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族認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台灣民族認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政諭寫的 古今文化與兩岸政治的流變與轉型:若干學說與個案的追索 和思想編輯委員會的 必須讀《四書》?(思想21)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也說明:民族 主義是近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在現階段台灣的政治發展中,國家認同的分歧是最顯著的政治衝突和社會分歧。國家認同和民族主義一直是社會科學中的重要研究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前衛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社區與社會學習領域碩士在職專班 趙芝良所指導 盧忻謐的 應用敘事認同於服務學習之課程效益探究 (2020),提出台灣民族認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服務學習、敘事認同、口述歷史、跨文化參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崔末順所指導 蔡昆儒的 解嚴前後黃娟小說中的認同轉折與台灣意識 (2020),提出因為有 黃娟、離散、國族認同、民主化、台灣意識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民族認同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現況、以及挑戰則補充:關鍵詞:民族、民族主義、民族國家、民族形成、民族認同、台灣民族主義. 壹、前言. 民族主義的濫觴是法國大革命,用來推翻封建的專制王朝,把國家的正當性建立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民族認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古今文化與兩岸政治的流變與轉型:若干學說與個案的追索

為了解決台灣民族認同的問題,作者謝政諭 這樣論述:

  縱貫古今歷史、橫越中西文明.社會科學名家強力推薦     「本書詮釋古今東西文化流變,衍義中外歷代政治學說。」──趙永茂(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前台灣大學副校長、前行政院公民投票委員會主委)     「當台灣人逐漸在文化和族群認同迷失方向時,本書猶如暗夜明燈,適時地指明了方向。」──趙建民(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前陸委會副主委、政治大學特聘教授)     「本書從中日傳統文化到孫文的政治思想,從香港的全球化、中共的三個代表、兩岸的憲政、新馬的華裔企業文化到東亞的和平,可謂通古貫今、橫跨亞太地區。」──黃秀端(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前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     在

中西文明與政治體制交涉與會通的過程中,本書的重點包括四個部分。     首先從傳統軸心文明,特別是儒家、道家文明如何與當代的思想與問題展開對話,從而突顯傳統中國優質軸心文明的永恆價值。     第二部份在於探討二十世紀以降中、日、台的民族認同與文化流變的省思,特別是兩岸的民族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戰爭物語」與當代跨國的災害關懷交錯搓揉,從而突顯「和的文化」在中、日、台東亞地區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則在探討兩岸政治體制一百多年來的轉型經驗,特別是中西文化如何影響憲政主義的落實?政治體制如何行朔兩岸關係?再以若干案例來探究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的發展。     最後則藉由超越意識概念比較

中西文化,從後冷戰時代的東亞文化抉擇,香港中文大學全球在地化的經營模式,東南亞陳嘉庚、楊忠禮如何以儒家倫理實踐其企業與奉獻精神,再以因戰爭的印記而漂流到台灣的「社區發展」權威學者徐震教授以及在美國著名的漢學家余英時的史學成就,來印證一代學人超越、會通古今與中西成就出「新文化發展」的第二軸心文明典範。 作者簡介   謝政諭     現任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台灣雲林人。     學歷:東吳大學學士、政治大學碩、博士。     學術經歷:   東吳大學課外組主任、發展處處長、主任秘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華文明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優九聯盟首任執行長(大台北九所私立大學聯盟);教育

部高中教科書審查委員; 中國廈門大學、日本愛知大學碩博士班專題講座。Fulbright、UB、教育部、中研院等獎助任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Valparaiso 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研院歐美所、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訪問學者。     社會經歷: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秘書長、民族主義學會理事長、人科會副理事長、中華大道文化基金會董事、輔仁中學教育基金會董事、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等。     著作文選:   《文化、國家與認同:打造兩岸民族新肚臍》專書及〈日本民族性對戰後國家的影響〉、〈柏克萊大學學生活動概觀〉、〈工作容易休閒難〉、〈走出正統迷思 邁向憲政民主〉、〈追思謝求公的為政與為人〉、

〈國事蜩螗,一介書生力挽狂瀾─端木愷校長百年追思前夕〉、〈老子之道─從「自然」與「和」論其當代意義〉、〈西方憲政主義的宗教向度〉、〈台湾における「ナショナル‧ 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変動〉、Virtucracy and Democracy: The Governing LegitimacyComparison of China and America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search Report,〈全球化與大學治理模式的發展〉、〈「分享人生」是實踐童軍大智、大仁、大勇的義行─訪問馬總統英九兼會長側記〉(與黃小芹合著)、〈節能減碳─救地球、救人

