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32f410w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設計博士班 陳圳卿所指導 程東奕的 機器人的外觀形態特徵對於自我揭露意願與感知的影響 (2021),提出th-32f410w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機器人、外觀特徵、自我揭露、建立關係、劃分範疇。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博士班 林佳靜所指導 湯梅芬的 居家步行運動改善癌症病人睡眠品質及相關症狀之成效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癌症病人、居家運動訓練、睡眠障礙、遵從性、運動訓練、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睡眠品質、生活品質、疲憊、焦慮、憂鬱的重點而找出了 th-32f410w評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h-32f410w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機器人的外觀形態特徵對於自我揭露意願與感知的影響

為了解決th-32f410w評價的問題,作者程東奕 這樣論述:

建構一個人與機器人能夠友善社交的環境是許多學者認為的未來趨勢,隨著機器人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空間,各種造形特徵的機器人應運而生。然而,不同的造形特徵會帶給人不同的意象感受,並且讓人產生趨近或者遠離的情感意願。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機器人的外觀形態特徵對於人的自我揭露意願與感知,並試圖找出人對於機器人外觀形態特徵的劃分範疇,期能豐富人機互動的研究,並提出適切的設計準則。 本研究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透過工作坊形式的焦點團體訪談,運用KJ法和專家評估法並行的混合方式,對機器人外觀形態特徵的認知進行探討。第二階段為建構具有不同空間距離的情境故事文本,再以人際關係之自我揭露意願量表為基礎進行人對機器

人自我揭露意願之量表設計。第三階段則是從第一階段實驗中所定義的10個機器人群體各選出一名具代表性的機器人為受測樣本,並依據第二階段所建構的4個空間距離之情境故事文本與人對機器人進行自我揭露之意願程度量表,探討面對不同外觀形態特徵之機器人進行自我揭露時的意願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人面對機器人最先注意到的外觀特徵的劃分範疇為「五體存在的明顯度」,其下位層級依序為「足部有無」、「眼睛靈活度高低」、「頭身比例是否1:1」。根據範疇劃分之結果提出各範疇所對應的意象感受命名分為「穩固可靠」、「穩固呆板」、「動態陪伴」、「靜態陪伴」、「靈巧功能」、「靈巧社交」、「類真人」、「寵物」、「特規的」和「功能

不明」等10個群體。而在這10類機器人群體中,會讓人產生正向自我揭露意願的外觀形態特徵之機器人類別僅有3類,分別是「寵物」、「動態陪伴」與「靜態陪伴」,其中又以「寵物」的外觀形態特徵最能引發人的自我揭露意願。 當機器人的外觀形態具有明顯的五體特徵時,容易讓人感受到機器人的功能性及意象,但亦會讓人產生較高的威脅感,其中又以足部的特徵感受最為明顯。為了提升人對機器人自我揭露的意願,本研究提出五點設計準則建議:(1)避開恐怖谷效應。(2)機器人的頭與身體的比例關係可參考嬰兒比例。(3)提升面部表情的靈活度。(4)身形外觀特徵以圓潤為主或是以寵物為參考。(5)降低機器人的四肢外觀形態強度,尤其是

減少足部特徵所帶來的威脅。本研究希望能藉由上述之設計準則,讓人與「科技物」的對話與互動更為親近,進而設計出更適合與人建立關係之機器人形態。

居家步行運動改善癌症病人睡眠品質及相關症狀之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th-32f410w評價的問題,作者湯梅芬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論文名稱:居家步行運動改善癌症病人睡眠品質及相關症狀之成效探討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研究生姓名:湯梅芬畢業時間:一百零九年第二學期指導教授:林佳靜教授 本研究為探討居家步行運動對於改善癌症病人睡眠品質及相關症狀成效的系列研究。本系列研究包含三個主要子計畫,第一、改善癌症病人睡眠障礙之居家運動訓練:遵從性及預測因子之探討;第二、步行運動比瑜珈運動更有效果,對於改善癌症病人睡眠障礙之成效-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第三、不同時間的運動訓練對改善肺癌病人睡眠品質、生活品質、疲憊程度、憂鬱與焦慮之成效探討。期望本系列研究成果,能累進癌症照護的實證新知,提供臨床醫護人員照護之

