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新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風新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eorgeZaidan寫的 成分迷思: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 和李作平的 江湖人語:走跳社會的人生潛規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路 和時報所出版 。

世新大學 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 張宇晴所指導 石婕妤的 探討海洋污染議題之動畫創作—《The Ocean》 (2021),提出風新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短篇動畫、故事架構、色彩、海洋汙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新聞研究所 林麗雲所指導 陳巧婷的 新移民報導者的自我培力與角色認同:以阮金紅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公民報導者、自我培力、角色認同、說故事者、新移民、阮金紅、生命史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風新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風新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成分迷思: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

為了解決風新聞的問題,作者GeorgeZaidan 這樣論述:

  暢銷趨勢作家丹尼爾‧品克、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列維廷等人力薦!   天然的最好?有機的更讚?包裝上的成分表越長越糟糕?   一項食品對健康究竟有益還是有害,為何科學家頻頻改口?   科學研究持續進展,健康主張推陳出新,網路資訊眾說紛紜……   總覺得健康資訊自相矛盾,令人你深陷選擇困難?   ——選這本書是正解!   *****   你是否經常看到、甚至親身經歷類似底下這樣的對話?   A:「我只買有機、天然、原型、沒加工過的食物。」   B:「這些詞其實沒有意義。」   A:「化學物質就是不好。」   B:「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化學物質。」   作者翟登認為,與其糾結在「化學物質」

的字面定義,不如試著回應許多人真正憂慮的事:有些化學物質有害健康,但很難知道是哪些。   每天,我們都會接觸成千上萬種化學物質,有的用在身上,有的吃進體內,也難怪大眾普遍關心化學物質會如何影響健康。然而充斥媒體的各種相關新聞,不僅常常沒能讓我們找到解答,反倒令人心生更多疑慮,感到無所適從。   ***   由於道德考量衍生的實驗規範,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受到不少侷限,在釐清兩件事物之間是否具備因果關聯時,常常遭遇會扭曲結論的七大坑洞,分別是:   (1)欺騙:雖然並不常見,但有些研究者會造假。   (2)基本數學錯誤:科學家是人,計算也會出錯。   (3)程序錯誤:計畫或執行研究時出

錯,搞砸整個研究。   (4)隨機性;隨機的結果有時看來煞有介事,產生誤導。   (5)統計欺瞞,包括以p值決定兩事件關聯時操作p值。   (6)受干擾關聯。有些事物雖然相關,卻不是因果關係。   (7)研究設計(觀察研究或隨機對照試驗)。   科學不斷追求進步,新知因而推陳出新,因此在這本書中,作者不提供權威的解答,言之鑿鑿的告訴你「該吃這、不該吃那;要這樣做,別那樣做」,而是藉由揭露科學研究的數據產生過程,教您學會怎麼更中肯地看待健康新聞。   ►更詳盡的內容介紹可以參閱目錄的各章引文。 各界好評   ►這本書從開頭就和叫你「吃這個、別吃那個」的宣言不同,它探討科學家解答這類問題的

複雜過程。翟登的目標不是提供新穎的營養概念,也不是宣揚「吃真的食物」這類奇特信條,而是其他方面——而且有價值得多。翟登擁有詳細解說艱深的科學原理,但又不影響內容的天分。——《書頁》(BookPage)   ►終於有書沒有意圖提出全面的預測,而是讓我們理解自己有多麼不足。如果你想知道的不是簡單的答案,而是該如何思考健康,這本書是最佳選擇。——《拯救或毀滅世界的十種新創科技》作者凱莉‧韋納史密斯與查克‧韋納史密斯   ►如果你曾想過化學說不定很有趣(其實確實如此),但高中上化學課時卻是鴨子聽雷,一定要看看這本書。翟登以十一歲孩童都能理解的絕妙比喻,娓娓道出這門最有用、最實際的科學有何神奇之處,

你會從頭笑到尾。——《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與《迷戀音樂的腦》作者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   ►我教營養與食品科學高年級學生的密集寫作課程時,主要目標是以批判眼光閱讀科學論文,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書面爭論。讀這本書時我數度想到,和同儕審查的論文相比,我更希望讓學生讀這本書。選一則喬治提出的主張,告訴我同意還是不同意,同時提出參考資料。學生以這種方式學到的應該更多,而且讀來一定更開心。——韋恩州立大學營養與食品科學系前教授及主任大衛‧克路爾菲爾德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由化學物質構成,可惜很少人是化學專家。本書帶領我們探索食品標籤和各種新聞報導裡,那個難以理解的

