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膏號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研磨膏號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黛博拉·布盧姆寫的 試毒小組:20世紀之交一位化學家全力以赴的食品安全征戰 和森慎二的 模型製作Q&A 高手關鍵100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社會科學文獻 和楓書坊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化學工程研究所 林昭任所指導 劉泓毅的 利用鰭片進行橫向式熱電元件散熱改善 (2021),提出研磨膏號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流輔助熱壓、橫向式熱電元件、散熱改善、鰭片。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產品與室內設計學系 鄭順福所指導 陳宥任的 鏤空技法應用於陶瓷藝品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未完、待續、陶藝、鏤空、藝品的重點而找出了 研磨膏號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研磨膏號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試毒小組:20世紀之交一位化學家全力以赴的食品安全征戰

為了解決研磨膏號數的問題,作者(美)黛博拉·布盧姆 這樣論述:

在《試毒小組》一書中,黛博拉•布盧姆為讀者講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生在美國,為爭取食品安全立法,為完善食品監管,為保護消費者權益和公民利益而進行的一系列鬥爭,這些鬥爭的發起者和引領者是站在消費者一邊的化學家哈威•威利。威利原本在普渡大學任教,於1883年被農業部任命為首席化學家。此後,威利就推動該機構有條不紊地調查食品和飲料欺詐行為,調查涵蓋了從黃油、香料到葡萄酒和啤酒等五花八門的食品飲料,對美國食品供應情況進行了詳盡的描繪,有些內容駭人聽聞。為了測驗添加劑的危害性,威利甚至招募志願者,在農業部化學局進行人體試驗,因此被稱作“試毒小組”,這也是本書書名的由來。 威利對食品和飲料的調查以

及對這些危害人身行為的批評譴責,既激怒了食品製造商,也驚動了那些極具商業頭腦的監管者們。儘管飽受壓力,但他拒絕停止研究,哪怕其所得出的結論讓強大的公司和政治利益方蒙羞。在呼籲純淨食品的運動中,正是通過以威利為首的各界人士的不斷努力,美國首部《純淨食品藥品法》才得以誕生。威利等人的不屈抗爭,則無愧於消費者保護這場漫長戰役的先驅稱號,而至今,這場戰役仍然沒有結束。   黛博拉·布盧姆(Deborah Blum) 是麻省理工學院KSJP專案負責人,Undark雜誌出版人。布盧姆於1992年贏得了普利策獎(Pulitzer Prize),她還為《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探索》《

健康》《當今心理學》《鐘斯媽媽》《衛報》等多家報社撰寫科學調研類文章。她曾擔任國家科學作家協會會長,現為美國科學進步協會成員和國家科學院的終生顧問。其他著作包括《猴子的戰爭》(The Monkey Wars)《頭腦中的性別》(Sex on the Brain)《下毒者手冊》(The Poisoner’s Handbook)等。 裡面有什麼?我想知道!”1 人物表1 引言1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化學荒漠11 第二章 被欺騙、被愚弄、被迷惑30 第三章 牛肉法庭48 第四章 裡面有什麼?66 第五章 唯有勇者82 第六章 食品毒物課程101 第七章 危言聳聽的化學家123 第

八章 《叢林》142   第二部分 第九章 毒物托拉斯161 第十章 番茄醬和玉米糖漿184 第十一章 找盡藉口199 第十二章 威士卡與蘇打水217 第十三章 愛情微生物239 第十四章 摻假蛇265 第十五章 犯罪史281   後記303 致謝308 章節附註310 索引393   今時今世,在我們眼裡,先祖們的食物上往往籠罩著浪漫的光圈。在如此美好的瑰色中,我們也許想像著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們吃著——且只吃——農場裡青翠欲滴的瓜果蔬菜和牧場上食草放養的牲畜家禽,既滿足口腹之欲,又塑造強健體格。我們甚至可能認為,那時的食物飲品純屬天然,當今這種用化學進行改良、欺世惑眾的食物

