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天堂火柴人生存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遊戲天堂火柴人生存2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好面,彭傑,漫畫科普編輯部寫的 超科少年:漫畫科學人物故事(共4冊) 和瑪歌.佛拉格索的 虎口餘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親子天下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 陳昭吟所指導 王貞君的 文學童話中「道路」意象之研究─ 以《綠野仙蹤》及〈去聖庫魯次的遙遠之路〉為例 (2021),提出遊戲天堂火柴人生存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道路、文學童話、《綠野仙蹤》、〈去聖庫魯次的遙遠之路〉。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朱庭逸所指導 吳書媛的 張徐展《紙人展》系列作品之藝術精神研究——兼談與尼采存在哲學之關聯 (2019),提出因為有 張徐展、紙紮、尼采、存在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遊戲天堂火柴人生存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遊戲天堂火柴人生存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超科少年:漫畫科學人物故事(共4冊)

為了解決遊戲天堂火柴人生存2的問題,作者好面,彭傑,漫畫科普編輯部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結合漫畫與百科,採雙封面設計,右翻為漫畫,左翻為百科內容。同時兼具趣味與知識深度。本書共分為三大單元:   「漫畫科學家」:藉由對科學有興趣的超科少年,帶著一隻神秘飛鼠,運用老師設計的時空機,穿越到科學家所處的年代,透過故事主角與科學家的有趣互動,讓讀者了解科學家的生平,體會他的科學思考、挑戰與科學精神。   「科學家讚讚劇場」:最全面的科學家百科知識,為讀者整理出與科學家相關的內文,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的成就與影響,補充漫畫知識,提供深度認識。   「科學家祕辛報報」:超實用單元,包含科學家的代表理論,例如牛頓的「萬有引力」的發展歷史,介紹其同時代科

學家的相互影響,看這群天才縱橫的研究者如何高手過招,另外有精采的科學家PK,以及精心整理的科學家自學秘笈。     內容精采豐富,不僅認識科學家,了解他們的重要發明、發現,更可以一次讀懂科學發展史,學習重要的科學思考與研究精神!     首波推出一套四冊:   01力學奇葩牛頓/審定:黃崇源教授(中央大學天文所)    發現「萬有引力」,重新定位宇宙秩序,開啟科學革命時代,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天才牛頓,小時候竟是個受到罷凌,差點失學的孩子?他如何獲得成為一個科學家的覺醒?他在哪個時刻發現了科學的靈光?一起跟著超科少年SSJ穿越時空回到17世紀,見證科學史上的重要時刻,透過有趣的百科知識、趣味

單元,深入人物肌理,看見科學家不為人知的一面!     02生物怪才達爾文/審定:吳聲海副教授(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   醫生世家小開達爾文,如何拋開家族的束縛,踏上小獵犬號往未知的世界來趟前無古人的浪漫壯遊,可說是科青界的祖師爺。從書上可以看出達爾文志向明確,在旅途中不但認真學習知識,也仔細觀察與收集各類資料與新物種,扎實的紀錄與研究也隨著旅途的終點誕生出新的理論學說--演化論,就連原本不看好的父親也驚呼達爾文的腦袋真的變得不一樣了。跟著超科少年SSJ穿越時空,透過有趣的百科知識、趣味單元,深入人物肌理,與達爾文一起航向生物學的偉大航道!   03電學祕客法拉第/審定:張文亮教授(臺灣大學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將電學與磁學牽上紅線,把人類文明大大往前推進一步的法拉第,其實只有小學畢業,還當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印刷店學徒!電學秘客法拉第如何成為諾貝爾級的大科學家,在科學路上坦然接受有如天堂路的考驗,並且完全燃燒自己的大腦,最終開花結果,讓身為導師的化學貴公子戴維也不禁讚嘆他是天上最美的一顆星。跟著超科少年SSJ穿越時空,看見科學家不為人知的一面!   04星際使者伽利略/審定: 黃釗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科學界的MAKER始祖伽利略,如何利用手上的神器望遠鏡折服各路英雄,縱橫十七世紀的科學論戰沙場,完成前無古人的的天文學成就? 他又是如何因為揭開宇宙真相,

