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 如何 登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蝦皮 如何 登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鵬飛,王金歌寫的 自己當跨境電商狂賺美金:Shopify全球開店一次到位 和游舒帆的 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5個解決商業挑戰的行動方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聯邦銀行信用卡_活動登錄專區也說明:聯邦銀行,聯邦信用卡,線上辦卡,聯名卡,一般活動登錄專區,限時活動登錄專區.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深智數位 和法意資產管理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林育廷所指導 陳怡伶的 論行動支付下未授權交易損失之風險歸責 (2021),提出蝦皮 如何 登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支付、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未授權交易、風險歸責。

最後網站消費者個資外洩台灣數位部:蝦皮、誠品分別罰20萬和10萬則補充:有關旋轉拍賣案,數位部說明該業者已經提出說明及佐證資料,且已依先前包含警政署等專家建議,強化網站防詐警示、登入採用雙重驗證機制、並禁止用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蝦皮 如何 登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自己當跨境電商狂賺美金:Shopify全球開店一次到位

為了解決蝦皮 如何 登入的問題,作者徐鵬飛,王金歌 這樣論述:

★ 用Shopify做線上商店賣貨給全世界!★   提到個人電子商務,大家想到的就是蝦皮、露天等,國外的則是eBay、Amazon或日本的樂天。但隨著入門門檻降低,任何人都可以輕鬆成為賣家,在電商上買空賣空,若想在這片紅海中脫穎而出,便可以考慮建置自己的獨立站,如果缺乏相應的技術實力,那麼Shopify便是你的最佳選擇!   Shopify是一個電子商務SaaS平台,可以幫助電子商務從業者整合式開發,並管理其在平台上的所有電子商務業務,最適合已經有蝦皮店,但卻想有自己品牌的電商。本書整合了使用Shopify的各層面操作,包含平台架設、站內最佳化、站外引流等內容,也包含目前最火紅的Goo

gle、Facebook等搜尋引擎優化和社交媒體推廣,翻開這本書,開啟你全世界75億人口的跨境電子商務市場吧! 本書特色   .選品、建站開始入手   .完全了解Shopify的後台及全域設定,擴充工具   .最佳化你的電子商務網站   .關鍵字、網頁導覽、站點最佳化、使用者行為預估   .多重登入、多語言設定   .行銷活動設定、Google及FB推廣   .Facebook廣告完整攻略,不要被封鎖、被討厭   .Google Ads實作:包括購物、搜尋、展示、視訊等

蝦皮 如何 登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五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 8/2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六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現代人很依賴FB、IG這些社群平台,來經營自己的朋友圈,然而你聽過「社群中毒」嗎?

如果你想要透過一天聽一點,每天進步一點點,在吸收新知識之前,請先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打開小鈴鐺,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為你製作的內容了!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原本你一早醒來,心情還蠻好的,但沒想到一打開臉書,就看到有人在你的版上留言,而且內容是一些負面的訊息,讓你的好心情瞬間飛走。

或者是一打開IG發現啊,你前一天PO上去的照片,竟然連一個讚、一個喜歡都沒有,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朋友。

再不然就是喔,看了很多別人吃大餐啊、出國旅行啊、住高級飯店啊那些照片喔,雖然你的心情不一定會受到影響,但事實上,這些照片也沒有讓你比較開心啊!

其實這樣的情況,不只有發生在你的身上,還有很多人也都跟你有一樣的困擾,都覺得喔把時間、精神花在臉書、IG,對自己的生活其實並沒有任何實質的幫助。

除了浪費時間以外,你可能不知道,每天花太多時間在這些社群軟體上面,還會有一些後遺症呢。

【社群後遺症】

到底是什麼樣的後遺症呢?在2010年的春天啊,有一個心理學的研究人員,叫做梅迪.沙德。

她調查了一百個大學生的臉書帳號,去記錄他們使用的狀況;比如說照片的分享啊、塗鴉牆張貼的訊息啊、動態的更新啊!

並且去研究這些使用者登入的頻率,以及每次登入所停留的時間,來做一些分析。

她就發現喔,自我信心不足或者是過度膨脹的人,有相對比較高的機率,每天會花超過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使用臉書。

而且這些自我認同比較不穩定的人,有更高的可能性,會張貼去提升自己美好形象的照片。

比如說,擺一些模仿明星的姿勢啊,或者是上傳經過修圖的美照,來求讚、來引起朋友之間的關注,並且營造讓人感覺到羨慕的生活。

而臉書之所以能滿足這些人的原因,是因為社群軟體能夠讓他們用很少的力氣,很輕易的就在網路上,去展現「理想化」的自我形象。

那些他們希望自己符合的樣子,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樣子啊!當你聽到這裡,你會不會好奇,這些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每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沒有辦法只靠自己的力量,去看清楚自己的個性、樣貌、能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透過外界的反應,來建立我們的「自我認知」。

也就是說喔,當你在什麼樣的環境底下,跟什麼樣的人相處,那些環境跟人帶給你什麼樣的回應,就會影響你怎麼認定你自己!

