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撤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南越撤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鴻瑜寫的 揭密:冷戰時期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之軍事關係 和MaxHastings的 越南啟示錄1945-1975:美國的夢魘、亞洲的悲劇(上、下冊不分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美國參與越戰的回顧與省思也說明:當尼克森接下詹森留下的越南問題時,南越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已被貶低。美國政策的重心已不在於是否應擺脫越南這副重擔,而是於如何由越南「光榮撤退」,其主要政策為: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學生書局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班 楊仕樂所指導 徐光佑的 阿富汗撤軍與美國威信:網路問卷調查研究 (2021),提出南越撤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阿富汗戰爭、安全承諾、可信度、意識形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廖美玉所指導 吳翊良的 南都‧南疆‧南國──南明(1644-1662)遺民詩中的「南方書寫」 (2012),提出因為有 南明、遺民詩、南方書寫、南都、南疆、南國、1644-1662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越撤退的解答。

最後網站美国在南越组织大规模直升机撤退行动,摄像机拍下这一幕則補充:Unable to play this video. 1975年,美国在南越组织大规模直升机撤退行动,摄像机拍下这一幕. 特工密码. 2023/3/23 12:51. 推荐阅读.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越撤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揭密:冷戰時期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之軍事關係

為了解決南越撤退的問題,作者陳鴻瑜 這樣論述:

  在冷戰時期,臺灣對東南亞國家發展特別的軍事合作關係,因受美國同盟之制約,臺灣對印尼革命軍、南越、柬埔寨和寮國之軍援受到美國之限制。臺灣和美國在1951年2月簽訂軍援協定,故對菲律賓之軍援,美國要收取權益金。不經美國同意的軍援活動是跟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的軍事關係,臺灣輸出自行製造的武器彈藥,此完全是臺灣自主的決定,跟美國圍堵共黨政策無關。臺灣總是在他國有需要及請求下,才會提供軍援。臺灣本身軍事科技能力有限,早期提供的軍援都屬於傳統武器,而且數量不多。提供給新加坡的彈藥,是供其演習時使用,不是用作戰爭之用。對馬國、泰國和菲國的軍援,是支持其對抗共黨游擊隊。   近年臺

灣國防部和外交部釋放了部分機密檔案,本書利用該部份檔案和國外文獻寫作只能說是揭了半密。總之,從二戰結束後進入冷戰初期和中期,臺灣因為獨特的國際處境,其對外軍事援助行為,是極富戲劇性的國際行動,也是蔣中正及蔣經國政權的反共性質使然。  

阿富汗撤軍與美國威信:網路問卷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南越撤退的問題,作者徐光佑 這樣論述:

  2021年8月,美國終於從阿富汗撤軍,結束長達20年的戰爭。美軍在倉皇中撤退,大量阿富汗人爭相攀上美軍運輸機,甚至從起飛後飛機上墜落的畫面,震撼世界。面對美軍在阿富汗局勢未穩就撤退,以及撤退時的慌亂,許多人想起1975年美國從越南撤退的景象,深感美國的不可靠。相對的,也有許多人對美國充滿信心,認為越南與阿富汗都是自己不爭氣,美國從阿富汗撤退,其實代表美國更會堅定支持台灣。究竟,對於美國的不信任與信任,是從何而來? 本文主張,對美國是否有信心,其實對中國厭惡程度的反應,對於此一推論,本文將透過網路問卷調查加以驗證。

越南啟示錄1945-1975:美國的夢魘、亞洲的悲劇(上、下冊不分售)

為了解決南越撤退的問題,作者MaxHastings 這樣論述:

美國為何介入越南?又因何深陷越戰夢魘? 西貢政權被「主子美國拋棄」的說法是否需要反思? 越共的獲勝是越南的失敗嗎?北越真的是正義的一方、歷史的必然嗎? 越南二戰後所經歷的三十年悲劇,又是誰造成的?   全套二冊——台灣首次出版關於三十年越戰的悲劇史詩! 軍事寫作終身成就獎得主——馬克斯‧黑斯廷斯 【非虛構寫作】戰爭經典!     《越南啟示錄1945-1975:美國的夢魘、亞洲的悲劇》是英國著名記者、軍事歷史學家馬克斯‧黑斯廷斯,於二○一八年寫成的一部以越南戰爭為題材的長篇歷史鉅著,記述自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法軍重返印度支那至一九七五年西貢淪陷、美軍撤離,南北越歸於共產黨統治,兩次印度支那戰

