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省份 別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中國 省份 別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德)恩斯特·伯施曼寫的 西洋鏡:中國寶塔I(上下冊) 和蔡瀾的 日本電影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也說明: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廣東人民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經濟學研究所 陳添枝所指導 丁心嵐的 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2011),提出中國 省份 別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經濟制度、區位選擇、外國直接投資、外溢效果、女性勞工、中國。

最後網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别称【Q微同号∶5335014】TOP10名校保 ...則補充:中國 醫藥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評比, 已經躍登世界頂尖150 大。我們擁有:1)差異化、獨特的全人醫療服務;2)創新技術以滿足病患追求安全、速度與品質之要求;3)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 省份 別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西洋鏡:中國寶塔I(上下冊)

為了解決中國 省份 別稱的問題,作者(德)恩斯特·伯施曼 這樣論述:

本書是西方最早系統研究中國寶塔的著作,初版於1931年,收錄了520張插圖和照片、27萬餘字考察報告。全書共分三章,第一章梳理了寶塔的定義、歷史,簡要介紹了自然風光、藝術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寶塔範例。第二、三章按照寶塔的體積、材質、結構、用途等將寶塔細分為十二類:第二章呈述了“大型寶塔”的“主要形式”,包括級塔、天甯方塔、疊層塔、層塔、外廊層塔、琉璃塔、石塔、群塔;第三章討論的是寶塔的“演變形式”,包括鐵銅塔、墓塔、香塔、內塔。經歷了近百年的變遷,書中的很多寶塔已經不復存在,使得《中國寶塔Ⅰ》成為後人無法超越的里程碑。 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

73—1949)   德國皇家柏林工業高等學院(柏林工業大學前身)教授,中國建築攝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記錄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人。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國皇家基金會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數萬里,對中國的皇家建築、寺廟、祠堂、民居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張照片、2500張草圖、2000張拓片和1000頁測繪記錄。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為中國營造學社的通訊研究員。   1933—1935年,被特聘為中國傳統建築遺產顧問。出版有《中國建築與景觀》《中國建築》《普陀山》《中國祠堂》《中國建築陶藝》《中國寶塔I》《中國寶塔II》等作品。 第一章 中國寶塔

:它們在自然與藝術中的形象 2 第一節 自然風光中的寶塔印象 16 第二節 自然景觀中的寶塔案例 50 第三節 藝術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寶塔 第二章 大型寶塔的主要形式 58 第一節 級塔 118 第二節 天甯方塔 143 第三節 疊層塔 175 第四節 層塔 255 第五節 外廊層塔 299 第六節 琉璃塔 356 第七節 石塔 408 第八節 群塔 第三章 寶塔的其他形式 426 第一節 鐵銅塔 456 第二節 墓塔 526 第三節 香塔 539 第四節 內塔   前言 中國塔建築,歐洲人習慣稱之為寶塔,需專辟領地全面闡述。究其直接原因在於人們將其列入不同的建築類別

,並視為優秀的藝術品和宗教文物,以品別其中的興味。自1909年考察中國建築歸來,我便著手從事中國建築藝術與宗教文化的研究工作。在調查和研究過程中,自始至終,寶塔都格外吸引著我的注意力,接著便展開了專門細緻的研討。這也符合本研究領域的核心要義。在中國精神文化的領地,存在著清晰可辨的兩個部分:即中國古代思想因素和後傳入的佛教因素,二者相互關聯,同時並行。因此,在建築研究領域,對中國建築的營建,也必須從整體上依據這兩個方向來進行劃分。這一基本的劃分,我在此前的著作中已有勾陳:1911年出版的《普陀山》是關於佛教觀音道場的個案研究,1914年出版的《中國祠堂》則涉及了中國古代祭祀儀禮場所—宗廟和祠堂—

的探討。當前這本有關佛塔研究的著作則呈現出了宗教母題的轉換,這將有助於在建築研究領域進一步明晰地描繪出中國文化的雙重視域。 本書脫稿成文,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祠堂》出版至今,相隔之久,可一目了然。而這一過程卻對本書的內在精神和研究目標,都有著根本性的影響。早在1914年,就我自己手頭的材料,已經據其特徵編排就緒。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我參加了戰爭,而戰後的頭一年,我領導了東普魯士戰爭墓地的拆遷安置工作。因此,戰爭期間以及戰後的那一年,本書的研究工作幾乎沒有什麼進展。然而,在林林總總的重大損失和創傷中,在持續的混亂中,我們的領導層覺醒,堅定地開始推動德國重建。伴隨著德國文化領域

