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特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阿拉斯加特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謝健寫的 帝國之裘 和維吉爾‧希利爾的 希利爾講世界地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凱奇坎, 阿拉斯加- 皇家加勒比遊輪 - Royal Caribbean Cruises也說明:你會發現許多美國主食,但為了品嚐當地文化,你亦可試試一些傳統的土特產,例如海蘆筍或海藻。喝一杯當地的Raven's Brew 烘培咖啡提提神吧。 Boats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大學 和海鴿所出版 。

最後網站極光、溫泉、雪~零下20度的世界~阿拉斯加自助行(五)則補充:程小乖發揮大胃王的本領,吃了三碗麥片(其中有部份給Wayne),一份漢堡+起司,一份貝果,再加一顆微波10秒的水煮蛋,喝了兩杯茶,一杯阿拉斯加特產咖啡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拉斯加特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帝國之裘

為了解決阿拉斯加特產的問題,作者[美]謝健 這樣論述:

乾隆帝曾經盛讚過東北豐饒的物產和獨特的自然環境,認為滿洲大地是資源富集之地,也是自然生命力的源泉。這裡的土地山川生生不息,養育了滿洲人以及清朝皇室的祖先,也使其分享了素樸純真和不竭的生命力。 清朝皇帝通過進貢制度,向滿洲和蒙古地區徵收毛皮、珍珠、蘑菇、人參等珍稀物產,這些物產不僅僅是物產,而且代表其產地所具有的純真、豐饒、充滿生機等象徵意義,作為一種永恆的家園,與皇室有著密切的依存關係。 但這種進貢制度漸漸對滿洲和蒙古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僅造成了環境退化的後果,還形成了複雜的開發與控制的制度和組織。 作者是新清史的新銳,利用了大量滿蒙文獻,在對東北和蒙古環境史的考察中發現了皇帝對於

北部邊疆的想像、進貢體系與自然環境的惡化、清朝的奢侈品貿易和消費等諸多因素複雜的互動關係,為我們理解清朝邊疆歷史提供了新穎的視角。   謝健 2012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印第安那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與內陸亞洲,環境史,早期現代帝國的族群、商品與消費。 關康 201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清史、滿族史、滿文文獻、清代宗教史。   中文版序言 / i 致 謝 / ii 轉寫說明 / vi 前 言 / vii 第一章 北京的視角 / 1 事物的衡量尺度 /

2 質樸的根與帝國的宮廷 / 5 漢人能穿毛皮嗎 / 13 清帝國的整合 / 17 新常態 / 23 被奢侈品連起來的世界 / 34 本章小結 / 37 第二章 珍珠竊賊與完美的秩序 / 39 作為生產區的東北 / 40 在滿洲故鄉之外:帝國機構和種類 / 45 烏拉、珍珠和清廷 / 51 蚌、人以及秩序的問題 / 57 人參的案例 / 62 重塑滿洲 / 70 本章小結 / 72 第三章 蘑菇危機 / 73 第一罪:無證 / 76 蘑菇貿易 / 83 控制采菇浪潮:1818年—1829年 / 88 帝國回應的本質 / 93 淨土與禁區 / 100 本章小結:純淨的環境與地域 / 105

第四章 毛皮產地的自然環境 / 107 全球毛皮貿易 / 108 東北貿易的崩潰 / 113 烏梁海的案例 / 118 淨化的必要性 / 124 烏梁海地區的毛皮危機:一個視角 / 128 毛皮危機的角度——對數量的考察 / 137 本章小結 / 143 結 論 / 145 清帝國的純淨故土 / 147 帝國的遺產 / 151 附 錄 1771年—1910年的毛皮進貢 / 156 注釋 / 159 參考文獻 / 216 索 引 / 242 譯後記 / 258   前言(節選) 清朝皇帝不是保護了純淨的邊疆,而是“創造”了它 1886年,H.埃文·詹姆斯(H.Evan

James)a在滿洲地區發現了原始的自然景觀。他激動地向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 Society)彙報說:“這裡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有森林、鮮花和茂密的草地——對於熱愛大自然的人而言這裡是天堂。”他看到的是秋天之前的景色,“(我)仿佛來到了伊甸園”。詹姆斯後來回憶攀登長白山時的情景: 我們來到了一片肥沃、開闊的草場。人類能夠想到的顏色的鮮花這裡都有,一片片藍色的鳶尾花、鮮紅的虎皮百合、香氣撲鼻的黃色萱草、橙色的大型金鳳花以及紫色的附子讓人眼花繚亂。更遠處是一小片一小片花園一樣的鄉村,成片的雲杉和冷杉裝飾著大地,短短的生苔覆蓋著土壤,數不清的深藍色龍膽閃閃發光。這

