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船速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貨船速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IanUrbina寫的 罪行海洋:穿越地表最遼闊的犯罪地域,揭開海上千萬奴工的悲慘生活,普立茲獎記者橫渡五大洋、二十片海域的第一手紀實 和許倬雲的 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TTSB-MSR-21-09-014 -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也說明:事故名稱, 騏龍輪貨船重大水路事故 ... 有關港區船舶可航行之安全速度,依據國際海上避碰規則第6條之規定,各船應維持以安全速度航行,俾能採取適當而有效之措施,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輪機工程學系 林瑞國所指導 李文志的 貨櫃與散裝船型與船員舒適度影響之研究 (2020),提出貨船速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波浪擾動、計算流體力學、興波效應、船員舒適度、水動力模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管理學院運輸物流學程 馮正民、盧宗成所指導 江岱錦的 硫排放管制區船舶航線與速度最佳化問題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海運、低硫油、最佳化航線與速度、排放管制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貨船速度的解答。

最後網站泸州长江二桥,长江的货船速度快,二桥快合拢了 - 爱奇艺則補充:用户2aca846422572上传的旅游视频:泸州长江二桥,长江的 货船速度 快,二桥快合拢了,粉丝数1561,作品数519,点赞数1,免费在线观看,视频简介:泸州长江二桥,长江的货船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貨船速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罪行海洋:穿越地表最遼闊的犯罪地域,揭開海上千萬奴工的悲慘生活,普立茲獎記者橫渡五大洋、二十片海域的第一手紀實

為了解決貨船速度的問題,作者IanUrbina 這樣論述:

★2019/08亞馬遜書店最佳選書  ★入圍2019英國「巴美列.捷福(Baillie Gifford)」圖書獎 全球首部!實地全面採訪海上非法活動的驚人調查報導 「殘暴才是唯一秩序,貪婪與恐懼則是唯一激發人們行動的因素……歡迎來到法外之海!」 非法捕撈、人口販運、奴役與私掠、漂浮妓院、海盜、 違法傾倒、捕鯨船、被遺棄的船員…… 這不是一場時光之旅,而是令人不忍卒睹的現在進行式! 🔛悲慘世界的海上版!   ※《紐約時報》記者、普立茲獎得主伊恩.爾比納在四十個月間, 走過二十五萬一千哩、坐了八十五趟飛機、踏上四十個城市、五大洲,並且橫渡五大洋與二十片海域, 在海上航行超過一萬兩千浬調查與

揭祕那些幾乎是隱形的工作者──海上奴工的悲慘生活, 為這個離岸世界做一系列報導。 ※2019.8月亞馬遜書店最佳選書 #TheOutlawOcean  要在這個連結愈來愈緊密、人口過多的地球上消失是愈來愈困難了,所以如果你感覺被困住,或許你應該買一艘船。地球五分之三的表面是被水包覆,海洋之遼闊,讓任何人似乎都可以不計後果地帶著任何東西逃離。公海上始終存在著違法行為,而「普立茲調查報導獎」得主伊恩.爾比納便乘風破浪去發掘之。爾比納為了一項危險的任務環遊世界,跳上船去搜集幾乎任何想像得到的可鄙人類活動。在《罪行海洋》超過四百頁的篇幅中,充滿了走私客、人口販運者、海盜、盜捕者、偷渡客、僱佣兵與污染

者的故事。這個主題包括了通常是壓倒性的災難崩壞:人、環境、邊界與法治(或至少是人們對於法治的幻覺)。在南冰洋嚴酷的環境,爾比納登上一艘維持警戒的船,跟隨一項長達數個月追捕惡名昭彰之非法漁船的行動。在泰國海邊港口的妓院裡,被販運來從事性交易的賣淫者吸引著船上被奴役的漁工們。私人「保全」的軍隊在海上軍火庫打發時間,等待下一趟非正式的部署。這些罪行或許看起來孤立且遙遠──或者說滄海一粟──但是它們並非憑空出現,也不是毫無代價的;這些罪行支持著每天在政府、在商業活動中,以及我們在家中所做出的選擇。《罪行海洋》具有啟發性、駭人且經常令人沮喪,但它也是獨特的、極為重要且奇妙地令人毛骨悚然的一部作品。──瓊

