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藝術史ptt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歷史學柑仔店作者群寫的 歷史學柑仔店 1 和威爾.岡波茲的 英國BBC的經典節目 現代藝術的故事:這個作品,為什麼這麼貴?那款設計,到底好在哪裡?經典作品來臺,我該怎麼欣賞?本書讓你笑著看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心得】 藝術史所- 研究所板 - PTT網頁版也說明:... 藝術史和中國藝術史的書當然是必看,因為每間都會考。 西洋藝術史的準備方向,我覺得人名、風格名稱、藝術品名、專有名詞最好都記英文,《藝術的故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東方設計大學 流行商品設計系 鄭義融所指導 呂貴君的 親情繪語-油畫創作論述 (2019),提出藝術史pt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親情、照相寫實、自我療癒、故事語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陳聖智、廖峻鋒所指導 林珧平的 熟齡閱讀者的遊戲化資訊設計研究: 老人福利政策之傳播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高齡友善、遊戲化、資訊設計、老人福利、政策傳播、數位敘事的重點而找出了 藝術史ptt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立故宮博物院則補充:故宮院史藏品歷程館舍園區大事紀; 支持故宮; 志工實習生故宮之友捐助者名錄 · 徵才. 博物館行政. 政府資訊公開 · 法令規章 · 年報 · 性別平等專區 · 兒童暨青年事務推動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術史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歷史學柑仔店 1

為了解決藝術史ptt的問題,作者歷史學柑仔店作者群 這樣論述:

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 以公眾史學貼近一般大眾   專業史學為何與大眾如此疏遠?如何拉近彼此之間的鴻溝?繼「芭樂人類學」和「巷仔口社會學」之後,創立於2014年4月的「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是學院從臺灣思考歷史書寫的共筆平台,藉由普及歷史知識來強化歷史學者的社會參與,試圖貼近一般大眾。   如同本書「開店」文章〈從「柑仔店」到歷史學〉開頭寫的:「歷史學柑仔店」在籌備階段時,「東家」即曾與「店小二」們熱烈地討論過「柑仔店的歷史」,才發現似乎每個人都曾經有自己專屬的「柑仔店」記憶,而且有些店東或店小二自己家族還曾經營過柑仔店,聽聞之下,大開眼界。東家也囑幾個店小二有空將這些有

趣的見聞收錄集結,以便日後能在店內開一「專櫃」,以饗各位人客。   「歷史學柑仔店」是名副其實的「柑仔店」,不但內容多樣龐雜,而且有股從下而上、旺盛的草根性。共筆作者以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的青壯輩為主,範疇涵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包括各主題專史,如醫療史、科學史、法律史、性別史、藝術史等,相當程度反映了臺灣史學界的現況。   近年來「公眾史學」在專業史學界逐漸受到重視,「歷史學柑仔店」的文章整體也呈現多元而異質的風貌,有著強烈的「新文化史」氣息,重視一般民眾、日常生活與在地脈絡,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看過去,特別是傳統歷史書寫中被忽略的人群。而歷史研究重視一手史料的特性,也反映在不少文章當中,

即結合各種類型的新、舊史料,嘗試觸摸「過去」不同的面向。   《歷史學柑仔店 1》從2014年創立至今精選出26篇文章,以歷史x社會、歷史x科學、歷史x醫學、歷史x器物、歷史x生活五個跨域結合呈現出來,並搭配300張精彩的圖片,圖文並茂地展現在一般大眾面前,希望能引領讀者對歷史或過往發生的人事物產生興趣,進而共同探索臺灣的主體性。   編者簡介   許雅惠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依文章次序排列)   呂紹理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衣雲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陳恒安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劉龍心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貞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涂豐恩     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   許雅惠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郭文華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黃銘崇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吳易叡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教授   金仕起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許宏彬     國立成功大

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元朋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圭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廖宜方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峙維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鄭麗榕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編者序/許雅惠 1. 歷史與社會 1-1 從「柑仔店」到歷史學:思考日常生活史與公眾(大眾)史的交錯/呂紹理 1-2 說、歷史故事/李衣雲 1-3 如何藉普及歷史知識以強化歷史學者社會參與?/陳恒安 1-4 我們賴以生存的