裡還有各種淡紫色、淺黃色耬鬥草,白色和紅色的蘭花,以及其他諸芳百卉。[1] 滿洲大地堪稱大自然的恩賜。其他歐洲旅行家驚訝地發現滿洲地區2“完全未被開發”;看起來當地“杳無人煙”,且一直“與世隔絕”。[2]當時的一位俄國探險家說他從未見過這麼多魚:“大馬哈魚、鱒魚、鯉魚、鱘魚、鰉魚[3]、鯡魚從河裡跳出來,製造著震耳的噪音;這條(黑龍)江簡直是個人工魚塘。”[4]大馬哈魚和鯡魚遊到這裡產卵時,天上的“天鵝、鸛、鵝、鴨子和野鴨成群結隊地”尾隨而來。[5]茂密的叢林從未遭破壞,如果想通過這裡就得用手斧開路。古斯塔夫·雷德(GustavRadde)a一路“砍”過興安嶺。探險大功告成後,他說:“大自然

以她全部的處女之力創造了如此豐富的植被”,所以“穿越這一區域……費了我九牛二虎之力”。 A.R.阿加西(A.R.Agassiz)宣傳道:“現如今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狩獵活動正在迅速消失。只有在滿洲地區頑強地保存下來,為冒險家提供著打獵的樂趣。”[7]虎、熊、麋鹿、野豬、狐狸和貂遍佈叢林。滿洲地區只有一種秩序,那就是大自然本身。 兩個世紀前的1743年,乾隆帝(1735年—1795年在位)在《禦制盛京賦》中用相同的語言讚美了滿洲地區的富饒。與詹姆斯一樣,他也被當地多種多樣的動物深深吸引住了,這裡有“虎、豹、熊、羆、野馬、野騾、鹿、獐、麅、麂、狼、豺、封駝、狐狸、獾、貉”。他還讚美了滿洲地區

豐富的植物(蘆葦、茅草、水蔥、紅花、蓼等)以及大量的禽類(野雞、沙雞、鵝、鴨、鷺、鸛、鶴、鵜鶘、燕子和啄木鳥)。[8]然而對於乾隆帝而言,滿洲的生命力不僅限於動植物,她的力量同樣觸及人類世界:“法天則地,陽耀陰藏……形勝之選,奕世永賴。俯臨區夏,襟控中外。”[9]b作為一位滿洲“聖主”,乾隆帝與滿洲的虎、豹、熊分享著某些共同的元素。他用滿洲最珍貴的物產豐富自己:貂皮和水獺皮袍子、口蘑、鑲嵌東珠的帽子。滿洲的大自然具有某種力量。 滿洲地區的環境和物產對乾隆帝和詹姆斯各自的世界來說都堪稱獨特,二人就此均有論著行世。他們都稱讚滿洲大地是資源的彙集地和自然生命力的源泉;這片土地本身就有自我創造力,而

且完全未被人類侵擾。兩位作者都認為滿洲的自然是未加雕琢的璞玉;時光也沒有侵蝕這片沃土。詹姆斯和他同時代人看到的是一片史前的大地,滿眼都是遠離塵囂的風光。而乾隆帝心中的滿洲地區則是一個永恆的源泉,源源不絕地為帝國提供支援和世俗力量。對於詹姆斯而言,滿洲地區無非是另一個邊疆而已。這裡是乾隆帝的故鄉:它像皇帝一樣培育了文明。我們可以在有關亞洲、非洲和美洲原野的描述中找到詹姆斯所看到的景象。那麼乾隆帝眼中的滿洲地區是什麼樣的?究竟是滿洲地區造就了皇帝,還是皇帝造就了滿洲地區?是什麼構成了清帝國原始的自然,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本書利用滿文、蒙古文的文獻重新考察中國清代的環境史。像滿洲地區這樣的邊疆,

