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電視 DIY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衛星電視 DIY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錦華寫的 多元文化主義與族群傳播權:以原住民族為例 和陳欣欣的 你就是A咖大導演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黎明文化 和洪葉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所) 黃琇屏所指導 陳宥妤的 國小六年級學生收視偶像劇之認知真實與愛情態度研究 (2009),提出衛星電視 DIY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偶像劇、認知真實、愛情態度。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謝榮堂所指導 張瀛方的 論兩岸新聞自由之界線──從隱私權的保障出發 (2009),提出因為有 隱私權的重點而找出了 衛星電視 DIY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衛星電視 DIY,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多元文化主義與族群傳播權:以原住民族為例

為了解決衛星電視 DIY的問題,作者張錦華 這樣論述:

  ◎ 當代政治正義及倫理哲學重鎮羅爾斯(John Rawls, 1971)主張,社會正義是要在「平等」權基礎上,讓最弱小階級也能受益。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不是展現在高樓大廈與高科技發展,而是端視其如何對待其最弱勢的族群。   本書希望以「多元文化主義新聞學」提醒傳播工作者和社會優勢者,在臺灣當前多元族群的社會中,如何重視弱勢者的傳播權和社會正義,進而促進主流社會理解族群差異,肯認族群文化。具體的做法,就是必須培養進步的人權意識,提升多元文化的敏感度。少/弱勢族群則需藉由「民主參與媒體」的模式普及,培力個人及族群主體性,成為《行動者歸來》一書作者杜蘭(A. Touraine,2002)所期許

的「歷史主體」,轉變整個時代的文化取向(cultural orientation)。   事實上,無論是「行動主體」或「歷史主體」的實踐,許多原住民族朋友們已在政治、社會、文化、藝術、和媒體(包括公民記者)等各個領域持續深耕,見證改變!讓我們持續努力!   ◎本書首先從多元文化理論的學術脈絡,爬梳批判理論和自由主義相關的論述,討論「差異政治」和「肯認政治」等概念,提出「批判觀點」的多元文化主義。接著從人權、傳播權的概念,分析族群傳播權的內涵和價值。   然後,根據以上理論脈絡來回顧加拿大、澳洲及美國三國的歷史經驗,了解弱勢族群長期遭受歧視的傷痛歷程和堅持不懈的抗爭奮鬥;並分析這些國家如何

逐漸發展出多元文化觀點的權益內涵和法規制度,採用何種傳播政策和實踐模式,以及對我國的啟示為何。後兩章聚焦我國原住民族群和臺灣多元文化的發展歷程,從族群傳播權觀點來檢視目前的進展及其不足;接著討論何種傳播模式才符合多元文化主義和族群傳播權的理念,以及多元文化新聞學應有的內涵為何。本書希望提供大學部多元文化和新聞傳播相關課程參考,同時,研究所同學亦可藉由本書了解當前多元文化傳播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趨勢。 作者簡介 張錦華   1955年生於台南   現職: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主要學經歷:   台大外文系學士   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   美國愛荷華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   臺大新

聞研究所所長   臺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   中華傳播學刊(TSSCI期刊)主編   衛星電視公會自律委員會-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中華傳播學會理事長   中央通訊社董事   原住民族文化基金會董事   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委員   主要著(譯)作: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台北:正中。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張錦華/柯永輝(1995)。《媒體的女人》。台北:碩人。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台北:正中。   張錦華/黃浩榮

(2001)。《媒體監督DIY》。台北:法蘭克福國際工作室。   張錦華/劉容玫(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張錦華(主編)(2008)。《認識廣電多元文化》。台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張錦華(計劃主持)(2008)。《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   台北:時報出版社。   張錦華(2010)。《傳播批判理論—從解構到主體(增修版)》。台北:黎明。   其他學術論文和時論多篇。 第一章  多元文化主義緒論    第一節 多元文化相關名辭定義   第二節 多元文化主義

