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會議登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u會議登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曉樂寫的 致命登入(博客來獨家作者簽名版) 和黃國興 等的 計算機導論(第4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1 年安寧緩和醫療教育訓練營「U ... -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也說明:2021 年安寧緩和醫療教育訓練營「U 會議視訊」 ... 上課方式:請使用電腦加入U 會議,同步收看課程。 ... 開放登入U 會議、上午簽到. 10:00-12:00.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鏡文學 和清華大學所出版 。

國立宜蘭大學 電機資訊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邱建文所指導 黃正豐的 實現以Home Assistant為物聯網平台的智能旅館設備遠端監控 (2021),提出u會議登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家庭助理、物聯網、智慧宅、樹莓派、樓宇自動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蕭乃沂所指導 唐健馨的 國軍應用線上快速身分識別之風險因子建構 (2021),提出因為有 線上快速身分識別、身分識別、風險因子、混合研究、多準則決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u會議登入的解答。

最後網站資安所 - TechNews 科技新報則補充:資安所 · Zoom、Cisco Webex、Microsoft Teams、訊連U 會議四大視訊會議軟體比一比,遠距會議也不忽視資訊安全 · 從工業偵防到暗網情蒐,資策會助企業阻斷潛在資安風險 · 登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u會議登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致命登入(博客來獨家作者簽名版)

為了解決u會議登入的問題,作者吳曉樂 這樣論述:

  ──登入遊戲是他逃避信號的生存方式,卻是她落入殺機的陷阱──   人身上若纏繞著黑霧,他知道那是生命即將到盡頭的信號。   而這次死亡的黑霧卻纏繞在線上遊戲裡所心儀的女孩……   二十歲時,陳信瀚出了一場車禍。從此他竟有了異能,知道哪些人即將走向死亡:醫院裡的老人、捷運站裡的高中生、學校的教授與學長;在這些人身亡以前,陳信瀚都在他們身上看見了黑霧──代表死亡的「信號」。   那日傍晚,陳信翰看見被黑霧纏繞的主管,卻錯失挽回的機會;他從此害怕出門,藉著線上遊戲遠離日常,並在遊戲中喜歡上貼心且善於傾聽的夕梨。   某天,夕梨再三央求見面,陳信瀚強打起精神赴約,卻在臨別之際看見黑霧從夕梨

身上竄出──陳信瀚眼睜睜地看著夕梨搭上列車遠去,他只能回到遊戲中,試圖阻止夕梨與疑似男友身分的玩家接觸:那可能就是讓她身陷危險的原因。   陳信瀚想起自己曾意外進入主管的黑霧中,進而目睹了兇手。   究竟是誰讓夕梨身陷危險?若想看清楚兇手的臉孔,陳信瀚就得克服心中經年的恐懼,也就是推開房門,走向人群……   本書特色     ★繼《上流兒童》、《我們沒有祕密》,擅長深入社會議題的吳曉樂再一次嘗試,以細密觀察進入線上遊戲的世界,呈現年輕男女在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在虛擬與真實的人際關係之間,危險的摸索與冒險。   名人推薦     宋尚緯 作家   李律 

 作家(《顯示更多》作者)   施文彬 社團法人臺灣電競協會理事長/音樂唱作人   梁世佑 U-ACG 創辦人   崑崙   殺人系小說家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作者簡介   吳曉樂   居於台中。喜歡鸚鵡。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兒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我們沒有祕密》。 十三歲那年,陳信瀚在作文紙上對著「我未來想從事的職業」,毫不猶豫地寫上「我要向父親看齊,靠著自己的實力,去美國讀書,回來以後進入一所大公司,讓妻子跟小孩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二十六歲那一年,陳信瀚滿心