類是童軍新世紀的使命─專訪行政院游錫堃前院長〉(與曾國強合著)、〈質樸童軍、服務學習、壯大視野、推進和平─記我國參加瑞典第22 次世界大露營成果報告〉、〈百年來中華民國國會體制及其後設理念之探討〉、〈ECFA、全球化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圖像〉、〈王陽明的出世、入世與經世思想芻論〉、〈近代以降東亞對「啟蒙文化」的輸入與反思─以福澤諭吉、韋伯、余英時、澀澤榮一、楊忠禮、稻盛和夫觀點檢視〉、〈離散時代的儒者─余英時的論學與視域初探〉、〈再論「學術與政治」的傳奇人物王寵惠先生〉等百餘篇。 第一篇傳統軸心文化的當代價值 壹,引言:「第二軸心」文化的當代追索 貳,道家思想與後現代社會環境倫理 參,中國正統思

想的本義、爭論與轉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論述 肆,儒家思想、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理念下的「公民社會」──一項兩岸思想實踐歷程的初步觀察 伍,略述中西德治與法治──—兼論孫學的人群管理 陸,王陽明的出世、入世與經世思想芻論 柒,東亞價值的省思──從“鄉約”與“村八分”文化探討中日價值的古與今。   第二篇20世紀以降中、日、台文化與民族認同的流變 壹,台灣民族認同的浪潮到公民投票的浪潮之反思 貳,民族認同與公民社會:以兩岸發展為例 參,日本311東北大地震中的台灣媒體角色與災害關懷之反思 肆,中國、日本、台灣「和」文化的世紀挑戰 伍,1945年後「戰爭物語」迷思的拆解──形成日本Ⅱ戰「戰爭觀」的

思想淺解 陸,孫中山思想的社會公平正義觀   第三篇兩岸政治與交涉轉型的世紀解讀 壹,新政局中「行政」與「立法」的關係──以小三通為例的分析 貳,中國西部大開發中經濟與民族政策的反思──兼論若干新疆經驗 參,初探「三個代表」與中共政治發展之習題 肆,閩台經濟如何互惠?──從Sen「倫理與經濟」談起 伍,兩岸互信基礎的深層文化課題與前景 陸,孫文學說的意涵與當代兩岸軟實力建設 柒,百年來兩岸憲政發展的文化解釋 捌,台灣在世紀交錯中的兩岸再定位   第四篇 超越與會通古今的方法與範例 壹,中西文化「超越意識」的反思──一項思想史的比較分析 貳,香港中文大學「全球在地化」的模式分析──高等教育與學生

為本的反思 參,從「文化抉擇」看後冷戰新時代東亞的歸趨 肆,東南亞陳嘉庚、楊忠禮的文化情懷、認同與奉獻 伍,台灣老齡化社會人權的若干觀察──感懷一古今會通的人格者徐震教授 陸,從方法論審視余英時對古今文化的超越與會通 引言   「第二軸心文明」的當代追索     100年前亦即1919年發生在中國大陸的五四運動,其震天價響的口號,唯有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可以救中國,此一片面理解西方啟蒙運動的狂熱,其結果帶給中國吸取西方文化的迷思。杜維明教授在反思啟蒙的論述中指出,中西社會在「後啟蒙運動」中都偏離了方向,走向「工具理性」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宰製性的科學主義」;以及從極端的個人主義所導致

的一種帶有侵略性的經濟人的觀念的出現。這些都遠離了那時蘇格蘭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與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等人注重處理道德情操的「復性」(renaissance)問題。簡言之,對源于西歐的啟蒙運動,從近代中國的歷史經驗審視,其教訓是不應走上「全盤西化」的移植,也不應盲目的批判,而應是一種「批判式的繼承」進而到「創造性的轉化」,才能得到較全面的理解與應用上的超越。     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 1883-1969)在1953年出版英文版的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歷史的起源與

目的》,他將歷史文明發展分為四期:(1)史前時代—語言之產生,工具之發明以及火之點燃和應用。(2)古代文明時期—主要是文字的產生、運用與文明的累積。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稍晚在中國黃河流域,產生了古代的文明。(3)軸心文明時期—公元前500年左右為中心,分別在猶太、希臘、埃及、中國、印度等地出現突破性的文明觀念。雅斯培「軸心時代」恰恰與《莊子.天下》所謂「道術將為天下裂」、韋伯有關世界宗教的「先知時代」,聞一多(1899-1946)〈文學的歷史動向〉有關四大文明「同時猛抬頭,邁開大步」等說法比雅氏的論說要早六年。他倆開啟了人類的「第一軸心文明」的

