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傳心生活會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遠傳心生活會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思恩寫的 談判是無限賽局:上千企業指定名師教你創造長久利益的123法則 和的 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遠傳x Trainge 全台最大運動平台也說明:遠傳心生活會員 專屬QR Code. Line Element. 02 確認推薦人為「遠傳心生活」. 登入後前往「個人」頁面,點擊「帳號設定」,應可看到推薦人為「遠傳心生活」。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先覺 和國立臺灣大學中心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 單文婷所指導 李念穎的 媒介生態學視野下 臺灣OTT TV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2021),提出遠傳心生活會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媒介生態學、OTT TV、共生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元智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班(行銷學程) 陳嬿伊所指導 張文馨的 臺灣文創手作品牌全通路整合行銷探索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全通路行銷、手創業者、文創產業、文化消費、整合行銷的重點而找出了 遠傳心生活會員的解答。

最後網站[情報] 遠傳心生活會員送健身工廠14天免費體驗- lifeismoney則補充:[情報] 遠傳心生活會員送健身工廠14天免費體驗. 看板 Lifeismoney. 作者 baiqire. 時間 2021-09-08 10:28:07. 留言 36則留言,25人參與討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遠傳心生活會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談判是無限賽局:上千企業指定名師教你創造長久利益的123法則

為了解決遠傳心生活會員的問題,作者李思恩 這樣論述:

  兩岸最知名的重量級教練,最接地氣、乾貨滿滿的談判書!   在無法一次定輸贏的職場、人際、人生中,帶你打出好牌,   談出好業績,維持好關係!     [特別附錄]隨身必備ABC談判架構工具表     想要升職加薪怎麼談?   想讓老闆認同我的報告,該如何表達?   對方就是不願讓步,我又沒空間了,該怎麼繼續磋商?   同事處處挑毛病,為反對而反對,我該怎麼辦?   業務部門接下大單,如何讓研發或生產單位願意配合?     談判最怕的不是輸,而是擔心對方不爽,走下談判桌。   所以,千萬不要只急著談成交易、急著說服對方、急著想要贏!   談判雙贏不是神話,也並非靠妥協與退讓換來的,   

活用本書的「實戰布局」「實用工具」「實況問答」,讓你在無止境的人生談判賽局中勝出!     ◤獨創超實用工具,讓你見招拆招◤   「談判一二三架構」,帶你設密碼、調頻道、開天線、解bug、控音量、鋪軌道、查結構   ◎一個認識:認識「關係的經營」比輸贏更重要   ◎二種風格:熟悉運用「個人溝通風格」與「溝通回應風格」   ◎三項要件:預擬ABC談判架構工具表,讓談判不失焦     由兩岸上千企業指定的談判名師李思恩,手把手傳授你基礎談判心法和各種實用工具,針對不同對象剖析四大溝通風格,各個擊破。加上實戰案例,帶你了解職場談判原則,創造無限利益,打造雙贏的永續關係!     千家企業指定名師,陪

你走出談判的一片天     ‧「三要三不」原則:   一要提問找原因;二要同理找難點;三要引導入對策。   一不一開口就建議;二不貶低原本喜好;三不語出威脅恐嚇。     ‧練習以「體恤型」「探索型」的溝通方式,避免「批判型」回應   ○ 我能夠理解/體會/想像你現在的……心情(感受)   ○ 換做是我,我也會跟你有同樣的……心情(感受)   ○ 為什麼……?   ○ 如何……?   ○ 你認為……   ○ 你覺得……   X 你總是(常常、每次)都……   X 你一定又……   X 我認為……   X 我覺得……   名人推薦      Miula/M觀點創辦人   李河泉/「跨世代溝通」千

萬首席講師、商周CEO學院課程教練、東吳大學人社學院副教授   林偉賢/實踐家教育集團董事長   林揚程/太毅國際顧問執行長   張敏敏/JW智緯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許景泰/大大學院CEO   葉奇鑫/達文西個資暨高科技法律事務所所長、中華民國電腦稽核協會理事長   謝文憲/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   推薦   各界盛讚     談判的重點不在自己,也不完全在對方,而是兩方一起跳的一支雙人舞。本書無論在心態或技巧上,都有很完整的經驗分享,對於想要學習談判的人,會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指南。──Miula(M觀點創辦人)     國內外談判的書籍我看了很多,大多數充滿深奧的理論,以及難以運用的描述

。我一口氣將這本書讀完,本書容易懂又實用好上手,誠摯推薦。──李河泉(「跨世代溝通」千萬首席講師、商周CEO學院課程教練、東吳大學人社學院副教授)     作者融合了中西談判技巧與商業實戰經驗的精髓,不僅非常適合於以面子、關係及人情為前提的中式談判場景,同樣也能運用在以裡子、利益與規則為前提的西式談判場景。這絕對是一本國際級的談判經典著作。──林偉賢(實踐家教育集團董事長)     做為一個見證者,我想在這裡跟大家推薦,這是作者親身的行動寶典,沒有很老套的理論陳述,只有實戰歷練後所萃取出的精華,值得我們深度品味,並且實踐於人生的各種場景之中。──林揚程(太毅國際顧問執行長)     我身為中華