打個比方來說吧,在你的成長階段裡,特別是在人格形塑的過程中,要是你經常處在不受肯定的環境,而你的家人、朋友老是給你負面的回饋,讓你經常活在挫折感裡,那麼你就很容易養成自卑的性格。

而越是在這種資源不足、環境辛苦的人身上,就越難擁有穩定的自信心;因此呢,他們需要常常透過很多方式、各種管道來確認自己是美的啊、是好的啊、是受歡迎的,這樣子才能夠得到認同感,也才能夠感覺到安全或安心!

然而社群平台,就是網路時代最快能夠展現自己,最快被更多人看見,也最快能夠獲得回應的地方。

得到好的回應就會歡天喜地,而得到壞的回應就天崩地裂,這也是社群網路讓人又愛又恨的主要原因啊!

【自信的關鍵】

不過說到這裡喔,我正本清源一下,這麼說不代表這些自我認同較不穩定的人,是有問題的。

事實上呢,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的「性格形塑」這個部份,它其實是沒有終點,而是個不斷「修正和調整」的過程。

但如果一個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這些社群平台上,只能讓社群網路來定義他的價值,卻沒有一個自己的標準。

那麼這個人的結局,很有可能就是永遠活在追逐「別人的標準」裡,越追越困惑、越追越不認識自己。

甚至於會掉入「完美主義」的陷阱,一輩子都覺得自己有缺陷,永遠對自己沒有辦法真正的滿意。

陷入一種凡事都需要外界的認同,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好壞、或對錯的「認同中毒」狀態,這反而會讓人越活越辛苦。

那麼回到你身上,無論你有沒有「社群上癮」、或者是「認同中毒」的現象,我想邀請你想一想,當你花了時間、精力在FB或者是IG的使用之後,會對你產生什麼樣的實質幫助嗎?

如果你想要擁有真正的自信,你不想要在網路上繼續的自卑或者是自戀、忽然很開心,或者是忽然很憂慮,讓自己的情緒,一直受到虛無的網路控制。

那麼我很建議你,要把你寶貴的精力和時間,花在真實生活的裡面,好好的跟人實際的互動、相處,你才能夠建立真實的影響力,同時獲得自信心!

因為「自信」是認同自己, 擁有足夠被喜歡這樣的價值感!說到這裡喔,你可能會好奇,這個價值感是怎麼來的呢?

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你所做的事情,受到自己跟其他人的肯定。但這部分的建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要慢慢的累積,才能夠有穩定的表現;甚至於會被視為那是你的專業。

而第二個就比較簡單,就是你所說的話,被你所在乎的人認同,他們能夠理解你的想法,並且認同你的相信。

也就是說,當你能夠恰如其分的,把自己內心想要表達的想法表達出來,並且被身旁的人接受,那你就會感覺到有信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建立自信的入口】

講得更白話一點,如果你想要建立穩定的自信,那麼「表達」會是幫助你完成心願的最好工具!

但是「好表達」不等於只是去練嘴皮子啊、舌燦蓮花這樣就好了,它更是一種思考的訓練。

只有你清楚自己到底怎麼想?為什麼這麼想?邏輯能夠自洽,那麼你才會有真正的自信心。

這也是我在最新的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裡,一直強調的部分。你要把表達做好,「說」其實是最後一步,而在說之前,你怎麼「想」才是核心的關鍵。

如果你希望自己思考的邏輯鏈條能夠長一點,不被表面的訊息給誤導,那麼這門課就會是你最好的表達教練。

我會分享「怎麼樣進入現場?」、「怎麼樣還原典型時段」、透過「5個So」、跟「5個Why」這些邏輯的技巧,幫助你想得更完整,而說得更動人。

此外呢,在我的課程裡,我也會透過「內在對話」和「心像練習」,陪伴你把負面的經驗,去改寫成正向的表述,讓你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幫助自己調整過份自卑的「心態和姿態」。

並且呢透過「換位思考」的練習,幫助你體會身旁的人,他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養成你「在乎、體貼」這樣的習慣,讓人喜歡靠近你。

如此一來喔,你就不需要透過網路上的按讚啊、按喜歡啊,也能夠讓人喜歡跟你相處;從實際互動裡面,發現你是一個很「讚」的人!