歷史:體會、共享與反思/劉龍心 2. 歷史與科學 2-1 在東亞主編英文期刊?!/李貞德 2-2 數位時代,圖書館將何去何從?/涂豐恩 2-3 趙明誠與他的收藏家朋友們:數位人文方法初探/許雅惠 2-4 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上):QWERTY與大易輸入的社會史/郭文華 2-5 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下):倉頡與注音輸入的文化史/郭文華 2-6 「巨量資料」概念下的史料收集與歷史書寫/黃銘崇 3. 歷史與醫學 3-1 杜鵑窩裡的雀鳥:怎麼看精神醫學的政治濫用史/吳易叡 3-2 誰是古之良醫?/金仕起 3-3 醫療、經驗與文本/金仕起 3-4 病人絮語:往診與看醫生的場所/許宏彬 3-5 龍骨小

史/陳元朋 3-6 梅毒:一個科學事實的發生與發展/陳恒安 4. 歷史與器物 4-1 黑暗時代的光芒、失而復得的寶藏/林圭偵 4-2 說鼎: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符碼/許雅惠 4-3 商王武丁的「藍寶堅尼」/黃銘崇 4-4 商王洗澡,要洗熱水!不洗熱水,洗不乾淨!/黃銘崇 4-5 達也太王的六馬浮雕/廖宜方 5. 歷史與生活 5-1從「國語老歌」追溯「制定國語」的往事/陳峙維 5-2 華人流行音樂史上兩件重要的往事:「流行歌」一詞與上海灘國語流行歌的大躍進/陳峙維 5-3 為大象林旺與馬蘭寫歷史/鄭麗榕 5-4 廢棄物或安樂園:歷史中的動物安葬故事/鄭麗榕 5-5 關於一隻黑狗與家族、戰爭記憶

/鄭麗榕   編者序 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歷史學柑仔店」是一個自發的寫作社群,也是一扇窗口,讓歷史學者與社會大眾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沒有聚會、沒有宣言與旗幟、也沒有機構或學會支持,組織十分鬆散。就連臉書粉絲頁的介紹也只有一句:   我們是一群嘗試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的史學界夥伴,我們成立了一個「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部落格。   似乎太簡單,但接著要寫些什麼,就令人煞費心思了。後現代史學之後,歷史研究進入百家爭鳴且難以定義的境地,唯一沒有爭議的是「嘗試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就先這樣吧!   神奇的是,每年排班表寄出後,作者們總像是說好了

般,彼此錯開交稿時間,且總能如期繳交,鮮少出現拖稿情況。如此鬆散的運作方式,卻能長期且穩定地刊登文章,不能不說這個部落格的確是名符其實的「柑仔店」。不但內容多樣龐雜,而且有股從下而上、旺盛的草根性。   共筆作者以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的青壯輩為主,範疇涵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包括各主題專史:醫療史、科學史、法律史、性別史、藝術史等,相當程度反映出臺灣史學界的現況。   文章整體呈現出多元而異質的風貌,如果真要歸納一些特點,大概是有著強烈的「新文化史」氣息,重視一般民眾、日常生活與在地脈絡。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看過去,特別是傳統歷史書寫中被忽略的人群。此外,歷史研究重視一手史料的特性,也反映在

不少文章當中,結合各種類型的新、舊史料,嘗試觸摸「過去」這頭大象的不同部位。   說到「歷史學柑仔店」的緣起,不能不提友站「芭樂人類學」(成立於2009年),這是最早由學界自發成立的共筆部落格,後來又有「巷仔口社會學」(2013)。芭樂與巷仔口的成功,帶給歷史領域的我們許多刺激,那些年,不少友人私下都談到成立共筆平台的可能。2014年春天,這顆種子在318學運的激盪下萌芽,4月4日「歷史學柑仔店」正式掛牌成立,由花亦芬、金仕起、祝平一、黃銘崇及我五人發起。之後又有「菜市場政治學」(2014)與「漫遊藝術史」(2016)。   近十年紛紛成立的共筆部落格,是傳統被認為「無用之學」的人文社會學