滿眼都是「死了算了」的念頭。他不曉得人生自哪一刻出了差錯,如失足踩進流沙,越是奮力掙扎,越是不可自拔。認清自己幾無脫困的機率之後,陳信瀚下了一個決定,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親手終止這難堪的處境。 他在訂房網站搜尋著適宜的地點,早鳥優惠的彈出式廣告一度絆住了他的思緒。若警方事後追查他的訂房紀錄,這個細節是否會淪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想到輿論評價,陳信瀚打了個哆嗦。他很快地轉而尋思,這幾個月的開銷都是由父母支出,節省三百塊,難道不能稱之「獻給他們最後的溫柔」?陳信瀚很清楚自己給父母增添多少困擾,這也是他放棄在家執行的原因:他不能再給父母更多麻煩了。這幾年房市大漲,他若成了打擊社區房價的元凶,父母還逃得過鄰

居的訾議嗎? 除此之外,陳信瀚很滿意他選出的飯店。行銷至上的當代,很難找到這麼一間負評如潮的飯店,將近一百則留言齊聲抱怨他們如何在此渡過煎熬的一夜,隔音差勁、熱水供應不穩、浴缸的排水孔纏繞數根頭髮、晚上打給櫃檯無人接聽、提供的咖啡彷彿剛從水溝撈起等等。從環境、清潔到服務,無一不包。有一則留言特別冗長,顯然用盡感情,描述完整、清晰,修辭使用得當,當成短篇小說來讀也不過分。

u會議登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遠距應用密技-多位講者研討會(遠距研討會時讓多位講者參與直播)

遠距工具熱鬧了一陣子,會議型的遠距工具人多時會太混亂,直播型的工具又只能一位講師,無法多位講師在不同地方進行分享,總覺得沒有一個更加完整的應用方案,終於看到了更符合遠距應用的新功能—U簡報(多位講者研討會)
早上燕秋老師特地試用了工具,發現驚為天人,這不分享怎麼可以,而且今天剛好是教師節,就做為教師節禮物來送給各位有需要的老師們!

U簡報及U會議的新功能—講者研討會
1.須先更新U簡報及U會議(且U會議必須是企業版帳號才支援)
2.身份別分成三種:主持人,講者以及學員
—主持人:須使用U簡報(且有帳號者)新增一個網路研討會,分享講者專用連結以及學員專用連結
—講者:使用U會議(要註冊及登入)或使用瀏覽器(建議Chrome)且不須帳號即可進入與會
—學員:使用瀏覽器(建議Chrome)且不須帳號即可進入觀課

U簡報/U會議 遠距應用密技-多位講者研討會(遠距研討會時讓多位講者參與直播)教學影片
https://youtu.be/g5oBZ3M6d-U

U簡報/U會議 軟體載點
https://u.cyberlink.com/download

建議使用情境:當需要多位講者在不同地點與會分享以及學員人數較多且互動性不須太高(可文字),燕秋老師強烈推薦!

#燕秋老師教學頻道
#燕秋老師
#U簡報
#U會議

實現以Home Assistant為物聯網平台的智能旅館設備遠端監控

為了解決u會議登入的問題,作者黃正豐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探討將物聯網及智慧宅的概念,延伸應用至飯店業,嘗試以無線架構為主體,以WiFi、ZigBee等傳輸方式取代傳統網路線的星狀佈線,並彙整傳送至物聯網平台Home Assistant,實現應用於飯店旅館的物聯網系統架構。論文著重於三大主題,一是機電系統控制:使用Arduino UNO、ESP8266配合溫度感測器及交直流繼電器,在原有的工業配電盤電路架構下,以MQTT通訊協定遠端控制現場走道燈具迴路及迴水電磁閥,以遠端訂閱(Subscribe)主題的方式瞭解現場閥體狀態、燈光狀態、溫濕度等,並透過發佈(Publish)主題方式,控制現場機電設備。二為現場設備及環境監控和門禁控制,做法也

