距離。接著每個人都得「揮舞」雙臂(表示準備打開降落傘),並且抬頭確認上方無人,最後拉下開傘索。   「三、二、一⋯⋯跳!」   迅速加入隊形後,我原本打算展開雙臂,拉住操控繩(我們從手腕到臀部間裝有布料翅膀,能有效緩衝在高速

狀態開傘的衝擊力),希望能讓跳傘裝的喇叭袖與褲管在空中飄揚。   但我沒機會這麼做。   筆直落入隊伍後,我看到其中一名新手降落的速度過快。或許是因為急速落入周圍的雲層裡,導致他有點受到驚嚇—這提醒了他,他正以每秒兩百英尺的速度下墜,而且還一度被雲層包圍。   他不但無法減速從隊伍邊緣加入,反倒高速衝入行列,撞開了大家,造成其他五名跳傘者此刻在空中失控翻滾。而且大家的距離更近了。通常跳傘者後方會形成低氣壓的大亂流,若此刻有人陷入其後,則會立刻加速,撞上下方的人。結果會造成兩名跳傘者同時加速,再度撞上可能在下方的其他人。簡單來說,這就是場大災難。   我調整身體角度,避開眾人,也避免在空

中繼續翻滾。我一直調整位置,直至落入「正確位置」,也就是看到地面上某個神奇的點後,便可準備打開降落傘,享受兩分鐘從空中緩緩飄落的時光。 我環顧四周,很慶幸看到其他失控的跳傘者,此時也紛紛拉開距離,避開了一場災難。   查克也在眾人上方。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正朝我的方向直直而來,而且就停在我的正下方。因為一陣翻滾,大家通過兩千英尺高度的速度比查克預期還快。或許他覺得自己很慶幸,在那種情況下不需遵循任何規則—沒錯,就是這樣。   他肯定沒看到我。我還來不及細想這念頭,查克色彩繽紛的導傘已經從背包中迸開。他的導傘緩衝了周圍每小時一百二十英里的風速,並直接朝我射出,主傘隨後跟著拉開。   打從我

看到查克的導傘射出瞬間,我能反應的時間不到一秒。要被展開的主傘打到也不需一秒的時間,而且很有可能,接下來會撞上查克。在那種速度下,如果我撞上了他的手或腳,我只能聽天由命;但如果我直接撞上他,那我們兩人可能都會粉身碎骨。   有人說,在這種情況下,眼前景象的移動速度會變得非常緩慢,這話一點都不錯。當下的我,就是以微秒的速度看著眼前發生的動作,就像看著慢動作電影一樣。   當我看到導傘的一瞬間,我的雙臂擺至兩側,而在拉直身體、頭部朝下直落的同時,稍稍弓起臀部。這樣的垂直性能加快速度,而弓起的弧度能讓身體從無到有、逐漸產生水平力量,身體變成一個有效的翅膀,引導我迅速穿過前方查克展開的彩色降落傘。

  我以每小時一百五十英里、每秒兩百二十英尺的速度穿過他身邊。在這種速度下,我很懷疑他是否能看清楚我的臉部表情。如果他看到了,肯定會發現我滿臉驚嚇的模樣。不知怎麼地,在這種情況下,我是以微秒的速度產生反應,竟然有時間去思考該如何處理當下的複雜情況。   而且⋯⋯我真的解決了問題,兩人都平安降落。那感覺就像是,在比平常更需要反應能力的情況下,大腦在一瞬間獲得超能力。   然而大腦是怎麼辦到的?在我過去二十餘年、投入神經外科研究的職業生涯中—研究大腦、觀察其運作方式,以及進行大腦手術—我有無數的機會能好好探討這個問題。   我得到的結論是,大腦真是個神奇的器官:超乎想像的神奇。   我

現在知道,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其實更奧妙。但我必須先徹底改變對生命的態度,以及我的世界觀,才能一窺答案的真實面貌。本書即在描述徹底改變我心中想法的事件。這些事件讓我相信,當查克的導傘彈出的瞬間,即便神奇如大腦,但真正採取反應行動拯救我的,並非大腦,是更深層的自己。那部分的我之所以能迅速反應,是因為不受時間影響,跟大腦與身體的反應方式大不相同。   事實上,就是這一部分的我,讓我覺得自己像個孩子一樣,渴望回到天空。這不僅是最聰明的我,也是存在於最深處的自己,只是在過去大部分的人生中,我不願意去接受與相信罷了。 但我現在相信了,而接下來,我要告訴你為什麼。  我是神經外科醫生  我在杜克大學醫學院

