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手機回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環保署手機回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雅玲寫的 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中英對照) 和的 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回收廢手機,抽獎拿優惠! - TCnews慈善新聞網也說明:環保署 為促進資源循環,鼓勵民眾回收廢手機,自108年起訂定每年10月為手機回收月,108年回收2.3萬支,109年回收3.7萬支手機,民眾反映熱烈。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和群學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張添晉所指導 陳薏慈的 鎳資源物質流布分析與高值化循環利用之研究 (2021),提出環保署手機回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鎳、物質流布分析、高值化、循環利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王嘉男所指導 周佳蓉的 運用TRIZ方法改善公司資產之報廢管理 (2021),提出因為有 TRIZ方法、循環經濟、資產報廢的重點而找出了 環保署手機回收的解答。

最後網站環保署舉辦舊手機回收抽新機 - 漢聲廣播電台則補充:今年將延續舉辦回收抽新機活動,這次回收舊手機將有機會獲得iPhone、Samsung Galaxy、ASUS ZenFone等新型手機。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科長邱俊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環保署手機回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環保創藝 化廢為寶(中英對照)

為了解決環保署手機回收的問題,作者曾雅玲 這樣論述:

  盛大的回收資源化妝舞會,塑膠品、金屬、紙類、利樂包等主角輪番上場,   扮裝成創意無限的飾品、生活小物,或是聚小為大成創意藝術,有趣又實用。   A grand masquerade of recyclables featuring materials like plastic, metal, paper, tetra pak etc. taking its turn on stage to showcase the limitless potential of creative upcycling, from lifestyle handicrafts to creati

ve artworks which are interesting and practical.     慈濟志工愛地球、惜資源的心,透過規畫與設計,以高度藝術的方式呈現,理性與感性兼具,展現了用心與專業。   Our Tzu Chi volunteers’ love for planet are evident from the planning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ir artworks which is presented in a highly artistic manner whereby their attentiveness and

professionalism are reflected, while striking a good balance between emotionality and rationality.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葉欣誠   Professor Shin-Cheng Yeh, Research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慈濟志工將他人眼中的廢棄物,透過巧思升級再造成令人驚豔的作品,賦予廢棄物新的價值,

是令人激賞的創意呈現。   Tzu-Chi volunteers contribute their own creativity and turned the worthless trash into upcycled artworks. It’s inspiring to see the transformation!     ——小智研發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黃謙智   Mr. Arthur Huang, Co-founder & CEO of Miniwiz     翻開這本書,我們不免讚歎,慈濟環保志工化廢為寶的藝術與巧思,以及珍惜地球資源如寶藏的心意。

  As we flip through this book, it is hard not to commend on both the creativity of Tzu Ch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unteers and their cherishing thoughts on our planet’s resources as we get a glimpse of how they turn trash into precious artwork.     ——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 顏博文   Mr. Po-Wen Yen, CE

O of Taiwan 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

環保署手機回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6月22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o_8JUmAHpC4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email protected]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內地城鎮化去年首次超過60%,原來提及2035年達到75%的下一個目標不再強調,最新宣布的政策,是先把現存中小城市公共資源不足的短板補足。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產物,隨着今後生產模式的轉變,超大城市是否可持續發展成為疑問,北京和上海已經連續幾年出現人口減少,只要中央對中小城市提供醫療、教育等服務的撥款政策有所改變,逆城市化的趨勢,將會更加明顯。
內地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限制城市人口增長的,原因是農產品不足以養活城市人口,饑荒嚴重的時候,甚至要將大量的城市人口送到農村,隨着糧食價格提升和農業科技發達,農產品供應早已經不成問題,工業急速發展還吸引大量人口從農村到城市打工,目前人口超過千萬的城市已經有16個,北京、上海和重慶的人口更超過2000萬。