的重建,我也重新開始推進因戰爭而中斷的研究工作。 我的1906—1909年中國考察,以及隨後持續進行的研究工作和成果的出版之所以能夠實現,得益於我們的外交部門。而1921—1923年,中國寶塔相關材料編排處理工作的推進,以及階段性的完成,同樣也有賴於他們的支持。與此同時,新近成立的遠東學會為我的研究計畫提供了一筆豐厚的資金,解決了搜羅和加工材料時需要支付的酬勞。那時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必須從根本上超越和拓展個人的研究材料和觀察的範圍。在此前的研究著作中,主體材料都來源於自己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在當前的著作中,這些材料只是一部分,當然,依然是數量非常可觀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世界格局

發生巨大變化。與戰前相比,東西方于內於外,都走得更近了。我自踏入東亞伊始,自始至終堅定地認為:東方民族,尤其是中國,與現代開化民族門第相當,並駕齊驅。這一看法曾經甚為流行,而現在中國問題重重,其合理性則取決於一個更為有效的解釋。儘管深陷逆境,但人們在學術研究上肯定不會一成不變。若人們能像全面關注東西方在經濟以及政治方面的緊密交流一樣,同時也關注那些帶有明顯的精神和物質文化特徵的領域,那將多麼美妙。若是能努力去探討從史前時期到當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深層關聯,結合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尤其是考古和藝術科學領域,借助日本和中國學者的記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定會發現:亞歐所有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深深地相互影

響著。此一研究視野也影響著寶塔宏闊領域的考察,自然也超出狹窄的中國視野之外。 “正所謂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行之亦須量力有漸。”研究寶塔進一步的目標是要探求寶塔形式的起源、用途和演變過程,及其在整個東亞藝術大圖景中的位置。這一目標應該置入歐亞文化交流的背景中,成為內在的驅動力。然而,主要工作還必須限定在具體任務上,即就中國寶塔的整體進行全面而細緻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海外已經出版了不少關於中國寶塔的資料。戰後,先是一些德國的學者或者藝術愛好者從遠東的監獄或遠東被遣返,接著大批人員被中國政府驅逐。他們拍攝的有關中國寶塔的照片和報導也可以為筆者所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十年,也是德

國在遠東勢力擴張的時期。這一時期,德國學者、商業人員及旅行者拍攝或從別的途徑在中國獲得了一些照片。現在,這些老照片也可以作為新的材料有計劃地補充進來。這些圖片資料相當重要,因為它們能夠表明中華帝國的所有省份與寶塔構成的系統序列存在對應關係。與此同時,也很有必要借助中國古代樓臺的相關歷史文獻,特別是記載其宗教意義的書籍,去理解業已形成的形式圖景。這類古典文獻十分重要,好在歐洲存量可觀,而且查閱也相對方便。還有相關的中文典籍,尤其是大百科全書式的《古今圖書集成》,以及州、府、縣和寺廟的相關志書。這些已在優秀的中國專家的幫助下進行校勘,進而完成翻譯。本書的第一章,列述了一些文獻。因而,最初框架就是以

中國為基礎來呈現寶塔這一建築藝術的細緻圖像。 時間很快到了1923年,有關寶塔的進一步研究工作,又中斷了好些年。這期間,筆者完成了其他大量中國建築研究的工作,尤其是從純粹形式的角度對中國建築的探討,並且出版了相關著作。同時還參與了中德文化和學術交流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兩國關係變得更加緊密。當然,在這期間,我也不斷補充中國寶塔的研究資料。1928年,書稿本來已經可以付印,但情況又一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需要再一次從根本上進行擴展和調整。 首先,喜仁龍出版了關於中國藝術的皇皇巨著,還有一些尚待出版的著作也涉及許多新的寶塔。1925年日本學者關野貞和常盤大定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中國佛教史跡

》,對中國佛教遺跡進行了探討,1929年全部完成。該書收錄大量中國寶塔的圖片,以及中文和日文的文獻資料。現在需要把所有新的、有價值的材料都涵蓋到中國寶塔的研究著作中來,尤其是相關的日文著作,在一些精通日文的中國朋友的幫助下,將其翻譯出來。這樣一來,就需要對原有的材料進行重新整合,範圍比原有的擴大一倍多。需要將中華帝國十八行省的550多座寶塔和塔林,根據其形式、景觀和歷史特徵進行分類。由此,可以為中國寶塔建築的完整歷史找尋到基本原則。寶塔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佛教的歷史。實際上,本書結尾處,還會嘗試著按照歷史順序呈現中國寶塔。 在研究目標和材料上的這些擴展,進一步促使我們的相關闡述更加集中

地限定在晚清十八行省的遺跡上。對於東北地區、蒙古地區、新疆地區和西藏地區只是稍作涉及,國外的塔更是一筆帶過。就連佛教的起源地印度也只是提到一些思想觀念上的聯繫,以及一些有深遠影響的例子。關於這些寶塔,我們有古時的記載,也有現存的例子,且數量龐大。 最後,對於本書的內容和目標而言,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了一些調整。1930年已經定稿,第一部分在秋季開始排印,且在一年內完成。第二部分在隨後的1932年秋接續出版。 涉及的範圍如此之廣,550座單體寶塔或塔林的序列如此之繁複,這樣材料的分期分類,對於寶塔的描述就顯得格外關鍵。單一地按照空間或者時間進行排序,都無法充分地認識到古建築特有的本質特徵。在

