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機器人理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銀行機器人理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bertHockett寫的 通膨的恐懼:消除你對貨幣供給過多的疑慮,從聯準會政策看收入、失業率、惡性通膨問題的解答 和AdamKucharski的 【從賽局思考到趨勢預測,全方位實戰課套書】(勝算:賭的科學與決策智慧+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暂停!银行机器人理财尴尬落幕?也說明:曾经在金融科技领域掀起一阵猛浪的智能投顾(又称“机器人理财”),意外走到了命运的终点。 截至6月30日,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樂金文化 和行路所出版 。

南臺科技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羅承宗所指導 劉志成的 機器人理財顧問之比較研究: 以美國、澳洲及臺灣為中心 (2020),提出銀行機器人理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融科技、金融創新、機器人理財、演算法、受託人責任、網路安全規範。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楊岳平所指導 張哲偉的 信託業之監管理論與我國專營信託公司監管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專營信託公司、信託、信託2.0、信託業法、信託財產的重點而找出了 銀行機器人理財的解答。

最後網站ETF 智能投資與機器人理財實務與應用則補充:機器人理財 發展至今約12個年頭,根據市場調查公司Statista預估,2021年全球管理規模將突破1兆美元,並在2023年翻倍突破2兆美元,顯見全球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新創公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銀行機器人理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通膨的恐懼:消除你對貨幣供給過多的疑慮,從聯準會政策看收入、失業率、惡性通膨問題的解答

為了解決銀行機器人理財的問題,作者RobertHockett 這樣論述:

「通膨居高不下,令人憂慮1970年代惡性通膨會歷史重演嗎?!」 「聯準會快馬加鞭持續加碼升息打通膨, 身為舵手,能引導經濟避開水深火熱、順利『軟著陸』嗎?」 ……這些在在都是全球關心的重要金融議題 就讓聯準會專家一次為你揭開央行背後的思路與作為     ◆為什麼萬物齊漲就是薪水沒漲?老百姓怎麼這麼倒楣!   我們努力工作賺錢,享受生活小確幸,像是活在一棟巨型建築中,即便對其中的管路系統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只要每個人各司其職,就可以活得好好的──直到有天發現漏洞百出或發生緊急事故。明明生活方式沒有改變,卻驚覺加班時間愈來愈多,存款數字愈來愈少,這才急著問:「錢都到哪裡去了?」「政府都在幹什

麼?」     ◆為什麼央行「升升不息」?說是為了救經濟,央行究竟在做什麼!   2008年金融海嘯和COVID-19大流行期間,全球政府為了救經濟,紛紛「大撒幣」;現在為了經濟過熱和一去不復返的物價指數,由美國的中央銀行──聯準會帶頭搶救,不斷調高利率(升息)。從金融危機的刺激景氣政策,到通膨升溫下的全球升息潮,央行的所作所為讓民眾不解,直呼吃不消,甚至對未來茫然、恐懼。這其實是因為民眾對於「金錢」與「聯準會(央行)」的理解不夠。     ◆現在,是了解「金錢是什麼」以及「央行在幹嘛」的最佳時機!   央行做為一個國家控制經濟和金融的權威單位,擁有可以影響其他經濟活動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貨幣

政策。所謂貨幣政策,就是央行可以透過控制貨幣的供給量來達到防止通膨或振興經濟的措施。常見的作法有調節利率(升降息)、監管私人銀行的放貸和公開市場操作等。     然而,2008年金融海嘯後,傳統的貨幣政策已經無法改善經濟問題。美國聯準會擔負起央行的職責,開啟新型的貨幣政策「量化寬鬆」來救經濟。     「量化寬鬆」中的「量化」,指創造指定額度的貨幣,而「寬鬆」則是減低銀行的資金壓力。聯準會之所以最後得使出「量化」這個手段,是因為當時名目利率逼近或者達到0,控制利率已經失效。當時,聯準利用憑空創造出來的錢,在公開市場購買國家債券、借錢給存款機構、從銀行購買資產等手段,讓政府債券收益率下降和降低銀