爭的宏大歷史。     本書的中文標題是「越南啟示錄」,而非「越戰啟示錄」,是因為本書不單是描述單一戰爭,而是關注整個越戰;除了關注越戰,對於越戰背後的越南、亞洲乃至於世界大局都有著墨。本書也是台灣罕見出版的整體分析和描述三十年越戰的非虛構鉅著,提供讀者完整理解越戰的視角,並反思其帶來的災難和影響。     ●越南,用三十年告訴美國什麼,又告訴世界什麼?     越南,這個二十一世紀的觀光勝地,在二十世紀曾是浴血的戰場,多達兩百至三百萬人犧牲。在現代戰爭史上,越南戰爭的地位十分重要,這場橫跨了三十年包括法越以及美越之間的戰爭,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的熱戰,也是二戰之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的戰爭。  

  一九五四年法國已經在越南支那的戰場上蒙受恥辱,一九七五年的西貢淪陷則對美國造成更大的屈辱;而在戰場之外,越戰也引發了一九六○年代美國的反戰浪潮,讓無數美國青年走上街頭示威。許多人可能會對強大的美國為何打不贏北越共產黨而感到困惑,本書便提供一個觀點:戰場勝負不是唯一,政治決策才是關鍵!事實上,軍事只是政治的延伸,所以美軍幾乎打贏了每場戰鬥,但最終卻輸掉了整個戰爭!     因為韓戰的陰影,美國的政治領袖們害怕蘇聯與中共的強勢介入,導致世界核武大戰。因此一開始設下的越戰目標就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伏筆:美國人不想摧毀共產黨的北越,僅僅是協助南越防守越共南下,以及消滅南越境內的共產黨游擊隊。在這個限制

下,美軍的地面部隊無法跨過北緯十七度線北上,只能用空中轟炸的方式施加壓力。     也是因為韓戰時,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解除了麥克阿瑟將軍的指揮權,令美國政軍關係長期蒙上陰影。以至於越戰時的美軍高層,竭力避免任何對總統權威的挑戰。這種如履薄冰的心態,即便打贏了的每場戰鬥,依舊使得美國深陷在越戰這個大泥淖中無法脫身。     越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把戰場上的實況影像,固定出現在美國每晚的電視黃金檔時段上,電視裡的美國人像科幻電影中那些巨型怪獸一樣犯下種種醜行,他們搗毀途經的一切,也破壞越南社會的寧靜。而北越的共產黨因為完全掌控了媒體,使得河內政治局的暴行都被掩蓋,他們可以犧牲人命為代價,而不

必擔心媒體或選民有所不滿。正是這種情形,一九六○年代的美國湧現出驚人的反戰浪潮,他們崇拜胡志明、毛澤東、切‧格瓦拉,對美國作戰的道德正當性造成巨大傷害;更諷刺的是,越共卻獲得了民族解放和拯救者的形象。因此,美軍在戰場上的每一次勝利,都反而讓自己陷入政治和道德的深層泥淖。     然而,作者黑斯廷斯認為,這場戰爭的參戰雙方,沒有任何一方占據道德上風,都不配贏得這場戰爭。     回過頭來看,越戰三十年不單單對越南造成政治結構的改變,也改變美國自身。如同本書副標題所指的,越戰成了「美國的夢魘、亞洲的悲劇」。美國為這場戰爭付出的真正代價不是錢,甚至不是為它捐軀的五萬八千條美軍性命──以人口比例換算,

這個數字比韓戰還小──而是它為美國帶來的創傷。二次大戰的勝利以及在經濟上取得的驚人成就,使美國人對他們的道德正義與美軍的所向無敵充滿信心,讓他們自然而然自覺高人一等。但越戰重創了這種優越感。「所有其他的戰爭紀念建築都在歌誦勝利者的榮光,只有越戰紀念館讓人悲傷,讓人為這場平白無故的浪費感嘆。」華特‧布莫將軍說:「越戰是美國近代史上對美國影響最巨的一場戰爭。我們永遠無法彌償它造就的懷疑與不信任。」     美國輸了越戰,這是世人皆知的結果,「亞洲的悲劇」則一針見血指出越戰帶來的影響,最直觀的數字在於:越戰中每死一個美國人,要死四十個越南人。一比四十的死亡比,觸目驚心。然而這筆帳到底該算在誰的頭上?