更重要的是,當你把珍貴的注意力,轉移到對自己真正有幫助的「表達情境」跟「關係」,你就能在體貼人、靠近人的同時,一步一步的釐清你內在的真實,整理出你真正想要的,最後說出你真正的相信,讓真實的世界聽見你!

如此一來,你就能夠開啟良性的人際循環,循序漸進的擺脫對於FB、IG,這些的過份依賴,讓你的心情保持平靜而穩定,從而找到更有價值的生活重心,並且長出堅實的自信。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YouTube的朋友,除了訂閱我們之外,也記得打開小鈴鐺;並且給我們更多的支持跟鼓勵。

而Podcast的收聽的朋友,除了訂閱以外,也希望你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並且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的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在我們今天提到的【自信表達力】的課程。

從推出到現在已經有很多朋友跟我們反應,這一門課從根本的幫助他們去靠近、去解決關於表達上,從心態到實務上面的這些問題。

你加入了嗎?如果你還沒加入,歡迎你的加入;詳細的課程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

歡迎你,希望我能夠跟你一起進前,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論行動支付下未授權交易損失之風險歸責

為了解決蝦皮 如何 登入的問題,作者陳怡伶 這樣論述:

隨著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與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逐漸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我國使用行動支付人數更是逐年攀升。在支付環境越來越多元的同時,使用行動支付進行付款之族群勢必大幅增加,惟科技的發展必然伴隨隱憂,當行動支付盜用、冒用,導致未授權交易損失之發生,此時應由支付交易中何人負擔風險,風險歸責之處理勢必成為一道亟需解決之難題。 於我國現行法規範下,不同支付工具所適用之規定及使用者責任均不相同,電子支付服務、第三方支付服務與數位卡片支付服務,三者實際上分屬不同的支付工具,當使用者透過行動支付付款時,可能同時涉及多種支付工具,如此將導致適用數法規而生數法律效果,使行動支付使用者無所適從。 倘損失風險完

全依民法決定負擔損失之人,因行動支付涉及眾多不同主體,若要一一分析各方當事人間的法律關係,實更為複雜且難以釐清。是本文為解決行動支付下未授權交易損失之風險歸責,整理我國不同支付工具之未授權交易損失相關規範,並以外國立法例為比較對象,輔以國內外文獻,探討損失風險應如何分擔較為合理,以回頭檢視我國支付立法是否妥適。

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5個解決商業挑戰的行動方案

為了解決蝦皮 如何 登入的問題,作者游舒帆 這樣論述:

  商業開發是一種策略性工作,重點並非「做了沒」,而是「產生效益了沒」。 ——商業思維傳教士 游舒帆   電商平台蝦皮剛進入台灣市場時,登入平台的商家數量不多。對此,蝦皮透過免運方式迅速吸引眾多賣家進駐,將商業模式發展成社群收單機制,讓流竄於PTT或Facebook上的團購主或小型賣家願意投靠,這其中仰賴的就是「商業開發」。   就台灣企業而言,商業開發是一個陌生的新名詞,類似職缺仍以業務代表為主,行銷、公關等工作則交由相關部門負責。其實,商業開發的工作範圍覆蓋度非常廣,除了銷售外,還包含了行銷、運營、公關等職務的工作在其中。   「BD是一種綜合工作,它不只是一種工作職能,而是多種工作

的聚合!」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游舒帆,接觸過千千百百種企業流程,深入淺出解析商業開發人員必備的技能,例如「如何有效獲取開發精準名單?」「數據收集與痛點之間的相關解法?」「成交之後如何經營回頭客?」此外,「企業該如何盈利?」等經營層面的問題,也都有精闢的見解。   本書沒有深奧的理論,通篇是作者累積十幾年的實戰技巧,同時,透過精彩的企業案例帶出業績勝出的關鍵,便於讀者按圖索驥,一一克服所有商業挑戰。 本書特色   看完本書,你可以:   ◎輕鬆了解BD人員各階段該做的任務   ◎以OKR法設計亮眼出眾的商業計畫書   ◎收集合作夥伴的內外部數據搶占商機   ◎擬定談判劇本,拉高成功率

順利成交 作者簡介 游舒帆(Gipi)   商業思維教練暨傳教士,致力於將商業思維這種能提升認知思維的重要觀念與知識,推廣到所有需要的人身上,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   剛出社會時是一個研發工程師,在14年內歷經了工程師、PM、技術主管、產品經理、營運主管等不同身分,並帶領過技術、產品、服務、行銷、銷售、運營相關團隊,同時還獲得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的殊榮,並撰寫上千篇文章,成為許多線上媒體的管理專欄作家,所主筆的部落格「gipi的學習筆記」瀏覽人數已破千萬。   曾任鼎新電腦總監與TutorABC協理,在14年的工作經驗裡,擔任主管的時間超過12年,期間帶領與指

