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earth比例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google earth比例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黛羚寫的 蓋自然的家屋:友善土地,就是友善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最新修訂版) 和賽門.加菲爾的 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04 年度3D 地圖服務務資料建置也說明:出Google Earth 3D API 服務及單獨產出各圖資服務KML 檔。並另將. 本案服務統一包裝成一個KMZ 檔供使用者下載於單機版Google Earth ... Google Earth 可視比例尺.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馬可孛羅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機械工程學研究所 黃美嬌所指導 陳舫儀的 松山機場附近建築物尾流對飛機降落安全之影響 (2021),提出google earth比例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機場風場、紊流模型、大氣邊界層、七節風標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李培芬所指導 徐志華的 台灣山麻雀棲地特徵與分布變動 (2020),提出因為有 山麻雀、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eBird賞鳥資料庫、Mann-Kendall 趨勢檢定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google earth比例尺的解答。

最後網站衛星地圖 - 華人百科則補充:而我們日常在Google Earth中所說的高清衛星地圖,就是特指由DigitalGlobe、GEOEYES、SPOT等公司 ... 航空攝影測量的實踐可以用來借鏡分析衛星影像與成圖比例尺的選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google earth比例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蓋自然的家屋:友善土地,就是友善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最新修訂版)

為了解決google earth比例尺的問題,作者林黛羚 這樣論述:

友善土地,就是友善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舊料屋、木架黏土屋、紙磚屋、網室屋、土磚屋、土團屋、木屋、老屋綠改造……「不論是運用最新環保技術建造出的節能屋,還是就地取材甚至是廢料蓋出來的機能房,除了分享如何打造有機家屋、過減碳生活;更告訴您如何善待週遭土地、與環境共生,與鄰里建立社群關係,真正生活紮根於此!」用自然、有機的方式長出來的家屋,讓家人住得更幸福!◎收錄以傳統及回收材料,由屋主親自動手打造的友善土地的住宅。◎收錄木架黏土屋、土團屋、紙磚屋,最綠色環保省能的自然建築。◎收錄老屋翻新綠改造!潮溼陰暗的房子大變身為採光通風的家。※自己動手做:房子是親手蓋的、菜是自己種的、傢俱是自己做的、舊料再生的

、窗簾布是朋友染的,甚至連衣服,都可以是自己手縫的。※在地素材:使用基地或周遭環境的素材。例如挖出來的石頭與土壤,當做日後的牆體材料。砍下的木頭做為日後的工具或傢俱。※順應環境氣候:不同的屋主,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西晒、結露、東北季風及颱風等氣候問題。位於海邊、都市與深山,遇到的氣候狀況各不相同,也會有不同的解法,甚至化缺點為優勢。※垃圾減量:老房子在拆除時,能夠不丟棄的材料就回收或送人。可以不拆除、堪用的部分就留著,使廢棄物減量、新舊材料並存。※再生再利用:將看過的報紙經過處理變成紙磚、老房子拆下的木料、門窗成為素材,用過的材料經過再生、再處理,成為便宜又天然的建材。在本書裡,有著一群走在趨勢

前頭的人,最年輕的三十二歲、最年長的六十歲,他們要不是已經跳脫、要不就是從未參與過主流體制,他們憑著「日子就是要這樣過」的理直氣壯,去過自己理想中的生活。這次的旅程,對我來說,實在是大開眼界了。他們大致上有一些共通點,生活簡樸、汗水淋漓、笑的開懷、不隨波逐流、對生命充滿好奇心與熱情。我想,他們都找到了青松所提到的「心安的節奏」,而遲早,大家都會慢慢跟上他們的腳步。「好舒服的風,起霧了/飄雨,飄到臉上/看那邊的霧,看鳥飛/晚上,躺在那裡,看月亮/然後,睡覺/就是這麼舒服!」這是南投水里自己動手蓋房子的阿忠八歲的女兒愛真,爬上家裡屋頂漫走時,隨性自然的哼唱,天生的小詩人率真地唱出了每個人心裡對「家

」最原初的想望。《蓋自然的家屋:友善土地,就是友善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便是在這份對「家屋」與自然連結的想望上,尋訪了十六位屋主及他們親自動手打造的自然家屋。 作者簡介林黛羚林黛羚,綽號阿羚,豐原人。 住連棟透天長大,仰慕自然生活的都市俗,友善生活記錄者,記錄友善住居、工作場域及生活態度。 至今記錄有友善生活包括《想住一輩子的家》、《這輩子 一定要當一次農夫》、《會說故事的空間:好感辦公室》、《老屋綠改造》、《樂在原木生活》、《蓋自然的家屋》、《改造老房子》及《蓋綠色的房子》等書。 臉書粉絲專頁:〈林黛羚〉部落格:alingling.blogspot.com相關著作:《改造老房子:住在光影與記

憶交會的家(最新修訂版)》《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改造老房子,完成一輩子的夢想.家》《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 序:自然人,野房子Part I 有機材料-自然屋01桃園.中壢→自然手感建築→家的freestyle不論是網室屋或即將完成的木架黏土屋,代賢與仲仁蓋房子的概念都讓我印象深刻。仲仁先透過書籍及施工經驗去擷取自然建築的關鍵資訊,然後就以這些資訊為材料,開始發揮屬於自己個性的房子。他們不拘泥於形式、也不想直接copy國外自然屋,自己嘗試揣摩出材料的比例與工法的創意,巧妙多變……02南投.水里→自然材再利用→順著自然的韻律過日子飄雨飄到臉上,看那