又有多少是越共造成的呢?     越戰與西方二十一世紀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兩場戰爭,完全不同。但在這幾場戰爭中,美國與其盟國都遭遇一個始終解決不了的難題:如何將戰場上的勝利轉換成可續的政治實體。麥馬斯特(H.R. McMaster)在《全球戰場》中悲傷地得出結論說,「問題是,打得再好也於事無補。」美國的悖論在於,它一方面無法置身於戰爭之外,一方面又不可損及它做為文明價值標竿的地位。「美軍不夠野蠻,嚇阻不了許多農民支持共產黨。美軍燒了許多村莊,惹得世界輿論大舉躂伐,但卻又燒得不夠多,無法阻止地方人民庇護游擊隊。」     黑斯廷斯於此處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從越戰之後,到伊拉克、巴爾幹、阿富汗

諸戰爭,美國的政治人物和普通選民到底該如何看待戰爭?     而這個問題,在今天台灣的華語世界裡往往被化約為另外視角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當戰爭發生後,美國大兵會不會來保護我們?第二個問題是:美國人會不會像拋棄了南越和阿富汗人一樣,也拋棄我們一走了之?     ●數百人的一手訪談,小人物的戰爭故事,與悲劇交織成詩     本書的作者黑斯廷斯,是西方世界家喻戶曉的軍事歷史作家,曾獲得普立茲克文學獎(Pritzker Military Library Literature Award)終身成就獎的肯定。他曾擔任戰地記者,親身實地採訪越戰,並見證了西貢的無情淪陷。在美軍撤退時,他本計劃留下來採訪

北越共產黨,但目睹了越共在西貢的各種暴行後,他不得不在撤離行動的最後一刻擠過如潮水般的逃難民眾而登上飛機。這一切身經驗,讓他在寫作本書時具有獨特的在場優勢。     他為了完成本書,讓它血肉豐滿,立體生動,更對上百位參與、經歷越戰的相關人士——不論是越南人、美國人、俄國人抑或是中國人,也不論其地位和身份高低,進行了大量口述訪談。有基於此,黑斯廷斯筆下的越南戰爭栩栩如生,戰場的硝煙味、戰場外的緊張、憤懣和悲哀,彷彿穿透書本,襲面而來。黑斯廷斯試圖去瞭解,對於那些還活著的受訪者來說,這場戰爭意味著什麼?     ★【張輝山,作家,著有《獲勝一方》(The Winning Side)】   一九七五

年的一天,當村子裡的擴音器響起、宣佈西貢已經「解放」時,我才十三歲,正與一個玩伴在一座小丘邊玩耍。「我當時心想,南越受了二十年的苦難終於結束了。」但在二○一二年,我「訝然發現真正遭到解放的一方其實是北越。」     ★【阮公倫少校,前南越軍軍官,被送進北越再教育營。】   一天,一群再教育營犯人在警衛監視下進行勞動時,村裡一名老頭走到他們面前,破口大罵:「我們早從一九五四年起就等你們來解放我們。現在你們終於來了,卻都是階下囚。你們真可恥!你們不肯奮戰,你們容忍貪污,你們縱情享樂。你們背叛了我們。」「我們只能默默吞下這些辱罵之詞,這是我們罪有應得。」     ★【阮公洪,反戰的南越人,他曾經加入

越盟作戰。】   在西貢被「解放」後,他在共產黨新成立的司法部工作。當他發現自己的兒子因曾是南越軍官而被送進再教育營時,向政治局提出抗議但遭駁回,讓他悲痛欲絕。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他從西貢黎利街一棟高樓樓頂跳下,留下兩封信。一封給黨領導層,譴責它的殘酷與虛偽,另一封給妻子與兒子,祈求他們原諒。「我非常遺憾未能早些了解共產黨。共產黨永遠在大多數人面前唱出誘人的高調。之後利用這些人為共產黨受苦受難。我過去相信共產黨,我錯了。」     本書出現的人物形形色色,歷歷分明,越共、影星、酒吧女、軍官、傘兵、陸戰隊、飛行員……各種不同身分人物的感人故事,有機穿插在本書的戰爭場面裡,包括一九五四年奠邊府戰