行同業拆借利率,銀行從而坐擁大量只能賺取極低利息的資產,這時就可以舒緩市場的資金壓力。此舉被大眾媒體批為「印鈔票」,事實上,量化寬鬆政策只是調整電腦帳目,讓銀行可以增加存款,透過借貸,再創造更多的貨幣供給,讓市場活絡。     自從施行量化寬鬆政策救經濟,其風險慢慢提高,無中生有的錢(貨幣)過多,導致通膨高於預期。這時央行又會透過升息(調節利率)來穩定通膨率。     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央行的工作,他們對錢的使用,以及他們控制經濟所使用的工具。這也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他們希望藉由介紹「錢」和「聯準會」,來消解民眾對印鈔的謠言與通膨的恐懼。     藉由本書,讓耶魯博士兼美國金融監管專

家羅伯特.霍克特、與哈佛博士兼暢銷哲學作家亞倫.詹姆斯告訴你:     ◆金錢,真的可以無中生有   事實上,「錢」不是央行印出來的,它來自於我們對彼此「無中生有的承諾」。本書的兩位作者基於對金錢與聯準會的深刻認識,展開一場令人大開眼界又鼓舞人心的討論。他們不僅要探索「錢是什麼」、「錢怎麼來」,還要展示央行如何建立一個為所有人服務的經濟型態,而且不需加稅、不需額外的監管。     ◆央行,真的可以消除我們的恐懼   我們對央行感到相當陌生,它卻離我們的生活非常近,無論收入、失業率、通膨率或貨幣供給,其實都與央行的政策息息相關。讀完本書,我們將了解圍繞在通貨膨脹的政治言論是多麼虛偽;被妖魔化的赤

字問題,實際上只是計算全體國民財富的另一種方式;強大的中央銀行,可以如何使我們擺脫私人銀行業務的濫用。     一旦更了解金錢的本質與央行的能力,我們將知道如何能擁有更多的錢,以及貨幣政策如何協助修補我們的社會契約,讓我們不必老是擔心社會瀕臨崩潰──最終,打造更繁榮、更健康的政策及社會。   各界專業推薦     Miula | M觀點創辦人   周岐原 | 風傳媒財經主編    股乾爹 | 股乾爹製作人   美股韭菜王 | 基金經理人   孫明德 | 台經院景氣中心 主任   乾隆來 | 今周刊專欄作家   張弘昌 | 股市觀察家     輕鬆而且有趣。本書帶來歷史、哲學和制度常識,告訴我們

經濟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貨幣、銀行、赤字和公共債務本身帶來的神祕現象。人們只希望能源、環境、金融詐欺、種族主義、全球化和冠狀病毒等真正的困難,就這麼容易被解決。──高伯瑞(James K. Galbraith),《不公:每個人都需要知道》(Inequality: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作者     理解金錢的意義並不容易。幸運的是,在本書中,我們擁有兩位了不起的老師!他們嘲笑自己,同時誘使你更深入理解金錢是一種社會契約。兩位作者不僅是智慧大師,也是絕妙的文字大師。──保羅• 麥考利(Paul McCully),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 前執行董事

暨首席經濟學家     一個及時、且令人興奮的新社會契約提案。書中的每一點都很值得討論。裡面包含許多挑釁的極端論點,以及一些重大財政問題的明智解決方案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銀行機器人理財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第一銀行 #集七任務 #財富自由 #中獎率很高 #NewGogoro3
你知道銀行有什麼功能嗎?數位帳戶的每個選項對你有什麼好處?這次蕾咪要來深入剖析數位銀行的各項功能,其實新手只要先學會利用銀行,就能幫你理財了。
現在也推出許多像是智慧投資基金的方式,每月3000元就能開始投資。希望這集的分享對你們有幫助:)
如果喜歡這個頻道別忘了訂閱呦~

