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心電視台頻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誠心電視台頻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ZackDavisson寫的 幽靈:日本的鬼 和趙廣超的 紫禁城100(袋袋香傳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慈濟人文志業 - 第 10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於是,大愛電視台的節目團隊便提出了一個構想,希望向全臺灣的小朋友募集一個裝滿文具與 ... 法師想望的祥和社會,是人人能付出「真」誠心,共同行「善」事的美麗世界。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風格司藝術創作坊所出版 。

最後網站寫信給我們 -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則補充:寫信給我們. 隨時對各種通訊媒介提出建言或反映問題,並且會合法、合理、迅速、確實的回饋與處理. 更多內容. 有線電視申訴. 電信類別申訴. 廣播電視內容申訴.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誠心電視台頻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幽靈:日本的鬼

為了解決誠心電視台頻道的問題,作者ZackDavisson 這樣論述:

一個民族看待亡者的方式 將影響他們面對生命的態度 第一本從「鬼」的角度出發 探討日本人集體心靈的形塑過程   一如武士(Samurai)、抹茶(Macha)、壽司(Sushi)和忍者(Ninja),幽靈(Yurei)可說是百分之百日本製造的文化產物。然而幽靈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她總是渾身濕透?   為什麼每部電影裡的幽靈都有同樣的形象?   為什麼她的頭髮總是又黑又長?   對西方人來說,生與死的分界往往壁壘分明,但是日本的幽靈甚至能在墳墓裡生孩子。因為幽靈,日本人的死生界線模糊了起來。在本書中,作者嘗試透過日本的怪談、浮世繪、歌舞伎、電影中頻繁出現的身影,探看幽靈——他們飄忽曖昧

,卻又有些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日本人對生死的認知緊密相連。   透過本書作者的研究發現,幽靈在西方世界裡被嚴重誤解了。越來越受歡迎的日本恐怖片(也稱作j-horror)在幾乎沒有解釋或試圖理解的情況下,將一種陌生的民間傳說生物硬塞進了西方人的意識之中。像是《七夜怪談》(1998)裡的山村貞子,或者《咒怨》(2003)裡的佐伯伽耶子都有很多人模仿、諷刺、討論、控訴、欣賞──但西方觀眾卻沒有真正理解他們到底是什麼。他們通常被稱作「日本鬼」,但這是誤解。他們不只是鬼而已。   ●貞子的原型──日本幽靈   物理學家兼哲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曾說過:「你可以了解某種鳥在世

上所有語言中的名稱,但除了名稱外,對於該種鳥類你依舊一無所知。」鳥兒如此,鬼魂亦然。把幽靈翻譯成「日本鬼」無法讓你了解詳情,直接解釋為「幽暗的靈魂」甚至更糟。有些詞彙含有特殊意義(被包裹於歷史、民間傳說及宗教之中),簡單的翻譯是無法準確傳達其意義的。畢竟有太多文化與這些詞彙密切相關。   以「leprechaun」這個字為例。它源自愛爾蘭文的「leipreachán」,可被輕易翻成「愛爾蘭小妖精」。但事實不然。 leprechaun是一種特定的生物,具有特定的外觀與性格,能在人心中喚起某種無法以其他方式傳達的形象。只要一提到「leprechaun」,多數西方人的腦袋裡便會出現一個開心地抱著金

子、穿著綠色禮服跳舞的小傢伙,或許會再加上一些願望和彩虹。然而若是提到「愛爾蘭小妖精」,那麼你就會想到…嗯…你所認知的「愛爾蘭小妖精」的樣子。   把幽靈翻譯成「日本鬼」也同樣不精確。幽靈和西方世界所認知的鬼怪完全不同。在日文裡,「幽靈」和「ゴースト」(Ghost,指西方的鬼)甚至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彙。   當然,西方的鬼和日本的幽靈都是死者的靈魂──都象徵了過去對舒適的現在所伸出的冰冷、死亡且往往是不受歡迎的手。但西洋的鬼比較像是訴說故事時的手段。他們無固定形體,符合目前的需求,可用來激起恐懼或幽默,甚至是浪漫或療癒的情緒。   想想《幽靈與未亡人》(1947)裡的Daniel Cre