役、美國的轟雷行動、一九六八年北越的春節攻勢、美國一支海軍陸戰隊幾乎被殲滅的大道之戰、西貢淪陷……等,與悲劇交織成詩。在閱讀這本書時,黑斯廷斯所描繪的場景彷彿就在眼前。     一名曾被黑斯廷斯訪問,於一九六○年代後期前往越南戰場的美國傘兵表示:「黑斯廷斯這本書是一部長達三十年的悲劇,穿插著勇氣、愚蠢與輝煌,還有一些幽默。黑斯廷斯比我讀過的任何作者都更成功地捕捉到,那場漫長的血腥衝突中實際發生的事情,然後以一種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現在眾人面前。」   名人推薦     (按筆畫排列)   汪  浩(作家、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   阿  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胡芷嫣(前故事 StoryStu

dio主編)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揭   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黃宗鼎(《天下雜誌》獨立評論「東南亞風輕史館」專欄作者)   蔣為文(國立成功大學越南研究中心主任)   好評推薦     專業推薦        「馬克斯‧黑斯廷斯的《越南啟示錄:1945-1975》是本難得的好書,不僅對三十年越南戰爭對世局的影響、各方政治斡旋與戰局發展等,有精闢的分析;也詳細記錄各陣營內的政治角力、軍文決策者的面貌心境,與戰火下官兵及百姓的感受,讓讀者對此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各個面向,都能有所體會。更可貴的是,作者以絕佳的文筆,

成功結合歷史文件與訪談紀錄,讓這本『大書』不但極具參考價值,卻沒有類似著作常見的生硬與流水帳等通病,讀來毫不吃力,絕對值得推薦。」¬¬——揭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各界讚譽     「黑斯廷斯在本書將大量關於越南的歷史、分析、回憶錄和小說整合成一個高度可讀和生動的敘事,這將成為未來許多年戰爭書寫的標準。」——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org)     「一個全面而引人入勝的敘述,闡明了政治、軍事戰術和戰略,以及一場造成兩百萬人死亡的戰爭日常現實。」——匹茲堡郵報(Pittsburgh Post Gazette)     「不僅會吸引軍事和政治歷史愛好者,它可能會成為描寫戰爭

的標準之一。」——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這本平衡而富有洞察力的書讀起來很愉快,它摧毀了任一方佔據道德制高點的幻想。」——卡爾‧馬蘭特斯(Karl Marlantes),《馬特洪峰》(Matterhorn: A Novel of the Vietnam War)作者     「黑斯廷斯的一部輝煌、不朽、極具特色的作品,巧妙地呈現了導致美國歷史上最具分裂性和災難性衝突的政治、文化、軍事和社會因素。黑斯廷斯綜合了無數資料,包括許多來自北越的資料,以堅定不移、清晰的方式捕捉這場戰爭中雙方的野蠻行為,以及英雄主義和無能、公眾信心和懷疑。這些,都是造成越南這場悲劇的原因。

」——大衛‧彼得雷烏斯(David Petraeus),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KKR全球研究所主席。曾任伊拉克多國部隊總司令、美國中央司令部指揮官、國際安全援助部隊指揮官、駐阿富汗美軍指揮官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     「馬克斯‧黑斯廷斯精心研究、出色撰寫的記述,將成為評判所有其他越南戰爭歷史的標準。他不遺餘力地從各個層級的戰鬥人員的角度審視了這場三十年間的衝突——從華盛頓、河內和西貢的辦公室以及日內瓦和巴黎的會議桌,到胡志明小道上的危險之旅,在野蠻叢林和稻田裡的交火,以及引發恐怖的空襲。是一部可讀性強且具有權威性的作品。」——馬克‧克洛德費爾特(Mark Clodfelter),國家戰爭學院

教授,《空中力量的局限:美國對北越的轟炸》(The Limits of Air Power: The American Bombing of North Vietnam)作者

南都‧南疆‧南國──南明(1644-1662)遺民詩中的「南方書寫」

為了解決南越撤退的問題,作者吳翊良 這樣論述:

甲申之變 (1644),順治 (1638-1661) 於北京登基為帝,這一年造成明清鼎革,政權移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天崩地坼、所謂「亡天下」之悽愴時局。清人入關之後,明朝宗室同時也在南方陸續成立了相對於北方的政權,分別是南京的弘光福王 (1644-1645)、浙江的魯王監國 (1646-1653)、福建的隆武唐王 (1645-1646)、廣東的紹武 (1646) 以及西南的永曆桂王 (1647-1661),這也就是本論文所要探討的南明時期 (1644-1662)。南明,在歷史上與清朝抗衡了近二十年 (1644-1662),學界對於這歷史上曖昧模糊的時間點,或稱之為明末清初輕易略過,或指

