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el手袋款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chanel手袋款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黛娜·托馬斯寫的 奢侈的 和Jo EllisonJo Ellison的 VOGUE百年時尚專題系列:禮服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重慶大學 和積木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hanel手袋款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奢侈的

為了解決chanel手袋款式的問題,作者(美)黛娜·托馬斯 這樣論述:

「奢華」一度是擁有祖傳遺產的貴族世界的專享。「奢華」的歷史,就是一部關於傳統、精致、驕奢的購物史。然而,今日的「奢華」卻被打包販賣給身價數十億美元的國際大公司,這些大公司在意的只是規模擴張、公眾注意、品牌認知度、廣告,當然還有巨額利潤。本書是對富麗堂皇者投去的強硬一瞥,並追問:「奢侈品為何失去了光澤?」《奢侈的!》是一部深度剖析時尚界黑幕的紀實類時尚讀物,系統地介紹了奢侈品牌的發家史,顛覆了奢侈品牌從前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黛娜•托馬斯(Dana Thomas),《新聞周刊》巴黎分社資深文化與時尚作家,她從1994年開始為《紐約時報》雜志撰寫報導,並且在各種刊物發表文章,包括《紐約客》《哈潑時尚

》《時尚》《華盛頓郵報》與倫敦的《金融時報》。她也是《哈潑時尚》雜志澳洲版巴黎特派員,以及巴黎英美媒體協會與海外媒體俱樂部成員。1996年到1999年,托馬斯在巴黎的大學教授新聞學。過去15年,她為《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與《時代》雜志巴黎分社撰寫關於時尚與精品事業的報導,她探討精品工業黑暗面的文章鞭辟入里,揭發普拉達、古馳與巴寶莉等名牌不願讓大眾知道的真相。 序 1Introduction第一部分 19Part One第一章 奢侈品行業的誕生 21One: An Industry is Born第二章 奢侈品航母 49Two: Group Mentality第三章 全球

化 93Three: Going Global第二部分 123Part Two第四章 明星閃進你眼里 125Four: Stars Get in Your Eyes第五章 成功的香味 171Five: The Sweet Smell of Success第六章 手袋里的秘密 213Six: It’’s in the Bag第七章 血汗工廠和勞工危機 265Seven: The Needle and the Damage Done第三部分 295Part Three第八章 走向大眾 297Eight: Going Mass第九章 偽貨朋友 341Nine: Faux Amis第十章 新型的奢侈品

市場 375Ten: What Now ?第十一章 新奢侈 405Eleven: New Luxury原注 439Notes參考文獻 453Bibliography圖片說明 455Photo Credits 眾所周知,奢侈品行業價值1570億美元,它們不僅包括服裝、皮具、鞋履、絲巾、領帶、手表、珠寶、香水、化妝品的生產和銷售,還展現了尊貴的社會地位和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種盡享奢華的生活方式。奢侈品行業60%的市場份額被35個主要品牌所掌控,其余的被數個規模較小的公司瓜分了。幾家大公司,包括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古馳、普拉達(Prada)、喬治•阿瑪

尼、愛馬仕(Hermes)以及香奈兒(Chanel),年營業額都在10億美元以上。多數在今天眾所周知的奢侈品公司都源自一個多世紀甚至更遠以前的某個個人店鋪,這些小店由某個男人或女人開辦,賣些精美細巧的手工產品。如今,這些公司仍然冠以創始人的名號,實際上絕大多數已被商界大亨收購、經營。近20年來,他們將單個品牌變成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和地球人都知道的大品牌。在全球主要城市的商業街、機場、折扣購物中心都能找到他們的專賣店,在五花八門的雜志上和廣告牌上都能看到他們的廣告。他們的主要客戶群是30~50歲的高收入女性,在亞洲的客戶群則更年輕,年齡降低到25歲。走進任何一家奢侈品專賣店,都會有一位穿深

色西裝、戴耳機的男人默默地為你拉開沉重的玻璃門。店里同樣也是安靜的,有着時髦的極簡主義裝飾風格,色調為中性的鉻黃色,一位身材苗條、衣着端庄的女店員靜候着客人的光臨。進了店門,最先看到的會是一排架子,上面擺滿了該品牌最新款和經典款的手袋,它們像雕塑般陳列在架子上,每一個手袋都有一盞小聚光燈照着。玻璃櫃中擺滿印着花押字。的錢包、皮夾和名片夾,它們價格便宜,是入門級產品,專門針對渴望擁有名牌但消費能力有限的中間市場群體。想買的話,就再往前走,去找那些苗條的店員。奢侈品公司精心策划市場推廣計划,再加上時尚雜志的配合,在這10年里制造出「當季包」的現象——這種必備單品讓奢侈品牌的銷售額與股價大大攀升。比

如日本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為路易威登設計了一款櫻花包,在2005年第一季度就單槍匹馬創下兩位數的銷售增長業績。手袋的平均價格是成本的10~12倍,這個比例在路易威登的手袋上則高達13倍,而且該品牌的手袋從不降價。很多奢侈品專賣店只賣手袋和配飾。如果是「旗艦店」——業內行話,形容一個涵蓋了該品牌所有產品線的專賣店——店內還會有一個閃爍着微光的櫃台,專賣香水和美容產品。香水成為進入奢侈品牌的敲門磚已有70多年的歷史,它幫那些買不起店里昂貴產品的普通人實現了擁有一小件奢侈品的夢想。此外,香水還幫奢侈品牌帶來了實質性的利潤。美容產品也具有同樣的功能,它們就像手袋,炫耀意味更

強:從手袋里摸出一支香奈兒的口紅,瞬間會給人留下高雅和富裕的印象。下一個房間里——常常是上樓或下樓到一間改建過的地下室,你會看到少量成衣和鞋子。以前,上流社會的女士把購買名牌服飾當做親密、高尚的消費活動,定做或買件時裝無不是賞心樂事。顧客往往在時裝秀場或私人購物中挑選出喜歡的服裝,進到寬敞舒適的更衣室,隨意自在地試穿,女裁縫在旁邊隨時待命以作修改。女裝設計師、裁縫,高級服裝店的店員是你的顧問,也是你的貼心好友。她們知道某人出席某個活動時穿了什麼服飾,也知道什麼服裝適合你,會給你適宜的建議。今天,一切都大不同於以前了,買名牌服飾考驗的是耐心。店里經常只有那麼幾件衣服,還都是最小號,這就是店員都那