gg,或者《第六感生死戀》(1990)裡的Sam Wheat,再將這些與恐怖的《鬼哭神嚎》系列(1982)、《鬼店》(1980),以及《陰兒房》(2011)等相比。接著對照參考那些在電影《神通鬼大》(1996)裡的愚蠢亡靈,還有《魔鬼剋星》(1984)中長得像一坨會飛的綠色細菌的史萊姆。你很快就會發現,西洋的鬼並沒有什麼必須遵守的範本存在。《聖誕夜怪譚》裡的聖誕精靈就相當於《靈異第六感》(1999)裡縈繞不去的Malcome Crowe醫師,而《鬼戀》(1981)中看不見的可怕靈魂和《鬼馬小精靈》裡友善愛笑的小精靈卡士柏都一樣是鬼。西方的鬼會隨著說故事者的創意奇想而變化。   當然,西方也有

一些關於鬼的文化線索。任何一位西方人都能立刻認出披個白床單再加上一些叮叮噹噹的鍊條就是萬聖節的扮鬼裝,或者電影裡呈現半透明的白色幽魂從樓梯飄下來。沒錯,這些都是典型的鬼。不過鬼也可以是固態的、能與實體世界互動的。他們可以呈現出如同生前般的樣貌,就像是復活了,或是腐屍,甚至在同一部電影裡兩者皆有。   西洋鬼可以是任何形式。   而幽靈則是依循一定的規矩,遵守一定的法則。他們受到好幾世紀的文化與傳統束縛。就像leprechaun(愛爾蘭小妖精),他們具有特定的外觀與目的。這些規則提供了證明,讓他們在文化上相關且可識別。另外這些規則也讓他們比不斷變化的、可隨時扮演搞笑、浪漫或恐怖角色的西洋鬼更

令人害怕。而且對大部份的日本人來說,幽靈是非常、非常真實的。   ●幽靈如何介入日本人的生活、歷史和藝術   幽靈會對生活帶來影響,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能決定事件的走向。若未獲善待可能導致災難,若獲得適度尊崇便能帶來財富。他們有自己的節日:夏季盂蘭盆節──亡靈的盛宴。日本人會為已離開人世、每年長途跋涉回家一次的靈魂準備歡迎宴會與慶祝活動,此時,阻隔於生與死兩個世界之間的牆會變薄。   幽靈還曾經是日本首都遷移的原因。在西元710年於平城京(即現在的奈良)建立永久性的首都之前,日本的首都及所有相關宮廷建築都會隨著天皇死後繼承人登上皇位而移至新的地點。如此便能避免前一位天皇的幽靈可能因嫉妒其

繼承人登基掌權而惡意糾纏不走。   此外,與其他國家的外交政策也曾因為幽靈而出差錯。無視於中國與韓國人民的憤怒,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其任內參拜了靖國神社五次,第一次是在2001年8月13日。靖國神社是日本最神聖的神社之一,裡頭住了近250萬名的幽靈。這些是日本戰死者的靈魂,他們為自己的天皇與國家奉獻了生命,且已透過一種供奉和祭祀制度轉變成了保護神。那是二戰時期日本對士兵們所做的承諾之一,亦即若士兵們戰死,就會被納入靖國神社並供奉為神明。當士兵們要執行自殺式任務或很確定自己即將戰死時,他們會彼此告別,互道:「靖國神社見。」   但爭議處在於,這些士兵並非都是良善正直的。在這些神明之中,有10

68位是戰犯,包括所有執行自殺式攻擊的神風特攻隊飛行員,以及十四位二次大戰的A級戰犯,例如總理將軍──東條英機。即使到了今日,也沒有哪個政治家能在不上新聞、不激起全亞洲的抗議的情況下踏入靖國神社。亡者的影響可是相當長久的。   而幽靈也是日本人敘述故事時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日本的故事敘述中,死亡和死者就和西方傳統中的愛與婚姻一樣不可或缺,甚至還更重要。   觀察各種戲劇、文學、藝術或是電影,你會發現日本的故事總是在鬧鬼。   在日本最古老的傳統戲劇——能劇中,幾乎每一齣戲都有幽靈出現。而歌舞伎在許多方面形塑了一般人所熟悉的幽靈樣貌,其鬼魂相關的劇目數量多得驚人——這些講述著復仇、愛與忠誠的