民國談判管理學會會員,閱讀過許多談判的國內外書籍。作者透過俯拾的小故事,將生硬的談判技巧予以揉合,讀來特別適合台灣人情,並適用在你我職場。展頁本書就將十幾年大師的江湖功力,盡數吸取。過癮!過癮!──張敏敏(JW智緯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我在大大學院跟李思恩老師學習,才發現談判其實有一套核心的要領和操作技巧。本書不藏私的揭露多年來李思恩老師有效的談判技術,操作性強,好懂又用得上,我深深受用,一定要推薦你。──許景泰(大大學院CEO)     真正懂一門學問的專家,才能有系統地將虛無飄渺的經驗轉化成知識體系,再用正確的方法將濃縮後的精華傳授給他人,這就是作者比我高明之處。誰說經驗無法傳承?

那是因為你沒有碰到對的老師。──葉奇鑫(達文西個資暨高科技法律事務所所長、中華民國電腦稽核協會理事長)

遠傳心生活會員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現在Podcast也可以聽得到Tim哥的科技午報了
Apple https://apple.co/2IupRwH
Google https://bit.ly/3hMfwMn
Spotify https://spoti.fi/32ZflZS

訂閱Tim哥生活副頻道⬇︎
http://bit.ly/36gDKs7
加入頻道會員⬇︎
http://bit.ly/2LoUuox
我的Line@生活圈⬇︎
@237mhhsl
訂閱3cTim哥主頻道⬇︎
http://bit.ly/2MgPy4H
訂閱Tim嫂頻道⬇︎
http://bit.ly/2PEnHMZ
訂閱眾點旅人頻道⬇︎
http://bit.ly/2QaY1vS
訂閱Jade Lin林瑋婕頻道⬇︎
http://bit.ly/2D2YK8O


想知道更多3C第一手資訊?⬇
【3cTim哥趨勢預測 系列】http://bit.ly/31y57M6
【Apple 蘋果每月一爆 系列】http://bit.ly/2KPzdEd

跟Tim哥學3C小技巧⬇
【Apple蘋果小技巧 系列】http://bit.ly/2NXsIyP
【Android安卓小技巧 系列】http://bit.ly/2LE4kWy

觀看3cTim哥Apple系列影片⬇
【Apple蘋果開箱】http://bit.ly/2LE4M6R
【Apple iPhone 系列】http://bit.ly/2Z6NwsO
【Apple iPad 系列】http://bit.ly/303gknn
【Apple Mac 系列】http://bit.ly/2N5Fkqo
【Apple Watch 系列】http://bit.ly/304F5jc
【Apple其他產品 系列】http://bit.ly/2MioZiN

觀看3cTim哥Android系列影片⬇
【Android安卓高階旗艦機 系列】http://bit.ly/2LDGSZx
【Android安卓中階手機 系列】http://bit.ly/2Z1Y4JP
【Android安卓萬元以下手機 系列】http://bit.ly/2z5qF6l

觀看3cTim哥開箱影片⬇
【3cTim哥家電開箱】http://bit.ly/2v49Uai
【3cTim哥電腦開箱】http://bit.ly/2n0UM8Z

追蹤3cTim哥即時動態⬇︎
instagram☛http://bit.ly/2HCZ52j
facebook☛http://bit.ly/2JyOGGK



TIM X OLI 🛍️ 3C購物
官方網站▶️ https://goo.gl/jW7cny
App Store▶️ https://goo.gl/67foDK
Google PlayStore▶️ https://goo.gl/l6B5Zp

*圖片內容截取自Google搜尋網站
**音樂與音效取自Youtube及Youtube音樂庫
本影片與FET遠傳合作
#買iPhone選遠傳比較好 #遠傳心5G #極速飆網頭等體驗 #頂級魚肚級5G #順暢5G體驗 #個人最大頻寬

媒介生態學視野下 臺灣OTT TV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遠傳心生活會員的問題,作者李念穎 這樣論述:

網際網路發展使得影視產業鏈面臨解構與重塑的動態過程,2016年臺灣進入OTT TV發展元年,Netflix、愛奇藝等境外影視平臺接連插旗臺灣,再加上國內業者也紛紛投入市場,短時間內即有多達20家國內外業者在臺灣遍地開花。面對產業生態如此飽和、競爭激烈的市場,加上境外巨頭業者的威脅,臺灣本土OTT TV業者要如何善用自己的核心資源,面對新舊媒體並存的衝突與挑戰,同時與產業中的其他業者建立起既競爭又合作的共生關係,使產業趨向於共生生態環境已成為影視產業的發展重點。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法,與3家不同經營背景的臺灣OTT TV高層主管,包括民視四季線上4gTV、台灣大哥大myVideo、CATCHPL

