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時間建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空間時間建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瑞士)吉迪恩寫的 空間·時間·建築:一個新傳統的成長 和的 Array 競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簡體書-十日到貨R3Y【空間·時間·建築:一個新傳統的成長(希格 ...也說明:簡體書-十日到貨R3Y【空間·時間·建築:一個新傳統的成長(希格弗萊德?吉迪恩的經典傳世哪裡買?LINE購物幫你貨比800家,提供Yahoo奇摩超級商城惠價格、歷史低價、LINE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中科技大學 和田園城市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邱博舜所指導 張雅倫的 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林慶豐及其建築機能主義 (2021),提出空間時間建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林慶豐、戰後建築、現代建築、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建築機能主義。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博士班 邱建維所指導 游筱嵩的 陳其寬建築作品的構築方式與空間關係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陳其寬、包浩斯、東海大學白牆建築時期、陳其寬繪畫的重點而找出了 空間時間建築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建築No.251:【新與舊的對話:改造建築/空間】 - 詹氏書局則補充:前者在乎建築作為一個依附於歷史及時代的客體,它的進化必須呼喚時間性的連續關係;而後者則看待建築為一個能隨科技、材料、思想而進化的主角,它在歷史會呈現跳躍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空間時間建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空間·時間·建築:一個新傳統的成長

為了解決空間時間建築的問題,作者(瑞士)吉迪恩 這樣論述:

最初由吉迪恩的講稿和課堂討論稿匯集 而成,並由人譯成英文,於1940年於麻省劍橋脫稿,並於1941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刊印第一版。由於「內容豐富、妙筆生花,成了無可相匹的英文現代建築史和現代建築思潮的里程碑」。此后它歷經多次修訂、擴充、重印,並多次再版,譯有多國文字。在此次最新的第五版增訂版本中,有一些大量的增補,全書共 628頁,插圖五百多幅(含大量精美圖照與大師手稿)。希格弗萊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 / Siegfried Giedion) (1888年4月14日,布拉格1968年4月10日,蘇黎世) 是一位波西米亞裔瑞士歷史學家及建築評論家。他的作品《空間時間建築》及

《機械化的決定作用》(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對於在20世紀60年代在倫敦當代藝術中心成立的獨立團體(Independent Group)的成員具有概念性的深遠影響。他曾任國際建築會議(Congrè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秘書長,先后執教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蘇黎世大學,曾任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院長。他師從海因里希沃爾夫林,曾於蘇黎世大學執教藝術史。《空間時間建築》是一部極具影響力的關於現代建築歷史的標准作品。《機械化支配一切》則創建了一種嶄新的史書編纂模式。 序論——20 世紀60

年代的建築:希望與恐懼混亂與厭倦新傳統發展的跡象城市發展普遍的建築普遍的建築與區域發展構造與其空間含義對於過去的各種不同看法現代建築情況空間里的量體建築與雕刻拱頂問題牆壁恢復活力有機的與幾何的三種空間概念Ⅰ. 歷史是生活的一部分導言歷史學家與當代的關系對連續性的要求現代歷史方法的一致過渡的與構成的事實建築是一有機體程序II. 我們的建築遺產新空間概念:透視法透視法與城市規划城市成長的先決條件星形城市透視法與城市構成要素牆壁、廣場與街道布拉曼特與露天階梯米開朗基羅與外部空間議會堂區之真正重要意義何在?達•芬奇與區域規划的萌芽西克斯托斯五世(1585—1590 年)及巴洛克羅馬之規划中世紀及文藝

復興期的羅馬西克斯托斯五世及其教皇職位總體規划社會的觀點巴洛克后期波形牆壁及彈性平面波羅米尼,1599—1667 年賈里尼,1624—1683 年德國南部:十四聖徒教堂戶外空間的組織住宅群與自然單一廣場相互關聯的一連串廣場Ⅲ. 新可能性的發展工業化為一基本事項鐵英國早期的鐵構築桑得蘭橋歐洲大陸早期的鐵構築從鐵柱至鋼構架鑄鐵柱進入鋼鐵構架時代博加德斯聖路易河畔早期的骨架建築物升降梯建築與技藝間的分立當時之討論技術學院:科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對新建築的需求建築與工程之間的關系拉布魯斯特:建築師兼營建師,1801—1875 年新建築問題——新解決辦法市場大廳百貨商店大博覽會倫敦大博覽會,1851 年巴

