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金字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馬斯洛金字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麥可‧克洛傑拉斯,羅曼‧塞普勒寫的 全球商學院必修決策思維術〔全圖解〕:50張秒懂圖表╳認清問題盲點=做出最佳決定 和萬維鋼的 高手思維:《羅輯思維》人氣作家,要新、要硬、要讓你「得到」最有用的知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需求層次理論也說明: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提出了非常有名的. 人類動機理論---「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依序為生理需.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業周刊 和遠流所出版 。

萬能科技大學 營建科技研究所 沈國瑞所指導 洪于雯的 人貓共生空間住宅設計研究 (2021),提出馬斯洛金字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貓、共生住宅、寵物住宅、人貓共生。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碩士班 劉綺文所指導 成詩淳的 房屋銷售廣告與居住意象之傳遞 (2012),提出因為有 房地產廣告、場景、元素、環境線索、環境意義與價值觀的重點而找出了 馬斯洛金字塔的解答。

最後網站需求層次理論- 2023 - mistake.sbs則補充:馬斯洛 的需求層次理論基本內容各層次需要的基本含義如下: (1)生理上的 ...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依金字塔的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馬斯洛金字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球商學院必修決策思維術〔全圖解〕:50張秒懂圖表╳認清問題盲點=做出最佳決定

為了解決馬斯洛金字塔的問題,作者麥可‧克洛傑拉斯,羅曼‧塞普勒 這樣論述:

  想超越現狀,知道下一步何去何從,你最需要的是──   快、狠、準捕捉思維,為問題找到突破點。     掌握50個決策模型精髓 × 使用可視化圖像架構思維,   助你思考完全、快速應對並提出解方!     ★瑞士歷史最悠久的智庫機構GDI研究所主任卡琳‧弗里克(Karin Frick):千萬別低估本書介紹的決策模型   ★全球暢銷10年的決策指南書,已譯成20種語言,發行逾100萬冊     【為什麼要用決策模型?】   作者精選出50個全球商學院課程中必修的最佳模型,它們有助於建構決策流程,能幫助我們排除大部分的繁雜,聚焦在重點上,進而減少情勢的複雜度。     【如何使用可視化圖像?

】   就算圖畫得很簡單隨性,它也能幫我們以流暢連貫的方式組織自己的思緒,建立連結。     【本書適合應用的情境】   碰到年度績效考核、眼前有困難的抉擇、希望擺脫耗費時日的爭端、想要重新評估自己的創業點子、刺激團隊成員的士氣,或者只想更了解自己,甚至是遇上出其不意襲擊的天災人禍。     》》》你會提升精準判斷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發掘自身優勢,高效分配時間   管理思想泰斗彼得‧杜拉克每當要做出重大決策或採取重要行動時,會利用「回饋分析」。這不僅影響杜拉克的一生,有些歷史學家還認為,加爾文教派(Calvinist)和耶穌會(Jesuit)在全球能夠位居主宰地位,也是得力於這套技巧。  

  ◆迅速權衡分析各種選項,洞悉問題罩門   時間不充裕,又必須迅速權衡風險下決定時,「是否法則」很有幫助。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就是運用三條是否法則,決定是否發動無人機攻擊。     ◆刺激團隊溝通,激出腦洞大開創意   當團隊共同腦力激盪時,大多數人都很難暫時拋下既有成見,轉換自己的觀點。創意思考大師愛德華‧狄波諾的「六頂思考帽」,透過角色扮演模型有助於討論者保持開放態度,讓創意源源不絕。     ◆及早察覺疏漏,超前部署預防機制   釀成大災難的意外事件之所以發生,都是因為人為疏失逃過每一道防護系統的漏洞全部聚合在一起。英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瑞森以瑞士艾曼塔乳酪比喻,突顯平時提防疏失,並做好應

變的重要性。     ◆直接觸及內心的渴望和經驗   在兩個選項之間舉棋不定時,暫時別思考很值得,因為人的潛意識更擅長過濾大量資料。兩位荷蘭心理學家啟動潛意識的方法,有助於停止大腦思考,傾聽自己真正的聲音。     遇到問題,別再蒙著頭想了,依循本書50個決策模型的指引,疏通思路,讓你做出正確判斷決定,立即採取行動。   本書特色   1. 一次看懂50個決策模型   網羅思想泰斗、諾貝爾獎得主做決定的思考邏輯與判斷方法,隨手就找到有效決策的依據。   2. 圖解模型讓你輕鬆入手   讀完馬上照例畫下你的思考模型,迅速整理邏輯脈絡,聚焦重點,看清問題真貌。   3. 化想法為行動的實用技

巧   讓日常生活與工作的難題因為採取實際作為,擺脫僵局,逆勢突圍。   好評推薦   水丰刀,閱部客頻道創辦人   林長揚,企業課程培訓師/暢銷書作家   鋼鐵 "V”走闖職場(薇琪徐),個人品牌經營專家   (依姓氏筆劃排列)

