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ket訊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建築藝術研究所 呂理煌所指導 徐莘的 場域酵母-漫遊者的動態詮釋 政大東側校園創作探討 (2014),提出locket訊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漫遊、場域酵母、殖入、意象、動態詮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漁業科學研究所 蔡懷楨所指導 熊漢昌的 鮪魚與深海性黑龍魚視紫質基因之分子選殖與結構分析 (1999),提出因為有 視紫質、鮪魚、黑龍魚、上游調控區域的重點而找出了 locket訊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locket訊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場域酵母-漫遊者的動態詮釋 政大東側校園創作探討

為了解決locket訊息的問題,作者徐莘 這樣論述:

2013到2014年間,建築繁殖場團隊受邀在台北市文山區的政治大學參與了一場全面性的環境藝術行動,以團隊成員的身體感受與內心體會,在校園中位置關鍵的點上殖入作品,使其生根發芽。在其中遊走休憩的人,腦中接收到空間中的訊息與刺激,而他們也以各自的使用方式回應著作品。這樣不斷往復的接收-回應關係,由於團隊成員長期進駐觀察而現地殖入的施作方式,得以推進而跳脫「文本-讀者」的單一方向,將創作者也拉進空間的對話中。成員們的共同幻想因此得以經由氛圍傳遞至使用者身上,而使用者也經由空間感受與記憶的累積,對於校園空間產生共同的意象,隨著時間不斷進行再詮釋。 筆者在建築繁殖場團隊的創作經驗中,體認

到「平台」實為界定空間關係的基本元素,以一個「面」作為單位。其沒有特定形式以及機能變化多元的特性,給人易於親近的感覺,在場域中往往成為引領人們開啟空間經驗的「場域酵母」。因此在創作中,筆者試圖將平台以層層疊加的方式殖入基地,從舊有的架構中重新界定空間,堆砌出新的路徑、節點、甚至地形。 本論文所探討的作品為學生餐廳憩賢樓旁的作品〈漫遊日光〉,位於東側校園,是一處較為隱蔽、受到忽視的區域。筆者試圖在校園制式而密集的空間規劃中,為學生、居民與過客提供一個逃離城市忙碌生活的漫遊之地。漫遊是一種隨興而自在的身體狀態,透過身體尺度的收縮舒張與不斷轉換的感官向度,在進入場域的人們心中,創造有如旅程一般

的空間體驗。人們在看似流浪的遊走中,進行著對自身與外部環境的探索,進而達到安適的心理狀態。

鮪魚與深海性黑龍魚視紫質基因之分子選殖與結構分析

為了解決locket訊息的問題,作者熊漢昌 這樣論述:

視紫質蛋白(Rhodopsin, Rho)位於視網膜的視桿細胞,主要的功能是把外界環境的光線轉換成神經訊息,是脊椎動物感應弱光的主要分子。我們選擇了兩種生活在不同光譜環境的魚類作為實驗材料:第一種是棲息在水深1000至5000公尺深海的黑龍魚,該處只有微弱的藍光和生物螢光;第二種是大洋迴游性的鮪魚,其生活在海水的表層。我們利用extender PCR的方法複殖了這兩種魚類的Rho基因,包括5端上游調控序列、coding region以及3端下游的序列。黑龍魚是第一種完整Rho基因被發表的深海魚類。 在Rho胺基酸序列的比對中發現,黑龍魚和鮪魚的Rho

均保有在結構上或功能上重要、在各物種間均保守的胺基酸。在其影響吸收光譜的胺基酸方面,黑龍魚的Rho在第83和第292位置分別是asparagine及serine,這兩個位置特殊的胺基酸可能造成Rho吸收光譜向短波長偏移,適應在深海微弱的藍光;而鮪魚Rho在第83和第292位置則為aspartate及alanine,與其餘水表層魚類的Rho相同。 在Rho基因上游調控區域的序列比對中,發現黑龍魚和鮪魚的Rho基因均具有與哺乳動物、鳥類Rho基因cis-element相近的BAT-1核心序列 (GGATTAN2-5ATTA) (-120 to -90),以及在鯉魚Rho基因位於

-52 to -46處其antisense那一股的序列與哺乳動物Rho基因的Ret-4核心序列同源性極高的GTAATCC (carp specific element)。然而在哺乳動物、鳥類和鯉魚Rho基因之間保守的NRE element (-75 to -64),黑龍魚和鮪魚Rho基因卻只具有其前半段TGCTGA的同源;而不具有後半段CAGCC的同源。而因CAGCC是鯉魚視網膜核蛋白結合的位置,且不被哺乳動物Nrl抗體所辨認 (馬, 1999),故推論魚類和哺乳動物結合在NRE上的核蛋白可能不盡相同,且作用在不同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