五類型   第三節 小結 第二章  多元文化主義與批判理論脈絡   第一節 批判理論脈絡   第二節 弱勢族群及五種壓迫   第三節 小結:結構壓迫與社會受苦 第三章  自由主義、肯認政治與相關爭議   第一節 自由主義和多元主義   第二節 肯認政治   第三節 社群主義和共和主義   第四節 自由主義的爭議   第五節 差異政治與政策設計   第六節 女性主義是否與多元文化主義衝突?   第七節 多元文化主義的疑義   第八節 小結 第四章  人權、傳播權與族群傳播權   第一節 國際人權理念及規範   第二節 傳播權概念的發展   第三節 原住民族群傳播權   第四節 小結 第五

章  多元文化與國際脈絡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加拿大   第三節 澳洲   第四節 美國   第五節 小結:國際脈絡的多元文化發展經驗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我國多元文化發展脈絡:原住民族觀點    第一節 臺灣多元族群歷史簡介﹣原住民觀點   第二節 原住民族權益相關法規及組織現況   第三節 目前主要的原權運動 第七章  我國原住民族傳播權的進展檢視    第一節 多元文化之傳播政策和相關法規   第二節 原住民族傳播權實踐檢視   第三節 原住民族傳播權案例研究   第四節 小結 第八章  多元文化主義新聞學   第一節  當前新聞報導原住民族之缺點及分析   第

二節  原住民族電視節目檢視   第三節 從傳統新聞學到民主參與媒體模式   第四節 多元文化主義新聞學   第五節 小結 第九章  結論

國小六年級學生收視偶像劇之認知真實與愛情態度研究

為了解決衛星電視 DIY的問題,作者陳宥妤 這樣論述:

近幾年來收看偶像劇在校園裡形成一股熱潮,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偶像劇收視情形與認知真實傾向,且經由不同背景變項與收視情形探討其在偶像劇之認知真實與愛情態度的差異情形,並欲了解國小六年級學童偶像劇之認知真實與其愛情態度類型的相關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雲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對象,再以叢集抽樣法進行抽樣,樣本數共425人,共得有效樣本389份。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生收視偶像劇與愛情態度之問卷」為工具,施測後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等方法分析之,其結論如下: 一、國小六年級學童偶像劇的收視情形因不同性別而有差異。 二、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偶像劇

之認知真實傾向因不同性別與收視情形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小六年級學童的愛情態度因不同背景變項與收視情形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小六年級學童整體偶像劇之認知真實傾向與其整體愛情態度類型有顯著正相關。 本研究依上述結論提出建議,以作為家長、教育者與未來研究者的參考。

你就是A咖大導演

為了解決衛星電視 DIY的問題,作者陳欣欣 這樣論述:

  你也可以成為A咖大導演,本書讓讀者認識紀錄片並且有拍片實務簡易教學,告訴你如何一招半式闖江湖。集結知名導演及業界專家、軟體工程師的智慧,一步步教你學會拍片、剪接、企劃、寫腳本。   隨書附三大好禮:  (1)專訪虞戡平導演影片  (2)優良紀錄片欣賞  (3)兩套超強剪接軟體試用版光碟。 作者簡介 陳欣欣   學歷: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新聞學碩士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高雄市立空大     輔導處長∕大傳系助理教授   經歷:任務型國大代表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編審     高雄市立空大大傳系主任 推薦序(虞戡平)自序 壹、紀錄片入門一、何謂紀錄片?二、入門心態三、

基本素養 四、剪輯方式 五、旁白與音效六、建立良好關係 七、建議拍攝方向 八、優質紀錄片賞析 九、企劃書的撰寫十、影像紀錄企劃書範例:台灣宗教藝術(寺廟篇)十一、紀錄片腳本範例十二、器材設備十三、淺談廣播電視製作器材設備演進 貳、專題訪問一、虞戡平-國際大導演 二、施良達-製作人∕導演三、陳妤榛-紀錄片新秀 參、延伸閱讀─多元的創作靈感來源 肆、世界各大影展、台灣記錄片相關組織 伍、參考資料隨書附贈光碟DVD:內容為虞戡平導演訪談、紀錄片《大武山下的庄頭──犁頭鏢》,以及剪接軟體的免費試用版本 自序紀錄就是力量   傳播學大師麥克魯漢說過:「媒體就是力量。」(The Medium is