馬斯洛金字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在中學通識科的教科書、管理學書籍或是作家撰寫通識專欄的文章,都一再出現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的金字塔圖表,指出人有五大需求,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嚴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當底層需求得到滿足後,人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然而,金字塔圖表從來不是馬斯洛的旨意,他亦從未認為實現需求是一層層升級,而是要經過一番內在整合,當中包括安全、連結、自尊、探索、愛、目的等力量,在前進兩步又後退一步的步伐下才達成。Scott Barry Kaufman 的著作「顛峰心態:需求層次理論的全新演繹,掌握自我實現的致勝關健」,就透過整合馬斯洛已出版及未公開的論文、演講及日記,配合其他心理學理論以及跨範疇知識,重新演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收聽更多:
【*CUPodcast】#71 盗竊與走路也能進入心流?
https://youtu.be/crL2as1CjZQ
【*CUPodcast】#70 要達忘我境界,先要控制自己?
https://youtu.be/BIPjI39TLLs
【*CUPodcast】#69 溫度改變心理:為何愈冷愈想買?
https://youtu.be/0mE-pIIglAc

*CUP Media Podcast 可於 Spotify、SoundCloud 及 iTunes Podcast 等平台收聽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0zq9LpH4Lw4WCvhR22ZLe?si=JuCfsNstTa6ka-7yuvHVGw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cupmedia
iTunes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hk/podcast/cup-media-podcast/id1493758335?l=en&i=1000478002964
Google Podcast: https://shorturl.at/ahEGH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t.me/cupmedia
? WhatsApp ? bit.ly/2XdWXqz

人貓共生空間住宅設計研究

為了解決馬斯洛金字塔的問題,作者洪于雯 這樣論述:

現今社會飼養飼養寵物大幅提高,從前飼養寵物類型以狗為大宗,近年飼 養貓的數量比例也大幅上升中,且城市大多居住空間為公寓或高樓大廈,而在 住宅裡的貓,活動範圍受限於室內空間,但天生愛跑跳追逐的習性是不會因此 而改變。寵物權益也受到人們高度重視,將寵物視為家人、孩子或伴侶,而人 跟貓的行為模式截然不同,人貓共生住宅的目的不只是將寵物傢俱置入於室內 空間,而是在設計裝修前將貓習性、生活方式、未來性問題列入設計考量。本 研究利用文獻探討歸納整理出貓的生理需求和習性,以及各年齡層行為和貓行 為所產生的影響,並透過馬斯洛金字塔需求理論,將人貓的需求行為做分類, 列出設計重點,再經過設計分析後,提出人貓共

生住宅之六大設計要素:功能 性、安全性、共用性、舒適性、健康性、可變性。本設計研究首先利用人貓共生住宅六大設計要素進行初步設計,再使用 3D 繪圖工具模擬實際場景,接著透過訪談貓飼主與專業獸醫師,將他們與貓 共生的經驗,融入設計中,做為設計調整之依據。本研究涉及人貓共生住宅的 實際創作過程和設計思路,為未來人貓共生住宅的設計規劃提供參考方向。

高手思維:《羅輯思維》人氣作家,要新、要硬、要讓你「得到」最有用的知識

為了解決馬斯洛金字塔的問題,作者萬維鋼 這樣論述:

《羅輯思維》人氣作家‧《萬維鋼‧精英日課》精彩內容大集結 讀這本書,等於讀了一百本書!   世界太快、資訊洪流太急,   你需要堅強有力的幫手幫你留住當代思維精華!   這本書能讓您用理工思維理解世界   以全球主流精英思想武裝腦袋!     萬維鋼,物理學家、高人氣科普作家;   擅長消化複雜觀念思想,歸納整理後,成為理解掌握的知識。   他說故事的方式精妙,往往能將艱澀難懂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新奇有趣的觀點。   他就是現代的說書人,不僅讓你鼓掌讚嘆,更要讓你理解掌握!     ◎本書選題有三個標準   第一要「新」;第二要「硬」;第三要讓讀者「得到」。   「新」是用一切知識解答現代難題;

  「硬」指的是思想背後最好要有學術研究的支持。   這些能讓讀者看了以後有用,並且能「得到」,   讓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一點改變。     ◎精彩內容摘要   ‧尼克森和赫魯雪夫的「廚房辯論」到底辯論了什麼?為什麼赫魯雪夫在這場辯論中完敗?   ‧什麼樣的婚姻才能長長久久?如何讓自己在愛情中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擁有美滿人生?   ‧為什麼買彩券中頭獎的人,最終還是會敗光財富?   ‧艾爾‧帕西諾、比爾‧蓋茲的成功是生而逢時還是努力的結果?為什麼「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達爾文在做出「該不該結婚」人生重要選擇時,他如何運用有限資源做出最佳決策?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

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大亨小傳》作者   精英(高手)的構成=智慧×見識   人的成就是一系列苦練和正回饋積累的結果。窮者恆窮,富者恆富;   高手一旦成就到一定程度,就算把所有資源都拿走,他還是能做成一番大事。   原因就在於:他已積累了大量智識,養成了「高手思維」模式!     高手和普通人想得不一樣   ‧高手能夠理解複雜的抽象概念,而普通人處處使用簡單的形象思維。   ‧高手探索未知,而普通人恐懼未知。   ‧高手能從長遠打算,而普通人缺乏自控力。   ‧高手注重個人選擇和自