者走入社會的努力。在我看來,也是學界共同探索臺灣主體性的嘗試。過去,長期以邊陲自居的臺灣習於仰望中心強國,無論是美國、中國或日本;現在,我們意識到在臺灣的學術工作者,不分本土博士或是外來博士,似乎有著某些共同特點。這個從臺灣在地所發展出來的主體性究竟是什麼?在此邀請讀者一起來想想。   「巨量資料」概念下的史料收集與歷史書寫 黃銘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緣起 318公民運動發生幾天後,我與家人一同至立法院周邊現場,一方面是表達對此一運動的支持,不過,更重要的還是進行歷史觀察。經過幾天觀察,我們研判這場公民運動有可能會是一個改變台灣歷史的重要事件。而且,隨著佔領立法院的行動之後,媒

體與社群網站上出現爆量的論述、創意作品、照片、影片產生,在立法院的議場內以及濟南、青島東路上,也出現了大量的海報、文宣、小冊子和各種創作活動。有藝術史研究者與藝術創作者認為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精彩無比的「無策展人的藝展」,也有人以為這是一個隨時在變動的新型藝展,不論從藝術的、文學的角度都相當引人注目。於是乎興起要在第一時間建立平台收集史料的念頭。 這次非暴力公民運動史料與以往史料的不同,在於大量主流與非主流媒體的切題論述,部落格、PTT八卦版上的文章與討論,以及透過網路流傳的懶人包、PPT等等的湧現,而這些原本就已數量龐大的討論,透過新媒體如FB、LINE等的流傳,以及不斷進行的擴散式討論,讓主流

媒體在使用網路的族群中幾乎完全失勢。這次公民抗爭的另一個特色則是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在功能與使用上的成熟,使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過程中都得以不斷攝錄影像。尤其是在立法院議場內,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已有人開始利用iPad進行現場直播。幾天之後,更能夠利用業界技術,進行現場24小時直播,並在立法院周邊架設大量的民間版監視器,隨時監控周邊狀況。也有人利用四螺旋槳或六螺旋槳的小型直升機進行空拍。當然,主流媒體也派出大量記者與攝影記者進行採訪與攝影。而在另一方面,警察也頻繁使用錄影蒐證。我們在退場之前,更使用已經成熟的3D-鐳射掃描,將立法院在4月8-9日時的狀況,以三維空間+攝影記錄下來。(圖1)總之,這次

公民運動,幾乎已經到了沒有一個面向不被以影像或圖像記錄下來的程度。因此,除了實體物件需要收集,如何收集各種原生數位物件,以及所謂「口述歷史」或「訪談」資料,也成了一種新挑戰。

藝術史ptt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惡意檢舉也不是一兩天了~一直以來我都知道!!遊戲的狀況就很嚴重,但你們居然動到說書?!! 好!! 正式開戰了!!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作者: 羅伯‧埃文斯
原文作者: Robert Evans
譯者: 鄭煥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01/23
語言:繁體中文

其實很多行為一開始都不是以惡為出發,而是有心人的不良使用導致導致最後走樣了!誰能想到從按摩棒能學到醫學知識呢? 對吧!

#酒 #變態 #文化史 #舊石器時代 #維納斯

===== About Neko =====

一個喜歡看書,喜歡聽故事,喜歡玩遊戲的兼職youtuber
好故事不會侷限在紙張內,但所有好故事都是來自於文字傳唱
文字既然很有趣,評論不應該硬梆梆
最不正經、最有趣的書評,等你在我的影片裡發掘嚕!