涉為晚明延續不加細辨。  但事實上,偏安南方的南明,不但在南方擁有軍政、諸王自立、圖謀復興,當時的政權分治、地緣政治、流離奔逃、跨越國境之現象,都在南方展開大規模的離散流亡與書寫行動,如福王北轅、唐藩殞閩、魯國漂泊於海崖、永曆播遷於緬甸,南明遺民詩人則為殘明餘烈,忠義頑民,倉皇逋竄,窮途末路,浮泊洋海,梯山橫海,梯山棧谷,亡命天涯,心懷惓惓故國之心,為了扶危定傾,拯濟崩壞之世,誓志不移,在荊棘榛林中匍匐前進,濺血開路,丹心碧血,徘徊於萬死一生之間,縱使肉身成道,在所不惜與不悔。  本文以「南明遺民詩中之南方書寫」為考察主軸,所分析的遺民詩人,有賡續堅定不移的心志,抗明殉節者,如夏完淳 (163

1-1647)、陳子龍 (1608-1647);有堅定復明者(此特指南明抗清時期),如張煌言 (1620-1664)、瞿式耜(1590-1651)、徐孚遠 (1599-1665)、錢澄之 (1612-1693)、屈大均 (1630-1696);有晚年懺悔贖罪者,如錢謙益 (1582-1664);有乞師日本後播儒學於東亞者,如朱舜水 (1600-1682),有取道安南迷航南海者,如徐孚遠;有終身不仕二朝,著書立言者,如黃宗羲 (1610-1695)、顧炎武 (1613-1682)、王夫之 (1619-1692);有心懷故朝,卻不強加限制子孫應試清廷之舉者,如有風流遺民之稱的冒襄(1611-169

3)。南明遺民從熟悉的江南,一路撤退至天之南,來到了南方邊緣的遺民所開展出的「南方書寫」,記錄了他們以不得不然的離心選擇,從北方的故土(江南),流離至八荒之域的閩南、嶺南、滇南,乃至境外的交南(越南),於天南一綫之中存續南明正朔與復明興望,面對政權/疆域/國族/心境/身分/認同的轇轕複雜與反覆拉扯,對抗世變的無情打擊,如何將文本置諸詩人的生命史中進行脈絡式的觀察,見出其流動起伏的生命經驗與複雜情感,處在「南方」的詩人主體,自我如何鑲嵌於他者、時代、世界的結構之中,是本文考索重點。  本博論總題為《南明 (1644-1662) 遺民詩中之「南方書寫」》,即是透過南方書寫所呈顯的三個主要面向──南

都、南疆、南國──來做全面深入的討論。這三個研究向度:「南都」為南明遺民詩中記憶的城邦,而都市又是與國家也就是「南國」至為密切相繫;「南疆」則跨屬於南方境域也是界定「南國」領土的主要條件之一;南明遺民流竄至「南疆」,「南都」則是其流亡之起點與精神之原鄉。故此,南都、南疆、南國三者同為空間向度,彼此聯繫照映,雖各為獨立卻又相互織綜,與遺民的城邦、記憶、地域、身分、認同、家國、國族、民族等複雜問題相互牽引、聚合、辯證,可以統攝在「南方書寫」的網狀脈絡之中。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為「序論:南明文學研究之開展」。概述「南明」的歷史背景、研究現況與文獻回顧,並從中歸納出學界尚未注意的面向,同時闡釋南明

、遺民詩、南方書寫的名詞義界,以及本文所欲提出的問題意識與研究向度。  第二章為「南明遺民詩中的南方視域及其詩學意義」。首先考察抗清、流亡者在空間移動的變遷中,與其遺民意識之間的聯繫與對應;接著,奔赴南方政權的南明遺民,在南方的殘山賸水中保存大明江山的想像,當進入了南方視域之中,所觀察到的「南方野蠻」與「南方異域」之景象,遂開啟自我/他者、先見/實境、中心/邊緣、主體/世界的多重交會與相互融聚,從而反映出深層的「南方意識」與「南方隱喻」。若以南明為基點,考察其立足於南方,觀測世界,或能開展出一條由南方出發,迤邐綿延於中國文學/歷史上,南方視域/南方書寫/南方詩學交錯鎔鑄的知識體系與多元圖譜。 