由,而普通人認為別人應該跟自己一樣。   ‧高手擁抱改變,而普通人拒絕改變。   ‧高手跟各個階層的人都有交往,而普通人只跟本階層的人交往。   ‧高手愛談論想法,而普通人愛談論人和東西。   ‧高手把自由時間花在學習上,而普通人把自由時間花在娛樂上。   ‧高手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強調公平。           「羅輯思維」人氣超高專欄作家萬維鋼帶你直指問題核心!   現代世界跟我們的直覺、心靈雞湯、寓言故事和成語典故都非常不同,   被「雞湯」這麼久,該長點見識了!   本書帶你用高手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洞察、理解和改變這個世界! 高手推薦(依姓名筆劃序)   姚詩豪  「大人學」共同創

辦人   楊斯棓  醫師   鄭國威  《泛科學》總編輯   盧世安  人資小周末創辦人   賴以威  臺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各界高手好評   這本書是萬維鋼一刀剪開了自己的錦囊,大方讓你看一則一則的巧思妙計,斟酌閱讀,咀嚼再三,您一定可以在人生許多困局中,把局面導向多贏。──楊斯棓 醫師   如果你本是高手、是精英,我推薦你讀這本書,因為你夠「敏感」,會比一般讀者從中獲得更多。你在書中會學到「敏感」為什麼那麼重要。如果你自認是普通人,那也該讀,因為你夠「謙遜」跟「自知」,這本書正適合擁有這兩種特質的人。如果你根本不屑於這類說書或幫你讀書的內容,熱愛讀原典,我覺得

你也該讀這本書,因為作者清楚介紹了他是怎麼讀書、怎麼利用軟體與他人協作來做好讀書筆記,這方法論會對你極有幫助。──鄭國威 《泛科學》總編輯     領略到萬老師對於擁有「重要創見」的書籍,如庖丁解牛般準確剖析去肥留瘦的精彩篇章,更了解到「微學習」這個嶄新的學習型態其實是一種邏輯性的重構,而非「知識碎片」的拚湊。──盧世安 人資小周末創辦人     我喜歡萬老師用乾淨俐落的語法梳理知識,喜歡字裡行間滲透出來那理工人的邏輯態度。在萬老師的筆下,原本隱藏在各種大頭書裡的知識,變成一本你能隨時拿起來讀那麼一小段就能有所得的好書。──賴以威 臺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

萬維鋼   《羅輯思維》超高人氣科普作家,善以說故事的方式,將複雜深奧的思想轉化為新奇有趣、易於理解的知識與觀點,目前是「得到」APP 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作者。   1999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2005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曾長期從事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研究。他自詡「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主張以科學精神鑽研社會現象,擅長讓高深道理落地,最愛激發讀者思考。著有暢銷書《萬萬沒想到》(曾獲「文津圖書獎」和「中國好書」等榮譽)、《智識分子》。   個人新浪微博:@GK同人於野   推薦文 豔羨馬太效應?如何好運多贏?/楊斯棓 推薦文 利用這本書,給自

己一個獲得高手思維的機會/鄭國威 推薦文 從微學習重構邏輯性/盧世安 推薦文 信手拈來就能有所得的好書/賴以威 自序    用現代化思維洞察世界   ︱PART 1| 什麼是高手? 第一章 亞當.斯密務實的自利道德觀    第二章 精英和讀書究竟有多大關係?    第三章 有時候,成功就是需要好運加持            第四章 破除成功學的迷信            第五章 高手來自競爭不充分的領域        第六章 用演化論修身養性              ︱PART 2| 高手的思維 第七章 從儉省思維創造價值        第八章 贏家的心法、習慣和日常           

第九章 斯多噶學派的「處變不驚」哲學            第十章 天才和瘋子只是一線之隔            第十一章 塞車也是一種納許均衡            第十二章 跟《冰雪奇緣》學創造力魔法            第十三章 贏家都有個碗豆公主心            第十四章 成熟度=對小機率事件的接受程度    第十五章 聲望是一門好生意,別搞砸了!        第十六章 先做好這三件事,再道歉!    第十七章 浪漫的真諦:愛比自私更有價值        第十八章 平庸公司的厚黑學          ︱PART 3| 高手的學習方法 第十九章 行為設計學,創造推力     

       第二十章 喜歡=熟悉+意外        第二十一章 學習不簡單,兩種技能增長曲線    第二十二章 持之以恆,成功運跟著來    第二十三章 活用資訊管理,事半功倍      ︱PART 4| 高手如何做決策? 第二十四章 優質決斷力四部曲    第二十五章 數學家幫你算人生    第二十六章 從決策優劣看智慧高低        第二十七章 當紅還是過氣?          ︱PART 5| 高手洞見的未來 第二十八章 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        第二十九章 一個神人的世界觀      附錄 高手讀書——《高手思維》帶你讀通經典、增長智識   自序 用現代化思維洞