AY+,以及1位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現任世新大學何吉森副教授進行訪問,以媒介生態學的視野,探究在多邊市場的平臺生態系統中,臺灣OTT TV業者如何面對其經營模式的轉變,並將業者與其所屬的環境,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技術等面向的互動關係進行討論,暸解臺灣OTT TV業者面對產業生態模式轉變的衝突與挑戰,並針對臺灣線上影視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議。研究發現,臺灣整體產業環境發展的阻礙原因在於,社會環境與政府政策無法與時俱進地因應快速變遷的科技技術,以致產業生態產生失衡的狀況。而隨著產業界線日趨模糊,許多業者在生態鏈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再單一,並逐漸將企業重點策略朝向上游發展,同時在系統演化的過

程中,本身擁有寬頻及大量用戶優勢的電信業者將可能與有線電視有越來越多的整併與合作關係,成為OTT TV產業的發展前景。本研究期望透過媒介生態的視角,頗析當今仍變動發展中的OTT TV產業,並以此作為臺灣業者轉型方式與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提出參考建議,以期能使產業趨向於永續健全的生態環境。

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

為了解決遠傳心生活會員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至今為止的中國史研究,往往有意無意地以男性──而且是用漢語讀寫的漢族知識男性──作為歷史的主體。一般情況下,依據漢語史料進行的中國史研究中,女性與男性相比,書寫與被書寫都占絕對少數,很少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挖掘歷史中被埋沒的女性的足跡,恢復其作為歷史主體的女性史研究,從1970年代開始大量出現,歷史中女性的多樣形態得到凸顯。同時,各社會的男、女性別被賦予何種意義以及是如何賦予的,這類的研究也取得進展,而對這類研究的深化,則有賴於超越女性史範疇的性別史研究。     本書第一編以家族/家庭結構為軸心,概括從先秦到現在的中國性別秩序變化的研究成果。當然,討論的不僅只限家族,更涉及到性別的各側面

。第二編包含了對性別史來說非常重要的個別主題以及通史課題,例如王朝控制民眾關鍵之一的戶籍、中國「才女」的樣貌以及評價、LGBT在中國社會中是如何被認知、京劇和越劇等傳統戲劇中的性別越界和表象等等。希望讀者從這些論文中認識到,從多元領域關注性別,可以豐富歷史視野,也可以豐富生活在現在的我們的視野。 編者簡介   小濱正子     日本大學文理學部教授、(公財)東洋文庫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社會史、中國性別史。著有《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一人っ子政策と中国社会》。   下倉涉     東北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漢代至唐代的政治、社會史。著有〈東漢建初四年「序寧簡」考釋〉、

〈一位女性的告發:岳麓書院藏秦簡「識劫冤案」所見「奴隷」及「舍人」、「里單」〉等論文。   佐佐木愛     島根大學法文學部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前近代社會、思想史。著有〈宋代道学家的宗法論〉、〈「父子同氣」概念の成立時期について〉等論文。   高嶋航     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東亞身體史。著有《帝国日本とスポーツ》、《国家とスポーツ:岡部平太と満洲の夢》。   江上幸子     菲莉斯(Ferris)大學名譽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性別史。合著著作有《中国のメディア・表象とジェンダ─》、《探索丁玲:日本女性研究者論集》。 它山之石,可

以為錯──代導論 李貞德 緒論 中國歷史中的性別秩序 小濱正子著/姚毅譯 一、性別史與性別主流化 二、從中國女性史到中國性別史 三、中國性別史共同研究小組和中國性別史的若干論點 四、有待研究的課題 五、本書的構成 第一編 歷時視角 第I期 先秦∼隋唐 古典中國──父系社會的形成 序論 下倉涉著/鄭威譯 第一章 考古學所見先秦時代的性別結構 內田純子著/施厚羽譯 前言 一、墓葬資料的運用 二、隨葬工具所見的性別差異──新石器時代男耕女織的起源 三、初期王朝時代(商代)的文字資料與女性 四、考古學所見的商王及其妻──王陵區大墓與婦好墓的比較 五、殷墟族墓地的男、女性墓之分析 六、從西周到春秋、

戰國時期的變化 七、青銅器與裝身具所見女性的角色──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之間的變化 八、女性的壽命、生命歷程與身分 九、男耕女織與蠶絲生產 十、先秦時代性別結構的變化過程 第二章 父系化社會 下倉涉著/鄭威譯 前言 一、異父兄弟姐妹與舅甥關係 二、「公主」的歷史 結語 第三章 中國的文學與女性 佐竹保子著/邵迎建譯 前言 一、先秦 二、漢代 三、魏晉南北朝 四、唐代 五、宋代的李清照 結語 第四章 唐代的家族 翁育瑄著 前言 一、臺灣學界的研究 二、日本學界的研究 結語 專欄一 史料介紹:敦煌文書中的休妻與女兒的財產繼承 荒川正晴著/白玉冬譯 專欄二 武則天的登場與其後 金子修一著 第