.佛羅(Jon Foro),亞馬遜選書主評   ►►陸地上的每個角落都由某個政府宣稱主權,但是汪洋大海呢?   仍是一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前沿地帶。   地球有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水,而大多數水域都不受管治或不可管治。   一切發生在大海上的事,有的可能超出我們的想像。      全球有超過五千六百萬人在漁船上工作,   另有一百六十萬人在貨輪、油輪、貨櫃船與其他類型的商船上工作。   然而,那是一個殘忍的地方,反烏托邦之地。   當海洋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一種解脫時,   對一群被水困住的苦囚而言,這片離岸世界卻是一座沒有阻礙的巨大監獄。     《罪行海洋》是一本結合了報導文學與驚駭冒險故事

的著作,將不同層面的海上法外領域緊密聯繫一起,融入具有力道的故事之中。伊恩.爾比納遊歷地球上那些最不受管治或不可管治的地帶時,亦帶領讀者穿過一個異乎尋常的悲慘世界──那裡有容許奴役漁工的船公司、警戒的生態環境保護人士、趁火打劫的小偷、唯利是圖的航海者、目中無人的捕鯨船、追討人、漂浮妓院、海上墮胎診所、違法傾倒污油者、難以捉摸的非法捕魚者、被遺棄的船員、漂泊的偷渡客、「神奇管線」(讓船隻使用過的廢油與其他骯髒液體消失)──令我們遇見各種魑魅魍魎。這些小人物的故事也將那些原本對我們來說只是數據的事物擬人化,距離也更加接近。   在這部步步驚險萬分的紀實報導裡,更著重陳述那些浩如煙海的、未加制止的

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失與傷亡。這些犯罪行為從人口販運到毒品貿易,再到環境污染,全部涉及。雖然現在全球經濟比以往更依賴四百多萬艘漁船、小貨船,以及十萬艘運載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全球商品的大型商船,然而,法外之海是真實的,就像它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狀態,而直到我們開始正視這項真實之前,我們可能始終忘了馴服或是保護這片邊境。 【各界讚譽】 ★布萊爾.布拉夫文(Blair Braverman),《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書中的篇章鮮明得猶如個別的故事,但是做為一部集合作品,它們更是卓越的,呈現出一個未被發掘且紛擾之世界的複雜樣貌。爾比納追求的報導深度

是少見的,因為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心力……他的成果不只是一本迷人的讀物,也是一份真正重要的檔案……這是新聞界的大師之作。 ★加維諾.伊格雷席亞斯(Gabino Iglesias),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罪行海洋》是調查性報導的傑出範例,闡釋一些最黑暗的角落,存在於一個我們通常不會想到的世界裡……他所發現的現實從可怕的到令人震驚的、從不公平的到不可置信的……這是一本壯麗的讀物,證明了傑出的寫作依舊是我們欲了解這個世界的最佳手段之一。 ★約翰.凱瑞(John Kerry), 美國前國務卿、「我們的海洋大會」創始人: 本書不只是一本極佳讀物,也是針對海上猶如美國舊西部所做的一部扣人心弦的編

年史。老實說,不同於我曾經讀過的任何作品,本書展現出全球的冷漠如何使得無辜的人們被困在無止盡的剝削循環中,遼闊的海洋如何成為一個危險地帶,以及我們所有人最終如何為這種蓄意破壞與虐待付出代價。 ★卡爾.沙芬納(Carl Safina),著有《言語之外》(Beyond Words) 、《藍海之歌》(Song for the Blue Ocean): 想像一部奇幻電影,內容是一名來自地球的探險家抵達某個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表面,去發掘一個沒有法治存在的地方;在那裡,殘暴才是唯一的秩序,而貪婪與恐懼則是唯一激發人們行動的因素。歡迎來到《罪行海洋》。在這本全然開創性、令人不安的作品中,伊恩.爾比納將他的性