論據。(4)科技文明時期—無論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具有深刻影響的事件,並且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影響,開啟了人類近代科學技術的時代。他認為中國、印度、猶太、希臘文明不約而同的在500年間都有一批先知突破古文明階段,進到了第一「軸心的時代」(Axial Age),此時代「超越」(transcendent)的文明,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躍上、提升了一個新的層次,超越之前的文明,從出現後到現在都沒有間歇,沒有死亡或停止,就好像「車輪當中的軸心」一樣,至今仍然成為這些國度人民生活價值與行動的核心。     雅斯培提出「軸心文明」的論述影響深遠,至今仍在中西文明對比與會通上具有指標性的巨著,他反省何

以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啟蒙運動發生的地區,也就是當今的西歐文明何以導致競爭、衝突乃至戰爭不斷的深層思考?原因可能就在西歐單元軸心的主導與思維。雅斯培審視多元歷史與哲學的傳統,他將哲學的功用分以下6個方面:     其一是歷史編年學的角度(historisch-chronologischer Aspekt)。   其二是實質性的角度(sachlicher Aspekt)。   其三是個人的角度(persönlicher Aspekt)。   其四是文化積澱的角度(genetischer Aspekt)。   其五是實用的角度(pragmatischer Aspekt)。   其六是動力學的角度(

dynamischer Aspekt)     從這些角度的分析,筆者認為他是一個實事求是的重視哲學內在理路的發展,同時也重視哲學思想的外在社會脈絡與功用,他重視軸心文明是一文化積澱的結果,以及至今仍然具有實用的價值以及對後啟蒙人類社會仍能產生互補的動力學原理等實質性功效之所在。     在西方學術界關於雅斯培軸心文明的討論與文獻太多,但重要的討論會與論文集有三:     (1) Schwartz, B . I.等人所發起的第一次大型討論,並於1975年由美國人文學會的機關刊物“Daedalus”發表。   (2) 1986年Eisenstadt, S. N.等人所發起的第二次大型討論與出版。

  (3) 2001年由Arnason, J. P., Eisenstadt, &Florence ,B. W.等人再發起第三次大型討論,並於2005年出書。     上述三次的討論都以Jaspers的論述為中心,邀請對仍深具價值與作用的幾個不同古代文明有專精研究的學者分別從倫理學、宗教學、哲學、文化及社會科學的領域,對其軸心文明及其超越展開跨文明的論說與比較。他們普遍認為科學主義、科學革命時期,其文明雖突破了宗教的束縛,科學主義雖帶動後來的科技發展,發生了工業革命,以致推動西方現代化,但在雅斯培看起來科技文明仍為一間歇性的文明,非為人類文化世界的最高價值,未來人類文明的突破需要幾個軸心文明

的對話與再創造,以進入「第二個軸心」。也就是說不以啟蒙運動為唯一的文明指標,第二軸心文明必須以第一軸心文明彼此間相互對話、吸收的精神彼此學習與包容。馮友蘭的學生在美國任教的趙復三教授指出:「把現代化與西方化等同起來只能是殖民統治殘餘思想的產物,而不是真正科學的社會理論。世界現代化進程是世界多元化發展的進程。而不是單一化的進程。中國的現代化不僅需要發展生產力,而且需要一個「發展的文化」(A Culture of Development)。應用在本文第二軸心的觀念,也就是文明不應該獨尊,依循文明動力的發展型態也不是單一類型的,彼此間應該是相互借鏡,無論是基督教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儒家文明

都需要經過一個「新的發展式文化」的相互學習與尊重,並不斷因時、因地而有所調整與創造。     誠如當代中國學者湯一介所說,「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例如,歐洲的文藝復興就是把目光投向其他文化的源頭古希臘,而使歐洲文明重新燃起新的光輝,「中國的宋明理學(新儒學)在印度佛教衝擊後,再次回歸孔孟而把中國哲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當今世界多種文化的發展正是對2000多年前的軸心時代的一次新的飛越。據此,我們也許可以說,將有一個新的第二「軸心文明」出現,21世紀世界文化發展很可能形成若干重要的文化區:歐美文化區、東亞文化區、