II期 宋∼明清 傳統中國──性別規範的強化 序論 佐佐木愛著/張文昌譯 第五章 唐宋時代的職業與性別 大澤正昭著/張文昌譯 前言 一、唐宋時代的史料──界限與可能性 二、女性所從事的職業 結語 第六章 傳統家族原理與朱子學 佐佐木愛著/張文昌譯 前言 一、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 二、「傳統家族原理」與朱子學 結語 第七章 婚姻與「貞節」的結構和變化 五味知子著/梁雯譯 前言 一、貞操觀念和旌表的變遷 二、對越軌的懲罰──關於性犯罪規定的變遷 三、女性的嫁妝財產 結語 第八章 身分感覺與性別 岸本美緒著 前言──何謂「身分感覺」? 一、傳統中國的「身分」 二、「士」、「庶」和性別 三

、「良」、「賤」和性別 結語──比較史的視點 專欄三 宮廷女官與性別 小川快之著/張文昌譯 第III期 近現代中國──變化的性別秩序 序論 高嶋航著/瞿艷丹譯 第九章 民族主義與性別 坂元弘子(坂元ひろ子)著/王天馳譯 前言──近代的民族主義 一、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研究 二、「國民的身體」與性別—纏足/放足 三、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抗日戰爭時期 第十章 近代中國的男性氣質 高嶋航著/瞿艷丹譯 前言──何謂男性氣質? 一、何謂男性史? 二、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殖民地主義 三、傳統的男性氣質──文之霸權 四、甲午戰爭的衝擊──武之抬頭 五、共和國的誕生與五四運動──文武之相剋與文之式微 六、中國

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武的時代 結語 第十一章 近代中國的廢婚論與女性對「小家庭」之異議 江上幸子著 前言 一、近代家庭制度的提倡以及女性的異議 二、提出廢婚論 第十二章 近現代女性勞動 顧琳(Linda Grove)著/柳雨春譯 前言 一、變化的第一階段──婦女開始外出工作 二、職業女性的出現 三、第一代工廠女工 四、另一個女性勞動的場所──娛樂業 五、毛澤東時代的女性工作 六、經濟改革以降女性勞動與今後的問題 第十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性別秩序的變遷 小濱正子著/姚毅譯 前言 一、近代中國的性別與家族法/政策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別結構變革與婚姻法貫徹運動 三、社會變革與性別

結構的變遷 四、文化大革命與性別秩序 五、計劃生育與國家、家族、個人 結語 第十四章 改革開放時期性別秩序的重組:著眼於婦聯組織網 大橋史惠著/李亞姣譯 前言 一、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及其變化 二、婦聯的組織體制與管理 三、當今的性別秩序和婦女運動的變化 結語 專欄四 介紹兩本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專著 須藤瑞代著 第二編 個別課題 第十五章 中國古代的戶籍與家庭 鷲尾祐子著/莊卓燐譯 前言 一、作為資源的「人」 二、「戶」和戶籍 三、戶籍的內外之別 結語 第十六章 圍繞「才女」的評論 板橋曉子著/板橋曉子、蔡燕梅譯 前言 一、漢代及漢代以前 二、魏晉南北朝 三、隋唐 四、宋元 五、明清 結語

第十七章 中國的醫療、身體和性別 姚毅著 前言 一、中國傳統醫學中的身體觀和性別 二、「科學化」的身體與近代醫學、性別 三、男性醫師對分娩的介入和挫折 結語 第十八章 中國的女性主義與女性/性別研究的展開 秋山洋子著/姚毅譯 一、中國婦女學/女性學的誕生 二、1980年代中國婦女學的特色──「女性意識」和「本土化」 三、從東西方女性主義的相遇到第四屆聯合國世界婦女 四、北京+10──以全國婦聯為中心的婦女學/女性學研究網絡的構築大會 五、國際支援的開發計畫和女性/性別研究學科建設活動 六、IT時代的女性主義──「微笑的女性主義」與街頭抗議表演 專欄五 性少數者 遠山日出也著/郭立夫譯 專

欄六 戲劇與性別 中山文著/岩田彌生譯 中文版後記 小濱正子 中國性別史略年表 中國性別史相關重要文獻一覽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索引 代導論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李貞德(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前(2018)年春節假期後,大年初七上班日,隔壁研究室的內田博士送來一本小濱正子教授主編的論文集,兩週前才由京都大學出版,熱騰騰的新書:《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中国ジェンダー史研究入門》)。翻開目錄,第一章正是內田博士利用考古材料分析先秦性別結構的大作!「啊!原來有妳的文章?恭喜恭喜!」想起本世紀初內田博士入所演講時,也曾提及對性別考古學的興趣,當時她剛剛在一