取得醫生資格。在醫學院的十一年間,加上在麻省總院、杜克大學與哈佛大學附屬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訓練期間,我專攻神經內分泌學,研究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互動方式。在這十一年裡,其中有兩年的時間,我致力於研究動脈瘤出血時,大腦血管的病理反應方式,即所謂的腦血管痙攣症狀。   在英國新堡大學完成腦血管神經外科研究後,我在哈佛醫學院擔任外科醫學助理教授長達十五年,專長為神經外科。這些年間,我曾為無數的病患開刀,其中許多都是相當嚴重、面臨生死交關的大腦病症。   我的研究領域大多與發展先進技術過程有關,以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為例,該項技術有助於外科醫生使用放射線,在治療中精確對準顱內病灶,且不會影響周圍的大

腦區域。我也曾協助發展以核磁造影導引神經外科手術過程,有助於修復棘手的大腦症狀,如腫瘤或血管病變。在這些年裡,我也曾單獨或與他人合作,在需經過同儕審核的醫學期刊中,共同發表超過一百五十篇以上的文章或論文,並且在世界各地的醫學會議中,發表過兩百場以上的研究報告。   簡言之,我畢生奉獻給科學。使用現代醫學設備來幫助及治癒患者,並且不斷學習有關人類身體與大腦的新知,都曾是我一生的志業。我曾認為,自己是無比幸運,才得以投身其中。更重要的是,我有一個美麗的太太與兩個可愛的孩子,而且熱愛工作的同時,我也沒有忽略家庭。我始終認為,家庭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恩賜。從許多方面來看,我知道,我是個非常幸運的男人。

  然而,二○○八年十一月十日那天,五十四歲的我,好運似乎用盡了。我罹患一種罕見疾病,陷入昏迷長達七日。在這段期間,我的大腦新皮質,主管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行為之處,全面失效了。我完全失去活動力,基本上,形同不存在。   當你的大腦不存在時,你也跟著消失了。身為神經外科醫生,多年來我聽過許多患者的奇特經歷,通常都是發生在心跳停止之後:包括到神奇而謎樣的地方旅行,或是與過世的親友交談,甚至是遇見神。 無疑地,這些事情聽起來都很神奇。而所有事情在我看來,純粹只是幻想。但為什麼這類的說法卻又層出不窮呢?我不敢說自己清楚原因,但我相信,所有的意識一定都與大腦有關。如果大腦不工作,你就不可能有意識。

  因為大腦是製造意識的第一線機器。機器壞了,意識也隨即停止。雖然大腦運作過程複雜且神秘,但本質上其實很簡單,就跟看電視一樣,不管你多愛看哪個節目,一旦拔掉插頭,電視關了,節目也沒了。   不過,這是在我大腦停止運作前的想法。   在昏迷期間,我的大腦不是無法正常運作,而是根本無法運作。我現在相信自己所經歷的,可能就是所謂的瀕死體驗。許多關於瀕死體驗的現象,都是發生在一個人心跳停止一段時間之後。在這些情況下,大腦新皮質的功能也會暫時失效,但普遍還未受到嚴重破壞,因此只要在四分鐘內,透過心肺復甦術或重新活化心臟功能,便能重新導入含氧血。但我的情況與大腦新皮質功能毫不相干。我所經歷的,是一個

真實存在的意識世界,在那個世界中,我的人腦完全不受任何限制。   我的經歷就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個不錯的瀕死體驗故事。身為一名專業的神經外科醫生,具有數十年的研究經驗與在手術室裡的實務背景,我不只比一般人更善於判斷現實情況,也知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究竟有何意義。   這些事情的意義之重大,很難以言語描述、形容。我的經驗告訴自己,身體與大腦的死亡並非意識的結束,即便人入了土,意識經驗還是持續著。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在神的注視下進行,神關愛、照顧著每一個人,也關心宇宙中所有生命終將走向何處。   我去過的那個地方是真實的,與那個世界的真實性相較,我們現在的生活完全就像一場夢。然而,這不

代表我不珍惜此刻的生活。事實上,我比以前更珍惜現在的一切。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看透了生命的本質。   我們此生的生命並非毫無意義,只是因為站在這個角度,我們無法看清真相,至少大部分的時間是如此。在我昏迷期間發生的事情,應該是我這輩子說過最重要、但也最難以說清的事情,畢竟事情的發展超出一般人的理解範圍。我不是逕自站出來、說出一切就算了。因為同時間,我的結論也是基於醫學分析、基於我對最新的大腦科學與意識研究所知。當我了解到這趟旅途背後真正的意義時,我知道我必須說出一切。想辦法適切說明這段經歷,已經成為我此生中最主要的任務。   這並非表示我將醫學工作與神經外科醫生的職業生涯拋諸腦後。而是我認為

,既然我有幸了解到,原來生命並非隨著身體或大腦的死亡而結束,那我便有責任,將所看到人世間以外的世界模樣,公諸於世。我尤其想與之前聽過類似故事、想相信卻又不敢完全相信的人,一同分享我的經驗。   因為有許多這樣的人,我想我必須將這段經歷化為文字,以書本形式呈獻給大家。接下來我要說的故事,其重要性不亞於任何事情,而且,一切都是真的。 5. 親友都趕來醫院  被送入重症區後,我的情況持續惡化。 昏迷指數為八(格拉斯哥昏迷指數滿分為十五),顯示大腦嚴重受損,在接下來幾天中,情況持續惡化。急診室幫我做的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評值為十八(滿分為七十一),顯示我在住院治療期間的死亡率為百分之三十。更準確來