東方正論
港府向來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單是環保口號空喊多年而毫無成績,已可見一斑。分區回收玻璃樽計劃正是回收亂象的冰山一角,環保署不監不管,以致跨區搶收的違規行為不絕如縷。一節見則百節知,連回收玻璃樽也搞得一塌糊塗,人們還能指望港府搞好環保嗎?
政府目前批出三份玻璃管理合約,按港島離島、九龍及新界三區劃分,並由兩個承辦商負責,以免造成壟斷。惟制度再好也需監管配合,在環保署睜一眼閉一眼下,回收玻璃樽亂象叢生,原承辦港島及離島玻璃樽回收的承辦商,近期頻頻越界跨區到九龍搶生意,除了推出流動應用程式,宣傳在九龍區多個油站設玻璃樽回收站,又以私營回收服務合約為九龍區部分酒店回收玻璃樽。

蘋果頭條
全國人大常委上周六初審港版國安法後,罕有地昨日公佈本月28至30日再於北京召開人大常委會議,預期北京極大機會於該次會議通過惡法,但中央仍拒公開相關草案條文,亦拒公開諮詢,香港大律師公會批評,有關法案對港人有重大影響,質疑為何至今仍不公開罪行定義及具體惡法刑罰;民主派炮轟中央毫不尊重香港,質疑「咁有自信,點解咁耐都唔拎出嚟?」有時事評論員分析,中共為防節外生枝,故以快刀斬亂麻秘密立法,結果肯定是錯判形勢,引來更大震盪。
人大常委會昨公佈本月28至30日在北京再開會,雖然議程沒提及港版國安法草案,但有份審議的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表明,委員長會議有權臨時決定是否加入討論及表決,他又指前日公佈的立法說明已是大部份內容,只是未有交代條文細節。

星島社論
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周六剛結束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即決定,六月二十八(本周日)至三十日將舉行另一次全國人大常委會,預料今次會議將第二度審議《港區國安法》,並最後拍板通過。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及六個紀律部隊部門首長都表示,正籌備成立專職部門執行維護國安工作(見圖)。剛從北京返港的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表示,未知會議具體討論內容,不排除會臨時加入討論《港區國安法》,他又指,若常委會討論時認為《草案》內容已成熟,可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在月底的會議表決,毋須三審。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周開始審議的《港區國安法》,規定了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整個架構,包括由中央設立駐港國家安全公署,特區設立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律政司、警務處、法院都要有專門執行《港區國安法》的部門或人員。

經濟社評
政府1萬元現金發放計劃昨進行登記,大部分市民採取電子登記,冀能盡早收到錢。這次登記運作暢順快捷,跟港府與銀行事前做好協調安排,當局宜借鑑這次經驗,續與商界合作,透過科技推動智慧城市,並營造促消費氣氛,來提振經濟。
多家銀行和郵政局昨天特別開門,安排人手收表,也有逾200萬人選擇透過電子渠道登記,以便能在7月8日收到錢。
今次派錢的登記流程,比去年向合資格人士派4,000元快捷簡單,毋須一定要填表,可透過手機或網上輸入幾項個人資料便完成登記。港府明顯是汲取過往派錢甩漏多、行政成本高昂的教訓,今次與21間銀行達成協議,在電腦系統和其他方面作配合,務求讓整個流程運作順暢、便民和提升行政效率,令原先預留10億元的行政成本大減一半。

鎳資源物質流布分析與高值化循環利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環保署手機回收的問題,作者陳薏慈 這樣論述:

鎳具抗腐蝕、抗氧化及催化性,廣泛應用於電鍍及合金,然由於全球為達成淨零排放及碳中和目標,各國開始致力於發展電動車,使電動車電池中鎳需求大增。我國缺乏天然鎳礦,故大多向國外進口,而為確保產業所需鎳關鍵物料得以穩定供應,本研究針對鎳資源進行物質流布分析,並探討其循環現況及進行產業鏈與循環高值化分析,以掌握我國鎳之實際流動情形,並作為我國鎳資源循環發展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特定物質流布分析法,並透過蒐集政府及產業資訊,針對本研究之含鎳產品包括鎳氫電池、鋰電池、印刷電路板及多層陶瓷電容器,調查我國2020年鎳物質之流向及流量。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所界定之鎳物質於2020年總進