the Power)這句話在現今的數位時代裡依舊具有爆發力。   不過,作者要提出的另外一個類似看法就是:「紀錄就是力量」(The Documentary is the Power)。從1959年人類登陸月球的那一剎那開始,紀錄片就跟隨著人類的歷史演繹著人類智慧的光與熱。再加上現今科技進步,隨身攜帶的手機都能拍下令人讚嘆,或是令人嘆息落淚的影片;它可能是網路鄉民的重機阿嬤叫你騎卡慢耶,或者也可能是地震災區求救的生死一瞬間之求救影片,也可能是某影視紅星透過部落格傳來的美國紐約NBA球場邊的求婚過程,這一股快速、簡易、全球零距離的紀錄風潮已經席捲世界各地,當然也包括台灣在內。   感謝虞戡平導演特

別為了本書接受訪問,他的訪談部分有文字稿也有影音檔案,我將這些內容放置於書中第二篇的專題訪問,是本書重要的教材之一。虞導除了曾經拍攝過膾炙人口的電影《搭錯車》之外,他數十年來致力於台灣原住民紀錄片的拍攝,是有關台灣原住民影音紀錄方面的專家。   認識虞導的因緣起自我任教的高雄市立空大同學引介,他那純真樂觀的個性讓人印象深刻,每每與他聊天總會感受到樸實真誠的那份童真,在百忙當中抽空來學校為同學講演台灣的電影現況,還幫忙邀約王童導演前來學校分享電影實務經驗,他的個性有那種江湖兒女「大口喝酒、大碗吃肉」豪邁不藏私的特質,從他的訪談當中,讀者們必定可以一窺紀錄片的玄妙精華之處。   本書同時也訪問了高

雄市在地知名的紀錄片導演施良達先生,施導目前被高雄市政府電影圖書館列為高雄在地知名導演榜當中,主要原因在於施導深厚的編導拍攝功力以及他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他是高雄市立空大的畢業傑出校友,其實在就讀市立空大期間他早已是知名的紀錄片工作者,畢業後我也曾多次邀約他返校來擔任實務工作的技術講師。   而本書專題訪問中的新手導演陳妤榛也是市立空大的校友,會訪問她是因為,她原本只是一個教手工藝及彩繪的老師,進入高雄空大唸了大傳系,開創了她生命的第二事業之春天,也將工作重心移到媒體行銷傳播的領域裡,也因為她在求學期間就非常認真,所以擔任過報紙、廣播、電視台的記者,在文字的組織能力更精進後,就利用跟拍本書附贈

的紀錄片《大武山下的庄頭?犁頭鏢》時,根據影像紀錄創作出一短篇小說,希望讀者可以從這本書延伸至其他相關的創作領域中。   陳妤榛與吳學禹用了兩年的時間,拍攝完成一部名為《牛仔。雕爺。施弘毅》的紀錄片,主角是國寶級的石雕大師施弘毅老師,施老師因為長年工作於過多的石雕飛灰落塵,肺部呈現相當嚴重的職業病況,在紀錄完他生平最後一件作品之後,於2010年4月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九歲,我期待這部紀錄片可以喚起社會大眾對於那些被遺忘的石雕傳統文化的重視。另外,在技術與器材方面的介紹部分,也要感謝兩位專業帥哥的支援,謝謝他們提供了現今快速更新的相關資訊。   我經常慶幸自己可以從世界晃了一大圈之後,落腳在一個成

人教育的學府中教書;我年輕的時候就讀於國立藝專廣播電視科夜間部,白天就在中視《黃金拍檔》節目當中打工,所以後來在電視新聞看到主持人之一的倪敏然上吊自殺的消息會特別感到唏噓。打工期間,又因為貪玩,到當時轟動一時的非法地下舞廳PanHouse跳舞,被重約兩噸重的巨大旋轉舞台燈具掉落擊中腦部昏迷,還上了當時的《翡翠雜誌》,那家地下舞廳的股東們包括了高凌風、張菲等知名藝人,我的入場券就是跟菲哥要的,當時跟我一起去的還包括一位雜誌記者朋友。住院療養近半年後,還好有活了下來,被同學泡林找去滾石唱片工作,當時赫赫有名的齊豫、陳淑樺、潘越雲等歌手都是我的電視宣傳責任區塊。然後,就學人家要放洋留學,一昧地跟著當