參考,進而提升癌症病人的照護品質。子研究一:改善癌症病人睡眠障礙之居家運動訓練:遵從性及預測因子之探討研究背景:睡眠障礙已普遍成為癌症病人最明顯的症狀困擾之一,居家運動訓練亦已被證實能改善其睡眠障礙程度, 然而探討癌症病人居家運動訓練遵從性預測因子的相關研究仍相當缺乏。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癌症病人居家運動訓練遵從性及其預測因子。研究方法:本研究採類實驗法研究設計,以立意選樣方式納入36位研究個案,進行為期八週的居家運動訓練。研究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個案於接受居家運動訓練後第四週(t = -8.99, p = .00)及第八週(t = -10.19, p = .00),其睡眠時數均與居家運動訓練前之

睡眠時數,具統計上之顯著差異,此外,72.2%之納入個案,平日無規律運動之習慣,在經由八週的居家運動訓練指導介入後,約有83.5%之個案能實際遵行居家運動訓練。人口學變項中以「先前有無規律的運動習慣」及「經歷睡眠障礙的時間長短」二項,與運動次數之間達統計上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於多元線性迴歸模式中,以運動次數為依變項,將「先前有無規律的運動習慣」及「經歷睡眠障礙的時間長短」列為自變項,整體解釋力為37.2%。研究結論:本研究結果建議,將「先前有無規律的運動習慣」及「經歷睡眠障礙的時間長短」二項列入癌症病人運動遵從性之預測因子,並提供未來擬定癌症病人運動介入計劃,或執行衛生教育時之參考,以有效提昇

癌症病人居家運動訓練的持續性與生活品質。關鍵字:癌症病人、居家運動訓練、睡眠障礙、遵從性子研究二:步行運動比瑜珈更有效果對於改善癌症病人睡眠障礙之成效-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背景:探討步行運動是否比瑜伽運動能更有效地改善癌症患者的睡眠障礙。研究方法:納入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一)、文獻資料來源:採系統性回顧法,關鍵字為:「腫瘤 ( neoplasms [MeSH])」、「癌症(cancer[MeSH])」、「步行(walking[MeSH])」、「睡眠(sleep [MeSH])」、「瑜珈(yoga [MeSH])」。搜尋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CINAHL)、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與華藝線上圖書館等資料庫,以及納入評論的文章中參考文獻列表。文章搜尋出版日期自199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論文。運用“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tool forassess the risk of bias"評價研究品質,萃取後的資料採用Comprehensive Met

a-Analysis 2.0軟體進行統合分析。(一) 文獻資料的萃取:納入標準:(1)研究樣本:成年患者(20歲)具有任何癌症診斷,包括已完成癌症治療者;(2)實驗組:至少進行步行或瑜伽任何一項運動的介入措施;(3)對照組:包括未進行步行或瑜伽運動者;或研究結束後才接受步行或瑜伽運動者(等待名單);(4)研究結果:須包含介入措施後,參與者的睡眠障礙改善情形;(5)必須為RCT的研究設計;(6)僅納入以中文或英文撰寫的全文文章。由兩位審稿人(MT,HC)獨立評估每篇文章是否符合納入標準,若評讀結果不一致時,請第三位獨立審核者,進行評讀直到達成共識。研究結果:本研究納入25篇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文

章,共有1918名參與者。25篇研究文章中,以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為最常用的結果測量工具,中等強度的步行運動是被廣泛運用的介入措施。總體而言,與瑜伽運動相比,步行運動顯著改善了癌症患者的睡眠障礙(P = 0.01)。進一步於步行運動與瑜伽運動兩種型態介入措施的次族群分析結果中,分別觀察到具統計學上顯著的差異,包括:步行運動的遵從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