多音節世界。翟登幽默和科學兼而有之,不只讓我們成為更懂化學物質的消費者,更讓我們領會帶動世界運作的化學知識。——科普節目《科學小天才》製作人、撰稿及主持人喬‧韓森   ►喬治透過十分奇特和巧妙的比喻(以及可愛的科宅笑話),協助我們了解科學家如何追求真實。如果他能把我的高中科學課本全部重新寫過有多好!——《艾達雷斯奇遇記》(Ada Lace Adventures)作者艾蜜莉‧凱蘭德瑞利   ►如果想更了解芝多司、防曬乳、替代奶油和許多日常化學主題,一定不能錯過這本能量十足的著作。不過選擇本書最重要的理由,是它能告訴我們如何像個聰明、學識淵博又風趣的科學家一樣思考。——《消失的湯匙:一部來自週

期表的愛恨情仇傳奇與世界史》作者山姆‧肯恩   ►這本書淺顯易懂地介紹與健康息息相關的化學知識,同時引人入勝地說明科學研究如何進行,以及科學知識是怎麼建立的。喬治非常擅長呈現化學能解答關於健康和環境的問題,以及化學受政治、文化,甚至觀點影響非常深。——美國公共電視《概念頻道》(Idea Channel)主持人麥可‧羅涅塔   ►傑出的科普著作。——暢銷書《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作者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   ►這本書採用巧妙的誘導手法,乍看以為是要探討我們應該吃什麼東西,其實是探討科學方法本身的懸疑作品。作者翟登主張,營養流行病學家和研究這個主題

的其他科學家之間的歧見,呈現了科學本身的真實面貌:它既混亂又不完美,但為了追求真實而努力。——《華爾街日報》   ►我的老天,這本書太棒了!歡樂有趣、深入淺出、活潑生動又充實可靠,真是非常優秀的科普著作。——美國公共電視台《萬古》(Eons)主持人凱莉‧摩爾   ►喬治‧翟登同時擁有機智風趣和過人的精準,在科學界比表演核融合的暴龍還少見。本書解答許多民眾疑惑已久的問題,也解答了許多我們甚至從來沒想過的問題。翟登像個表演脫口秀的驗光師,幽默風趣,讓人眼睛一亮。——《食物探險家》(The Food Explorer)   ►這本書滿足我希望科學書籍具備的所有條件:滿載有趣的知識、呈現日常生活

話題背後的科學原理,寫得淺顯易懂,而且非常有趣!推!——科學喜劇演員布萊恩‧馬洛   ►以嘻笑輕鬆的方式踏進科學研究的世界,探討大多數讀者關心的主題。推薦給所有想了解身邊各種日用品的讀者。——《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用輕鬆的筆觸和淺顯的文句,讓不懂科學的讀者也能了解,那些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對身體最好的科學報導有哪些優點和陷阱。——《書目雜誌》(Booklist)   ►營養涵括行銷、階級主義、科學、事實、犯罪、混淆和叫賣。本書以幽默和令人安心的筆調,揭開遮掩我們雙眼的障礙。——《最重要的事物》(An Absolutely Remarkable Thing)作

者漢克‧格林   ►想認識日常生活化學,一定不能錯過喬治‧翟登。這本書絕對能滿足各種期望:有趣、前衛、優秀、令人氣餒、讓人安心,整體而言非常優秀。—— 普利茲獎得主及《反毒組》(The Poison Squad)作者黛博拉‧布倫姆

風新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有關確診患者痊癒後有肺纖維化問題,張上淳證實,從去年開始確實,部分個案也有這樣的情形,但狀況當然也有逐漸好轉,包括人肺功能完全正常,有部分只要後續追蹤一兩次,若沒有完全緩解,醫師也會繼續做後續門診追蹤。

⭐全民搶打莫德納?台大名醫三個字逆轉真相
► ►https://youtu.be/2T-T2GB5n08
⭐雞排妹自認聖女?三角關係驚人大翻盤!
► ►https://youtu.be/WdQWuy6KPLE
⭐疫苗猝死是假象?台大醫師公開震撼真相
► ►https://youtu.be/wsT_R163PVU
⭐名人憂鬱症纏身?鄭弘儀親吐10年悲劇雙面人內幕!
► ►https://youtu.be/90aCBUcQBrE
⭐國產疫苗成救星?醫師曝光驚人防護力數據
► ►https://youtu.be/c_DuBSAD9o8