時演藝圈崇洋媚外風氣走,到了美國混了近四年,阿彌陀佛還好有拿到一張碩士文憑,接著,又去了香港工作,在傳訊電視(CTN)工作時先是擔任娛樂新聞的記者,那當然又是看盡中、港、台的演藝圈風雲啦!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去徐克導演家吃飯,徐導的老婆施南生也是江湖兒女熱情大方,當時是傳訊的總經理帶著我們一票台灣幫闖蕩衛星電視,期待可以創造出亞洲的CNN,後來該公司成了中天頻道的前身,我還歷經了公司發不出薪水的困窘時期呢!接著,我被挖角到美國國家廣播電台,這輩子大概就那一次有人要幫我買斷合約挖角的,感覺還蠻像高級技術人才!就這樣,地球繞了一大圈,我,最後還是回來台灣了。如果以上是一部自傳式紀錄片的內容大綱,算是很

精彩的了!怎麼說呢?   從當中可以看到台灣演藝圈的生態變遷,可以一窺留學生的價值觀,可以探討兩岸三地的傳播文化差異,而這些議題都是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   更精彩的還在後頭,我回到台灣後在高雄市立空大找到了一份教書的工作,教學相長對我來說真可說是獲益頗多,我從我的成人學生身上學習到非常多的社會知識。期間我參與了地方的市議員選舉,這也算是險惡江湖當中最黑暗的區塊,我經歷了期間種種的酸、甜、苦、辣,散盡家財,兩度敗選後彷彿浴火鳳凰,又重生了一回。歷盡寒冬滄桑後再回春,回到校園與成人學生們共度晨昏的日子是很自在。在物質全面被摧毀後,人才能全然地深入自我探索內在的精神層次;我看到了生命的無常,也看到

了社會的混亂來自於人心的糾結。在校園裡,我的工作是教書,實在的,我認為我真正的工作是學習,從我的成人學生身上學習社會大學的一切,從他們身上學習生命。這些社會大學裡的戰將再回到校園來學習的動力,除了為了那張文憑之外,擴充人脈資源,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相當好的事情,這些好友畢業後很多都成為了事業上的夥伴或是人生中長期的良師益友。   例如,我有一位學生叫做吳學禹,他因為金融風暴背負了近兩千萬的債務,原本從事的旅遊業也因此而被裁員,就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候,他的兩個姊姊召喚他到市立空大就讀,他來市立空大就讀的那個學期剛好學校舉辦創意畢業典禮,他與他的兩個姊姊謹琪與謹華三人就變身為「閃亮三姊妹」,

結果,媒體的焦點都放在吳學禹這個肌肉男變裝成瑪麗蓮夢露的逗趣風騷樣,全台灣的電子媒體都有吳學禹的曝光鏡頭。這下子,他的人生突然亮了起來,從此,在市立空大學了很多的媒體相關技巧,尤其是紀錄片的拍攝。畢業後就靠這套工夫做起獨立拍片的個體戶,2009年他還得到了台北市的勞工紀錄片導演獎。   從我教學的許多成功個案當中,我深信有許多的事情看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做了就會了,甚至只要內容夠動人,即使你的技巧欠佳,一樣可以得獎,我就有學生第一次參加比賽就獲得了公視的評審團特別獎(2008年葉晴??作品名稱「上帝的寶石」)。這也呼應了本書的宗旨:人人都可以是A咖大導演,只要知道紀錄片製作DIY的簡易過程,