踩到日心說的地雷,招致牢獄之災?跟著超科少年SSJ(Super Science Junior)穿越時空,透過有趣的科普漫畫、百科知識、趣味單元,深入人物肌理,與伽利略一起望向宇宙,見證他的豪邁與悔恨! 本書特色   (1)最佳科學橋樑讀物:藉由人物故事,串連科學史、科學研究與當時社會背景,從鮮活的人物故事,輕巧連結冷硬的理論定律,是認識科學發展脈絡最佳橋梁讀物。   (2)提供全面性科學史視野:本書特別介紹與該人物相關的同時代人物,以及他們的相互影響,另外也針對該人物的研究重點,特別介紹該研究的歷史脈絡,提供一個具深度與廣度的科學史視野。   (3)啟發科學精神:本系列特別整理每個科學

人物的學習方式,並著墨在研究歷程,帶領讀者看見科學家的研究精神,看他們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事物。   (4)提供跨文本閱讀:本書包含穿越時空的科學冒險漫畫,以及豐富澎湃的科學人物百科資訊,採用雙封面的特殊設計,一次擁有漫畫與文本兩種閱讀體驗。 各界推薦   周成功(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   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陳勁豪(國立臺灣大學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曾耀寰(中研院天文所副技師)   黃崇源(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   鄭明修(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賴以威助理教授(長庚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李美惠(台北市

仁愛國中)   鄭志鵬(台北市龍山國中)   謝隆欽(中山大學附中)   簡志祥(新竹市光華國中)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陳安儀(親子教養專家)   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

文學童話中「道路」意象之研究─ 以《綠野仙蹤》及〈去聖庫魯次的遙遠之路〉為例

為了解決遊戲天堂火柴人生存2的問題,作者王貞君 這樣論述:

在文學領域裡,「道路」是時空意識的縮影,它藉由客觀的存在,進行「精神指向」的主觀舖陳或推衍。「道路」意象看似尋常,實際上,卻是文本探索中的重要符碼。 早期的童話,絕大部分是為了滿足人們遙不可及的願望,在那個尚無文字記錄、作者不可考的久遠年代,這些童話因而轉化成一個個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歷經人事時地物的變遷,童話的傳承起了波折,漸漸地,以民間童話為基礎,經個人蒐羅、彙整或創作的「文學童話」出現了。這種兼具意識形態與文化背景的轉折,毋寧更接近研究者的主題方向。爰以文學童話為基底,一面分析文本中「道路」意象之形塑,一面透過這些「道路」意象,探究作品中的情節與主題。將童話的空間架構聚焦於「道路

」,看道路對情節的「必然導向」,也看道路「如何導向」故事的尾聲,進而引發和鳴共振。 本論文以「文學童話」為研究類別,以「道路意象」為探討核心,以《綠野仙蹤》和〈去聖庫魯次的遙遠之路〉為範例文本。文分五章,第一章將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及步驟作一簡要說明;再針對「文學童話」、「意象」及實體、抽象「道路」詳加釋義;接著,就各子題與兩範例文本作相關文獻探討。第二章則統整文本中的「路」,以何種方式來結構作品,並就「情節推展」、「象徵意涵」與「主題闡述」等三方面來探究「道路意象」於文學童話中的運用及作用。第三章,以三個單元分析《綠野仙蹤》的道路書寫:第一節針對作者、故事內容和成書時代背景作介紹

;第二節從道路意象看情節推展;第三節探討道路意象下的象徵意涵與主題闡述。第四章,談〈去聖庫魯次的遙遠之路〉,以相同流程來分析文本的道路書寫。第五章則歸納總結。「道路」以實用功能走入生活、以抽象意蘊進到創作,透過「童話」這條便道,指引人們找回失落已久的童心。

虎口餘生

為了解決遊戲天堂火柴人生存2的問題,作者瑪歌.佛拉格索 這樣論述:

  ◎戀童癖受害者,瑪歌.弗拉戈索親筆自傳◎   作者瑪歌年幼時,母親即患有精神疾病,而父親性情暴躁,難以親近。鬱鬱寡歡的瑪歌,在7歲時遇見51歲的退伍軍人彼得,自以為找到了生命依靠,卻一腳踏進悖德深淵,兩人的不倫關係長達15年。   瑪歌.佛拉格索面對不堪回憶,親筆寫下駭人聽聞的過往,以書寫來自我療癒,也提醒天下的父母引以為戒。   ◎導讀∕洪素珍 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作者瑪歌年幼時在住家附近泳池認識了彼得.庫倫,當時瑪歌七歲,彼得五十一歲。彼得邀請瑪歌走近他的世界,小女孩立刻愛上了滿是寵物與精緻花園的家,以為自己來到了天堂。   瑪歌的母親因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無力照顧瑪