中國所有的時期,風格上的相同或斷裂同時並存,從而使得系統的認知也相應變得複雜起來。因此,在中國藝術的大部分領域中,容易招致這樣的危險,即在對相關問題和關係進行探討時,沒有足夠的比較材料,或者確定的發展序列。要想建立這樣的發展序列,必須掌握大量我們熟悉的資料,並把形式的探討作為起點;同時根據形態和完滿性上的相同或相似,確定完整的寶塔類型。這樣的嘗試對研究目標的實現而言,可行且有效。有些寶塔的類型區分明顯,同時又通過中間類型相互關聯。 於是有這樣一個顯著的、幾乎可預見的事實:中國古代樓臺的某些形態與其所處的景觀空間的制約相關,也與特定時代相關。每個類型中,可能在空間和時間上存在一些共性。依據這些

共性,在本書章節中自然地進行分類。在每一章節中,分述各個類型的特徵,結合各自的塔例,對一些共屬的形式進行探討;而在同一個類型內部,則依據空間和時間進行排列。立足手頭所掌握的圖片和文字材料,對寶塔的探討,或概述,或詳盡,或寬泛,卻也都得其要義。在《中國寶塔Ⅱ》涉及北京一系列寶塔時,情形尤其如此。本書的最後會另辟章節專門討論天甯塔、喇嘛塔、多級塔,並對中國寶塔及其意義、形式和歷史進行綜合概括。 中國寶塔分佈之廣,數量龐大。若要建成一個系統的序列,前提條件就是在整個領土的巨大空間中,理清寶塔之間,以及不同寶塔類型之間的關係,描繪出一幅巨大且完整的圖景。《中國寶塔Ⅱ》的最後章節中,試圖在個別已有研究

成果的基礎上,繪製出中國寶塔建築史的鳥瞰圖,這樣看來,貌似可以通過單個部分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來完成這項研究。然而顯然,這項工作本身範圍太大,只能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起點而已。正是這些或簡或詳的個案描述,為我們指明了研究的方向。重要的中國寶塔,現在收羅進來的肯定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另外一些,迄今尚不為我們所瞭解,或者只是略微提到罷了。我們必須盡可能多地網羅整個國家不同地域、具有典型意義的寶塔,這樣才能給出最有力的解釋。 任何一座單獨的塔與寺廟的關係,都要在繪圖、攝影和景觀畫中有所反映和記錄,其地理方位的文獻,只有很少情況下會用到,也需要有完整的解釋。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將來要遵循的行動方向可

以參照艾鍔風和戴密微在泉州工作多年的研究成果。新近他們有一本詳盡研究福建泉州寶塔的專著。本書關於石塔的討論中,也涉及該塔許多重要的細部。只有對其他大量寶塔進行類似的全面細緻研究,洞悉各個方面,將來才能夠全面評價寶塔建築的成就,才能理所當然地把它們歸入中國宗教文化的大歷史中。 當前研究所用的方法,及後面學科討論的方法,完完全全立足於歐洲的學術傳統。儘管在將來,中國學者會擔負起責任,在這條康莊大道上發揮主導作用。他們的研究能夠依據最為詳盡精確的本土知識、實物,以及歷史文獻,也會採用新的方法,把中國和歐洲學者的研究進行整合。1911年清朝政府倒臺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和進步。年輕的中國所擁有的

活力和自我意識給精神文化領域帶來了學術研究和語言自身構詞的急劇變化。這將在中國學者未來的學術研究中得到最好的說明。在建築研究領域,特別是古建遺跡考察和重要的古建文獻整理研究中已湧現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西方意義上的中國現代學術大發展的時代指日可待,中國人必將引領中國研究。 本書的完成得益於諸多同仁的協作:建築師卡爾· 克雷茨(Karl M. Kratz)依據我採集的繪圖和照片,完成了幾乎全部的測繪圖;容尼· 黑夫特爾(Jonny Hefter)負責翻譯中文文獻;劉奇妮(Liu Cienye)負責翻譯日文資料;我自己則完成了最後全部的撰寫工作。尤其是在詩歌的翻譯上,力求盡可能地保留原來的詞序和

