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部氣象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鞍部氣象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致文寫的 台灣氣象傳奇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鞍部氣象站 - 戶外教育資源平臺也說明:鞍部氣象站.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陽明山竹子湖路111號. 場域類型:其他. 最後更新 ...

中華大學 旅遊與休閒學系 張馨文、陳瑋苓所指導 歐書真的 陽明山國家公園旅遊氣候舒適度與遊客人數關係研究 (2020),提出鞍部氣象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熱舒適、休閒活動、保護區經營管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所 陳榮松所指導 張峻誠的 氣候變遷下臺灣中北部農業用水調適研析 (2020),提出因為有 氣候變遷、TaiWAP、CropWat、作物用水量、農業用水調適方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鞍部氣象站的解答。

最後網站快新聞/蔡英文赴氣象站與「招牌人物」同框! 鄭明典笑則補充: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今日在臉書發文,並秀出氣象局招牌人物伍婉華與總統蔡英文的合照,他說,鞍部氣象站招牌,配上氣象局的招牌人物,再加上中華民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鞍部氣象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氣象傳奇

為了解決鞍部氣象站的問題,作者洪致文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在全球暖化的過程中,對於局部地區的影響,不管是氣候平均狀態的改變,或是極端天氣現象發生頻率的變化,都是各國氣象學者關注的焦點。   台灣的氣象觀測史,就像它在近代史中的流離身分一樣,歷經許多不同政權與時代的變遷。綜觀過去的一百多年,儘管台灣島內的政權更迭,從事氣象觀測的目的各異,甚至氣象人員的政治態度與國籍也不相同,但這就是台灣的縮影:一個開放的海洋國家,在各種歷史、文化的交融之中,發展出其獨有的特色。   台灣的氣象文化在過去較少被關注,各地測候所發展的政策背景、城鄉背景,甚至建築技術背景,也都很少被提及。本書嘗試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跳脫出科學的單一思維,而以社會人文的觀點切入

分析與介紹,將台灣各地測候所的發展背景與源由,配合科學上的理解與認知,提供一種與人文背景間的對話。 本書特色 ◎1.首部最完整的台灣氣象觀測百年史 ◎2.鐵道專家洪致文,第一部回歸專業的著作 ◎3.全球暖化的危機中,回頭檢視台灣的氣象觀測,除了向各個時代堅守崗位的氣象觀測人員致敬,更期待喚起國人對氣象的重視 作者簡介 洪致文 Hung, Chih-wen   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畢業,美國UCLA大氣科學博士。3歲時喜歡看國旗飄揚,被風的魔力所吸引。5歲時第一次搭飛機橫越太平洋,體會在雲上飛行的樂趣。小學時著迷中視新聞結束前馮鵬年主持的中視氣象台,每天期待著看天氣圖的種種變化,還自

己學習描繪天氣圖,剪貼國語日報上的衛星雲圖……。   大學聯考後如願進入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就讀,畢業後進入空軍擔任氣象聯隊少尉預官,在飛機場實際從事天氣預報的任務。之後赴美繼續深造,獲得美國UCLA大氣科學博士學位後返國,目前任教於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研究專長為亞澳季風、氣候變遷、台灣氣候、氣象史……。 【歷年著作】 1992 《台灣鐵道傳奇》(時報出版) ★本書榮獲1992年聯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最佳書獎、1993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 1993 《台灣火車的故事》(時報出版) 1994 《阿里山森林鐵路紀行》(時報出版) 1996 與李欽賢合著《台灣古老火車站》(玉山社出版) 1996 《台

灣鐵道趣味漫談》(時報出版) 1998 《台灣鐵道印象(上)(下)》(南天出版) ★本書榮獲1998年聯合報讀書人非文學類最佳書獎、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人文類。 2000 《鐵道世界漫遊》(時報出版) 2000 《珍藏世紀台灣鐵道.幹線鐵路篇》(時報出版) 2001 《珍藏世紀台灣鐵道.地方鐵道篇》(時報出版) 2001 《青春晃舞.日本鐵道紀行》(時報出版) 2003 《鐵道電影院》(時報出版) 2006 《鐵道時光》(玉山社出版)