導過的部屬超過500位,同一時間最多同時管理300位左右同仁,直接指導超過50位以上的合格主管。   目前為多家知名企業管理顧問與業界講師,同時也是哈佛商業評論、經理人、inside、專案經理雜誌等眾多電子媒體專欄作家。能運用簡單且通俗的架構來解釋複雜問題,並能根據對象的知識與能力水平因材施教,頗獲好評。   在工作上跨越研發、產品、運營、維運、行銷與銷售範疇外,每年仍閱讀超過200本以上的書籍。著有《商業思維BUSINESS THINKING職涯躍進的唯一解!一次搞懂企業如何高效運轉!》。 【前言】未來的工作,商業開發是必備技能 一、 企業高速擴展的推手 【行動方案

】掌握商業開發重要性 1. 從我的經驗說起 永遠創造商場經營的雙贏 2. 從我的觀察切入 就蝦皮的市場策略談商業開發 二、 商業開發的前置準備 【行動方案】精準訂定方向與策略 1. 各階段目標設定 探究商業開發的階段與步驟 2. 商業開發基本功 有效的產品定位是首要之務 3. 梳理計畫落策略 活用4W1H學會問對問題 4. 啟動業務首步驟 有效獲取開發精準名單 5. 目標管理大工具 以OKR來設定商開計畫書 三、 商業開發中關鍵工作 【行動方案】用關鍵利器掌握市場 1. 經營數據基本觀 企業營運與盈利關鍵要點 2. 市場大數據收集 看懂數據才能找對切入點 3. 合作數據不可缺 分析主力市場

的變化 4. 傾聽客戶的心聲 透過洽談挖掘客戶痛點 5. 意料之外的價值 擴大痛點拉高談判成功率 6. 同理心地圖畫布 收斂利害關係人的痛點 7. 痛點分歧的解法 善用會前會統合意向 四、 經營關係在成交之後 【行動方案】有效與客戶持續互動 1. 回頭客重點經營 留存率與回購率的重要性 2. 被忽略的留存率 提高回頭率兩大關鍵動作 3. 方案執行與追蹤 執行中難以避免的突發狀況 4. 計畫趕不上變化 有效修正計畫方向與作法 5. 買賣不成仁義在 檢視成果,確認持續或終止合作 五、 商業開發常見議題 【行動方案】確保擬定的目標實現 1. 時間成本不可忘 模組化管理,提高開發效率 2. 業務B

D分不清 頭銜不重要,結果才是拳頭 3. 終止合作的前提 退出有智慧,三大前兆省心力 4. 沒錢就要有誠意 資源籌碼不夠看,智慧誠意秀出來 系列緣起 今日沙漠,明日汪洋。自我進化的生存之道! 謝銘元 /iFit&ECFIT雲端CRM 創辦人   網路在近數十年快速發展,除了讓資訊以百倍、甚至千倍提速傳遞,更重要的是「加速資金的自由流動」,進而加劇商業環境的更迭。放眼全世界,景氣循環的週期愈來愈短,以股市為例,2000年網路泡沫化,引發了2年多的大空頭;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空頭市場縮短到僅有1年的時間。金融市場的循環週期縮短,隨之而來的便是商業環境的快速變遷。過去一個商業模式可

能帶來10年榮景,現在每兩、三年、甚至年年都有大變動!   今日身處在乾涸的沙漠,積極尋求水源;明日可能就面臨汪洋,需要泅水求生。換言之,不管是企業經營者,抑或是孜孜不倦的工作者,生存的關鍵並非在既有環境有多少投入,而是面臨變動環境能在多快的時間完成自我進化,成為適應變遷的新物種,更甚至,設法將自己打造成水陸兩棲的突擊艦,才能夠在短期間調整,因應各種不同的生存環境。   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過去3次創業都處在不同領域,卻很幸運的都能獲利、持續經營;即便是在創業時間最長的「iFit愛瘦身」經驗中,我也不斷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常有人問我:「這種自我革新、進化的體質從何而來?」我認為有兩大關鍵:

  (1)不管環境景氣如何變遷,都要持續強化「管理知識和能力」   「獲利工具」可能隨著環境紅利有所變革,就像是武功招式,然而「管理能力」卻猶如心法,能夠跨業態、跨產業持續累積。   (2)勤讀實戰案例,樂於交流學習   多年創業的過程,很幸運加入不少創業輔導組織,也得到許多和台灣實業先進交流討教的經驗,由於討論的都是大家「實際在做的事」,舉凡商業機會判讀、最大門檻、可能誤區等議題,都能夠得到很實際的討論。這樣的互動經驗,也讓我對不同產業、商業模式有更具體的思考脈絡。   出版這系列書籍的初心,便是源於上述的思考。每位讀者身處的時間、空間條件不同,未必能夠和我一樣,參與這麼多的實戰討