本中國女性史入門的集子中寫了兩個小篇,雖然精彩,但實在太短,令人意猶未盡。演講結束後,我趨前致意,並探詢未來整體申論的可行性。一晃眼,十多年過去,內田博士在發表眾多享譽國際的青銅器考古學論著後,終償宿願。     其實,不論在日本或在臺灣,中國女性史的研究皆已近半世紀,並都經歷了從婦女到性別的轉變。唯因最初皆以關注近代革命和女權運動為契機,故早期成果大多環繞19、20世紀之交作論,分析傳統時期的著述不多,更遑論考古學角度的研究。臺灣方面,李又寧和張玉法兩位教授在1975年出版《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兩冊,吸引年輕學子相繼投入探索的行列;日本方面,則以小野和子1978年出版的《中國女性史—從太平

天國到現在》(《中国女性史──太平天国から現在まで》)開啟新聲,都是值得紀念的事。與之相較,考察前近代議題的作品寥寥無幾,陳東原1920年代在上海發表的《中國婦女生活史》,幾乎是彼時唯一的教本。人們對傳統中國女性雖然也感興趣,唯多以獵奇廣異之筆描述女主名媛,或仍賡續五四遺風批判貞寡節烈。學報期刊上,比較常見女性文學史的論著,或分析詩經樂府中的女性形象,或評介唐宋女性詩詞作家,洋洋灑灑,不絕如縷。至於其他女性史課題,更為嚴謹的學術研究則仍待開發。     比較特別的是,日本學界因戰後對中國傳統家族型態及其繼承體制的法律史辯論,自1980年代末即有學者鑽研宋代家產分割中的女子承分等問題。而臺灣史家

亦在稍早因大規模中國史出版計畫的機緣,從婚姻等禮法制度論述傳統女性的處境和地位。不過大體而言,介紹前近代女性多難脫離「家」(家庭史或家族史)的範疇,在史料運用上也以傳世文獻為主,罕見探索出土文物者。     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隨著女性主義的衝擊、各種後學(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的刺激,最重要的是,加上了性別理論的啟發,學者觀察傳統社會有了新的視角,蒐羅史料的種類也更寬廣了。臺灣方面,1987年解嚴前後,各類政運、社運和婦運風起雲湧,各大學則相繼成立以婦女、兩性和性別為名的研究單位。臺大婦女研究室在1985年創刊《婦女研究通訊》,1990年發行《婦女與兩性學刊》,女性主義學者則在1993

年成立女學會,致力於校園中的性別研究。各部門名稱和刊物標題的演變,其中折衝、離合所反映的思維與意義,我曾在另文談及,此處不贅。值得注意的是,歷史學者雖亦參與上述社團,卻不常針對社運作論;婦研刊物上的文章大多處理當代議題,史學論著僅偶一得見。而大專院校蓬勃開設的性別課程中,歷史領域的占比並不穩定。     即便如此,性別主流化的大環境和性別理論對研究者的影響,仍可在歷史學界窺得。1993年臺灣第一份女性史期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由中央層級的研究機構發行,中國女性史的文章,也持續在各歷史教研單位的學報上刊出。此外,每年歷史系所碩博士論文涉及婦女性別課題者,則大多維持在全臺歷史學位論文的十分之一,

其中亦不乏運用簡牘碑刻或考古遺存分析傳統中國社會者。換言之,在歷史教研仍以中國史為主流大宗的戰後一甲子,以彌縫補缺為初衷論旨(也可能是策略性修辭)的中國女性史,儘管歧路顛簸,仍能匍匐前進,在臺灣的學院體制內搶占一席之地,反而較少與民間社團互動的軌跡?     相形之下,日本的中國女性史研究幾乎可說是從邊緣出發,透過學院內外活力充沛的串聯與結盟,不斷向中心推進的過程。和李又寧、張玉法兩位先進蒐集引介史料的旨趣不同,小野和子的專著在遠觀中國文革、回應日本婦運的脈絡中出版,自始即帶著女權運動的激越之情。1977年夏天,柳田節子(1921-2006)和三位當時尚無教研職位的「在野研究者」,在參加了全日

本婦女問題大會後,為了彼此砥礪、互相支援,共同發起了「中國女性史研究會」。最初每月一回在柳田的研究室舉行讀書會,所研討者,正是從臺灣輸入的兩部著作:陳東原的《中國婦女生活史》和李張二位編纂的《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至1989年會員人數亦不過三十,即創刊《中國女性史研究》。每年一期,除收錄論文和書評外,也常見特輯(專號)、史料介紹和學界動態報導。雖然近現代課題仍占絕大多數,但也不乏考察明清女性史的文章。     日本讀書會、研究會和學會的傳統,可謂淵深流廣。研究興趣相近者,共組社團、研讀分享、辦會發表,甚至合作出版,經驗皆頗豐富。此雖眾所周知的現象,但女性在學界宛如鳳毛麟角,眾多非常勤講師、在