是以單晶片透過感測器,將現場溫濕度、門位訊號、用電量、功率因素等以MQTT通訊協定傳輸方式,定時將資訊發佈至樹莓派中,再以Home Assistant平台追蹤24小時內數據的變化;在門禁的部份則使用ESP32 CAM以WiFi做影像傳輸,達成出入口即時監看,並利用ESP-01S晶片的GPIO點位來遠端控制磁力鎖開門。在第三個主題則是整合運用,這個部份是利用Home Assistant第三方開源軟體的功能,達成收集數據來比對現場值以利自動化進行,並配合現場做燈光的調整或選擇以IFTTT連動LINE APP做告警服務。而整套系統中的監看功能及遠端控制,可透過電腦頁面控制,也可完全由智慧型手機遠端登

入進行即時操控。透過此套系統的開發,目前在本公司兩棟飯店建築物上,已完成系統的上線運作,並成功的將部份以PLC控制的設備取代成Home Assistant平台來做機電設備監控管理,相信未來在更完善自動化的設定後,可將造價高昂的PLC控制設備改為控制介面較易理解的圖形化介面控制,在花費較少的人力成本及建置費用下,來達成PLC邏輯程式控制所達不到的條件式觸發自動化功能。

計算機導論(第4版)

為了解決u會議登入的問題,作者黃國興 等 這樣論述:

計算機導論是本書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第一門和所學專業有關的入門教材,介紹了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中有關專業知識的入門知識點及和資訊技術有關的社會人文等知識,力求使學習者對所學專業有比較廣泛深入的瞭解,樹立專業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本書的內容對於相近專業的讀者瞭解和學習計算機科學技術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教材。此外,本書對於想概要瞭解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內涵的人士也是一本很好的閱讀材料。 黃國興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擔任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系系主任,資訊學院、軟體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教育專業委員

會主任,全國高等師範院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多次到荷蘭TWENTE大學和法國NANTES大學開展合作研究。主持和國防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南京大學等高校開展的對ACM 和IEEE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的研究,形成了對中國計算機學科教育頗有影響的《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研究成果。主要從事軟體工程、智慧資訊系統、資料採擷、知識庫與專家系統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第1章 緒論1 1.1計算機的基本概念1 1.1.1什麼是計算機1 1.1.2計算機的分類2 1.1.3計算機的特點3 1.1.4

計算機的用途3 1.1.5計算機的發展4 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定義7 1.2.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7 1.2.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根本問題7 1.2.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研究範疇8 1.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教育10 1.3.1技術的變化10 1.3.2文化的變化11 1.3.3教育觀念的變化11 1.4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畢業生的基本要求11 1.4.1知識、能力和素質11 1.4.2檢驗標準12 1.4.3優秀學生12 1.5資訊化社會的挑戰13 1.5.1資訊化社會的特徵13 1.5.2Internet與資訊化社會14 1.5.3資訊化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16 1.6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知識體系17 1.6.1知識體系的結構17 1.6.2學科知識體系一覽17 1.6.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課程體系結構28 本章小結29 習題29目錄計算機導論(第4版) 第2章 計算機的基礎知識32 2.1計算機的運算基礎32 2.1.1數制32 2.1.2數制間的轉換34 2.1.3碼制38 2.1.4數的定點表示和浮點表示39 2.1.5資訊的幾種編碼41 2.2邏輯代數基礎44 2.2.1命題邏輯基礎45 2.2.2邏輯代數基礎知識48 2.3計算機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49 2.3.1計算機硬體的基本結構49 2.3.2計算機的工作原理52 2.3.3計算機組織

與系統結構53 2.4程式設計基礎54 2.4.1程式設計語言54 2.4.2結構化程式設計55 2.4.3良好的程式設計風格55 2.5演算法基礎56 2.5.1解題的步驟56 2.5.2什麼是演算法57 2.5.3怎樣衡量演算法的優劣58 2.6資料結構基礎59 2.6.1什麼是資料結構59 2.6.2幾種典型的資料結構60 本章小結62 習題63 第3章 計算機硬體系統65 3.1計算機系統65 3.1.1馮·諾依曼體系結構65 3.1.2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發展66 3.1.3計算機體系結構的評價標準66 3.1.4微型計算機的硬體結構67 3.2系統單元68 3.2.1系統主機板與時鐘