NeKo嗚喵 部落格▶https://neko-wumiau.blog/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親情繪語-油畫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藝術史ptt的問題,作者呂貴君 這樣論述:

本論述是作者透過與家人互動生命歷程的體悟,以油彩描繪親情意象與表徵為主軸的創作詮釋。創作題材最初係來自於Majestic Animals攝影團隊所拍攝獅子家族成員互動的圖象,深深觸動過往親情記憶,藉由創作實踐探討生命歷程中反覆的傷痛,家人互動關係的振盪與彼此波動的影響。同時進行生活態度、人生哲學與生命價值的梳理與重整,最後藉由繪畫以「故事語法」(story grammar)概念將之描繪、記錄及展出,與觀者分享自我療癒歷程,完成創作並確立未來的展望。創作實踐階段嘗試蒐集相關書籍及文獻資料,加以研讀和探討主題各項內涵,增進對親情與藝術療癒的認識與剖析,進而一一建構出創作內容。在技法上,採用照相寫

實主義的精神、觀摩文藝復興時期的寫實作品、參酌動物畫家對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的描繪技巧,進而從寫實轉化為心象意念的表現主義。最後對系列創作進行分析,就繪畫創作理念與學理逐一予以對照與反思。創作分三個系列,分別為夫妻系列、親子系列、成長系列。逐一記錄生命曾經發生的事件,同時勾勒、釐清作者不屈服宿命,釋放更自在的自己。也盼望能透過此階段創作論述的呈現,能凝聚普羅大眾對家庭與親情更多的關注,能更勇敢表達愛與被愛,落實生命的真諦。

英國BBC的經典節目 現代藝術的故事:這個作品,為什麼這麼貴?那款設計,到底好在哪裡?經典作品來臺,我該怎麼欣賞?本書讓你笑著看懂

為了解決藝術史ptt的問題,作者威爾.岡波茲 這樣論述:

(限量全彩版) 誠品藝術設計類排行榜暢銷書、《商業周刊》Alive專題報導, 台藝大指定參考用書, 世界經典作品來臺展出,觀眾都帶這本進場。   ◎莫內、雷諾瓦的創作,為何當年是不入流的「下等」主題?   ◎一個小便盆竟變成大師傑作?故意來亂的竟然價值崇高,道理何在?   ◎明明5歲小孩都畫得出來,為什麼盧梭是大師,我家小孩的畫就不值錢?   ◎印象派到底是美得讓你超有印象?還是模糊得讓你留下壞印象?   ◎畢卡索的畫明明很難辨識,為什麼他堅稱自己「從不畫抽象畫」?   ◎一堆磚頭,為什麼值得讓一個國家級美術館浪費大筆公帑?   為什麼這些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能從原本飽受大家惡劣批評,

變成名留青史的作品?   而且還很貴!   作者威爾‧岡波茲是英國BBC藝術總編,   紐約《創意》(Creativity)雜誌,近年票選岡波茲為全球前50名頂尖創意人士。   他自編自演了一場單人脫口秀,於愛丁堡藝術節締造完售票房佳績。   他用戲謔又不失正經的藝術故事,讓你笑著明白──   這150年來的現代藝術發展,是有脈絡的,絕非無厘頭或是純商業炒作。   讀完本書,你會知道:   ‧哪個畫派拆了貴族畫室和真實生活的牆,讓畫家從此走出戶外?   ‧為什麼塞尚會說:「眼睛看到的,不是為了相信,而是為了提出問題」?畫家看世界跟你哪裡不一樣?   ‧畫壇也有蘇珊大嬸,盧梭40歲才開始

培養週日下午畫畫的嗜好,為何能晉升大師?   ‧為什麼有些名畫尺寸越來越大,如秀拉,有些卻越畫越小?   你可能不知道,現代藝術中的各種流派雖然各有主張、風格迥異,其實是個一脈相承、無法切割的精采故事:   ◎包浩斯講究簡約、品味的現代主義,近百年後的今天仍大受歡迎,達達主義藝術家為什麼反對?(他們什麼都反,所以叫做達達)   ◎達達藝術融入了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催生了超現實主義;達利的畫讓你毛毛的嗎?還有誰的畫讓你看了驚悚?可能就是超現實喔。   ◎古根漢的美術館、美國最偉大畫家波洛克,還有你一定看過卻不知道的羅斯科作品,為什麼都叫做「抽象表現主義」?為什麼這些藝術家多