口量為18,485,272公斤;總出口量為90,734,597公斤;總製造量為46,265,836公斤;總銷售量為46,347,877公斤;總廢棄量為52,601,056公斤,而若可將全數含鎳廢棄物循環再利用,推估出高值化潛勢約為7億7千萬元,然於鎳需求大幅增加且供應不穩定之趨勢下,應加速鎳資源高值化循環利用發展,以確保鎳資源於未來供應無虞。

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

為了解決環保署手機回收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書挑戰電子業的「乾淨」神話,揭露晶片的黑暗面,讓我們看見高科技產業製造過程的全球化與電子廢棄物的跨國流通,如何在世界各地造成無數汙染與剝削,毒害環境與勞工健康。   全球化發展讓高科技產業得以將充滿毒害的製程轉移至工資較低、環境及勞工保護法令較為寬鬆的地區,並將有毒廢棄物輸出至窮國。這種先進國家對後進國家的剝削嚴重傷害當地環境與勞工權益,當地政府與企業亦時常成為幫兇。然而,全球化也提供契機,讓運動者得以進行跨國串聯,制定跨越國界的勞動與社會標準來協調各國政策,共同抵抗國際資本的施壓,阻絕產業界以低標準的勞動與環境規範創造競爭優勢的漏洞。   親身參與各國環境運動的作者群,透過美國、泰

國、印度、中國、蘇格蘭、墨西哥、中東歐、台灣、日本等地的案例,讓我們看見站在第一線「挑戰晶片」的抗爭先驅如何應戰、如何運用各種極具創意的行動策略達到運動目的。揭露種種不正義,並非只為歸罪咎責,而是要重新闡明公部門及產業所應負的責任,提供更加人性化且得以永續發展的替代方案。 主編者簡介 泰德.史密斯(Ted Smith)   美國矽谷毒物聯盟(SVTC)創辦人、前執行長暨資深策顧問,也是責任科技國際運動(ICRT)的共同創辦人與現任執行長。關注高科技產業污染問題長達三十餘年。 大衛.桑那菲(David Allan Sonnenfeld)   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林業科學學院(Coll

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社會學及環境政策教授。 大衛.佩洛(David N. Pellow)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長期關注社會不平等與環境衝突之間的關係,投身多場環境正義運動,同時也參與永續發展的全球政策框架制定。 譯者簡介 地球公民基金會   地球公民基金會是透過大眾募款成立的環境保護公益團體,2007年9月登記成立為地球公民協會,在此之前已累積約十年的環保運動經驗。2010年11月與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合併,由174位捐款人捐助基金並轉型為基金會。主要關注山林、水資源、工業污染、責任科技,以及花東永續

、廢核等議題。   地球公民基金會透過調查研究揭露環境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同時發行刊物、舉辦教育活動以壯大公民力量,期望能促進法令制度、政策、生活方式的改變,重建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建立永續的社會,善盡台灣做為「地球公民」的責任。 推薦序   我們為何挑戰晶片?/邱花妹 推薦序   會寫字真好/胡慕情 推薦序   夢醒時分:起身邁向友善科技/林名哲 推薦序   科技來自人性,人性會帶來災難/詹順貴 導讀     綠色矽島夢︰晶片製造的全球挑戰/杜文苓 中文版序 / Ted Smith 前言:科技大代誌 / Jim Hightower 致謝 1. 高科技世界中永續發展和環境

正義的探索 Ted Smith, David A. Sonnenfeld, and David N. Pellow 第一部  全球電子業 第一部導言 David A. Sonnenfeld 2.全球電子業的變動圖像:新經濟中的大量生產網絡 Boy Lüthje 3.半導體產業的職業健康 Joseph LaDou 4. 雙重危境:電子製造業中的性別與遷移 Anibel Ferus-Comelo 5. 「中國製造」:全球最快速成長經濟體的電子業勞工 梁寶霖、Sanjiv Pandita 6. 泰國電子業的企業社會責任 Tira Foran and David A. Sonnenfeld 7. 印