邊的霧、看鳥飛;晚上躺在那裡,看月亮;然後睡覺,就是這麼舒服!03嘉義.番路→山上的發桂家→被祝福的土地與房子當你懂得呵護、尊重與讚美土地上的動植物時,你會得到相對回饋。發桂家的這塊土地與森林,即使是深夜,散發的仍是友善的氣息。發哥親手敲敲釘釘、機動調整,例如蓋到一半覺得衛浴長得像廚房,那就改成廚房等充滿直覺的決定,小屋宛如在故事一開始好久好久以前……就已經存在了。04高雄.美濃→木架黏土屋→用汗水和笑聲蓋的房子現代水泥住宅成為主流之後,高傑恐怕是國內第一位發起協力蓋木架黏土屋的「屋主」吧!他重現了阿公阿嬤時代的造屋方式,呼朋引伴一起開心蓋房子,在歷經三年半之後完工。雖然初衷是想要省錢,不過最

後得到許多金錢也換不到的真摯情誼,以及健康涼爽的自然建築!05屏東.里港→Love, Peace & Freedom→敲敲打打Just can''t stop其實應該稱它為「紙磚屋」,不過因為它是國內第一家用回收報紙做成的可住人的房子,「報紙屋」已經成為它的稱號。然而,「大茉莉農莊」精采的部分,可不只是「報紙屋」,從土地的設計、植栽到屋主對資源的珍惜與回收,都是十分令人敬佩的!06台東.東河→土團屋→揉捏而成的手工房子什麼樣的人,會願意不計時間代價,用一顆顆的土丸子,又搓又擠又壓地堆成厚實的土牆?什麼樣的經歷與成長環境,會讓人對大地不敢冒然、會對土地及大樹產生疼惜之心?透過這間土團屋自然建築,

來聽聽簡姊的故事吧!Part II 活用回收材-再生住宅07宜蘭.員山→夢想的feedback→心安的節奏我只要在田裡持續耕作,我就有一個基本生計;我只要在田裡持續耕作,我就對環境有發聲的機會;我只要在田裡持續耕作,我就能持續影響周遭的人事物;這樣,就很完美啦!08宜蘭.冬山→友善土地、友善的家→生活才是主角,不是房子為了讓孩子接受完整的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綺文與吉仁從台北移民到宜蘭,並在有限的預算內,以十個友善的設計觀點蓋了一間房子,同時善用土地資源,朝著提高糧食自給率的理想生活邁進!09花蓮市→愛的移動城堡→老爸送給女兒的承諾這間房子名叫「蘇湖」,因為它座落在

湖畔的蘇家三合院旁,是愛、想像與實踐的結晶。敏敏,本故事的主角,剛滿十歲,蘇湖的發想者。而她的母親蘇湘芬以及父親許先生,則是敏敏的造夢者,至今仍持續不斷地為敏敏編織新的夢想!10台東.太麻里→從一頂帳篷開始→玩家,玩自己的家!走一趟輝哥與文麗姊的家,不但讓我開車技術升級,也是居住方式的震撼教育。他們的生活同時強調連結土地、手動價值、分享生活及減法農法。手動價值是輝哥對「玩」的延伸,從共棲寮乃至於眺望臥室,都已經超越單純的DIY,而是包含著享受自然、玩樂人生的目的。11台東.卑南→有機生活→自給自足的鄉居生活簡單大方的小鐵皮屋,讓夫妻倆得以在退休之後,享受悠閒的鄉居生活。透過停止使用農藥,並搭配

各類果樹林木混種,讓原本只是單一生產酪梨的土地得以休養生息,現在,夫妻倆過著幾乎自給自足的生活,並浸淫在各種令人讚嘆的生態驚喜之中!12台東.都蘭→廢木變藝術→在太平洋崖上的小屋從台東市開車前往都蘭的路上,一定會經過飛魚.夏曼的家。透過Google地圖看都蘭一帶,飛魚的家是台十一線上最靠近海岸邊的民宅,後院板凳拉出去就是太平洋,地形是臨海懸崖的岩岸,房子與海的高度落差約在二十公尺左右。住在這間房子裡,隨時得以享受海風、海景、海聲……13南投.埔里→不只是貨櫃屋→跳脫迴圈,築Dream Box剛看到Julia和KH的家,一開始還理不出頭緒。有貨櫃、有曲線型的鐵皮屋頂、磚牆,後兩者一看就不是貨櫃屋

的材質啊!那到底什麼是主結構?哪些範圍又是貨櫃空間?Julia和KH是怎麼交錯使用?走在其中猶如試圖破解詭異的空間謎題,滿是驚喜!Part III老屋綠改造14台北市→老屋綠改造→用功的屋主vs.發光的工班簡直像是把透天改造當成益智遊戲在玩的阿立先生,以打造綠房子為宗旨,邊看展覽邊參與實作、與工班一起參與施工、還分享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給工班。長達十個月的施工期,歷經三個強颱,持續討論與分享、添加新構想……完工後,屋主與工班已經情同患難兄弟,房子的各個角落,可以看出屋主的創意設計……15台北市→老屋綠改造→美好時光的移築與再生因為房子旁種的山茶花,讓Sherry回想起童年的家,決定買下這間老房子。