⭐疫苗預約寫遺囑?三關鍵說服高齡老人接種疫苗!
► ►https://youtu.be/Vd_R2H4E8NY
⭐詹雅雯淚吐憾言!自爆悲苦身世當場逼哭鄭弘儀!
► ►https://youtu.be/Pop_jR6nPys
⭐台灣疫情微解封?唐鳳疫苗預約系統神解析!
► ►https://youtu.be/wSRzJ0Sy1Ho

#肺纖維化 #部長剪頭髮 #混打國產可行性 #張上淳 #陳時中 #指揮中心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探討海洋污染議題之動畫創作—《The Ocean》

為了解決風新聞的問題,作者石婕妤 這樣論述:

為了帶給下一代乾淨的生活環境,近年來永續經營、環保意識抬頭,已經變成現代人共同關注的話題,其中包括了本創作關心的海洋污染議題。本創作就是針對海洋污染的議題進行短篇動畫的創作;創作研究首先進行文獻探討與相關創作的分析,針對環保相關議題的短篇動畫,在其故事架構、內容、畫風、色彩,以及何處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等面向進行分析討論,再將所得的結果運用在作品中。 創作短片《The Ocean》目標觀眾為低年齡層的小朋友,想藉此進行海洋污染議題的宣導。動畫以歐美繪本的動畫畫風進行設計及繪製,全程無任何對白,採用背景配樂的方式來表現這部短篇作品;並設計不同的色彩變化,來表現前後海洋生物的心境與周

遭環境的差異。在作品完成後,針對10名國小學生進行公開播映,並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向受測者蒐集回饋,以驗證本創作目的。

江湖人語:走跳社會的人生潛規則

為了解決風新聞的問題,作者李作平 這樣論述:

  一點突破,全面擴張。   誰能揭露醜聞、新聞的幕後真相?   縱橫黑白兩道,走跳江湖數十載。   發掘痛點、盲點、潛規則。   初入職場如何洞悉陷阱,從遜咖搖身轉變為人才。   除了天分更要衝鋒陷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以人的故事為主題,不以新聞報導的方式呈現,而是有血有淚的真實故事,寫下感悟情義的江湖憶往、細膩刻骨的社會觀察、走跳新聞的工作倫理、職業幕後的心酸刻苦、警界高層的軼聞風雲。 名人推薦   調查局局長 汪忠一   新北市副市長 侯友宜   警政署署長 陳國恩   警察大學教授 葉毓蘭   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局長 簡余晏   

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 李作平   世界新專編採科畢業。曾任《中國時報》社會組主任、採訪組副主任,《時報周刊》副總編輯、採訪主任、總主筆,三立電視新聞部特案中心主任,八大電視經理,現任《時報周刊》社會組召集人。 再見,江湖 作者自序 PART1 黑道大哥把我看成一個咖 「人才」,套句行話,在黑道大哥眼裡,你是一個咖。而闖蕩職場生涯中,卻深深感觸許多業主或長官,只是把我們當「奴才」,在他們眼裡,我們是「遜咖」。 我也是幫派份子 黑白分明的婚禮 面子,大哥的罩門 鱸鰻,終生的事業 大哥要正名 江湖大哥的眉角 沒有菸抽的日子 大嫂,出國深造了 邱霸子與神經祥 大嫂變臉大哥剉咧

等 煮熟的鴨子飛了 勇哉!彭血芬與張大公 我被餵大麻 我也幹過抓耙子 車震,破命案 打手槍,洩了底 PART2 誰才是社會精英 萬行菩薩,就是有忍辱之心,不計較。 但我學佛,是要提問題,要懷疑,要求證的;如果聽了便信,那是宗教,不是佛法。 台灣有八成的上班族,長期捐款助公益。阿彌陀佛,他們才是菁英。 有人操死,有人操爽 有關係,就沒關係 我搶了頭香 披薩與香腸 我也認識趙藤雄 學歷不等於實力 放棄大學,走金曲紅毯 便宜行事就是人禍 被告,有說謊的權利 那些年,我跟劉文正同班的日子 檢察官,謝謝你 自主管理,就是放水 念佛與行佛 選舉選到中風 貼符念咒保官位 莫忘初衷 大記者與小警察 我們都