麼纖瘦的原因了:她們忙不迭地跑到后面庫房花10、15、20分鍾找到你要穿的尺碼的衣服,要麼跑到另一層去找另一個款式,甚或是一件從未掛出來的服裝。如果找出來的衣服不合你意,她們便又如此那般再跑一趟,再花上10~20分鍾的時間。在奢侈品牌管理者看來,這樣的服務意味着殷勤和特殊禮遇。不管在店里買了什麼,你出來的時候都會提着一個穿着繩把的紙袋,紙袋的顏色是該品牌的標志色,上面的品牌標志熠熠生輝。袋里的貨品包裹在綿紙里,如果是手袋、錢包或者其他皮具,則會被裝在一個柔軟的小袋子里,小袋子同樣有着該品牌的標志色。可是,你到底買到了什麼呢?我們的衣着不僅反映了個性,還反映了經濟狀況、政治傾向、社會地位和自我價

值。奢華的飾物總是高高地位於金字塔的頂端,將買得起和買不起的人分隔開。奢侈品都具有標志性的元素——絲綢、金銀、寶石和准寶石,還有皮草——千百年來已得到文化上的認同,並且深受歡迎。史前時代,人們會在獸皮上裝飾石頭和羽毛來區分彼此的身份地位;12000年前,中國人已經借着在衣服上刺綉來增色,公元前2世紀的波斯人和埃及人也這麼做。通過展示奢侈品來凸顯一個人的權勢與成就,也會招致羨慕嫉妒恨。「『這究竟是不是浪費?』這樣的爭論從公元前700年就開始了,」美國加州洛杉磯蓋提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的文物專家肯尼斯•拉帕汀告訴我。伊特魯里亞人(公元前6世紀生活在意大利伊特魯里亞地區

的民族)穿金戴銀,從波羅的海進口琥珀,擁有碧玉、紅玉髓等切割完美的寶石。但社會保守派則認為,正是窮奢極欲才導致了國家的衰亡。拉帕汀解釋說,「希臘貴族是很追求浮華的,他們外出時會戴上金首飾,穿上華服,普通民眾就紛紛效仿」。於是有錢人更加鋪張地生活,只為了鶴立雞群。統治者為了杜絕鋪張浪費便制定法令,規定某些財富,主要是衣飾、珠寶等奢侈品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顯示,以防止平民對貴族的效仿,並控制奢靡行為的過度發生。「在有些情況下,比如你戴着金飾和珠寶進到神廟,就必須把它們摘下來作為貢奉。」拉帕汀說,「你把你的奢侈品獻給神祗后,會有說明或標牌顯示你的姓名,別的人到廟里看到它,就會說:『好個慷慨不俗的人!』」

因此,假的奢侈品最為人不齒。有個古老的傳說記載道,雕塑家菲迪亞斯。曾提議用便宜的材料——鍍金的大理石來雕刻雅典帕特農神廟的阿西娜女神像,提議被雅典大眾否決。「太丟人了!恥辱啊!」群情激憤,民眾堅持使用黃金和象牙。「他們可不想省錢,」拉帕汀說,「他們想炫耀。」 在波旁家族和波拿巴家族統治法國期間,現代人熟知的奢侈品在法國誕生了。許多今天我們津津樂道的奢侈品牌,如路易威登、愛馬仕、卡地亞(Cartiet),都是18世紀、19世紀卑微的匠人們為王室制造精美手工制品而創立的。19世紀末,王權沒落,資產階級興起,擁有舊錢的歐洲貴族和美國名門精英,諸如范德比爾特家族、阿斯特家族、惠特尼家族等組成一個封閉的

圈子,奢侈品成為他們的專屬領地。奢侈品不再只是一類商品,更是歷史傳統、優良品質的象征,還往往是驕縱購物的體驗。奢侈品是專屬於上流階層的生活元素,猶如有資格加入的高級俱樂部,或者是擁有一個名門姓氏,是令人期待的。況且它們總是少量生產——通常還是定制,只賣給極少數並且真正上流的顧客。黛安娜•弗里蘭。曾在她的自傳《黛安娜•弗里蘭》(D.V.)中寫道:「在我年輕的時候,很少有女人能穿得起《時尚》(Vogue)雜志上展示的時裝。」被眾人視為現代時尚之父的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在1957年接受《時代》周刊專訪時,曾深思了奢侈品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他說:「我不是哲學家,但依我看,女人

——還有男人,似乎都本能地想炫耀自己。在這個強調規則,強調整齊划一的工業時代,時尚是人類保持個性和獨一無二的最后的庇護所。我們應該歡迎那些即便是最出格的創新,因為它們能保護我們免受粗制濫造、單調乏味之害。當然,時尚的確稍縱即逝,而且自戀驕縱,但在我們這陰郁的年代,奢侈品一定要被小心又小心地捍衛。」迪奧堅信歐洲仍是創造和制造奢侈品的中心,因為數百年來,妄自尊大的國王和主教們通過建造豪奢的宮殿與教堂,為歐洲樹立了牢不可破的奢侈品傳統。「我們繼承了根植於無名工匠內心的技藝……他們在雕刻排水口的怪獸滴水嘴、小天使的時候,便體現出他們的天分。」他說,「他們的后代是心靈手巧的汽車機械工、細木匠、石匠、水管