度的電子業勞工 Sanjiv Pandita 8. 走出幽谷,又蒙上陰霾?    ――中、東歐半導體工廠下的勞工與社區健康 Andrew Watterson 第二部  環境正義與勞動權 第二部導言 Andrew Watterson、張聖琳 9. 從草根到全球 ――矽谷毒物聯盟的劃時代成就︰推動高科技產業的企業可課責性及永續經營之    社會運動 Leslie A. Byster and Ted Smith 10. 為職業健康的奮戰:矽谷經驗 ――與阿曼達.霍爾斯的對談 Amanda Hawes with David N. Pellow 11. 兩個時代的移民工︰在矽谷的奮鬥與成功 David

N. Pellow and Glenna Matthews 12. 蘇格蘭格林諾克國家半導體分公司的員工健康:殺人的自由? James McCourt 13. 社區組織爭取勞動權、健康與環境品質︰美墨邊境的電視製造業 Connie García and Amelia Simpson 14. 墨西哥哈利斯科州:電子業的勞動權與職業健康 Raquel E. Partida Rocha 15. 打破矽的沉默:訴說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健康與環境影響 張聖琳、邱花妹、杜文苓 16. 人不如土︰受污染所害的前RCA工人全球抗爭追尋正義(台灣) 顧玉玲 17. 電子業工會化:尋找新策略 Robert St

eiert 第三部  電子廢棄物與生產者延伸責任 第三部導言 Leslie A. Byster、杜文苓 18. 電子產品的生命周期     ――從毒物氾濫到生態永續:擺脫毒性的輪迴 Leslie A. Byster and Ted Smith 19. 日本的高科技污染︰日益明顯的問題與替代方案 吉田文和 20. 高科技的骯髒小秘密︰電子廢棄物貿易的經濟與倫理 Jim Puckett 21. 高科技廢棄物堆積如山,被遺棄的生命:印度德里的電子廢棄物 Ravi Agarwal and Kishore Wankhade 22. 電子產品的生產者延伸責任引進美國 Chad Raphael and T

ed Smith 23.國際環境協定與資訊科技產業 Ken Geiser and Joel Tickner 24. 電器與電子類產品設計的改變︰瑞典與日本生產者延伸責任立法的效應 東條なお子 25.有毒的老兄(ToxicDude.com)︰戴爾電腦回收運動 David Wood and Robin Schneider 附錄A    環境正義原則 附錄B    矽谷電子製造業的社會和環境責任原則 附錄C    股東會決議案範本 附錄D     電腦回收運動原則聲明 附錄E    電子回收業者管理承諾 英文縮寫對照表 參考文獻 相關資源 作者簡介 推薦序    我們為何挑戰晶片? 邱花妹(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2013 年 12 月,全球最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大廠、年營收超過兩千億的日月光,偷排廢水汙染後勁溪,遭高雄市環保局裁罰,震撼台灣社會。日月光遭停工後,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後勁居民、大高雄總工會、高雄市產總、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同學,連袂在後勁溪畔召開記者會,要求日月光負責,且停工期間不得損害勞工權益。公民社會也持續發聲,要求市府嚴審復工、資訊公開、納入民間參與,呼籲日月光環境改善一次到位。   在地行動開展的同時,這波運動也出現了國際串聯。2014 年 2 月 12日,地球公民基金會在台北召開國際記者會,責任科技國際運動

網絡(ICRT)執行長泰德.史密斯(Ted Smith)透過 Skype 越洋連線,公布來自十八國五十個團體的連署,要求科技電子業負責任生產的環保團體與勞工組織,同聲譴責日月光的汙染行徑,並要求向日月光下單的品牌大廠負起供應鏈管理的責任,這波行動隨後得到蘋果、英特爾、美信(Maxim)的積極回應。這波國際串聯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得以成形,靠的正是《挑戰晶片》這本書的作者群自 2002 年成立的責任科技國際運動網絡。   透過參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地球公民協會,到 2011 年兩會合併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我有幸藉由這個國際網絡,連接在地與國際經驗,結識台灣與國際間為捍衛勞動權與環境正義、推動責任科技