故事,全都由一系列的規則及傳統所規範、定義,就算是最強大的幽靈也必須服從。   日本文學也不例外。從川端康成《掌編小說集》中的〈不死〉、吉本芭娜娜的《無情/厄運》及《廚房》到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幾乎所有日本最具才華的作家,都曾在其職業生涯的某個時間點轉往幽靈領域發展。就像有人說,每個人心中都至少有一篇想要寫的小說,每個日本作家也都至少有一個幽靈故事想要訴說。   本書寫作的目的,便在於提供這方面的知識,好讓讀者不僅能對日本的流行產物有更清楚明確的認識,也能對其歷史及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翻開本書,作者將帶領你我走一趟幽靈之旅,從他們住在哪兒到他們為什麼長成那樣、他們必須遵循的規則,以及

他們背後的文化與傳統。你我將深入至遙遠的過去,當日本的神只有幽靈的時代,你將了解亡靈是如何支配、統治著這個國家,以及時至今日,亡靈怎麼樣深深影響著活人的世界。 得獎與推薦記錄   「……柴克‧戴維森帶領我們經歷了一段瘋狂古怪的旅程,體驗了經常被忽略的日本歷史與文化面向。一路上,他提供了大量的刺激與恐懼,但也給了不少寶貴的觀點與笑點。能做出如此好書,作者和出版社都值得讚揚。」——Frederik L. Schodt,《里斯利教授與皇家日本劇團:美國的雜技演員如何將馬戲團引進日本,並將日本介紹給西方(Professor Risley and the Imperial Japanese Trou

pe: How an American Acrobat Introduced Circus to Japan--and Japan to the West)》一書作者   「柴克的文筆為日本亡靈注入了新生命!」——Matt Alt,《幽靈來襲!日本鬼魂生存手冊(Yurei Attack! The Japanese Ghost Survival Guide)》一書的作者之一   「幽靈——鬼、魂、靈,抑或意念——並不只是日本妖怪的一部分,而柴克‧戴維森的新書把這部分說明得非常清楚。資訊豐富、文筆流暢,再加上精美插圖,此書探索了日本的宗教及民間信仰的許多面向,因為這些都與由生至死的一切息息相關

。」——Ronald Morse,《遠野物語》英文版的原始譯者   「幾十年來,我一直是日本鬼魂及由小泉八雲(Lafcadio Hearn)和Bernhardt J. Hurwood.所重述之恐怖故事的忠實粉絲。而現在,感謝柴克‧戴維森,我終於瞭解了日本幽靈的歷史與文化意涵。」——Douglas Draa,《Weird Tales》雜誌網路編輯   「…一位現代版的小泉八雲(Lafcadio Hearn)正接手舉起這幽靈界的聖火。柴克‧戴維森是作家、譯者,同時也是追隨Hearn腳步的民俗學者。」——tofugu.com   「這本書讀起來之暢快,彷彿會自動翻頁一般——但我並不想知道是不是

真有一隻幽靈的手在暗中協助。」——Mark Schilling,《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   「這是一本很有層次的書,讀起來非常過癮…是一段讓人體驗了歷史、文化與宗教的愉快旅程。」——《奇異時代(Fortean Times)》  

誠心電視台頻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南府城美食稱霸全台,不少台灣人在假日總愛到台南來趟輕旅行。這次帶大家離開熱門的台北,來到以食聞名的台南。這裏的早餐店門外同樣一早就排滿等吃早餐的遊人。未試過在台南早上起來飲用溫體牛肉烹煮的牛肉湯,阿嬤親手做的炭烤三文治?不妨參考我們的台南早餐懶人包,跟着台灣人的步伐,從早餐開始感受在地的台灣生活吧!