頻率68 3.2.2電子資料與指令68 3.2.3微處理器69 3.2.4主記憶體71 3.3輸入輸出系統74 3.3.1輸入輸出原理74 3.3.2擴充槽和介面卡75 3.3.3系統匯流排76 3.3.4埠與連接電纜77 3.4輸入裝置78 3.4.1鍵盤輸入78 3.4.2定點輸入裝置79 3.4.3掃描輸入裝置80 3.4.4語音輸入裝置82 3.4.5其他輸入裝置83 3.5輸出設備84 3.5.1顯示器84 3.5.2印表機85 3.5.3繪圖器86 3.5.4其他輸出設備86 3.6輔助存放裝置87 3.6.1硬碟87 3.6.2光碟89 3.6.3快閃記憶體和U盤90 3.6.4

磁帶91 3.7平板電腦92 3.7.1平板電腦的概念 92 3.7.2平板電腦的發展93 3.7.3平板電腦的晶片93 3.7.4ARM微處理器應用94 本章小結95 習題96 第4章 計算機系統軟體與工具軟體98 4.1程式設計語言翻譯系統98 4.1.1組合語言翻譯系統99 4.1.2高級程式設計語言翻譯系統99 4.1.3高級程式設計語言解釋系統100 4.2作業系統100 4.2.1什麼是作業系統101 4.2.2作業系統的功能101 4.2.3作業系統的分類102 4.2.4幾種常用的作業系統103 4.3工具軟體112 4.3.1下載軟體112 4.3.2FTP工具軟體114

4.3.3圖像流覽軟體114 4.3.4截圖軟體114 4.3.5PDF檔閱讀軟體115 4.3.6詞典工具115 4.3.7檔案壓縮軟體116 4.3.8防毒軟體116 本章小結116 習題117 第5章 計算機應用軟體119 5.1文書處理軟體119 5.1.1Word 2007概述119 5.1.2文檔的基本操作123 5.1.3文檔的排版132 5.2試算表軟體144 5.2.1Excel 2007基本知識144 5.2.2工作表的建立146 5.2.3工作表的編輯和格式化155 5.2.4資料的圖表化159 5.2.5數據清單163 5.2.6頁面設置和列印165 5.3文稿演示軟

體166 5.3.1文稿演示軟體的基本操作167 5.3.2格式化和美化演示文稿170 5.3.3動畫、超連結和多媒體技術172 5.3.4放映和列印演示文稿177 本章小結178 習題179 第6章 資料庫系統及其應用183 6.1資料庫系統的基本概念183 6.1.1資料庫系統的定義183 6.1.2資料管理技術的發展184 6.1.3資料庫系統的體系結構185 6.1.4資料庫管理系統186 6.2結構化查詢語言(SQL)概述188 6.2.1SQL的產生與發展188 6.2.2SQL的特點188 6.2.3SQL的功能189 6.3SQL的資料定義操作189 6.3.1基本表的定義、

修改與撤銷190 6.3.2索引的定義與撤銷193 6.4SQL的資料查詢操作193 6.4.1查詢語句的一般形式194 6.4.2簡單查詢195 6.4.3多表查詢196 6.4.4嵌套查詢197 6.5SQL的資料更新操作197 6.5.1插入操作197 6.5.2刪除操作198 6.5.3修改操作199 6.6幾種新型的資料庫系統199 6.6.1分散式資料庫199 6.6.2多媒體資料庫200 6.6.3並行資料庫200 6.6.4演繹資料庫200 6.6.5主動資料庫201 6.6.6資料倉庫201 6.7資料庫系統的應用202 6.7.1資訊與資訊系統202 6.7.2交易處理系統