幫忙改造設計的Peter,以少拆、少丟、多回收再利用為出發點,幫老房子穿上隔熱又隔絕濕氣的外衣,室內並發揮Form follows function︵形隨機能︶的簡約概念,辛苦了半年,終於完成了心目中的Green Villa。16彰化市→平價綠建築→維持老屋骨架的關鍵式改造這間謝孟霖買下的二十九歲老透天,之前未被善待,屋裡充斥著壁癌、霉味、油垢、老鼠與髒亂。因為不想製造垃圾,新屋主希望老屋的拆除量降到最低,決定用現有格局與骨架為基礎、投入約三百萬元的預算,以﹁關鍵改造﹂的方法,融入通風、採光、雨水回收、隔熱、熱泵系統等五項零耗能或低耗能設計。這是他對環境資源所盡的一份心意,也為全家人長期居住創

造舒適又省錢的生活。附錄老屋細部防水措施、連棟透天拆除過程 、火箭爐製作 自序自然人,野房子  當您想像心目中的房子時,是從現有既存的房子樣式中去選擇、還是從無到有自行描繪出來?你有想過也許有可能住沒有直線與直角的房子嗎?幫自家老厝改造時,有從平價綠房子的角度思考嗎?有想過除了水泥之外的建築素材嗎?甚至,不論您是男生或女生,有想過要可以透過自己的雙手蓋房子嗎?  這次再繞台灣一圈又一半,接收到許許多多的震撼教育,尤其以親手蓋房子這件事。像是輝哥跟我說,他父執輩那一代,雖都是務農,但都會蓋房子,與親戚合力把村莊裡的房子輪流蓋起來,所以他覺得自己蓋一間共棲寮是很自然的事。水里阿

忠在小時候蓋過鴿舍,長大後就蓋出兩層樓有旋轉樓梯的木屋.而且921地震後房子斜了,就把它給拉直就好了!他們把蓋房子視為成天生本領、把維修換新看成跟呼吸一樣理所當然。  除此之外,書中的屋主們多都是跳脫傳統價值觀的人。他們的思路不受拘束,像是阿立與謝兄的老屋綠改造,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實驗推敲從中找出綠改造的解法,實踐自己對環境的一份心意。  有的則是所謂的自然人,他們習慣於蚊蟲的偶爾出現、走路時腳邊會有花草輕拂、想吃什麼就自己種、自己釀,需要什麼家具就自己做,他們對自然中的動植物比較敏感,透過觀察與順從自然,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書中的屋主們,大致上有一些共通點,生活簡樸、貼近自然、汗水淋漓

、笑得開懷、不隨波逐流、對生命充滿好奇心與熱情。所以,這些房子是他們「自然的家屋」,他們有的找到了青松所提到的「心安的節奏」、有的則稍微沾過「狂喜自由」的邊邊,他們走在時代的尖端,分享居住與生活的智慧。遲早,玩膩了現代遊戲規則的人,都會慢慢跟上他們的腳步。  以下是本書中的幾項特點,稍作整理如下,但屋主精采豐富的人生故事則要慢慢看了。  ◎自己動手做:房子是親手蓋的、菜是自己種的、家具是自己做的、舊料再生的、窗簾布是朋友染的,甚至連衣服,都可以是自己手縫的。  ◎自然建築:自然建築的種類與差別,主要在於牆體的施工方式。包括土團(Cob)、土磚(Adobe,似台灣早期的土角厝)、斷木土牆(Cor

dwood,本書代賢家的東面牆)、紙磚牆(Paper Crete,本書的大茉莉農莊)、茅草牆(Straw bale)、客土袋(Earth Bag,在《蓋綠色的房子》中的村上家)...等很多種工法可選擇,但共同點是對土地友善、擅用既成資源。例如挖出來的石頭與土壤,當做日後的牆體材料。砍下的木頭作為日後的工具或家具。  ◎場所感:有時候,場所的狀況甚至也會影響房子的設計與造形。不同的屋主,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西晒、結露、東北季風及颱風等氣候問題,有務農的則會規劃土地的用途。位於海邊、都市與深山,遇到的氣候狀況各不相同,也會有不同的解法,甚至化缺點為優勢。  ◎最小拆除量:除非是整棟嚴重損毀或脆弱不堪

,不然拆除時建議不要大動,能夠不丟棄的材料就回收或送人。可以不拆除、堪用的部分就留著,使廢棄物減量、新舊材料並存。  ◎再生再利用:將看過的報紙經過處理變成紙磚、老房子拆下的木料、門窗成為素材,用過的材料經過再生、再處理,成為便宜又天然的建材。  容我強調,本書並不與所謂樂活、慢活、綠能經濟、綠色科技等時尚名詞搭上邊。而屋主的生活態度,也不是一時的流行,而是以長遠來看,對人類及環境都會比較有益的方式。  最後,我要祝福每一位翻開這本書的人,內心將種下一顆幸福種子,它將慢慢萌生、成長、茁壯,讓您有勇氣去實現理想中的生活!