鮮宰溫體牛肉湯
台南人少吃濃重的紅燒牛肉麵,卻寧願早上起來吃碗牛肉湯,因為台南有最新鮮的「溫體牛肉」。所謂溫體牛肉,並非真的有牛的體溫,而是泛指在當天屠宰的本地牛肉,屠場在午夜宰牛,未經冷凍的鮮宰牛肉,會即時經牛墟迅速運到台南市店家,那時才不過凌晨三、四點。
位於海安路的六千牛肉湯,被譽為「最難吃」的溫體牛肉湯——「難吃」,是因為遲到的鳥兒連湯也分不到一滴!牛肉湯五時開賣,賣完收攤,早上八時許便打烊。所以有些誠心客人甚至半夜就前來等候,他們迷信店家頭幾碗牛肉湯特別出色,因湯頭清澈,更能嘗到牛肉味,遲來吃,湯灼多了牛肉,便會混濁。牛肉浸在熱湯太久會變老,趁嫩肉尚帶幾分粉紅,蘸上醬油加點薑絲,就這樣放進口。牛的油分不高,但依然有甘香迴盪在口腔中,肉味濃,又有咬口,那份肉香愈嚼愈有味,是新鮮牛肉獨有的質感和味道。
六千牛肉湯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海安路一段 63號
電話:+886 6 222 7603
營業時間: 5am-9am(賣完即收)


古早炭烤三文治
曾被多間電視台報道,甚至被名氣節目選為台灣十大小吃之一。現年 80多歲的阿嬤, 20多歲起於台南武廟旁的小巷內賣炭烤三文治——當時只有有錢人才買得起多士爐,烘底麵包是奢侈小吃,阿嬤於是以土炮炭爐烘多士,內裏夾着厚厚的豬油煎蛋,贏得街坊歡心,後來愈賣愈紅,便成了台南名物。與炭爐為伴 60年,阿嬤因長期站立以致近年關節嚴重退化,不能久站,為保留這種味道,近幾年已交棒給女兒阿珍。阿珍眼明手快,赤手在炭爐上翻動三文治,六、七回後,麵包表面出現漂亮的金黄色,再多烤一會,美味的炭燒三文治便出爐了。嘗一口,牙尖率先感受多士的香脆,舌頭嘗到的卻是麵包的柔軟彈性,毫不乾澀,即使三文治放涼了,仍然非常可口!阿珍解釋,因為炭爐的熱力集中,能快速烤香麵包表面,內裏則仍然保持水分,這是多士爐做不來的。值得一試!
阿嬤炭烤三明治
地址:台南市永福路二段 227巷 3號及祀典武廟前
營業時間:正鋪周三至日 6am至 10am,武廟前周四至日 10am-5pm
電話:+886 6221 6658


鮮製軟滑虱目魚丸
台南人的早餐多姿多采,各門各派卻有一個共通點——都是暖胃飽肚的東西。過往勞動人口多,幹的都是花體力的工作,耕田捕魚,極需要豐富早餐提供熱量。米飯是上佳選擇,但台南暑熱,當地喜歡湯飯各半的溫熱鹹粥,湯湯水水,以醒胃口。廣仔虱目魚丸名氣較小,卻是當地人極力推薦的隱密老店,開業至今已有逾 60年歷史。第三代老闆說起從前,阿爺那代沒雪櫃,吃不完的魚會用來做魚丸,延長保存期,至今他仍依照上一代的做法,在魚肉內加地瓜粉、玉米粉等打成魚膠,再唧成丸。一碗魚粥上,浮着軟滑鮮味的虱目魚丸,魚本身帶丁點酸味令味道層次更豐富,大小剛好一口一粒,配上湯飯,令人回味無窮。
廣仔虱目魚丸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 58號
電話:+886 6223 8531
營業時間:6am-2:30pm