韻律,尤其是音節數,同時又能擁有德語詩歌的音律和意蘊。很多情況下,可以實現兩者的統一,這也表明即便那些言簡意賅、難度甚大的漢語文本,也是可以被忠實地轉換過來,甚至超越它。但是,這種情況下必須放棄原有的押韻,犧牲詩句中蘊含的多重興味。詩歌文字多由T.C.曾(T. C. Tseng)講師抄錄,也有一些由工程類碩士畢業生申成(Cheng Shen)完成。前面提到的常盤大定和關野貞兩位先生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他們慨允我引用《中國佛教史跡》中的圖片資料。此外,還要感謝喜仁龍、艾鍔風、福蘭閣、海尼士、喬治·魏格納、W. 林普裡希特(W. Limpricht)、梅爾徹斯等諸位教授。現藏於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

物館的徐家匯博物院的寶塔模型是本書的一個重要基礎。對以上所有的這些,還有那些只是在清單中提及名字的圖片作者們,致以誠摯的感謝,感謝他們的參與和協作。我自己手頭現有的材料,也並非全部都要採用,如果遇到其他更好的材料,也會放棄它們。另外,肯定也不會採用超出限定主題框架的翻譯材料。歐洲文獻本身也只是用到了一部分,目前可參用的文獻可謂汗牛充棟,有些重要的文獻也可能被忽略。 在中文著作中,有大量豐富的寶塔圖像,本書只採用了麟慶(Lin King)的遊記著作,幾乎沒有怎麼使用那些帶有寶塔的、著名的、為數眾多的、獨立的繪畫和繪圖。大量使用這類材料,或許超越了當前的使命,即研究古代建築的真實存在,而是要走出

純粹繪畫的藝術領域,因為這大約只是它的一個方面而已。 文中圖片的編排遵循雙面都使用方便的原則,將同類的塔,或者是同一座塔的不同圖片以及同一座塔的不同細部,排列在一起,以便直接進行比較。考慮到圖文並排的視覺觀感,圖片中塔樓與其細部的比例盡可能地彼此適應,而寶塔的平面圖、立面圖和剖面圖則毫無例外,幾乎都選用了1∶300的比例。 為了追求圖文的完整性,文本中完全省略了注釋。必須的說明直接放進了文本敘述中,或者有時候只是擇要標明,詳盡的解釋和標注可以參見《中國寶塔Ⅱ》末尾寶塔的地理一覽表,該表中列入的寶塔的資訊全面且準確。表中那些連續的、不同的小數位記號,與文本中提到和討論到的寶塔,以及圖片下面的

編號,都可以一一進行對應。文末還有另外一些圖表,或按照寶塔營建時間,或按照材質和規模,做了進一步的編排整合,同時還列出了相關文獻資料。文本中涉及到寺廟、寶塔、山川、河流和歷史人物,其名稱都保留了漢字。與之相反,為了避免文本過於冗繁,帝王和皇帝年號則都略去了漢字,因為任何一本相關手冊中,根據給出的年代都很容易查找出來並確認。州府、地區、城市和地名的中文名稱,基本上只是在《中國寶塔Ⅱ》末尾地名一覽表中出現。 漢字的德文意思主要參考了福蘭閣的解釋。為了保持圖文的整體性,進行了*程度的簡化。文中漢字的發音,送氣音和不送氣音會用符號進行區分,區分符號作為重音符號放在最近的母音上,除此之外,就不再使用其

他的區分符號了,更多時候則是通過不同的書寫方式進行區分,如“tze”“tse”和“te”,這對於內行來說,很容易區分。多次出現同屬一體的概念,如地區名、州府和城市名、山川河流名,以及一些別稱,則用一個詞語來統稱。當然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如此,所以有些寺廟和湖泊的名稱會分別同時使用。或許將來若是進行文本上的修改時,可以試著將固定的概念用一個完整地多音節的語彙進行概括。第二格或者複數必須加“s” 的用來表示強調,在漢語詞後面幾乎完全不用。因為這種構詞法在德語語言中本身已是一個問題,若是用在漢語詞彙上,就讓人難以接受了。文中少量出現的梵語名字,同樣完全沒有用符號區分,很多時候只是為其選擇一個最簡單的書

寫方式,這種書寫方式可能很少會用到,但是也幾乎不會造成誤解。儘管如此,在這些語言問題,以及漢語翻譯的基本問題上,還是要請求專家們的包容,因為我並沒有想將之提升到純粹哲學研究的高度上去。 最後,為這項令人愉悅的使命,我要向外交部、德國科學應急學會,德國東亞藝術協會及同仁,表達我誠摯的感謝,感謝他們在本書出版,還有物質上提供的支持和幫助。  

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為了解決中國 省份 別稱的問題,作者丁心嵐 這樣論述:

吸引外國企業於本國的直接投資是現今開發中國家在制定經濟發展相關政策時重要的一環。固有的文獻認為外國直接投資(以下簡稱外資)可為地主國帶來額外的資金加速地主國固定資本形成的累積以及新的生產技術並促進國內產業的競爭,同時也能為國內的就業市場提供新的工作機會。是故,開發中國家無不視「招商引資」為重要的發展政策。但近來也有文獻發現外資對地主國的經濟發展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例如過度的競爭使本國企業被迫離開市場。中國自2002年以來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開發中國家,而外資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也被認為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將以中國為研究對象,試圖從三個不同角度探討外資帶來的影響以及與中國體制的