而奮鬥不懈的行動者。我也因此得以參與本書的撰寫及促成中譯本的發行。我想藉由這篇文章,簡要說明本書作者群及台灣的運動夥伴們為何、如何「挑戰晶片」。   全球電子資本下的環境與勞動不正義   1981 年,美國矽谷爆發快捷半導體地下水汙染事件,聖荷西超過十萬戶居民的用水被曝於有害溶劑,社區居民與勞工健康受到影響。隔年,本書主編之一泰德.史密斯創辦矽谷毒物聯盟並出任執行長,與社區居民、勞工、律師、學者合作,揭露矽谷及半導體乾淨產業形象背後的黑暗面。   1980 年代,也是電子資本在全球劇烈地重整與再結構的時代。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全球電子產品市場快速擴張,各國競相模仿矽谷模式,提供優惠投資

環境、設置科學園區吸引電子資本,以加入這場逐漸為跨國品牌大廠控制技術與規格、掌握市場與利潤的國際分工。然而,電子產品日新月異,產品生命周期短,製程快速變化且使用上百種化學物質、金屬與有毒氣體,在「生產先行、風險再議」的市場法則下,其對環境、居民與勞工健康的影響缺乏審慎評估,各國的環境規範也跟不上其製程的快速變化。是以,這個產業對環境、社區居民與勞工健康所帶來的衝擊,隨著其產品在全球的生產、消費與丟棄,而蔓延到世界各地。這個失衡的經濟發展過程,觸發了本書作者群關注的問題︰全球電子業下的勞動權與環境不正義。   就環境不正義而言,科技電子業在全球的擴張,涉及其對土地、水資源(半導體需大量純水)、

能源與基礎設施(比如各國政府將公共資源投注於科學園區)的索求。同時,在電子產品的製造地及電子廢棄物拆解地,電子毒害則對生態環境、第一線工人與社區居民健康造成危害。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不管是汲取自然資源,或排放空汙、廢水、有毒廢棄物,電子產品的生產與廢棄,除了涉及產業將環境與健康成本外部化,其製造的環境惡果與健康危害常是不平等地分配到相對弱勢的族群身上。   為設置電子業製造基地,國家榨取掠奪農民的土地與水資源,使社區居民及農漁民賴以維生的環境遭到汙染;電子廢棄物便宜行事地從富國輸出至第三世界,在印度德里、中國貴嶼、北非的貧窮農村進行拆解;而日日暴露於工廠內有害物質的,絕對是第一線的基層

勞工而非科技業的中高階主管。   論及勞動權,我們發現,電子業的發展榮景竟以第一線勞工的健康與生命為代價。本書作者之一,長期研究半導體業的公衛學者拉度(Joseph LaDou)1980 年代即警告,半導體製程使其勞工系統性地暴露於有害的工作環境中。本書討論的個案,包括美國 IBM、蘇格蘭國家半導體、台灣 RCA(美國無線電公司)、泰國希捷科技等,以及近年爆發的南韓三星半導體工人集體罹患白血病,蘋果在中國外包廠商使用苯、正己烷危害勞工健康等案例,在在涉及電子產業製程使用了具生殖毒性、神經毒性、致癌性、免疫系統毒性的有害物質。此外,在資本全球化的情況下,從中國、印度到墨西哥,從亞洲到東歐,電子

業熱烈擁抱彈性化勞動力的僱用政策,使女性勞工、移工、中國農民工面臨惡劣的勞動條件與高壓管理。而電子產業界長期反工會的政策,更使得電子業勞工的勞動權益難以伸張。   全球與在地的倡議及行動   品牌大廠、電子大亨不成比例地取走多數利潤、累積財富,生態環境、社區居民與第一線工人也不合比例地承擔了全球電子業擴張所帶來的環境與社會惡果,這是勞動權與環境的不正義,這種失衡的發展也因此激發了各地受害居民與勞工、環境與勞工組織的行動與倡議。   投入這一波波行動的,是本書記錄的已故蘇格蘭半導體女工海倫.克拉克(Helen Clark)、聖荷西的家庭主婦蘿倫.羅絲(Lorraine Ross),人權律師