工、雜物工,無不以手藝為傲。如果他們做出什麼粗劣的東西,將深以為恥。同樣,我的裁縫和女縫紉師始終在努力達到完美。」因此,奢侈品是富貴名流階級的特權,普通大眾哪有膽量染指。20世紀60年代,「青年學潮」爆發,這場政治變革席卷西方世界,打破了階級藩籬,也抹掉了區分富人和平民的符號。奢侈品不再時髦,退出了時尚潮流,直到20世紀80年代一個新富階層——單身女性主管——崛起,情況才有了改變。此時美國的精英制度進入全盛時期,每個人都能在社會和經濟的階梯上爬得更高,發跡后隨之便會沉迷於奢侈品所帶來的虛榮和排場之中。近30年來,發達國家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驚人地增長,男女結婚的年齡越來越晚,這讓他們有更多的錢花

在自己身上。而消費者也普遍比上一代受到更多的教育,走過更多的地方,因此培養出對精致生活更好的品位。企業界大亨和金融家們從中嗅到了商機,他們從年老的品牌創建人和能力欠缺的繼承人那里巧取豪奪,將家族化的事業轉變為品牌化的企業,將所有元素比如店面、店員制服、產品甚至開會時用的咖啡杯,全部統一化。然后他們瞄准新的目標顧客群——中間市場『。他們是廣泛的社會經濟人口,囊括了每一個人,從教師、營業員到高科技企業家、麥氏豪宅。的居住者、粗俗的暴發戶,甚至是犯有罪行的富人。奢侈品公司的高管們解釋說,這麼做是為了實現奢侈品的「民主化」,為了「人皆可得」奢侈品。聽起來很崇高吧,好像我們馬上就要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見

鬼去吧!實際上,這徹頭徹尾是資本主義,目的精准明確:想盡辦法賺取更多的利潤。為了落實「民主化」,企業大亨們兵分兩路發動進攻。首先他們大肆宣揚自己的品牌,吹噓它的歷史傳奇、手工制作的傳統,為商品制造出奢侈品血統的光環。他們鼓勵旗下的設計師一擲萬金舉辦奢華鋪張、富有爭議性的時裝秀,以此挑起話題,占據媒體的頭版。為了讓廣告宣傳達到誇張聳動的目的,他們不惜花費數十億美元:迪奧的皮包廣告上是沾着油污的女同性戀,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則用男人正面全裸的照片賣香水。這樣的廣告讓奢侈品牌與耐克、福特汽車一樣容易辨認,並具有了普遍性。他們還裝扮名人,作為回報,名人則告訴紅地毯旁的

記者,哪個品牌為他們提供了晚禮服、珠寶、手袋、男式禮服、鞋子等。品牌公司還贊助高利潤的體育賽事和娛樂活動,比如路易威登贊助美洲杯,蕭邦珠寶(Chopard)贊助戛納影展。其中的信息一目了然:只要買了我們的產品,你,也能擁有奢華的生活。接着,大亨們讓產品在價格和流通渠道上更加親民。他們推出大多數人都負擔得起的低價時髦配飾,將店鋪從原本有高雅橡木櫥窗的家庭式小店和只有少數海外代理商擴張成全球性銷售網絡,開辟了數千家店面,猶如滿大街都有的大眾品牌貝納通(Benetton)、蓋普(Gap)。他們又開設了折扣店,標個便宜價格出售過剩的產品,在網上開展電子零售業務,從免稅店里謀取暴利。僅2005年,全球游

客就購買了97億美元的奢侈品,占全球旅游零售業的1/3,旅游業專家認為,這個數字還會繼續增長:根據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0)的估計,到2015年全球航空旅客的人數將從當前的21億增長到28億。奢侈品集團靠上市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借此開枝散葉,而走向大眾也給他們帶來了諸多好處:提升了資本額,抬高了品牌地位,創造了激勵性管理體制,比如給予管理層期權,還有讓經營更透明,以此來吸引更優秀的管理人才。這也讓公司每3個月就要准備好應付渴望永遠贏利的股東們的視察。「走近大眾迫使你必須改變做生意的方式」,古馳集團前設計師湯姆•福德(Tom Ford)對我說,「你不得已要隨時關注預算和品牌走向,要作出一些短期決

定,因為那是股東們想要的,你還要拿出短期的利潤來蒙蔽長期利潤。」為了實現預期的利潤目標,奢侈品集團采取偷梁換柱的策略,比如采用較差的材料;還有很多品牌悄悄地把生產線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公司已經用流水線替代手工制作,多數產品是用機器做出來的。同時,多數奢侈品公司將價格抬高了數倍,很多公司還謊稱產品在勞動力昂貴的西歐生產。為進一步提高銷售量,奢侈品公司推出成本低、價格相應也低的副線產品,比如標志明顯的T恤衫、尼龍化妝包、牛仔布手袋,並擴展香水和美容產品的種類。所有這些產品達到相當多的銷量的時候,就會帶來實質性的利潤。一般的消費者絕對負擔不起20萬美元一件的定制禮服,但卻能買得起25美元一支的

口紅或65美元一瓶的香水,借此她們擁有了小小的奢華夢。這些激發了夢想的市場營銷手段讓奢侈品公司賺了個盆滿缽滿,也讓股東們眉開眼笑。據貝爾•斯坦恩投資銀行(Bear Stearns)的分析,奢侈品業行情最好的1999年,銷售指數增長了驚人的144%。分析家還預測,奢侈品的銷售額將很快超越「9•11」之前的紀錄。世界上的富人前所未有地增多,據2006年度《世界財富報告》(WorldWealthReport,每年由美林證券和凱捷管理顧問公司出版)稱,2005年全球有830萬百萬富翁,比2004年增加了7.3%,共擁有30.8萬億美元。2005年,涌進瑞士uBs銀行財富管理分行的新財富達760億美元,

一年內就增加了57%。私人飛機出租公司NetJet在2001年到2006年,營業額增長了10倍;私人保安公司克羅爾(Kroll)報告,該公司個人資產至少5億美元的客戶在2年內增加了67%。《世界財富報告》還補充道,個人財富在500萬~3000萬美元之間的「中產階級百萬富翁」人數也在增加。但是,美夢也變成了噩夢。世界海關組織(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宣稱,奢侈品是今天被假冒最多的商品之一,時尚業每年因此損失97億美元,約合75億歐元,而假冒名牌的利潤多數用於資助販毒、偷渡、恐怖行為等非法活動。奢侈品還滋生出其他非法行為。為了買名牌手袋,日本女孩去做「援助交際」;一些

