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離 沒信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遠距離 沒信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仲清寫的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博客來獨家金屬幸運草書籤贈品+親簽版) 和洪仲清的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林儷蓉所指導 吳依潔的 應用正向心理學於烹飪課程對高中生主觀幸福感之影響-行動研究 (2021),提出遠距離 沒信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正向心理學、烹飪課程、主觀幸福感、行動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醫護教育暨數位學習研究所 鄭夙芬所指導 蘇家慧的 嚴肅性遊戲輔助教學於提升護理準畢業生臨床呼吸道照護之學習成效 (2021),提出因為有 嚴肅性遊戲、呼吸道照護與自我防護知識、臨床推理自信、學習動機的重點而找出了 遠距離 沒信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遠距離 沒信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博客來獨家金屬幸運草書籤贈品+親簽版)

為了解決遠距離 沒信心的問題,作者洪仲清 這樣論述:

366篇的叨絮,都照見了自我的碎片, 再次又再次地與自己相遇。   那些永無休止的自言自語,只要我們以愛、以肯定、以感謝去接納,終將各自尋著歸處,讓我們得到片刻靜默,在靜默中能看見美好。──洪仲清     人生是由各種碎片──家人、童年、成長、求學、感情、人際關係、工作、婚姻、親子、病痛、別離、死亡……等等而拼貼而成。     我們每一天,都必須面對這些碎片,它們反饋給我們的可能是快樂、傷心、憤怒、困惑、幸福……不管是哪一種體驗,都讓我們確切明白我們真實地活著,存在於這個世界上,與他人有所連結,並且在我們心裡留下珍貴的經驗與力量,在需要時,隨時供我們提取。     書中366篇文章,便是為

你精淬人生體悟,為你預備力量。   每天花一點時間,閱讀書中由洪仲清心理師淬鍊出的文章,帶領你回到心裡,或者帶給你面對課題時的提醒,或者幫助你得到心的平靜。     在閱讀中,讓各種感覺在心裡流動,也許會有那麼一剎那,會觸及到我們沒看見或沒看清的自己。照見了自我的碎片,再次又再次地與自己相遇。     原來,讓內心強大   我只需要,看到自己   接納我還不能做的   欣賞我已經做到的   並且相信,走過這個歷程   終究可以活出自己,綻放自己     透過《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讓洪仲清心理師每天陪你走這趟回到內心的旅程。   感受到我們的內在,一日比一日堅強。   感受到存在的本身,是

那麼美好。     作者簡介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5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近7年。     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情緒教育、親職教養諮商、人際與家庭溝通等。     工作之餘,他仍希望透過書寫,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自省的心得,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痛苦、不安的朋友們,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已突破27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

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著有:   2017年《療癒誌:洪仲清與你書寫談心》   2016年《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也圓滿身邊的關係》   2016年《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   2015年《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   2015年《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   2015年《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二版   2014年《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2013年《讓孩子有好人緣

,人際力養成法》     FB粉絲專頁: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攝影者簡介 太陽的情書影像LLFTS Photography 珠漪 LEE Chu I 阿良 HSIAO Chih Liang     兩人原本從事電影與動畫後製工作,   後因興趣跨足攝影,   作品榮獲多項國際攝影比賽獎項,   並參與國內外多場攝影聯展,   現為自由攝影師與影像工作者。   「太陽的情書」臉書粉絲頁:   www.facebook.com/llfts.photography     自序 我們是正要找一本書來看,還是藉著書來看自己?     「跟你在一起的時光都很耀眼,因為天氣好,因為天氣不好,因為

