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麒麟香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舞麒麟香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白偉權寫的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台灣@馬來半島的跨域文化田野踏查誌 和黃智溶的 冬日磨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聯合文學所出版 。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系博士班 林昭庚所指導 李延熹的 臺灣針灸發展史 (2021),提出舞麒麟香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針灸發展史、針灸碩博士論文、針灸期刊著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 李瑞騰所指導 蘇郁評的 從外鄉到故鄉:王默人小說析論 (2020),提出因為有 王默人、離散、社會寫實、衝突、外省籍作家的重點而找出了 舞麒麟香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舞麒麟香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台灣@馬來半島的跨域文化田野踏查誌

為了解決舞麒麟香港的問題,作者白偉權 這樣論述:

「從台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台灣」 [台灣@南洋]書系,與您訴說屬於台灣的南洋故事。 透過歷史田野、文化踏查、文學故事的接引, 重新捕捉失落的歷史細節,呈現台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 [台灣@南洋]書系,由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謙主編,主要出版跟台灣有連結對話的南洋文化人文書。 =書系精神= [台灣@南洋]書系,透過台灣的知識平台建立一個望向南海,探索島嶼、半島、海峽等海洋視野的人文視窗,連結南洋的歷史文化與政經線索,締造一個帶有田野現場,結合廣大歷史視角的跨域視野。台灣從遠古南島民族的跨洋遷徙,大航海時代荷蘭、西班牙的占據,明鄭政權的南海貿易,締造了十七世紀以降台灣在海洋世界跟南洋的

連結。爾後金門人落番南洋,日治台灣曾作為日本帝國的南進基地,在南洋作戰、受俘的台籍日本兵和戰犯台灣人,冷戰時代台灣作為第一島鏈往南延伸的反共陣線,這林林總總跟大時代脈動相連的遷徙和移動,使得跨境南方,既是地緣政治議題,也是歷史敘述、地域文化的線索。換言之,台灣其實早已擁有自己的南洋故事。那個帶有家國歷史想像,但也不乏人類學、地理學意義的族群遷徙和文化傳播,帶我們回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現場。 跨足田野,回到歷史線索裡的小故事,我們呈現台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擴建一個知識生產的園地。書系的精神標舉「從台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台灣」,在兩個地域傳遞聲音,透過文學故事、歷史田野、文化踏查的接引,重新捕捉

失落的歷史細節,時代變遷裡形塑的文化元素,人文地理的地方風土。[台灣@南洋]書系,藉此為讀者指引路徑,展開南方旅程,在大歷史與小故事裡建立我們的軌跡,識別自我與他者,讓讀者獲得橫向跨界的知識洞見和靈光。 ——主編高嘉謙 =關於本書= 第一本以「跨域」的角度, 結合地理學田野誌的踏察方式, 扣連文化地景,多元的輻射視角, 回望過去、專注現在、眺望未來, 深刻書寫馬來半島、台灣及世界華人關係的大歷史 ▲ 「誰是馬來西亞的先住民?誰是外來者?」 台灣和馬來半島之間,又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連結? 作者藉由田野踏查,輔以專業知識,敘寫歷史人物事蹟掌故,勾連經貿、政治、物產、文教、風土的交織平台,

梳理箇中清晰的歷史、地理脈絡,既有宏觀視野,又不乏微觀細究。作者的知識引導像是說書人娓娓道來,為讀者建立大歷史視野下的小故事,兼顧趣味之餘,也不忘建立讀者的知識門檻。作者嘗試提醒我們,文章內的人物與事件,背後彰顯的局部視點都有其不可略過的勾連脈絡。這是由點及面的一種寫作嘗試,引入台灣接軌南洋的知識線索,試圖告訴讀者,從台灣認識東南亞,或從東南亞想像台灣的必要。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強調的是地理意義的「發現」,因此帶有一個值得思考的視角:人物與地方的關聯,如何置於大歷史的體系裡觀照?這些跨域的地方菁英,在地方的影響力與效應,其背後的交遊、交際網絡,觸及了一個跳脫單一地方脈絡的歷史語境。換言之,歷

史的瑣細、片段的細節與線索,往往重構了地理意義上的一個歷史視角。 ——高嘉謙(本書主編‧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宋鎮照|成大政治系特聘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阿潑|轉角國際 專欄作者 房慧真|作家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陳國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名譽教授 康培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張貴興|作家 張錦忠|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小說家 廖雲章|天下雜誌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各界好讀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跨域視角,綜觀多面: 結合東南亞國家,展望全世界,討論廣義與狹義的族群、文化、經濟、地理等領域,並以台灣的角度書寫,讀者更易進入