命置於險境中,以揭露出支配著地表超過三分之二未加限制之處的不人道行為。這本令人驚訝連連的著作經過一些少見的英雄──包括作者本人──調味而更具風采,他們冒著很大的風險將畢生的追尋化作武器,以照亮正直的明燈,並且將正義帶到支配了地球多數地方的殘酷混亂中。 ★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著有《踉蹌終局:人類在自然世界的慘敗出局》(Falter: Has the Human Game Begun to Play Itself Out?): 我們的地球有百分之七十的表面是海洋,但是在電視或報章媒體中,你很少能了解到人們在海上的探險活動。多虧伊恩.爾比納開始將這個報導空白填補起來,也感謝

他呈現出了在公海上尚待發掘的戲劇性事件。 ★山姆.沃客(Sam Walker), 前《華爾街郵報》副企業編輯暨《隊長的課程》(The Captain Class)作者: 在《罪行海洋》一書中,伊恩.爾比納提供扣人心弦的一系列生動描述,關於在大海上搏鬥的違法者、叛徒、詐騙犯、義務警員和倡議人士,他們的行為對於我們的每日生活與我們所居住的世界造成深遠影響。這是一部不容錯過的蠻荒探險故事,也是駭人的警世寓言。 ★娜歐米.克萊恩(Naomi Klein),著有《氣候危機改變一切》(This Changes Everything): 這是一部不可思議的調查作品。 ★《華盛頓郵報》(The Wash

ington Post): 《罪行海洋》帶領讀者接近一項令人喘不過氣的真實……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報導壯舉……爾比納巧妙地透過他的故事帶出複雜的想法。 ★《國家書評》(The National Book Review): 爾比納具才華的說故事能力讓《罪行海洋》一書的內容豐富,其中描述了海洋生物的毀滅,以及謀殺、犯罪與海盜事件,使得對於那些依靠海洋謀生的人們來說,海洋是如此地危險。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罪行海洋》最有價值的貢獻或許是對於人類本性的悲觀主義文學,很不幸地在今日頗為廣泛可見……總的來說,他的故事透露出,類似霍布斯式的自然狀態依

舊存在,而且對於任何願意漂流離岸到十幾浬遠的人來說都是可及的。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關於水手與國家在無法治的海上所面臨的危險,這是一部節奏快速且經常令人吃驚的報導之作。 ★《戶外》(Outside): 這部作品是針對開放海域上蓬勃發生的貪污、剝削與人口販運等行為做一次引人注目的檢視……其寫作手法直率但靈巧……詭異且美麗。 ★《Paste》: 我們從爾比納的旅程中認識到的是對於人性本身最深刻的面向。掉進一個沒有大地的系統與缺點的世界,我們最深沉的脈動便浮現出來;然而,我們最高尚的意圖──拯救、保護、建立公平的法治──也會跟著浮現。 ★《Vice》: 在《罪行海

洋》一書中,爾比納專注於了解他報導的人物及其背景,以呈現出他們為何犯下這些罪行,以及不法分子為何很少被起訴。比起大多數撰寫類似題目的人,爾比納走得更遠。他從前線與那裡的人對話,藉此向我們展示問題。   

貨船速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UMA檔案】
1915年7月30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一艘英國的貨船伊比利亞號
在從英國曼徹斯特到美國波士頓的途中
在愛爾蘭海岸附近受到德國潛艇U-28的攻擊
德國潛艇U-28向伊比利亞號發射魚雷
並且擊中了該船船尾
伊比利亞號沉沒的速度很快
船頭幾乎垂直地翹向空中
遭到襲擊後不久後就下沉至海中
造成7名船員不幸喪生
重點不是在這起攻擊事件
畢竟在那個戰爭的年代
什麼攻擊都有可能發生
這起事件讓人值得注意的是
當伊比利亞號下沉時發生了爆炸
竟然有個不明的巨型生物伴隨著爆炸
被拋出了水面
這巨型UMA後來被稱為U-28生物

【本影片內容圖片取自網路或電影及遊戲照片,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
大家好,我是調查員JESTER,如果喜歡我的頻道,麻煩請您訂閱與按下小鈴鐺,您的支持是我最大動力。
訂閱 JESTER頻道 https://reurl.cc/oDrmXV
合作信箱 [email protected]

貨櫃與散裝船型與船員舒適度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貨船速度的問題,作者李文志 這樣論述:

全球海上貨櫃貿易拓展已經超過40年,毫無疑問的海上貨櫃貿易仍將持續進行。船舶在航行中,因受其所在海域波浪擾動影響,而交互產生複雜的動力反應,亦使船員產生不適感,造成暈船等現象,均會影響到船舶航行的安全。本研究係利用計算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分析多種船型於航行間之水動力分析,主要將以貨櫃船與散裝船舶用來當作船模,分析船舶於滿載航行時的興波效應與對船員舒適度影響程度。本文研究將利用電腦輔助軟體ANSYS Fluent®建構船舶三維外型與基本特性,如船舶水動力係數、螺槳推進力、舵力及主機特性等,以及外在環境因素所引起的流場(如洋流、潮流速度等)作用力對船舶運動之影響。針對兩種不同型態的船模外型用來分析船

舶水動力與興波效應,及航行間對提升船員舒適度的影響程度變化,對此工作環境感到滿意與改善。對於船舶航行於寬闊水道,先建立數值航道,設定航行時間、船速等參數,再將所得數據結果以流場速度、壓力分佈與阻力的變化做一系列比較。本文研究透過利用計算軟體的技術探討兩種不同船舶時,於不同船速航行於寬闊海域的水動力模擬,從結果得知:本文模式可獲得良好的模擬結果,同時可節省利用船模水槽試驗耗費的人力與物力,希望藉本文研究探討我國目前海運主要的貨櫃船與散裝船舶於航行中,在不同船速與興波效應等水動力流場變化分析,以提供作為未來新建船舶規格設計與航行規劃或公司營運的重要參考數據,亦可提供船員做為波浪中航行訓練基礎。

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

為了解決貨船速度的問題,作者許倬雲 這樣論述:

許倬雲在美旅居六十載, 美國既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 也是觀察現代西方文明的窗口, 更是剖析一個帝國由盛而衰的最大社會實驗室。   《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既是一部客居生涯的回憶錄,   也是一本剖析美國社會病理的診斷報告,   更是一篇充滿惆悵與悲憫之情的動人史詩,   生動述說著美國社會與政治體制為何一步步走向衰敗。   許倬雲分享了他在美國一甲子的重要親身經歷,將客居美國生涯中,印象最深刻也最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神龍活現地呈現在眼前,更透過獨到且敏銳的歷史學與社會學視角,幫讀者把這些偶然相逢的鮮活故事,還原其時代背景與歷史源流,並擺回它們所屬的文化、制度與社會脈絡之中。爾

後許倬雲再把這些人、事、地、物於不同時期的面貌與本質變化,放入全方位的歷史分析框架哩,從地理、文化、宗教、族群、產業、城鄉、階級、政治、軍事到帝國事業等各種角度,來試圖回答所有與他有類似經歷的幾代留美華人菁英們,心頭上的共同疑惑。   作者簡介 許倬雲   許倬雲,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年赴美進修,半生流寓美國。在美讀書與執教的師友,帶領他參與社會活動,觀察社會結構與動態;尤其任教匹茲堡大學後,同事大多研究社會史,因此有緣理解美國社會和文化的種種變化。終身學習社會史和文化史,追求社會學、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知識。以為高度專業的學術研究,往往矚目廟堂動靜,卻忽略庶民的生活及其理念。深感美國

文化與社會正在蛻變,目前整個世界正在經歷全球化過程。從英國移民建立13州,其實「美國」已經成形,從那時開始,三百餘年,美國的變化,經常會帶動世界各處的變化。目前世界正在經歷「全球化」,此時全球大格局的重組,海峽兩岸以及海外的華人,都難以脫離如此變局的影響。 序:一位美國過客的惆悵回憶/朱雲漢 第一章 我對美國的印象 第二章 美國的開疆闢土 第三章 美國農業型態的變遷 第四章 美國的工業化過程 第五章 美國的多族群及其社會問題(上) 第六章 美國的多族群及其社會問題(下) 第七章 美國經濟運作 第八章 城鄉分離,階層異化(上) 第九章 城鄉分離,階層異化(下) 第十章 美國的