天氣剛剛好。每一天,都很美好。」──《鬼怪》     寫這篇序的當下,天氣不那麼好,潮濕陰雨。可是冷風吹過臉頰的時候,內在正醞釀著喜悅的事,所以感覺美好。我把這段心境,在我的臉書線上讀書社團記錄下來,跟社團裡的朋友分享。   美好,或許跟外境有關。但存在的美好,跟內在的關連更強。   有一次,有位朋友很傷心,我也受到牽動。正感覺陰鬱的時候,看到一首作者標註為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的詩。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你指責我,我感受到你的受傷   你討好我,我看到你需要認可   你超理智,我體會你的脆弱和害怕   你打岔,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我不再防

衛   所有力量在我們之間自由流動   委屈,沮喪,內疚,悲傷,憤怒,痛苦     當他們自由流淌   我在悲傷裡感到溫暖   在憤怒裡發現力量   在痛苦裡看到希望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我不再攻擊   我知道   當我不再傷害自己   便沒有人可以傷害我     我放下武器,敞開心   當我的心,柔軟起來   便在愛和慈悲裡   與你明亮而溫暖地相遇     原來,讓內心強大   我只需要,看到自己   接納我還不能做的   欣賞我已經做到的   並且相信,走過這個歷程   終究可以活出自己,綻放自己     這首詩我放在臉書上,跟朋友們分享,自己也反覆再三閱讀。我感覺到了力量,像

借力使力,跟我的陰鬱拉開了距離,去感覺我胸口隱隱然的悶,然後短暫地把一切放下。   存在本然的美好,便悄悄現身。   我對於這首詩出自於薩提爾的哪一本書感到好奇,加上有些朋友想知道原文,所以我不斷查找網路上的資料,也詢問網路上的朋友。可惜,雖然看來很像薩提爾理論的精神,卻找不到確切的出處。   我在網路上看到了薩提爾以一位老奶奶的樣子出現,似乎一邊跟聽眾演講,一邊請人上台示範治療技巧的使用。她講話慢慢的,但很親切、很慈祥。理解她理論的同時,我也觀照著我的內心,藉著她的幫助,把我自己整理一遍,這也美好。   日子不斷往前走,雖然偶爾能進入靜定,但喜怒哀樂依然在我身邊流轉。我的內心還沒強大

到,能全然活在愛與慈悲裡。   在尋找詩的出處的時候,薩提爾的一篇文章,談〈自我肯定〉,又拉了我一把。我試著自己翻譯,有些地方沒有直翻,但盡可能符合原意。     自我肯定     1. 我不必因為別人不喜歡我做的事、說的話,以及我的思考與感受,就感覺罪惡。   2. 我可以感覺生氣,也可以以負責任的方式表達出來。   3. 我未必要負起決策的所有責任,特別是別人也要一起承擔決策責任的時候。   4. 我有權說「我不知道」。   5. 我有權說「不」,而不感覺到罪惡。   6. 我有權說「我不了解」,而不感覺到愚笨。   7. 當我說「不」的時候,我不一定要道歉或解釋。   8. 我有權要他

人為我做事。   9. 我有權拒絕他人對我的要求。   10. 當他人在操弄、詐騙,或不公平地對待我時,我有權去告訴他們。   11. 我有權去拒絕額外的責任,而不感覺到罪惡。   12. 當他人惹怒我的時候,我有權去告訴他們。   13. 我不必為我的個人完整性妥協。   14. 我有權犯錯並為它們負責;我有權嘗試錯誤。   15. 我所做的一切,不必都被大家喜歡、欽佩、敬重。     我慢慢明白,內在強大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允許各種感覺流動,然後,主張我們的界線,不受侵犯。我們得先停止自我打壓,才有所謂強大,才能進一步向外,在關係裡展現自我。   然而,我特別關心,如果我們持續往內走,會走