製造手段彼時尚未問世。 這一點,我們都錯了。 事實上,到了19世紀中期,美國國內售賣的多種食品飲料已經聲名狼藉,難以令人信任,有時甚至置人于危境。 牛奶便是很好的例子。奶牛場主們,特別是19世紀向美國擁擠繁華的城市供應牛奶的商人們,知曉可以通過脫脂或者摻水的方式獲利。標準做法是在牛奶脫脂後,往每夸脫牛奶中加一品脫溫水(譯者注:1夸脫=2品脫),這種混合液體呈現淺藍色。為改善外觀,牛奶生產商學會了添加增白劑,如熟石灰或者白堊(譯者注:粉筆的主要成分)。有時,他們添加一勺黑糖蜜,使液體偏金黃,呈奶油色。為了模仿液體表面應該出現的奶油層,他們最後可能還會細細澆注一些淡黃色的東西,間或是濃稠的小

牛腦漿。 “員警哪去了?”紐約記者約翰·穆拉利質詢道,在1853年出版的《紐約及周邊區域的牛奶貿易》(The Milk Trade in New York and Vicinity)一書中,他詳細描述了這一類——甚至更糟的——製作方法。其證據出自醫生們的報告,他們灰心沮喪,直言在紐約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兒童死于骯髒污濁(細菌滋生)且有意為之的牛奶。他的控訴有點戲劇化——儘管他和很多人都義憤填膺、一心求變,但沒有任何法律規定這種摻假行為是非法的。穆拉利還是繼續質問:什麼時候住手呢? 造假和摻假在其他美國產品中也大行其道。“蜂蜜”通常是增稠的有色玉米糖漿,而“香草”汁則是酒精和綜合食用色素的混合物

;將草籽混入搗碎的蘋果皮醬液,染紅並加糖,“草莓”果醬就製成了。“咖啡”主要成分可能是木屑,或小麥、豆類、甜菜、豌豆和蒲公英的種子,它們被燒成焦黑再經研磨就足夠以假亂真了。盛有“胡椒”、“肉桂”或“肉豆蔻”的容器中經常被加入更低廉的充數材料,如椰子殼粉、燒焦的繩子,偶爾夾雜地上的垃圾。“麵粉”通常以碎石或石膏作為廉價的添加劑。碾碎的昆蟲可以混入紅糖,往往難以被人察覺——它們的使用常會導致“雜貨癢”(譯者注:一種經常接觸麵粉和糖引起的手部皮炎),令人極其不舒服。 到19世紀末,大規模的工業革命——以及工業化學的興起——也為食品供應帶來了許多新的化學添加劑和合成化合物。食品和飲料製造商仍然不受政

府法規管束,無須通過基本安全測試,甚至不用在標籤上標注成分,他們因而熱情地擁抱新材料,將它們混進食物在食品雜貨店售賣,有時這些食品是致命的。最受歡迎的牛奶(它在缺乏有效製冷的時代非常容易腐爛變質)防腐劑——甲醛,其使用靈感源於殯儀館最新的防腐實踐。加工商採用甲醛溶液——標上溫良無害的名字如“儲存劑”(Preservaline)進行售賣——浸泡腐爛的肉類以去味。其他受歡迎的防腐劑包括水楊酸(一種藥用化合物)和硼砂(一種以礦物為主的材料,作為清潔產品而廣為人知)。 食品製造商也採用提煉自煤炭副產品的新型合成染料,使原本黯淡無光的產品誘惑力大增。他們找到了廉價的合成化合物,可以作為替代品秘密添加進

食物和飲料——糖精來代替糖;醋酸代替檸檬汁;實驗室製造的醇類或者酒精,經過染色和調味,搖身一變成為陳年威士卡和優質葡萄酒。正如威斯康辛州進步党(譯者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歷史上掀起了進步主義運動,其中拉福萊特在威斯康辛州領導的進步運動,堪稱各州進步運動的典範。)參議員羅伯特·馬恩斯·拉福萊特(Robert M La Follette)在1886年所描述的那樣:“聰明才智攜手陰謀詭計,複合製造出新物質進行食物制假。造出看起來像、吃起來像、聞起來也像,但就是與真貨本質迥異的東西;並掛羊頭賣狗肉,欺騙買家。” 難怪,當驚恐不安的民眾開始尋求聯邦政府的幫助來制止這種欺詐欺騙行為時,他們是高舉“