203 6.7.3執行資訊系統203 6.7.4決策支援系統204 6.7.5資料採擷系統205 本章小結206 習題206 第7章 多媒體技術及其應用210 7.1多媒體210 7.1.1媒體的定義210 7.1.2多媒體系統的主要特徵211 7.1.3多媒體系統的技術研究與應用開發211 7.2超文字與超媒體212 7.2.1多媒體文檔212 7.2.2超文字與超媒體的概念213 7.2.3超文字與超媒體示例213 7.2.4超文字系統的體系結構214 7.3多媒體技術215 7.3.1音訊技術215 7.3.2圖像和圖形216 7.3.3視頻和動畫218 7.3.4多媒體資料壓縮技術2

18 7.4多媒體通信系統技術220 7.4.1多媒體通信系統體系結構220 7.4.2H.323電視會議221 7.4.3H.324可視電話221 7.4.4IP電話222 7.5多媒體創作工具222 7.5.1音樂製作222 7.5.2圖形與圖像製作223 7.5.3動畫製作224 7.5.4視頻影像處理224 7.5.5多媒體圖文製作224 7.5.6Web創作225 7.5.7文字的藝術修飾與多媒體演示文稿製作226 7.6多媒體編輯語言226 7.6.1HTML與DHTML226 7.6.2JavaScript227 7.6.3ASP227 7.6.4PHP228 7.6.5XML2

28 7.6.6移動開發229 7.7虛擬實境技術230 7.7.1VRML230 7.7.2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232 7.7.3VR、AR及MR間的區別232 7.8全息幻影233 7.8.1全息幻影的概念233 7.8.2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的特點233 本章小結234 習題234 第8章 計算機網路及其應用236 8.1資料通信與連通性236 8.1.1資料通信與連通性的定義236 8.1.2連通方法236 8.1.3使用者端連接選項237 8.1.4通信通道238 8.1.5資料傳輸239 8.2計算機網路架構240 8.2.1計算機網路的定義240 8.2.2計算機網路的術語241

8.2.3計算機網路的結構241 8.2.4計算機網路的互聯設備243 8.3計算機網路的分類和使用方式244 8.3.1計算機網路的分類244 8.3.2構架計算機網路的策略245 8.4Internet與TCP/IP協議246 8.4.1Internet的起源246 8.4.2Internet的應用247 8.4.3Internet的工作方式247 8.4.4Internet中計算機的地址和命名248 8.4.5Internet的連接249 8.5Internet的服務功能249 8.5.1Email249 8.5.2討論群組251 8.5.3FTP檔案傳輸251 8.5.4Telne

t遠端登入252 8.6Web和流覽器253 8.6.1Web253 8.6.2流覽器253 8.6.3搜尋引擎254 8.7局域網的基礎構架255 8.7.1乙太網256 8.7.2權杖環網258 8.7.3FDDI網258 8.7.4ATM網259 8.7.5無線局域網259 8.8物聯網260 8.8.1物聯網的基本概念260 8.8.2物聯網的組成261 8.8.3物聯網的相關技術261 8.8.4物聯網的應用模式與在我國的應用現狀263 8.9企業內部網和外聯網264 8.9.1內部網264 8.9.2外聯網265 8.10集群與網格技術265 8.10.1集群系統265 8.10.

2網格266 8.10.3雲技術266 本章小結266 習題267 第9章 軟體工程269 9.1軟體工程的概念269 9.1.1為什麼提出軟體工程269 9.1.2什麼是軟體工程270 9.1.3軟體生存週期271 9.2軟體發展模型271 9.2.1瀑布模型272 9.2.2漸增模型272 9.2.3演化模型273 9.2.4螺旋模型273 9.2.5噴泉模型274 9.2.6轉換模型274 9.2.7智慧模型274 9.3軟體發展方法275 9.3.1模組化方法275 9.3.2結構化方法275 9.3.3面向資料結構方法276 9.3.4物件導向方法277 9.3.5統一模組化語言2