到什麼地方?   很自然的,除了那些起落洶湧的情感之外,我們會走到小時候,看到我們在原生家庭裡的樣子。看到父母如何對待我們,父母背後的價值觀是什麼,什麼價值觀在目前已經開始轉變,而我們又內化了什麼、複製了什麼……   沒有人是家庭的局外人,那些過去曾經經歷的、現在正在經歷的,慢慢延伸出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於是我們的未來,被過去緊緊綑綁著,我們的現在,則掙扎著想要在無助無力的狀態下甦醒。   如果我們給足時間,把我們所說的、所做的,追到我們怎麼想、怎麼感受,把我們所感知到的他人的樣貌,跟我們自己心裡的想像疊在一起,會有巧妙的、意外的相似性。即便我們孤身一人,依然在心理上,跟外界牽扯著千絲萬縷

的關係,不寧不靜。   那些洶湧而起的、吵吵嚷嚷的,以為永無休止的自言自語,只要我們以愛、以肯定、以感謝去接納,終將各自尋著歸處,讓我們得到片刻靜默,在靜默中能看見美好。   我們看著書,那些囉囉嗦嗦、那些似乎與我們無關的說教與特殊的視角,有一剎那之間,會觸及到我們沒看見或沒看清的自己。或許,那366篇的嘮嘮叨叨,都照見了自我的碎片,再次又再次地與自己相遇。   祝福您,看見自己,感受到美好!     〔1月21日 跟一個人做同一件事〕 互動不一定只能靠聊天。一起從事有益身心的「活動」,也很好。 運動、做家事、出外旅遊、種植花草、做志工服務……,如果這樣的活動對雙方都有益,通常對關係

也有益。尤其是一起做家事,是不少母女、婆媳常見的聯絡感情的方式。 如果在情愛關係裡面,那就更重要了。我們檢視一段關係健不健康,可以從「活動」的比重與種類來看。 如果聊天是兩人之間維持關係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工具,那麼,當生活漸漸失去了交集,或者某一方已經沒心情聊的時候,很容易發生為了聊而聊的狀況。尤其像是遠距離戀愛,基本上只能靠聊天來維繫關係,如果沒時間安排共同的活動,時間久了,曾經美好的回憶所帶來的感動已經不敷使用,常會讓人懷疑關係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所進行的活動,需要一直花錢。那麼遇到要節制花費的時候,像是生了孩子,或者準備買房子,那關係就會面臨考驗。 跟一個人同做一件事,比

單純聽他說話,更能觀察一個人的細微處,看清一個人的面貌。 一個人健談是好事,能動手做事更棒! 〔2月16日 不多不少地聽〕 我們在聽人說話的時候,怎麼樣不多不少地聽? 我們不夠冷靜的時候,別人的話,就會被我們聽成各種意思,跟原意會有一點差距。像是我們聽完別人的話,會記重點,而不是逐字記。那麼,被我們摘成重點之後,我們摘要的方式,就開始牽涉到主觀的部分了。 尤其我們傾聽的時候,主觀上到底聽到什麼,當下的情緒狀態影響很大。我們生氣的時候,容易把別人的話,聽成對我們有敵意。我們沒信心的時候,則容易聽到別人的批評與攻擊。 所以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要冷靜,這是把話聽清楚的重要條件,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在別人的

話語上,加油添醋地。如果我們不夠靜,或者別人的話觸動了我們陳年的傷痛,我們常說到的投射與移情,就容易出現。 所謂不多不少地聽,是要盡可能還原事件的原貌。我們試著練習,分清楚到底什麼是對方真實講過的話?對方的話裡面可能包含的意思有哪些?以及什麼是我們自己的詮釋? 〔4月20日 當家人還不如當外人〕 朋友講到,當家人就被糟蹋,還不如當外人。當初就是以為,對外人都這麼好了,對家人只會更好吧!沒想到,剛好相反……

遠距離 沒信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Ai:花了一年多終於鼓起勇氣在日本開刀了🙈
相信很多人都對在國外動手術覺得很不安, 所以我也是在網路上查了好久才決定要去哪家看診。這間診所整體還滿推的,動作很快不拖泥帶水,就是醫生們都有點忙,如果你想跟醫生促膝長談好好聊病情的話可能要去別家😂
※醫生都是講日文,如果你對日文沒信心的話,可以搜尋看看在日本可說中文的診所(在日本開業的台灣醫生意外還滿多的!)