歌,而瑪歌的父親面對生病的妻子與桀驁不馴的女兒,時常情緒失控。失衡的家庭關係,讓瑪歌愛上了彼得幫她打造的夢幻世界,兩人沉浸在脫離現實的幻想中,並且將他們的想像寫成《威虎》一書。不知不覺中,彼得身兼瑪歌的玩伴、父親與愛人三重角色,徹底控制瑪歌,讓瑪歌喪失了年輕女孩該有的社交生活與人際關係。不見容於社會的戀情加上失衡的家庭,讓瑪歌更加陰鬱,甚至試圖自殺。然而兩人的感情持續了十五年,瑪歌二十二歲時,彼得已是疾病纏身、靈魂被罪惡感啃囓一空的老人,最後跳崖自殺,逝世時六十六歲。   瑪歌親筆寫下這段回憶,作為自我療癒,也以此警惕家有幼兒的父母。她寫說:「他塑造出小孩無法想像的世界。經歷過這一切的人就像吸

毒一樣,多年後仍對當時的感覺難以自拔。」 作者簡介 瑪歌.佛拉格索Margaux Fragoso   賓漢頓大學的英文與創意寫作博士。短篇小說與詩作發表於《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與《博洛街》(Barrow Street)等文學期刊。 譯者簡介 鍾玉玨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夏威夷大學傳播學碩士,目前任報社編譯。譯作包括《活出歷史》、《我的人生》、《從難民到國務卿》、《葡萄牙修女的情書》。 導讀前言 第一部1.我能跟你玩嗎?2.二層樓房3.壞習慣4.野蠻人5.更高再更高6.八歲女孩最美7.我的姊妹凱倫8.除非你願意9.愛你沒有錯10.這男人大有問題11.圈圈點點12.印

花睡袍13.兩人的小祕密 第二部14.團聚15.嫁妝16.凱西與保羅17.拯救我18.妮那19.瀑布之行20.我被魔鬼逼的21.可愛的寶貝22.打上結23.懺悔24.鏡子裡的陌生人25.分離26.樹裡的女人27.約定28.老虎的春日 第三部29.敵手30.借來的東西31.遺贈 後語謝辭 前言   彼得.庫倫自殺過世後隔年夏天,我開始動筆寫這本書。我七歲認識彼得,和他糾纏十五年,直到他六十六歲跳崖自殺為止。   我著手動筆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希望以此釐清一切始末。有一陣子,我擱筆停頓,將這本生活點滴藏在衣櫃裡,不過就算眼不見為淨,依舊清楚意識到它的存在,而且每每在下午兩點,絕望感就準時來襲。因

為彼得生前,固定在兩點鐘出現,開車接我去兜風。下午五點鐘,絕望感再度降臨,因為這是我頭枕在他胸前,唸書給他聽的時間。晚上七點鐘,他會摟著我。晚上九點鐘,心情再次陷入低潮,因為我們會開車夜遊,從維霍肯的東大街,沿著河路,一路往南開到皇家懸崖小吃店,我會跟店家買杯咖啡,加七包糖以及大量的奶精,另外再加個奶油葡萄乾口味的麵包布丁,偶爾會改買米布丁,因為彼得想換換口味。我買完東西回到車上,彼得會將車子(千里馬、西馬龍、或是黑色馬自達)掉頭,沿著河路,開回東大道,行經高級路段,沿路蓋了許多安妮皇后式、維多利亞式、哥德復興式等典雅建築。有時會停下車,遠眺哈德遜河,看著摩天大樓綻放的璀璨燈海,或是感受滂沱的

大雷雨。   彼得留給我的一封自殺遺言中,建議我應該將兩人在一起的點滴寫成回憶錄,這建議充滿諷刺。畢竟兩人的關係根本見不得光,一旦揭開謊言、密語、表面工夫、象徵符號、祕密基地等障眼手法,兩人世界立刻瓦解。若有人提早破解這些障眼法,比如在我二十歲、十五歲或十二歲時,我可能早就自殺了,那麼外人將無任何機會,進入我和彼得兩人靠著謊言、密語、表面工夫、象徵符號、祕密基地所構築的小孤島。靠著這一切見不得光的東西,我們打造了一把萬能鑰匙。若你問鎖匠,世上有無一把萬能鑰匙,能打開所有類型的鎖,他會說沒有。但是鎖匠的確可能打出一把鑰匙,能打開某棟建築物內所有的鎖。為什麼呢?只要事前知道鎖頭內部的結構與設計,就