南亞文化區和中東與北非文化區(伊斯蘭文化區),以及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猶太文化等」。1992在西安與湯教授開會後,其言論一向是筆者所關注。西方學者中也不乏跳出西方中心論來看「現代性」問題者,鐵倫洋凱(E. A. Tiryakian)就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全球的軸心轉移的時刻,現代性的「中心」正在發生變異,即它正從「北美」向「東亞」移轉。東亞經濟超過半個世紀的蓬勃發展,其共同點之一就在於此地區儒家文明普遍被尊重與傳承,它的義理絕然不同於西方啟蒙運動、或者是基督新教倫理地區的發展經驗。     在中西文明與兩岸政治交涉與會通的過程中,本書的重點包括四個部分,首先從傳統軸心文明,特別是儒家、道家文明如何

與當代的思想與問題展開對話,從而突顯傳統中國優質軸心文明的永恆價值。第二部份在於探討20世紀以降中、日、台的民族認同與文化流變的省思,特別是兩岸的民族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戰爭物語」與當代跨國的災害關懷交錯搓揉,從而突顯「和的文化」在中、日、台東亞地區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則在探討兩岸政治體制 100多年來的轉型經驗,特別是中西文化如何影響憲政主義的落實?政治體制如何形朔兩岸關係?再以若干案例來探究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的發展。最後則藉由超越意識概念比較中西文化,從後冷戰時代的東亞文化抉擇,香港中文大學全球在地化的經營模式,東南亞陳嘉庚、楊忠禮如何以儒家倫理實踐其企業與奉獻精神,再以因戰爭的印

記而漂流到台灣的「社區發展」權威學者徐震教授以及在美國著名的漢學家余英時的史學成就,來印證一代學人超越、會通古今與中西成就出「新文化發展」的第二軸心文明典範。本書大部份篇幅曾經在過去20年相關的研討會或者是學報中發表,以系統性的觀念集結成書,在體例上依當時的寫作規範而呈現,內容上做了若干補充,格式上保持原來體例,不做太多的調整,一併說明,敬請多予批評指教,不勝感激。 道家思想與後現代社會環境倫理 一、前言 現代社會的芻形,主要淵源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胎息作用的促成,由此帶來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價值倫理」的改變,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其成就約一百五十年前的馬克

思(K. Marx, 1818-1883)就曾有過讚揚之詞,他在「共產主義者宣言」中說:資本主義成就(現代社會的主流形式)的奇蹟遠超過埃及的金字塔、羅馬溝渠,和哥德式的教堂建築。它所從事的幾次遠征,也使過去所有的全族遷徙,和十字軍東征往事,黯然失色。 至今「現代化」給全世界帶來的成就是空前的,但惡劣的環境恐怕也是絕後的。現代歐美先進國家,已嚐到工業污染所帶來的環境危機問題。Commoner研究指出,美國在1946年至1971年的25年間,創下了污染程度增加百分之二百到二千的驚人記錄。(宋尚倫譯,1984:154), 1992到台灣訪問的哈佛大學Galbraith教授描述1950年代美國是「跛腳

富」現象,他說:一家人開著紫紅色的汽車出去旅行,而這部汽車裝置著空氣調節器、動力駕駛等設備,但是他們必須經道路鋪設非常簡陋的城市,而且道路由許多垃圾、破舊的建築物、廣告牌,以及早就應該埋設地下的電線桿的阻礙,使得行車非常危險。⋯⋯這一家人坐在污染的一條溪流邊,由隨身攜帶的冰箱中拿出包裝精美的食物,開始他們的野餐。接著,在一個足以危害公害健康與道德的公園中渡過他們的一夜。在帳蓬裡,處於四週都是腐爛的垃圾惡臭中。(吳幹.鄧東濱譯,1960:222-223)這是現代「跛腳富」社會環境的寫真集。 約1970年代以前,未曾包涵「環境保育」的現代化觀念與理論大行其道,其理念的缺失,在環境污染的責任上,是不

容否認的。環境問題的解決已成為後現代社會的重大課題。D. Bell就指出:後工業社會環境意識是一個兼具成長與公平的超越匱乏與污染的社會」(1989:559∼585)。本文後現代社會,指針對“現代化”中與環境有關的主流思潮所造成環境危機的批判與反省。“後現代”一詞,含有修正部份現代化理念以及時間約在1970年代“新環境典範”的提出為指涉所在。