純淨化”的大旗行動的。他們認為自己是“純淨食品運動”的十字軍戰士,不僅在努力淨化被污染的食品供應鏈,而且在努力清理一個腐爛到根源的體系(有政客因親善該行業而出手進行保護)。正如穆拉利幾十年前所做的那樣,新的十字軍隊伍——由科學家、記者、州衛生官員和婦女團體領導者們組成——強烈譴責他們國家的政府居然願意讓這種腐敗行徑延續下去。 “純淨食品運動”的領導者們一致認為監管監督是唯一現實的解決方法。他們曾多次看到,美國國內的食品加工商和製造商們對於保護食品供應幾乎或者根本沒有責任感,尤其當承擔責任可能會威脅其利潤時。例如,甲醛已經會直接導致死亡——特別是不少孩子死于飲用所謂的防腐牛奶——生產者卻毫無所

動,繼續使用該防腐劑。防腐劑在避免牛奶變質方面的確非常有用——否則牛奶是難以賣出去的——因此,難以捨棄。 當時美國公司已經多次成功阻止了多方試圖通過食品安全立法(哪怕是最溫和的立法)的努力。這尤其激怒了那些宣導保護消費者安全的人,因為此時歐洲各國政府正在制定措施保障食品安全;一些在美國能隨心所欲銷售的食品飲料現在被其他國家查禁了。與美國同行不同,歐洲啤酒和葡萄酒生產商是不允許在這些飲品中添加危險防腐劑的(哪怕他們可以將這些添加劑加入售往美國的產品中)。 在1898年於華盛頓舉行的第一屆“全美純淨食品和藥物大會”上,代表們指出,自從大約13年前拉福萊特在參議院發言以來,美國食品行業中的欺詐行

為猖獗不休。如果不制定相關政策或計畫來處理工業化的食品,這個國家還會持續多久?沒有人知道。當然,有位代表滿懷希望地表示,“這個偉大的國家(最終必須)在文明國家中佔有一席之地並保護其國民。” 在參會的數百名純淨食品倡議者中,許多人在這看似不太可能產生英雄事蹟的地方和人物身上,看到事情取得進展的最佳機會:美國農業部的一個小型化學單位及其首席科學家——一位元在哈佛大學接受化學專業培訓的中年印第安那州土著。 但實際上,那是明智之選。 在美國聯邦政府考慮創建類似於食品藥品管理局之類機構之前的數十年,農業部(1862年由亞伯拉罕·林肯總統設立)的任務是分析國內食品和飲料的成分。它是唯一開展這項工作的

機構,旨在回應某些農夫的訴求,他們因人工製造食品削弱了其市場而深感不悅。19世紀70年代,來自明尼蘇達州農業協會的一份投訴要求該部門調查“科學的錯誤應用,如給臭雞蛋除臭、把酸腐黃油去味和將豌豆染綠等”。 但直到1883年農業部任命哈威·華盛頓·威利〔他原本在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任教〕為首席化學家後,該機構才開始有條不紊地調查食品和飲料欺詐行為。儘管威利是知名糖化學專家,但他在印第安那州時就研究過食品制假,並警告過,“假冒”產品對公眾健康會產生威脅。抵達農業部後,他立即開展一系列調查,涵蓋了從黃油、香料到葡萄酒和啤酒等五花八門的食品飲料,對美國食品供應情況進行了詳盡的

描繪,有些內容駭人聽聞。這些報告促使他于20世紀初在志願者身上進行人體試驗,檢測部分最可疑的化學添加劑,這一系列試驗被美國報紙稱為“試毒小組”研究。 威利對食品和飲料的調查——以及調查結果中的翔實批評——既激怒了製造商,也驚動了那些極具商業頭腦的監管者。儘管飽受壓力,但他拒絕停止研究。正如純淨食品擁護者們欽佩地指出,威利——及其研究人員——堅持自己的研究,哪怕他們所得出的結論讓強大的公司和政治利益方蒙羞。 在這些利益方看來,更糟糕的是,他公佈了調查結果。威利堅定地向政府官員和立法者,以及廣大公眾——包括純淨食品運動人士——通報調查結果。他告知國會某委員會,多年來的研究結果使他確信,禮貌地退

讓是不可接受的。 無論如何,威利總會脫穎而出。他個頭高大,身形魁梧,黑頭發黑眼睛,私下裡幽默迷人,公共場合時而威嚴,時而誇張。他將成為20世紀之交全美食品安全監管之戰中最聞名遐邇的人物,他建立起一個消費者保護聯盟,面對預想中的挫折時集結並號召他們堅持抗爭。威利是美國第一位偉大的食品安全化學家,但他對這項事業的最大貢獻——甚至超越了他所從事和監管的科學任務,甚至還超出了他能令此項事業引人注目的能力——是“他卓絕的指揮才能”,公共衛生歷史學家奧斯卡·安德森·小威利(Oscar Anderson Jr Wiley)寫道,並補充說:“他是一個領導者,始終保持全域觀”,即強烈的消費者保護意識這一長遠目