察世界   有個十幾歲的小男孩生活在大城市,家裡經濟條件很不錯,在好學校讀書。可是他爸爸很少回家,因為他媽媽脾氣很差。也許是因為以前過了苦日子,他媽媽竟然會把家裡的冰箱上鎖,來防止孩子偷吃東西。男孩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有一次,男孩在外面撿到兩隻流浪的小貓,覺得非常可愛,就抱回家想偷偷養。不幸的是,他的媽媽發現小貓時,小貓正在喝她杯子裡的牛奶。於是她當著男孩的面,拎起兩隻小貓,直接把牠們的頭往牆上撞,活活給撞死了。   男孩很難過。但除了難過,一個特別的想法在他心裡埋下種子,並從此伴隨他的一生。   這個大城市是一百年前的美國紐約,這個男孩就是以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聞名的心理學家亞

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這個想法就是:滿足了基本的經濟需求,對人而言還遠遠不夠。     精英的構成:智慧×見識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說到,人的需求像一個金字塔,是有不同層次的。底層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往上是愛、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滿足了底層的,就會有高層的需求。   馬斯洛的理論一直有爭議,但是你得承認,它很好地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的人像馬斯洛的媽媽一樣,認為最微小的物質比什麼都重要,有的人卻在追求自我實現。他們之間的差別,當然不僅僅是錢多錢少的事,還有認知上的。   這個認知不是智商。人的智商和身高一樣,是常態分布,再高也高不到哪兒去;可是人的成就

是冪律分布的,是一系列苦練和正回饋積累的結果,差距如同雲泥。   成就到了一定程度,你就算把他所有的資源都拿走,他還是能像穿越小說裡的主角一樣做一番大事,因為他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智識——智慧和見識。   大人物應該有什麼樣的見識呢?     美蘇冷戰期間,雙方曾經有過一些表示友好的舉動,比如在對方國家辦展覽。一九五九年,蘇聯弄了一個美國展,其中展示了美式大房子,裡面有各種家用電器。蘇聯宣稱這種生活是一般美國人享受不到的,但其實那就是美國普通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沒錯,電冰箱早在一九二○年就已經在美國家庭普及了。   當時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作為美國副總統訪問蘇

聯,和赫魯雪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一起參觀了這個美國展。兩人走進美式樣板房,尼克森看見裡面有一台洗衣機,他找到了一個話題靈感。尼克森說:「我們兩國為什麼非得搞火箭競爭呢,我們搞製造洗衣機競爭不是更好嗎?   可是赫魯雪夫有完全不同的思路。赫魯雪夫說,你們美國人不要以為蘇聯人沒見過洗衣機,其實我們蘇聯每個新房裡都有洗衣機,而且我們的洗衣機都是一樣的,不像你們美國製造各種不同型號的洗衣機,這不純屬浪費嗎?   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廚房辯論」,尼克森因為這個辯論拿到了很高的形象分。現在我們可以判定,赫魯雪夫在這場辯論中完敗。中間有個小花絮是,尼克森說美國將

會讓每個家庭都擁有一輛汽車,赫魯雪夫可能太過急於挽回面子,竟然說蘇聯能讓每個家庭都擁有一架飛機!尼克森馬上反問,你想把這些飛機停在哪兒?   一九五九年,世界各國正在從傳統向現代演變。赫魯雪夫在別的方面可能才智過人,在一個更傳統的場合肯定遊刃有餘,但是面對「現代世界」,竟然沒有一個最基本的見識。   這是因為現代化的見識不是常識。     閱讀,培養精英眼界的捷徑     就算生活在發達國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現代化思維。   美國社會學家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曾經有一項研究,他比較了波士頓工薪階層和精英階層的文化差異。他發現,工薪階層的一個特點是只相信自己的親友,而非常

不信任外部世界,甚至可能對陌生人有一種自發的敵意。他把這些人稱為「都市村民」,即住在都市裡,卻仍然是村民思維。   相較之下,中產階級和精英階層的人沒有那麼強烈的親緣意識,他們很容易和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辦事規則。   再看今日的中國,這個現象不是很明顯嗎?小城鎮裡的人特別講究親屬和熟人關係,沒有關係就寸步難行,這也是為什麼有理想的年輕人非要去大城市!什麼叫發達?什麼叫精英?真正的差異是思維模式。   像這樣的差異,我們還可以列舉很多,請允許我用「精英」(或「高手」)和「普通人」來標記這兩種思維:     .精英能夠理解複雜的抽象概念,而普通人處處使用簡單的形象思維。   .精英探索

未知,而普通人恐懼未知。   .精英能從長遠打算,而普通人缺乏自控力。   .精英注重個人選擇和自由,而普通人認為別人應該和自己一樣。   .精英擁抱改變,而普通人拒絕改變。   .精英和各個階層的人都有交往,而普通人只和本階層的人交往。   .精英愛談論想法,而普通人愛談論人和東西。   .精英把自由時間花在學習上,而普通人把自由時間花在娛樂上。     ……還有一個區別值得特別提一下,那就是精英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強調公平。這個結論來自二○一五年的一項新研究,讓受試者玩一個遊戲,在兩個選擇中決策:選第一種,兩人的總收益會大幅增加,但分配很不均勻;選第二種,新增收益在兩人之間分配得更均勻,但總