陽明山國家公園旅遊氣候舒適度與遊客人數關係研究

為了解決鞍部氣象站的問題,作者歐書真 這樣論述:

觀光氣候學研究始於 1970 年代初期,著重探討氣候如何影響觀光旅遊業的發展。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對人類及自然生態系統造成極大轉變。為此,聯合國與世界觀光組織提出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SDGs),其中第 13 項永續發展目標為氣候行動,涵蓋氣候如何影響旅遊領域。過去研究指出天氣與氣候是自然環境中影響遊客進行戶外遊憩活動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Scott et al., 2012, 轉引自Micah J. Hewer, Daniel Scott & William A. Gough, 2015)。 陽明山國家公園為都會型國家公園

,提供大台北地區供給、支持、調節及文化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也是全球國家公園系統中,極少數位於首都大都會區的國家公園。旅遊與氣候變化為陽明山國家公園經營的重要議題之一,因此本研究以環境保護視角關注陽明山國家公園2000-2019年間,氣候對遊客前往不同海拔地區之影響。使用中央氣象局在鞍部與竹子湖氣象測站收集到的數據,運算出旅遊氣候指標(Tourism Climate Index , TCI)。檢視兩個測站資料可知,陽明山國家公園內高海拔地區遊憩據點,適合進行旅遊的時期為夏秋兩季,而低海拔地區遊憩據點則為春季。 以多元迴歸分析,探討園內各遊憩據點在不同時間尺度之 TCI 次指標與遊客人數之間

關係,在季資料中顯示,TCI 舒適級數與遊客人數在時間趨勢上達到顯著,接續以不同海拔範圍與遊憩據點之遊客人數,進行 TCI 指標分析影響氣候旅遊因素為何,並以本研究各遊憩據點之訪談紀錄進行討論,發現高海拔地區遊憩據點的實證數據與訪談遊客遊憩活動習性和當地氣候推測結果相符,因此本研究將提出相關後續研究及實務經營管理上的建議。

氣候變遷下臺灣中北部農業用水調適研析

為了解決鞍部氣象站的問題,作者張峻誠 這樣論述: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遷效應影響,將使得旱澇災害發生頻率提高,且此等現象在短期內尚無法突破與改善。面對艱困的水資源環境、氣候的極端及不確定性,若水資源供應不足時,勢必出現嚴重災情,尤其對於占用水大宗之農業用水資源影響更加嚴峻,因此實有必要訂定對農業用水穩定供水的調適策略。本研究將利用TaiWAP以及CropWat程式進行氣候變遷下農作物用水量分析,並提出農業用水調適方法。分別從臺北鞍部氣象站以及彰化台中農改場測站獲得相關氣象資料,將資料輸入至TaiWAP程式中獲得該地區未來可能氣候狀況,並延伸模擬未來集水區流量。檢討中北部地區在氣候變遷下各作物用水情形以及在旱作及水田的組合下,所需要之灌溉水量

,綜合探討適合中北部地區的作物規劃及其用水方式。根據分析結果,分別提出水旱田轉作以及增設蓄水池之農業用水調適方法,並探討其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在未來氣候情況方面,中部地區降雨情形更趨於集中,而北部地區總雨量有增加。各作物灌溉用水量方面,中部地區在春作部分用水量略為增加,秋作部分則多為持平,北部地區春、秋作則都偏少。農作物用水調適方法上,中部地區水旱田轉作中春作部分以10%轉作旱作物可達到預防效果,秋作則無須轉作,北部地區則分別需要10%和40%轉作;在蓄水池增設方面,以中部較為緊迫,需增設蓄水池,北部則是足夠狀態,無增設蓄水池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