地區「女伴」的服務報酬是由客戶陪着,到營業至半夜的精品店購物,第二天早上她們再回到店里,退掉貨品換得現金,不過要支付原價的10%作為「手續費」。這樣的行為吹脹了奢侈品的銷售量,也洗清了這個女人和她客戶之間的非法現金交易。2004年,我在法國里維埃拉的夏日午餐會上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某個深夜,一位富有時髦的紐約銀行家在聖特洛佩茲的比布羅斯飯店的酒吧里邂逅了一位漂亮的俄羅斯姑娘,銀行家把她帶回了酒店過夜。第二天早上,她對他強調:「給我一雙新的古馳鞋子。」銀行家立刻明白了女孩的職業,於是拿出了錢包。「不,」她說,「我只要古馳鞋子。」於是他們直奔商店。商業巨子們的市場策略已經奏效。今天,奢侈品確已做到

了民主化: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用任何價錢都能買到奢侈品。20014年,日本消費者購買的奢侈品占整體銷售額的41%,美國人占17%,歐洲消費者占16%。奢侈品業的新「黃金國」印度、俄羅斯、迪拜,當然還有中國,占有的比例在持續增長。中國的某些城市比如西安,仍然蕭條骯臟,但新興強大的消費勢力卻以不相稱的速度在崛起。我在2004年春天造訪中國時,奢侈品集團還將這個國家視為未成熟的市場,是未來的投資目的地。孰料18個月后,中國消費者所購買的奢侈品便占到了整個奢侈品市場銷售額的12%,據預測這個數字將呈指數級增長。奢侈品集團不僅僅在北京、上海開店,也在快速發展的二、三線城市,如杭州、重慶甚至西安開店。預計到

2011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在攫取財富的奢侈品巨頭中,巴黎奢侈品集團路易威登-酩悅-軒尼詩(LVMH)的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伯納德•阿諾特(BetnardArnault)當屬佼佼者。在2006年的《福布斯》(Forbes)富豪排行榜上,他位列第七,凈資產超過210億美元。大河漲水小河滿,路易威登集團的股東們也身家豐厚。1990年,阿諾特執掌路易威登集團時,集團營業額大約為36.5億美元(合28億歐元),凈利潤為6.21億美元(約4.8億歐元)。到2005年,集團的銷售額達到173.2億美元(約139.1億歐元),凈利潤為17.9億美元,也就是14.4億歐元。「我喜歡把創意轉變

為利潤」,阿諾特曾說,「這是我最愛做的事。」奢侈品行業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着裝方式,對經濟階層進行了重新洗牌,它改變了我們互相影響的方式,成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奢侈品犧牲誠信,降低品質,玷污歷史,蒙騙消費者,終於達到了上述目的。為了讓奢侈品「唾手可得」,商界大亨們剝掉了所有讓它們與眾不同的特質。奢侈品已經失去了風華光彩。

chanel手袋款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INSEAD 知識分享【做生意如打仗 - 尋找 Blue Ocean 的六條新路】

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比你更強,你應該如何打勝這場仗呢? 根據 Blue Ocean Strategy 藍海策略之父 W. Chan Kim,有六條路「打勝」這場仗。你應如何應用?

聯絡李根興 WhatsApp (+852) 90361143

全文內容:

做生意好似打仗咁, 如果你嘅敵人好強,你同佢正面交鋒 ,即使你贏,你都只係慘勝。 你會好傷。

你同個強過你的競爭對手鬥平 鬥靚,就等如係同佢係正面交鋒。 呢個係一個紅海, 互相廝殺,血染大海。咁點呢?

我星期六經常同唔同嘅朋友交流下做生意心得, 4位,人少少方便傾計, 如果你有興趣參加,可以whatsapp你張卡片畀我助手 Suki 5566 1335, 免費,我請食飯, 大家交個朋友。

前排就同其中一做開手袋嘅朋友Brainstorm 下佢盤生意點可以突破。 始終牽涉私隱,唔好開佢公司或人名啦。Let's call him Peter.

Peter 好成功, 紅褲仔出身,廿年前由東南亞 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做起, 即係幫人哋嘅品牌生產手袋。 前幾年就建立埋自己嘅品牌, 有埋自己十間八間嘅專門店, 賣到全世界都有佢嘅袋。 (為保障佢私隱,上面有啲內容我修改咗些少。)

表面上好成功,但老實說,佢都話做得好辛苦, 俾大品牌挨住嚟打。肺炎疫情更加唔洗講,基本上每個月蝕住做。

我同佢講, 佢就好似正面地同強過自己嘅敵人打仗咁, 敵人就係 LV,Chanel,Gucci,Prada 等, 佢哋永遠都喺度, 鬥平或者鬥靚,即使打贏場硬仗,好大機會即使打贏,自己都只會受重傷,慘勝。

要打佢,就應該從側邊打。 攻佢一啲佢唔為意嘅地方。 吸嗰啲根本唔會幫襯佢或就嚟發想想再幫襯佢嘅客人。吸佢嘅 Non-Customers。

你諗下,如果喺街上面問一百個人, 佢哋有冇買LV/Gucci 手袋,99個都可能答你「無買」 或唔打算「再買」。 只係得一個有。 咁你同佢打就唔應該搶嗰一個客,而係應該target嗰99個 non-customers。而嗰99個non-customers 入面,只要有一個願意幫襯你,你嘅市場佔有率就係50%,有兩個幫襯你,你嘅市佔率係66%。

你係要target嗰啲「買袋 for those do not enjoy 買袋嘅客人」。

點搵? 根據Blue Ocean Strategy 藍海策略之父 W. Chan Kim 有六條路, 唔需要條條行曬,行通一條已經足夠。

(1) Across alternative industries 跨越另一選擇行業, (2) Across strategic groups 跨越策略性群組, (3) Across chain of buyers 跨越買家決策鏈, (4) Across complementary services or products 跨越協同效應服務或產品, (5) Across functional-emotional appeal 跨越功能及情感的吸引力, (6) Across time and trend 跨越時間及趨勢. 