能據此打造讓鑰匙溝槽順利插入鎖孔並打開鎖頭的鑰匙。但若鎖頭早在打鎖之前就已存在,鎖匠將束手無策。彼得曾替一整棟醫院打造了一把萬能鑰匙,所以他明白這個道理。他自小一路混到長大成人,晚上在圖書館苦讀,白天邊工作邊學,靠自學成為鎖匠。   想像一個七歲左右的女孩:她喜歡嚼食自動販賣機的口香糖球,但只挑裹上紅色糖衣的,不喜歡藍色與綠色的口香糖球。球鞋不綁鞋帶,而是靠魔鬼粘。雙腿跨騎在「路標」超市擺放的投幣式電動搖搖馬上。這個女孩不喜歡撲克牌的兩張丑角牌,堅持玩牌前,先抽掉他們。女孩對父親心存懼意,不喜歡猜謎遊戲(無聊透了)。她喜歡小狗、兔子、鬣蜥蜴、義大利冰淇淋。她喜歡跨坐在摩托車後座,因為其他同齡女

孩可沒這種好運。她討厭回家(一向如此),因為彼得家彷彿動物園,而且最棒的是彼得為人風趣。說穿了,彼得跟她一樣,只不過他年紀大了點,可以做些小孩不能做的事。   也許他知道,人類細胞每七年再生一次的道理,亦即每七年一個週期,可舊瓶裝新酒,孕育出一個全新的人。所以彼得把握了接下來的七年,重新設定瑪歌這個小女孩的細胞生長程式,藉此完全掌握她的喜怒哀樂,以及她諸多單純的喜好,包括嗜食冰品、跟男生一樣愛打赤膊、和狗兒玩親親、欣賞小白兔啃食蔬菜等。等小女孩長大,他還認真勤快地學習瑪丹娜的歌詞,並熟記二十首超脫樂團的歌名。   彼得過世後數月,我以大學校報特稿作家的身分訪問了一位行為矯正官,該員的住所位於澤

西市中心「日報廣場」附近。兩人邊喝甘菊茶邊閒話家常。我跟她說,我正在寫一本書,她問我是什麼樣的書,我說跟戀童癖有關,並強調只是初稿,尚未定案。我問她,是否因為職業之故,認識一些戀童癖犯?   「當然有,他們是最安分的受刑人。」   「安分?」   「沒錯。安分、有禮,絕不惹是生非、製造麻煩。永遠稱呼您女士。是的,女士。沒有,女士。」   她語氣平穩,我忍不住問她:「我讀了一些資料,聲稱戀童癖會將他們所作所為合理化,儘管誘迫對方,也會合理成是兩廂情願。」這是我在一本關於變態心理學的教科書上讀到的,讀罷,深受震撼,因為完全吻合彼得的思維。我對戀童癖的另外一個洞見雖非來自書本,但我對她說:「我還讀到

,和戀童癖相處彷若嗑了藥,會飄飄欲仙。有個女孩說,戀童癖活在自己的幻想國度,虛實不分,幻想過了頭,影響真實生活。他們彷彿小孩,只是比小孩懂得更多。想像力也比小孩豐富,編造的世界超乎小孩想像。他們有一種能力,能讓小孩活在狂喜的狀態。曾和戀童癖打過交道的小孩,一旦和戀童癖分開,就跟染上海洛因毒癮的人士一樣,即使過了多年,仍忍不住回頭想與鬼魅糾纏,希望重溫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有位女孩覺得自己彷彿變成了焦土,寸草不生,但荒蕪的地表之下,火勢依舊熊熊。」   「真可悲。」歐莉薇亞道,一副情真意切的模樣。   兩人尷尬地陷入短暫沉默,然後話題切換到其他類型的受刑人,以及她在獄中的工作經驗。交談了一陣子,我

