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108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國立屏東大學學報-教育類第四期(附光碟) 和勞動部的 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報告(109/3)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勞動部調查:15-29歲非學生青年勞工平均月薪3萬4918元也說明:根據勞動部最新的調查,排除只有打工經驗的學生,「非學生青年勞工」現職工作平均薪資3萬4918 元,與初次就業(非學生時期打工)時相比,平均增加5212元。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屏東大學 和勞動部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陳秀蓉所指導 陳波蓉的 以資源保存與復原力觀點探討青年待業者待業歷程之經驗 (2021),提出108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尼特族、青年待業者、待業歷程、復原力、資源保存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王鼎銘所指導 廖于嫻的 情緒性動畫應用於職場新鮮人組織認同感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Z世代、職場新鮮人、情緒、組織認同感、情緒性動畫的重點而找出了 108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的解答。

最後網站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報告(109/3) - 金石堂則補充:書名: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報告(109/3) | 語言:中文繁體| ISBN:9789865441197 | 出版社:勞動部| 作者:勞動部| 出版日期:2020/03/01 | 類別:考試書/政府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08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立屏東大學學報-教育類第四期(附光碟)

為了解決108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為了解青年勞工就業概況,勞動部於108年10-11月期間,以參加勞工保險且在職之本國籍受僱青年(15-29歲)勞工為調查對象,辦理「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

以資源保存與復原力觀點探討青年待業者待業歷程之經驗

為了解決108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的問題,作者陳波蓉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青年待業者進入待業歷程其資源和復原力流動的變化,聚焦在當青年進入待業歷程時,青年本身所具備之資源在待業歷程中產生何種變化,以了解環境脈動下的條件如何影響青年從待業至求職的經歷,以及復原力如何在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間被啟動,以協助青年產生動態適應之歷程。 研究方式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資料搜集方法,5位受訪者為曾經待業年齡介於18至29歲之青年,以「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經過開放編碼後,一共找到78個屬性,進而歸類出23個次類別;最後經過主軸編碼再從23個次類別歸屬出7個類別與4個主類別,四個主類別分別為:「緩衝階段」、「維持控制階段」、「

自我轉化階段」與「資源平衡階段」,各階段有其對應的屬性與類別。 研究結果再透過「資源保存」和「復原力」觀點共同探究「青年待業者之待業歷程」的過程與變化。研究發現:1. 青年待業者能以彈性方式因應不同階段的自我與環境限制因素;2. 以資源流動觀點看待該歷程,可得知青年待業者追求個人期待與社會現實平衡、雇主認同與自我滿意之平衡,以及個人資源實為待業歷程中最重要之資源;3. 以復原力觀點看待待業歷程,可得知待業歷程不僅是一個充滿復原力的歷程,且在待業歷程中,家庭層面的復原力為安全堡壘,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復原力則互相影響。本研究探究青年待業者於待業歷程中隨各階段「資源保存」與「復原力」之變

化,最終青年可獲得平衡與調適進入就業。研究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

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報告(109/3)

為了解決108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的問題,作者勞動部 這樣論述:

  為了解青年勞工就業概況,勞動部於108年10-11月期間,以參加勞工保險且在職之本國籍受僱青年(15-29歲)勞工為調查對象,辦理「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

情緒性動畫應用於職場新鮮人組織認同感之研究

為了解決108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的問題,作者廖于嫻 這樣論述:

人力資源管理中,培訓對於維護組織能力和個別員工發展甚至於組織變革中有著不容忽視影響力,而新人訓練有助於員工與組織文化的結合,幫助員工在工作中落實組織價值。然而即便多媒體學習研究證實圖優效應或動畫能減低學員的認知負荷,也說明情緒對於學習的正面影響,許多企業對於新進人員訓練維持著傳統的投影片講授方式單向溝通訓練模式,無法有效的幫助員工在日常工作落實組織價值。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運用誘發正向情緒的設計方式製作組織價值觀的情緒性動畫當作課程教材,並探討同仁在觀看教材後對組織認同感與的情緒改變,以及對動畫的感受。本研究透過網路以立意取樣方式徵求國立清華大學108 年與109 年碩班畢業生,填答青年發展

署發展的工作價值觀量表,共回收118 份問卷,再從中分析並挑選出「內向高」和「外向高」之組別各30 人,進行第二階段實驗。實驗流程為「情緒前測→情緒性動畫→情緒後測→組織認同感→半結構式訪談」。最後蒐集受測者個人的對於情緒性動畫所呈現的情緒、組織認同感、和對動畫的感受及反應等資料進行SPSS 的相關分析,以獲取運用情緒性動畫於職場新鮮人之組織認同感的結果。研究結果發現(1)不論內向高或是外向高的組別面臨新人教育訓練時都有焦慮的情緒,而觀看完情緒性動畫後不僅提升自身的正向情緒(如:積極、受鼓舞)還能降低負向情緒(如:焦慮),且對於未來在工作上更有自信。(2)觀看完情緒性動畫後的正向情緒和組織認同

感呈現正相關,顯示情緒性動畫除提升職場新鮮人的情緒也同時有助於增加他們的組織認同感。(3)職場新鮮人認為情緒性動畫的教材適合他們。(4)職場新鮮人所期望的訓練模式除動畫外還想加上互動討論與最後收斂的結尾。(5)職場新鮮人所期望的訓練內容除公司要求的價值觀外,還想再多了解加入公司的福利(如:更彈性的上班時間、更舒適的工作環境、豐富的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