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rain oneself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國立嘉義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 葉郁菁所指導 何家米的 富裕家庭幼兒家長對於幼兒物質觀影響之研究 (2011),提出Refrain oneself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物質觀、消費行為、教養態度、幼兒。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宗教學系 劉國威所指導 陳麗朱的 論漢譯雜阿含之利他行 (2006),提出因為有 初期佛教、雜阿含經、涅槃、利他、饒益、無我、價值觀、利他行、人生觀的重點而找出了 Refrain oneself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Refrain oneself,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富裕家庭幼兒家長對於幼兒物質觀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Refrain oneself的問題,作者何家米 這樣論述:

富裕家庭幼兒家長對於幼兒物質觀影響之研究何家米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探討父母親認為應該給幼兒的物質觀,以及父母親如何看待幼兒對物質慾望的欲求不滿,並暸解父母對於物質慾望欲求不滿的處理行為。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五位富裕家庭的幼兒家長為研究對象,藉由半結構式訪談問題,進行個別的深入訪談,最後分析歸納出以下幾點重要發現:一、 父母親認為應該給幼兒的物質觀(一)追求品牌與品質就是身分地位的象徵(二)名師出高徒(三)假日休閒時間,一定外出旅遊(四)玩具是孩子的必需品(五)堅持不浪費,二手物品也不錯二、父母親如何看待子女對物質慾望的欲求不滿(一)追求新潮產品

無法克制(二)使用吵鬧方式,達到目的(三)將別人東西占為己有三、父母親對於幼兒物質慾望欲求不滿的處理行為(一)約法三章,通過才買(二)給予玩具物品不要浪費的觀念(三)以正向態度說明,若不從採取削弱態度(四)認同幼兒想法,照單全收關鍵字:物質觀、消費行為、教養態度、幼兒

論漢譯雜阿含之利他行

為了解決Refrain oneself的問題,作者陳麗朱 這樣論述:

本研究為使佛陀饒益自他的教法為今時所用,以現實生活的角度來思考人際間如何和諧互助的課題,試從《雜阿含經》中爬梳出更適宜當今社會大眾的利他法門,使佛陀教法可以隨機敷用。本文首先以後設方式探討「利他」一詞,循著阿含教法的人生觀、善惡價值觀,及其終極目標之脈絡來釐清「利他」的意涵。佛教行者的利他行為,會依其所處的角色、功能之不同,基於不同的價值觀與終極目標,而表現出不同的利他行。其次,探討「利他行」在側重視修行解脫的《雜阿含經》中如何成為可能的問題。並且透過經典記載利他的事例,歸納得幾點特色:1.在自力解脫的前提下,利他行是以解脫為終極目標;2.以中道的精神為準則,做到不自惱、不惱他,能利己亦利他

的圓滿饒益行;3. 不標榜損己利他,而是己渡渡人、隨分隨力地饒益他人,強調實際可行、人人皆做得到的利他行;4.採觀機逗教的方法,善巧給予對方所需的協助,是以智慧為前導的利他行。為更進一步理解利他行的實踐,於第五章再針對自我修行與利他之間的關係加以分析,詮解二者間並行不悖的關係,因為開悟的聖者在世間並非什麼事都不做,而是肩負著另一階段的任務──致力於協助尚未離苦之人獲得解脫。此外,不唯出家的修行人如此,在家人亦可依八正道而行利他:從正見、正思惟中生起善念、慈悲心,從身、口中做到正語、正業、正命,口說真實語、愛語、柔軟語、有義語;身行端正,布施、持五戒、行十善,為人親善給人歡喜;以中道為生活準則,

各自恪守本份地為社會大眾奉獻一己之力,從端正自己的言行、清淨三業開始,於生活中做到自他兩利的利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