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日本2023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國立臺灣大學 農藝學研究所 林順福所指導 梁師瑋的 利用分子標誌輔助回交改良酒米品種之抽穗期及千粒重 (2020),提出f1日本2023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酒米、抽穗期、千粒重、穀粒產量、分子輔助回交育種。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園藝學系所 張哲嘉所指導 陳妍華的 台灣桑樹種間雜交親和性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桑樹、種間雜交、親和性、花粉生體內活力、胚胎發育、果實發育、小果、種子、ISSR分子標記的重點而找出了 f1日本2023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f1日本2023,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利用分子標誌輔助回交改良酒米品種之抽穗期及千粒重

為了解決f1日本2023的問題,作者梁師瑋 這樣論述:

由於臺灣常有稻米產銷失衡的問題,釀造清酒為解決途徑之一,然而臺灣目前並無適合釀造清酒之專用稻米品種,直接引進日本的酒米品種則會因為過早抽穗而導致產量下降。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將臺灣的稉稻品種臺南16號所具有之晚抽穗及高千粒重基因以分子輔助回交育種的方式導入引進之日本酒米品種美山錦中,希望能改良引進酒米品種之抽穗期及千粒重。本研究以臺南16號為供給親及美山錦為輪迴親雜交獲得18株F1,並先後分別對130株BC1F1、33株BC2F1及92株BC3F1植株進行前景選拔,最後獲選1株具有目標性狀基因之BC3F1植株,將其自交產生93株BC3F2,再對其進行前景選拔和抽穗期、千粒重及稔實率等外表性狀

調查。本研究成功將2個晚抽穗(qDTH10-1/qDTH10-2和qDTH3-1)及1個高千粒重(qGwt9-1)基因座導入美山錦品種中,改良後的BC3F2個體之抽穗期可延長約20天,而千粒重則可提升約1.14克,且穀粒產量亦隨之提升28.11%,顯示以分子標誌選拔目標性狀可達到預期目標。同時,本研究也對BC2F1及BC3F1前景選拔獲選之植株進行遺傳背景分析,輪迴親遺傳背景比例分別約為80%及85%,顯示輪迴親遺傳背景所佔比例低於理論值。此外,本研究亦發現抽穗期與千粒重兩目標性狀間呈現顯著負相關,即過度延遲抽穗期將因增加穀粒數而使千粒重降低,且可能導致植株過高增加倒伏風險,並可能因生育期過長

而影響輪作制度及節水效益,因此後續品系之抽穗期選拔將以效應較大之qDTH10-1/qDTH10-2基因為主,而以效應較小的qDTH3-1基因為輔。此外,本研究亦使用帶有gs3對偶基因的臺南16號品種為供給親且同樣以美山錦品種為輪迴親進行回交,並先後分別對32株BC1F1及47株BC2F1進行前景選拔,試圖在除了上述抽穗期及千粒重基因外導入可增大粒型(千粒重)的gs3對偶基因,以期間接增加產量。綜合而言,本研究利用分子標誌輔助回交育種已成功改良優良酒米品種之抽穗期及千粒重等性狀,並已初步獲選具潛力之個體/品系,期望後續品系評估後可推薦適合臺灣栽培環境之優良酒米新品種。

台灣桑樹種間雜交親和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f1日本2023的問題,作者陳妍華 這樣論述:

摘要iAbstract iii目次 Outline v表目次viii圖目次ix緒言 Overview 1參考文獻 3第一章 前人研究 Literature Review 5一、 起源、分布與分類 5二、 用途與品種 6三、 植物學性狀 7四、 授粉、受精過程與影響因子 9五、 結實、果實發育、胚胎發育 11六、 桑樹育種及後裔檢定 14七、 分子標記技術應用於桑樹後裔檢定 18研究目的與試驗架構 19參考文獻 21第二章 以花粉生體內活力評估桑樹種間雜交親和性 Assessing interspecific crossing compatibility in

Mulberry (Morus spp.) in terms of in vivo pollen viability 26摘要 26一、 前言 27二、 材料與方法 28三、 結果 30四、 討論 32五、 結論 34六、 參考文獻 35Abstract 37第三章 種間雜交胚胎及果實型態與發育 Characterizing seed morphology, and embryo and fruit developments in interspecific crossed mulberry 49摘要 49一、 前言 50二、 材料與方法 52

三、 結果 54四、 討論 58五、 結論 61六、 參考文獻 62Abstract 64第四章 種間雜交對結實之影響及以分子標記進行後裔檢定 Effects of interspecific crossing on fruiting, and progeny analysis using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in mulberry 81摘要 81一、 前言 82二、 材料與方法 84三、 結果 88四、 討論 89五、 結論 92六、 參考文獻 93Abstract 96第五章 結論與

未來研究方向 111參考文獻 113附錄 114一、 石蠟切片製作與染色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