標。 威利也有他的不足之處。作為一個業餘牧師的兒子,他很大程度上只是因為自己同盟的要求而站上道德高地。面對敵意,他的立場變得更加強硬,即使在某些細節上,他也常常拒絕妥協。因為烘焙食品中的有毒化合物,他與人爭吵,因為標籤上的圖片,也吵得一樣凶。哪怕在吹毛求疵時,他也未能釋放善意,這使他的同盟關係緊繃。有些人認為,這降低了他行動上的有效性。而這點他自己也清楚。 威利自己認為,他未能為他的國家實現一種無畏而嚴厲的監管保護,這種保護才是他孜孜以求的。他無法忘記,也無法原諒:自己曾獨自挺立在——有時甚至敗於——反對公司干預法案的鬥爭中。對於自己所取得的偉大成就——1906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純淨食品

藥品法》的通過並生效,他進行了自我批判,這很可能削弱了我們對其成就的感知,並讓大家低估了其做出的偉大貢獻。 要是那樣,我們就又錯了。 是的,我們現在依然在為純淨食品而戰。但是,請大家認識到,我們已經從19世紀食物、飲料和藥品全然不受管制的恐怖境地中走出來,跋涉了漫漫長路。在當下,當商業利益方——就像在威利所處的時代那樣——抱怨政府過度干預並宣稱取消監管的必要性時,我們要記住,威利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為我們奠定了基石,使我們能抵抗住各種壓力。他改變了我們的監管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對食品、健康和消費者保護方面的看法。 也許這並不能總是幫助我們給過去的歲月——甚至那時的英雄們——鍍上一層瑰色光輝。

但我們應該謹記且不可忘卻早期在保護我們國家和個人時所經歷的那些教訓。當我們回顧全美消費者保護戰役中的首場戰鬥時,我們最好記住它有多麼激烈。這是一個引人注目且極富啟發意義的故事——它照亮我們腳下的路——故事源自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們現在所說的《純淨食品藥品法》,曾經被全美上下稱為《威利博士法》。  

研磨膏號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噓……
天空墨黑,厚雲沒星。手錶上指針是凌晨二時,大部分人已熟睡就寢,街上一片寂靜,黑暗滿佈街角,昏黃街燈,照得人睡意濃濃。

嗞嗞……
機器的轉動聲卻在深水埗福華街,一排關閉的鐵皮小排檔叢後,一間鋪頂上書「坤記士多」四個大字,在鐵閘縫中透出幾扇白光,聲音就從這製糕工場發出,訴說着眾人皆睡我獨醒,明碼實價的起早摸黑,辛勤的一天就從這嗞嗞作響揭開序幕。

「由晚到朝,由早到夜,循環不息,兩三點鐘起身開工磨米,做埋洗埋嘢賣埋,兩更人,收埋鋪夜晚八點幾,年中冇息休㗎!不過唔緊要,慣㗎啦!」半頭白髮的傳永祥一口沙啞地說。

傳永祥是坤記老闆和掌舵人,64歲,對這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勞已司空見慣。還有弟弟傅永康,三個協力的阿哥阿姐夥計,同時在凌晨開工,默默無語。守在四五十度高溫的火爐邊,人人揮汗如雨,各佔各崗位的忙着磨米、抽出抽入竹筲簊、提上提落重甸甸的石頭壓漿,誰也沒注意到這百忙的街外上一絲靜態。


咔嚓……
一手拉開了店面的鐵閘。時為早上七時許,深水埗地鐡站B2出口旁,這不過百呎,80年代士多的舊模樣,汽水、香煙、啤酒、土炮……,老士多的產品。然而主角是陸續放到店門當眼處的各式老糕,白糖糕砵仔糕芝麻糕紅豆糕……琳瑯滿目,吸引途人。連銷售也數十年不變。現時外面的糕都早已包裝好,這裏卻依舊即切即放磅上秤重量,再入小袋給客,這樣的動作常惹客人投訴慢。

