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地下街捷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西門地下街捷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瑞中,LSD寫的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和城市旅遊編輯部的 台北捷運小旅行【5線暢通版】:踏青趣+賞藝史+衝尋寶+老城遊+閒逛街,半日x單日悠遊提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PCuSER電腦人文化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 黃台生、陳穆臻所指導 王璽瑚的 捷運車站轉乘公車導引系統之檢討研究 (2015),提出西門地下街捷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北捷運、轉乘、導引系統、指標系統、行動裝置、服務人員。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殷寶寧、蔣雅君所指導 陳宇玨的 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與台北都市發展歷程:以中華商場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中華商場、建築現代化、Docomomo Taiwan、現代建築、都市變遷、都市保存的重點而找出了 西門地下街捷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西門地下街捷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西門地下街捷運的問題,作者姚瑞中,LSD 這樣論述:

自2010年持續至今的藝術計畫 《海市蜃樓》系列作第六集   由藝術家姚瑞中帶領「失落社會檔案室」之《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藝術計畫,至今已揭露全台超過五百座閒置公共設施。2018年推出第六集,推翻了第五集出版時宣告不再出版的諾言,直指公共空間所面臨的問題,在政黨輪替後依舊未獲改善。   經過第三次政黨輪替後,新政府在上任將滿週年的2017年三月,編列了高達八千餘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其不畏朝野論戰,短短四個月強行通過並迅速執行。因此《海市蜃樓》第六集即是對此項法案所衍生的議題,與現實中存在且尚未解決、正在活化,以及已活化之公共設施,進行新一輪的統整。  

 本集彙整115處完全閒置、低度使用、延宕開發以及解除列管與活化的閒置空間案例,包括由不當政策而導致的遊憩設施、工商園區、交通建設,以及在少子化等社會現狀下所產生的閒置學校⋯⋯除了提供公眾反思的參考之外,也促使尚在追尋未來的年輕學子,透過攝影與文字,開啓對家鄉及生活環境的省思。  

西門地下街捷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0:00 Intro
00:59 台北地下街
02:55 中山地下街
04:56 站前地下街
06:37 誠品地下街
08:05 東區地下街
09:10 龍山寺地下街
09:58 西門地下街
10:51 Ending

•••🌙•••🌙•••🌙•••🌙•••🌙•••🌙•••🌙•••🌙•••🌙•••🌙•••

鐵道事務所 - Tetsudo Jimusho:https://www.facebook.com/TetsudoJimusho/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鐵道事務所 #台灣捷運 #鐵道事務所捷運系列 #台北捷運 #捷運 #台北地下街 #地下街 #鐵道 #台灣 #台北 #台北車站

捷運車站轉乘公車導引系統之檢討研究

為了解決西門地下街捷運的問題,作者王璽瑚 這樣論述:

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現場觀察、問卷調查、以及使用者實測等方法,探討目前台北捷運轉乘公車導引系統的缺失。轉乘公車導引系統可分為指標系統、行動裝置、洽詢服務人員三類,指標系統包含捷運站內之出口資訊、導覽圖、公車資訊看板、轉乘設施資訊、公車路線導覽圖等等,行動裝置包含手機、平板、GPS導航、App等具備導引功能裝置,洽詢服務人員為洽詢站內詢問處。本研究先透過現場觀察了解台北捷運系統中轉乘公車導引系統現況。再來以捷運台北站為主、西門站為輔,發放問卷了解哪些類別乘客有轉乘公車尋找公車站牌困難、如何解決此困難、以及設施裝置滿意程度及不滿意之處。之後進一步設計實驗讓使用者實測,以揭露透過三者辦法轉乘遭於困

難之實質原因。最後綜合並歸納、分析原因,提出問題與改善措施,並予以一些可行方式與意見供相關單位做參考。

台北捷運小旅行【5線暢通版】:踏青趣+賞藝史+衝尋寶+老城遊+閒逛街,半日x單日悠遊提案

為了解決西門地下街捷運的問題,作者城市旅遊編輯部 這樣論述:

  「不開車也能便捷玩大台北,出了家門就在旅行的路上!」   ★旅時短小精緻   搭上四通八達的捷運列車,即使是忙碌一星期之後的週末小假期,旅行也能說走就走   ★旅伴多寡不受限   無論是單身/情侶/好朋友/親子家庭/揪團出遊,各站停靠交通工具全天候供應   ★旅程百玩不膩   5條捷運路線劃分5大旅遊特色,實地網羅各站景點、店家,讓初認識台北/再一次認識台北的你,自由穿梭城市和近郊之間,體驗最台北風格的旅行航線   「坐上一條捷運線,充實半日/單日的旅遊行程!」   文湖線》〉〉洗滌靈魂,赤子之心回歸〉大小朋友近郊踏青趣   淡水信義線》〉〉老城新遊,藝史大匯合〉新舊

台北城的校外教學,邊學邊遊   松山新店線》〉〉食飲衣著,青青學子氣息〉青春期/後青春期巡禮   中和新蘆線》〉〉探看懷舊情,心誠則靈求籤問卜〉善男信女,我拜故我在   板南線》〉〉文創世代,最潮最型!〉你的創意流行伸展台

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與台北都市發展歷程:以中華商場為例

為了解決西門地下街捷運的問題,作者陳宇玨 這樣論述:

中華商場位於台北市中華路上,在1961年4月落成,1992年10月拆除。中華商場承載著許多台北人共同記憶,但其建物本身是否沒有保存價值而遭到拆除?本文試圖以中華商場為例,探討現代建築對於都市發展及建築現代化的意義。本文第三章梳理商場興建到拆除的過程,從清代城牆、日治時期三線道、戰後國民政府遷台的臨時棚攤、1961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簡潔方正量體的現代化建築,到1992年中華商場拆除後闢建的林蔭大道,反映了不同時空下的政治、經濟、技術、空間思維與決策過程,所促成的空間重塑。第四章則從現代建築的角度切入,探討其設計者趙楓不同作品(1960-1968)的建築實踐,以及對中華商場的建築形式分析。此外

,也從商業、衛生機能的面向,探討建築與生活形式的沿續。第五章與國際現代建築保存運動(Docomomo)對照,論證中華商場符合現代建築保存的評估標準。本文對中華商場的探討,可與戰後台灣現代建築的學術界對話。戰後第一代大陸籍建築師在1960年代民生建築需求下,有其解決社會問題的關懷,是否將其建築內涵視為對西方機能主義的表面模仿,本文認為應以在地環境下現代建築的探索與創造來重新審視,而有不一樣的答案。對於中華商場被冠上「台北盲腸」「都市之瘤」等責難,除了需回到興建時的物質條件,本文認為不應將其視為是不現代的羞恥,進而看到參與者曾經的努力和斡旋,才能重新肯定自身的歷史感與主體性。最後,回到中華商場案例

中,其建築的價值無法被看見的問題,是現代建築共同面臨的重大危機,也是本文欲指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