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ci核心期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thci核心期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錚,藍弘岳,張孟珠,林文凱,陳緯華,劉世鼎,許良因,劉名峰,劉奕德,羅麗莎,向在榮,瑪利亞‧阿米利亞‧比特里,余愛莎,蔡一平,寫的 文化研究期刊(第25期/2017秋) 和盧梅芬,伊藤徹,謝世忠等的 文化研究-第24期-2017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蔡明月所指導 蘇怡玲的 臺灣哲學研究期刊文獻之書目計量暨引文分析 (2020),提出thci核心期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書目計量學、引用文獻分析、哲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曾淑賢所指導 林雅詩的 學術期刊評鑑制度對我國圖書資訊學期刊編輯和投稿影響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期刊評鑑、評鑑指標、期刊編輯、投稿者的重點而找出了 thci核心期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hci核心期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化研究期刊(第25期/2017秋)

為了解決thci核心期刊的問題,作者林錚,藍弘岳,張孟珠,林文凱,陳緯華,劉世鼎,許良因,劉名峰,劉奕德,羅麗莎,向在榮,瑪利亞‧阿米利亞‧比特里,余愛莎,蔡一平, 這樣論述: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 並獲2016-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本期的內容包括了六篇研究論文,一組思想論壇以及兩篇書評。六篇論文分別涵蓋了當前文化研究三個重要的方向:知識現代化的發展,對民間社會的思考以及對恐懼政治的反思。另收錄兩篇書評:周世瑀與林封良評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二十一世紀的帝國主義》,討論全球資本主義對於南方經濟體的剝削,並試圖在新自由主義的脈絡中重新理解帝國主義。莊佳穎則從認同政治的知識生產以及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路徑,來評論臺裔旅美學者岳心怡(S

ydney Hsin-I Yueh)《臺灣大眾文化與認同政治:撒嬌世代》。

臺灣哲學研究期刊文獻之書目計量暨引文分析

為了解決thci核心期刊的問題,作者蘇怡玲 這樣論述:

哲學是人類最早以理智建構的學問,其探討一些根本性的問題,為當今一切學問之始源,亦蘊含了人文學的內涵。以量化研究方式探討人文學的研究不多,且欠缺進行臺灣哲學期刊文獻的全面性量化分析探討。為此,本研究使用書目計量暨引用文獻分析,利用國家圖書館「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aiwan Citation Index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簡稱TCI-HSS),探討臺灣哲學學門核心期刊及學術期刊之文獻產出及文獻引用情形。本研究具體探討1971年至2020年臺灣哲學期刊文獻發表情況與主題發展。第一部分為:臺灣哲學期刊發表文獻數量分佈與成長情形。臺灣哲

學領域期刊的作者分布情況。最多生產力的哲學學者排名。臺灣哲學領域期刊學者之各種主題著作、語文分布情形。臺灣哲學領域期刊學者學術成果,歷年研究主題趨勢概況。第二部分為:臺灣哲學期刊論文之引用情形。研究結果發現:1.哲學學科受宗教類主題文獻影響較多;2.臺灣哲學領域學者大量引用的資料類型為圖書;3.古籍與外文原典有典藏的價值;4.臺灣哲學現代新儒家最重要代表人物為牟宗三;5.臺灣哲學界三大研究主題是中國哲學、宗教研究、西方哲學。本研究依據前述研究發現,針對TCI-HSS資料庫、圖書資訊服務界提出相關建議,最後提出後續研究建議包括擴大蒐集哲學領域期刊範圍、以中文圖書分類法進行檢索,並使用全國圖書書目

資訊網(NBINet)做為資料蒐集工具、以及增加整理博碩士論文文獻。最後進行引用位置與引用行為的探討,俾便完整探究哲學領域學者引用文獻動機與目的等行為特徵或造成引用次數呈現極大落差現象之原因。

文化研究-第24期-2017春

為了解決thci核心期刊的問題,作者盧梅芬,伊藤徹,謝世忠等 這樣論述:

本刊為TSSCI收錄期刊 並獲101-103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A級期刊   《文化研究》為半年刊,自2005年創刊以來,秉持超越學科界限並且鼓勵批判對話的理念,針對文化議題的不同面向進行探討,期待能夠促成更多不同領域的學術對話,並且呈現具有導引性與當代性的研究成果。   《文化研究》已經被納入TSSCI以及THCI核心期刊。歷年來,《文化研究》吸引的稿件來自台灣、大陸、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歐美地區,成為跨地區之重要國際性華語學術期刊。除了展現了多重地理空間的交錯,本刊亦成為多元學科空間交會的連結點,包括文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

藝術研究、電影研究,而如同串流不同網際空間的「路由器」(Router),讓多重思想網域得以並存。這些學術功力紮實而思想活潑的研究論文挑戰學科界限,面對文化議題,開闢出各自不同的思考道路,更凸顯了Router的古典意義:「路徑拓展者」(route + er)。每一位作者,都是「路徑拓展者」;每一篇文章,在傳遞思考的路徑中,也替《文化研究》這份刊物不斷重新界定自身。   24期收錄的五篇研究論文隱隱浮現了共同的關切,也就是對應於國家化或是治理性的集體展示技術之外的另類生命狀態。國家化的體制性思維,傾向於規劃、吸納、統攝、定位,並且展示,使其可見,以便自我證成,進而使治理機制得以順利而穩定地運作。

博物館及之中每一個環節都相互扣連,如同鑲嵌於龐大機器中的齒輪,依序定位;然而,生命卻有各種例外狀態出現,而以各種具有張力的位置,展演自身。

學術期刊評鑑制度對我國圖書資訊學期刊編輯和投稿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thci核心期刊的問題,作者林雅詩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瞭解期刊評鑑制度對於期刊編輯作業與投稿者投稿意願三者間之影響關係。期刊為學術發展與傳播的管道之一,為確保期刊正常運作及其內容品質達學術水準,藉由質性指標與量化指標來評鑑期刊之學術性與影響力。本研究期能透過期刊編輯編務工作之流程與制定,瞭解其受期刊評鑑和投稿意願的影響,進一步探討三者間相互影響之層面。為達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並輔以訪談法,研究者首先整理現行評鑑制度形式指標中有關編輯政策之項目,依據受訪對象不同設計「投稿者」和「期刊編輯」問卷,問卷回收後,進行期刊編輯訪談,瞭解投稿者選擇期刊投稿的考量和期刊編輯制定政策的參考,進一步探討期刊評鑑制度、期刊編輯與投稿意

願三者間之影響關係。本研究以圖書資訊學領域作為範疇,研究對象為國內相關系所之專任教師和圖書資訊學領域的期刊,分別回收39份投稿者問卷和10份期刊編輯問卷,以及11種期刊編輯訪談。本論文研究結果顯示:(一)期刊評鑑機制會影響期刊編輯方向,期刊編輯依據評鑑標準調整編輯作業;(二)評鑑結果會影響投稿意願,投稿者將核心期刊列為第一選擇;(三)嚴謹的期刊編輯作業能夠提升投稿意願,建立完善的審稿流程和編輯委員會制度,或訂定多元主題增加稿源。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論文針對評鑑單位、投稿者以及期刊編輯單位分別提出下列建議,對評鑑單位之建議:(一)依據學科、學門特性訂定不同之評量標準;(二)建議調整指標之比重,降

低因審查者主觀意識之影響;(三)尊重各期刊刊載之主體,對新興研究主題抱持開放態度。對投稿者之建議:(一)選擇與論著主要訴求之對象相符之期刊進行投稿;(二)持續進行學術研究或引領後進,並進行文獻之發表。對期刊編輯單位之建議:(一)收錄主題擴展,增加稿源之多元性、多樣性;(二)建構完整嚴謹之投稿、審稿、編輯、發行之機制與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