政治制度 第十一章 美國發展的文化脈絡 第十二章 美國時代潮流的變化(上) 第十三章 美國時代潮流的變化(下) 第十四章 未成的帝國和敗壞的資本主義 第十五章 餘韻   序 一位美國過客的惆悵回憶 朱雲漢   過去二十年我都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服務,因為這段難得的人生際遇,我得以近距離接觸多位仰慕已久的當代博學鴻儒,並有幸得到他們身教言教的教誨與啟迪,終身受用。   許倬雲先生就是過去二十年來給我授業解惑最多的長者之一。他經常讓我有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的驚喜與感嘆,他對世界史的宏大敘事讓我視野開拓,他對四千年中國歷史的通透解析讓我茅塞頓開。   許先生坐臥匹茲堡河谷,胸懷人

類心繫神州,觀天察地日夜匪懈。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憂世、憂國、憂民民胞物與。可能他也察覺到我這後生晚輩的身上也流露出些許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習性,所以三不五時總可以接到他的視訊垂詢,並與我分享他對時局世事的觀察與感觸。   二十載的耳濡目染,也讓我這位後學門生能夠在他面前信心滿滿的論斷天下大勢,臧否梟雄豪傑。由於台北與美國東岸有十二小時的時差,我們隔洋日夜顛倒的交談經常是在互道晚安早安聲中依依不捨的結束。   去年10月間許倬雲先生賜寄《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初稿電子檔,並囑咐我提筆為他新書作序,這是莫大的殊榮。許先生在美旅居六十載,早已他鄉做故鄉。美國既是他安身立命之所在,

也是他觀察現代西方文明的窗口,更是他剖析一個帝國由盛而衰的根源之最大社會實驗室。這本書既是一部客居生涯的回憶錄,也是一本剖析美國社會病理的診斷報告,更是一篇充滿惆悵與悲憫之情的動人史詩,生動的述說著美國社會與政治體制為何一步步走向衰敗。   他不僅僅與我們分享了他在美國一甲子的重要親身經歷,將他在美國客居生涯中印象最深刻也最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神龍活現的呈現在我們眼前,而且透過他獨到的歷史學與社會學敏銳視角,他幫讀者把這些偶然相逢的鮮活人、事、地、物案例還原了它們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源流,並擺回它們所屬的文化、制度與社會脈絡之中。他再把這些人、事、地、物在不同時期的面貌與本質變化放入一個全方

位的歷史分析框架中,從地理、文化、宗教、族群、產業、城鄉、階級、政治、軍事到帝國事業各種角度,來試圖回答一個所有與他有類似經歷的幾代華人留美菁英心頭的共同疑惑。   正如他開宗明義即興嘆道:「六十年前,我滿懷興奮,進入新大陸,盼望理解這個人類第一次以崇高理想作為立國原則的新國家,究竟是否能夠落實人類的夢想。六十年後,卻目擊史學家、社會學家,正在宣告這個新的政體,卻是病入膏肓。」在結語時他又反覆自問:「回顧初來美國,曾經佩服這一國家立國理想如此崇高。在這裡客居六十年,經歷許多變化,常常感慨,如此好河山,如此多元人民,何以境況如此日漸敗壞?」   在許先生的字裡行間,我能充分感受與體會他的沉重

心情,因為我們這幾代留美的知識分子都曾被美國的開放制度與自由風氣所吸引,都曾被美國的物質繁榮、經濟活力與國際領導威信所折服。與許先生一樣,當我在為美國社會與政治衰敗走勢把脈時,都是抱持一種哀矜勿喜的心情。美國的衰敗不僅意味者整個西方中心世界秩序將失去最重要的支柱,也可能觸動整個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動盪。正如同美國決策者總是懷疑中國是否能和平崛起,我們也需要擔心美國是否能和平衰落。   我在1981年夏初次踏上美國,要比許先生晚了將近四分一個世紀。我不曾親身經經歷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美國國力達於巔峰的盛況,也不曾目睹美國因為越戰與黑人民權運動而爆發的嚴重社會動盪與分裂。當我開始有機會第