是白目一族 PART3社會記者除了天份,敢混,還要夠雞婆。 採訪獨家新聞的幕後故事及細節,絕大部份與在學校所學的「新聞學」、「採訪學」無關,完全是一種「敏感度」及「反應」。找新聞,寫新聞,是做記者的基本條件。 短腿的歐普拉 不見陽光的門神 名嘴,搞條豬玩玩吧 報告,隨扈抽了我的底片 龍頭,謝謝你 我的師父是魔鬼 記者挨告記 有血有淚的新聞 角頭老大死而復生 垃圾堆裡挖獨家 不長進的記者 豬仔破龜甲陣 腦門貼美金,獨家到手 無冕王之怒 記者被開槍 雞婆記者,熱心縣長 嗨!我是記者 都是鳥新聞 PART4採訪線上看透的職場潛規則 江湖有云,人在人情在。 在浪頭,只是一時。後浪一推,瞬間化泡沫

。 我以社會記者為榮 我是酒家女婿 調查局為我打烊 打鐵的記者翻身嘍 長官,有人摸我屁股 我把名樹剃了光頭 小便斗的迷思 有GUTS的記者 爺們開店,必倒 蛋洗美國大使 與新聞獎擦身而過 六四,我落跑 我不參加記者會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 獵人者,人恆獵之 黑白與藍綠 老闆身後的電視牆 新聞喬一下 PART5 勳章背後的警察故事 關於高階警官的軼聞,是我和他們在瞎扯蛋時,脫口而出的小故事,而我一直存在腦海中。這些傳奇人物或退休凋零,或早以被人遺忘。 葷笑話,打破高階警官心房 明星隊長的殞落 霸王花與大法師 兩顆水球練武功 臥底總統府秘書長 漸凍人戰警 天網監聽,冷面殺手回家生子 衝阿!

鎖匠挫賽了 蒐報記者流氓 金槍人 恭賀榮升總編輯 十五歲的分局長 帶槍的菩薩 該打屁股的師父 留不住的墨寶 消失的勳章 沒牌的警探 紙老虎會咬人 自序  再見,江湖 李作平   近40年的社會記者生涯,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寫專欄;生涯的規劃中,壓根也沒有出書這一段。   專欄「江湖人語」得以成文,今又得以集結出書,緣,使一切成真。   跑社會新聞,邁入了第三十七個年頭,跑過的新聞萬萬條;寫過的新聞萬萬則,從沒人叫我寫過專欄,更遑論出書了。   我想過在歷練的媒體職務中,有一個位置勉強可以跟「寫專欄」扯上一點眉角;民國92年我由時報周刊的副總編輯,調該周刊的總主筆。按媒體的職場文化,總主

筆,應是學富五車,社論或專欄的捉刀者。但老人家偏偏不學無術,長官壓根就沒想到要我寫個專欄。   問題是,不寫專欄,何以坐上「總主筆」之位?搞了半天,是為了提拔後進,當年升了多位青年才俊為副總編輯,我被迫把位置讓出來,但因「資歷」深,長官想了想,就調「總主筆」吧,至少有個「總」字。   我大概是媒體圈中,唯一不寫「專欄」的總主筆。   退休五年,繞了半圈,又轉回老東家,還是跑社會新聞。   103年1月初,中國時報地方中心主任黃樹德,接掌時報周刊總編輯,他找我談,劈頭就要我寫「專欄」,他說,放眼業界,沒人跑社會新聞比你久,新聞檯面下的故事,一定很多,開個專欄寫出來。   老實說,為逃避

這重任,我是千百個抗拒心,我拜託社長夏珍替我說項婉拒,過二天,夏珍對我說:「沒輒,總編輯堅持你的專欄要寫!」   打鴨子上架,寫就寫吧。   專欄名稱,一分鐘搞定。社會記者,外界印象是縱橫黑白兩道,走跳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以「人」的故事為主吧,就定名「江湖人語」。   但心裡還是有點忐忑,怕砸了招牌,所以攝影大哥要拍專欄「定裝照」時,我決定以「陰影」取代「真面目」,而我又適皈依三寶,作者之名,就用了「法名」─演地,心想也許有佛祖加持,文思可不斷。   「專欄」,代表作者的個人見解,我深思一晚,決定寫出自己的風格,我給自己的要求就是,這個專欄,不是評論的文章,而是有血有淚的故事,