互動。 本論文由四個章節所組成。首先,第一章緒論將針對研究的主題做概括性的敘述。第二章將以台灣廠商到大陸投資為例,探討中國各省份所具備的經濟制度如何影響外資企業投資地點的選擇。不同於傳統文獻以國別作為研究的方法,中國的31個行政區因為官員升遷以及地方財政補助款等因素,使得各行政區在招商引資政策上產生競爭的局面,而反應在本章所探討的九個制度面因素。經過分析的結果顯示,台商企業會受到具備對外開放程度高、較為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較寬鬆的環境保護政策以及台商自己聚集效果等因素的省份,而提高對該省投資的可能性;相對地,對於有較高規費負擔、較大國有企業比重以及具備較強技術稟賦的省份,會降低選擇該省為

投資地點的機率。另一方面,研究結果發現經濟制度例如金融體系的發展以及財政稅收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後具有不同的影響效果,前者反應中國的金融體系在2001年後有較健全的發展,而後者反應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投資目的由出口導向轉為內銷導向。 第三章將討論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之後,對其不同所有權的本國企業所產生的影響,我們稱此為「外溢效果」。研究發現國有企業受損害最大,而其他非國有企業在外資於該產業尚無佔有絕對優勢地位的時候是受益的。若將外資企業依照出現在同產業以及上下游產業的不同區分其外溢效果:文獻上分別稱為為水平外溢效果、上游關連的外溢效果以及下游關連的外溢效果。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內資企業均可從

上游關連的外溢效果中獲益,但是僅有私人企業無法從下游關連的外溢效果中獲得好處,甚至受害。我們將外資出現但卻會使內資企業受害的現象歸為系統性競爭的結果。由於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的生產以及交易方式不同,因此外資企業的出現為原本既存的市場帶來衝擊,使得原本具有競爭優勢的一方產生損害,同時也為原本較為劣勢的一方提供一個新的競爭機會。但是,若外資企業強勢主導了整個產業,將迫使所有企業必須承受一筆系統轉換的損失。 最後,本文第四章關心全球化與製造業女性勞工就業之間的關係。以女性員工佔整體員工的比例作為比較的基準,分別採用省級的總體資料以及個別廠商的資料加以分析。在省級資料的分析中,研究發現外資比重較大

以及流動人口比重較高的省份能夠提高製造業女性勞工的就業比例。傳統文獻認為出口導向產業是女性勞工比重高之主要因素,但是其重要性在控制外資比重之後遠小於外資企業的影響力。進一步使用個別廠商資料加以驗證,亦有相同結果。同時,研究結果發現外資企業生產力越高的廠商越傾向雇用較高比例的女性勞工。分析原因有二:其一為外資企業由於使用不同於本國企業的生產製造方法,因此需要對員工進行教育訓練,而年輕人與缺乏工作經驗者較易吸收與接受新知識,故外資企業較傾向雇用年輕勞工。其二為女性先天具有認知能力上的優勢,較適合從事細心、精密的工作。流動人口是外資企業主要雇工的來源,而農村外出打工的女性相對於男性而言,其年輕、缺乏

工作經驗、細心的特質更符合外資企業的雇用需求,因此呈現外資企業雇用的女性勞工比例高於其他本國企業。

日本電影院

為了解決中國 省份 別稱的問題,作者蔡瀾 這樣論述:

一文一人、一文一物、一文一事蔡瀾談日本獨有會心,豪邁、直白式的筆觸,精采利落,大快人心!那耐人尋味的日本電影……   蔡瀾看日本,看出你不聞所未聞的電影秘辛   蔡瀾在日本學電影,也從事過電影志業。   請分享他對經典日片「楢山節考」、「砂之器」、「送行者」等的獨家影評,共賞導演熊井啟的「望鄉」,一起感動哭泣。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蔡瀾還透露了戲裡戲外與電影人往來的第一手內幕和趣味八卦!   與金庸、倪匡、黃霑並稱「香港四才子」的蔡瀾,深諳日語,早年為了拍攝電影而久居日本,後來又常旅遊日本,日本體驗豐富、持久。   「蔡瀾好嗆」系列由蔡瀾的專欄文章分類集結而成,共有《日本私房菜》、《