開始覺得頭暈欲噁,原本覺得溫馨親切的環境,逐漸變得張牙舞爪,咄咄逼人。我的直覺一向該死地敏銳,這是多年來除了和彼得相處,其餘時間幾乎都是獨來獨往、鮮少和外界接觸,不知不覺練就的工夫。   那天在歐莉薇亞的廚房,我感覺體內似乎有樣東西以高分貝叫囂,周遭世界彷若大軍壓境,對著我咆哮。   新澤西州的聯合市是我自小長大的地方,據說是全美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大家對聯合市的刻板印象不外乎:此地早餐賣的奶油捲麵包又老又硬;盛裝義式濃縮咖啡的紙杯,和家家酒的玩具茶杯差不多大小;買得到口感和甜甜圈相似的西班牙油條。但這些描述都只是浮光掠影,不算真正瞭解聯合市,一如不能光靠烤肉串、長途灰狗巴士站、或是史傳德書店

(Strand Book Store,號稱店內藏書長達十八英里)、以及「華盛頓廣場公園」的滑板玩家,就覺得自己是曼哈頓通。   要瞭解聯合市,不妨試著將想像觸角擴及鴿子、酒吧、夜店、穿著垮褲大秀四角內褲的窮小子;停在路邊的汽車一台接著一台不留縫隙;有些街道窄得不像話,若與卡車在狹路上會車,後照鏡常因此報銷或受傷。這裡的男人不管老少,看到十二歲以上女孩,一定噓聲連連。水果攤兜售木瓜、芒果、酪梨(父親堅稱多吃酪梨可以長生不死)等便宜水果。人行道水泥裂縫塞了黑硬的口香糖渣。三不五時會聽到小孩高唱:「腳踩裂縫,背骨鐵斷。」我和我父親一樣迷信,儘可能避開人行道的裂縫,可惜困難重重,因為裂縫盤根錯節,宛若

地圖上蜿蜒的小河。同樣地,我也小心翼翼避免踩到自己的影子,擔心一踩下去,連同自己的靈魂都會遭殃。   若有機會造訪聯合市,別忘了在行經活體家禽市場時屏息,避開薰人的臭味。該市場位於紐約大道與柏根萊大道之間的第四十二街。穿過四十二街來到就我記憶所及「熊貓鞋店」所在之處,找到該店,就到了「上等雞城」,這裡會飄出各種食物的味道:烤雞、熱騰騰的優卡(yucca,一種山薯)、黑豆飯、炸大蕉餅等,聞了這些菜香彷彿一切藥到病除,所以我和彼得以前是這家店的常客。期間有兩年,父母不准我和彼得見面。其中一個萬聖節,彼得一個人孤伶伶地坐在餐廳包廂,凝視被雨打濕的窗戶,希望能瞥見我參加「不給糖就搗蛋」的身影,結果等了

八小時之久,都沒見到我。   我仍保留了彼得生前每天寫給我的信,共十二大本。每封信均以「親愛的公主」作開頭。信裡,彼得用X代替親吻,O代替擁抱。每封信都有ITOYOALYA的字樣,意思是「我思念你,無時無刻,我愛你,永永遠遠」(I think of you often and love you always)。我還有七捲錄影帶,每捲都標示了日期,也寫上主題,包括「瑪歌穿著溜冰鞋」、「瑪歌和扒子」、「瑪歌坐在摩托車後座」、「瑪歌揮手」等。   彼得每天都會看著這些帶子,直到他結束自己的生命為止:瑪歌和扒子在泥地裡扭打;瑪歌在沙發上玩電動、瑪歌在樹頂揮手、瑪歌送飛吻。而今,這些帶子無人聞問,就連瑪

歌本人看著看著都覺得無聊,包括繫上髮帶的瑪歌、穿著改短牛仔褲的瑪歌、頂著濕淋淋頭髮的瑪歌、背靠椿樹的瑪歌等。   我是彼得的神。彼得費心地幫我整理出二十大本的相簿,除了我的獨照,還有我和扒子、凱倫或母親的合照。除了彼得之外,這些照片乏人問津。我在八年級工藝課做了一個木盒,彼得在裡面放了一些零星照片,一樣沒什麼看頭,也引不起任何人興趣。兩綹各自染成棕色與銀灰色的頭髮,編成了辮子纏絞在一塊,並經過加工處理,以便永久保存。還有一本專門收集秋葉,彼得在每片葉子下面標記其樹名,包括糖楓、黑傑克橡樹、香楓等。我的魔法棒,迷你毛絨鼠(有次大吵,彼得氣得把它扔掉,後來在垃圾堆裡翻找,才又失而復得)。此外,在船