馬來西亞的田野調查現場。 ▲圖文相襯,文獻扎實: 以具備故事性並且文獻資料充沛的內容,搭配且考究的圖照,引領讀者走入馬來半島的大歷史洪流中,挖掘出你我不曾瞭解的南洋地誌。 ▲地緣政治,過去未來: 那麼近又那麼遠的馬來半島,台灣人真的都瞭解嗎?從源頭梳理馬來西亞和台灣的雙向連結,從中延伸觸角至全世界。 馬來半島的過去從來就是一部講述季風、貿易與移民的歷史。來自東亞、南亞、歐洲等不同文明圈的移民、航海者、貿易商,因為季風的關係,經常會來到這塊熱帶土地進行停留、交易……這裡是物產豐富的,前來這裡的人都能找到各種農、礦及山林資源。——白偉權 ▲▲▲▲▲▲ 位於海上要塞的馬來西亞,夾在南中國海

和馬六甲海峽之間,擁有絕佳的戰略位置;族群、文化和語言繁雜,幾種元素相互交融之下,構成精采豐富的歷史內涵。 本書議題包含殖民政治、移民與政經局勢、產業變遷與歷史事件等面向,分成三大部分,從歷史、人物、家族和地景入手—— 「歷史的基因圖譜」以全覽式視角觀看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由族群經濟活動談起,從「農業南馬,礦業北馬」的甘蜜、胡椒、橡膠及錫礦經濟為框架,解讀半島多元族群的社會紋理。 「跨域的社會菁英」選擇十九世紀以降締造近代馬新印歷史的重要人物為主角,包括畢麒麟、康有為、板橋林家、棉蘭客家張氏兄弟、鄭景貴、陸佑等人,探討當時社會菁英的跨域、跨國經驗,且看這些人如何從台灣、中國或西方,千里迢迢來

到馬來半島,對當地政經環境產生何種影響。 「橫向跨界的歷史」講述台灣人熟悉或似曾相識的事件,但它們發生的地點卻是在馬來半島,例如台灣有天地會,大馬也有;台灣有三五公司開發農場,在馬來亞則投資橡膠種植;台灣有國父孫中山,新馬也有國父以及他的革命夥伴蹤跡。此部分聚焦在人與人的互動,探討他們所造成的歷史現狀,或特殊的歷史結果。 全書以翔實的田野地景調查,探討跨「族群、國家、地域」的人文網絡和現象,這是關於馬來半島議題的書寫,最獨特的觀看視角。 =精選段落= 馬來西亞史上最嚴重的華人社會衝突之一——為了爭奪礦區的拿律戰爭 拿律是十九世紀馬來半島最重要的錫礦產區,這裡自1840年代開始便因錫礦資源

的發現而吸引大量華人湧入,逐漸形成以礦業為基礎的華人社會。 1860年代開始,當地兩個具有會黨性質的採礦集團:義興和海山兩黨,前者由惠州客家人和新寧、新會、肇慶的廣府人所組成,後者則是以增城客家人為首,加上番禺、南海、順德、東莞的移民所組成。兩大集團開始因為錫礦資源的爭奪,而各自擁立不同的馬來領袖,爆發了長達十年的「拿律戰爭」。該衝突在英國的介入下結束,拿律華人社會也在英國的治理中朝向穩定發展,華人幫群間逐漸呈現相對整合的狀態。 拿律戰爭是馬來西亞史上最嚴重的華人社會衝突之一,這場衝突導致英殖民勢力全面介入馬來半島,在馬來西亞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爭。 馬來版的土地公——華夷交融的拿督公信

仰 走在馬來西亞的街道或是華人住宅區,經常能夠在街頭巷尾、住宅前、大樹下,抑或是大樓後方的角落見到類似台灣鄉間的小土地公廟。這些小土地公廟設計簡單,與其說它是小廟,倒不如說它是簡單的小神龕。它的屋頂沒有過於華麗的龍雕,較多的是像馬來西亞普通平房的那種倒「V」字型的屋頂。沒錯,它確實是為了供奉土地神而設的神龕。然而走近一看,裡面所供奉的神祇雖然看起來與我們一般所見的土地公相似,但在穿著打扮,甚至長相上,卻與我們熟知的土地公有些許出入。這尊神明便是馬來版的土地神—「拿督公」。 拿督公源於馬來語的Datuk或Dato, 為爺爺之意,馬來人會用以稱呼祖父以及尊稱男性長者。此外,Datuk也是馬來貴族及