第一銀行『集7拿好禮 月月都有禮』
◇ 您的財富自由 從集7任務開始 ◇
4/1-6/30完成以下集7財富自由地圖含理財與理債任務蒐集7徽章 –>一枚即可抽NEW
GOGORO 3一次:
▲理財任務:
1.     外匯活存&定存:線上新台幣結購每達3000元
2.     機器人幫你挑基金:新建立「智能理財」計畫,並成功扣款每達新台幣3000元
3.     理財顧問幫你挑基金:透過「市場最錢線」導購鈕新申購推薦基金,扣款金額每達
新台幣3000元
4.     自己看市場挑基金:線上新申購基金(單筆或定期定額),扣款每達新台幣3000元
☆每月7至17號完成上述理財任務再抽888元回饋金100名☆
▲理債任務:
信用貸款:4/1-6/30線上申請信用貸款並於2021/07/30前撥貸成功,即可獲得下數7徽章抽
New GOGORO 3
l   撥貸100萬以上獲得7徽章40枚
l   撥貸50萬(不含)至100萬元(含)獲得7徽章30枚
l   撥貸50萬以下(含)獲得7徽章20枚
☆7/30前成功撥貸者最高再抽8,888元回饋金喔☆
_
Rami粉絲申辦享優惠→
集7任務登錄網址:https://firstbk.tw/38dtew/
集7登錄優惠:Rami粉絲6/30前登錄集7任務並輸入推薦碼"RAMI007"即送兩枚7徽章,直
接抽New Gogoro 3兩次
(已登錄者可補輸入推薦碼)
_
好康已經給太多,更多集7任務好康,請由此去:
https://webar.firstbank.com.tw/c000001632
_
 還沒有一銀帳戶? 點我開戶去: https://firstbk.tw/3cuejy/
總費用年百分率試算說明
總費用年百分率試算:
貸款金額:30萬元。
貸款期間:5年。
貸款利率:2.35%~15.00%機動計息。
各項相關費用總金額:6,300元起。
總費用年百分率:3.21%~15.97%機動計息。
註:
貸款利率依放款指數利率加碼機動調整,109年10月15日放款指數利率為0.80%,放款指數利率每年1、4、7、10月之15日更動一次。
本廣告揭露之年百分率係按主管機關備查之標準計算範例予以計算,實際貸款條件,仍以銀行提供之產品為準。且每一客戶實際之年百分率仍視其個別貸款產品及授信條件而有所不同。
應付總費用年百分率不等於貸款利率,本總費用年百分率之計算基準日為109年10月15日。
最新總費用年百分率試算說明請依官網公告為準:
https://www.firstbank.com.tw/sites/fcb/Personalhome
---
time code:
00:00大家好~這次要來介紹銀行到底有什麼功能?
01:08銀行有什麼功能?
04:43如何用銀行理財理債?
07:27銀行數位帳戶實例
---
可以看到更多的蕾咪~
訂閱蕾咪PressPlay專業知識服務→ https://app.pressplay.cc/CFP
想看蕾咪IG限時動態→ https://www.instagram.com/ramihaha/
想找蕾咪FB留言聊天→ https://fb.com/ramihaha.tw/
觀察蕾咪旅遊部落格→ https://ramihaha.tw/
---
可以看到更多影片!
【理財教學】賺超過薪水?邁向財務自由!被動收入與主動收入差在哪?
https://youtu.be/JeblgTqh_J0
【投資教學】買進就下跌、股票被套牢怎麼面對?基礎3種投資策略解密!
https://youtu.be/XHQ52YkGcOo
【理財教學】保險原來這樣買?我適合哪種保險?基本保險觀念剖析!
https://youtu.be/dDb2ROuaLB8
【理財教學】擺脫月光族!SOHO族、自由工作者必看3招理財術!穩定收入又能加薪!
https://youtu.be/BOWf0hpBh7U
【投資教學】美股投資選股策略快速教學,4本經典好書入門推薦!
https://youtu.be/JGT-jUj4cL4

歡迎有更多的理財問題,可以留言跟我說,
我會挑選適合的問題,錄製更多教學影片囉!
希望從這理財的小小習慣去改變我們彼此的生活啦!

歡迎訂閱蕾咪的頻道喔:)

※這是商業影片! ^^
※This is a sponsored Video.

機器人理財顧問之比較研究: 以美國、澳洲及臺灣為中心

為了解決銀行機器人理財的問題,作者劉志成 這樣論述:

摘要  西元2008年所爆發之全球金融之危機,且又於西元2019年底爆發COVID-19更迫使許多國家被迫封城或鎖國狀態下進而造成人們日常接觸與社交行為、生活品質、心理狀態,乃至工作狀態、經濟、購物等衝擊。並且受惠於1980年代後電腦個人化與商業化,攜帶式電話與手機的問世,至2000年網路證券交易異軍突起,正式宣告線上理財時代來臨。然人們大量使用機器人進行社交、工作、理財、購物等,因此更突顯美國、歐洲等先進國家許多監管政策之不足,管制之缺失、對於消費者放款條件之鬆綁、次貨(sub-prime)及信用平等機構之監理問題等。  機器人理財(Robo-Advisor;RA)」,或稱「機器人投顧」最