台灣民族認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贊助專區
Paypal傳送門: https://paypal.me/HsuehHeng
綠界傳送門: https://p.ecpay.com.tw/706363D
歐付寶傳送門: https://reurl.cc/eENAEm
最近我們的駐德大使謝志偉每天都很閒,把郭正亮當共匪打,不知道他的駐外工作還包括打郭正亮,真是讓人震撼。但是我當然不會當阿亮出頭,免得它變成中共同路人的同路人。可是在謝志偉的文章當中有提到游盈隆沒有變,還是個諤諤之士,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引述台灣民意調查基金會游盈隆董事長的臉書吧。

根據諤諤之士游盈隆的臉書文章,他分析上次的民意調查得出一個結論:【民進黨支持者的疫苗偏好為何?根據我的研究,他們的第一選擇是莫德納34.7%,第二是高端25.3%,第三是阿斯特捷利康14.7%,第四是BNT/輝瑞13%,12.2%不知道。這項發現很有趣,可以從多方面去探討,但我這裡要問的是,為什麼只有25%的民進黨支持者選高端?為什麼民進黨支持者不追隨黨的領導?為什麼蔡總統兼黨主席「把手臂獻給高端」的大動作宣傳沒有出現「風行草偃」的現象?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人民不傻,人民有知識,有理性。】我其實一直有講,疫苗是個人選擇,是應該每個人查詢資料,諮詢專家,分析實證之後決定冒的風險。疫苗本來就是科學上必須冒的一種風險,所以保護力才是必要的數據,所以三期臨床實驗才是必要的數據。為了一個盲目的愛國主義,愛黨主義去冒險有甚麼意義?

你知道現在很多塔綠班瘋狂轉貼BNT的接種後嚴重不良反應數據,自己覺得很得意嗎?我是不反對這些反智的塔綠班忽然開始討論科學啦,但問題是之前說接種疫苗的死亡率沒有高於背景值,和他們本來就會死的人不就是你們塔綠斑的御醫嗎?塔綠斑御醫都這樣說了,你現在怎麼又在乎起疫苗接種的死亡率?否認直接相關的是你們塔綠斑的御醫ㄟ,你現在又來雙標了嗎?

而且還沒完,我今天還看到一個低能塔綠斑竟然貼了出門走路、開車被撞死的機率,拿來跟疫苗比較,這位弟兄,你是不是有病?你是不是看不懂那是十萬次的死亡機率,而疫苗是注射人數ㄟ,這兩個機率是同一件事情嗎?不懂科學不要在那邊亂扯好嗎?

接著諤諤之士又寫了,【從另一個角度來問,那些第一選擇是高端的人,究竟是什麼人?從政黨支持傾向來看,有62.24%是民進黨支持者,13%是時力和台灣基進支持者,這兩者加起來就超過75%。從這角度來看,民進黨政府傾全力行銷高端疫苗但成效不彰,不但沒有引起全社會的支持,甚至也沒有獲得大多數民進黨支持者的響應,最後只能限縮在泛綠陣營內的一小部分人。】這個數字也很奇特,跟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的大多數塔綠斑一樣,嘴上說要擔任新試劑服英戰士,結果實際打疫苗的時候躲得比飛的還要快,更別提這個民調數據是問你是不是真心想當新試劑服英戰士,口頭上說說,誰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打?而且更重要的是,到現在也不願意給施打之後嚴重不良反應死亡的家屬一個交代,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你只能給這些真心支持黨產疫苗的人一個本來就有病的交代,給他們一個輕於鴻毛的死,這樣對得起列祖列宗嗎?

而且這些人有多少人知道高端連二期都沒做完?只會拿其他國家三期期中報告來比,卻不知道高端二期期中報告就通過緊急授權了,是不是這麼貼心這麼高效率?還有一堆塔綠斑說甚麼疫苗選擇多好幸福,WHO找高端開會就是認可通過了好驕傲,靠,我光聽就覺得丟人了。

更不要說這些人講話多麼反科學了,還肚子餓變美麗咧,你覺得想跟這些人一起打同樣疫苗嗎?隨便你。

還有當年開記者會要原廠標籤的是羅秉成ㄟ,原廠不是德國廠嗎?難道你當初就覺得原廠是中文標籤嗎?現在又否認說有這回事,是不是太靠北了。

【為什麼蔡總統主導的疫苗政策這麼不受社會歡迎?不被人民擁抱?因為犯了兩個明顯錯誤:一是嚴重低估人民的智慧;二是濫用病態的愛國主義。台灣人能理性思辨,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毋庸置疑;強將施打高端疫苗和台灣價值或國力扯在一起,無異鼓吹一種病態的民族主義情緒,最終反而傷害台灣認同,是十分愚蠢荒唐的行徑。】請注意,這是謝志偉也認可的諤諤之士游盈隆根據民調做出來的結論,不是我講的。