領導階層中的一種尊稱…… 在現今,Datuk(拿督)也成為一種勳銜,擁有拿督頭銜的人,多半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在每年馬來西亞各州蘇丹華誕時,也會冊封勳銜予州內的有功人士,而拿督便是其中一個冊封的項目。當然,在拿督之上,還有拿督斯里(Datuk Sri)、丹斯里(Tan Sri)、敦(Tun)等等。拿督之下,也還有許多不同的名目。 郭雪湖《南街殷賑》裡的南洋猛虎——永安堂 畫家郭雪湖所繪製的《南街殷賑》,描繪日治昭和時期台北大稻埕繁華景象的寫實作品,裡面人頭攢動,招牌林立,街屋樓上晾曬的衣服也還隨風飄動,十分生動。然而,若是有仔細閱讀裡面的招牌和商號,便會發現左邊建築上有個熟悉的招牌,那就是今

天廣為人知的虎標萬金油了。換句話說,來自南洋的虎標萬金油,竟然也出現在昭和時期的台灣。 看到萬金油之所以會讓筆者感到驚奇,主要原因在於台灣在清代時,雖然與南洋一樣是個移民社會,但卻仍處於清廷治下。而進入日治之後,台灣雖然轉化為「海外」,但卻與華人所在的「南洋」屬於不一樣的政治氛圍。總體而言,在筆者腦海中,台灣和南洋始終是不同的個體,因此南洋萬金油的猛虎招牌成為了台北街頭上的特殊風景。本章就來梳理虎標萬金油如何在永安堂主人胡文虎的經營下,成為南洋第一藥品,以及日治時期它在台灣的發展。 畢麒麟:從台灣實習生到南洋大佬 畢麒麟在台灣雖然僅僅7年,但這裡卻是他人生經驗的試煉場,畢麒麟在台灣不僅習得閩

南語,還在擔任稅務司、買辦以及處理羅妹號事件通譯時期,培養出能夠利用本身的語言天分,而穿梭於華、洋、原住民之間,運籌帷幄的本事。另一方面,沃德總督所治理的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 新加坡、檳城、馬六甲),算是本區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當地在人口上又以閩粵地區的華人移民為大宗。特別是,福建人(閩南人),他們又是其中的優勢族群。當時的海峽殖民地社會浮動,華人會黨林立,其紛亂程度與清代台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何與華人共處,如何治理華人社會,一直是英殖民政府所關心的重大議題。因此畢麒麟的才華備受賞識,很快便被當成知華派,而被延攬到海峽殖民地去。  

舞麒麟香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筲箕灣魚蛋名店】68歲斷指逆流大嬸 嫁入潮州家庭百般刁難不氣餒:恨不恨都算數喇(完整版)
https://bit.ly/3fQIkn5

魚蛋,將廉價魚剝皮拆骨打肉,化腐朽為神奇。王老太,王林記魚蛋粉靈魂人物,粗壯爽朗;年輕時是個美人胚子,困頓苦學至中三,在六十年代殊不簡單

王林記潮州魚蛋粉麵
地址:筲箕灣東大街10號東寶大廈地下A號鋪
電話:2886 0068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6:30am-8:00pm
詳情: http://bit.ly/2R7wbwZ

【元朗搶手羊腩煲】曾蝕200萬 入元朗翻生 65歲老闆日做16小時:客食得開心我每晚就瞓得着
https://bit.ly/3lneKqg

一入冬,元朗金輝徑總有羊腩飄香,人人圍着大坑渠旁的一間外賣小店,不需問價,羊腩裝好便遞上鈔票,記者作為一個外區人站在旁邊,嗅到的,不是羊腩香,而是一份屬於元朗人的客情。老闆幹叔,今年已經六十有五,跟不少五六十年代的人一樣,當年隻身偷渡來港拼搏,心口掛個勇字,歷經大起大落,現在陪着他的,就是元朗這間賺不到大錢,卻換來一身痠痛的牛腩小炒店。

文樂美食小炒王
地址:元朗金輝徑33-41號金禧樓地下1號鋪
電話:2760 0811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1am-11pm
詳情: http://bit.ly/2I7k2b3

【北角中菜】街坊私竇賣手工菜 $298麒麟龍躉皮 70歲老師傅重出江湖:所有客人都是我師傅!
https://bit.ly/3mqXRMQ

身經百戰的他,如今已70歲,卻選擇窩在這個小小的私樓的會所,開了一家「廚房」,地方不大,由於位置隱蔽,來的多是街坊和屋苑住客,已足夠聲哥大展身手。

聲哥廚房
地址:北角丹拿道8號雋悅匯三樓
電話:2320 2682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11am-3pm、6pm-11pm
詳情: http://bit.ly/2P3MeNN