在環境史中的地位非常模糊:它是研究的重點,但是有關的很多文獻完全無人問津。不少人將邊疆視作農業和商業擴張的出口或文學想像的對象;大多數人之所以這樣看問題是受佔優勢的漢文文獻所限,而且他們力圖服務於一個更宏大的中國史敘事框架。這種研究方法忽略了另一半故事:與已經公佈的漢文記載相比,清朝的滿蒙文檔案為我們描述了邊疆地區別樣的圖景。一個全面的視角可以為我們提供全新的歷史。我們必須謹記要從兩個角度考察邊疆:中國歷史不僅僅是關於漢人的故事。 本書的重點在於揭示1760年—1830年之間滿洲、蒙古地區出現的環境變遷,當時一股史無前例的商業擴張和自然資源開發熱潮徹底改變了中國內地和邊疆的生態環境。這股浪潮

之兇猛絕不亞於今天,它在制度、意識形態、環境方面淵源頗深,影響也相當深遠。其中還有伴隨而來的動盪、對環境的焦慮和危機意識。地方官的請願書如潮水般湧進北京:森林裡的貂、狐狸和松鼠消失;野生人參被採光;采菇人把蘑菇連根挖掉;淡水蚌(fresh watermussels)無法孕育珍珠。朝廷千方百計地試圖讓滿洲大地恢復原始的狀態:徵召士兵、設立卡倫、繪製輿圖、註冊人口、懲罰盜獵盜采者、調查貪污案件、改革官僚機構。官府還夷平參田、突襲采菇人的營地、設立無人區,在那裡殺害甚至“驚擾”野生動物都是違法的。皇帝下令“令蚌繁育”。他還要求“肅清”蒙古草原。“肅清”滿洲、蒙古地區的結果並非恢復大自然的原始狀態;它

反映的是政府的本質。清帝國並不是在保護邊疆地區的自然環境,而是“創造”了它。本書即旨在闡明這一創造的歷史過程,並探究其背後的環境壓力和制度框架。為了說明演變的來龍去脈,本書將聚焦在檔案記錄*多的三種現象上:東珠的消亡、蒙古地區採摘野生蘑菇的狂潮、中俄邊界地區毛皮動物數量的銳減。以上每種現象都有更廣泛的歷史背景,即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期席捲從清朝邊境到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商業浪潮。到1800年,從蒙古到加利福尼亞的毛皮動物獵手在同一個世界裡勞作、面臨同樣的問題、滿足同樣的市場需求。不過,只有在利用多語言文獻和多種檔案的情況下,這部環境史才能變得清晰。 譯後記 多年前,我有幸在中國人民大學清

史研究所舉辦的一次滿文文獻國際研討會上聽過謝健先生關於清代貢貂問題的報告。當時一位老師對我說,日後中國年輕一代清史研究者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這些熟悉理論、懂語言(滿、漢、蒙古語等)的外國同齡人了。不過會後我沒有再關注此人的研究。2017年下半年,我的博士生導師張永江老師向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編輯王立剛先生推薦我翻譯謝健的這本《帝國之裘》。當時我工作繁忙,頗有推辭之意,但簡單翻閱部分章節後,感到該書獨具特色,確有向國內同行介紹之必要,遂應下此項工作。 該書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作者打破了傳統中國環境史的框架。國內外已有的相關著作多注目於漢地的環境變遷而不及於邊疆。如伊懋可的《大象的退卻》堪稱典範,但作者採

用的是漢地中心的研究範式: “中國”的社會歷程,大抵是“漢族”或“華人”人口、政權和文化所經歷的4000年的發展史……總的來說,這幅圖畫在一個方面反映了漢人的中國向天然疆界,也即海岸、草原、沙漠、高山和叢林的擴展。 這種忽視邊疆的研究會讓人們誤以為草原、森林原本是“純淨”的,是等待漢人移民開發的“真空”(原書第7頁)。這種刻板印象已經成為邊疆史、環境史固有的敘述模式。謝健則利用滿蒙文檔案證明歷史上存在一個“更寬廣、複雜的世界:不是漢地,而是整個清帝國”(原書第15頁),且中國歷史“不僅僅是關於漢人的故事”(原書第3頁)。作者注意到,為了滿足清代君主和內地消費者對毛皮、珍珠、口蘑、人參等邊疆

特產的需求,生活在烏裡雅蘇台的獵戶、東北的烏拉牲丁等各族群在朝廷的指派下投身資源開發和貿易,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當地的自然環境,還融入了一個將內地、邊疆以及其他國家連接在一起的貿易網路。而這些變化的出現比漢人移民進入當地早得多。 其次,國內外有關毛皮、蘑菇、東珠貿易的研究數量不少、品質亦高,但作者以以上三種物品為例,為我們介紹了在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期,中國北方邊疆出現的史無前例的環境變遷,並探究其背後的制度、意識形態原因及後果。作者更注意到中國如何參與19世紀全球貿易:中國市場對邊疆、海外珍稀物品的需求,將北京、廣州、恰克圖、北海道、俄羅斯、夏威夷,甚至更遙遠的阿拉斯加連為一體,而中國消