內容一定確有其人,確有其事,而且我給自己一個期許,就是專欄的內容,是沒有在任何媒體上曝光過的。   我知自己筆拙,寫不出奇文瑰句,但期勉自己,文字簡單,內容也不失幽默,希望讀者在閱讀時是輕鬆的,讀後是快樂的。寫了二年半了,得知讀者反應尚不錯,心裡也踏實了。   己過了耳順之年,對新聞的熱情,己不復以往,在離開新聞崗位之前,得見「江湖人語」結文出書,我心存感激,俗話說,今生一照面,累積多少前世緣,我從時報周刊退休,5年後,再回鍋續前緣,在黃樹德「強迫」下,我得以執筆築夢,最後,我由衷的把這果實,送給在天堂的父母。   有guts的記者   有一次採訪煤礦災變,在出坑口守了三天,主管在現場

把我拉到一邊,他說:「上面有交代,如果你獨家混進救援台車入坑,獎金一萬元。」   我當場拒絕,並指出不入坑的理由:首先,我不是礦工,沒有下過煤坑,萬一有狀況,也不知怎麼應變與自保,有必要為一則獨家新聞,賭自己性命嗎?其次,大家忙著救人,我偷偷摸摸下坑,乘機照相,如果再引起爆炸,責任誰負?   後來,我向當時的地方組主任程翔雲求證,原來是長官想求表現,假傳指示。程主任在一次地方擴大會議中,不僅點名訓了這位主管,還特別指出:「安全,是採訪第一要注意的,如果記者採訪新聞,輕忽了安全而受到傷害,這不是好記者。」   今年元宵,台東依例舉辦炮炸邯鄲爺,某電視台竟出奇招插花,派記者扮邯鄲,連線報導被

鞭炮猛炸的滋味。據該台記者在網路上指稱,為了這個戲碼,公司還要選身材佳、有點肌肉的男記者來出任。 這不是作秀,是什麼?記者如被炸傷,誰負責?我氣得在他網上留言:記者不是演員。記者要有說「不」的勇氣。   最近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女記者JulieTremmel報導新聞時,在鏡頭前,一邊倒立,一邊連線,新聞播出後,被觀眾罵翻,女記者的下場是解雇。   我與電子媒體同業的反應一樣,這與炸邯鄲相同,在台灣一定會叫記者上陣耍寶。我也保證,一定找漂亮、胸大無腦的上場。   我在電子媒體服務時,有一位女記者專業夠,口條清晰,但就是身材差,不上相;電視台主管在一次內部會議上,當場裁示,以後該名女記

者的現場連線,只能「現聲」,不可「現身」。   一位資深電子媒體記者日前提報一則「路霸」新聞,但當場被主管「打槍」;主管嗆說:「路霸新聞滿街都是,妳不會變裝或找人扮居民,去找路霸當事人吵架,甚至開幹,那才是『獨家新聞』。」找人吵架?就是作假。   但我也看過有guts的漂亮女記者。   目前在綜藝圈走紅的女藝人吳怡霈,原來是電子媒體的女記者,也是我的同事,大家都以為她轉戰綜藝圈,是著名經紀人王偉忠相中,其實,她的出走,也是看穿了電子媒體新聞作假的操作伎倆。   我記得是一宗颱風新聞,吳怡霈被派至賣場連線,報導強烈颱風將至前夕,民眾到賣場掃貨,主管要她站在一排被掃空的貨架前連線;但她到賣

場後,發現並沒有瘋狂掃貨的情形,貨架上的貨源也沒有少很多。她把情形報回公司,得到的指示竟是:「妳不會把連線背景的貨架上商品『搬空』?颱風將至,民眾搶購商品才是新聞。」   吳怡霈拒絕作假。過不久,她離開了公司,她是有guts的記者。   黑道大哥把我看成一個咖 我還真歡喜和黑道大哥當朋友。 就如「江湖人語」中所寫,老人家真正在幫派「註冊」的就是在八O年代,經過開香堂儀式,成為「青幫」弟子之一。當然,我也沒機會趕上清朝時期的「青幫」在江湖呼喚雨的時代,也沒遇到如杜月笙等大老的提攜。但飯局參加了不少,反正,青幫的儀規,幾乎全忘了,只記得與「同門」見面,不要忘了握手時在對方手心「扣一扣」。 跑

