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視綜合台歌仔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台視綜合台歌仔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恃東寫的 永遠的巨星:台灣電視歌仔戲四十年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民視FTV】也說明:四季線上 · 消費高手一起購 · 鳯凰藝能 · 台員多媒體.

靜宜大學 中國文學系 林宗毅所指導 王惠聖的 臺灣偶戲之創新──以劇團、角色為討論中心 (2021),提出台視綜合台歌仔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角色研究、霹靂布袋戲、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真快樂掌中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林國源所指導 李盈潔的 廖瓊枝歌仔戲身段表演之探討— 以《什細記‧團圓》【嘆薄命】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廖瓊枝、歌仔戲、什細記、身段、三七身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視綜合台歌仔戲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視綜合台_台灣真善美_404台灣茶農故事 | 蘋果健康咬一口則補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視綜合台歌仔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永遠的巨星:台灣電視歌仔戲四十年

為了解決台視綜合台歌仔戲的問題,作者何恃東 這樣論述:

  在戲曲史上,歌仔戲雖是融合京劇、客家戲、廣東戲及浙江戲等地方藝術於一爐的小老弟;但昔日的農業社會裡,人民的生活簡單而規律,欣賞歌仔戲則是台灣民眾少數能夠選擇的娛樂休閒之一,在眾人過往記憶中有著一定的份量。在科技鮮活、娛樂傾出的E世代,歌仔戲隱沒,傳唱的身影只存在於特定媒體管道,熱愛崇拜的唱戲藝人也如霧般縹緲,不再現身。本書除了循著歌仔戲的發展脈絡走一趟,解述淵源、藝術內涵及型態演變,針對歌仔戲躍上電視螢幕的時代,分期介紹重要發展事件;還有多位歌仔戲史上極具份量的藝人介紹,當中並穿插歌仔戲藝術元素,包括音樂、服裝、肢體動作等等的解析。篇章分為「百年來的歌仔戲始末」、「永恆的巨星」、「尾聲」三

大篇章。透過這樣一本書,不僅為你我曾經活過的歌仔戲年代,也為歌仔戲這樣的娛樂事業留下紀錄。本書特色綜合歌仔戲藝術論述及戲迷欣賞的角度,為識與不識歌仔戲的人開一扇窗;也為各方新戲迷、老戲迷們整理珍藏多位優秀藝人的劇作、演史動向、個人特色及劇照。作者簡介  何恃東(狼籍)獲獎經歷:83年度作品【火山傳奇】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舞台劇本類」佳作。84年度作品【被電燒掉的跳蚤】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舞台劇本類」佳作。85年度作品【紅塵綑鎖】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傳統戲曲類」第三名。86年度作品【變調的七字仔】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舞台劇本類」佳作。87年度作品【銅雀煙雲】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舞台劇本類」佳作。

電視劇編劇重點記錄:01、(民國88年)→(台視天天開心單元短劇系列)。02、(民國88年)→(八大家和萬事興單元系列)。03、(民國88年至89年)→(三立廟口歌仔戲單元系列)。04、(民國89年至90年)→(三立鳥來伯與十三姨單元系列)。05、(民國90年至91年)→(民視台灣奇案單元系列)。06、(民國93年)→(台視綜藝101短篇歌仔戲系列)。舞台歌仔戲編劇重點記錄:01、(民國90年)→(薪傳歌仔戲團→望鄉之夜)。02、(民國84年至93年)→(台東小團體話劇社十餘齣歌仔戲)。電視劇演出重點記錄:01、(民國90至91年)→(三立鳥來伯與十三姨)。02、(民國91年)→(民視台灣奇案

)。03、(民國93年)→(台視綜藝101)。

臺灣偶戲之創新──以劇團、角色為討論中心

為了解決台視綜合台歌仔戲的問題,作者王惠聖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臺灣偶戲的創新,包含臺灣偶戲劇團在創新歷程中所扮演的劇團角色,與戲劇角色自「腳色」到「角色」的變化。運用文獻資料方法與Goffman的戲劇理論,透過對各劇團創新的劇作與改革,及擴大對「角色」的詮釋。研究目的有三:對「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對偶戲的創新進行探討,二為觀察臺灣偶戲劇團的研究,比如:「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真快樂掌中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三者的傳承與創新,以及對臺灣布袋戲角色符號的嘗試。基於偶戲是以人的型態去模擬出世界,建構偶戲的世界規則,在戲曲中的腳色行當所具有的程式性,觀察到布袋戲的相關研究中對於角色的認識,常有忽略其蘊含的歷史演變與承襲自戲曲當中的

「腳色」意涵之現象。因此,析論如何從「腳色」的意涵中蛻變出「角色」,結合劇本創作動機與內容變化,就所觀察到的各類角色之多種面向變化進行問題的驗證。提出「臺灣布袋戲角色說」,認為將戲偶裝扮後,主演口白訴求「五音分明」,是以變換聲音為劇中人物的代言,並且與雙手操偶的掌上功夫相結合,往往是必須具備之藝術造詣,成為分辨臺灣布袋戲的「腳色」意涵,以及演出時的重要條件。

廖瓊枝歌仔戲身段表演之探討— 以《什細記‧團圓》【嘆薄命】為例

為了解決台視綜合台歌仔戲的問題,作者李盈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廖瓊枝歌仔戲身段表演特色。依據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所出版廖瓊枝歌仔戲經典劇目《台灣歌仔戲「四大齣」之什細記 》,選取第十五場〈團圓〉中的曲調【嘆薄命】DVD影音資料,對《什細記》【嘆薄命】劇本做了文本戲劇探源、唱詞簡析、唱腔詮釋與身段特色進行訪談研究,特別針對【嘆薄命】的身段動作進行文字紀錄與擷圖分析,探討【嘆薄命】身段形式的根源及特色,顯現身體的三七身方位體姿及小旦柔軟腰身的要領。 本研究發現廖瓊枝老師建立系統化的身段動作教學體系與身段動作程式的名稱,而且在歌仔戲旦行身段技法具有獨樹一幟的表演之美,其身段表演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