費者對商品的熱切追求也導致很多地區出現了資源過度開發、物種滅絕的問題。從全球或區域(如內陸亞洲、東亞等)的角度研究中國史的著作已不稀奇,但關注奢侈品貿易網及其引發的環境、政治後果者尚不多見。 *後,作者諳熟滿文,系統地利用了中國**歷史檔案館的《內務府奏銷檔》《軍機處滿文錄副奏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軍機處檔折件》以及蒙古國家中央檔案館的《烏裡雅蘇台將軍衙門檔》。這些檔案為讀者揭示的內容往往不見於漢文史料。例如第三章提到的內地人潛入蒙古地區采菇問題,在漢文文獻中僅有隻字片語的記載,而作者通過烏裡雅蘇台將軍衙門的滿文檔案不但將采菇熱潮的發展變化過程描述出來,而且深入地剖析了若干案例,彌補了

傳統史料的缺漏,也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與某些外國學者簡單地摘引幾條檔案即敢於立論不同,謝健研讀檔案非常仔細,故得出的結論可謂信而有征,這一點從其對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毛皮進貢數量的統計即可見一斑。a當然,作者作為年輕的美國學者,著作中出現若干錯誤在所難免。如第68頁混淆了扈倫的烏拉國和打牲烏拉。此外,作者對滿漢文文獻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如第42頁將清世宗的話張冠李戴為大臣的話;第85頁將受處分的開原城守尉六十七和複州驍騎校七十八兩人的名字誤作人數。(以上錯誤皆已由作者本人改正)不過,這些錯誤對作者的論點之成立與否基本沒有影響。 *後需要說明的是,我在翻譯該書的過程中多次向好友孫思淼、Плам

енСтаниславовАндреев求教語言、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愛人孟修幫我查找了很多資料。我的博士生導師張永江教授在春節期間撥冗審閱譯稿,並糾正了原著和譯文中的錯漏。沒有他們的幫助,我的這本譯著恐怕難以問世。因我缺乏翻譯英文學術專著的經驗,翻譯時間亦較緊迫,譯文中必然有很多不如意之處。所有翻譯中的錯謬皆由本人負責,在此懇祈方家賜教。    

阿拉斯加特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與 #住加男人 研究移民加拿大的可行性
住加男人帶路逛大溫哥華
加國特產:楓糖三文魚乾
#移民 #溫哥華

▶️如果你有興趣跟我去全世界終身遊學 :請like Facebook 專頁: https://m.facebook.com/JamesHongAkio/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ames_hong_ms/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jameshongofficial
Webpage: JamesTrip.com 終生遊學

希利爾講世界地理

為了解決阿拉斯加特產的問題,作者維吉爾‧希利爾 這樣論述:

  維吉爾‧希利爾:「見識每個國家和城市中最有趣的事物,才是地理!」   山姆大叔的家鄉   你可以想像這樣一個人物嗎?一個身材高大的男子,穿著一件國旗樣式的衣服和一條紅白相間的條紋褲子,頭上戴著一頂布滿星星的帽子,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山姆大叔。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山姆大叔的故鄉——美國,它是北美洲上很小的一部分。   記得我小時候第一次看到美國地圖的時候,感覺它就像一條縫滿補丁的棉被。現在我知道,這些補丁其實是美國各個州。在地圖上看,美國各州的邊界,有些筆直,有些彎曲。在現實生活中,這些州之間沒有明顯界線,地圖上的線只是為了方便人們分出各個州的邊界而加上的。   美國各

州的面積有大有小,最大的州是阿拉斯加州,最小的州是羅德島州。一個阿拉斯加州,可以裝下428個羅德島州。美國的每個州,都有各自的城市、城鎮、鄉村,我居住的州叫做馬里蘭州。   如果你的父母有收藏硬幣的習慣,你可以找找看父母的收藏品中,有沒有一個1913年美國的五分錢硬幣。這個硬幣很好認,上面刻著美國的全名「美利堅合眾國」,正面是一個印第安人頭像,反面是一頭美洲野牛,我家裡就有一個。每當我們看著這個硬幣的時候就會想起,很久以前,美國沒有白人,也沒有金毛獵犬這種動物,印第安人是美國最早的居民,美洲野牛是美國最早的動物。   事實上,在很久以前,世界上也沒有美國這個國家。當時,在大西洋海岸邊,有1