半是憂鬱的孤獨英雄?   ◎普普藝術超簡單,你一定也會,只要準備剪刀、糨糊和雜誌,不然用過的香水瓶也行。安迪沃荷為什麼這樣也能成為大師?   ◎後現代主義的作品充滿影射和嘲諷,千萬別相信你第一眼看到的東西。如果你感覺被騙,那通常就是……   而這些看似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又是如何融入你我的生活之中?   原來,從iPhone機殼到聖羅蘭時裝,從桌燈、座椅,   甚至經典建築施洛德之家、芝加哥摩天樓群……   這些設計,其實都源自於現代藝術──   新造型主義、包浩斯、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達達主義、極簡主義……   本書涵蓋27個大小流派,重要藝術家超過100人,作品照片共135張,

  不只如此,還為非藝術、設計背景的讀者製作了:   〈現代藝術流派關係圖〉、〈各流派大師藝術主張一覽表〉,   讓你聽完故事,就看懂現代藝術! 推薦者   知名文史工作者、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施靜菲   前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嘉義文創園區創意總監/石瑞仁   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所專任教授/傅銘傳   安卓藝術總監、藝評家/李政勇  

熟齡閱讀者的遊戲化資訊設計研究: 老人福利政策之傳播探討

為了解決藝術史ptt的問題,作者林珧平 這樣論述:

全球高齡人口逐漸成長,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較歐美國家更為快速。因此,對高齡族群之研究、照護和老人福利規劃,應受到政府與國人更多的關注。老人福利資訊涉及規章與既有的公部門網站架構,多複雜而不易閱讀,政策傳播更常仰賴媒體的力量。然而在媒體環境與網路蓬勃的背景下,資訊揭露之不完整與偏頗,使得公共議題缺乏被理性瞭解的空間,容易成為被操作的議題。本研究遂以提供長者更易於理解的資訊內容為目標,進行熟齡閱讀者的遊戲化資訊設計研究,期望透過遊戲化策略導入,提升長者的閱讀效益和社會參與,化解代間溝通之難點。實驗前,本研究與智樂活樂齡活動社群合作,參與其於臺北市大安區群賢里、信義區三犁里每週開設的手機教學課程,以

網路問卷分析 35 位臺北市熟齡長者的生活與傳播背景和政策熟悉度,並透過兩個月的課堂觀察,及訪談 3 位長者社群的機構人員,瞭解熟齡長者的需求,後著手老人福利資訊的遊戲化資訊設計。測試階段則與 7 名受試者以參與觀察法和焦點團體法進行評估。並另製作「參與式題型互動、圖片行銷互動、資訊推播互動、問答提問互動」四個遊戲化資訊設計模型,提供未來應用參考。透過製作遊戲化的老人福利資訊設計樣本「小企鵝敬上」,嘗試熟齡長者的遊戲化資訊設計,本研究總結研究結果為:(1)以角色引導閱讀和累計籌碼的遊戲機制:透過遊戲化的手法將角色與籌碼的元素加入資訊設計,督促使用者養成閱讀各類型的資訊的習慣,並能以累計的籌碼換

取有用資訊或票券。(2)更生活化的資訊分類:以用餐、出門、回家,三個較貼合長者生活型態的分類方式,提供個類型的福利和生活資訊,並透過少量多次的傳播方式,減少閱讀負擔。(3)統整資訊於同一平台和帳號呈現:將各平台的資訊統合,以使用者的角度規劃資訊類型,而非以公部門業務劃分資訊類型,對接收者是較好的做法。(4)善用現有的平台與帳號:利用 API 等串連功能,於現有的熱門 LINE@ 官方帳號中創建具有累計點數、使用者帳號等上述功能的使用情境。使用者不需要額外開啟其他應用程式、平台或網頁,即可由常用的軟體中,完成接收資訊和累計點籌碼與兌換等遊戲化的步驟。(5)建立可長期運用的互動模型:透過參與式題型

互動、圖片行銷互動、資訊推播互動、問答提問互動,四個遊戲化互動模型的設計,為公部門數位平台提出可長期運作的遊戲化政策傳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