我同Peter講, 你做手袋可唔可以試下以上六條路。

(1) Across alternative industries 跨越另一選擇行業, 例如我做商舖基金,就係跨越咗兩個行業 - 商舖及基金。 啲人覺得買舖好煩嘅,就會買我嘅商舖基金。一樣係「買舖 for those do not enjoy 買舖。」

當時我哋食緊飯,我同Peter講:「咁你又可唔可以考慮將手袋 cross 另一個行業呢? 好似我哋而家食完飯,成枱都係餸,你又可唔可以推出一啲名牌專打包外賣嘅手袋賣俾餐廳? 環保啲、保溫好啲、 款式多啲,咁餐廳可以轉售畀個客人圖利, 咁就唔會直接同 LV / Gucci 競爭, 咁會唔會吸到嗰99%嘅non-customers, 用手袋 cross Catering 餐飲,又會唔會殺出條血路呢?

(2) Across strategic groups 跨越策略性群組。 一個手袋,可以買亦可以租。係兩個Strategic Groups。既然係咁,可唔可以推出一啲月租計劃, 月費500蚊,預繳每年6000蚊,就每個月無上限,只要個客寄返個袋返嚟,就換個新袋畀佢用呢? 甚至乎搵個形象顧問,幫個客度埋嗰個月嘅新形象,畀啲surprise個客。 咁嘅話,會唔會吸引咗好多老公,幫老婆買個plan送俾佢呢? 咁老公唔使煩,老婆又有surprises。 咁係唔係「買手袋 for those do not enjoy 買手袋? 」 LV / Gucci 嘅 non-customers?

(3) Across chain of buyers 跨越買家決策鏈。 買手袋,有 users 用家 (可能係個阿太),payers 俾錢嗰個 (可能係個老公),influencers 具影響力嘅人 (可能係啲KOL,佢側邊啲阿太朋友或者仔女),critics 評論者 (可能係啲雜誌/網上專家), 上面咁多人,其實每一層都可能影響咗成個買袋嘅過程。 你想賣多啲袋,rather than 好似LV/Gucci 咁狂賣廣告, 不如可唔可以洗啲錢喺唔同層次上面影響個買家呢? 例如專門 target 啲孝順仔女, 唔知你點樣設計個手袋法, 但畀啲仔女感覺到話想阿媽用了個袋後就會「健康」啲,「青春」啲? 或者專門送啲手袋畀KOL (Key Opinion Leaders),俾啲阿太見到,佢哋又跟住買呢?

(4) Across complementary services and products 跨越協同效應服務或產品, 好似外國嘅IKEA, 通常都有個 Child Care Center, 比啲阿媽免費放低個仔女幾個鐘? 入面免費有嘢食,有嘢玩。點解? 佢呢就可以有時間入去 IKEA shopping。放低十次唔買,第十一次,冇嘢做,行下行下自然會買。 買一次就能賺返曬返嚟。

我同佢講:「咁你做手袋專門店, 又可唔可以試下提供一啲免費嘅協同效應服務,例如, 修甲、吹頭、 即場享用嘅修身飲品,whatever, 總之就吸咗個客入嚟舖頭先,十次唔幫襯,第十一次自然會買個袋。 有冇留意到坊間有好多品牌其實都已經做緊同樣嘅嘢,皇后大道中嘅 Mercedes 餐廳,銅鑼灣嘅Leica Cafe 等。

我自己日日拍片畀你免費睇,其實都係行緊呢條 Complementary 路,你睇下睇下, 睇咗100條,1000條,遲早有一日你會買返間舖。 到時第一個搵邊個? 你都可能會考慮下我。

(5) Across functional-emotional appeal 跨越功能及情感的吸引力。 要贏人,就唔好淨係鬥價或者質量。 等如買部手機咁, 唔係function勁就贏曬。 蘋果手機好多嘢都過人,但硬係有好多蘋果迷, 情感上就係要買蘋果。 佢哋多啲錢,都要願意買啲渣啲嘅產品。 呢個就係 Emotion 大過 Function.

包括我在內,點解人地幫我買舖? 可能睇咗我300條片之後,覺得呢條粉腸李根興,日睇舖晚睇舖, 講埋啲乜鬼個人道理/故事,放埋佢老婆仔女上網,感覺呃人都呃極有個譜 , 唔介意畀啲錢佢賺下。

我同Peter 講,你背後又有咩故事同人分享呢? 你盤生意呢?人哋feel唔feel到你呢? 你有乜嘢去 drive emotion 呢?

(6) Across time and trend 跨越時間及趨勢.  隨著時間同埋趨勢/科技嘅改變, 今時今日先有機會有 Deliveroo / Food Panda 等叫外賣應用程式, 網絡速度快才能做到。 以前網絡好慢嘅時候,根本做唔到。我同Peter 講,手袋一樣,有無可能推出一啲袋, 每日可以 track 住佢去邊度,提出消費建議。又或者佢唔使拎銀包出嚟就方便畀到/收到錢呢? Whatever ...

目的就係吸引嗰班 LV/Gucci 嘅 Non-Customers。 只要你吸到1%,你就有50% market share. 唔需要六條路行曬,行通一條已經可以不得了。

我同Peter佢講,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what you are doimg now. 正面交鋒,鬥平鬥靚, 養活咗99%中小企。 不過佢哋大部分都只係繼續浮浮沉沉, 要突破嘅話,就係要搵到你嘅藍海。

藍海唔係喺Customers 道搵,而係喺 Non-Customers 道搵。 唔係要去爭,而係要做大個餅。Not Compete, but to Create.