收益增加得沒有第一種快。結果,愈是精英人物(比如耶魯法學院的學生),愈傾向於選擇第一種,而普通人則更願意選第二種。   現在世界的一個趨勢是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而這個研究說明精英對此根本不在乎。這也是為什麼「精英」在美國已經幾乎是一個貶義詞。   問題在於,如果精英比普通人僅僅強在他是富二代或官二代,我們完全有權鄙視他們;可是,如果精英的成功是基於努力程度和見識水準,那我們的道德優越感還有多大意義呢?   好在在中國,「精英」目前可能還算是一個好詞。   中國不但和美國玩了洗衣機競爭,而且正在取勝。在美國中產階級日漸萎縮的時代,中國中產階級正在快速崛起。有人說,非得有房有車或者年薪百萬才

叫中產階級,在我看來純屬誇張。只要往馬斯洛金字塔的頂層攀登,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就是中產階級。   我們也想成為精英。既然現代世界和我們的直覺、心靈雞湯、寓言故事及成語典故都非常不同,那麼我們就想用精英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洞察、理解和改變這個世界。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親身參與,而最快的辦法則是讀書。   解讀、快遞全球最新思想   我本來是個做科研的物理學家,寫文章是業餘愛好,但是很幸運地受到了讀者的歡迎。二○一六年,我索性從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辭職,開始全職寫作。這時候羅振宇2的《羅輯思維》正好推出了「得到」APP,用收費專欄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讀者。我們就決定做一個以傳播現代世界最新思想

為宗旨的專欄,叫《萬維鋼.精英日課》。現在你手裡的這本書,就是《精英日課》專欄一年以來的文章精選集。   羅振宇說,付費和免費是完全不一樣的邏輯,我們不是娛樂讀者,更不是炫耀自己有多少知識,而是向讀者提供「知識服務」。這意謂著我們不僅必須向讀者提供「有意義的內容」和「爆炸性的內容」,還必須讓讀者能「得到」——我們得把思想真正「交付」給讀者,不僅僅讓讀者鼓掌讚歎,更要讓讀者理解掌握。   人們都說「網路上知識豐富」,其實免費的資訊價值有限。如果有關現代化的見識是一片汪洋大海,我們每天在新聞、論壇、微博和朋友圈看到的東西,大約相當於海灘上幾個漂亮的貝殼。   最有用的東西在哪裡?最深刻的東西

在哪裡?最高妙的東西在哪裡?它們和最新奇、最刺激、最野性的東西一起——在書裡,在小眾刊物裡,在論文裡。我的任務是透過廣泛閱讀,追蹤英文世界裡的最新思想,然後就像一個廚師一樣,把這些好東西做成適合中國人口味的菜,交付給讀者。   我確定選題的標準有三個。第一,要新;第二,要過硬;第三,要讓讀者能「得到」。   經典的東西都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當然好,但是我更偏愛新思想,這可能是以前做科研的職業病,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成功是因為能力,還是因為運氣?引爆市場的歌曲和電影到底為什麼能流行?網際網路公司有什麼辦法能讓用戶對產品上癮?這些知識剛剛出來,我們立即就為讀者解讀。

  所謂「新思想」,並不一定是距離我們生活很遠的「前沿」思想,其實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觀念都在不斷被刷新,也有一些老問題因為新思想而獲得了解決方案。我們應該怎麼選擇配偶?應該什麼時候停止嘗試新事物?過去的人可能想像不到,現在這些問題的最優解,來自電腦演算法——我們解讀過兩位電腦科學家寫的《決斷的演算:預測、分析與好決定的11堂邏輯課》(Algorithms to Live By: 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這本書,讀者非常歡迎。   讀新書的另一個理由是有些經典的思想,放在今天看,會有不同的視角。比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

《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說每個人都為自己謀私利、多工作多掙錢,「看不見的手」就會讓整個社會進步;可是他的《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又說人不應該過分追求財富和名望,應該講道德。那這是不是有點矛盾呢?這是歷史上的著名問題,還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稱為「亞當.斯密問題」。我們專欄在談論亞當.斯密的時候,用的是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路斯.羅伯茲(Russ Roberts)的新書《身為人:從自利出發,亞當.斯密給我們的十堂思辨課》(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

fe: An Unexpected Guide to Human Nature and Happiness),這本書就以一個現代人的視角很好地解釋了「亞當.斯密問題」。   那麼「新思想」要新到什麼程度呢?最好是剛剛出版的書、剛剛發表的文章和論文,我們希望在第一時間解讀。圖書方面的最快紀錄是在美國剛剛出版一週,《精英日課》就開始了連載解讀。   事實上,我們專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英文世界裡的新思想在國內的傳播。像《人類大命運》(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注意力商人》(The Attention Merchants: The Epic

Scramble to Get Inside Our Heads)、《終結平庸》(The End of Average: How We Suc-ceed in a Wolrd That Values Sameness)、《聰明捷徑》(SMARTCUTS:How Hackers, Innovators, and Icons Accelerate Success)、《成功與運氣》(Success and Luck: 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等書,都是在我們專欄連載解讀之後,國內出版社迅速引進,其中幾本我還寫了中文版序言。   所謂「過硬」