一手觀察美國時,水門事件對政治體制合法性造成的傷痕已經逐漸消退,但兩次石油危機對美國經濟的重創仍待修復,雷根正以扭轉停滯性通貨膨脹為職志,開始在美國社會推行一場新自由主義革命。   這場高舉市場萬能而妖魔化政府干預角色的思維變革,在接下來的三十多年裡成為席捲全球的主流經濟政策主張。新自由主義革命的浪潮不但將講求股東權益極大化的美式資本主義推廣到所有西方國家,也掃除了所有妨礙資本在全球追求最大投資回報的人為障礙。一場由跨國企業與國際金融機構驅動的超級全球化乃以空前的速度推進到地球的所有角落,全球生產分工模式與產業供應鏈也快速全面重組;在此同時,跨國企業菁英與超級富豪階層也順勢取得了無以倫比的政

治權力,他們可以凌駕政府、支配社會遊戲規則,並一步步的支解立意在保護弱勢群體、勞工與中產階級權益的經濟管制措施與社會保障體系。他們排斥任何限制其行動自由與資本回報的全球治理或監管機制,他們可以影響美國法律與國際規則,也可以左右國際貨幣基金與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的觀點與政策。   新自由主義指導下的金融自由化,更驅使金融資本全面流向投機性的虛擬經濟,不但給所有國家帶來難以承受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也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扭曲與干擾。在華爾街推波助瀾之下,從1980年代末期開始美國帶頭進行大幅金融鬆綁,拆除金融防火牆,全面開放衍生性金融產品,並壓迫各國家全面解除跨國資本流動管制與放棄政府對匯率市場干預,

其結果是大量資金湧入外匯與商品期貨交易套利,投機交易凌駕真實避險需求,熱錢在世界各地興風作浪,製造了一波波的金錢遊戲、資產泡沫與金融危機。最後由不動產次貸危機引發的一場全球金融海嘯,給美國與歐洲帶來一場空前的經濟重創,直到今日也未痊癒。在目睹美國政府政策被華爾街徹底綁架後,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史迪葛利茲(Joseph Stigliz)不禁感嘆今日美國民主已經沉淪為:「百分之一所有,百分之一所治,百分之一所享」。   新自由主義革命既造就了美國經濟的空前繁榮,也為美國的社會分裂與政治敗壞種下惡果。新自由主義革命讓國家機構逐漸喪失扭轉資本主義下所得分配趨向兩極化的能力,也逐漸失去維護弱勢團體享有社會

晉升公平機會與保障勞動市場參與者基本權益的能力,更失去節制巨型跨國企業濫用市場壟斷權力的能力。因此民主作為「國家層次」的政治體制日漸成為一個空殼子,既無法維護公民的福祉,也無力滿足公民的政策需求,使其合法性基礎受到嚴重侵蝕。   美國政治最大的難題是政黨與政治菁英都被少數利益集團綁架。軍工企業集團、網路科技集團、華爾街投資機構與大銀行、跨國能源企業、大型媒體集團、製藥與醫療集團等主要利益集團的代理人盤據了國會兩院的各個常設委員會。這些利益集團的還可以驅動大律師事務所、大會計公司、信用評等機構,與倚靠企業主捐贈的東西兩岸大小智庫幫他們出謀獻計並引導輿論。這導致過去三十年美國的產業結構愈來愈集中

化,強者恆強,大者恆大,壟斷與獨占資本橫行。這也必然導致嚴重的腐敗與尋租。這些占據寡頭與獨占地位的巨型企業可以靠壓制競爭者而攫取超額利潤,他們的高獲利模式主要並非源於創新與效率,而是靠其市場壟斷地位以及左右法律與政府政策的政治影響力,讓其可以併購同行、濫用智慧財產權保護與法律訴訟,或享受合法避稅與超額租稅補貼。   試舉美國的醫療健康產業為例。美國的醫療健康相關支持占GDP的比重高達18%,遠遠超過OECD國家的平均比例。可是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卻在OECD國家中敬排末座。而且近年來美國是所有發達國家中唯一出現人均預期壽命倒退的國家(主要由於吸毒、槍枝氾濫與自殺率上升)。在2017年美國的人均