影片中提到的皮膚科資訊如下👇
おおしま皮膚科:https://shibuya-hifuka.jp/

⚠️【本頻道視頻無授權任何搬運,請勿擅自搬運至B站等地】
如欲分享至臉書等粉絲團,歡迎來信詢問 📧[email protected]
--------------------------------------------------------------------------------------------
大家好~~
我們是日台夫婦KYON&Ai!
👦🏻KYON:比誰都愛台灣的日本人🇯🇵現居日本,曾在台北當日文老師
👩🏻Ai:最愛去日本玩的台灣人🇹🇼在台灣住了24年之後搬到日本了
我們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日本和台灣的大小事、學習日文和中文的煩惱、
日本旅遊景點分享和其他日常生活
請大家多多指教🙇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KyonJiang/
Instagram(Kyon)👉 https://www.instagram.com/kyon_japan/
Instagram(Ai)👉 https://www.instagram.com/aichan.0318k/
工作等聯絡請寄信至👉[email protected]

應用正向心理學於烹飪課程對高中生主觀幸福感之影響-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遠距離 沒信心的問題,作者吳依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烹飪課程導入正向心理之執行成效及對學生主觀幸福感之影響,研究參與者為15位高職三年級觀光科學生,藉由八周的課程活動,每次課程時間100分鐘,透過行動研究法了解課程介入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與課程實施成效。研究過程中依據現場教學狀況、學生反應與回饋進行課程方案的調整,並以觀察員的紀錄以及研究者的手札、反思、學生的課堂分享、回饋單、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針對所得資料進行分析,獲得研究結果為正向心理學融入烹飪課程之中對於學生正向情緒、正向關係發展與正向主觀經驗有良好效果,唯獨因為介入時間不足在提升生活滿意度效果較不明確,另外學生對於烹飪課程導入正向心理之課程活動有較高的參與感並能享受

課程活動。根據上述結果針對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規畫進一步提出建議,以供學校、教學現場教師及後續研究做為參考。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為了解決遠距離 沒信心的問題,作者洪仲清 這樣論述:

366篇的叨絮,都照見了自我的碎片, 再次又再次地與自己相遇。   那些永無休止的自言自語,只要我們以愛、以肯定、以感謝去接納,終將各自尋著歸處,讓我們得到片刻靜默,在靜默中能看見美好。──洪仲清     人生是由各種碎片──家人、童年、成長、求學、感情、人際關係、工作、婚姻、親子、病痛、別離、死亡……等等而拼貼而成。     我們每一天,都必須面對這些碎片,它們反饋給我們的可能是快樂、傷心、憤怒、困惑、幸福……不管是哪一種體驗,都讓我們確切明白我們真實地活著,存在於這個世界上,與他人有所連結,並且在我們心裡留下珍貴的經驗與力量,在需要時,隨時供我們提取。     書中366篇文章,便是為

你精淬人生體悟,為你預備力量。   每天花一點時間,閱讀書中由洪仲清心理師淬鍊出的文章,帶領你回到心裡,或者帶給你面對課題時的提醒,或者幫助你得到心的平靜。     在閱讀中,讓各種感覺在心裡流動,也許會有那麼一剎那,會觸及到我們沒看見或沒看清的自己。照見了自我的碎片,再次又再次地與自己相遇。     原來,讓內心強大   我只需要,看到自己   接納我還不能做的   欣賞我已經做到的   並且相信,走過這個歷程   終究可以活出自己,綻放自己     透過《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讓洪仲清心理師每天陪你走這趟回到內心的旅程。   感受到我們的內在,一日比一日堅強。   感受到存在的本身,是