如果我買賣舖,下下都要鬥平 鬥靚,根本無錢賺。 論身家,大把舖王多我幾百倍。但點解過幾年, 係市場嚟買賣賺錢嘅街舖 ,按宗數我哋能夠佔超過五成嘅市佔率? 就係因為我哋吸咗嗰1%嘅 non-customers。

「買舖 for those do not enjoy 買舖。」 我哋搵到我哋嘅藍海。

你呢? 你有無更強嘅競爭對手? 你又係咪同人鬥平鬥靚緊? 係咪正面交鋒到好攰呢? 試下用上面六種嘅方法, 從你嘅敵人側邊打佢, 唔需要條條行得通,只要行啱一條, 希望你盤生意之後長遠亦有所突破。

「做生意如打仗。遇上更強的敵人,要避免正面交鋒。 應從側面六條路,打他們唔為意的地方。」李根興

。。。。。。。。。

星期六我經常會搞下 Brainstorning-for-4 早餐/午餐會,大家交個朋友???? 互相俾下意見睇下盤生意有乜可以做好啲。

地點是中環。約3小時。

對象: 管理層/生意經營者/創業者

有興趣參加的話,請 whatsapp 你的名片給 Suki (我助手) 5566 1335。她會再聯絡你。

免費 (我不是靠這行搵食?)。我請食飯 ? Be friends ..... 多謝! 李根興 Edwin

www.edwinlee.com.hk

VOGUE百年時尚專題系列:禮服

為了解決chanel手袋款式的問題,作者Jo EllisonJo Ellison 這樣論述:

  .全球時尚圈最權威的媒體《VOGUE》雜誌百年經典檔案公開。   .超大開本、超過300張充滿震撼力的畫面,詮釋設計大師經典禮服絕代風華。   .《VOGUE》優秀編輯團隊專業評析,深入理解作品精髓。   .設計師、攝影師、品牌經營者、服裝業者、時尚愛好者絕無僅有的視覺參考書。   .繁體中文版全球同步發行,海外精印原裝進口絲面燙銀布盒限量珍藏版。 ★VOGUE百年時尚專題系列   《VOGUE》是世上最成功的奢華品牌之一,聲名持續不墜。現在,專題總監Jo Ellison深入雜誌資料庫,從高達百萬張空前絕後、無與倫比的攝影作品中,成就了這套空前的重量級時尚作品──VOGUE百年時尚專題

系列,將品牌堅持美麗、優雅與高水準工藝價值的成就,濃縮紀錄於禮服、珠寶、鞋履、手袋四大冊精裝書頁中,絕對是相關領域必備的工具書,而數量驚人的大師級影像,搭配《VOGUE》優秀編輯團隊的專業評析,更是所有時尚愛好者永不過時的視覺參考寶典。從2014年秋天開始,預計每年出版一冊,繁體中文版也將與原創版本全球同步發行,首先登場的是《禮服》(VOGUE:The Gown)。 ★VOGUE百年時尚專題系列:禮服   在英國,《VOGUE》始終秉持著令人崇敬的啟發性,以清晰的視野和高水準的影像,記錄了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時裝與社會變遷。——本書作者《VOGUE》報導總監Jo Ellison   世事不會

一成不變,生活必然產生變革,風格向來也是變來變去,唯有禮服亙古流傳。即便在現今這個丹寧當道的世代,我們已鮮少有穿著禮服的機會,它仍讓人深深痴迷。禮服的特性在於其複雜精細的結構,大方地展現豐饒感與十足女性的浪漫風情,燃起了我們內心對童話故事的冒險精神與獨特魅力的期待。雖然僅有少數人能有這樣的機會:1947年6月穿上粉紅色羅緞洋裝、站在被炸彈轟炸過的別墅裡,被攝影師Clifford Coffin拍照;也的確無緣穿上那件將Kate Moss包裹起來、宣告《VOGUE》的夢幻時尚幻想(Fantastic Fashion Fantasy)的灰白色薄紗洋裝。然而,禮服的童話依舊流傳不絕。   本書內容將

全然為這些夢幻所主宰,舉凡Madame Grès卓越又簡潔的古典創作,Azzedine Alaïa雕塑出的天仙體態,以及啟發自裝置藝術輪廓的瘦削、誘人線條,抑或適合公主穿著的碩大、膨起的薄紗等等。無論所處情境為何,這些禮服皆激發了想像力,也撫慰了人類的心靈。 【國內時尚專家好評推薦】   范毅舜∣國際資深攝影家   孫正華∣風格玩家 節目製作人主持人   袁 青∣時尚趨勢觀察家   許鳳玉∣實踐大學 服裝設計學系 系主任   陳季敏∣JAMEI CHEN品牌創辦人   黃天仁∣時尚攝影師   黃 薇∣時尚趨勢專家   溫慶珠∣ISABELLE WEN 溫慶珠流行事業 設計總監/總裁   慕

少萍∣JULIA和JULIA MUH自創高級訂製服負責人暨設計總監   一本賞心悅目、集所有創意及想像力於一身的野心巨著,從《VOGUE》近百年最具代表性晚禮服中,窺見夢幻禮服的製作與時代背景。「VOGUE百年時尚專題系列-禮服」優雅呈現了西方一世紀來的社會與服裝變遷,是永不退流行的時尚之書,更是一部無與倫比、極其精彩的服裝攝影經典集。 所有時尚、服裝、平面設計、及攝影愛好者不容錯過的精彩巨著。--國際資深攝影家 范毅舜   時尚,多麼危險,不確定甚至不公平;禮服,正是這場華麗冒險的總結。──時尚趨勢觀察家 袁青   「禮服」是一件讓人難以抗拒的魔法衣。透過「禮服」一書,看見生活,看見時

代的變遷,你會發現那經典美麗的年代。──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主任 許鳳玉   有些經典,一定要認識。一件件禮服植入的時代故事伴隨著歲月留下許多記憶,閱讀此書反芻之間,受織品與影像交錯的感官經驗是如此迷人。--JAMEI CHEN品牌創辦人 陳季敏   在一個由T恤、牛仔褲和休閒裝構成的服飾世界中,禮服恐怕要接近於古董了。跟隨意休閒的穿著相比,禮服代表著一種規矩和秩序;跟套裝和職業裝相比,禮服又代表了一種風雅和貴族氣。時代會改變,時尚會改變,風俗會改變,風格會改變,只有經典停留在永遠的記憶高峰之中。   122年前,創刊之初的《VOGUE》就開始成為全球生活風尚的書寫者,作為服飾中的服飾、