松山機場附近建築物尾流對飛機降落安全之影響

為了解決google earth比例尺的問題,作者陳舫儀 這樣論述:

當大氣邊界層風場流經機場航廈及附近建築物時,容易在背風側產生渦流,而這些渦流可能到達跑道,嚴重時影響飛機降落安全。本研究以松山機場做為研究對象,透過RANS(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紊流模型進行計算流體力學模擬(CFD),探討不同數值模型(航廈模型、住宅區簡易模型、及住宅區複雜模型)在不同風向(南南東風、東南風、及東南東風)、不同參考風速(25.7m/s、15m/s、及4.9m/s) 下,渦流對跑道附近流場之影響,研究並以四種不同紊流模型(k-ε standard、k-ε RNG、k-ε realizable、及k-ω SST),探討最適合描述此類流場

之紊流模型。在進行模擬結果分析時,主要先透過流線圖及局部速度分布來評斷流場結構的合理性,接著透過本論文中蒐集整理各文獻後所得到的三種飛安標準進行飛安分析,包含廣義七節風標準(7 knots criteria)、低空風切警告標準(Low-level Wind-shear Alert System, LLAWS)、及紊流動能標準。本研究並針對廣義七節風標準提出兩種量化指標:危險距離比例及危險指標,企圖將危險性量化。研究結果發現,在吹南南東風時,因西側住宅區所引起的建築物尾流對降落區風場影響最劇烈,因此降落危險性也最高;而東南東風下較無渦流形成,降落安全性較高。使用四種不同紊流模型進行模擬所得到的流

場結構大致相同,但k-ε realizable模型所得到的局部風速分布與其餘三者差異較大,合理判斷應避免使用此模型。此外,依據飛安規範的定量分析可知,使用k-ε RNG及k-ω SST兩種模型得到的風場最為危險,在考慮安全至上的前提下,判定使用此兩種模型進行降落安全評估最為合適。經由比較住宅區複雜、簡化模型的模擬結果可知,使用簡化模型確實會低估降落危險性,但若需考慮計算成本及時間,可先以簡化模型進行初步流場結構分析。

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

為了解決google earth比例尺的問題,作者賽門.加菲爾 這樣論述:

  從地圖看歷史──第一本全方位、最完整的地圖文明史   從亞歷山大圖書館到Google Maps,從石刻地圖到GPS定位系統,   地圖是如何反映歷史、影響文化,見證變遷和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古希臘人如何得知世界有多大?   托勒密後的黑暗中世紀,如何藉由印刷工藝「文藝復興」?   瓦爾德澤米勒地圖的十二板塊,說明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場騙局?   在平面上呈現弧形表面,麥卡托如何成為現代製圖之父?   當Google Maps掌握了定義和呈現世界的權力,我們的未來要往那裡去?   想像一個沒有地圖的世界,人們如何旅行?現在手機裡有地圖,電腦上有Google Map

s, Facebook的出現更繪出一幅新的社群圖譜──數位革命對地圖的改變遠超過各時期所有地圖學的總合。讓我們回到一萬四千年前,穴居人首次在石頭上刻下地圖開始,是否地圖的產生──甚至啟動了人類大腦的擴張與發展?   關於地圖的事實代表一本世界演變史:西元前的扁平世界,中世紀的宗教奇想,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十六世紀晚期的三角測量、十八世紀的經度確立、二十世紀的飛航與空中觀測。到了今日,拜全球定位系統、衛星導航之賜──世界的中心不再是耶路撒冷或是帝國首都,我們開始Me-Mapping──從自己的位置規劃路線。走到哪裡,「你」就是地圖,就是世界旋轉的樞紐。地圖確實描述每個時代對世界的看法,掌握

你我之所以為人的線索,並反映出發現與好奇,衝突與毀滅──也標記出權力的更迭。   地圖即故事,地圖即生命。地圖的力量能迷惑、能振奮、能煽動,能無聲傳遞迷人的故事,講述我們曾經經歷以及即將前往之處。作者以其獨特的眼界,解說地圖如何表達、又如何巧妙在時間長流中重塑了歷史。地圖在這本書中,不僅是用來觀察周遭世界的跳板,還反映出更具定位的自己。   (如果蘋果公司讀過這本書,應該就不會在地圖軟體上跌了這麼大一跤。) 本書特色   1. 一場想像大展:橫跨一萬六千年,超過130張地圖,內容包羅萬象   古希臘損毀已久的世界圖像、世界各地大學的馳名珍藏、大英圖書館令人讚嘆不絕的珍品、來自世界

各地的稀世文物,包括手稿、航海圖、地圖集、螢幕截圖以及手機App。   2. 地圖嚮導帶路:介紹史上留名的偉大製圖家,和鮮為人知的地圖奇人   自吹自擂的商人、吹毛求疵的測量員、天馬行空的哲學家、一擲千金的收藏家、不可輕信的航海家、初出茅廬的地球儀匠、緊張兮兮的館長以及貪得無厭的征服者。還有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托勒密、馬可波羅、邱吉爾和印第安納瓊斯。   3. 資料無所不包:新奇詭異的地圖和前所未聞的地圖軼事,都在「地圖大小事」單元中   藏寶圖、龍出沒地圖、謀殺案地圖、火星上的地圖。窮人與富豪地圖、電影地圖與藏寶地圖、獵捕章魚用的地圖、非洲詐騙地圖、南極洲地圖,還有那些烏有之地的地