「件糕幾重就收幾多,冇呃秤,夠均真!幾廿年都係咁,冇變過,舊時啲人冇投訴㗎!」

隨時代變遷,深水埗生活改變了,舊的事物正在消失,他仍竭力保留這裏的一點一滴。分毫不動,緊握着舊。

「我都後生過,輕佻過,試過變新,錯咗一次,唔可以再錯!」像他的白糖糕,水靈模樣,心眼兒透亮,會有點調皮。他也曾稚氣未脫,違反父旨,背叛自己,陷於迷惘,卻終歸是貼心的。還不忘父訓:「做人做生意要對得住天地良心。」


一度無心之心,使他念茲在茲,謹遵此宗旨,勤懇守着,天荒地老。縱使父已逝,精神卻長存。

父技藝恭謹以待

嗯……
閉目沉思的他,想起父親,思緒如泉湧。他祖籍順德,鄉下作為魚米之鄉,河澤廣佈,水域通達,適於稻米生長。賦予了製作米糕的創造力。選粘米、糖、水這些家常材料製成的白糖糕、砵仔糕等,是稻米變身的傑作。

看來簡單,實際上製作十分繁瑣。父親傳承的技藝,他不怠慢,淘米、浸米、磨粉、壓水、和餡、發酵、灌籠、水蒸,做足八道工序,糕才爽香可口。

滴噠滴噠……
磨米的滴水聲,回應着石頭壓印米漿滴出的米水聲,格外清脆。他將用半新舊的泰國粘米按比例混合,浸泡一晚軟了的米放進磨機,扭動水喉,米粒漸研磨成漿,奶白的水柱細細流進布袋。紮好裝滿米漿的布袋,然後抬塊大石把米漿重重壓着,待水分全部流走,壓成半乾濕的米粉糰。以壓乾的米粉糰上秤,斤両才準確。

「用磨米壓出嘅米漿嚟蒸糕,啲糕有一種膠質,特別煙韌。」他一時忙着調校不同糕點的糖水米漿,這個要加黑芝麻漿,那個要放紅豆……一時又要磨糯米粉,做煎堆、包茶果。磨米機在一邊動,他也像機器一樣,沒有一刻停下來,多磨人!

最不容易是順德獨有的白糖糕,壓成的米粉糰,加入糖水搓勻,擺放到晚上,粉糰不停發酵,晚上變「老種」,又配搭新加了糖的米粉糰去,再發酵到第二日才蒸,往而復來,日日如是。白糖糕好不好吃?還是靠發酵。米與糖水的比例怎樣?發酵時溫度如何?全靠他拌和米漿時,一雙巧手去感應。

將發了酵的米漿倒在竹箕上,拿去蒸。「蒸起咗啦!蒸起咗啦!」隨着他揭開蒸鍋,熱氣上升,夾著帶酒味的甜米香,一股複合香氣撲面而來。剛蒸好的白糖糕白嫩蓬鬆,密密的小氣孔如同蜂巢一般,光滑剔透。嘗一口,軟滑爽口,甜甜的滋味帶着剛出爐的暖意在舌尖化開,口感綿密帶韌勁,微微似米酒的香氣,意想不到的清新吸引。

家傳秘方不易來

呼……
他大力地呼出一口煙圈。這個做糕的家傳秘方,是寶貴的經驗及睿智,都是他的父輩,順德人一代代口耳相傳下來的結晶。最初,也與一口煙有關。

「我老竇叫傅坤信,戰前喺順德嘅茶樓打工學整糕,佢個師傅做嘅白糖糕爽彈細膩,點樣整?佢就教啲唔教啲。不過呢個師傅係食大煙嘅!」

食大煙,即抽鴉片,當年是合法的,很平常,但價格高昂,普通打工的吃幾遍可花掉一個月人工。他父親知師傅有煙癮,出錢請食,期望師傅上足電,會過招教他。這樣的討好非一推即就,師傅一次不教、兩次不教,直到第八次才教少許。之後不斷請食,師傅才像擠牙膏般逐少逐少地教。