野研究者,孜孜不倦,數十年而熱情不減,讀書、交流、撰作不輟,聞之者莫不由衷敬佩。四十多年來,「中國女性史研究會」的老將新秀齊聚一堂,專兼任學者和研究生共同研討,並不時以研究會之名編纂出版專書或譯著,對年輕人摸索學術之路、鑽研女性史課題並練習發表,皆具切磋鼓舞之效。從柳田去世時海內外的追悼文字觀之,日本學院內外的女學者們長期互助合作、彼此支援,不但風格獨特而引人注目,更展現了女性史認識自我、奮發砥礪的一面。     其實,日本的中國女性史研究會還不只一個,2000年時關西地區女性研究者將之前成立的讀書會也命名為「中國女性史研究會」,後為避免混淆,改稱「關西中國女性史研究會」。內田博士最初兩篇性別

考古學的短文,便是在此研究會主編的論文集發表。中國女性史在日本學界屬外國史之次領域,同一時間在不同地區竟有兩個積極活動的共同研究會,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而此,亦應與日本女性史研究興起有關。     日本戰後復甦,以性別分工為基礎支持經濟成長,女性的家內角色吃重,在保護生命與生活為目標的大眾運動中,逐漸出現地域女性史同好團體。1970年代第二波女權運動興盛,聯合國將1975年訂為國際婦女年,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婦女大會,日本亦相應展開各項活動,並以政策支持各地編纂女性史,地域女性史的出版品激增,以口述訪問為主,記錄在地女性生命經歷。最初或由地方政府主導,未必和女性主義或婦權理論相涉,但後來民間社團益

見活躍,1990年代則漸多與性別平等運動對話,關注課題也更加寬廣並具批判性。     國際婦女年之後,專攻日本中世史的女學者脇田晴子,獲得政府科學研究補助金的支持,跨界探討女性文化。自1977年開始的三年計畫,由京都出發,在全國形成數個研究圈,糾結同好,研討出版。計畫結束後,關西圈的學者雖然經費申請不利,仍於1986年以「女性史總合研究會」之名重啟活動,並自始即與中國史學者互動頻繁,如在例會中邀請小野和子發表。而自1991年發行會刊《女性史學》後,亦不時報導或收錄中國女性史研究訊息。事實上,繼脇田出任研究會代表的筧久美子,即為中國文學史的專家,而脇田晴子、筧久美子與小野和子等人年紀相仿,同為京

都大學出身,持續推動女性史研究,貢獻良多。     至於關東圈的學者,則在1980年計畫甫結束時便成立了「總合女性史研究會」(後於2013年改名為「總合女性史學會」),以全面提升、發展並普及女性史研究為宗旨,歡迎任何行業(亦即不限歷史教研人員)有志一同者加入。會報於1984年創刊,後定名為《總合女性史研究》,陸續收錄專題論文、研究筆記和書評等,學術性質漸見強化。之後各期兼顧在地與國際視野,不僅增幅介紹地域女性史的研究成果,也持續報導東亞與世界各地女性史的研究動向。     至此,女性史學者益發將日本經驗納入比較的視野中考察,而中國作為無法忽視的鄰邦,其存在感和影響力更促使性別研究者對話交流,以

探究竟。「總合女性史研究會」於1996年與「中國女性史研究會」聯合舉辦「亞細亞女性史國際研討會」(アジア女性史国際シンポジウム),邀集亞洲各國三十多位學者,分五大主題,就日中韓泰越菲印緬乃至馬來半島之女性歷史發表論文,並另闢專場,由美國漢學家分享明清家庭中的女性經驗。該會籌備既久,眾所矚目,聽者逾千,盛況空前。次年論文集結出版,並立專章介紹中國女性史研究現況,課題早已不限近代,亦包括多篇宋元明清女性史的文章。2013年,兩會再度合作,並獲「性別史學會」(ジェンダー史学会)贊助,舉辦國際會議「從女性史、性別史看東亞歷史」(女性史.ジェンダー史からみる東アジアの歴史像)。發表的內容,在空間上不限日

本而包括中韓,在時間上不限宋元以降也涵蓋5-9世紀,至於論題,則除了運用出土文獻考察三地的女主傳統和婚姻家庭外,亦透過影音資料分析女性在東亞移動與勞動的情形。翌年,「總合女性史學會」大會以同題續開討論,嘗試從性別角度認識東亞的歷史世界,並同時展望女性史研究的未來。     毫無疑問的,「性別」(gender, ジェンダー)作為歷史分析的有用工具,已逐漸改變過去單純視婦女為研究對象的取徑。學者益發了解:男女的生物性差常被賦予各種社會意義,透過語言文字的建構力量形成一套知識體系,不僅被用來規範兩性之間的權力關係,也被拿來合理化無關男女的文化現象。「性別」既是傳統社會歸類人群的一種方式,也就成為歷史