黎萬國博覽會,1855 年巴黎博覽會,1867 年巴黎博覽會,1878 年巴黎博覽會,1889 年芝加哥博覽會,1893 年埃菲爾及其鐵塔Ⅳ. 建築中的道德要求19 世紀90 年代:現代建築的先驅布魯塞爾是現代藝術中心,1880—1890 年霍塔的貢獻貝拉罕的證券交易所及其道德要求瓦格納與維也納學派鋼筋混凝土與其對建築的影響佩雷加尼耶Ⅴ. 美國的發展歐洲人對於美國產品的看法美國的工業結構輕木構架與工業化輕木構架與西部建設輕木構架的發明史諾輕木構架與溫莎椅美國建築中的平坦面彈性的不定形平面芝加哥學派公寓邁向純粹的形式利特大樓,1889 年信賴大樓,1894 年沙利文的C.P.S. 百貨公司大樓,

1899—1906 年芝加哥博覽會的影響,1893 年賴特賴特與美國的發展十字形與拉長的平面平坦面與結構邁向有機的驅動辦公大樓賴特的影響賴特的晚期作品Ⅵ. 藝術、建築、構造中的空間—時間新的空間概念:空間—時間我們需要藝術家嗎?空間的探究:立體派藝術方法運動的探究:未來派現代繪畫構造與美學:板與面馬亞的橋梁結語格羅皮烏斯與德國的發展19 世紀時的德國格羅皮烏斯戰后德國與包豪斯德紹的包豪斯校舍,1926 年建築上的目標格羅皮烏斯在美國1930 年后移民的重大意義格羅皮烏斯與美國建築活動作為教育家的格羅皮烏斯后期發展雅典美國大使館,1956—1961 年勒•柯布西耶與其建築表現的手段薩伏伊別墅,1

928—1930 年國際聯盟大廈設計競圖,1927 年:現代建築嶄露頭角大建築物與建築上的目標社會的想象力馬賽公寓,1947—1952 年昌迪加爾晚期作品哈佛大學卡彭特視覺藝術中心,1963 年勒•柯布西耶和他的業主拉圖雷特修道院,1960 年勒•柯布西耶的遺產密斯與形態的完整性密斯的建築要素鄉村住宅,1923 年斯圖加特的威森霍夫小區,1927 年伊利諾伊理工學院,1939 年—高層公寓辦公樓有關形態的整合阿爾托:非理性與標准化生活與建築間的結合變異的與根源的相互依賴芬蘭建築,1930 年以前阿爾托最初的建築物帕米歐療養院,1929—1933 年波狀牆壁遜尼拉之工廠與景觀,1937—1939

年瑪麗亞別墅,1938—1939 年有機的城市規划市民中心與文化中心標准單位之家具建築師阿爾托人性的一面伍重與第三代建築師與過去之關系約恩•伍重構成要素的水平面表現的權利:悉尼歌劇院的拱頂與場地環境協調:蘇黎世劇院,1964 年對匿名業主的同情構想力和執行力近代建築國際會議與現代建築之形成Ⅶ.19 世紀的城市規划19 世紀初期拿破侖一世的里沃利路綠地主宰的倫敦廣場布魯斯柏里花園廣場大規模住宅發展:攝政公園街道占重要地位:巴黎改建計划,1853—1868 年19 世紀前期的巴黎奧斯曼的「三個網絡規划」廣場、大道、花園和樹木城市屬於技術問題奧斯曼運用現代財務方法街道的基本單元街道之尺度奧斯曼的先

見:其影響Ⅷ. 城市規划是人性問題19 世紀后期霍華德與花園城市蓋迪斯和馬塔加尼耶的工業城市,1901—1904 年阿姆斯特丹與城市規划的復活貝拉罕的阿姆斯特丹南區計划阿姆斯特丹的總體擴展規划,1934 年居住地與私生活間的相互關系Ⅸ. 城市規划中的空間—時間對於現代城市規划的態度破壞還是改造?城市規划的新尺度20 世紀30 年代的美國林蔭大道開放空間中的高層建築步行者之自由市民活動中心:洛克菲勒中心,1931—1939 年改變中的城市概念城市與國家城市:不再是封閉的有機體持續與變化個人和團體之領域變化之征候和永恆的征候Ⅹ. 結論建築中有機性之界限政治與建築

空間時間建築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前回のカズクラ 声入ってなかったので文章で!
地下を綺麗にするんだ!よし掘ろう!掘り掘り!
2時間かけて大きな地下空間出来ました!!