論,閱讀書籍仍是多數人自主進修的主流方式。坊間多數的經營管理書籍,大多以歐美等國的公司作為討論案例,這些內容或許可以為大家帶來一些管理概念上的啟發,然而,由於經營環境和文化上與國內仍有本質上的不同,也導致讀者們的思考難以延伸至「這個狀況如果在台灣,我們會怎麼做」的落實層面上。   基於這個想法,我開始了這系列書籍的籌畫:「找台灣的經營者,談台灣的案例,論台灣的做法」,透過台灣產業中許多優秀經營、管理者的實戰經驗,讓本地的經營智慧能得以嫁接。   此外,相對過去的案例,多數談論已經成功的大型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篳路襤褸的艱辛,本系列會更著重在「正在成長中的企業,如何解決正在發生的問題」,或許案

例本身的獲利並不算驚人,企業規模也算不上大,但正因為如此,他們所遇見的問題,更像是讀者們每天身處的商業環境中會發生的,以達到傳承「在地實戰智慧」的目的。   期望本系列的書籍僅是一個開端,作為拋磚引玉的先行者,讓更多的出版社願意投入台灣商業智慧分享。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帶起台灣實業經營者們的討論風氣,讓我們一起將自己打造成為水陸兩棲的突擊艦,因應全球景氣的劇烈變遷。 前言 未來的工作,商業開發是必備技能   在我近15年的工作經驗,時常代表公司與其他公司洽談各種商務合作,有時只是單純的銷售與買賣,有時則涉及活動合作或資源整合,甚至有品牌共創或企業併購。在一次次的商務合作中,接觸過成千上萬

的窗口,10年以前,與我洽談者大多是業務、行銷、公關或企業高階主管;近5年來,隨著網路創業風行,這群人大多被掛著「商業開發」職稱的人員所取代。   你一定很好奇,什麼是商業開發(BD,business development)呢?   這個詞彙有數種解讀版本,商界普遍認為BD跟一般行業有著重大的差異。有人認為,BD人員的職責為面對新興市場時,於第一時間擔任拓荒部隊,替公司找到相應的客戶、合適的產品訴求與定位,加快產品的驗證速度,讓公司在新興市場中盡早進入規模化階段。   對此,我的解讀是:BD是一種綜合工作,它不只是一種工作職能,而是多種工作的聚合:   BD=Sales+ Opera

tion+Marketing+PR      BD同時兼具了業務、運營、通路與公關等多種職能角色,在企業的不同階段,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當企業在早期階段,客戶需求與市場定位尚未驗證,公司產品或提供服務是否能獲得青睞仍屬未知,BD在此階段的主要工作為墾荒,挖掘市場缺口與客戶痛點,明確定位出產品訴求,迅速切入市場並加以驗證。在此階段,客戶既不認識公司也沒接觸過產品,「如何獲取信任並說服客戶使用產品」會是一大難題。早期階段的BD,職能上比較接近Marketing(行銷)與Product(產品經理)。   當企業進入成長階段,客戶與市場已通過初步驗證,進入快速成長的下一階段,此時BD的主要

工作為公司內部調整,協助企業快速成長。成長的方法撇不開兩大類:透過標準化銷售流程來快速拓展客戶數量、透過商務合作的方式洽談戰略型客戶、合作夥伴或通路,藉此獲取公司內部不具備的資源。成長階段的BD,職能上比較接近Sales(銷售人員)與PR(公關)。   當企業進入成熟階段,成長趨向緩和,BD的主要工作又會再次調整,轉成維護既有客戶,藉此提高客戶終身價值,並持續透過商務合作來拓展各種潛在通路。在此階段中,有一部分的BD人員會轉投入開拓另一項新產品或開發新市場,留在成熟階段的BD,職能上則比較接近Operation(業務)與PR(公關)。   經歷上述的介紹後,各位讀者應該較能理解BD的多元性

,而且能大致區別BD與Sales的差異。銷售確實是BD人員工作的一部分,但銷售人員一般偏重於創造立即性的營收,而BD人員則注重於將企業長期效益(Long-term value)最大化,而非短期內的營收或利潤。   過去曾有一位擔任BD的同仁向我提出疑問:「我掛著BD的頭銜,但我總覺得自己一直在賣東西,這樣子是不是比較像是一位Sales,而不是BD?」這類的問題我經常接觸,對此,有一套較為簡單的判斷準則:當你與對象洽談時,若你認為對方除了支付產品或服務的費用外,不會有額外的資源挹注,那這件case就是純銷售;反之,若對方能提供直接營收之外的資源,則更傾向於商業開發。   一位成熟的BD人員必