霍爾斯(Amanda Hawes),歐拉潘醫師(Dr.Orapan Metadilogkul),台灣的 RCA 受害工人等等。我們看到在各地為勞工與環境奮鬥不懈的組織工作者,與受害勞工、社區居民、律師、醫師及學者,透過草根組織與國際串聯、研究調查及媒體揭露、發動環境或勞工抗議乃至訴訟等方式,挑戰高科技毒害對社區居民、勞工及生態環境的傷害。這些在地與跨國的維權及倡議行動,要求電子業對受害工人與環境負責;停止以環境、社區居民與工人健康為代價的生產模式;捍衛公眾與工人知的權力,要求資訊透明化,特別是企業應停止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揭露影響工人與居民健康甚鉅的毒化物資訊。相關倡議也從預防原則及產品生命周期

的角度,要求企業完善化學品管理,從設計、從源頭移除有害物質,負起回收及處理電子廢棄物的責任。   各國與國際間挑戰晶片的力量,除了致力於揭露高科技的黑暗面、捍衛爭取受害居民與工人的權益,也分進合擊地透過無數倡議行動與政治遊說,促成個別國家環保法規或國際環境協定與規範的變革。最具影響力的改變,是本書論及的歐盟相關指令,包括 2003 年後陸續實施的「危害物質限用指令」(RoHS)、「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EEE)、「耗能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EuP)及「化學物質註冊、評估、授權及限制」(REACH)等。   此外,1980 年代以降,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處方促使各國政府為吸引資本、競相放寬國內

的勞動與環境標準,展開向下沉淪的競爭。同時間,掌握品牌與技術的跨國資本,透過層層外包與國際分工,迅速累積財富與影響力,卻不需對第三世界的環境與勞工負責。這個失衡的發展,促使國際公民社會採取對全球供應鏈施壓的運動策略。依循責任科技、生產者延伸責任(EPR)等原則,倡議行動者直接施壓品牌大廠,要求品牌商負起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責任,比如書中記錄的戴爾電腦回收運動。近年來我們看到,結合勞工與環保組織、受害居民、工人以及消費者的責任科技運動,更積極地採取要求品牌大廠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及完善供應鏈管理的行動策略。比如,2011 年富士康在中國的勞工連環跳,經勞工團體、學界一波波的調查揭露,並號召消費者採取抗議

行動後,逐步迫使蘋果電腦出面回應,包括首度公布供應鏈廠商名單、同意強化供應鏈廠管理等。   台灣版的挑戰晶片   挑戰電子毒害、倡議責任科技的運動,隨著科技電子產業在台灣的擴張,也激起一波波對抗運動。   在國家政策主導下,台灣在 1970 年代後期,選定號稱「高科技、低汙染」的資訊科技電子業為國家策略型產業,並複製矽谷模式在 1980 年成立新竹科學園區。1990 年代中期,隨著台灣成功地整合進國際分工,竹科的經濟表現使其贏得「東方矽谷」的名聲。但產業急速擴張後,其環境與社會後果也逐漸浮現。   1990 年代後期,竹科因快速擴張,接連發生半導體廠大火、廢水亂排事件。中時地方記者陳權

欣在 1997 年揭露竹科廢水污染千頃農田,開啟了台灣社會對電子污染的關注。隨後,在新竹公害防治協會、淨竹文教基金會等地方環保人士的施壓遊說下,竹科在 1998 年出版了第一本環境白皮書,並於隔年成立環境監督小組。大約同時期,RCA 桃園廠確認土壤與地下水遭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汙染,RCA 罹癌工人集結,在工傷協會等團體的協助下,展開了一場漫長、至今仍奮鬥中的運動。   本書收錄了 1990 年代後期至 2000 年代初期,RCA 受害工人的奮鬥過程,以及竹科附近居民與環保人士揭露、挑戰竹科環境汙染問題的努力。而本書出版後至今,台灣挑戰晶片的社會力量已經翻天覆地。整體而言,更多開發案、更多汙染