早源自於美國華爾街,係透過大數據及計量模型,結合專家智慧,同時也能依據使用者之風險屬性,提供投資建議及自動化投資組合的財富管理服務,並向使用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機器人理財因為理財過程涉及分析、收集並解讀大量資料;而機器不像人類會有所限制、無人性貪婪弱點、不受市場雜音干擾,且毫無情緒地嚴守投資紀律,能避免人為錯誤。  又機器人投資顧問提供投資人低成本、低門檻、便捷管理自己資產之途 徑,在監理機構對於理財顧問不當銷售之規定趨嚴、各國政府對於金融科技發展持開放 態度,且年輕世代對於網路依存度高之背景下,機器人投資顧問得以在近年間於各地蓬勃發展。  我國自2017年金管會通過投信投顧公會提出之自動

化投資 顧問服務作業要點,在金融業掀起一片熱潮,從銀行、投信、投顧等業者陸續推出類似機器人理財功能,然而我國監理機關對於機器人投資顧問理財的監理仍有許多可以加強的地方。  本研究擬針對此等議題,自比較法觀點,以美國法、澳洲法及台灣法為主,進行深入分析。蓋美國及澳洲於機器人理財顧問之發展,無論在市場或監管而言,相對於我國均較為先進。本文首先針對機器人理財顧問發展之背景及相關定義後,再分別針對美國、澳洲對於機器人理財顧問之監管模式進行比較法之分析。選取此美國及澳洲作為比較基準之主因在於:前者乃機器人理財顧問之發源地,而後者,則以其對於金融科技採取相對彈性、寬容之監管模式而聞名。  在監管上,我國的

一大特點在於,除「證券投資顧問事業以自動化工具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作業要點」外,主管機關相當倚賴同業公會之自律規範,針對機器人理財顧問進行管制,此一監管模式固然對快速變遷、複雜之金融業而言有其優點,然其對於業者之拘束力乃至於其中在解釋適用上之疑義,仍有待進一步摸索及釐清。  我國數位金融能否發達興盛,關鍵不只在業者的能力,也在主管機關監理的能力。主管機關順應社會、調整制度的能力越強,我國數位金融發展的空間才會越大,金融科技才會更強是政府調整法規、適應時代變化的能力。是以,本文期望以他國之經驗調整我國目前目前是委由專業團體公會等代擬制度,以協助目前機器人理財顧問的監理及消費者保障的安全性。

【從賽局思考到趨勢預測,全方位實戰課套書】(勝算:賭的科學與決策智慧+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為了解決銀行機器人理財的問題,作者AdamKucharski 這樣論述:

《數學大觀念》作者亞瑟‧班傑明與 《數學教你不犯錯》作者喬丹・艾倫伯格,專業力挺!   ▎《勝算:賭的科學與決策智慧》   從「賽局理論」約翰・馮紐曼到《他是賭神,更是股神》愛德華.索普,   博奕的魔力吸引了古往今來各領域的頂尖腦袋,   他們的研究成果,對於理解運氣和決策有何啟發?   又點出我們解讀事物的哪些常見盲點?   長久以來,各領域的頂尖頭腦都深受博奕吸引,他們不斷挑戰預測的極限,探究秩序與混沌的界限,以揭曉「機會」背後的學問。從賽局理論、混沌理論、統計學、心理學、物理學、經濟學乃至人工智慧,都因「賭」而拓展了探索的疆界。   我們常用「運氣」和「技巧」截然劃分事情的成

因,問題是兩者的界線沒有那麼分明。了解賭的科學,你將學會洞察普遍存在的判斷盲點,更睿智地權衡風險與報酬,從而做出優質決策,控制運氣的影響。   ●懂博奕,你會更洞察盲點   ○輪盤贏錢策略的演進,反映出機率科學近一世紀來的發展……   ○賭場改用多達六副牌擾亂算牌客,為何效果適得其反?   ○研究放射性衰變與大腦神經元活動的「卜瓦松過程」與足球比賽何干?   ○為何有些投注公司反其道而行,樂於吸引精明賭客來投注?   ○投注業者改變賠率不是為了符合結果的真實機率,那是為啥?   ●懂博奕,你會更了解投資   ○為何股票市場「大變化後面往往還會出現大變化」,反之亦然?   ○交易機器人崛起後