圖。 深度推薦   【PChome Online 董事長】詹宏志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洪致文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執行長兼總編輯】李永適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 專文推薦   【作家】張國立   【文史工作者、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國際盛讚   作者憑藉他對地圖的熱情,在這本書中帶領讀者沿著每一張地圖開啟一片嶄新的視野。──今日美國報   作者連結了古老的地圖藝術和現代科學的製圖法,滿足地理迷無盡的需求,每位讀者都可以從中學到關於地圖的他種知識。這本書扮演了唯一的橋樑。──匹茲堡郵報   這是一

本傑出的地圖作品,好看又有趣。──華盛頓郵報   面對「地圖」這種可能極度無聊、只有少數人有興趣的主題,作者竟然有能力寫出這樣一本有熱情、有內容,但又不枯燥的好書。《地圖的歷史》是一本珍貴的好書,有趣、機智,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看下去,純粹就是好看。──西雅圖時報   這本書紀錄了自古以來關於地圖的奇聞軼事,同時探索地圖是如何形塑人類的文化。──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作者的新書記錄了地圖史的演進,以及為何地圖在人類生活中扮演如此關鍵的角色。──閣樓雜誌   個性,軼事,地圖珍品,作者從人類的角度解讀地圖,才使這本書這麼好看,如此有可看性。──書評網站BookPage.com

  作者的寫作高超,書中所佈下的懸疑點,讓每一個章節讀起來就像在看一個精彩的短篇故事,或是懸疑短篇。這本書無所不包又藏有深度。──美國史密森尼雜誌   這是一次對地圖羅曼史的精彩進擊,也是一個關於地圖完美而有趣的展演,不斷刺激著我們的想像力。──科克斯書評   充滿啟發性,而且完全無法停止閱讀,作者學識的程度和廣度十分驚人,而機智的文筆讓本書像是一本歡樂的文學指南。──書單雜誌   讀者將會從一萬六千年的地圖歷史中得到極大的樂趣。──圖書館期刊星級評論   精彩萬分,如果漫遊世界是你生命的燃料,那就讀下去吧!──美國科普作家戴瓦•梭貝爾(Dava Sobel)   如果

想找人寫出我們對地圖的熱愛,除了賽門.加菲爾之外不會有更好的人選。他是一個大師,混合了地圖的奇聞軼事和他活靈活現的文筆,引人入勝。──英國Condé Nast Traveller雜誌   實在太扣人心弦了!──英國每日郵報   作者極有天賦,能把他對地圖深度的熱情和吸引讀者的能力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泰晤士報   《地圖的歷史》將帶領你到嶄新的世界遨遊,帶著遠古的地圖描繪出帝國的興衰,真的是一本傑出的好書。──英國獨立報   作者讓他豐富又專業的研究自己說話,藉此幫助讀者發現生活中微小的事物是如此重要、有價值又美好,這已經超越地圖這個工具本身的意義了。──英國每日電訊報

作者簡介 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   生於英國,是一位記者同時也是作家。他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早年曾為BBC寫過紀錄片劇本,也替英國獨立報、觀察家報等媒體撰文。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很著迷於地圖。除了《地圖的歷史》之外,還有《工業的黑暗》(The Dark Side of the Industry)、《淡紫色──改變世界的顏色》(2002,商周出版)等多本頗具盛名的著作,2010年的作品《字體故事:西文字體的美麗傳奇》(Just My Type)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更以《純真的盡頭:AIDS在英國》榮獲毛姆獎。 譯者簡介 鄭郁欣   師大譯研所畢,喜歡

想像、喜歡文字、喜歡講故事的兼職譯者。 推薦序|天堂般美好的科學 謝哲青 推薦序|地圖指引的是夢想 張國立 序|致地圖之愛 戴瓦.梭貝爾(Dava Sobel) 引言|自己形成的地圖 第一章|天才知道的事 古希臘人──埃拉托斯特尼與托勒密──最初如何測量出世界的大小與形狀,並找出我們所在的位置。 第二章|出賣世界的人 英國最珍貴的地圖寶藏──中世紀世界地圖──為了整修漏水屋頂而被送到拍賣會的那一天。 【地圖大小事】時值一二五○年,你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嗎? 第三章|成形中的世界 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世界──極地現身。 【地圖大小事】這裡有龍 第四章|威尼斯、中國與訪

月之旅 義大利人如何成為世界第一的製圖者,然後是德國人、荷蘭人。一名威尼斯修士如何發現東方之謎,最後落腳於月球。 第五章|神祕的文蘭島 古斯堪地那維亞人是否在哥倫布之前就抵達美洲並繪製成圖?或者這是最耐人尋味的地圖偽作最美好的時刻? 第六章|歡迎來到亞美利戈 托勒密於歐洲再現,美洲錯以他人為名。 【地圖大小事】加州是個島 第七章|麥卡托地圖好在哪裡? 世界於一五六九年時的模樣──時至今日,即使是聯合國也仍然偏好波斯特爾正方位等距投影。 【地圖大小事】保持沉默:德瑞克的銀之旅 第八章|世界盡在一書 地圖集於十七世紀的荷蘭蔚為風潮,《泰晤士報》也採行了地圖集,之後成為政治