編集者ゆきお
ついに巨大建築が始まるようです!?
さて何が出来ていくんだろう…
そして今日は、朝からずっと雨。。。
夏休みもあと少し、自分は最後の方に急いでやってました。

あっ今日からシン・エヴァ配信!
夜に観ようと思うのですが、観ながら寝落ちするんだろうな。。。


【プロフィール】
福井在住のカズです。
小学校時代は遊ぶ友達があまりいなかったので
練り消し作り・一人学校探検で休み時間を過ごしてました。
えぇ、ごくごく普通の人です。

とりあえず一度きりの人生、後悔しないよう
いろんな事やってみてる所なう。


◆カズさんのTwitter
https://twitter.com/kazuch0924

↓生配信はこちら
Mildom https://www.mildom.com/10707090


↓ファンレターの宛先はコチラ
〒107-6228
東京都港区赤坂9-7-1 ミッドタウン・タワー 28階
カズさん宛

↓お仕事のご依頼はこちらから
http://www.uuum.co.jp/inquiry_promotion

------------------------------------------------------------------------------
楽曲提供:Production Music by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

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林慶豐及其建築機能主義

為了解決空間時間建築的問題,作者張雅倫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林慶豐,於二戰之前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所受到的現代主義建築教育,從其設計思想回推至西方機能主義,檢視其起源、脈絡以及對現代建築的影響,並探析林慶豐的機能主義設計在臺灣的實踐及特色。  筆者回顧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史論經典,從現代建築史學者們的關注面向綜結出三大變遷主題:「形式」、「空間」、「構築」,作為開展本研究的分析架構;接著回溯林慶豐在早稻田大學深造時,當時日本的建築環境狀態以及早大建築學科師長們的流派思想,以此建立林慶豐的建築專業養成背景。 從林慶豐的大學畢業設計中,筆者發現已可看見他日後機能建築設計的端倪,因此探討西方現代建築中機能主義的起源及

影響,並檢視林慶豐著述中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的之機能主義思考。  筆者對照臺灣各個時期建築環境發展,透過研究架構探討林慶豐的五大建築作品類型:醫療建築、會所建築、教堂建築、學校建築、辦公建築,從中分析五個建築類型的時序與變化、歸納林慶豐演繹之下的機能主義建築特色,多有形式反映結構、空間機能至上、構築技術導向的風格,合乎戰後時期強調經濟務實的需求,對臺灣現代建築影響至鉅。

Array 競圖

為了解決空間時間建築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繼2008年[橋] 、2010年[牆]競圖獲得熱烈的迴響後,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再度以08年首辦全國競圖的經驗為出發點,加以延伸、發想其他建築基本元素為藍圖的競圖,希望藉由此競圖活動,提供一個交流平台,結合建築領域近年來對永續發展與全球暖化的投入,用更多的創意概念來回應當下建築設計的議題。 本書特色   本次競圖以「Array」為主題。參賽者須在 "ecological" 的議題下,重新關注排列空間的手法,以提出具有創意及想像力的空間秩序或空間運作機制。 推薦序1   具有相同字源或字根的幾個字: Array、Arrange或range,意義環繞著排列、整理,使有條理等(array: ar

range in order; an ordered arrangement/ arrange: put into order/ range: arrange in rows) (The Oxford Dictionary)。並非如繪圖軟體中的指令的限制,事實上,排列具有單一間距以外的更多選項,亦即,非線性(non-linear/ irregular alignment)或是多重間距值規律的排列(array by multiple data),譬如希臘神殿建築中平面圖內可察覺的a-b或是a-b-a等的柱距韻律,具體化了某種秩序化的安排,也構成差異化的空間。亦或是對齊非直線物件的排列(Align

to a nonlinear element),譬如雪花結晶的碎形幾何,向日葵的種子盤中沿著可被費式數列(Fibonacci Sequence)描述的生長螺線排列,或是藤類植物的分枝參照著著非絕對直線的莖幹排列生長等,皆為非單一規律、非線性排列,或自體相似性地單元重覆排列等的例證,其中具有可被抽取及再次演繹的複雜機制,是本競圖期待探索的目標之一。   設計不外乎巧妙的安排,安排的巧妙程度決定了創造對象的良寙,同時排列法也決定著變異機制。其不僅存在於建築領域,語言中,以拉丁文為核心,演化出以拼音文字為共同特徵的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英文等。其以字母為基本單元,經排列組合後,產生無窮的變化以