,金融市場的哪些現象你尤其該審慎解讀?   ○教人拿捏投資資金比例的「凱利準則」,用於賽馬時有何弱點?   ○購買不同產業多家公司的股票,投資組合多樣性為何仍然不夠?   ○投資領域的「基本分析法」,要注意什麼盲點?   ○購買擔保債券憑證時,要避免什麼錯誤假設?   ●懂博奕,你會更善於決策   ○機會賽局中常見的「馬可夫鏈」,如何有助於尋找隱含資訊?   ○撲克牌是許多生活實際狀況的完美縮影,因為它試圖處理缺漏的資訊。   ○賽局未達到最佳結果時,參與者的決定不會趨向平衡,而會大幅震盪。   ○參與者易失誤或得在賽局中學習時,賽局理論不是找出最佳策略的好方法……   ●懂博奕,你會更過

好人生   ○為什麼選擇最簡單的解釋,往往反而明智?   ○為何最快的解決方法,有時像在走回頭路?   ○人性偏誤會導致我們誤判賽事的哪些方面?   ○優秀的機器人程式不能只有蠻力,還要懂心理學才行。   ▎《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最符合現今時局需求的著作,讀者異口同聲:「好看到讓你想『傳』給別人」!   一種致命病毒蟄伏多年,於人群中突然其來地爆發。一場政治運動迅雷不急掩耳地展開,隨後快速銷聲匿跡。金融體系網絡中藏著「超級傳播者」,致使乍見小小的危機擴及為全球市場崩盤。一個想法如野火燎原般傳播開來,自此改變世界的樣貌……   說到「傳染力」,我們往往聯

想到疾病傳播,然而本書並非僅僅探討疾病擴散的生物學,更是一本談趨勢變化軌跡的著作。數學家亞當・庫查司基長年從事流行病學研究,他擅長從統計、模型、演算法、因果論乃至大數據等角度著手,探究疾病於何時發源於何處、散播開來的熱點又是什麼(哪個人或事件、地點),從而預測事態的後續發展,並且建議妥適的因應之道。   由於流行病學探究傳染力所得的成果,已廣泛應用至諸多領域,因此本書內容雖以疾病傳播起頭,以疫情控制做結,然而書中頭尾之間的篇幅,則切入相當廣泛的領域,像是:   ●金融界普遍相信分散投資能降低風險,然而已有多項研究發現,隨著「金融傳染途徑」形成,分散投資可能會破壞大型金融網絡的穩定性。  

 ●從健康、生活風格,一路到政治觀點等,我們與熟人往往具備共同特徵,科學家如何釐清這是基於同質性或共有環境?還是社會傳染所致?   ●從疾病流行到恐怖主義與暴力犯罪,科學家發展出預測模型,除了能協助機構擬定防治對策並妥善分配資源,亦可說服民眾配合甚至協力。   ●網際網路創造了新形態的互動,本書探究網紅崛起、情緒感染與輿情操縱等現象,也探討網路如何成為我們研究事物傳播方式的新方法。   ●惡意軟體鑽漏洞潛入私人電腦、駭客藉電腦系統控制科技設備,乃至程式碼共享難溯源等情形,一旦出現「疫情」可能會怎麼樣發展?   ……舉凡網紅現象、政治風向、創新傳播、金融趨勢、罪案偵察,乃至暴力事件等等,

作者皆以引人入勝的故事解讀各類型「擴散現象」從出現、發展到消亡的種種線索。現今的世界比以往更加環環相扣,許多現象牽一髮動全身,「傳染力法則」能夠解釋這些具備傳播特質的事物之更迭,想要解讀眾多現象與趨勢,擬出因應之道,你不能不知道! 各界推薦   ▎《勝算:賭的科學與決策智慧》   ●庫查斯基以風趣的寫作,介紹必勝投注法的歷史和最新進展,讓我們了解數學和電腦如何成為強大的博奕、運動比賽、虛張聲勢和投資的輔助工具。——《數學大觀念》作者亞瑟‧班傑明   ●這本書闡述博奕、科學與數學間的交互作用,寫得趣味橫生……記敘輕鬆連貫,而且將背後的原理寫得淺顯易懂。——英國《展望》雜誌   ●賭客和數