拍紀錄片不難,就怕你不來拍!期待讀者們不要缺席於當前的這股紀錄力量的年代,勇敢呈現你所認為生命中重要的題目,你就是超級大導演,你就有改變世界的力量,攝影機就是你的尚方寶劍,世界就是你的江湖,人在江湖,就要仗義拍片啊!   你就是電影《臥虎藏龍》當中的武俠英雄!人人都可以是A咖大導演,那你還遲疑什麼?趕快進入這個快速、簡易、全球零距離的傳播世界吧,本書會讓您瞭解:   1. 紀錄片入門:從瞭解紀錄片到能夠拍攝紀錄片的簡易DIY教學,告訴你如何一招半式也可以闖江湖。   2. 前輩們的武林祕笈傳授:包括知名導演虞戡平在內的三位紀錄影片工作者,傾囊傳授他們的經驗與智慧,大師一出手,有慧根者馬上就能頓

悟了,沒慧根者至少會依樣畫葫蘆。   3. 延伸閱讀──多元的創作靈感來源:從星星老書的報章社論文章當中尋找身邊感人故事的題材與靈感。   4. 紀錄片相關組織、網站、比賽資訊。   5. 好康軟體影片大放送:剪輯軟體的試用版,虞戡平導演的訪談全紀錄,優質紀錄片《大武山下的庄頭?犁頭鏢》,統統附贈給讀者。   佛家言:「人生無常,人生苦短」,如果你有些許的理想抱負,很想要一展身手,告訴全世界你的觀點,你的想法。那麼,不要再猶豫,不要再等待了,時代已經走到了一個隨手可拍、簡易、方便的法門路上了,全球二十億網友都有可能是你的觀眾,你就是A咖大導演!正如電視廣告所言:「做,就對了」(Just Do

It.),不要只想著商機,不要只想著爆紅,你的影片很可能會改善人類的現況,趕快來拍紀錄片吧!全世界等著看你的作品呢!

論兩岸新聞自由之界線──從隱私權的保障出發

為了解決衛星電視 DIY的問題,作者張瀛方 這樣論述:

兩岸開放至今已20年之久,兩岸人民之間的互動也日益頻繁,兩岸之間的政治體制上也有相對的改變。中共走向修正的社會主義,台灣社會解除戒嚴,相繼而來的是對於媒體的開放,朝民主化前進。在台灣,媒體的日益蓬勃發展,也逐步實踐「第四權」監督政府維持社會的正義。在大陸也正在醞釀著 一系列的改革風潮,在經濟改革當中需有配套的制度,法律制度的修正亦是目前相當重視的,在大陸地區各個地方法院對於人民的基本權利保障日益的茁壯,在各省的法院中可見人民的隱私權受到侵害而得到保障的判例,摒除政治意志,是否在大陸人民的隱私權是立場是被認同保障的。那在面對大陸憲政改革同時是否也意味著要保障人民基本權利,言論自由?那新聞自由是

否屬言論自由中所規範的? 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二者間基本權衝突的發生,以個案利益衡量法則,作為二者間衝突解決的方法,在進入利益衡量前,參考兩個因素作為判斷;第一個因素,新聞報導中人物同意,新聞媒體即無侵犯隱私權(除非超出同意範圍之外);第二個因素,則為事件場所,新聞事件發生在公共場合,新聞報導中人物是自己曝光於鎂光燈前,在公共場合中,新聞報導中人物隱私權受到限制,新聞媒體亦無侵犯隱私權的問題。 在新聞媒體所達成目的,應加入有無公共利益作為衡量基準;新聞事件享有公共利益,惟新聞自由具有工具性的制度權利性質,而公眾人物隱私權屬於私權性質,二者比較後,以新聞自由為優先。如新聞事件不具備公共利

益時,則以新聞價值,作為判斷衡量的標準,以公眾關切,新聞事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的判斷指標,用以限定新聞價值的不確定性。社會大眾對於新聞事件正當關切的程度高,由於新聞事件中人物有時是自願投入(如柯四海等),成為新聞媒體採訪報導的對象,並有意接觸新聞媒體,新聞事件中人物對於其可能受到的損害有所預期,隱私權不予以保護。如新聞事件所引起公眾正當關切的程度低,新聞事件中人物隱私權不應毫無限度的讓步,應保護其隱私權。期盼本文以台灣的新聞發展提供大陸日後及港澳地區之新聞發展提供一個參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