宣傳工具。 【地圖大小事】獅子、老鷹與傑利蠑螈 第九章|繪製一幅城市地圖(沒有摺來疊去) 倫敦也有地圖風潮,是街道圖的先鋒者,而約翰.歐杰拜在《大不列顛地圖集》裡畫出了每一條主要道路。 第十章|英國地形測量局六則漸趨協調的故事 詹姆士黨叛亂促使英國創立地形測量局,廣及印度。不過野餐區的代表符號是什麼? 【地圖大小事】十九世紀的謀殺案地圖 第十一章|傳奇的空山山脈 一座無法通行的山脈綿延再綿延,直到一位法國軍官發現它根本不存在。 【地圖大小事】班傑明.莫雷爾的騙局真相 第十二章|霍亂與遏止它的地圖 地圖在尋找疾病成因中所扮演的角色。 【地圖大小事】與柏克及威爾斯一

起穿越澳洲 第十三章|金銀島:「X」表示寶藏在這裡 文學與生活中的藏寶圖。 第十四章|世界上最糟糕的旅程,前往最後畫上地圖的地方 探險家們如何不靠地圖找到南極,然後以自己的家人、朋友與敵人為之命名。 【地圖大小事】查爾斯.布思認為你品行不端 第十五章|皮女士與A到Z地圖 以走過倫敦兩萬三千條街道而聞名的女士,實際走過的路也許要少得多。 【地圖大小事】最大的地圖:貝克的倫敦地鐵路線圖 第十六章|一手掌握的地圖:旅遊指南簡史 穆雷與貝德克爾的精美摺頁圖讓位給另一個製圖黑暗時期。 【地圖大小事】巴利無法摺疊的地圖大小事 第十七章|北非諜影、哈利波特,以及珍妮佛.安妮斯頓

住的地方 布偶能靠地圖完美往來於各地,而我們能悄悄跟蹤大明星。 【地圖大小事】一場刺激逐兔的化裝舞會 第十八章|如何製作巨型地球儀 從零開始……當你原本是保齡球館老闆。 【地圖大小事】邱吉爾的地圖室 第十九章|最大的地圖商,最大的地圖賊 地圖有多麼誘人──吸引的都是什麼樣的業者和小偷? 【地圖大小事】女人看不懂地圖。噢,真的嗎? 第二十章|把車開進湖裡:衛星導航系統如何將世界裝進盒子裡 我們學著去看史上最無聊的飛行電影──憑藉全球定位系統,荷蘭人再次掌握世界地圖霸權。 【地圖大小事】火星運河 第二十一章|過關前進直往無界天際 地圖是遊戲,從拼圖到《戰國風雲》,

以及電玩可能是製圖未來的理由。 第二十二章|繪製大腦圖 計程車司機對神經科學的貢獻。 尾聲|即時且不間斷,無處不在的自我地圖 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一切。 謝詞 推薦序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洪致文   地圖是空間與人類之間,一種巧妙的連結。透過地圖,我們可以理解空間上的種種事物,也可以想像、甚至幻想空間的可能樣貌。追尋《地圖的歷史》,讓我們理解了人類與空間這種微妙關係的歷史演進,不止增加對於空間的理解,也更能探索人類是如何去描述空間、思考空間與想像空間。 推薦序2 天堂般美好的科學 【文史工作者、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我還是小伙子時

,對地圖懷抱著無比的熱情。我時常目不轉睛地盯著南美洲、非洲,或者是澳洲看上好幾個鐘頭,沉浸在探險的榮耀之中。那個時候,我們的世界還有許多未知的空白,而且每個空白都如此的誘人。當我看到地圖這塊迷人的未知時,我就會用手指著它說:『等我長大了,我要去那裡!』」 -康拉德(Joseph Conrad)・《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   二○一三年暮春,我動身前往奧地利,拜訪這座由哈布斯王朝打造的巴洛克之都維也納。位於市中心舊城區的國家圖書館(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是全世界最雄偉瑰麗的圖書館建築。歷經千年蒐羅,從托勒密王朝亞歷

山大圖書館莎草紙祭祀儀式目錄,七世紀拜占庭皇室御用日禱金頁書,九世紀巴格達阿拔斯王朝手工製作的緻密畫捲軸、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師歌川廣重(うたがわ ひろしげ)仙鶴堂版《東海道五十三次》版畫,到最新一期《費加洛報》社論的Snapshot影像檔案… 應有盡有。手稿、古本和珍本、樂譜、繪畫、圖表、照片、簽名和海報,以及世界語和其他語言的著作,這些收藏品是為了科學研究。擁有七百四十萬件文物及典籍收藏,賦予奧地利國家圖書館強烈且無可言喻的存在感。   我拜訪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為的是在中央大廳(Prunksaal)所展出的一張極其特殊的地理文獻:長六・七五公尺,寬三十四公分,由十一張羊皮所拼接而成的《普

丁格地圖》(Tabula Peutingeriana)。《普丁格地圖》是已知現存最古老的羅馬帝國地圖,最西從大西洋岸的海克力斯之柱──也就是今天伊比利半島南端直布羅陀巨巖(Rock of Gibraltar),一直到最東端的印度河流域及斯里蘭卡,是當時西方文明所認識的世界全貌。   不過,由於《普丁格地圖》並不是根據嚴謹的工程測量數據來繪製,因此在空間比例上有嚴重失真,羅馬人所熟悉的地中海世界就佔去地圖的百分之七十九,其他像是阿拉伯半島、印度次大陸與中國只佔地圖百分之二十左右。儘管如此,它仍是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之一。《普丁格地圖》用黑色來書寫城市與地名,聚落與聚落之間以紅線聯結,代表