那麼美好。   作者簡介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5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近7年。     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情緒教育、親職教養諮商、人際與家庭溝通等。     工作之餘,他仍希望透過書寫,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自省的心得,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痛苦、不安的朋友們,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已突破27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

、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著有:   2017年《療癒誌:洪仲清與你書寫談心》   2016年《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也圓滿身邊的關係》   2016年《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   2015年《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   2015年《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   2015年《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二版   2014年《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2013年《讓孩子有好人緣,

人際力養成法》     FB粉絲專頁: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攝影者簡介 太陽的情書影像LLFTS Photography 珠漪 LEE Chu I 阿良 HSIAO Chih Liang     兩人原本從事電影與動畫後製工作,   後因興趣跨足攝影,   作品榮獲多項國際攝影比賽獎項,   並參與國內外多場攝影聯展,   現為自由攝影師與影像工作者。   「太陽的情書」臉書粉絲頁:   www.facebook.com/llfts.photography   自序 我們是正要找一本書來看,還是藉著書來看自己?     「跟你在一起的時光都很耀眼,因為天氣好,因為天氣不好,因為天氣剛

剛好。每一天,都很美好。」──《鬼怪》     寫這篇序的當下,天氣不那麼好,潮濕陰雨。可是冷風吹過臉頰的時候,內在正醞釀著喜悅的事,所以感覺美好。我把這段心境,在我的臉書線上讀書社團記錄下來,跟社團裡的朋友分享。   美好,或許跟外境有關。但存在的美好,跟內在的關連更強。   有一次,有位朋友很傷心,我也受到牽動。正感覺陰鬱的時候,看到一首作者標註為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的詩。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你指責我,我感受到你的受傷   你討好我,我看到你需要認可   你超理智,我體會你的脆弱和害怕   你打岔,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我不再防衛  

 所有力量在我們之間自由流動   委屈,沮喪,內疚,悲傷,憤怒,痛苦     當他們自由流淌   我在悲傷裡感到溫暖   在憤怒裡發現力量   在痛苦裡看到希望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我不再攻擊   我知道   當我不再傷害自己   便沒有人可以傷害我     我放下武器,敞開心   當我的心,柔軟起來   便在愛和慈悲裡   與你明亮而溫暖地相遇     原來,讓內心強大   我只需要,看到自己   接納我還不能做的   欣賞我已經做到的   並且相信,走過這個歷程   終究可以活出自己,綻放自己     這首詩我放在臉書上,跟朋友們分享,自己也反覆再三閱讀。我感覺到了力量,像借力使

力,跟我的陰鬱拉開了距離,去感覺我胸口隱隱然的悶,然後短暫地把一切放下。   存在本然的美好,便悄悄現身。   我對於這首詩出自於薩提爾的哪一本書感到好奇,加上有些朋友想知道原文,所以我不斷查找網路上的資料,也詢問網路上的朋友。可惜,雖然看來很像薩提爾理論的精神,卻找不到確切的出處。   我在網路上看到了薩提爾以一位老奶奶的樣子出現,似乎一邊跟聽眾演講,一邊請人上台示範治療技巧的使用。她講話慢慢的,但很親切、很慈祥。理解她理論的同時,我也觀照著我的內心,藉著她的幫助,把我自己整理一遍,這也美好。   日子不斷往前走,雖然偶爾能進入靜定,但喜怒哀樂依然在我身邊流轉。我的內心還沒強大到,能

全然活在愛與慈悲裡。   在尋找詩的出處的時候,薩提爾的一篇文章,談〈自我肯定〉,又拉了我一把。我試著自己翻譯,有些地方沒有直翻,但盡可能符合原意。     自我肯定     1. 我不必因為別人不喜歡我做的事、說的話,以及我的思考與感受,就感覺罪惡。   2. 我可以感覺生氣,也可以以負責任的方式表達出來。   3. 我未必要負起決策的所有責任,特別是別人也要一起承擔決策責任的時候。   4. 我有權說「我不知道」。   5. 我有權說「不」,而不感覺到罪惡。   6. 我有權說「我不了解」,而不感覺到愚笨。   7. 當我說「不」的時候,我不一定要道歉或解釋。   8. 我有權要他人為我

