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桃園縣市長選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2010桃園縣市長選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大樹,張力亞寫的 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 和劉坤鱧的 翻轉選戰的流浪狗團隊:柯文哲核心幕僚談勝選關鍵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照出版 和藍海文化所出版 。

逢甲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江向才所指導 張欣倩的 地方民意代表選民服務與選民支持度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2021),提出2010桃園縣市長選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選民服務、選民支持度、彰化縣議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碩(博)士班 容淑華所指導 蔡亞耘的 樂齡劇場的政治性 (2021),提出因為有 樂齡劇場、劇場政治性、對話性、社群的重點而找出了 2010桃園縣市長選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10桃園縣市長選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

為了解決2010桃園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江大樹,張力亞 這樣論述:

  「地方治理」是全球化與政府改造的重要變革趨勢之一,臺灣當然也無法自外於此一政經變革趨勢的影響。自從1987年政府解除戒嚴以來,迄今僅約三十年時間,但我國地方治理的相關體制卻已歷經「法治化」與「精省」兩階段的重大調整,目前則正進行「第三波」的改造工程。本書各章論述臺灣當前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之政策議題,與兩位作者近十年來諸多行動研究案例分析。全書主題多元,內容十分豐富,兼具學術研究與實務興革的參考價值。

地方民意代表選民服務與選民支持度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為了解決2010桃園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張欣倩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目的為以彰化縣民意代表為例選民服務與選民支持度是否有相關性之研究。 本研究論文採用隨機問卷調查,問卷內含11道量表示問題及4題封閉式問題,共發出並回收填寫調查共455份,經過濾後有效問卷402份,數據整合後再針對彰化縣不同性別、年齡層、教育程度以及政黨偏好做初步選民結構分析,並由蒐集開放式問題結果分析填寫人對民意代表候選人支持度重視項目與其程度數據,同時藉由訪談3位於彰化縣當選超過3次以上的不同黨籍議員,依次分別為:劉淑芳議員、蕭淑芬議員與賴清美議員,進行比對分析後了解選民服務與選民支持度具有效益;因此建議未來研究人員可設定問卷方針在年齡層較低的中性選民做另一層面的數據比對以求更客

觀的分析結果。

翻轉選戰的流浪狗團隊:柯文哲核心幕僚談勝選關鍵

為了解決2010桃園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劉坤鱧 這樣論述:

  這本書是筆者在柯P勝選後,訪問了19位柯P競選團隊的核心幕僚,請他(她)們以「口述歷史」方式現身說法,從自己的參與過程提出柯P勝選關鍵的解釋的彙整;再加上筆者親身參與並負責執行「監票部隊」任務的心得,並且把這次幫柯P助選的經驗拿來跟過去多年助選的經驗做比較,從「全局圖像」的角度,針對「台灣共識」、「新興媒體與新政治」、「柯P現象」和「改寫歷史的監票部隊」等主題進行解密,跟讀者們分享柯P勝選的關鍵。     筆者嘗試以「同心圓」的概念,把柯P勝選經驗,「鑲嵌」在台北市長選舉、台灣「九合一」選舉、台灣政治架構、「兩岸關係」架構與「國際格局」架構中,由柯P競選團隊的核心幕僚現

身說法,結合「局內人」的現身說法和筆者多年助選經驗的比較後,從「紮根理論」的角度提出對柯P勝選的分析,這是台灣解嚴(1987年)後,極少數恭逢其盛,且以個人獨立研究方式所完成的作品之一。

樂齡劇場的政治性

為了解決2010桃園縣市長選舉的問題,作者蔡亞耘 這樣論述:

政治、藝術與生活密不可分。有感於政治對於生活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社會 上在談論政治議題時卻時常缺乏一個有效溝通、討論的場合。劇場具有開放、多 元對話的特點,劇場的開放性提供高齡者走入逐漸脫離的社會群體,希望藉著劇 場的手法或做法,探討樂齡者的思維態度,進一步追尋能影響高齡者並與他們有 效對話的工具。 因此,透過戲劇建立參與者反思自身與社會狀況的機會,從中探究藝術與政 治的關係,成為研究樂齡劇場的契機之一。本研究將從政治觀點切入,以樂齡劇 場的對話關係、性別角色、社群關係的政治性意涵,找出劇場在高齡者的重新進 入社會群體的歷程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本研究中的政治並非僅有狹隘的國

家與人民之間的關係,在此,更偏向於以雙向的對話關係為基礎的社會活動、公 共事務,並且存在著權力的行使,小至家庭、大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甚至是年齡、 性別的政治性詮釋。 整體而言,本研究將以劇場藝術作為基礎,探討藝術與政治之間的緊密關係, 並且研究台灣不同地區的樂齡劇團在發展過程中政治性彰顯之處。由藝術的角度 切入社會學、成人教育學的觀點,研究不同樂齡劇團如何藉由劇場影響樂齡者的 生命歷程,進一步促使樂齡者得以重新進入社會,審視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 最終回歸個體,完成自我實現的最終目標,得以看見劇場之於樂齡者的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