須具備的多項技能,包括豐富的產業與產品知識、精確的策略思維與市場驗證能力、準備商業計畫書的能力與開發客戶的技巧、遭遇問題時能迅速提供解決方案、合乎需求的客戶服務與維持穩定的聯繫……等。簡單來說,BD不只要清楚公司策略與目標,還要知道現階段公司最需要的資源為何,熟悉合作夥伴的行業特性與偏好趨勢,更要熟悉企業經營的根本規則與操作知識,才能同時站在公司與合作夥伴的角度,提出雙贏的合作方案。   數位轉型趨於主流,也改變既有的工作型態   這個世界正在被科技發展推著向前,不斷邁進,幾年我們談大數據時只是希望能從中挖掘出一些insight,了解一些我們仍未充分理解的資訊,但近幾年,大家談的不再只是大

數據,而多了人工智慧(AI)。我們不只能從數據中挖掘insight,還可以讓機械透過數據持續學習,自主成長,最終達到原本只有人類才能辦到的事情。   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無人機、自動駕駛、物聯網(IoT)……等眾多技術正在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重塑著職場以及工作內容。在這一大波趨勢之下,我看見了兩項重大含義:   1. 市場需求快速變遷   許多傳統行業開始被顛覆,教育、運輸、醫療、製造行業都不斷出現新典範,市場開始出現遷移,競爭往往來自於新興市場的投入者,而非既有領域的競爭者。   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曾說過:「有時候你什麼都沒做錯,就錯在太老。」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在談

年齡,因其背景出自於當初騰訊某位高階主管接觸到社群軟體Snapchat時,注意到國外有不少13~18歲的青少年投入其中。這位高階主管在數度嘗試後,覺得過於無聊,認為沒有多少潛在商業價值,只投資了一點金額,但後來Snapchat大漲,估值一度高達250億美金,他也因此錯失了投資的機會。   這位高階主管並非缺乏判斷能力,而是因年紀關係,不懂得現在年輕人的需求,直接斷定這項軟體潛在價值不高,因此錯過了這波投資機會。我們很容易習慣以既有思維看待現今的市場,認為自己總是能掌握市場的變化,就很容易因此做出錯誤的判斷。   「你可能什麼都沒做錯,就錯在『思維』太老。」   2. 新科技帶來分工重塑

  人工智慧將會大幅取代現在各種重複性工作,自動駕駛將於未來5年內上路,大幅顛覆運輸行業的需求。人工智慧正在大幅改變醫療領域與教育行業,協助醫生做出更精準的判斷,增加既有教學的效率。除此之外,我們也能在生活周邊找到一堆與AI相關的應用正在萌芽。   工作方面,過往可能是人與人的合作,在未來,人可能會開始與機器互動。傳統的分工方式將會大幅改變,而這個變化,可能會同時發生於內部與外部。有趣的是,未來所需的合作對象或許不會出現於傳統企業內部,而是企業外的獨立工作者。傳統企業的思維容易過於僵硬,養不出當代所需要的人才,而這些新興人才並不會將自己侷限於傳統企業之中,而是另起爐灶,成為獨立工作者,或成

立新公司成為創業家。   新時代4個商業思維   數據、運營、策略、敏捷   身為一位負責商業開發的角色,若我們無法了解市場的脈動,便代表我們很難站在合作夥伴或客戶的角度去思考。若我們忽略了新科技對產業所帶來的影響,我們便會難以找到真正適合的合作夥伴。   面對新的時代,我認為BD需具備一種綜合性的職能能力,若要概括稱呼這項能力,我認為會是「商業思維」。在我前一本著作《商業思維-Business Thinking》中,我曾談到商業思維就是做生意的思維,而做生意這項行為便意味著與客戶或合作夥伴間建立起商業關係。唯有具備正確的商業思維,理解對方的需求與痛點,彼此之間有哪些資源能夠互助,產生綜

合效果,創造雙贏,合作才會有效益,關係才會穩固。   商業思維裡涵蓋了4種重要觀念,包括:   1. 數據力   掌握現況的關鍵利器,顯示出公司經營所仰賴的數據,而這些數字背後的含義為何,數據脈絡之間有哪些關係。企業的核心痛點往往為希望改善某項數據的表現,例如營收、利潤、產品銷量、服務滿意度、品質……等,而這些便是牽動公司營運的關鍵數據。   若要談合作,首先得知道對方在意的項目和合作目的。關鍵數據的掌握有助於我們了解合作夥伴的狀況,進一步提出更精準的合作方案。   2.運營力   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如何有效地與客戶持續互動,促成產品通路高效運轉,使客戶數量快速增長,讓客戶維持高