九龍城餅店|8旬老闆獨創$15奶油花卷 44年老餅店 發哥都去過 老闆娘:想結業但唔捨得 (02:05)
https://bit.ly/33uCYsK

九龍城一向有不少老字號,1976年開業的老餅店豪華餅店也是其一,發哥、蔡瀾、蘇施黃也是捧場客。人人都知道蛋撻是招牌,其實還有一款西餅,不是人人皆知,賣了44年仍然人氣不斷。

豪華餅店
地址: 九龍城衙前圍道136號
電話:2382 0383
營業時間:7am-9pm
詳情︰https://bit.ly/2SzJEjc

【西貢蘋果批】周末狂賣600件!65歲退休翁擲200萬創業 靠青森蘋果批轉虧為盈:寧願賣少點 也要客人食到即焗 (4:05)
https://bit.ly/33uhQ5J

「我們寧願賣少點,也想客人吃到即焗的熱辣辣蘋果批!」外皮金黃酥脆,咬下滿嘴蘋果香,粒粒酸甜的果肉分明,這份新鮮又美味的蘋果批,僅面世3個多月已引起長龍,靠的正是老闆Tony這份執著,「我們希望靠的是口碑。」

Cocolo
地址:灣仔皇后大道東200號利東街地庫1樓B36號舖
電話:2569 8328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1am-9pm
詳情︰https://bit.ly/357Z705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推薦影片: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街市尋寶】慈雲山街市 二百幾萬機器鮮製$24午餐肉 肉彈味濃無添加日賣500份 (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rTrYPzECHI0)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假如沒有天價租】「福食」三老 唔靠綜援靠自己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UE2oQIDoV0)
【籽想旅行】直擊東南亞首個人妖騷後台 變性舞台一姐的日與夜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CBBq_D0-Lsg)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銀髮族 #香港老人 #王林記魚蛋 #元朗羊腩煲 #筲箕灣餐廳 #聲哥廚房 #北角美食 #Cocolo蘋果批
#飲食男女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飲食男女 打卡大街小巷搵食地圖
https://hk.adai.ly/e/gPF0DIjsB9

《蘋果》每日為你增值 立即訂閱
https://hk.adai.ly/e/kbo0wDsxB9

臺灣針灸發展史

為了解決舞麒麟香港的問題,作者李延熹 這樣論述:

臺灣現存的書寫歷史可追溯到大約400年前,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福爾摩沙臺灣,於1624年開始38年的建設與經濟掠奪。近來許多文獻研究認為臺灣於6,000多年前,即為南島語系民族的發源地,這意謂著臺灣在歷史舞臺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本論文探討400多年來,臺灣針灸醫學的發展史,從早期瘴癘之鄉環境談起,歷經荷蘭統治時期,傳教士赫曼.布斯可夫撰寫的灸療法,季麒光描寫沈光文使用《肘後備急方》醫治臺灣病患的詩句,清朝時期臺灣描述詩文中針灸的描述,日治時期盲人廖旺創辦臺灣最早的針灸公會,木村謹吾創立臺北盲啞學校協助盲人學習針灸技能,蘇錦全撰寫日治時期臺灣針灸教科書《東洋針灸學教科書》,與蘭記書局進口針灸書

籍供民眾學習。1945年臺灣脫離日本統治之後到1958年之間,臺灣針灸發展歸功於隨國民政府來臺的針灸學家。1958年開始,臺灣針灸正規教育開始推動,中國醫藥學院 (現為中國醫藥大學)、國立陽明醫學院 (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長庚大學、義守大學、與慈濟大學陸續提供中醫相關教育,讓臺灣步入系統性針灸教育傳承,開啟眾多針灸碩博士論文。這段時間內針灸著作也開始蓬勃發展,朝著不同的方向探索針灸內涵與療效。政府機關對針灸推行,也加速針灸的發展。國科會 (現為科技部)、衛生署 (現為衛生福利部)、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與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現為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的推動,讓針灸在1970年代