,就是這個思想背後最好要有學術研究的支持。有幾次我們是直接講解一篇經濟學論文,但多數情況下還是盡量選擇比較通俗的書和文章。這些書和文章大多是新型的「科學寫作」,作者不能信口開河,就算本身是適合普通讀者的通俗作品,也要引用學術研究。這也意謂著在「名人」和「學者」之間,我們更傾向於選擇學者寫的東西。中國的創業者經常發表各種看法,他們說的都很有價值,但學者可以把很多很多創業者放在一起研究比較,給我們一個更科學的說法。   要讓讀者「得到」,就得做到讓讀者看了以後能有用,或者「三觀」能發生一點改變。普通的新聞,包括一些科學報導,只是提供了一條新知識而已,並不能「得到」。新想法,甚至包括有意思的新發現

,都不一定能讓讀者「得到」,比如有新研究發現,有些章魚的智力水準很高,甚至還有自己的個性,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知識,我也樂意讀,但是放在《精英日課》裡就不太合適。更何況,大量的新想法都是沒意思的。   找到這些思想,再用讀者喜歡的方式解讀,這個工作的難度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一篇文章從確定選題、研發到寫作,我自己就要花大概七、八個小時,這還不算「得到」團隊的編輯和音頻錄製。所幸的是,《羅輯思維》給專欄作者提供支援的團隊非常強大,從設計、內容到技術,新主意層出不窮,每個人都很厲害。   專欄的推出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不到一年時間,我們就有超過十一萬個付費讀者。這些讀者之中藏龍臥虎,有的讀者能從專

業角度提供見解,有的讀者分享自己在某個問題上的親身經歷,有很多評論精彩絕倫,簡直就像禪宗暗藏的機鋒。我們有很多文章被讀者廣泛傳播,取得了比免費內容更大的影響力。   現在,我迫不及待想把這些思想交付給你。 專文推薦: 豔羨馬太效應?如何好運多贏?     大家好,我是楊斯棓醫師,週一到週五早上七點半到晚上六點半,除了中午休息,我主要的工作是看診。看診的空檔、下班後及週末,我花非常多時間看書,從綠角到王定國,從薛兆亨到見城徹,從黃國華到高木芳德。   我從兩年前開始每個月辦一場有獎徵讀書心得(請Google「楊斯棓醫師的咀嚼肌」),愈來愈多人認真看待並參與這個活動。   萬維鋼的職業,

我羨慕不已,一般愛書人頂多像個小孩隔著透明玻璃櫃,眼睛盯著各色冰淇淋,選個一、兩球,一週吃一次。他則坐鎮冰淇淋攤位,隨時都在品嘗每種口味,然後錄下自己的食記,專人打字建檔,隨時可以氣定神閒地告訴路人怎麼搭怎麼吃最爽口。   日本作家齋藤孝有本書叫《三的思考捷徑》,他說:「每當腦袋一片空白,我就告訴自己『選三』,這方法我用了三十年,神奇無比。」齋藤孝擅長用三點歸納一件事,羅胖(本名羅振宇)和萬維鋼也是如此。《羅輯思維》標榜「有種、有趣、有料」,萬維鋼則以「要新、要過硬、要讓讀者得到」之錘,替自己定音。   萬維鋼遇到貴人羅胖,他用極佳的分潤制度讓萬維鋼可以從業餘寫文章的物理學家,變成專事生產

優質文章的科學人。羅胖耕耘多時,鑿了渠道,蜜水滿溢,把自己的流量大方分給「得到」頻道上的眾家,萬維鋼的《精英日課》頗受歡迎,是我許多朋友上班途中的良伴。   萬維鋼定居美國,開頭就說精英在美國幾乎是貶義詞,但在中國,可能是許多人的想望。   萬維鋼這本《高手思維》,我特別想推薦給每一位有機會搭高鐵的人。他把「得體」一詞談得很好,台灣高鐵上充斥著不得體又不自知的人。什麼叫得體呢?書中說得體就是做事符合別人的社交預期,我如果用新幹線上的乘客平均素質來解釋「得體」兩字,您一定秒懂。誠如萬先生所說:「做事得體,是我們值得愛和被人愛的第一步。」   萬維鋼挑選的議題,對迷茫時代的你我有強烈的警世作

用。   最近有則頭條新聞:「報考中華郵政二十名博士竟全員落榜。」如果對博士們的際遇感到迷惘,我建議您一讀萬維鋼的〈精英和讀書究竟有多大關係?〉。有的人以為讀書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萬維鋼筆刀犀利,下刀狠準:「如果讀書有用,為什麼有些書讀得多的人混得並不好,而有些混得好的人根本不讀書?」   台灣有一群人,錢喜歡存郵局,無視通膨巨獸;罹患糖尿病不找新陳代謝科醫師,反而相信爬山好友力薦的玉米鬚煮水或苦瓜燉酪梨;一聞官府則嚇到腿軟,所以詐騙集團只要以法院或健保署之名,通常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騙走他們一大筆錢。   萬維鋼筆下的美國人,也有一群人「只相信自己的親友,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而美國的中產階