事證與爭議,刺激了對抗科學園區擴張與挑戰電子污染運動的出現。   首先,電子毒害與風險成為環境運動爭議的核心。民進黨主政時期,出身環保運動陣營的張國龍教授出任環保署長,他任內提名數位環保運動背景濃厚的學者、律師、運動者,出任 2005 至 2007 年間的環評委員,他們在中科三期的環評審查過程中,有機會深入檢視、評估其環境衝擊,並向社會大眾揭露。約同時期,一些重要汙染案例的出現,也有助於解構高科技低汙染的迷思,包括漁業署研究確認竹科廢水排放處的香山濕地牡蠣遭重金屬汙染;中科廢水導致灌溉用水導電度過高、農田鹽化;中科竹科附近的空氣遭到砷汙染;甲級飲用水水源霄裡溪遭華映、友達光電汙染等。在中科三

、四期等新開發案中,彰化雲林農漁民拒絕電子廢水汙染灌溉與漁業用水;在已受汙染的地方,霄裡溪、老街溪沿岸居民都無法接受光電廢水,在漫長的爭議後,促使友達朝向廢水零排放的方案努力。   其次,為服務電子資本、增設科學園區基地,政府圈地、搶水、迫遷,掠奪農漁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激起了近年反對新設科學園區基地的一波波運動,這些重要運動包括反中科三期、中科四期(含反相思寮迫遷、彰化溪州反中科四期搶水)、竹科宜蘭城南基地、竹科宜蘭紅柴林基地,乃至反苗栗縣政府主導的後龍科技園區(灣寶)、竹科竹南基地暨周邊特定區(大埔)等。   從草根組織到國際串聯,挑戰晶片的行動者投身不同形式的直接抗議行動,進行調查

與開記者會揭露、參與環評會議及環境監督小組或委員會、打環境訴訟,乃至投入訂定光電業及半導體業放流水管制標準,以及職業安全衛生法、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的修法行動。這些運動的積極行動者,包括全國性與地方專業環保人士、農民權益組織、律師及學者、受害居民與農漁民、學生,乃至獨立媒體工作者。這一波波運動捲入了數個活躍的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前身為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地球公民協會,2011 年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合併成立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看守台灣協會、彰化縣環保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運動過程也促成了一些新組織的誕生,比如后里農民,從組織自救會到正式成立台中縣后里鄉農業與環境保護協會,

已經為環境正義、為中科三期環評訴訟奮戰八年。義務投入中科三期、四期環評訴訟的律師,在 2010 年正式成立環境法律人協會。另一個顯著的特徵是,環境運動與農民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相遇、合作。科學園區擴張涉及圈地、搶水、空汙廢水汙染農漁產品的疑慮,這些問題與農漁民權益、永續農業的未來息息相關。因關注「農村再生條例」而於 2009 年初組成的「台灣農村陣線」,因此也成為這波運動的一支主力。   就勞動權而言,過去竹科員工對電子業生產製造可能帶來的環境與健康衝擊,乃至勞動權益問題多保持沉默。高科技公司的股票分紅制度與反工會氛圍,阻礙了員工對相關問題的關注與行動。隨著科技電子業勞動條件惡化,2008 年金

融風暴後,站出來抗議台積電裁員的前台積電員工,後來成為催生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的主力。這幾年,同樣關注電子業員工勞動權益的行動者,有為抗議 HTC 及洋華光電壓榨勞工及打壓工會,到電腦展或電子大廠的校園徵才活動抗議的高科技冷血青年;亦有個別行動者或團體加入國際間反血汗手機等種種行動。在台灣電子業的擴張過程中,追求環境正義與勞動權的運動多數時候分流,但在協助 RCA 受害工人的某些時刻,以及近來抗議日月光汙染的行動中,我們看到環境運動與勞工運動合作匯流。   責任科技,永續未來   本書是由無數受害者、環境與勞工組織者,以生命、運動經驗與知識的累積所合作完成的。我們期待,藉著此書中譯本的