學者考察異時空權力布局及其意涵的重要角度。這方面,日本和臺灣並無二致,但日本獨特的共同研究風氣,跨越學院體制,更顯活躍積極。     「中國女性史研究會」1999年出版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除修正過去認為前近代社會皆「男外女內」的刻板印象,主張以女性經驗為主體形成論述之外,亦特別收錄「國家與性別」(国家とジェンダー)篇,分析百年來政局、戰爭、法制等強制力量對女性的影響。兩年後,日本科研補助金申請項目中新設「性別」一類,「關西中國女性史研究會」便以「從性別看中國的家與女」(ジェンダーからみた中国の家と女)為題申請計畫補助,定期研討並召開大會,2004年以同題出版論文集。兩部論集反映日本研究傳統

,近現代文章皆占半數,但因由古典儒家規範切入分析性別秩序,故亦上溯至隋唐甚至漢晉。同年,「性別史學會」成立,次年發行會誌,除邀請上述諸女性史研究社團分享成果外,也規劃各種新興課題。2006年會誌第2號以男性研究為焦點,在新增的「海外之新潮流」專欄中,譯介「中國之男性解放運動與男性學」;2007第3號中則介紹了臺灣婦運中的「性權派」,反映第三波女權運動包容多元性現象(sexuality)之要求。男性和性現象的歷史研究加入過去中國女性史的行列,成為各讀書會討論的主題,而這本2018年出版的《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正是在這個潮流下誕生的最新力作。     本書也是日本共同研究風氣下的

產物,乃小濱教授主持的「中國性別史共同研究小組」自2012年起五年成果之總結。既從日本觀點出發,比較視野明顯,雖然依舊探討中國父系家族的型態以及女性在其中的境遇,但背後隱然若現的提問卻是:「與日本有何不同?」滋賀秀三與仁井田陞的觀點歧異,是戰後日本學界特有的課題,在本書第一編貫時性研究的前兩部分(先秦至隋唐、宋至明清)中,多位作者繼續發揮,與前賢或呼應或論辯,呈現實證分析與學史發展交織的豐富多彩。雖然,儒家經典及其相應的倫理規範,自中古以來即遠傳東亞,但近世日本社會的性別秩序,卻和宋明以降的中國大相逕庭,凸顯歷史發展的不必然性,在第一編第二部分中頗可窺見,也值得其他領域的歷史研究者深思。近代以

降,西力東漸,「家」的理念備受挑戰,旨趣各異的言論交錯出現,或激進或保守,中日皆然,但兩地家庭結構與功能的實質變化,及其對女性生活與生命的作用,卻差異互見。第一編第三部分(近現代中國)全面闡述民族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相繼來華,在革命與戰爭連發的時代此起彼落,對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性別結構的衝擊不一,揭示性別史研究納入特定時空脈絡分析的重要性,值得喝采。     本書同時是日本學界首次自古至今、全方位論述中國性別史的著作。陳東原的專書是眾多後進的啟蒙與靈感來源,批判檢討者亦不乏其人。然或因通貫不易,或因學術風氣使然,出版之後數十年,再無類似具批判性視角的通史,也罕見上下數千年的綜合性著述

。本世紀初,中文世界急起直追,前後出版了幾套時間跨度較長的性別史論文集,甚至有斷代分冊再總輯而成的婦女通史叢書。諸作亦多推遠溯古,廣採出土文物,致力考察史前和先秦之婦女生活與性別秩序,然而下限卻從未跨過1949年,所論皆止於20世紀上半。小濱教授此集以性別結構與性別秩序為視角,從先秦考古、經歷朝各代,直論至共產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尤其,在第二編精選四組個別課題分章申論時,既不受朝代限制,更得以通貫古今,專題論文以秋山洋子分析中國女權主義與性別研究壓軸,綜述至作者去世前的2015年為止。而獨立設置的六個專欄中,論及21世紀者亦達半數,反映日本女性史學界關注中國現當代的研究傳統。     本書對現當

代、尤其是20世紀下半以來中國性別史的分析,特別值得臺灣學界參考。解嚴之前,當中國婦女史研究在臺灣初試啼聲時,共產世界仍屬敵情禁忌,相關領域可謂一片空白。民主化之後,社會活力充沛而學術課題多元,在一波波認識臺灣的浪潮中,對本地後殖民女性經驗的探求亦水漲船高,新作備出。然同時期對岸政局詭譎,社經體制多變,性別結構幾經轉折,對婦女生活與生命的衝擊巨大,臺灣的社會學者、人類學者,甚至文學藝術學者偶或參與分析,但歷史學界卻論之者寡。誠然,當代史研究在材料取得、運用,以及時間縱深、視域廣度等方面,皆屬高難度,考察中國更是如此。但性別研究需要跨科際的激盪、啟發與合作,歷史學者貫時性的分析有助於吾人認識當今