學迷都會喜歡本書探討真實世界問題的切入角度。——《柯克斯書評》   ●作者將博奕如何影響科學、科學又如何影響博奕的故事,寫得相當成功。本書淺顯易讀,但同時具備深厚的學術底蘊。——牛津大學教授J・杜恩‧法馬   ●這本書用許許多多的故事,敘述這些鬼才如何運用數學、統計學和科學嘗試超越機率。讀過這本書後,我開始有那麼點想賭兩把了。——劍橋大學教授大衛‧史匹格赫爾特   ▎《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自古至今,從聖經中的瘟疫,到當前攻占新聞頭條的新冠病毒:疾病、想法、情緒……萬事萬物都能傳播。《傳染力法則》以迷人、細膩的敘事,探索「傳染」這一門學問。讀了之後,保

證你會想「傳」給你的朋友。──《數學教你不犯錯》作者喬丹・艾倫伯格(Jordan Ellenberg)   ►本書充分展現科普魅力:筆法趣味橫生、清楚明確;主題引人入勝、緊扣脈絡。作者亞當・庫查司基為傳染病學家,涉獵心理學、醫學、網路理論以及數學,以精采權威的論據,帶領讀者從人的想法、網路迷因梗圖、暴力事件與致命病毒,了解事物傳播的潛藏法則。本書也為自身主題下了很好的註腳——內容深具感染力,所以你看完後會想要別人也讀一下。──《數字奇航》作者艾利克斯‧貝洛斯(Alex Bellos)   ►例證豐富,以務實角度切入,說明如何以數學幫助了解傳染,進而以更好的方式應對千變萬化的傳染形式。作者處

理議題廣泛,既談疾病大流行,亦論槍枝暴力、金融危機與不實訊息。他啟發所有讀者以數學家的方式思考問題。想了解疫病和其他具擴散性質的危機,本書不容錯過。──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院長彼得‧皮奥特(Peter Piot)   ►以數學角度切入,精采探討有些事物何以會快速傳播,而且談的可不只是病毒。作者以旁徵博引的筆法啟迪讀者。舉例來說,他帶領讀者了解公衛模型於疾病傳播上的應用,檢視都市槍枝暴力的人際關係網絡,並使用演算法來解釋「年齡、幫派關係、逮捕紀錄」等項目……本書切合時勢、極為易讀。──《柯克斯書評》 讀者評語   如果想多了解「傳染」擴散背後的數學邏輯,這真的是一本好書。這本書不只探討流

行病學,也以更寬廣的格局談論股市、社群媒體……等,探討有些事物能快速「瘋傳」,有些卻欲振乏力,背後機制為何?作者是數學家,所以這本書不是生物學著作,但也非數學專書。這本書最精采的地方,在於呈現各統計模型中有多少未知因子,以及該如何建立穩固可靠的模型。作者在疾病管控領域具備專業經歷,這也增加了論點的說服力。整體而言,讀起來讓人大呼過癮。  

信託業之監管理論與我國專營信託公司監管之研究

為了解決銀行機器人理財的問題,作者張哲偉 這樣論述:

我國自從信託法與信託業法通過後,信託業所管理之信託財產數量逐年上升,更是在2020年達到了10兆新台幣之金額。然而綜觀該信託財產之組成,大部分皆為金錢信託與有價證券類型之信託,其他種類之多元信託則較為少見。有鑑於此,我國金管會亦於近日推出信託2.0方案,試圖加強現有兼營信託業務之金融業者對於信託部門之重視,以及研議我國設立專營信託公司之可能性。本文重新檢視我國信託業之發展與法規之沿革過程後,發現造成現有現象之可能原因,在於信託業法對於設立專營信託公司之規範如最低資本額,經營者適格性等過於嚴格,進而造成現有信託業務皆由兼營之金融業者所囊括。為了釐清現行規範是否合適,本文從信託業之個體風險分析出

發,就兩者資金來源與資金使用情況,點出了信託業與銀行業之風險差異,而信託業相較銀行業具有較低之資本風險、流動性風險與自有風險。然而,對於信託業可能存在之作業風險,仍有予以監管之必要。本文進一步就信託業之風險所在,由信託法上之受託人義務出發,結合信託業本身之金融機構特性,進而討論合適之信託業監管手段。本文透過比較法之研究,以美國紐約州、南達科塔州與聯邦之規範,檢視本文所提出之監管手段是否於比較法上被採用,並以比較法之規範為我國借鏡。最後,本文於結論部分提出對於現行信託業監管制度之改革,並認為惟有針對信託業現存風險進行切中要點之監管,再輔以彈性化之差異化監管模式,才得以在維持信託業經營穩定並確保投

資人保障之同時,適當的降低專營信託公司之進入門檻,以促進我國多元信託業務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