出版,得以讓更多讀者理解到電子業的產業特性、在全球的發展路徑,以及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前線勞工、社區居民、拆解電子廢棄物的窮人、受害農漁民所處的艱難處境。惟有深刻理解這個發展過程所付出的環境與社會代價,才可能有更多人願意戮力以共,透過產品生命周期、預防原則、負責任地生產與消費等原則,追求可能的替代方案。在此,我誠摯將本書推薦給社會學、政治學、科技與社會研究、公衛、電機、光電等不同領域的學者與學生,以及高科技業界主管與員工、政府官員、環境與勞工運動的組織者。 前言 科技大代誌Jim Hightower 以汽車為例,自從亨利福特開始用大量生產的方式造車,這四個輪子的科技產物就在瞬間完全改變我們的地

理景觀、環境、經濟、文化、心理……,可以說我們的世界幾乎完全為之改觀。不管是好或壞,汽車創造了高速公路、購物中心、麥當勞、得來速銀行 ,甚至還有美國搖滾樂團「海灘男孩」! 然而,這段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真正要講的並不是科技如何持續進步的故事,而是多年來小人物對抗企業鉅子的事蹟。這些平凡的人企圖將高唱著「踏步、踏步、踏步」 進行曲大步向前邁進的科技力量導向人性化與民主化。例如,在密西根州的弗林特(Flint),浴血奮戰而不願屈服的汽車工人,他們在 1937 年發動英勇的靜坐罷工,爭取更好的收入與合理的待遇,不僅促使美國汽車工人聯合工會(United Auto Workers)成立,更帶入新的勞資

權力關係,提高所有美國人晉升中產階級的可能性。此外,還有那些科學家、環保人士,以及其他草根運動者,他們不斷地努力,追求更環保、更安全、更節省能源的汽車(包括推動汽車科技改革,讓汽車不再使用汽油、不再補貼石油公司,也不再有石油戰爭)。 這些願意對抗當權者並挑戰現況的草根反叛者是美國民主精神的根本,而我們當前更需要這種反叛精神。如今,另一波新科技席捲全球,它被包在小小的晶片裡(以及由其驅動的電腦),根本又迅速地改變我們的世界,然而就如同汽車工業,改變帶來的不盡然全是好事。 我必須承認,我跟很多人一樣,對千變萬化的高科技玩意上癮。雖然個人有一點點科技恐慌症,家裡甚至連門鈴都沒裝,但我的工作是完全「連

線」的。我是個經營網站(www.jimhightower.com)的盧德主義者 ,我從來都不懷疑科技的價值。

運用TRIZ方法改善公司資產之報廢管理

為了解決環保署手機回收的問題,作者周佳蓉 這樣論述:

資源永續利用已是為全球議題,故我國政府近年來十分重視廢棄物處理問題,除了促進事業產出之廢棄物應做好資源再利用,讓原本屬於要廢棄的物品可以延續生命,創造再利用及新的商業價值,更希冀能往循環經濟模式邁入,以促進資源循環有效運用,以利環境及經濟平衡之永續發展,本論文鑑於研究機關每年產出大量的報廢資產,而資產報廢作業流程尚待強化,故以減少機關資產報廢時價值損失,希望報廢資產不僅達成再利用外還能增加收入,也希冀藉由報廢流程問題分析,進而精進或革新報廢資產回收、變賣效益,以建構良好的報廢作業程序,同時透過分析國內公務機關及經濟部所屬事業資產相關法規,進而釐清研究機關內如何處理每年產出的報廢資產,進而提出

改善的策略。本研究透過TRIZ方法,分析本研究機關處理報廢資產的現況,瞭解報廢資產的相關作業流程,積極突破現今處理上的效益瓶頸,以獲取較高變賣利潤與再利用成效,本研究成果可供主管機關擬訂報廢資產處理之管理參考,更可作為其他經濟部事業提昇廢棄資產循環再利用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