絕不留夜阿憨鹹粥
阿憨的虱目魚做得出色,特別是虱目魚肚粥,更是店家絕活。所選的魚都是當天採捕而來,每條魚的重量介乎 600克至 1,000克,取其油脂平均,肉質嫩滑有彈性。粥底用的魚湯非常鮮甜,以魚骨湯熬足九小時而成,絕不留過夜。阿憨特別採用本土的在來米,因其黏性較弱,即使煮至爆米花的臨界點,湯仍然不濃不稠,卻帶有一份幼滑。
魚粥上,阿憨還會加上一整片虱目魚肚,起骨徹底,啖啖都是嫩滑魚肉,大片油脂甘香豐潤,真正的齒頰留香。
阿憨鹹粥
地址:台南市北區公園南路 169號
電話:+886 6 221 8699
營業時間:6am-1pm

編採:鄭凱婷
攝影:《飲食男女》攝影組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紫禁城100(袋袋香傳版)

為了解決誠心電視台頻道的問題,作者趙廣超 這樣論述:

紫禁古香,袋袋香傳   紅包包多少,不如送禮送得好   誠心手繪紫禁城,看出心意的真誠   一袋傳一代   世紀往返誰還在?   留得此書──我們的愛   多年以後,或許這世上不再有我   世間的動線可能變了   錯過許多際遇   假如我活在這時代   會不會比較好?   吹起數頁的風   都散了;書也散了   還好我這一袋   為他們買了最好的時機   二○一一年,何鴻毅家族基金支持由趙廣超先生領導的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參與研發《故宮100》百集紀錄片,並於二○一二年大陸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首播。   《紫禁城100》講述紫禁城一百個關於建築空間、宮廷生活等故事,成功把中華文化的普遍

意義,帶給廣大的海內外觀眾。      紫禁城於明永樂十八年即一四○年建成。至今將近六百年歷史。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生活和行使國家最高權力。一九一一年清帝遜位,一九一三年古物陳列所在紫禁城外朝籌建,一九二四年溥儀出宮,一九二五年故宮博物院成立。這其中的歷史滄桑,見證了中華文明如何從落後走向進步,從封閉走向開放。   紫禁城(故宮)這個空間內建築的變化,其功能的演變,以及建築背後的思想、設計、藝術、功能等方面的因素,都在作者的關注範圍之內。書中圖片,全部是作者團隊繪製,精彩呈現故宮每一個元素美妙的細節之處。大到全景的地圖,小到瓷器上的一個紋理,無不在生花妙筆下活靈活現,精彩動人。

圖片與文字結合,從肌理到內核,從紋樣到思想,一一深入剖析,細節呈現。   紫禁城(故宮)不僅是空間,也是人生活於其中的地方。這裏有前朝事,宮院事,花園事,心靈故事等等,事事非同尋常。人在空間內居住,也受空間的約束,這裏上演的既有帝王豪情,也有無奈辛酸,把一個文化中的活力、可能性和自身弱點,通過這些人物折射出來,引人深思。   此書內容不止如此,呈現的也不僅是紫禁城(故宮)的一百個細節,而是涉及方方面面,並且對文化的思考貫穿其中。正如作者所說:「歷史給我們留下這座六百年前的天下和宇宙的中心,明月清風,與我們一起見證這悠長的文化如何無有間斷。」文化的基因嵌入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之中,在有意無意之

間,都會表露出來。而通過這本書,我們更能明白紫禁城(故宮)的基因,傳統文化的基因,看到文化如何不間斷地成長,看到故宮以及每一個人,如何更好地走向未來,走向下一個六百年。 作者簡介 趙廣超   生於香港,早年留學法國。   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總監。   北京紫禁城出版合作推廣故宮藝術文化計畫總策劃。   故宮《紫禁城雜誌》編輯委員。   二○一○年上海世博局中國國家館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研討會顧問集中國館。   智慧長河——清明上河圖展項展示深化設計專家顧問。   二○一一年起擔任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故宮100》的藝術創意顧問及《故宮100》兒童版總策劃。   主要著述:《不只中國木建