3個面積不大的州。後來,13個州想要成立一個俱樂部,聯合起來增加競爭力。於是,13個州就聯合起來,這就是最早的美國。它們之所以想要聯合起來,是受到一句話的啟發:「聚在一起就有力量。」直到現在,這句話依然是美國人的座右銘。   既然已經成立國家,就要有自己的國旗。現在,我們總是認為13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但是那個時候的人們不在意這些,所以13個州的國旗上有13道條紋,七紅六白。在國旗藍色的一角,還有13顆白色的星星,代表13個州。後來,有更多的州加入,成為現在的50個州。由於每增加一個州,人們就會在國旗左上角增加一顆星星,因此現在美國國旗上總共有50顆星星,代表50個州。如果我們把美國的50個

州排成一串,會從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從日出的地方延伸到日落的地方。美國的硬幣上,也刻有「E Pluribus Unum」,意思是「合眾為一」。   我們之前說到,美國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現在美國的很多州依然使用原來的印第安名字作為州名。你可以猜出哪些州是印第安人的州嗎?我可以給你一些提示:在美國所有的州名中,用「新」開頭的州,都是根據其他國家的地名來取名字,所以不是印第安人的州,例如:新墨西哥州和紐約州(在英語中,New York的意思為「新約克」)。此外,有一些州的名字是女孩的名字,例如:維吉尼亞州,它們也不是印第安人的州。哪些州是印第安人的州?例如:明尼蘇達州(意思為「藍天和水」)和

俄亥俄州(意思為「漂亮的河」或「巨大」)等其他州,都是印第安人的州。   【歷險手稿】——山姆大叔的由來   在紐約州的特洛伊城,有一位叫做塞繆爾‧威爾遜的肉類包裝商,由於他做生意講求誠信,所以在當地很有威信,當地人親切地稱呼他為「山姆大叔」。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山姆大叔擔任紐約州和紐澤西州的軍需檢驗員,工作內容就是在供應軍隊的牛肉桶和酒桶上蓋章。   1812年1月,紐約州長去工廠參觀,看到每個牛肉桶上都有E.A.—U.S.標記,就問工人們是什麼意思。工人說:「E.A.是軍火承包商的名稱,U.S.是美國的縮寫。」這個時候,另一個工人開玩笑地說:「U.S.就是『山姆大叔』(Uncle S

am)。」   這件趣事傳開以後,「山姆大叔」這個名字不脛而走,漫畫界也開始使用「山姆大叔」形象。西元1961年,美國國會正式承認「山姆大叔」為美國的民族象徵。 本書特色   《紐約時報》高度讚賞,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地理讀物!   在本書中,擅長將知識化作趣聞的希利爾以獨特的視角講述世界地理,瞬間拉近地理與我們的距離。他把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識悄然置入世界各地的有趣見聞中,讓我們在閱讀中,身歷其境地感受世界的豐富與廣博。透過作者的生動描述,從歐洲到亞洲,從北美洲到南美洲,從非洲到大洋洲,全世界的風俗民情都充滿豐富的趣味。本書被歐美國家譽為「最受歡迎的地理讀物」,已翻譯成20多種語言,全球銷售

超過1000萬冊!   ■美國外交部鼎力推薦,媒體票選「影響一生的十大圖書」之一!   希利爾以旅行家的獨特體驗,給我們帶來世界各地的有趣見聞,讓我們盡情欣賞地平線後面的神奇世界。對於應該如何學習地理,作者有其獨到見解:地圖和地名是最重要的,生硬死板的標題和注釋對瞭解地圖毫無幫助,於是他將地圖畫成迷宮、動物園、老奶奶……在希利爾的筆下,世界各地的特殊景物彷彿觸手可及。   ■維吉爾.希利爾――全球「自學教育」課程首創者,影響美國教育百年的人物!   哈佛大學畢業以後,希利爾投身於中小學教育。1899年,成為「卡爾維特學校」第一任校長。作為教育家的希利爾,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複雜知識變得簡單有趣

。因此,他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人類成長的規律,為讀者編寫一套妙趣橫生的讀物,就是這套叢書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