說,由於我的檢查結果呈現急性的革蘭氏陰性菌腦膜炎,且神經功能迅速惡化,被送進急診室的我,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有百分之十的存活率。如果抗生素沒有發揮作用,接下來幾天內,死亡機率會持續增加—直到機率變成百分之百、無法挽回為止。 醫生幫我施打三劑藥性強烈的靜脈抗生素,接著把我送進新家:一間個人的大房間,是加護病房區,就在急診室樓上。 身為外科醫生的我,以前時常進出加護病房檢查病患。會住在加護病房的患者,幾乎都是瀕臨死亡邊緣的重症患者,所以醫護人員可以同時兼顧多名患者。但是像現在,有一組醫護人員攜手合作,要救回集各種奇怪症狀於一身的我,這也算是難得一見的畫面。以往在加護病房進出時,我的心情總是夾雜著無

比的榮耀與殘酷的沮喪,心情的起伏完全取決於手中盡力搶救的病人,最後到底是撐過去,還是生命從此在自己的指尖消逝。 在這種情況下,布里南醫生與其他醫生都跟荷莉一樣,希望對我的病情保持樂觀態度,但現實卻不允許他們如此。現實的情況是,我短時間之內死亡的機率很高。就算沒死,我的大腦皮質可能也早已被入侵的細菌侵蝕殆盡,大腦也無法再進行任何精密運作。我昏迷的時間越長,下半輩子變成植物人的機率也越高。 幸運的是,除了林奇堡總醫院的同事外,其他親友也紛紛趕到醫院幫忙。在荷莉抵達醫院一小時後,麥克爾.蘇利文也趕來了,他是聖公會的教區牧師,也是我們的鄰居。就在荷莉衝出門跟上救護車時,她的手機響起,是她的多年好友希薇

亞.懷特。希薇亞有種不可思議的能力,總能在重大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準確得知消息。荷莉認為她有通靈能力(我則傾向選擇較為合理的解釋方式,就是她善於猜測罷了)。荷莉簡短告訴希薇亞事情發生的經過,並且打電話通知我的至親:住在附近的妹妹貝西和住在波士頓、四十八歲的小妹菲莉絲,以及大姊珍。

教會醫療與政府防疫—以戰後台灣烏腳病醫療史為例

為了解決好消息電視台奉獻的問題,作者蔡博輝 這樣論述:

烏腳病為台灣特有之風土病,至今已近百年歷史。其最早病例發現於民國十年,此時台灣正值日治時期;因為烏腳病之地域環境因素,侷限於台灣西南沿海漁鹽之村,病因不明,加上當時病例不多,蔓延緩慢,對流行地區以外之民眾尚不足以構成威脅,因此未受到日本當局重視。 戰後,隨著人口增加,地下水源不斷開發,高含砷量之地河井水大量開鑿,居民日積月累的飲用,導致戰後不到十年時間,烏腳病因為流行地區飲用水危害物質的潛伏累積結果,在1950年之後逐一顯現。此時台灣流行疫病四起,政府窮於應付,而烏腳病多盛行於八掌溪下游平原,貧苦患者受到病痛戕害,卻求醫無門。 1955年,復榮村發生全村砷中毒事件引起社會震驚,政

府以集體遷村為防治對策,但烏腳病之疫情已成燎原之勢。自此之後教會與政府,在烏腳病史上的防疫作為模式,由分治而合流,由合流而又集中。 1960年,孫理蓮設立「憐憫之門—北門免費診所」,是首開專門收容治療烏腳病患者之醫療機構,直到1977年政府「烏腳病防治中心」之專責醫院興建完成以後,教會醫療才逐漸淡出這個烏腳病場域,而至1984年停辦,前後歷經24年之久。 1970年,政府頒布「台灣省烏腳病防治計畫」,烏腳病之防治工作始有法源依據,並據此建立由政府主導之防治體系,主要由政府致力於改善流行地區飲水工程為政策主軸;在病患醫療方面,初期每年編列預算補助北門免費診所,將教會醫療納入防治體系之

中,而後政府興建「烏腳病防治中心」,開始全面性的收容病患以集中治療。政府之防治計畫前後共施行五期,長達24年的防疫之路,而至1995年實施全民健保為止。 綜論之,戰後烏腳病盛行以來,即由教會醫療與政府防治二者共同構築一部烏腳病醫療歷史。本文從戰後盛行到全民健保制度下將烏腳病規畫為重大傷病為止的時間軸上,以此期間之芥菜種會醫療宣教與政府防治政策,作為討論與批判的範疇,並梳理二者在烏腳病防疫上之關係及其衍生的影響,以建構台灣烏腳病史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