喔,今天最高領袖蔡英文果然到聖地邁家去私人行程朝聖去了。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Facebook傳送門】 https://www.facebook.com/Geekfirm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應用敘事認同於服務學習之課程效益探究

為了解決台灣民族認同的問題,作者盧忻謐 這樣論述:

服務學習導源於1960年代以生活經驗以及過程中學習的進步主義教育觀點,其精神在於透過服務的過程達到學習之效,可以說是「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概念之延伸,服務學習主要的概念重點在於「反思」與「互惠」。因此如何促進教學現場的學而後能思相關能力的活躍,則是多數教學者的思考,而學習者如何在田野過程中傾聽與訴說其學習經驗,則能成為其啟發反思的關鍵基礎。本研究探討的核心概念在於以敘事認同之口述歷史融入服務學習課程的過程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自我敘事歷程為何,而敘事認同取向的口述歷史如何培養學生的行動學習能力,學生藉由敘事認同學習形成何種類型化的學習策略。敘事認同取向之口述歷史

為一個建立聽者與說者對話關係,從「傾聽」開始,探索及重組受訪者具備情感、意義、事件的在地生活經驗及生命故事,進而透過個人的生命史呈現並理解其所處的時代脈絡,以及時代變遷之於個人的意義,所強調的是互動中產生知識,而後以知識追求、探詢及提問來作為建立具備反思活動的學習環境,並擴大連結服務學習課程與社區本身的內在深化知識。本研究探究學生參與以認同取向的口述歷史為媒介之服務學習課程的過程中,與他人故事互動所形成的學習及影響,研究對象為參與2011年至2015年期間於宜蘭縣金岳部落「部落文化體驗與學習」課程之學生共112人,擷取其學習檔案(共476份),並後續追踪7人進行深度訪談,透過紮根理論的譯碼分析

步驟,結合敘事分析方法學之質性研究,依據服務學習不同階段過程中敘事的面向與情節進行探討,藉此比較分類和其間的異同。研究結果顯示,學生透過跨文化體驗學習建立自我敘事歷程,由感受力出發增進能力的提升及態度的轉變,同時,敘事認同之口述歷史所形成「同感」、「同理」、「同意」三層次的轉化歷程,促使學生由跨文化參與開啟在地知識生產的深化學習,並據此逐步整合智識、倫理、社會三種學習取徑之跨文化的轉化學習模式,對於後續學生的養成教育提供新的典範模式。

必須讀《四書》?(思想21)

為了解決台灣民族認同的問題,作者思想編輯委員會 這樣論述:

  本期的專輯是「《四書》應該必讀嗎?」,起源是民國100年10月22-23日,台灣哲學學會假台北醫學大學舉辦2011年度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除發表60餘篇專業論文之外,大會也特別設立了「四書納入高中必選教材是否合宜?」哲學論壇,邀請各界賢達各抒己見,並與在場學界人士切磋琢磨,共同探究其中所涉及的議題。   本期的訪談人物有高放先生和獨立紀錄片導演艾曉明女士;思想評論單元有談李斌的歷史主義繪畫、評劉小楓的施特勞斯轉向等;思想對話單元是對談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 徐  勝/東亞人權的探索高全喜/論中國自由主義的政治成熟潘婉明/戰爭.愛情.生存策略:馬共女戰士的革命動機 ■思想訪談陳宜中/政治體

制改革的先聲:高放先生訪談錄葉蔭聰/挑戰麻木和無力感:訪獨立紀錄片導演艾曉明 ■思想對話錢永祥、梁文道/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 ■思想評論李公明/批判的歷史主義繪畫:懺悔者的歸來——寫在「生於1949:李斌畫展」前面   155胡昌智/《朵伊森傳》簡介蘇光恩/哲人的面具:評劉小楓的施特勞斯轉向 ■必須讀《四書》?台哲會論壇/《四書》應該必讀嗎?──又一次爭議 ■思想人生陳永發/南港憶高華致讀者 致讀者   2006年《思想》復刊之初,曾在〈出刊說明〉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基於全球化的現實趨勢與中文的國際性格,我們想要建立一個跨越國際的中文論壇,不願意再劃地自限。南洋、港澳、東亞、北美、乃至於歐洲、