做事。   9. 我有權拒絕他人對我的要求。   10. 當他人在操弄、詐騙,或不公平地對待我時,我有權去告訴他們。   11. 我有權去拒絕額外的責任,而不感覺到罪惡。   12. 當他人惹怒我的時候,我有權去告訴他們。   13. 我不必為我的個人完整性妥協。   14. 我有權犯錯並為它們負責;我有權嘗試錯誤。   15. 我所做的一切,不必都被大家喜歡、欽佩、敬重。     我慢慢明白,內在強大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允許各種感覺流動,然後,主張我們的界線,不受侵犯。我們得先停止自我打壓,才有所謂強大,才能進一步向外,在關係裡展現自我。   然而,我特別關心,如果我們持續往內走,會走到什麼

地方?   很自然的,除了那些起落洶湧的情感之外,我們會走到小時候,看到我們在原生家庭裡的樣子。看到父母如何對待我們,父母背後的價值觀是什麼,什麼價值觀在目前已經開始轉變,而我們又內化了什麼、複製了什麼……   沒有人是家庭的局外人,那些過去曾經經歷的、現在正在經歷的,慢慢延伸出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於是我們的未來,被過去緊緊綑綁著,我們的現在,則掙扎著想要在無助無力的狀態下甦醒。   如果我們給足時間,把我們所說的、所做的,追到我們怎麼想、怎麼感受,把我們所感知到的他人的樣貌,跟我們自己心裡的想像疊在一起,會有巧妙的、意外的相似性。即便我們孤身一人,依然在心理上,跟外界牽扯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不寧不靜。   那些洶湧而起的、吵吵嚷嚷的,以為永無休止的自言自語,只要我們以愛、以肯定、以感謝去接納,終將各自尋著歸處,讓我們得到片刻靜默,在靜默中能看見美好。   我們看著書,那些囉囉嗦嗦、那些似乎與我們無關的說教與特殊的視角,有一剎那之間,會觸及到我們沒看見或沒看清的自己。或許,那366篇的嘮嘮叨叨,都照見了自我的碎片,再次又再次地與自己相遇。   祝福您,看見自己,感受到美好!   〔1月21日 跟一個人做同一件事〕互動不一定只能靠聊天。一起從事有益身心的「活動」,也很好。運動、做家事、出外旅遊、種植花草、做志工服務……,如果這樣的活動對雙方都有益,通常對關係也有益。尤其是

一起做家事,是不少母女、婆媳常見的聯絡感情的方式。如果在情愛關係裡面,那就更重要了。我們檢視一段關係健不健康,可以從「活動」的比重與種類來看。如果聊天是兩人之間維持關係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工具,那麼,當生活漸漸失去了交集,或者某一方已經沒心情聊的時候,很容易發生為了聊而聊的狀況。尤其像是遠距離戀愛,基本上只能靠聊天來維繫關係,如果沒時間安排共同的活動,時間久了,曾經美好的回憶所帶來的感動已經不敷使用,常會讓人懷疑關係存在的必要性。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所進行的活動,需要一直花錢。那麼遇到要節制花費的時候,像是生了孩子,或者準備買房子,那關係就會面臨考驗。跟一個人同做一件事,比單純聽他說話,更能觀察

一個人的細微處,看清一個人的面貌。一個人健談是好事,能動手做事更棒! 〔2月16日 不多不少地聽〕我們在聽人說話的時候,怎麼樣不多不少地聽?我們不夠冷靜的時候,別人的話,就會被我們聽成各種意思,跟原意會有一點差距。像是我們聽完別人的話,會記重點,而不是逐字記。那麼,被我們摘成重點之後,我們摘要的方式,就開始牽涉到主觀的部分了。尤其我們傾聽的時候,主觀上到底聽到什麼,當下的情緒狀態影響很大。我們生氣的時候,容易把別人的話,聽成對我們有敵意。我們沒信心的時候,則容易聽到別人的批評與攻擊。所以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要冷靜,這是把話聽清楚的重要條件,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在別人的話語上,加油添醋地。如果我們不夠