度黏著。   俗話說:「數據是果,運營是因。」所有的數據都是源自於運營活動而產生出來的結果,當我們提出的合作方案能有效提高合作夥伴的運營效益時,數據的改善也是可以預期的結果。   3. 策略力   策略是一種大方向,策略決定了公司的運營活動,而運營活動又決定了數據上的表現,因此策略可以說是公司營運方向的源頭。在過去經驗中,能從數據面切入點出問題的人很多,能運營活動中提出改善建議的人也不少,但能直接從策略層級提出洞見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大多數人並不具備策略性思維,也不具備讓策略落實的能力。   一項良好的商業合作必須要能夠落實,否則就無法創造實質效益,更不會是一件恰當的合作方案。因此,設定

合作策略與目標,與合作對象一同落實方案內容,是提出商業合作時,首先考慮的要素。   4. 敏捷力   面對環境多變的反應能力。過往以年或季為單位的計畫早已難以應付如今瞬息萬變的環境,如何借力使力,以階段性逐步交付價值的方式穩扎穩打,設定多段短期目標,根據執行成果與環境變化時時做出修正,確保擬定的策略目標能夠一步步迎向實現階段。   當我們能妥善運用商業思維時,才能跳脫傳統單向的銷售模式,真正進入互利雙贏的合作模式。   這些工作,都是商業開發的一環   商業開發這項職務在台灣企業內並不普遍,在104或1111人力銀行網站上搜尋商業開發或business development所能得到

的搜尋結果並不多,大多公司所提供的類似職缺仍以業務代表或業務開發工作為主,而行銷、公關等工作則交由行銷部門與公關部門職員負責。不論公司內部如何分工,根據公司策略,找尋合適的客戶或合作夥伴對任何企業而言皆十分重要。   電商平台蝦皮剛進入台灣市場時,登入平台的商家數量不多。對此,蝦皮透過免運方式迅速吸引眾多賣家進駐,將商業模式發展成社群收單機制,讓流竄於PTT或Facebook上的團購主或小型賣家願意投靠,這其中仰賴的便是商業開發。   PChome網購平台早年推廣24小時內到貨,需要打通的不僅僅是物流,還包含倉儲與各賣家的配合。在建立起自家的物流之前,他們必須和多家物流業者合作,談妥一個合

適的配送成本,同時也需各間賣家配合,將一定數量的貨品放到PChome的倉庫中作統一管理與配送,這些合作過程也都仰賴商業開發。   街口支付與LINE Pay兩大支付手機程式近兩年在台灣燃起支付大戰,比誰的支付更加便利、安全,更能普及。除了法令因素外,有兩項主要影響因子:合作銀行多寡與支援支付工具的據點多寡。合作銀行數量直接決定了潛在的使用者數量,如果客戶所使用的銀行帳戶無法支援這項程式,那這項程式對客戶來說便沒有意義。其次,若客戶所在的商家或地點無法使用該程式進行支付,便會降低客戶使用該程式的意願。因此,街口支付與LINE Pay皆同時從銀行與商家合作下手,以提高普及性的方針推進市場。  

 從兩種角度切入網路平台   這幾年來,網路平台經濟蓬勃發展,提供生活各方面的供需兩端的媒合服務,例如電商平台提供商家與消費者的媒合、旅遊網站提供旅行社與旅客的媒合、線上學習平台則提供老師跟學生的媒合。這種平台模式有別於傳統的B2B或B2C,它同時具備兩種類型的客戶,即「供應方」與「需求方」。大量的優質商家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戶,而擁有大量需求的市場自然也能吸引到更多商家進駐,這便是平台經濟中廣為人知的「雙邊網絡效應」(two-sidednetwork effect)。   在平台模式下,BD將可從兩種角度切入:第一,找到具備強大吸引力的供商家,吸引更多潛在客戶;第二,透過合作將更多客戶引進市

場,藉此吸引有意願的商家加入平台。就我過去經驗而言,大多公司採取了第一種作法,透過洽談知名商家、老師、作者進駐平台,以商家吸引客戶,僅有少數的BD採取第二種作法。   我先前任職的線上學習平台所採取的策略為「從供需兩方同步進行」,將老師與學生視為同等重要,不只關注學生的需求,也關注老師的需求,並希望他們在學習平台上都能找到他們所需要的對象。   除此之外,出版社編輯與出書作者的聯繫洽談也是一種商業開發。作者提供發想與文本內容,出版社則協助編輯、出版、行銷等工作,各自負責擅長的事務,打造暢銷的書籍,也是一種商業上的合作。   管顧公司在經營上也是一種商業開發,一方面找尋更多合作講師,一方面