政治強權、經濟大國中的男男女女。臺灣史學界對20世紀下半中國的研究,正欲邁開大步,加入性別角度的觀察,此其時也。小濱教授此一編著提供了絕佳範例,幫助臺灣的中國女性史、性別史學者開始發掘這個存在感與影響力皆難以迴避的研究領域。     2000年9月,我首次受邀赴日參加中國史國際研討會。早稻田大學的會議廳亮麗豪華,開閉幕與綜合討論皆人聲鼎沸。分場研討室內專家雲集,攻防熱烈,雖因子題眾多而分散了人群,但每一場次皆仍座無虛席,令人嘆為觀止。跨洋發表的我,分享完漢唐之間禮律制度的性別建構後,正欲放鬆吐口大氣,座中一位日本女士舉手發言,我擔心提問難答,趕緊正襟危坐。不料女士對我的論文未表異議,卻放言針砭

日本學界,認為歷史學家對性別議題不夠警覺,女性史學者未獲重視,中國史研究應再加強!學者模樣的中年女士,口齒清晰,鏗鏘有力,抑揚頓挫,欲罷不能。既然有人大聲疾呼性別史,我不是應該拍案叫絕、起立鼓掌嗎?但身為外賓,值此場面不免尷尬,環顧左右,諸先進皆端坐無語。心慌意亂之中,我只能緩緩抬頭,用力咧嘴,期盼女士明白我正以笑臉表達應援之意。     當年會後人潮擁擠,既失女士之名,交流無以為繼。而今,《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一書由男女學者合力撰成,經日本頂尖大學出版會發行,英譯本近日已經完稿,中譯本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往事並不如煙,未知女士是否已然穿透迷濛,先睹為快了? 第七章 

婚姻與「貞節」的結構和變化(摘錄) 五味知子 著╱梁雯 譯 前言 在前近代的中國,女性的「貞節」是婚姻中最重要的基礎。在中國家族制度中非常重視男方的血緣,而保證男方家族血緣純粹性的前提就是嫁入這個家族的女性是否貞節,因此婚姻與貞節緊緊地連繫在了一起。 女性的「貞節」是早在古代中國就已經被重視的。《周易》中提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凶也。」(《周易.恆》)。除此以外,男性可以和妻子離婚的七個條件裡就包括妻子淫蕩在內。由此而知,在中國,從古代以來女性的貞操就一直被重視。雖然如此,所謂「貞節」的形式卻不是單一的。雖說已婚女性和丈夫以外的男性發生關係從古代以來就是被批判的對象,但是在中

國對貞操的重視並不只停留在這一點上。所以到底是如何定義貞操,或者說是在何種程度上定義貞操和重視貞操,正是本論的重要問題所在。 不只是在中國,當我們將這個問題放在更廣的背景下進行思考的時候,比如說在伊斯蘭世界、日本、基督教世界等眾多不同地域和時代中,寡婦的再婚並不認為是抵觸「貞節」規範的事,然而,我們卻可以在魯迅(1881-1936)的小說〈祝福〉中看到,在中國,再婚的寡婦會受到來自周圍的人的誹謗,會被認為是沒有守住貞節的女人,但是在中國也會因為時代不同有很大的差異。在唐代,連公主再婚都是極為普通的事情(高1999: 318)。寡婦的再婚成為忌諱這樣嚴格的貞節觀念雖然被認為是到宋代以後才出現的,

但是研究表明在宋代還不是被廣泛普及的觀念(湯淺 1981: 150-156)。除此以外,對未婚女性貞操的標準也會因為時代不同差別很大。未婚女性如果違抗父母的意志為了死去的訂婚對象而堅持一輩子獨身也會被認為是不孝的行為,為死去的訂婚對象殉身會被認為是輕生的行為,所以並不能單純地被作為旌表的對象。因此,本章將針對不同時代的差別將貞節和婚姻結合在一起進行考察。

臺灣文創手作品牌全通路整合行銷探索研究

為了解決遠傳心生活會員的問題,作者張文馨 這樣論述:

本論文觀察到台灣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藉由舉辦市集、藝文展會帶動台灣創意手作業者自行創業打造獨特品牌風格。本論文在於研究手創業者在不同品牌成長階段(將設計師分為初、中、成熟期三個階段)如何運用全通路的特性整合虛實通路體驗,以拓展品牌的來客數、經營粉絲群。本論文透過質化訪談方式,深入訪談個案設計師端,根據訪談內容以全通路整合行銷的特性找出促進的品牌未來成長的主要發現。因此,根據品牌成長軌跡,本研究能幫助手創業者依據自身處在的品牌階段規畫未來走向,像是應用數位工具,實施會員制度,實際將品牌行銷做的更精準扎實,並活用於手創品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