78 9.3.6軟體複用和構件技術280 9.4軟體過程和過程改進283 9.4.1軟體過程283 9.4.2軟體過程工程283 9.4.3軟體過程模型284 9.4.4軟體過程實施285 9.4.5軟體過程改進286 9.4.6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287 本章小結289 習題290 第10章 計算機資訊安全技術291 10.1計算機資訊安全面臨的威脅291 10.1.1資訊安全的重要性291 10.1.2安全問題的現狀291 10.1.3計算機資訊安全的定義及威脅資訊安全的手段292 10.1.4計算機資訊安全的因素293 10.1.5資訊安全的策略與網路安全體系結構294 10.2保密技術

295 10.2.1保密防護技術與洩密發現技術295 10.2.2計算機系統的保密技術296 10.2.3Internet中使用的密碼技術299 10.3防禦技術300 10.3.1防火牆的概念301 10.3.2防火牆技術301 10.3.3防火牆的結構303 10.3.4身份鑒別和存取權限控制304 10.4虛擬私人網路306 10.4.1什麼是VPN306 10.4.2VPN的分類及其用途307 10.5審計與監控技術308 10.5.1審計與監控的準則308 10.5.2審計與監控309 10.6計算機病毒311 10.6.1計算機病毒的定義311 10.6.2計算機病毒的發展311

10.6.3計算機病毒的檢測與防治313 10.7無線感測器網路與智慧卡的安全314 10.7.1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安全314 10.7.2智慧卡的安全315 本章小結316 習題316 第11章 計算機的應用領域318 11.1製造業318 11.1.1計算機輔助設計318 11.1.2計算機輔助製造319 11.1.3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320 11.2商業321 11.2.1零售業322 11.2.2電子資料交換322 11.2.3電子商務323 11.3銀行與證券業325 11.3.1電子錢325 11.3.2網上銀行與移動支付326 11.3.3證券市場訊息化327 11.4交通運輸業

327 11.4.1交通監控系統327 11.4.2坐席預訂與售票系統328 11.4.3全球衛星定位系統328 11.4.4地理資訊系統330 11.4.5智慧交通系統331 11.4.6車載GPS智慧導航系統332 11.5辦公自動化與電子政務334 11.5.1辦公自動化334 11.5.2電子政務334 11.6教育領域335 11.6.1校園網335 11.6.2遠端教育336 11.6.3計算機輔助教育337 11.6.4計算機教學管理系統337 11.7醫學領域337 11.7.1醫學專家系統338 11.7.2遠端醫療系統338 11.7.3數位化醫療儀器338 11.7.4病

員監護與健康護理339 11.7.5醫學研究339 11.8科學研究339 11.8.1科技文獻的存儲與檢索339 11.8.2科學計算340 11.8.3計算機模擬341 11.9藝術與娛樂341 11.9.1音樂與舞蹈341 11.9.2美術與攝影341 11.9.3電影與電視342 11.9.4多媒體娛樂與遊戲342 11.10人工智慧343 11.10.1人工智慧概述343 11.10.2人工智慧發展歷程343 11.10.3人工智慧的應用345 11.10.4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347 本章小結347 習題347 第12章 職業道德與擇業349 12.1資訊產業界的道德準則349 1

2.1.1“綠色”資訊產業349 12.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員的道德準則351 12.1.3企業道德準則352 12.1.4計算機用戶道德352 12.1.5安全與隱私353 12.2資訊產業的法律法規355 12.2.1與計算機智慧財產權有關的法律法規355 12.2.2計算機軟體保護356 12.2.3軟體資產價值評估358 12.3專業崗位與擇業361 12.3.1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有關的職業種類362 12.3.2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有關的職位362 12.3.3終生學習363 本章小結364 習題365 參考文獻367   主任: 李曉明副主任:

蔣宗禮盧先和委員: (按姓氏筆劃為序) 馬華東馬殿富王志英王曉東甯洪 劉辰孫茂松李仁發李文新楊波 吳朝暉何炎祥宋方敏張莉金海 周興社孟祥旭袁曉潔錢樂秋黃國興 曾明廖明宏秘書: 張瑞慶前言FOREWORD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各類新技術讓人目不暇接,但這些技術都離不開計算機系統。目前,我國有1000多所大學開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專業,作為一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當進入大學校門時既有對這門學科所學內容的無限嚮往,也很想知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內涵和外延。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中需要掌握哪些專業知識?把自己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學成後可以從事哪些工作?本書針對這些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本書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第一門和所學專業有關的入門課程教材,介紹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中有關計算機技術、程式設計語言、軟體工程等專業課程的入門知識點以及和資訊技術相關的社會人文知識,力求使學生對所學專業有比較深入的瞭解,樹立學習本專業的責任感和自豪感。與此同時,使學生對後繼課程的學習有一個初步瞭解,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力求實現以下目標: ●以國際、國內教學研究成果為指導,內容涵蓋學科教育中對“計算機導論”課程所要求的知識點,並且注意反映近期資訊技術發展的新成就。

●除了介紹基本專業知識外,對學科的研究範疇及學習方法也進行了介紹,力求在大學學習的開始階段就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學習和研究興趣。 ●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自己的活動和體會,讓學生具備主動獲取知識(特別是從網路上獲取知識)的能力。 ●體現對學生有關人文方面的要求,介紹了社會對IT技術人員的要求,對學生的擇業和就業進行初步指導。 ●每個章節中都有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做出重大貢獻的圖靈獎獲得者或有關IT知識的介紹,力圖用領域中大師的輝煌成果激勵學生,使他們瞭解學科發展的歷史,開拓他們的視野。 本書共分12章,教學中可採用36學時或54學時模式,以下括弧中的數位為

54學時的建議教學學時,括弧前的數位則為36學時的建議教學學時。第1章介紹計算機的基本概念、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定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教育、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畢業生的基本要求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知識體系等,建議教學學時為2(3)。第2章介紹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包括數制與碼制、數的定點與浮點表示、資訊的編碼,邏輯代數基礎,計算機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程式設計基礎,以及演算法與資料結構的基礎知識等,為進一步學習本書的後續各章和後繼課程打好基礎,建議教學學時為7(8)。第3章以微型計算機為例介紹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組成,使讀者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建議教學學時為7(8)。第4

章介紹計算機系統軟體,包括程式設計語言、程式設計語言翻譯系統和作業系統等系統軟體及幾個常用的工具軟體,建議教學學時為2(3)。第5章介紹常用應用軟體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包括文書處理軟體、試算表軟體和文稿演示軟體,建議教學學時為3(8),學生應在課後增加練習。第6章闡述資料庫系統的定義、發展、分類、體系結構以及資料庫管理系統和資料庫語言等基本概念,並且介紹部分使用方法,建議教學學時為3(4)。第7章主要介紹多媒體技術、多媒體創作工具及其應用,包括多媒體、超媒體、超文字的概念,視頻、音訊等各種媒體技術及其製作工具,並且描述了多媒體的主要應用、超文字和超連結以及全息幻影成像技術等,建議教學學時為3

(5)。第8章介紹計算機通信與網路的基本知識、計算機網路的應用和操作以及物聯網的相關技術,並且描述了計算機網路各種應用及其相關工具軟體,建議教學學時為5(7)。第9章介紹軟體工程中相關的概念和內容,力求使學生瞭解軟體發展的工程化方法,知道軟體發展的各種模型以及軟體過程工程和過程改進的概念,對軟體發展能力成熟度模型有所瞭解,建議教學學時為2(3)。第10章介紹計算機資訊安全和計算機病毒,包括計算機系統和資訊所面臨的各種攻擊手段以及主要的計算機病毒,並且重點講述各種防禦計算機資訊受到攻擊的技術,建議教學學時為2(3)。第11章從行業的角度,介紹計算機在製造業、商業、銀行與證券業、交通運輸業、辦公自