級們「沒有那麼強烈的親緣意識,他們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辦事規則。」   台灣有一派人很愛鼓吹記憶力,曾有媒體報導有一位司機「腦袋裡裝有一萬組的電話號碼,只要一說出名字,他就可以馬上告訴你正確的電話號碼。見識過這本領的人,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事實上,任何一支智慧型手機就可以完全取代這項「特異功能」。萬維鋼筆下提醒你我:「人腦應該用來想事情,不是用來記事情的。」他主張我們都應該使用一個外部系統(Evernote),專門儲存個人化的資訊。不過請記得,如果您用的版本是Evernote International,資料存放於Google Cloud Platform比較安全;如果您用的版

本是中國版的evernote(印象筆記),資料存放於騰訊雲。 你身邊可能遇過「小時候走到哪兒都被誇聰明、長大就不行」的傢伙,為什麼會這樣?萬維鋼的書裡也有答案。   羅振宇說:「萬維鋼是我見過閱讀速度、記筆記速度,以及寫作速度最驚人的一個。」萬維鋼是怎麼練成的,我只能說,跟五洲製藥的創辦人吳先旺記下點子的方法有驚人的雷同之處,他的書,也很大方地給了答案。   這本書是萬維鋼一刀剪開了自己的錦囊,大方讓你看一則一則的巧思妙計,斟酌閱讀,咀嚼再三,您一定可以在人生許多困局中,把局面導向多贏。 楊斯棓(醫師) 專文推薦:   利用這本書,給自己一個獲得高手思維的機會   《高手思維》是一本

很特別的讀書指南,專為精英設計。精英的共同特色,就是「成熟」,用老話來說就是「見多識廣」,以作者的話來說,就是在小概率的事件發生後,接受度比一般人高。   不少人對《羅輯思維》以及「得到」專欄作家的批評就是他們把知識碎片化了、把知識份子偶像化了,讓人們只顧著將知識當成金箔一樣往身上貼,而非由內而外地修練。   這樣的批評就我看來,顯得不夠「成熟」,無視了現代人的時間與注意力本就破碎的狀態,也低估了本書作者跟讀者的程度。   如果你本是高手、是精英,我推薦你讀這本書,因為你夠「敏感」,會比一般讀者從中獲得更多。你在書中會學到「敏感」為什麼那麼重要。   如果你自認是普通人,那也該讀,因為

你夠「謙遜」跟「自知」,這本書正適合擁有這兩種特質的人。你在書中會學到擁有這些特質的人,為何更能體現「極端所有權」的精髓。   如果你根本不屑於這類說書或幫你讀書的內容,熱愛讀原典,我覺得你也該讀這本書,因為作者清楚介紹了他是怎麼讀書、怎麼利用軟體與他人協作來做好讀書筆記,這方法論會對你極有幫助。   在每個章節裡,作者先把書和文章消化過了,再佐以自己的豐富涉獵與統整能力,將這些來自英語世界中的最新著作轉換成易讀好懂的文章。本書與他的另一本書《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一樣讀起來流暢快意,毫無遲滯。如果你稍微「刻意練習」,一個晚上就可以讀完。   作者提到了很多書,我恰巧看過不

少,互相對照下,更讓我對作者的採集與精萃功夫佩服不已,如果你沒有時間,看這本書約可抵看一百本書;但我想,包括作者這位愛書人在內,都會建議你在看完本書之後,找到最有感覺、最有興趣的章節,把裡頭提到的書找出來自己讀,我也打算這樣做。   最後,我想說,「見識」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給「精英」。因此請好好利用這本書,當成工具、作為入口,給自己一個獲得高手思維的機會。另一方面,「精英」也太重要了,不能只留在長「見識」上,請各位精英多參考書中提到的「學徒心態」,替需要的人、替比自己上層的人、替整個社會鋪路,一起樂於分享見識吧。   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 專文推薦:   從微學習重構邏輯性   收

集知識、整理知識、分析知識、傳播知識,都是一個技術活!   我是知識付費「得到」APP的重度使用者,這是活化我原有知識框架的重要工具。而萬維鋼老師的《精英日課》專欄就是我決定付費下訂的第一位講者。   我在研習《精英日課》的過程中,除了領略到萬老師對於擁有「重要創見」的書籍,如庖丁解牛般準確剖析去肥留瘦的精彩篇章,更了解到「微學習」這個嶄新的學習型態其實是一種邏輯性的重構,而非「知識碎片」的拚湊。   「聽覺學習」與「視覺學習」在腦中的觸發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您跟我一樣是萬老師的忠實「聽眾」,相信您一樣可以從另一個「觀眾」的角色,獲得《高手思維》這本書中字裡行間的微言大義。 盧世安(

人資小周末創辦人) 專文推薦:   信手拈來就能有所得的好書   這本書集結自知名音頻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我不太喜歡有「精英」冠在上面的作品,所以起初只想看看數學的部分……噢,真好看,裡頭有沒見過的新知識,對於已經知道的理論,作者萬維鋼老師也別有一番洞見,彷彿帶領讀者繞到了知識背後,瞧見另一個有趣的面向。於是我繼續讀了其他篇章,不知不覺間念完了整本書。   雖然我還是不喜歡精英一詞,但我喜歡萬老師用乾淨俐落的語法梳理知識,喜歡字裡行間滲透出來那理工人的邏輯態度。在萬老師的筆下,原本隱藏在各種大頭書裡的知識,變成一本你能隨時拿起來讀那麼一小段就能有所得的好書。 賴以威(臺師大電機系