陸地交通。黃色描摹陸地,海洋河川與湖泊則使用群青與孔雀石綠來表示。重要的地方與場所,則利用特殊的符號來標示,例如帝國首都羅馬、君士坦丁堡與安提阿,即使是第一次閱讀《普丁格地圖》,也可以迅速在密密麻麻的記號書寫中找出它們的所在。   《普丁格地圖》之所以重要,並不是因為它的精確性,因此,旅行者是不使用它來進行實務操作,《普丁格地圖》反映了羅馬人的世界觀。通過地圖的勾勒,我們看見了帝國疆域與霸權中心的圖像論述,簡單幾筆,就界定了羅馬人與外邦人的區別。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印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古諺的真實性。二○○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普丁格地圖》登錄為《世界記憶計劃》(Memory o

f the World Programme)的保存名單。   我被《普丁格地圖》的簡單與美好深深地吸引,實際上,人類運用圖像來紀錄空間資料的歷史相當久遠,早在世界還没有名字,人們還需要用手來指的年代,地圖就出現在生活之中。俄羅斯西伯利亞出土的海豹皮,透露出楚科奇人一萬八千年前遷徙捕獵的踪跡;位於阿爾及利亞的撒哈拉岩畫,隱藏了北非游牧先民跋涉取水的足跡,在南太平洋用植物編織的不規則藤網,是波里尼西亞人標識潮汐洋流與方位的航海圖。地圖(Map)這個字源自於拉丁文Mappa mundi,意思是「將世界繪在布上」,地圖以獨特的方式,描繪了世界與人的關係,並且教我們如何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自我定位。

  十八世紀愛爾蘭的思想家愛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1729 - 1797)曾經說過:「地理是關於塵世的學科,卻是如天堂般美好的科學」。當我們凝視地圖時,它也以獨特的方式形塑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與觀點。對於喜歡探險的人們,地圖上的未知永遠提供我們無限的想望與追求,哪裡有空白,就是我們出發的理由。 推薦序3 地圖指引的是夢想 【作家】張國立   一四九二年八月三日,當哥倫布帶著三艘帆船從西班牙南部的帕洛斯港出發往西尋找通往印度的航道時,他主要依賴的是西元二世紀羅馬帝國科學家托勒密所著的《地理學》,這本書裡包括了一幅傳奇性的世界地圖。   在相信地球是平的時代裡,托勒

密地圖顯示出弧狀的球形世界,對歐洲、地中海與北非有詳細的說明,也將大部分空間留給空曠的亞洲。在歐洲的西邊是細長的大西洋,然後,地球的另一面便消失了。   因此哥倫布拿著張完全沒有指引的地圖往西前進,他不怕途中遇到水怪,或掉進傳說中地球邊緣的深淵?   很多年前我見到托勒密的地圖,忽然間明白了,哥倫布在地圖上看到的不是航線、目的地,他看到的是似乎就在眼前的未知世界與夢想。   我養成看地圖的習慣始於高中,地理課本一冊冊,讀起來不知所云,可是配上地圖頓時發現其中的訣竅。從此一張張地圖,可以組成讀圖者的人生,例如我從日本JR火車上撕下來的北海道地圖,看著宗谷本線上的每一站,嗯,天鹽川溫泉

,若是泡一下湯,能融化低溫裡早凍僵的四肢;音威子府有車站蕎麥麵,碗面冒出的熱氣能使殘酷的冰雪變得可愛;還有稚內,毛蟹與港口旁倉庫內堆滿了的鯡魚,因而宗谷本線的終點不是稚內,是彈跳於口中的海鮮。這張地圖使我胃腸蠕動、胃液泛濫,所指引的絕非單絕的路線而已。   翻開另一張,《哈比人》小說最後面是折了四折的地圖,我瞪大眼蒐索,北方有堆滿寶藏的孤山,中間是精靈的森林,不需要電影,我已經能跟著比爾博無聲的腳步,走進托爾金想像中豐富的中土世界。   已故的詩人林燿德在他寫的希臘旅行散文裡配了手繪的地圖,愛琴海不再是夾於經緯線間的小座座小山,而是奧狄賽流浪的路線、海神波賽登舉著三叉戟冒出於海面、唱歌

使水手變成化石的女海妖。一下子,這幅引領我進入希臘神話的世界。   在威尼斯總督府的地圖室內,看著不同年代繪製的世界地圖,原來在那個時代,即使人們能去的地方有限,但他們儘可能地蒐集旅人口述的情報,運用想像把世界組合成真實與幻想、線條與浪漫的空間。   對,這才是地圖的真正價值。   《地圖的歷史》不僅藉著史料述說地圖如何成為今天的模樣,也沒忘記中世紀地圖的生動程度,因為地圖的某個角落竟然畫著一隻龍,配上警語:「注意,這裡有龍。」   地圖有生命,製圖人和他未來的讀者透過簡單的圖形交換對世界的期盼──這裡得說說我的一張地圖,那是父親留下一張手繪的地圖,他用毛筆畫出有山有水有些地名