動化與電子政務、教育、醫學、科學研究以及藝術與娛樂等領域中的綜合應用,其中既包括傳統的應用,也包括許多新的應用領域,同時也介紹了將計算機應用於各行各業所使用的主要技術和方法,建議教學學時為0(1)。第12章介紹信息產業界的道德準則以及與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密切相關的職業種類和擇業原則,包括“綠色”資訊產業、計算機專業人員的道德標準、企業道德標準、用戶道德標準、安全與隱私、資訊產業的法律法規、計算機軟體產權保護、軟體價值評估、專業崗位和擇業等。力求使學生懂得終生學習的重要性,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建議教學學時為0(1)。 本教材中所給學時是建議學時,由於本教材所涉及的內容繁多,各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

情況也不一樣,在學習本書時各個學校可以適當調整學時,對其中一些章節的內容也可以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裁剪處理。例如,對第5章中的內容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要求。又如,對第11章的內容可以採用自學的方式,對第12章的內容可以採用討論的方式,等等。 本書由黃國興教授擔任主編,並且編寫了第1章、第4章、第5章、第9章和第12章;張瑜教授在原陶樹平教授編寫的基礎上改編了第2章、第6章和第11章;丁岳偉教授編寫了第3章、第7章、第8章和第10章。耿紅琴教授對本次改編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清華大學出版社的領導和張瑞慶編審對本書的編寫十分關心,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加上作

者水準有限,對書中存在的不妥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前言計算機導論(第4版)作者 2019年7月  

國軍應用線上快速身分識別之風險因子建構

為了解決u會議登入的問題,作者唐健馨 這樣論述:

國安會在2018年提出「資安即國安」的戰略概念,隨後內政部採用FIDO生物特徵快速登入技術,藉「臺灣行動身分識別」提升資訊安全,降低傳統文字型態認證依賴。經檢閱文獻後,發掘當前我國FIDO應用發展欠缺國軍特性與風險管理有關文獻,是故本研究亟欲為國軍爾後發展行動身分識別,整理國、內外文獻後建構風險層級架構雛形,藉由專家訪談與專家問卷等混合研究進行資料蒐集,由受訪專家協助確立架構,運用多準則決策方法建構出預防性的危害風險因子。研究結果指出,風險層級架構計有24個評估準則,其中風險因子計有「法規依循」、「人員素質」、「駭客入侵」以及「人員操守紀律」等4個,從而提出「研議提升數位治理層級」、「奠定法

制基礎」、「落實風險管控作為」與「廣泛建置應用場域」等實務建議以彌補可能風險;非預期研究發現則是以M FIDO為個案,探討國發會風險管理手冊的適用性與研究成果差異、已知風險與風險因子關聯以及受試專家認知差異,其中就適用性言以「政治法律」及「資訊」類型最高、「自然環境」最低,就「R10人員素質」與「R16駭客入侵」與已知風險關聯最高,由此得知本研究建構的風險因子確實能夠應處已知風險。綜整資料蒐集過程所獲成果,對目前國軍身分識別作為提出革新建議,分別是「降低使用者存管壓力與不便利性」與「節約發行資源與環境成本」,受訪者指出使用者因為擔心軍用證件遺失遭受懲處而備感壓力,國軍智慧卡則是受限於讀卡機週邊

設備而感到不便。除此之外,憑證虛擬化可以大幅節約發行成本,以及降低塑料卡片的環境成本,整體而言可以獲得正面效益。最後,就研究發現與所過程中面臨的限制提出建言,分別是「M FIDO風險層級架構適時修訂」、「廣泛邀集受訪(試)對象」及「掌握發展趨勢與脈絡」等,期盼本研究能為後續有關研究開啟新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