「請佢食個大煙,嗰份糧畀晒佢㗎啦!老竇先慢慢學到做糕竅門!」到他父親成功獲知箇中秘訣,幾已傾盡家財,可謂得來不易。和平後,他父親就帶着這秘方,到香港打工。

做米糕養家餬口

依呀﹗依呀﹗
石磨在轉動,轉一圈就依呀一聲,昔時就是用石磨磨米做糕。「我老竇嗰時喺香港嘅油器白粥大牌檔做糕,用石磨磨米,憑學番嚟嘅秘方整出好食嘅糕,其他師傅都冇佢整得咁好,啲客咪叫我老竇不如自己出嚟做生意!」

1965年,他家住唐九樓,在十樓的天台自立做糕,山寨原始,做批發生意。「點知攞貨買嗰啲商戶客,好生意就嚟攞,唔好生意就唔攞,落雨唔嚟攞又唔找數,啲糕剩喺度唔通倒咗佢,我阿媽咪拎出街賣囉!」山不轉路轉,他母親挑起擔挑,秤兩隻竹籮,糕點放在籮上,到福華街、北河街沿街擺賣。那時小小的傅永祥,已跟着媽媽一起上街。

「老竇真係好勤力,佢一個人,用手磨米、石頭壓水、米漿溝糖水、發酵、入爐蒸,嗰時仲用燒柴,乜都一腳踢!」父親就靠這糕養活一家九口,逐漸做到有生意,坤記的雛形就是這樣形成。

窮人孩子早當家

鈴鈴鈴鈴……
鬧鐘響起,早上六點,傳永祥兒時最痛恨這聲音,他不情不願的起床來。「起身幫老竇開檔,之後七點幾返學,到下晝三四點放學返嚟,又磨米、搓糕,整呢樣整嗰樣,到夜晚九點,先去做功課……」

對一個小孩,體力及精神都往做糕去,上學沒精神,成績也越來越差。「整整下無心機讀書,升唔到班,咪冇讀,一路跟住老竇去做糕。」中二就輟學,這遺憾一度令他無法釋懷。

「人哋放學就去玩去踢波,禮拜六禮拜日去露營、去旅行。我禮拜六禮拜日都要開工,好辛苦架!做糕有咩樂趣?」他很矛盾,對做糕,嘴裏說着嫌棄,實則卻又留有美好回憶。「當年冇咁多電子產品,我細個陪老竇開檔有得食,又同其他檔口嘅細路玩,賣出啲糕,老竇賞我零用錢,幾開心㗎!」多年後憶起與父親一起賣糕的時光,苦中有樂,很寶貴,他特別珍惜!

他與父母漸漸做到生意,從街頭做上排檔,他的工資也多了。「嗰時未識諗,冇儲低!啲錢淨係愛嚟行街睇戲食飯,唔夠咪問阿爸攞囉!」

人迹渺意興闌珊

轟隆轟隆……
地鐵行走聲音劃破寧靜的深水埗,時為79年起地鐵。坤記被迫搬到南昌街的大牌檔。「因為唔就腳,完全冇生意,做糕生意差,搵唔到錢。」同期麥當勞又進軍香港,市民多了選擇,坤記漸被擠到邊緣去。生意不佳,令傅永祥更加意興闌珊。

「我都要支人工,飲茶食飯都要錢。做糕冇前景,都諗轉吓行啦!由細對住呢行咁耐真係厭㗎,邊至想做?當然唔想做!」常言做那行,厭那行。他放下了做糕,離開父母和弟弟。當時他考到的士牌,就去揸的士搵食。

當了的士司機,他才發現爭食的士愈來愈多。「的士多,分薄咗,難搵食,我覺得揸的士已經唔合時宜。」他只好回家再做糕去。

人心之花散落時

哎呀﹗
這痛楚的嘶喊,如被一拳激中喚醒做糕的初心。他離去而再回來,父親沒有責怪,但最終也要靠父母,他感覺像欠了一個情。這時父親年事已高,還交付給他打理。他有感傳統磨米、壓漿、發酵,花工夫又費時,生產能力低。適逢工場拆樓,沒地方磨米,他打出如意算盤來。「新時代講求快,可以用現成嘅粘米粉,節省咗磨米艱辛嘅過程,慳番唔少成本。」

有不待風吹而自行散落者,人心之花是也。人心搖蕩、人性明暗,有跡可循卻難以理解。他騙得了自己,卻瞞不到客人,有些熟客吃過,覺得不是死實實,便是散收收,味道不同了。當他面前,把糕丟進垃圾桶,這恍如大力地摑了他一記耳光﹗「我好唔開心!」