的小小地圖,夾在被蛀蟲啃去好幾個角的《國富論》內。我一直不明白畫的是什麼地方,但心裡已經設定那個打「X」的點,或許是父親留給我的寶藏地點?   十多年前回到他的故鄉,將地圖給當地的朋友看,大家都不明白,直到一位坐在樓前蹺腳抽菸的大爺點著頭說:   「哪塊?這是城外的茅山。」   父親來自江蘇省的金壇市,原是茅山下的小鎮,據母親說,小時候他被送進這座道教名山當了幾年小道士。我坐了車再鼓足氣力拿著圖攀上山,當然沒有寶藏,不過我透過那張圖和早過世多年的父親做了深刻的交談,地圖上畫的是感情。   現在,每個人利用手機或GPS把起點和終點打上,幾條幾何曲線領著我們的汽車以最短捷徑去目的地

,地圖就如此被科技給歷史化了嗎?   不,GPS表現出的充其量是路線,無法跟地圖的永恆性與故事性相比,在《地圖的歷史》裡,重新找回夢想的力量,尤其是憑藉著這本書,說不定能找回幾千幾百年前失落的空間,不管它地理性或故事性的存在。   希望你以輕鬆的態度進入地圖的世界,閱讀其中隱藏的秘密,說不定你會比我成功,找到躲在角落裡的寶藏,也請留意,「這裡有龍」。 自己形成的地圖 二○一○年十二月,臉書發表了一幅新的世界地圖,既美麗又震撼。人們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世界地圖——螢藍色光芒的薄透細線,像絲網般籠罩整張地圖。這幅地圖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中國與亞洲幾乎不存在,而東非看起來像是沒入海裡了,有些國家

的位置也不太正確。這不是一張標記臉書全球使用者的地圖,而是臉書網絡所產生的地圖。這是一張同時由五億名製圖師所繪製的世界地圖。 臉書的實習工程師保羅.巴特勒,運用臉書的使用者中央資料庫,將使用者所在的經緯度與他們人際網絡地區的經緯度連結起來。巴特勒在他的部落格解釋道:「每一條線也許代表了旅行中結識的友人、旅居國外的家人,或是因為現實生活種種因素而久未聯繫的大學老同學。」 臉書當時有將近五億的使用者,因此他原先以為這會是一幅雜亂的地圖,紛亂的網線(就像早期電腦後方的樣子)最終會糾結成一團。巴特勒回憶道:「結果地圖開始繪製幾分鐘後,新的樣貌現身了,我有點訝異。預期中的一團亂轉變成一張詳細的世界地圖。

不只可以看見幾個大陸,一些國界也非常清楚。不過,真正讓我詫異的是這些線條所代表的不是海岸,不是河流或是政治邊界,而是人們真實的關係。」 在巴特勒創造出這幅地圖的前一年,我採訪過臉書的創始人馬克.祖克柏,這幅地圖完美體現了當時他所說的話:「臉書不是一個新的社群,而是將世界上所有既存的不同社群描繪出來。」 數位革命——如此精準地以臉書地圖的形式展現出來——對於地圖製圖的改變,遠超過各個時代以來所有地圖學的創新發明。手機裡有地圖,電腦上有Google Earth,我們越來越難記起以前沒有這些東西時我們是怎麼過的了。 我大概記得以前我們都會買那種摺疊地圖,或是那種只在新品時摺起來、之後再也沒摺起過的地

圖。或者我們會從架子上拖下重得可以讓人肩膀脫臼的地圖集,迅速翻閱索引,納悶著在美國到底有幾個地方叫斯普林菲爾德。

台灣山麻雀棲地特徵與分布變動

為了解決google earth比例尺的問題,作者徐志華 這樣論述:

生物的分布受到環境因子及生物因子所影響,人為造成的地景變化可能改變物種之間的關係以及族群數量。山麻雀(Passer cinnamomeus)在台灣是稀有留鳥,在2008年時被列入一級保育類動物,繁殖季時多出現於山區道路沿線且常與村落和墾殖活動有關,早期的數量普遍,但近年來族群的數量逐漸下降,許多地區的族群甚至已經消失,而原因仍然沒有定論,推測可能是與其他物種之間的競爭、棲息環境的改變或農藥的使用等等。為找出影響山麻雀族群下降的關鍵因子,本研究先使用eBird賞鳥資料庫建立全台山麻雀棲地的環境因子特徵,並挑選三個山麻雀過去在台灣的傳統棲地-台中市谷關、台東縣利稻和屏東縣霧台,與三個現存的棲地-

嘉義縣大埔、番路和梅山作為研究樣區。以Mann-Kendall 趨勢檢定法和Theil-Sen 斜率推估法分析樣區內時間尺度上之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平均值和標準差的趨勢及斜率,最後以Mann-Whitney-Pettit改變點檢定法分析趨勢之改變點。結果顯示山麻雀偏好在溫度變異大、降雨季節性明顯、NDVI平均值較高和NDVI標準差較小的區域,地景覆蓋則是農耕地中散布少量的建築物。樣區內的eBird資料顯示麻雀出現在山麻雀棲地的時間早晚,似乎不影響山麻雀族群消失與否;NDVI平均值的趨勢沒有一致性;NDVI

標準差則是在三個山麻雀已消失的樣區中有顯著上升的趨勢;地景改變的原因是天災影響及農作墾殖型態的改變。本研究推論山麻雀族群減少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與麻雀競爭所造成,而是因為棲地內的環境改變,希望此研究結果能對未來山麻雀研究方向及棲地保育提供一個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