築》、《筆紙中國畫》、《筆記清明上河圖》、《大紫禁城》、《一章木椅》及《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叢書等。 前言 卷一  悠悠天下事 卷二  前朝事 卷三  大殿小事 卷四  國事和家事 卷五  宮院事 卷六 隆重其事 卷七 心靈故事 卷八 花園事 卷九 事事關心 前言 王氣   古代之國比我們想像小,古人的家卻是龐大到現代人無法想像的宗族社群。平民齊家,諸侯治國,天子平天下。歷史中每個得到天下的新王朝,都會照例將已成敗局的前朝皇宮徹底拆除,彰顯一番氣象,建構新朝天威。這樣做霸氣十足,卻勞民傷財。然而,工程又可令每個新都城在「更完備」的概念和技術下落成,讓古老傳統因此帶着奇

異的年輕面貌。於是,每一個朝代的中央就因時制宜地在全國選擇更適合王氣所在的城市,作為新政權的樞機要地。京師坐落在哪裏,哪裏便是天下的中央,中央的中央當然就是帝皇宮殿(家天下),循宇宙陰陽沖和之氣,上接中天之樞(紫微垣),下應子午(南北地軸)之王氣。   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個,同時也是被視為最完美的核心,便是北京的紫禁城。 皇宮   明帝國最初選都鳳陽,然後定都南京(1368),到了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剛登位(永樂四年,1406),便派出朝中大員,分赴全國各地採集建材,發工匠10萬,超過百萬民伕,在元代宮殿的舊址上,依據南京宮城,以更大的規模修建北京紫禁城。永樂十八年(1420)宮城

落成,朱棣隨即將京師從南京遷回自己的龍興之地,北京自始躍升為全國(也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大城。   新建宮城在元代故宮的遺址上往東迤移約1000米,挪開今天的北海公園,多少意味着從「逐水草而居」的元人民風,回到漢文化尚中正平穩的農耕格局上。在地圖上可以看到紫禁城前院太和門廣場西側、熙和門外有一座小橋(斷虹橋),據說便是當年元宮的中軸線。再看內廷東側,從北至南筆直而下,是一條幾乎可以將整座宮城劃開的長巷(東筒子),亦很可能便是元故宮的東墻故址。新皇宮將元人覆沒的氣運推到西面五行中主藏主殺的白虎方位上,再利用起造殿宇所剩的建材,連同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在宮後堆起一座小山(景山),為本來平坦的宮城創造

阻擋北方寒風的屏障,在形勢上成為紫禁城乃至北京城的制高點,也是萬世基業的背靠。 王朝   按五行秩序,王土居中,紫禁城的外朝中央高台,就是用漢白玉石清晰地寫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土」字,鎮壓往復所有。皇帝面南而治,綏靖萬邦。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開國皇帝,一出身草莽,一來自塞外,都希望天下民心歸向,都特別看重天授皇權的正統形象。尤其明成祖當初以「靖難」名目從侄兒手中取得皇位,實與篡奪無異。遷都北京之時,成祖猶未能完全穩定局面,京師的穩定意義尤其重大。明清兩朝均大造青銅之器,以象徵法統的禮器宣示無可爭議的事實,明初紫禁城的大朝正殿以「奉天」命名,「承運」之意不言而喻。 1644年清朝入關,出乎

意料地沒有循例將這個代表着明代政治符號的皇宮從歷史中抹去,且悉從明制,金鑾殿兼許「太和」之願,在敵對王朝的基礎上開枝散葉。巍巍宮城在明末受到兵燹破壞,清初葺之以儉,至乾隆始事建設。嘉慶之後,清皇室窮於應付內亂外侮,再無力踵事增華,恰好就讓這宮城保留下當初大局。之後中國再無封建朝代,紫禁城成為中國宮殿發展史中幸存的特例。有意思的是,這傳統宮殿的終章,卻是我們瞭解傳統宮殿的開始。   歷史給我們留下這座六百年前的天下和宇宙的中心,明月清風,與我們一起見證這悠長的文化如何無有間斷。本書蒙何鴻毅家族基金大力支持,在此謹表謝意。 趙廣超敬識於2015年春 故宮文化研發小組、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