預期壽命為78.6,與中國大陸的差距已經縮小到2歲左右,可是中國大陸的人均醫療健康支出僅僅為美國的十二分之一。這意味著美國的醫療體系內存在嚴重的費用超收、資源浪費與無效醫療,而且醫療資源的分配嚴重不均。   自由主義革命帶來的政策變革也必然導致全球化的紅利與風險之分配嚴重不均,如今眾多西方國家正面臨全球化受損者的猛烈政治反撲。美國在新自由主義革命道路上走得最遠,長期由共和黨多數把持的最高法院更不斷為富裕階層打開金權政治洪流的閘門,因此美國社會所累積的貧富兩極分化問題也最嚴重,向上社會流動管道趨近停滯的問題也最為突出,擁護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衝突也最為尖銳。日積月累的社會矛盾最終以選出川普這樣的

民粹政治人物而得到暫時的宣洩,但也為今後美國社會更嚴重撕裂埋下伏筆。   川普可以擄獲白人藍領階層的支持,因為這批選民迫切需要知道未來足以維持中等收入的工作機會在哪裡?政府何時才能大幅更新殘破不堪的基礎設施?他們的下一代是否能享有相對公平的教育與社會晉升機會?嬰兒潮世代大批退休後美國的社會保障系統能否支撐?如何扭轉過去三十年富者愈富而中產階級趨貧的兩極化趨勢?美國兩黨的主流政治人物紛紛失去這批選民的信任,因為這些熟面孔不是已經被利益集團徹底綁架,就是面對經濟與社會難題束手無策,選民寧可寄希望於毫無從政經驗的新手。   但是川普並沒有紓解美國經濟困局與社會矛盾的良方。相反的,他的漫無章法的內

政與外交舉措,更讓觀察家擔心他可能是一個加速家道中落的敗家子,不但不懂得珍惜前人累積的資產,反而輕率的將家底典當變賣。他幫富人與企業大幅減稅,必然導致美國財政結構的急遽惡化,2019年的聯邦赤字將首度破一兆美元大關。他把移民視為導致美國工作機會流失的代罪羔羊,極可能讓這個長期以來讓美國經濟得到必要的人力資本補充的關鍵渠道開始萎縮。他推行的「美國優先」單邊主義既粗暴又魯莽,正如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羅柏卡根(Robert Kagan),這位在共和黨陣營頗受敬重的新保守主義大將所指出的,川普國家安全團隊的諸多行徑讓美國愈來愈像一個「超級流氓大國」(rogue superpower),因為他打破了所

有的道德、意識形態與戰略考量的底線。   川普的外交團隊在任何時候與任何談判場合,一律把自己享有的不對稱雙邊權力關係優勢赤裸裸的用到極點,試圖威逼對手做出最大讓步,不論親疏也不講情誼,也不瞻前顧後。這讓所有與美國打交道的傳統盟邦、貿易夥伴與競爭對手都不得不把川普所代表的美國,視為一個毫無誠信、不擇手段,隨時變卦,危害世界,顛倒是非的「流氓國家」。現在美國的主流外交菁英都在擔憂,川普這四年將對美國國際領導威信造成無法彌補的嚴重折損。   我的上述觀察也僅僅是幫許先生的社會病理診斷提供一點註腳。新自由主義思維頌揚個人自由,但也同時獎勵自私、自利與貪婪,並鼓勵對物質欲望無止境的追求。美國富裕階層

的所得稅率在發達國家中是最低的,而且跨國企業都盡可能將利潤隱藏在國外租稅天堂,他們自私自利到連最基本的社會義務都設法擺脫。這正好可以印證許先生所指出的:「美國的起源是清教徒尋找自由土地,其個人主義的『個人』,有信仰約束,自有分寸。現在,信仰淡薄,個人主義淪於自私。」   最近幾年,許先生連續推出多篇膾炙人口的曠世之作,讓華人世界的廣大讀者群可以透過他行雲流水的筆觸,源源不斷的汲取他的智慧結晶與知識精華。從《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到《世界、華夏、臺灣:平行、交纏和分合的過程》,部部都

是厚積薄發之作,初讀引人入勝,再讀字字珠璣。這近百萬字都是從他一生積累的廣博的閱歷、爐火純青的智慧,與融會貫通的知識中提煉而得。   這幾部大作涉及的知識面向之廣絕非我淺薄的學術功底所能置喙,連寫讀後感言都會心虛,更不用說撰文推介。唯有《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的門檻較低,尚可加油添醋一番。不敢辜負許倬雲先生因材施教的美意,乃於2019年元旦勉強提筆,忝以狗尾來續貂。 美國一甲子 --- 我對美國的印象 1957年秋天,我從台灣跨過大洋,到了美國,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進修。從那時開始,六十年了。1962-1970年間,我在台灣工作。1970,我來匹城定居;在台灣的八年,由於工作單