客人騙不了,一個個離去,不單虧本,父親打下來的江山招牌也搖搖欲墜。他痛過,才領會,才醒覺。「老竇曾經同我講,做生意最緊要老實,對得住啲客,如果啲嘢唔得賣畀人,等於呃人。」

痛定思痛,自此,他堅持用傳統方法,磨米蒸糕,慢慢把客挽回來。

兵戎相見終告捷

傾哐!傾哐……
電視機傳來武俠劇的刀劍聲,短兵相接,仿如與同行舞刀弄劍的惡鬥……八十年代,大牌檔人稀少,父母接受他的提議,到較多人流的福華街租鋪,他可以邊看着電視邊賣糕。

如今他不辭勞苦,店仍維持磨米做糕,果然吸客,生意滔滔。那時深水埗有不少經營糕點的行家,見其客人川流不息,不免見獵心喜。某行家到來請教,叫他傳授做糕訣竅。「老竇當年都千辛萬苦先學識,而家問一問就要教你,有冇咁便宜嘅事?況且你又喺深水埗做糕,教咗你,咪搶自己嘅生意?傻㗎!」

他拒絕了,於是行家心生一計,急遽地將其租鋪買下。「佢買咗間舖,繼續租畀我哋,遲遲唔收,等我做旺咗佢先至要返,到時接收晒我啲客,賣佢嘅糕。」

他被擺了一道,但對方有鋪佔了優勢。他覺得租鋪不是長遠計,立意要父親買鋪。機緣下他們買到隔鄰的店,即現址的角落鋪,於是搬到鄰店繼續賣糕。行家業主收回原店,賣同樣的糕品,兩家並列打對台。「大家爭,佢鬥平,佢賣五蚊三件,我一件三個半。啲客嚟買,話我貴,但一樣幫襯,因為我嘅糕好食過佢。」

對家乏人光顧,大拍烏蠅,結果結了業。「以前一直覺得老竇嘅手藝好平常,而家我知道係寶。」他深深感到做糕秘方的強悍和魅惑力,亦全憑這贏了漂亮一仗。

仍不敢須臾或忘

啪啪啪啪……
掌聲響起,在百般磨難過後﹗97年金融風暴後生意轉淡,他想到增加產品提升銷售。「試過加整老婆餅、合桃酥,同芝麻糕、紅豆糕、馬蹄糕。啲客都係鍾意食用磨米做嘅糕,麵粉做嘅老婆餅冇得留低,磨米嘅紅豆糕同芝麻糕都賣得,就繼續賣到而家。」

他將芝麻磨粉混合米漿倒進盤內,先蒸熟第一層,然後第二層、第三層,如此類推,蒸到第九層,做出芝麻糕。入口綿細軟滑,慢慢化開,不甜膩,飄散出芝麻香氣,細嚼還能感覺到點點的黑芝麻末,滿嘴生香。內裏沿用父親的磨米米漿,糕身特別柔韌有米香。

03年,《飲食男女》報道坤記,指明香港製造。「由嗰時開始旺,生意幾倍咁升。到15年攞米芝蓮推介,多咗好多外國遊客慕名嚟幫襯。」

店子紅了,親友都建議他擴大工場、增加產量。「要快就要機器生產,就冇咗手做嘅味道。」用手做糕,時間有所局限,快不得,產量不多,如白糖糕一天最多二十多底,砵仔糕一天只一千幾百碗。他斷然回絕。

「唔會大量生產!我一定唔會再犯錯!」他絕不容犯下些許錯,縱使別人不追究,自己卻不敢須臾或忘。堅持遵循父法,不粗製濫造。09年父親因年邁身故。「我會盡自己能力細心做糕。咁樣做係為咗品質,亦係為咗啲客。更大嘅意義,係為咗阿爸。」他回憶中的父親,為人正直,扛起家庭和事業,勤懇堅忍,從未埋怨過辛苦。做人忠誠,對客童叟無欺,因而儲落大批熟客。

入夜,他開啟門口射燈,照着坤記的招牌,淡淡的糕香,歷五十年而不散,讓人念念不忘,有燈就有人,延續父親的精神。

撰文:孟惠良
攝影:關永浩

坤記糕品專家
地址:深水埗福華街115-117號北河商場地下十號鋪
電話:2360 0328
營業時間:7:30am-8pm
詳情: http://bit.ly/2QLfzLk