日本旅遊團》、《日本電影院》和《四本萬花筒》四冊。   作者蔡瀾就像是部活生生的電影字典,記錄且見證了電影史,娓娓道來不同電影時期的種種故事。蔡瀾在《日本電影院》從日本明治時代傳奇性女人──貞奴的一生說起,介紹了不同導演黑澤明、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等等的作品風格和特色,也比較了日本和香港電影圈不同的作業模式和文化,分析了90年代香港片的「重覆娛樂觀眾」和老少咸宜的殭屍片如何成功打入排斥異己的日本市場,也說說日本三級片的大忌。蔡瀾還提供了每位讀者此生必看的日本電影經典名單,其中的「砂之器」是蔡瀾覺得日本古今中外電影裡最值得欣賞、最淒麗的電影。 蔡瀾像極了貼身採訪記者,跟你分享導演巨匠、有名製片和

演員從螢光幕上看不到的那一面。蔡瀾的第一手資料,呈現出這些電影名人對工作的看法和堅持,也讓愛好電影的讀者們更貼近影劇名人,當然也有各種八卦妙聞,滿足你的好奇心。   像是,成龍為什麼廣受日本影迷喜歡?在「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演出的山崎努是蔡瀾最喜歡的日本演員!日本電影界被稱為「天皇」的黑澤明家的餐桌是什麼模樣?為什麼日本人覺得:「黑澤明死了,我們還有第二個;失去溝口,再也找不回來」?電影製片永田雅一在拍「秦始皇」時,曾尋求台灣中影、國軍的協助,你知道「秦始皇」裡萬里長城的外景是在台灣新竹湖口郊區所拍攝的嗎?永田雅一為什麼有那麼多綽號?跟潘迎紫對過戲的安藤昇,本來是黑道!演出經典名作「楢山節考

」、「望鄉」的有名女演員田中絹代晚年生活蕭條,最後是誰陪伴她渡過比小說更小說的最後時光?地位等級如同香港周潤發的日本演員緒形拳與蔡瀾的對話內容又是什麼?   蔡瀾的文字平易近人、樸實無華。本套書多為小品,一文一人、一文一物、一文一事,不曲折也不複雜。從生動鮮活,略帶調侃的文采,可窺見蔡瀾獨特的觀察,也能雲遊至日本的尋常百姓家。 蔡瀾的日本十大觀察:   「馬肉照叫Sakura(櫻),豬肉別稱Botan(牡丹)。如果日本朋友請你去吃飯,吃到有馬肉或豬肉,你用這兩個字稱之,他們會發出心中的微笑。」   「天婦羅,是吃日本菜的最高境界。吃好的天婦羅,已非價錢問題,主要的是去找資深的師傅,你所付出的

,是購買他們的藝術。」   「美中不足的是雪太細了。雪,要大片才好看,日本人稱之為牡丹雪的滿天飛,才夠氣氛。但是凡事有點缺陷,比完美好。」   「一顆櫻花不好看,整排齊放才燦爛。曾經走進一個櫻林,身邊都是花朵。頭上怒放,腳底遍地,像走進粉紅色的雲朵。櫻花代表了日本人的個性,集體行動才強壯,日本人也認為花開還不夠美,落花更淒麗,能坐在地上切腹,讓血在花朵上,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日本人對某種事物一發生興味,便會追根究柢,收集所有的資料,摸個透徹,然後嘗試把自己的思想和文化滲了進去,看看有什麼新的反應。絕不會是一張唱片聽了算數,一件衣服穿了扔掉。」   「日本人生活一安定,什麼怪主意都想得出

來,最近他們在一間大百貨公司舉行一個全國蟑螂選美。」   「『送行者』整個片子說出日本人的本性:要做什麼,就要做得最好。」   「大島等人的作品,雖是日本產,但像鐵板燒,已有洋式加工。如果真正要嚐湯豆腐等純日本風味,還是在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的電影中才能找到。」   「其實日本人喜歡研究細節,讓後代的讀者可以根據小說中的地理去一步步追溯,看看當今和以往有什麼不同,懷古一番。這是日本人愛蒐集情報的個性,也出現在日語的外國遊覽書中,臺灣人頗受其影響。」   「日本人一直有把外國東西本地化的毛病,吃他們的湯麵,就知道已經變為日本菜了,以前他們在香港製作的什麼什麼社長物語,亞洲秘密警察等等,拍拍香港仔

海鮮酒家、山頂、機場,但都是原裝的日本貨色。」 作者簡介 蔡瀾   香港著名作家、美食家、旅遊家、電影人,與金庸、倪匡、黃霑並稱「香港四才子」。生於新加坡,年輕時留學日本學習電影製作,之後長期任職邵氏、嘉禾東南亞兩大電影公司。監製的電影有「快餐車」、「龍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獵人」、「重案組」等多部成龍主演的鉅片。   蔡瀾先後在東京、紐約、巴黎、首爾、台北、巴塞隆納和曼谷等地居住過,通曉多國語言。曾向馮康侯先生學習書法、篆刻,向丁雄泉先生學習繪畫,閒時寫寫書法、刻刻圖章、畫畫花草以自娛。後又以美食專欄聞名,近年來又不斷組團旅遊,走遍天下,吃遍天下,寫遍天下。蔡瀾小品文談吃、談喝、談文