時尚中的時尚的禮服,在《VOGUE》的世界裡從來都不曾缺席;122年後,《VOGUE》的百年時尚專題系列以「禮服」為名,梳理了從古典禮服、夢幻禮服、戲劇性禮服、裝飾風格禮服到現實主義禮服的脈絡細節,為我們找到了禮服在今天的意義和前景。時光變遷,今夕何夕,歲月無情而人心有情,日子在臉龐上留下的痕跡,唯有禮服才能在內心撫平。回味禮服和其背後的風華,就是回味我們自己的高貴和從容! ──時尚趨勢專家 黃薇   我很樂意推薦這本意義非凡的書。--ISABELLE WEN溫慶珠流行事業設計總監 溫慶珠   《VOGUE》……已是陪伴我多年多年,已是我生活的必需,昨天、今天、明天,打開幕簾,你會驚嘆!-

-JULIA和JULIA MUH 自創高級訂製服負責人暨設計總監 慕少萍 作者簡介     Jo EllisonJo Ellison   Jo Ellison自2005年起擔任《VOGUE》專題總監,擁有歴史學位的她,經手《VOGUE》史料,並為《VOGUE》撰寫許多圖片與攝影師之間的關係的特稿,如Cecil Beaton、David Bailey與Juergen Teller等。她這麼寫著:「《VOGUE》最神奇的,莫過於重新發掘數十年來曾記錄過的激進社會與經濟變化(其中女性穿著已歴經了近似於地震的大革命),卻仍悄悄保留了其權威性聲音。」 譯者簡介 楊憶暉   淡江大學教資系畢

,曾任職電資館和出版社,現為自由編譯。 《VOGUE》英國版總編輯Alexandran Shulman序 06 導言 08 古典系禮服 12 夢幻系禮服 58 戲劇性禮服 126 裝飾風格禮服 196 現代主義禮服 242 索引 298 致謝 303 序言──《VOGUE》英國版總編輯Alexandran Shulma   倘若少了禮服,《VOGUE》該何去何從啊?如此有內涵的衣裝形式,從各種面向豐富了《VOGUE》的特質。1892年創刊之際,《VOGUE》以紐約上流社會的生活風格與時尚為報導主題,發展至今已成為當代全球時尚的編年記錄者。《VOGUE》英國版始於1916年

,每一期都竭盡所能地搜羅令人渴望的美麗服飾,在各式各樣的選擇中,還有什麼比禮服更迷人呢?它強調不凡,常引人驚嘆,與日常生活關係不大,而是更接近想像與享樂的層面,而《VOGUE》亦具備了同樣的特質。   儘管現代女性的生活方式不同了,與早年的《VOGUE》相較,今日服裝已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但禮服受歡迎的程度卻更勝以往。越來越多名人要走紅地毯、企業舉辦慈善募款等大型活動,可以說是盛況空前,而人們對傳統節慶也有越來越高的期待──譬如婚禮、生日之類的場合,讓禮服有了新的生命。人們尋找一件自己可穿的禮服時,期待的是一種轉變,可以在所有值得紀念的場合創造屬於個人的非凡經驗。   在這本極現奢華的著作

中,Jo Ellison揭示了《VOGUE》影像的豐富性,將禮服以多姿多彩的方式呈現。她讓我們看到百年來的設計演進,但有趣的是,禮服常有著令人訝異的相似處。舉例來說,將1938年由Horst拍攝、Madame Grès設計之白色針織柱形禮服(P.13),對照七十年後Terry Richardson為身穿Donna Karan類似的打褶禮服的爵士風照片(P.31);或是看看Norman Parkinson攝於1950年、被薄紗和緞面舞會禮服環繞的美麗女孩背影(P.67),以及之後於2009年由Mario Testino掌、模特兒Lara Stone身穿Dior Haute Couture領銜詮釋

的聖誕特輯(P.117),便會發現:時光流轉,卻未在禮服上留歲月痕跡啊!   當然,Ellison在書中所表達的,絕非僅止於影像,還搭配了豐富的文本與資訊,讓每張照片不只畫面優美,更像是長篇故事的一段。例如,在攝影師Clifford Coffin攝於巨石陣的照片圖說中(P.170),可知模特兒Cherry Marshall曾在二次大戰時擔任機車通訊員;模特兒Jacquetta Wheeler曾在Tim Walker掌鏡下,穿著Gucci的粉紅色緞面禮服,替《VOGUE》英國版演出一段扣人心弦的啞劇( P.210);2005年6月,由攝影師Regan Cameron出馬,為身穿Alexande

r McQueen華服的演員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拍攝《VOGUE》英國版封面──當時的她剛剛獲得獲奧斯卡獎。   在快速時尚支配著主要流行趨勢的年代,握著滑鼠彈指之間就能消費奢華裝飾,設計師亦被勸服在每季推出許多作品,讓同樣款式在世界各角落的同品牌商店都能輕易購得,但《VOGUE百年時尚專題系列:禮服》適切地提醒我們:無與倫比的美麗與亙久的歡愉,才是時尚真正想要帶給這個世界的。 導言   晚禮服的意義為何? 在T恤和牛仔褲的世界中,這個名詞恐怕幾近於古董了:它是現代人難以理解的舊時遺風,古代的女人會在燭光下小心翼翼地穿上禮服,還要搭配著舞鞋。但今日的禮服出現在什麼

樣的社會場合?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克制的被禮服吸引,覺得目眩神迷呢?   明確的說── 禮服不僅僅是件洋裝。洋裝嘛⋯⋯ 嗯,就是件洋裝,但禮服卻能對穿著者施以某種獨一無二的變身魔法,讓她感覺特別的華貴、優雅與浪漫。穿上它,女人旋即變得亮眼、迷人,充滿高雅的魅力,是美的化身。   於是,禮服成了時尚夢幻的極致表現:在這個世界裡,女人們能化身作童話故事的女主角、希臘女神、追星少女與超級模特兒⋯⋯。難怪設計師喜歡設計禮服,造型師熱中為之妝點,攝影師也愛拍它。在時尚的劇院中,禮服替不可勝數的戲碼與情節粉墨登場,因為它們是逃離現實的絕佳工具。禮服必須讓背景故事活絡,使細節生動,並讓美麗的女人有了生氣