成為政府醫療方針重要發展的一部分。1972年財團法人「中華針灸科學研究基金會」成立,創辦臺灣最早的英文針灸雜誌《Acupuncture Research Quarterly》。1998年「中華針灸醫學會」創立,創辦《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與其他臺灣期刊內針灸文章的發表。後續政府相關單位對於針灸研究計畫的補助,國際針灸研討會的舉辦,針灸圖書的出版、針灸國際期刊的發表、臺灣針灸學者對於世界針灸的參與與貢獻等,這一切讓針灸於臺灣逐漸茁壯穩固。臺灣與國際間針灸研究的互動,例如,早期的「國際針灸學會」,「世界衛生組織」針灸發展史,與「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的參與,讓臺灣與世界針灸的互動更加綿密。此外,臺灣

針灸發展的特色與研究導向,例如、針刺深度研究與探討、針灸實證醫學發展、針灸止痛研究、古典針灸典籍原文探討與臺灣中醫學界列入全球前2%的針灸科學家,均為本論文研究的方向。

冬日磨墨

為了解決舞麒麟香港的問題,作者黃智溶 這樣論述:

藝術家黃智溶,集三十年之大成散文集   黃智溶是一位全方位的生活美學家,其創作涵蓋詩、書、畫。藝術靈魂獨樹一幟的他,可以直奔山谷,在石階上來回取數十斤的佳泉,只為了泡好一壺茶;或為了尋訪文學前輩的足跡,在荒廢的古宅中探險,卻因遇見一隻貓而打退堂鼓;他曾「寫信」給蘇東坡,逕自重譯經典,任性宣示自己才是對方的知己;他沉湎回憶的同時,又警覺到記憶的狡獪,在對情境的冷靜剖析中,竟打開了藝術史上的謎團。   三十年磨一劍,本書集結黃智溶三十年來的散文創作,記敘童少時期、原鄉風土、家族懷舊、藝文評論等等,向讀者展現孕育雅士的環境,也揭示文人內心的桃花源。以現代詩的筆法、心理學的視角,剖析書法迷人的

另類原因,將筆墨的形象符號,幻化為詩意、抒情的精神境界。   「如果說攝影是記錄當下,那麼,對我而言,文字的功能就是:招喚過去、想像未來。面對一個景物,遊客的鏡頭捕捉到的,大都是平面化的現實,但是,相對於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同一個景物,卻包含著對過去層疊的記憶,與未來無盡的冥想。那是屬於人文的風景。」──黃智溶 專文推薦   「這是一本時間之書,幫助我們挽留時間的流逝。事實上,所有的人文藝術都要經過時間的淬煉,都要與之共老,愈老愈陳愈香。我在智溶這本書中,看到這種時間與人文交響的魅力。」──零雨(詩人)   「詩人黃智溶這本散文集的確像帶領讀者行入大植物園般的桃花源,從太平洋接壤的蘭陽

平原出發,以無比虔誠之心,為他衷愛一生的文學呈現敬慕,也是記憶:尋美的信實。」──林文義(散文家)   「目前,寶島藝文界,詩畫兼得者,雖然稀少,但卻不絕如縷;然能詩書畫三者並進者,就稀若星鳳了。如得見詩書畫文評論,皆能游刃有餘者,那更是如聞空谷之足音,獲麒麟之獨角,萬裡尋一而不可得。」──羅青(詩人、畫家)  

從外鄉到故鄉:王默人小說析論

為了解決舞麒麟香港的問題,作者蘇郁評 這樣論述:

王默人在現今的文學界鮮少為人所知,但在上世紀五○至八○年代離台以前,他始終懷著寬厚的人道精神為底層群眾發聲,除了持續寫作投稿至各種報刊雜誌之外,也同時擔任記者,在勤跑社會的過程中更了解人民的生活與心聲。雖然在鄉土文學盛行之際,曾受到文學評論家的正面肯定,然而,王默人其實不斷受到政治力的關切,加上他秉持的寫實主義表現形式與當時的反共、現代文學主流相異,讓他的文學路走得艱辛。最終,因為無法承受情治單位的監控而離台赴美,顯現出大時代中的小人物無法自主的命運。 本文旨在重新梳理王默人這位大陸遷臺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人生經歷及作品分析,從作品最初發表的場域來觀察,他的寫實創作觀在不同時代主流展現

的面貌,藉此了解王默人如何在時代逆流中堅持自我的思想,並思索「反共」對當時遷臺作家的意義,理解反共框架下無法違抗的政治力量,以及他的作品觸及的政治底線何在。當分析作品人物與他人、環境之間的互動時,則將個人經驗的小敘述與家國動盪的大敘述相互對照,理解他文學表現的變化過程,從中窺見其身分認同的轉變。綜觀各個面向呈現其小說的價值所在,期望讓更多人認識這位被時代埋沒仍用心執筆的作家,為他找回文壇上應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