藝、談電影、談老友、藝壇軼聞,題材不拘,著作有《草草不工》、《狂又何妨》、《秋雨梧桐》、《放浪形骸》等幾十種。 編者序片岡千惠藏岡崎宏三勝新太郎(一)勝新太郎(二)石原裕次郎石原慎太郎梅毒導演倍賞美津子問故交助手小津安二郎和田夏十黑澤明椿三十郎三船敏郎大島渚馬鹿野郎事件介護今村昌平女炫小說.田中絹代貓老人憶藤本貞奴九州三苦八頭美人鱷淵晴子松田英子阿部定永田雅一大鶴泰弘安藤昇名取裕子緒形拳丹波哲郎一條沙由里小泉八云三上陸男電影痴人平輩野(土反)昭如不再回來的人疆屍片一車國際電影學校YAKUZA成人電影未來幻想電影抗議寅先生長壽劇的終點楢山節考望鄉(一)望鄉(二)不死鳥的傳說電影

旬報獎鍵國恥片「藝伎回憶錄」後錄大島由加利不感羞恥孔雀王子上映之前市場苦笑「砂之器」Donald Richie這個人日本電影經典名作帶子雄狼續集松(土反)慶子黑澤明的食桌成龍的日本影迷三級片明星的故事格子女優巨匠「送行者」影子好友切腹絕症一條來信人生舞台 編者序   「蔡瀾談日本」叢書四種,即《日本料理》、《日本電影》、《日本風物》和《日本萬象》即將付梓了,這是從蔡瀾先生大量的談日本的文字中遴選出來的,從中大致可以窺見蔡瀾先生對日本文化的認知和談日本文字的生動波俏。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傳為美談,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切切實實的時空存在。今年我先後到了日本東

京和浙江餘姚,一個是我舊地重遊的著名的世界大都市,另一個是我第一次去的中國普通的縣級市。當我在東京的日本重要「文化財」之「特別史蹟特別名勝」——小石川後樂園”(朱舜水設計)流連忘返和在東京大學朱舜水終焉之地紀念碑前肅立時,當我在餘姚好不容易找到的朱舜水紀念堂裡漫步沉思時,我越發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然而,一個多世紀以來中日兩國之間的愛恨糾纏,血淚交迸,卻是無以復加,直到今天在深深影響著兩國間的大到政治、經理、軍事,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實在有必要更多更廣泛更深入地瞭解日本、認識日本。蔡瀾先生這些談日本的文字正是用感性而又略帶調侃的描述引領我們進入複雜而往往又是迷人的日本文

化。   蔡瀾先生深諳日語,當年為了拍攝電影,而今為了導遊旅行,頻頻往返於香港和日本之間,到底去過多少次日本,我想他自己也記不清了。正因為他的日本體驗豐富而持久,所以他寫日本的這些文字也就鮮活而又多樣。他寫日本料理的種種趣聞和如何品嘗,寫對日本電影的迷戀和與日本電影人的密切交往,寫日本各地的風土人情,寫日本萬象的五花八門,乃至日本的畸人、日本的和尚、日本的文人雅事、日本的浮世繪、日本的流行歌壇‧‧‧‧‧‧都能細緻入微,絲絲入扣,充滿情趣和諧趣。我已去過日本兩次了,第一次還在日本生活了整整半年,自以為對日本已不是一無所知,但讀蔡瀾先生這些文字,仍頗感新鮮,大長見識。   我已經說過,蔡瀾先生的文

字是平易的,樸實無華的,不玩弄詞藻,不故弄玄虛。由於是專欄寫作,長短有一定的限制,以致他寫日本也往往以小品出之,一文一人,一文一物或一文一事,並不曲折,並不複雜,但這一點也不妨礙他的文字搖曳多姿,風趣橫生,滲透其中的是他對日本的強烈好奇心,是他對日本積極面和消極面的獨特的思考,值得我們細細咀嚼。   蔡瀾談日本獨有會心,短小的篇幅又很適合生活節奏不斷提速的當代人閱讀,因此我也寫了上面這些並不冗長的看法以為推薦。是為編者序。 陳子善 「藝伎回憶錄」後錄一年前,巧遇曾江,他正要上路,到荷里活拍「藝伎回憶錄」。日子過得快,當今回到香港,片子也上映了,又和他聊了一陣子。「你的戲份怎麼那麼少?」我問:

「是不是剪掉了?」「唔。」他點頭:「導演認為那個童年小百合的演員實在太可愛,不捨得剪,拉得很長,後來章子怡的戲因為是主線,也不能剪,只有剪我和鞏俐的戲。」「你演的是包鞏俐的將軍,在書上很重,改編劇本後分給美國人去演,也是敗筆。」「還不是嗎?」曾江說:「導演是舞台劇出身,拍『芝加哥』等舞台劇,本來就是兩小時,結構緊湊。但是改編長篇小說,就沒那麼大的本事。」「但是,當監製的斯皮爾伯格應該看得出呀,戲的尾部拖得很長,實在悶,不像小說那麼吸引讀者,斯皮爾伯格也不是萬能,他也有失敗之作。」我說。「你說得不錯。導演沒有把男女主角的愛情戲拍出來,應該負一大責任。」「是的,所有成功的電影,全部都注重說清。『亂

世佳人』、『鐵達尼號』,都是例子。小說也一樣,沒有了情,就遜色得多。有很多人說托爾金的《魔戒》寫得比金庸小說好,我不同意,我認為他的情,比金庸先生的弱得多。拍成的電影,缺少的也是情。」我說:「對了,你和鞏俐合作,她是怎麼一個演員?這都是大家想知道的。」曾江說:「她非常努力、半夜也請助手來叫我和她對戲。我在美國留學,英文沒有問題;她在中國生長,每天雖然有個英語教師訓練,但還不斷和我讀對白。她的英語,在戲裡一點問題也沒有。」「章子怡呢?努不努力?」「她也很勤,注重在舞蹈上,對白不怎麼練,反正人年輕,記性好嘛。」曾江說。「我看過她一個電視記問,英語對答如流。從一個英語一點也不懂,講出來給人家笑的人,

在那麼短的時間,把自己訓練得那麼好,也真不容易。她說的對白,美國觀眾絕對聽得懂,聽不懂的,反而是日本演員講的。」「對呀,渡邊、役所和桃井的對白,真是糟糕到透頂,他們怎麼勤力念,也沒用。」「這也是這戲在美國不受歡迎的最大原因,放映時又沒有英文字幕,最基本的對白聽不懂,怎麼跟得下去?尤其是奧克荷馬、艾和華等鄉下省份的土佬,聽日本演員的對白,要他們的老命。」我說。「你算是對日本文化有點了解的人,用日本人的角度,怎麼看這部電影?」「我很同意小說家渡邊淳一的看法,藝伎集中的祇園,絕對不是戲裡那麼破破爛爛,祇園作為一個最高尚的遊玩地區,當時全盛,應該處處金碧輝煌,但是荷里活總是高高在上地看別的國家,這一點

我也不怪荷里活,要是叫香港人來搭印度和墨西哥布景,也會是破破爛爛的。」曾江說:「對呀,他們分不出中國人、日本人;我們也分不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呀。」「尤其是章子怡的那段雪中舞,日本人看了簡直慘不忍睹,這都是導演心目中的日本舞蹈,他很專長拍,但就算以西方水平來看,都顯不出章子怡的舞功,也沒有什麼美感,像場鬼片。」「我也在現場,一個鏡頭拍了二三十次。很多個工作天才能完成,一點也沒有效果。」曾江說。「作曲的尊‧威廉斯的作品之中,也是這一部最差,反而得獎了,真是分肥豬肉(人人有獎)。」我說:「章子怡想奪奧斯卡是沒有希望的,能夠提名已算好。這部戲對她很有負面的影響,不過她還年輕,有大把機會爭取,導演和監

製選她演這部戲,當然看過她以前的作品:『臥虎藏虎』、『2046』、『十面埋伏』等,看完之後就不會去找小雪等日本演員來演了。她們的作品並不突出。」「服裝方面呢?你有什麼看法?」曾江問。「西方人為了要證實對日本文化的認識,以為自己也知道穿上和服,最性感的是露出的頸項部分。楊紫瓊在第一場戲裡露出的頸項,顯得那麼多,大誇張了;反而變得很滑稽。說起楊紫瓊,她的英語頂呱呱,其實所有中國演員的英語對白都流暢。除了日本主角之外,日本配角都是用美國土生土長的,那個演南瓜的拍了很多部主角戲,演子爵的也常當反派出現。」「還有演老鴇的周采芊的英語說得好,和鞏俐一齊作弄小百合的是鄭佩佩的女兒,演『三更』的那位。」焦姣說

。「她我沒看出是誰。」我說:「飾演小百合父親的MAKO,也是從美國請來,他根本不必說英語對白。」「那麼大的一個祇園,都在荷里活搭的。」曾江說。「問題出來那些櫻花,硬繃繃的,一看就知道是塑膠花。」我說:「而且日本人欣賞櫻花,不在開時,而是在飄落滿地。」「聽說大陸禁映了。」曾江說。我說:「我剛去過廣州,所有翻版店裡都賣光碟,而且是質素奇佳的DVD,我的朋友都看過這部戲。有些人說中國演員演日本角度是賣國,我認為心胸太窄。荷里活戲,又是斯皮爾伯格叫到,誰不去演呢?拍了出來成績不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