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S 中文 電子期刊服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CEPS 中文 電子期刊服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ompton, Eden Francis寫的 Anti-Trust 和Godoroja, Lucy的 A Button a Day: All Buttons Great and Small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 和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 戴華山所指導 黃鼎智的 利用鹽析法破除廢棄切削液之乳化效果以降低廢水硼含量之研究 (2018),提出CEPS 中文 電子期刊服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屬加工油、硼、放流水管制標準、鹽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文藻外語大學 多國語複譯研究所 廖詩文、張嘉斌所指導 鄭郁萱的 德英中轉譯過程內的「忠誠」:以《少年維特的煩惱》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轉譯、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的重點而找出了 CEPS 中文 電子期刊服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EPS 中文 電子期刊服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Anti-Trust

為了解決CEPS 中文 電子期刊服務的問題,作者Compton, Eden Francis 這樣論述:

Inspired by one of America’s most astounding David and Goliath stories. In 1900, at a time when the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 was John D. Rockefeller, and his company, Standard Oil, controlled 90% of the world’s oil supply, Ida Tarbell, whose father was destroyed by Rockefeller, takes on Standard

Oil and wins, breaking up the world’s biggest monopoly and changing anti-trust laws forever.

利用鹽析法破除廢棄切削液之乳化效果以降低廢水硼含量之研究

為了解決CEPS 中文 電子期刊服務的問題,作者黃鼎智 這樣論述:

在CNC加工工藝中,切削液所擔任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切削加工方式不斷精進,切削液的品項也更加多元的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切削設備、材料與製程工藝需求上。硼化合物應用於金屬加工潤滑劑之添加劑上,除在潤滑、防銹及殺菌方面提升性能外,亦可延長油品在加工過程中的使用壽命,且對人體及環境危害性較低,因此在水基型金屬加工潤滑油產品上被廣泛使用,並調配成切削液運用於金屬切削加工製程,屬於理想的環保型添加劑。 切削液雖可以重複使用,但終究有品質劣化而需汰換的時候,因此仍有廢棄物、廢水處理等議題需探討。硼在放流水的管制要求,排放於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內者,管制濃度為1ppm,保護區外者管制濃度為

5ppm,因此如何降低廢棄切削液所衍生之廢水量及其硼含量,就有進一步研究之必要性,這也是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選用適用於鎂鋁合金加工之切削油,並依建議油/水(體積比10/90)調配成切削液作為研究材料,添加海水、氯化鈉、氯化鎂、小蘇打及檸檬酸進行鹽析實驗,以尋找最佳破乳化條件,進而達到油、水分離效果,並量測硼在油相與水相中之濃度佔比。於切削液中分別添加海水、氯化鈉、氯化鎂、小蘇打及檸檬酸攪拌後,放入離心機進行油水分層,結果顯示本研究選用之鹽析介質,僅氯化鈉及氯化鎂有明顯分層效果,海水、小蘇打及檸檬酸則無效果。 實驗發現,以氯化鎂作為鹽析介質,雖有明顯分層效果,但100mL的切

削液需添加50g以上,且添加過程有劇烈的放熱反應,分層後水相內仍混有油脂,不容易達到完全油水分離,故不建議以氯化鎂作為鹽析物。以海水作為鹽析介質則需再額外添加氯化鈉來補足濃度之不足才能達到分層效果,因海水本質中就存在硼且添加後續會衍生更多的廢水等因素,故不建議以海水作為鹽析物。選用氯化鈉作為鹽析物時,100mL的切削液分別添加10、20、30、40、50g,實驗發現,添加40g與50g氯化鈉雖分層效果明顯,但均呈現過飽和現象,氯化鈉未能完全溶解。添加30g氯化鈉進行離心分層後,油相12mL中,硼濃度為18.4ppm,水相103mL中,硼濃度0 ppm,油與水分離後,因水相中未測得硼含量,故效果

最好。若考量氯化鈉添加量的成本、油水分離後油相與水相之佔比,及水中硼含量等因素,則以添加20g氯化鈉整體效益最佳,油相16mL中,硼濃度18ppm;水相92mL中,硼濃度0.1ppm。實驗結果顯示,含硼之半合成乳化型水溶性金屬加工液所衍生之廢液,可透過氯化鈉鹽析法將廢油與廢水進行分層,因大部分的硼轉移到油相,廢油則可朝向回收或作為衍生燃料,進行廢棄物再利用或處理,進而降低廢水處理量及廢水中硼濃度,大幅降低廢水系統之硼負荷。

A Button a Day: All Buttons Great and Small

為了解決CEPS 中文 電子期刊服務的問題,作者Godoroja, Lucy 這樣論述:

Full of quirky images and insightful stories, A Button a Day is an exploration of the craftsmanship and peculiar history of buttons. From being regulated by law to revolutionized by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ese seemingly simple objects have a complex story.

德英中轉譯過程內的「忠誠」:以《少年維特的煩惱》為例

為了解決CEPS 中文 電子期刊服務的問題,作者鄭郁萱 這樣論述:

翻譯是兩個語言之間的轉換,然而當其中一方語言較鮮為人知時,譯者會採取以第三語言所翻譯的文本為媒介,再翻譯成譯入語,這個過程稱之為「轉譯」。轉譯早在西方的的聖經翻譯歷史以及東漢時期的佛經翻譯歷史就已出現,之後在1919年到1949年的中國又一次興盛起來。但轉譯是個頗具爭議性的翻譯現象,贊成派認為轉譯是拓展翻譯眼界的方法,能使人們大量接觸不同語言的文本。反對派則認為翻譯過後的譯文已經和原文有所差別,透過轉譯再行翻譯的文本和原文之間隔閡更大,更無法忠實於原文。本論文採用目前市面上出版過轉譯文本的世界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之德文原文本、德譯英譯本及兩本英譯中轉譯本五種版本為研究分析對象,根據語言差異

、文化差異及譯者差異三方面探討在德文、英文及中文三種語言轉換中的變化,以此判斷轉譯對於《少年維特的煩惱》文本的影響為何,以及此一文本是否為成功的轉譯案例,並為未來欲研究轉譯的研究者們提供些許方向。筆者仔細觀察並對照閱讀過五種版本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後,得出以下結論:即使因為例如一字多義、時代造成的詞意變化及譯者技術尚有缺失或疏忽等因素,德語和英語的相近度再加上德進英譯者豐富的經驗及技術使譯文最大程度地呈現了原文本應該有的意涵,從而讓英進中轉譯者也能夠成功傳達原文意思給讀者,另外由於研究文本並非由不同國家文化構成主要意旨內容,因此原文文化誤解機率大幅減少,傳達給最後目標語讀者的原文意思也沒有消失

過多,由此看來轉譯仍有一定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