 第三章為「南明遺民詩中的南都圖像與回憶文學」。在這章中討論兩個重點:「南都圖像」與「回憶文學」。以「南都」來說,可以分成明末南都/清初南都,南明遺民詩人在鼎革易代之際,對於南都所引發出的今昔對比之景象。以「回憶」來說,遺民詩中,前朝/新朝、記憶/當下的書寫,因個人情境與際遇而有不同展現與詮釋。此處考釋1657年的秦淮與濟南,冒襄撰《巢民詩集》中的個人記憶,冒襄編選《同人集》卷六《丁酉秦淮倡和》中的集體記憶,王士禛〈秋柳詩四首〉的抒情記憶,乃至南明遺民徐夜、顧炎武、冒襄之同題賦詠〈秋柳詩〉,回應了王士禛模稜如霧的記憶,轉為可被驗證、且真實存在的當下歷史,從而見證南明史事,並紀錄遺民心境。  第

四章為「南明遺民詩中的疆域概念與地理詩學」。在這章中討論兩個重點。「疆域概念」與「地理詩學」。以「疆域概念」來說,南方疆域的地理空間為「海之東,地之南」,神州淪陷後,南明遺民從內陸到海洋,往「海之東」遠航,並不斷往「地之南」造成南而又南的地理向度與疆界版圖;此中又可細分成江南水域、東南沿海、嶺南山系、西南荒江、海上孤島,實可凸顯出「南方疆域」殊異之類型。南明遺民對「南方疆域」之觀念,可如張煌言、瞿式耜二人所表現出之複雜認同,作為詮釋對象,相較學界慣常從「身分認同」、「政治認同」來論述遺民身分之二元對立,從「疆域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發現張煌言乃「無路可退的認同」,瞿式耜為「身心轇轕的認同」;最

後,基於上述之疆域觀念,進一步整構詩中的空間輿圖/人文地理/遺民情懷,所交織出的「地理詩學」,在「異質空間」、「風土草木狀」、「移動的行在」、「無地」等層面上,開展出一套跨越政權/地域/國境之光譜圖景與地理詩學。  第五章為「南明遺民詩中的南國想像與家/國論述」。在這章中討論兩個重點:「南國想像」與「家/國論述」。以「南國想像」來說,南明遺民詩如何整合南方勢力與分散政權是當時首要課題,「南國」詞彙大量出現在遺民詩中,儼然將南方視為對立於北方之「國」,這種「南國」的文學想像與修辭藝術,提供了南明與遺民一個復興的實體;那麼,如何建構出、想像出這個「南國」,筆者發現可以從「平行的想像」與「垂直的想像

」分別討論。「平行的想像」是指將南方勢力整合在一起,塑造出共同的敵人,乃是北方外侵中土的清虜,面對這個外患,南方各政權必須團結齊聚在一起,共同力行「華/夷之辨」;「垂直的想像」是指藉由歷史上的文化道統來替南明政權背書,詩中出現的東晉、唐朝、南宋,都是周彝南遷,承繫漢鼎,其際遇與處境正與宗室亂離,偏安南方的南明,彼此相映互涉,往上溯源歷史,尋求正統,強化了「南國」正朔的合理性。透過這兩種方式──「平行的想像」、「垂直的想像」──從而在文本空間的修辭藝術中,建立起「南國想像」。有了這樣的理解基礎,進一步辨析「家/國論述」。此又可分成「以國為家」、「以家為國」兩點。「以國為家」透顯了國族的南方帝國,

錢澄之詩中記載永曆帝與西南邊境的互動,諸如南越王的王霸象徵,吳、楚黨爭的權力競奪,帝國對邊境的凌駕,乃至孫可望封疆,意圖自立為王,都是自居中心的帝/王,對南荒邊疆的權力再現。「以家為國」則是民族的南方願景,以瞿式耜為論述核心,來到西南的瞿式耜,對南方不免有「身心轇轕的認同」,惟相較其他南明遺民對南方劇烈的起伏情緒,他並不急於逃避或排斥南土,在桂林七年的時間,實際提出了邊境策略與軍事規劃,對桂林一地的建設與願景,誠屬「以家為國」的民族願景。  第六章為「結論」。首先,闡釋南明遺民文學的二元結構特徵;再次,歸納本文研究成果;最後,擬議未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