位分配的職務,我還是往返於台、美之間。初次離台時,一位美國的訪問教授吳克(Richard “Dixxy” Walker)提醒我 :此行不是只在按照課程修讀學位,更需把握機會,研讀一本大書,真正在生活中,理解現代文明最新一個章節:「美國人和美國社會」。他的建議,引導我數十年,至今我還在繼續研讀這一部大書,轉眼間,竟已一甲子,也見證了許多變化。 整體說來,從1957年到今天,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美國的動靜。宇宙間沒有不變的事理,只是變動快、慢之分而已。回顧前塵,這六十年來的演變,不僅見之於美國一地,而且因為美國是現代世界的重要部分,一切在此地發生的變化,都影響到全世界的人類。今天我已經八十幾歲,來日

不多,在這個時期,趁我還沒有昏聵糊塗,將自己的觀感,貢獻給大家參考。 我來美的旅程,與一般的旅客不同;大多數的留學生,是搭乘包機,或者是快輪,直達美國。我卻是搭乘了廉價貨船的附帶乘客,經過五十七天航程,穿過太平洋,又穿過巴拿馬運河,從大西洋的那邊,登陸美國。這艘貨輪,裝載的是菲律賓的鐵砂,運來美國,加工製造鋼鐵。 離開基隆碼頭,黃昏時,航向菲律賓。沿著台灣東海岸,眼看台灣,從綠色山陵,逐漸退向西邊水平線,漸行漸遠,襯托西天雲彩,宛如浮置於太平洋淡灰色海波上,一盤墨綠色的盆景 。第二天,進入菲律賓附近的海域。遠島崇矗,近嶼平坦,又有珊瑚礁湖,一圈白沙,中間一泓碧水,種種地形,錯落佈局,船行其間,

目不暇接。 第一站,在菲律賓的港口靠泊,裝運鐵砂。菲律賓勞工貧窮又辛苦,美國貨運單位,白人職員和菲律賓助手,彼此主奴的明顯關係,港口一般居民簡陋的居住環境,對照著白人代理商倨傲的態度和鮮明的衣著,對我而言不在意外,因為我在中國過去租界,這些對比,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是,在當時是美國屬地的菲律賓,兩種文化、兩種民族的強烈對比,很難理解,號稱尊奉上帝的國家,對待已經獨立的舊日屬地人民,依舊不平等。

硫排放管制區船舶航線與速度最佳化問題之研究

為了解決貨船速度的問題,作者江岱錦 這樣論述:

燃油成本是海運航行成本中重要的成本項目之一,油價波動影響航商經營策略甚大,因此燃油成本控管成為航商重要的經營問題。國際海運組織(IMO)宣布限硫法令於2020年1月1日起全面實行,所有船舶於管制區(Emission Control Areas, ECA)航行時必須使用含硫量低於0.1%之低硫油,且船舶於非管制區航行時必須使用含硫量低於0.5%之低硫油,這項規定將會使航商船舶燃油成本增加。為了因應IMO的限硫法令,本研究從航商的角度,以最小化燃油成本為目標,考量管制區與非管制區的燃油含硫量以及航速等限制,在地理距離最短方案與管制區距離最短方案的基礎上,建立船舶航線與航速選擇之最佳化數學模式,協

助航商決定各個航段中管制區與非管制區的最佳航線與航速。此一最佳化模式為非線性整數規劃模式,本研究利用Excel Solver規劃求解的GRG Nonlinear Solving Method進行求解。為了驗證所建立的最佳化模式,本研究收集整理國內Y航運公司的亞洲到北美航線作為測試的對象,分別建立2019法令模型及2020法令模型,在各法令模型下,依其環境條件設計不同情境並進行最佳方案選擇測試。本研究針對各法令模型求解結果進行分析,並且與實務上的規劃進行比較,研究成果將可以協助航商於規劃航行計畫決策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