大洋洲各地使用中文的知識分子,都將是我們的作者與讀者。」   如今這份刊物已經出刊二十一期,積累了眾多作者數百萬字的心血文字,也探討過台灣、大陸、香港、澳門,乃至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的多樣議題。然而回首清點,自問當初的心願實現了多少,答案卻令我們汗顏:努力或許並未唐捐,成果卻仍嫌貧瘠。究其根本,編者不夠努力固然是原因之一,不過紙本刊物的流通受到很大的限制、「尋找讀者」的成本太高,也是原因所在。   為了舒緩這些困難,最近我們在新浪微博建立了「思想Reflexion」官方帳號。透過微博,我們既可以將新出一期的目次儘快傳達給外地的無數讀者,也準備逐漸將以前各期的合適文章貼上微博,讓無緣見到紙本刊

物的讀者也有機會讀到這些文章。藉這個途徑,這份刊物可望跟散佈廣遠的更多讀者對話;這是一件令我們興奮與告慰的事,盼各位讀者多多關注、利用這個新的交流平臺。   回到這一期的內容,所刊文章的來源地覆蓋甚廣,除了台灣,還包括了馬來西亞、日本、香港、歐洲以及中國大陸。這些文章或者觸及了獨特的在地歷史,或者發展了只有在特定環境中才能進入視野的問題意識,又或者提出了在其他地方尚未排上「日程表」的議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期好幾篇文章中,「歷史」都是反思與推敲的焦點。   一旦涉及歷史,李公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所提出的「批判的歷史主義」,應該是一個很有分析力量的觀點。「歷史主義」本來是一種保守的卸責路徑;它將一

切發生的事情「歷史化」,從而解消了個人的能動性與責任。但李先生在分析畫家李斌的文革繪畫時,卻借由「批判的歷史主義」指出,所謂「歷史化」同時也是反思者以高度的倫理自覺捲入歷史。因此我們如何面對歷史,也構成了歷史之所以如此的成素,「過去」變成了一個沈重的倫理問題,要求反思者藉著記憶,正視自身的自私與冷漠,節制道德上的優越感與不在乎。吳乃德先生談台灣的二二八受難「人數」的爭議,所突出的也是「我們如何面對歷史」的倫理思考,強調歷史倘使作為正義的法庭,它除了追尋真相、安慰亡靈之外,更應該按照「民主和正義社會應有的審判方式」面對歷史,用這種具有高度倫理涵蘊的方式不自外於歷史。   梁文道與錢永祥兩位對談關

於動物的倫理思考,所關注的固然是「動物倫理」這個新生題目,但是其思考的脈絡仍然是人類的「道德進步」這個幾個世紀以來的老話題,並且試圖讓這個老話題獲得新的生命。梁文道先生借用列維納斯的「臉」,說明道德關係的基礎所在。對於一般以平等或者人道為基礎的動物倫理學論述,這是很激進的挑戰。畢竟,倫理的關係應該不祇是普遍規則的適用,或者發揮情緒愛心,而更應該涉及生命之間的「表達」與「互動」,其背後預設了有生命、有感受的主體的存在。梁文道把這個分析應用到人與動物的關係上,相信會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也會引起更多人的不解與質疑。   本期的專輯以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發表臺灣哲學學會與本刊合作舉辦的「《四書》必選」座

談會,檢討爭辯教育部將四書列為高中必選課程的是與非。讀者可以發現,爭論者在表面上意見強烈、立場鮮明;不過讀下去,又會發現大家接受的論述基本理路與評價原則是極為接近的。正反兩方的差別所在,似乎多在於「判斷」與具體的評價,少在於「原則」與所嚮往的教育目標。對這類公共議題的爭辯,意義或許就在此:我們爭辯,不是為了找到最好的政策與方針,而是在社會上形成相互學習與適應的習慣。讓社會成員相互學習與適應,才是公共說理的真正價值所在。 歷史記憶中的模糊與未知:二二八死難人數的爭論(吳乃德)歷史記憶幾乎是所有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幾乎所有的民族主義論述也都以民族的歷史為重要素材。這些歷史記憶可能是真實的

,也可能是捏造的;歷史傳統可能延續自真實的歷史,也可能是當代的創造。無論真實或捏造,延續或創造,沒有歷史記憶的民族認同幾乎無法想像。正如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說,「要消滅一個民族,只須消滅其歷史。」而歷史記憶、或集體記憶則是「懷抱民族意識的個人,組織其歷史的基本原則。」歷史記憶並非「民族主義計畫」的專利。在民族認同早已解決的國家中,歷史仍然是社會和政治符號的重要素材和標的。古蹟、歷史事件、紀念碑、歷史人物,不斷地被保存、複述、教導、豎立和紀念。在「理性」滲透入政治生活每一層面的現代社會中,歷史仍然被緬懷和重視。因為,要回答「我們是誰?」正如回答「我是誰?」一樣,不只需要知道:我目前在做什麼,和