靜,或者別人的話觸動了我們陳年的傷痛,我們常說到的投射與移情,就容易出現。所謂不多不少地聽,是要盡可能還原事件的原貌。我們試著練習,分清楚到底什麼是對方真實講過的話?對方的話裡面可能包含的意思有哪些?以及什麼是我們自己的詮釋? 〔4月20日 當家人還不如當外人〕朋友講到,當家人就被糟蹋,還不如當外人。當初就是以為,對外人都這麼好了,對家人只會更好吧!沒想到,剛好相反……

嚴肅性遊戲輔助教學於提升護理準畢業生臨床呼吸道照護之學習成效

為了解決遠距離 沒信心的問題,作者蘇家慧 這樣論述:

背景: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高,部分受到感染的個案會出現嚴重肺炎與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為了避免學生受到傳染,護理準畢業生在學期間,絕多數無照護感染性呼吸道患者經驗。未來在畢業後面對COVID-19重症患者時,恐感到焦慮,沒有自信釐清患者問題,進而導致病人的安全問題甚至死亡。受疫情影響,多數學校採用遠距教學上課。然此種方式對年輕學生,恐容易分心,進而影響學生學習動機。本研究依ARCS動機教學理論開發嚴肅性遊戲,不同於傳統講述課程,藉由嚴肅性遊戲輔助教學,可增強護理學生學習知識、臨床推理自信與學習動機。目的:本研究旨在驗證「嚴肅性遊戲教學」介入方案,對提升高年級護理學生呼吸道照護與自我防護知識、臨床

推理自信和學習動機之學習成效。方法:本研究為類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採群集抽樣(cluster sampling)進行雙組重複測量之研究。受試者為北臺灣某護理專科學校,選修「職場技能及輔導」課程共75位五年級學生。實驗組(n=37)接受「線上課室講述教學+嚴肅性遊戲」教學方案,對照組(n=38)接受「線上課室講述教學+小組討論」教學方案。課程開始前進行前測,於課程介入後一週與後四週,進行後測與延宕測。研究工具包括:自擬呼吸道照護與自我防護知識量表、Huang et al. (2018) 臨床推理自信量表、Wu et al. (2012

) 學習動機量表和Brooke (1996) 系統易用性量表。 結果:課程介入前,實驗組呼吸道照護與自我防護知識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雙組臨床推理自信及學習動機得分皆無顯著差異。課程介入後一週,雙組的呼吸道照護與自我防護知識、臨床推理自信及學習動機得分皆高於前測,但兩組間僅有學習動機達顯著差異 (p < 0.05)。課程介入後四週,實驗組呼吸道照護與自我防護知識、臨床推理自信及學習動機得分皆高於對照組,並皆具有顯著差異 (p < 0.05)。結果顯示,「線上課室講述教學」可有效提升學生呼吸道照護與自我防護知識,而「嚴肅性遊戲輔助教學」較「小組討論輔助教學」影響學生臨床推理自信及學習動機更具

效果。結論與建議:本研究嚴肅性遊戲之設計模擬醫療情境,學生可單機、獨立操作遊戲,適合COVID-19大流行的環境下做為教材。遊戲內容設計能促進知識的整合,學生能熟悉呼吸道具高度傳染性患者的照護與自我防護知識,透過遊戲實踐,強化護理學生的臨床推理自信與學習動機。建議未來嚴肅性遊戲可針對不同主題進行開發,運用於護理相關課程,增進護理學生臨床推理自信及學習動機,降低學理知識與臨床實踐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