塢撿到的一把鍛鐵鑰匙、我的銀手鍊、購於西村的大型鍍金十字架,緊身黑色貼腿褲(彼得戲稱是瑪丹娜褲),串了心型墜子的項圈,鑲蕾絲的紅色貼身連身衣,彼得送的騎士風開岔喇叭褲,一本威卡咒語書,開車兜風時常聽的錄音帶,包括超脫、空洞、維露卡鹽巴等,盜版的超脫音樂影帶也是購於西村,兩人根據合寫的四本小說而錄製的錄音帶(每個角色音色都不同),一個彼得送我的木製護身符,造型是一個精靈盯著水晶球看。以上所有東西全收藏在壞了鎖的黑色皮箱裡。這只皮箱一直放在彼得的床腳。   彼得,你走向生命終點之前,體力已大不如前,走個幾條街都吃不消,摩托車也騎不得。不過根據警方調查報告,你一路走到了帕里薩狄斯公園懸崖邊緣,從高處

縱身往下跳。你在我信箱留了一個信封,裡面有十封自殺遺言,以及一張活頁紙,上面有你的簽名,交代車要轉讓給我。你畫了張地圖,讓我按圖索驥,找到黑色的馬自達,以免我還得花錢請人拖吊。你也在信封裡留了一把備用鑰匙,原來的車鑰匙你則留在馬自達的點火鎖孔裡。你走時,我二十二歲,你六十六歲。 我們連續三周的周一與周五都到彼得家作客,早上十點到,一直待到下午四點半左右,以便趕在父親之前到家。我在彼得面前會沒大沒小,例如父親很不喜歡我玩自己的頭髮,尤其看不慣我用手指捲繞或甩弄頭髮,但在彼得面前我則毫無顧忌。有時捲得太過火,頭髮嚴重打結,連母親都搖頭,懶得幫我梳理。有一天,我們待在院子,我剛結束和爪子的

丟球遊戲,站在供鳥嬉戲的水盆旁邊把玩頭髮,母親則悠閒地坐在矮椅上。母親見了馬上說:「我丈夫和我想方設法要她改掉這個壞習慣,不知念了她幾遍,結果都白念了。不過我希望她父親不要老是念她,其實這只是出於緊張的慣性動作,就像啃指甲一樣。」「拜託,她才七歲耶。我覺得她這動作很可愛,想必把玩頭髮可以讓她開心又自在。我實在不解,為何大人老愛對小孩管東管西,高壓對待小孩。」媽咪聳聳肩,彼得接著說:「瑪歌,你再做一次那個動作。在我這裡,你是自由的,想做什麼就放手去做。快啊,別拘束,繼續玩你的頭髮。」但是我並不想。儘管彼得樂見我捲弄自己的頭髮,但我總覺得在他面前做這動作實在不雅,羞愧程度遠超過面對老爸連環泡的指責

。彼得樣樣都好,只有一樣令我感冒,那就是有時非常固執。我決定聲東擊西,轉移他的注意力,因此冷不防跳上他的膝蓋,力道之大,害他幾乎從椅上摔了下來。「小心點!」媽咪說。「你知道彼得的背受過傷!」彼得並未動怒,而且開始搔我癢。此時,里奇加入我們,拿著彼得遞給他的澆花水管對著我噴水,我極力閃躲,接下來里奇棄守,跟我一起跑著讓彼得追,三人你追我跑,直到里奇玩膩了離開為止。時間過得真快,院子漸被夕照陰影吞噬,此時母親表示該回家吃晚飯了,彼得則說:「我們在院子烤肉好不好?你不是提過,你先生周五不煮飯,所以你和瑪歌都吃剩菜剩飯?」「是的,每周五路易下班,都會去酒吧打發時間。」彼得聽罷搖搖頭。彼得烤著熱狗時,伊