指涉龐大浩瀚的客體。其字彙並非隨機任意式排列組合,於字首、字尾的結構中,可以循其脈絡理解其根源與家族關係。值得相互參照的,在生物學上,DNA排序模式在晚近被確定為物種變異或演化的核心,物種基因的表現受到DNA排序的絕對支配。基因工程中,透過改變DNA排序,可以創造出不同特徵的新物種。宇宙觀上,太極與陰陽論作為中國古代對基本的宇宙萬物生成及循環關係的觀念,其核心基於一分為二,二產生四的等比級數和排列組合的關係上,《易傳》記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原出太一衍生陰陽實虛二元,並兩兩演化,以至萬事萬物。生成演化過程中,基於某種動能或驅動力,驅使本體進行衍生,並於複製中產生變

異、演化。在音樂上,基本音階被編入某個秩序性的序列中而產生曲調,並依此作為聲音、噪音、音樂的分野。更進一步,安排音階的位置、重疊、韻律、強弱、快慢的技術,形成了編曲、混音、混曲、分部、和聲、對位關係等的音樂操作技術,由之衍生繽紛的音樂世界。凡此種種各有特殊性的專業領域,都可在其中發掘出排列秩序的規則的支配性地位,而產生共通與相互印證之處。   Array也蘊含著在前期將事物定位就緒後,待其變化之義。字義上,Array亦多用於與軍隊有關的列陣、佈署。數量相等情況下,兵力佈署配置的不同,影響戰鬥成敗結果。東方古代的兵法,強調陣形,以形勢克敵制勝,排列配置的不同形勢具有優劣之分。建築師的工作內涵不亦

如同佈陣,將建築物設置妥當後,靜待人事興迭流轉。柯比意的馬賽公寓、理想城市、Metabolism代謝主義、Mega-structure、Archigram等流派,體現了實質空間排列組構的邏輯與其可預期的使用結果之間的關係。   就空間的構成(fabrication)而言,泰半情況中,無論建築物或都市,空間設計都需要處理大量物件對象,將之堆疊、組織、排列。建築物大多難以一體成形(in one piece),需要被零件化,零件化後即連帶產生零件之間的類型化(Type, panelization),以及零件之間的結合(Assembly)的課題。擴大到更大尺度,則如Aldo Rossi所指出,都市是長

久歷史中眾多的人為構成的事實。組織的機制以及組織而成的紋理,在建築物上,形成構築術或構法的討論,在都市尺度上,集結為都市紋理、都市循環系統、土地使用分區、垂直聚落、都市生態學等的討論。   設計的本質不外乎控制變化,或管理變化的能力,以之作為時空嬗遞間設計條件瞬息萬變的因應解決之道。近年來,起於資訊處理技術而後應用於建築設計的演算法(algorithm),其推演可能性與展現可能的排列組合的能力。用以推測模擬可能之未來發展,或是處理複雜條件下的問題,而催生了具有Parametric,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等特徵的建築或都市設計。這個當代的技術與思惟,不但繼

承自科學革命、現代主義以降人類文明朝向理性的、工具技術、機械的、大量生產的主客關係(人與自然之間,人與創造物間),同時也透露著一個新的可能性,不是全然反對前者,而是蘊含其優點,也平行地可兼顧生態的、混雜的、多樣的、著重個體差異的;空間設計從設計條件之間具有的「固定關係」而產出此一模式,逐步轉型為兼具符合「變動、互動關係」的能力的設計。   不同事件之間存在著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因果影響關係,如S.基提恩(Sigfried Giedion)於《空間、時間、建築》的序論中所論及日本木刻與印象派之間的延續性。這個競圖所集結的成果,除了做為此一當下來自全球各地的設計方法樣貌的紀錄,也希望在未來能有迴響的發