:再也沒有什麼比一件沒人穿、只能束之高閣的禮服擁有更悲慘的命運了,這可能就是為什會有這麼多時裝秀的原因,藉由穿在模特兒身上,讓這些禮服得以重現過往的歡樂景象。「我想像有位舞者一連跳了八天八夜,那身衣服因動作而伸展開來⋯⋯ 從這頭拉到那一頭。」以多變著稱的挑釁者John Galliano於2004年接受《VOGUE》訪問時,談到啟發他那深具芭蕾感的作品創意:「我總是想打造出一種熱情、一種性格⋯⋯ 並將某種情感灌輸進去。」   禮服或許是種驚人的情感表現途徑,但它們捕捉了所有面向的情境,舉凡神祕、陰沉、悲劇、勝利主義、誘人、放縱、惡意、華麗等等,提供我們一種簡捷的速記法,好面對人性情緒的種種微妙

差異。而這些是無法單只透過一件褲子就能做得到的。   或許再沒有時候能像1947年的夏天那樣,能以如此強勢的方式呈現一件衣服。倫敦就像被剝去了原有的外衣,壯麗的喬治風格街道因閃電戰(Blitz,譯注:二次大戰期間德軍對倫敦的空襲戰)持續不斷的砲火而成了瓦礫,地標也變得瘢痕累累。即便大家對於戰後重建的浩大工程莫不感到驚愕與疲累,《VOGUE》仍以獨樹一格的方式,提供讀者獨特紓緩之道:與「童話夢境般的六月夜晚」驚鴻一瞥。在以精簡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為名的文章裡,《VOGUE》企圖以煥然一新、修復與重生的愉悅語言,化解戰爭的殘酷,那麼,雜誌想要用來象徵希望的影像又是什麼呢? 一

位雙眸清澈的女子兀自站立著,眼神堅定地望向一方,身上穿著一襲華麗的長禮服:「她站在燭光中,彷彿像是某位不知名畫家所作仕女圖中的模特兒。薄薄的蜘蛛網在她身後飄盪著,一身粉紅色的禮服宛如綻放的玫瑰。任憑傾頹的灰泥散落腳邊,她無畏又泰然自若地傾聽著── 也許是想要聽見身旁這棟房子漸漸展露生機時所發出的第一道聲響。   這看來大膽的姿態,暗示著華麗的女裝可能是重建、甚至恢復信心的象徵。而《VOGUE》堅持:「破敗加劇,正是美麗再次大展身手的好時機:未來同時充滿了希望與危殆,舞會禮服在瓦礫堆中閃耀著優雅,在四周一片黑暗的環境中勇敢現身,是我們漸漸回歸從容生活的象徵。」   事物變遷,生活改變,風格也

來來去去,但禮服始終存留下來。打從《VOGUE》發刊起,女性已於選戰中獲勝,穿起了褲裝,參與董事會議並獲選入席,但禮服依然持續出現在《VOGUE》的頁面裡,即使我們能夠穿它的場合已大量減少。也許我們只是喜歡看禮服吧:就像小孩那樣,會樂此不疲地翻著童話故事插畫裡的長裙;身為成人,當我們凝視禮服時,內心那道原先鎖上的門突然被開啟,使我們可以用最原始的本能欣賞眼前的美。禮服那理直氣壯的豐饒感,燃起我們內心對實現灰姑娘夢幻時刻的允諾。小說家喬夫.戴爾(Geoff Dyer)在2003年替《VOGUE》的訂製服撰稿時,曾在更衣室觀察一位年輕的模特兒:「她轉身凝視著鏡子裡的自己。雖然我用了『凝視自己』的說

法,但這對站在鏡子後方的她來說並不公平。她瞥見的是自己會變成什麼模樣,一種超越她本身的某種形貌。」   一件設計傑出的禮服,確實會予人更多超乎其形體的感受和意義。雖然只有少數人有機會穿上像Ravhis 設計的這件粉紅羅緞洋裝,再由攝影師Clifford Coffin掌鏡,於1947年留下這不朽的畫面,抑或Yves Saint Laurent把Linda Evangelista逗得開心極了的香檳色鴕鳥毛襯裙(Patrick Demarchelier攝,1987年),還是Dior替《VOGUE》封面所搭配的這件、如糖果般將Kate Moss包裹起來的灰白色薄紗(tulle)甜美洋裝(Nick K

night攝,2008年12月,左頁),童話故事依然延續不輟。   基於這樣的心境,接下來我們將禮服依所表現的情境歸類,而非在《VOGUE》雜誌出現的年代順序,以主題來連結這些作品,似乎是更適當的方式。禮服製作有幾種明顯的變化趨勢:剪裁縮減到最纖細線條的影響力只能延續到次年;裙擺像浪潮般升起又降落,腰線上上下下以惱人失去耐心的方式圍繞著女性曲線變化。某個時期蔚為潮流的「風尚」(dernier cri ),可能會消聲匿跡多年,在數十年後重出江湖,重新賦予新意介紹給新世代和新讀者。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年代Madame Grès的新古典主義禮服,在七○年代被Donna Karan改造成為迪斯

可女王重出江湖,到了八○年代又有Azzedine Alaïa 為奧運選手改造的漂亮合身款;二○年代Chanel的俏麗洋裝,則先後為六○年代的潮人、九○年代的厭食女改造。一個世紀以來,禮服的外形變來變去,一路上儘管屢屢重拾或揚棄部分細節,但本質的力量卻始終不變。   於是,本書的影像激發了想像力,也撫慰了心靈。禮服已創造了歷史,改變了工業結構;捕捉住難得的剎那,讓其長駐於眾人心中;也曾行腳至許多遙遠異地,完成了多場冒險;亦將凡夫俗子昇華為神話。總結來說,因為禮服,讓我們擁有「一種從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