妮絲慢步走到院子,手上端著一個免洗盤,上面放了一個三明治。「要吃一些熱狗嗎?」彼得問她。「不用,我這兒有全麥橄欖麵包。」伊妮絲說,然後躺在一塊印有花朵的大毛巾上,邊看著書,邊小口地啃她的三明治。「我也幫小夥子準備了一些。」她習慣叫兒子「小夥子。」過沒多久,伊妮絲起身打電話,把沒碰幾口的三明治留在毛巾上。我們則吃著熱狗,搭配罐頭豬肉片與青豆,解決了一餐。走路回家途中,母親告訴我,她經過伊妮絲身邊時,發現三明治上爬滿了棕色小螞蟻,顯而易見,伊絲妮不知不覺吞進了這些蠕動的小昆蟲。「她喜歡作夢,跟你一樣。」媽咪說道。有時候母親會向彼得抱怨父親的不是,最近我也加入數落的行列。某個周五,三人在柏根萊大道的

「飛船三明治」(Blimpie)吃午餐,話題圍繞父親的糗事打轉。母親吃的是鮪魚裸麥三明治,彼得和我共點了一份義大利臘腸搭配以橄欖油與紅醋調味的義大利麵包。媽咪提到父親對廚房某個櫃子已到了迷戀的地步。「櫃子每樣東西都必須排得整整齊齊,每枝筆都得照順序擺放,有條手帕折疊得方方整整,他說是在西班牙馬德里買的。他有收集火柴盒的習慣,都是他當兵駐防各個國家時的戰利品,每個都一絲不苟地放在小架子上。瑪歌這個小鬼三歲時很皮,竟然爬到工作檯的檯面,再鑽到櫥櫃裡,把原本井然有序的東西全部打亂,她的父親回到家──注意哦,我當時並不知道瑪歌捅了大簍子,她父親看了櫥櫃一眼,隨即到衣櫃拿出皮帶。我知道瑪歌多麼害怕那條皮

帶,所以趕緊擋在兩人中間,結果挨揍的人是我,所幸瑪歌並未受傷。其實,彼得還有一個雙節棍,你認識的人哪個會買這種東西?他喜歡用雙節棍耍弄各種特技,藉此出風頭,總之就是愛現。」

張徐展《紙人展》系列作品之藝術精神研究——兼談與尼采存在哲學之關聯

為了解決遊戲天堂火柴人生存2的問題,作者吳書媛 這樣論述:

動畫對於張徐展而言,是與這個荒唐又沈悶的社會重新連結的方式之一。個體在面對大環境下的不安無處發洩,便只能逃脫到夢境裡,因此創作對於張徐展而言就是建構一個烏托邦,擅長以魔幻的手法帶領觀眾用不同的角度觀看,創作中處處可見怪誕、詭譎的風格,在如夢如幻的錄像裡做自己的主人,然後對世態的謬態進行揶揄。本研究將以張徐展從2013-2017年開始製作的《紙人展》系列錄像為研究目標。由於《紙人展》系列錄像可說是張徐展創作歷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將他的早期手繪動畫與近期紙偶動畫區分開來。同時,因為他的紙偶錄像裝置在當代錄像藝術中獨樹一格,因此《紙人展》系列裝置錄像不論是對於張徐展本人抑或是在當代錄像藝術都具有

其重要性。筆者認為不論以紙紮作為影像的素材亦或作品核心要傳達的內容皆與生死衰亡以及人生的茫然感有關,這些議題與存在主義所追尋的個人價值是可以連結起來的。筆者以文獻作為基礎,再藉由實際觀展與訪談更了解《紙人展》這個系列錄像,經由符號學解構《紙人展》紙偶錄像的影像內容,接著探討其表現形式,最後以尼采的存在美學切入,對作品進行分析。本文以色彩、時間、音樂、空間等不同面向,分析《紙人展》系列錄像的表現手法,發現張徐展藉由紙偶身上的色彩,轉化糊紙品的形象,並透過大面積的場景顏色與燈光的搭配,塑造出不同的情境;而動態影像的循環播放或是片段性影像的呈現,也強化了錄像物件的美學以及作品與觀者之間的互動;此外,

錄像裡頭的音樂以及作品以不同的敘事手法在空間呈現,也是張徐展錄像創作中,很重要的一環。《紙人展》系列錄像的每件作品,張徐展都為其搭配上各自專屬的曲調,重現出每個空間的家族回憶;並在作品展出時,透過不同的空間投射與媒介之間的轉換,帶給觀者不同的觀看經驗。最後,本文以尼采的藝術審美觀點分析《紙人展》,筆者認為張徐展的紙偶錄像不僅體現了日神阿波羅的造型藝術之美與酒神戴奧尼索斯的肢體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展現了酒神在面對悲劇時死而復生的精神與振作,並帶出光明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