生,使亙古流傳的事物法則被重新地看待,以作為邁向永續環境時的設計操作基礎。 何震寰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案教師 推薦序2   本次競圖為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年度例行性的公開學生競圖比賽第三屆,從2008年首次舉辦的全國性學生競圖「橋」主題、2010年首次舉辦的國際性學生競圖的「牆」主題,到2011年續辦的國際學生競圖「排」主題,以「安排 / 排列 / 秩序」為名、對自然/ 社會 / 人文層面的生態永續關懷為宗旨,除了提供學生創意激盪的舞台,也透過公開展覽及公開評選的形式達到學生競圖的對話性和教育性。   本次競圖最珍貴的經驗在於評選的過程。很榮幸地在決選階段邀請到多位知名建築學者及建築師(王增榮

/ 曾成德 / 葉朝憲 / 楊家凱 / 褚瑞基 / 劉懿慶,依姓氏筆劃排列)擔任評審的工作,藉由他們對競圖本質的態度、議題本身的詮釋、甚而是建築宏觀/微觀的思考、建築的時代性... 等獨到的立場及關注面向的差異,為評選結果提供了多元而全面的審視角度。評選的過程採積分入取制而非淘汰制,使評選策略傾向在挑出「有值得被討論的亮點」的案子,討論的重心也能聚焦在「什麼是建築正向的價值」而非「什麼是我們不要的」。   在高潮迭起的密集討論過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評審們對於「美」的個人闡釋。入選作品中不乏邏輯清晰、系統明確、呈現完整度高的提案,但引起最熱烈討論(甚至爭議)的,卻是表現出特殊關懷、生活性的、文

化性的、甚或抒情的、衝突的、純粹的美的作品。一場理性與感性的精彩論辯,延伸討論到數位工具使用的再思考與傳統價值的回歸...參數式設計以其工具性來說,要做到迷惑人心太容易,但在那迷惑背後要做到好的、感動人的建築,才是最重要的事。   2011年ARRAY競圖的評選終告尾聲,金銀銅的得獎名單也抵定,評審獎則給了「點燈」的作品。它傳達的是一種小王子式的詩意,「也許這個人是荒謬的。但是他不會比那位國王,那位愛好虛榮者,那位實業家和那位酒鬼更荒謬。至少他的工作有意義。當他點亮街燈的時候,他好像使一顆星星或者一朵花活起來。當他熄滅街燈的時候,他使那朵花或那顆星入睡。這是一項美麗的工作。這才真正有用,因為它

是美麗的。」透過學生競圖的例行性舉辦,建立起持續性的對話平台,是我們能為台灣的學生、台灣的建築圈而點的,一盞幽微而執著的燈。 劉宛育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案教師

陳其寬建築作品的構築方式與空間關係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為例

為了解決空間時間建築的問題,作者游筱嵩 這樣論述:

本論文目的是探索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中,陳其寬先生的建築構築與空間設計方式,以及分析傳統文化的影響。藉由陳其寬在東海大學1960年代白牆建築時期的個案進行分析,並將原始設計圖面建構3D與測繪,探討陳其寬於東海大學個案在台灣近代建築中的價值。陳其寬先生於1921年在北京出生,是旅居台灣的建築師兼畫家,因為設計東海大學而入籍台灣。童年長期居住在北京四合院,以及求學經歷,使中國建築與繪畫的文化底蘊深植心裡。1951年進入Walter Gropius的TAC建築事務所工作,成為台灣建築師中,少數歷經包浩斯教育的洗禮,同時學習西方繪畫的新技巧融合至中國繪畫空間。1954年與貝聿銘、張肇康先生們合作設計東

海大學的陳其寬,在1959年為校園建設開啟白牆建築時期;為此本研究在東海大學白牆建築時期的個案研究中發現:一、陳其寬融合建築師與藝術家之雙重身分看待設計,建築具理性實用與感性精神的平衡,為台灣近代建築融合出新的構築語言。二、空間融合西方繪畫的空間肢解、中國文化的自然時間觀。追求使用者與自然共處、動線具有起承轉合之氛圍意境。三、以新技術、新材料表現中國建築新型態構架,並特別設計具彈性性質的結構,以應變所有空間機能與氛圍變化。四、以順勢而為的方式,善用材料的自然質感變化空間氣氛;強調地域性觀念,自然景觀為建築設計之一環。五、陳其寬融合東西方之優點,包含多處文化在細部表現上,作品具有台灣之多元折衷內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