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的构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國立成功大學 教育研究所 陳振宇所指導 李翊綺的 從筆尖現象探討中文字的字形表徵 (2008),提出铃的构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文字字形表徵、中文書寫、筆尖現象。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铃的构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筆尖現象探討中文字的字形表徵

為了解決铃的构词的問題,作者李翊綺 這樣論述:

筆尖現象(Tip-of-the-pen phenomenon,簡稱 TOP)是寫字時的一種出錯歷程,也就是書寫者想寫一個字但一時想不出來怎麼寫的現象,這個現象是沿用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簡稱TOT)而來,本實驗的目的是藉由這種書寫出錯的歷程,探討中文字的字形表徵。 本研究修改Brown與McNeill(1966)舌尖現象的實驗派典,在實驗中給予中低頻字詞,要求受試者寫出目標字,當受試者發生筆尖現象時,進一步要求受試者描述筆畫數、首筆筆畫、部首、部件、字形結構等字形知識。完成之後會與受試者核對他們內心所想的答案是否為實驗者設定的答案,如果是,則該

嘗試界定為真筆尖現象(Positive TOP);如果不是,則界定為假筆尖現象(Negative TOP)。假筆尖狀態下參與者所描述的筆畫數、首筆筆畫、部首、部件、字形結構等訊息,則視為猜測結果,用來衡量真筆尖狀態下所描述的訊息是否超過猜測值。如果某個項目高於猜測值,表示認知系統有處理到該表徵而且可以提取出來。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受試者在真筆尖狀態下所描述的筆畫數、首筆筆畫、部首、部件、字形結構等項目的正確率都高於猜測值,顯示書寫中文字時字形表徵的方式是部分表徵,而表徵的內容包含筆畫數、首筆筆畫、部首、部件、字形結構等項目。此外,歸納受試者在真筆尖狀態下所描述的字形,發現錯誤的單位大多數是大於

筆畫的部件,而且錯誤的類型有省略、替代、增加、移動、旋轉、綜合等六種現象,這顯示中文字的字形表徵單位是以部件為主。最後,將受試者在真筆尖狀態下所描述的部件單位,與『中文字基礎部件及部件屬性』相比較,發現不一致的比率佔34.53%,表示認知系統所表徵的部件單位與資訊學家、文字學家所研發的『部首』以及『基礎部件』並不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