社會新聞,從地方到台北市,由與地方角頭博感情,到與在江湖有名號的幫派大哥換帖,一路走來,我並沒有成為幫派的一員,但卻和許多大哥結為莫逆之交。 有人問我:社會記者與幫派大哥來往,會不會有的幫派新聞不能寫,也不敢寫?會不會擔心被恐嚇?黑道與白道的區別在哪裡? 我很認真的回說:我還真的歡喜和黑道大哥當朋友。因道上大哥把記者視為「人才」,套句行話,在他們眼裡,你是一個咖。而闖蕩職場生涯中,卻深深感觸,許多業主或長官,只是把我們當「奴才」,在他們眼裡,我們是「遜咖」。 寫黑道新聞,如果沒有前輩指點,也必須在歷練中,找到「潛規則」,否則,隨意走筆,有可能寫到大哥的「痛點」,這是初入門社會記者的「盲點」。 

己過世的竹聯幫精神領袖「鴨霸子」陳啟禮,江湖上喊水會結凍,我初入江湖,寫的第一條黑道新聞,就是踩到了陳啟禮的「痛點」,他知道我是初入江湖,很客氣的請人通知我長官,有一天長官找我到他座位旁邊說:「陳啟禮明天請你到他家吃飯。」 我坐立難安,與陳啟禮熟識的前輩向我說:「放心,『鴨霸子』約你在『家裡』吃飯,是真的想認識你,做個朋友,如果,約在其他場合,那就難看了。」 長官帶我去了陳啟禮家中,完全是精緻的家常小菜,陳啟禮也沒責怪我,只「拜託」我寫到有關他的新聞,能和他聯絡一下,做下平衡報導。席間,對我們完全待之以禮。 我以前跑新聞,牛仔褲、T恤加球鞋,或就是短褲、T恤加夾腳拖,有一天,一位角頭大哥請我吃

飯,席間,他突很正經的對我說:「你也算是『大牌記者』了,服裝也該加強一下,待會你跟我走。」 二話不說,坐上他的黑色賓士,直駛一家委託行,襯衫、西褲、進口貨各三件,外帶皮帶,鞋子,大哥,就是那麼的可愛。

新移民報導者的自我培力與角色認同:以阮金紅為例

為了解決風新聞的問題,作者陳巧婷 這樣論述:

從整體來看,現今的東南亞移民不再只是被動的閱聽眾,而可以是主動的傳播者。有人自行創辦媒體、有人擔任媒體內部的編輯或記者,也有人獨立於媒體之外傳佈事實性和意見性的資訊,這反映出化無聲為有聲的集體力量以及「公民傳播權」的在地實踐。本研究基於關照東南亞移民自主報導的現象,選取生命史研究作為途徑、越南新移民阮金紅作為個案,試圖探討阮金紅是如何透過自我培力成為報導者(紀錄片導演和公民記者),以及她的角色認同為何。本研究採用敘說研究中「整體-內容」的視角來閱讀、分析和詮釋資料,並將阮金紅的生命故事劃分為六個階段進行講述:(一)有苦難言:失去婚姻的新移民;(二)發聲練習:培養用影像說故事的興趣和能力;(三

)為同樣命運的人做報導:新移民紀錄片《失婚記》;(四)為同胞做報導:移工紀錄片《再見 可愛陌生人》;(五)為公眾做報導:參與《PeoPo》公民新聞的製作;(六)未完待續:影像之內與影像之外的文化行動。本研究結果發現,阮金紅主動地掌握鑲嵌於生命歷程中的各種培力機會,並體現不同層次的培力結果:在個人層次,擁有自尊、自我效能和掌控感,能夠訂定目標,並採取行動以達成目標;在人際層次,和新移民組織成員、影像專業工作者乃至報導對象形成共同學習、相互支持的關係,從中培養出自主發聲所需的知識、能力和資源;在社會政治層次,透過紀錄片、影音新聞和其他形式的文化行動,發揮廣及臺灣民眾、深及公共對話的影響力。除此之外

,阮金紅具備不只一種的報導者角色,其中又以「說故事者」作為核心不變的自我定位。本研究進一步討論並指出,首先,阮金紅由失婚到再婚、由封閉自我到走進社會、由沉默無聲到自主發聲、由單一到多元的報導身分與題材,此培力歷程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軌跡。再者,依據阮金紅對於為何報導、如何報導和報導什麼的自我敘說,「說故事者」的角色內涵和啟示包括以下五項:(一)新聞故事的製作和傳播模式展現出公民參與的精神;(二)秉持順其自然而不刻意安排的態度來蒐集報導素材;(三)採取陪伴者的身分來和被報導者建立關係並參與其生活過程;(四)發掘具有報導價值的身邊故事、重視特定角度的主觀揭露;(五)建立培力機制,培育更多公民報導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