則與企業HR維持良好關係,在企業HR有需求時安排合適的老師前往授課。管顧公司在尋找講師時並不會亂槍打鳥,而是依市場上客戶端的需求去做選擇,主動開發符合上述條件的講師。因此,管顧公司、講師與企業HR之間也是一種商業合作關係,彼此互相合作,也互利互惠。   商場如戰場,建立夥伴關係是關鍵   自2017~2018年間,有超過30家管顧、開課單位、平台或出版社和我聯絡,洽談開課、創作或出書方面的合作,這些單位的窗口可能是編輯、BD、行銷,甚至是負責人,在洽談的過程中,我大致將他們分成幾種類型。   亂槍打鳥型   他們找我的原因很簡單,主要期待我能出產符合他們需求的特定內容。我只是他們眾多的

選擇之一,合作對象也並不是非我不可,能來很好,不能來也不勉強,洽談過程中大多不會提及個人私事。   他們尋找的對象多半具備較特別的背景與人格特質,或是手中握有獨特的內容,並不會執著於特定的單一對象。這一類我通常直接回絕,因為與這種單位合作,對方既不明白我的價值,也不會認真看待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他認為自己高高在上,而我只是被他們看上的幸運兒。   單方面保障型   他們會尋找特定的單一對象,希望對象所提供的內容能由他們獨家壟斷,不會出現在其他地方。如果是洽談授課服務,他們則會要對象配合他們的要求,於特定時間內達到一定時數。碰到這一類的窗口,我會直接問:「我把我的獨家給你,處處配合你們,對

我有什麼好處?」   如果對方能給我滿意的答案,我則會欣然接受,但迄今我沒有碰到任何窗口能正面回答我的問題,我只能緊接著問:「為什麼我要簽署一款對我沒有任何益處的不平等合約?」   如果真能理解創作者或freelancer,那便知曉內容就是他們的生財工具,時間就是他們最關鍵的資源,若藉由合約綁死他們的創作內容與時間,卻沒有對應的保障,那對創作者本身是一種嚴重的傷害。這種關係不是合作,而是剝削。   合作夥伴型   他們不只尋找特定單一對象,還準備了充足的資料吸引對象合作。面談的時候,他們會先談合作目標與對於合作對象的益處,然後表示他們能提供哪些協助,哪些資源,並詢問對象的看法,以及對象

覺得除了主要合作項目外,還有那些部份可以合作。   這些窗口在洽談過程中大致會圍繞著互利互惠的精神,甚至會覺得他們給你的好處遠比他們獲得的更多。我選擇合作的對象基本上都是這種類型,因為他們能讓我感受到尊重。   有時我會問:「你們不要求獨家嗎?」   通常他們會回答:「可以的話當然希望如此,但我們相信你能分辨獨家或分散在其他平台上,何者效益最大?如果單獨放在我們這邊無法達到最大效益,那是我們該檢討的問題,而非你的過錯!」   商業合作建立在彼此尊重   這年代下的創作者跟平台之間應是夥伴關係,而非從主關係。在中國,平台流量可能與單一創作者有著萬倍的差距,因此平台擁有相對強勢的話語權,

但在台灣,平台能給創作者帶來的流量卻不見得比創作者本身夾帶的流量還多,雙方處於一種對等關係,因為能帶給彼此的流量差距並不大。   如果只是互相利用,雙方都不會花太多心思在經營彼此的合作關係,只要其中一方覺得對方失去利用價值,那合作關係便會結束;若雙方一開始就能互相尊重,認清彼此的價值,並良性看待彼此之間的關係,合作才能永續。   這只是商業合作的一隅,卻也讓我們看到商業合作的幾項重要特性:(1)雙方都要能從合作關係中受益;(2)雙方是夥伴關係而非主從關係長線思考;(3)關注長期效益而非糾結於短期利益。   我很喜歡我前老闆在談論平台與創作者之間關係:「我們應該把創作者當成我們最重要的夥伴

、客戶,重要性甚至比付錢給我們的客人更加重要。」   在當今自媒體時代,很多創作者其實擁有很高的潛在聲量,只因他們過去沒有找到有效的發聲方式,所以影響力並不大。若平台能在此時把他們當成合作夥伴,幫他一把。一來,作為種宣傳,讓其他創作者知道平台的合作誠意;二來,這位創作者與平台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好,一舉多得。   因此建議各位讀者,你必須開始轉換思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你就是公司業務拓展的重要角色。在這個年代,客戶或合作夥伴的選擇性太多,若你的提案無法打動對方的內心,對方可能就會離你而去,轉而投向其他平台。   只要你的工作需要與他人洽談商業合作,但你卻無法回答上述問題,我相信這本《其實,

你正在做商業開發》能有效地幫助你打通任督二脈,成為一位稱職的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