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第二章精英和讀書究竟有多大關係? 關於「精英」,我和「得到」APP上「熊逸書院」的作者熊逸有一場討論。熊老師問我如何看待「普通人對精英的理解」,其實這個問題就是「讀書」和「精英」到底有多大關係。我總愛鼓吹讀書的好處,認為精英必須有先進思想。而熊老師也不是那種專門談論冠冕堂皇聖人之道的假道學,他說得非常實在:普通人心目中的精英,就是掌握了核心資源、在食物鏈上排序靠前的人。所以,這個問題就是讀書到底有啥「用」。如果讀書有用,為什麼有些書讀得多的人混得並不好,而有些混得好的人根本不讀書?有沒有可能讀書和精英的相關係數其實比較低呢?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個食物鏈上排序不

怎麼高的人不好好琢磨掙錢,去讀什麼《春秋大義》,這不是緣木求魚嗎?這個問題是每個讀書人都得面對的問題,不能因為我們痴迷於讀書就不問有沒有用。想明白這個問題,愛讀書的才能讀得心安理得,不讀書的也是理性選擇。我以為,這個問題得從三方面考慮。 食物鏈、智識鏈和幸福鏈 熊老師說得沒錯,的確存在一個「食物鏈」,每個人在這個食物鏈上的地位取決於他掌握的資源。資源不一定是錢,可以是權力,還可以是強大的社會關係、獨一無二的技術、出眾的美貌、影響力巨大的名望等。正如李斯說的兩種老鼠的故事,人有了資源才能有恃無恐。如果有哪個學問說這些都不重要、只追求內心純淨的精神就行,我看那絕對不是好學問。但是也沒有哪家正統的學

問說別的都不重要,你就專門研究怎麼提高自己在食物鏈上的排名就行。這又是為什麼呢?一個重要原因是,你在食物鏈上的排名,基本上不是你自己能決定的。本書第三章解讀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羅伯.法蘭克(Robert H. Frank)的《成功與運氣:好運和精英社會的神話》這本書,我們知道所謂的「精英」們之所以成功,既不全是天賦和努力,也不全是關鍵時刻理性選擇的結果,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運氣。家庭出身很重要,在合適的時機選擇了合適的行業很重要,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也很重要。所以,這條食物鏈的邏輯遠遠不是誰努力就能占據一個好位置。所謂「精英社會」,是一個神話。那麼掌握優質資源的人,是不是都值得被稱為「精英」,就是

一個問題了。

房屋銷售廣告與居住意象之傳遞

為了解決馬斯洛金字塔的問題,作者成詩淳 這樣論述:

近年來台北都會區出現一股由市中心遷出到市郊的”輕移民”風潮。大量房屋廣告隨之出現。建築廣告以虛擬環境來銷售一般人一輩子最重要的商品:住屋。本論文以報紙全版建築廣告,經由環境分析和廣告意象與訊息來探討探對於環境訊息的傳遞方式和意義的指涉。其中內容分成三部分:建築廣告中的環境構成、建築廣告中的意義指涉、建築廣告中的環境線索。建築物與社區相關的場景最經常被使用,其次是與人有關場景。區位和案件的特點會影響場景和物件之間的關係。觀者被設定在場景外、場景中、和場景邊緣的位置會影響到場景中人物之有無和種類。環境中的固定、半固定、非固定物件會依序對應到較大尺度都市與鄰里相關場景、中尺度建築社區相關場景、較貼

近人們生活的小尺度場景。此外建築廣告中的建築、社區相關的場景和社區之外的環境場景彼此之間無關係。環境中的意義指涉會因為案件區位而有所不同;對應不同經濟實力的使用族群,會影響訊息量的多寡、強調的訊息層面;進行對環境訊息的偏愛或隱藏。意義指涉中富裕概念對所有建築廣告都是最重要的;台灣人對於富裕概念有三種表現方式,以尺度區別;分別是地區、建築以及物件的模式。輕移民地區建築廣告經常以社區造景和生活中元使用物件來特別強調大量的生活品質概念。此外台北市中心案件對精神層面意義指涉有所著墨;對於生活品質則是完全的忽略。輕移民地區中會刻意的將人物從場景中隱藏、並且對具有文化意義的環境訊息,特別是具有西方文化意象

的人物和建築語彙進行片面的強調。場景與意義指涉的交互討論中發現訊息之間會有伴生的現象存在,其中以身分地位和財富意義之間關聯最為明顯。本研究借用了馬斯洛的人類恆久價值金字塔概念,繪製出建築廣告的價值觀金字塔,輕移民地區建築廣告所傳遞的價值觀大致遵循金字塔模式,而台北市核心區域因其傳達的價值觀特別強調富裕、身分地位和個人精神價值而呈現一種片斷的金字塔狀態。本研究發現同文化下不同的建築廣告所建立的虛擬環境會因應使用者而使用多元化的場景;但是在多元化的場景中環境線索的使用類別組成具有共同的模式。其中人的需求是建立不同的廣告環境意義的主要動力,並且是造成差異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