什麼人一起生活;也不只需要知道:我希望將來成為什麼。更為重要的或許是知道:我過去做了什麼,什麼事情曾經發生在我身上。當我們理解自己的時候,鮮少只看現在,而未來則幾乎不可知;過去才是自我認同更重要的部分。現在的努力來自過去的困頓和受難;現在的悔恨來自過去的錯誤和無知。剝奪了對過去的深刻情感,人、以及民族的生命,將只是膚淺、世俗的感官和欲望的滿足。同時,歷史記憶超越民族現實中的階級、性別、族群、種族、甚至世代的差別,創造民族共同的過去。然而不同族群、或種族之間鮮少能有共同的過去,特別當它們的歷史經驗具有顯著的差異。歷史記憶因此經常呈現政治優勢團體的觀點。例如美國內戰結束後,在全國各處廣泛豎立的內戰

紀念碑中,只有三個紀念碑提到黑人的貢獻;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甚至小心地避免提到奴隸制度,完全抹除黑人的歷史記憶。權力的不對等、以及歷史經驗的分野,正是保存、及呈現歷史記憶的難題之一。這是幾乎所有國家,包括現時的台灣,面臨的共同問題。保存、再現歷史記憶的另外一個難題是:歷史記憶不只是曾經發生過的歷史;它也是對過去的闡釋。而這樣的闡釋又經常和現今的期待互相共鳴。記憶乃成為「一個達成理解、正義和知識的有力工具。」歷史記憶因此也經常因為現今的政治需要而被剪裁。以二二八事件為例,政治學者邱垂亮闡釋的二二八,「是台灣最光明、悲壯、崇高的日子,因為台灣人民開始站起來,悲情呼喚要出頭天,要當家作主,要爭取基本

人權決定自己的命運,要追求自由民主。最終,不可避免、沒有選擇餘地、台灣人民走上建立自己主權獨立國家的艱辛道路。」因此,雖然二二八和台灣獨立運動或台灣民族認同毫不相干,可是該事件持續成為台灣民族主義運動最重要的歷史泉源,因為它啟示了重要的歷史教訓:「外來」的政權可能帶來的災禍,對民族可能造成的巨大傷害。歷史當然不只是過去發生過的事,不只是民族成員的行動紀錄。歷史如果要有意義,它必須提供啟發和教訓。民主化之後,兩個政黨的政府在保存歷史記憶上都漫不經心,可是民間在稀少資源的困頓中仍然努力試圖保存、再現威權時期的歷史記憶,難道不也是因為白色恐怖歷史能為後代帶來的啟發和教訓?

解嚴前後黃娟小說中的認同轉折與台灣意識

為了解決台灣民族認同的問題,作者蔡昆儒 這樣論述:

七○年代起,本土化論述及「台灣意識」在戒嚴時期的台灣開始蓬勃發展。有別於白色恐怖時期台灣人民長期噤聲,七、八○年代開始的反對運動,是基於長期遭到威權壓迫下衝突的必然產物,更是奠定了台灣在解嚴前後的民主化發展。然而,海外曾經是反對運動最大的舞台之一,過去研究討論本土化及台灣意識發展時,時常將目光聚集在台灣本島,而忽略了海外台人社群的認同轉折過程。海外既是重要的發展場域,移民的身分認同探尋過程也應納入整體本土化論述的發展脈絡當中。本文將以海外台灣作家黃娟的小說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分析1970年到2000年間海外台人的認同轉折軌跡。黃娟自1968年後移居海外,1984年以台美人文學的姿態重返文壇,爾

後發表的短篇小說如〈警棍下的兒子〉、〈祖國傳奇〉等,以及長篇小說《故鄉來的親人》、《楊梅三部曲》,透過海外移民的視角,建構起屬於台美人的「台灣意識」及「台灣認同」。本文選定的研究對象黃娟,在多重因素——身分(台美人)/國族(台灣意識)/性別(女性)/空間(旅居海外)——的影響下所創造出的文本,值得深入探究其與當時台灣社會解嚴前後的本土化論述之間的關係。海外作家的國族認同探尋過程,是否能為台灣的本土化論述擴展不同的視角,是本文欲將探究的主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