利用鰭片進行橫向式熱電元件散熱改善

為了解決研磨膏號數的問題,作者劉泓毅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利用鎳片上電鍍鈷薄膜作為擴散阻擋層且在Bi0.5Sb1.5Te3粉漿上添加0.05 wt.% Ag與0.02 wt.% APP於側向熱壓系統來製作橫向式熱電元件,電流輔助熱壓條件為溫度340℃、壓力137 MPa下熱壓10分鐘後,再以300A/cm2電流密度輔助熱壓5分鐘熱壓。 然而橫向式熱電元件會比縱向式熱電元件有一個致命的缺點是橫向式熱電元件的元件內部冷熱端溫差較低造成熱電元件的電性較差,結果顯示,在自然對流下量測12組橫向式熱電元件,元件熱源溫度控制於38 ℃,元件暴露於室溫環境為28 ℃,元件冷熱端溫差為0.8℃且電壓為32μV,由於冷熱端的低溫差造成元件電性太小,所

以必須對橫向式熱電元件進行散熱改善。且承接實驗室用散熱膏進行橫向式熱電元件熱改善,並在自然對流環境下量測,元件冷熱端溫差為1.0℃且電壓為37μV可發現利用熱輻射造成冷熱端溫差與輸出性能上升幅度不佳。 本研究也利用散熱鰭片讓橫向式熱電元件進行散熱改善,其原理為在熱電元件上增加與空氣的散熱面積,再藉由熱對流把元件上的熱帶走。由結果顯示,在鰭片為1公分,間距為2層熱電元件,並在自然對流環境下量測,元件冷熱端溫差為2.25℃且電壓為79μV可發現在自然對流環境下,利用熱對流造成冷熱端溫差與輸出性能上升幅度非常佳,可使元件的開路電壓上升2.47倍。

模型製作Q&A 高手關鍵100問!

為了解決研磨膏號數的問題,作者森慎二 這樣論述:

  ~針對製作模型常見的百大疑問提供專業解答~   思考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才能提升製作模型的技術!   歷經10年的進化,製作模型的工具種類越來越多樣,   實際前往模型用品店,發現工具琳瑯滿目,不知道要選購哪些工具較好?   另外,「簡易而輕鬆地製作模型」VS.「製造出完美成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層次,   本書透過100個專業問答,直指新手或資深模型玩家的盲點,   一舉解決似懂非懂的疑問!   .Q 如果使用硝基塗料,可以跟其他塗料混合使用嗎?   .Q 有推薦的鑷子款式嗎?   .Q 想知道如何刻出美麗的線條。   .Q 因接著劑溢出而弄髒零件,該如何補救?   .Q 用噴筆噴

上白色塗料後導致塗層過厚隆起。   .Q 模型筆有分為一根100日幣及超過1000日幣的款式,有何差異?   .Q 飛機座艙罩如何漂亮地分色塗裝?   .Q 想要製造出美麗而光澤的表面,該如何塗裝?   .Q 何謂掉漆、褪色、點狀入墨、沖刷效果?   .Q 想要替模型成品拍張美麗的照片,上傳社群或部落格,但都拍得不好。   .Q 模型比例依照類型而異,但為何會有1/43等不大不小的比例?   對100個關鍵問題的掌握程度,是模型高手的決勝點!   若你以職業模型師為志,絕對要看! 本書特色   ◎100個製作模型的快問精答。   ◎從「做出模型」躍升到「追求完美」的橋梁之書。   ◎圖文

對照,清楚呈現模型製作細節!

鏤空技法應用於陶瓷藝品之研究

為了解決研磨膏號數的問題,作者陳宥任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索陶土材料與鏤空技法的應用陶瓷藝品,探討土的性質與影響。利用文獻分析法,探討本創作之相關理論,依據陶瓷史並研讀與自我情感探索之相關文獻資料,以及陶藝創作,美學、藝術理論、造型研究等相關資料,建構出完整的學理基礎來加強論述的內涵與依據,再透過創作實踐法,結合學術理論與自身經歷,將創作過程加以記錄並分析,藉由相關藝術家在鏤空刻劃,線條造型等資料蒐集,進行「精神傳承」、「永恆的不變」、「夢想的延續」三系列的陶藝創作,並公開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