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作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現代小說作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步釗寫的 一本讀懂中國文學史(增訂版) 和梁羽生的 梁羽生閑說《金瓶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聯 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班 陳宏銘所指導 黃勝豐的 蔡素芬小說之主題及藝術表現研究 (2011),提出現代小說作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蔡素芬、小說主題、小說藝術表現。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張堂錡所指導 疏淑貞的 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原鄉意識--以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為例 (2006),提出因為有 原鄉、心靈原鄉、文化原鄉、現代小說、終極關懷的重點而找出了 現代小說作家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現代小說作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本讀懂中國文學史(增訂版)

為了解決現代小說作家的問題,作者潘步釗 這樣論述: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下》   閱讀文學經典,是學習做人處世,欣賞世間美好事物的開始。了解中國文學史,就是讓你進入文學世界的一扇大門。   知人而論世,了解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學,絕不能抽離時代發展,只憑文本想像。對文學史的基本了解,是學習中國文學最重要的第一步。   潘步釗,元朗裘錦秋中學校長,對中國語文、文學教育有着深厚經驗。他整理零碎史料,歸納華夏三千年;並經是次修訂,增補文學知識,為你寫出這本簡明易懂的中國文學史。   只要你有志於了解中國文學,感受古人寫作的真情意趣,請翻閱本書,翻開從先秦到清代,中國古典文學發展的

第一頁。  

現代小說作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閱讀素養即戰力:跨越古今文學,提升閱讀與寫作力的30堂故事課」介紹

訪問作者:高詩佳

內容簡介:
閱讀素養與寫作引導「雙軌並進」的經典導讀書
一舉收納30則古今名著的說故事玲瓏盒
教你在3C時代擁有第4C(creativity)的法寶

  透過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與警世寓言、現代經典等作品,引領年輕學子進入故事的想像世界。

  現今入學測驗的國文考題不斷強調「閱讀素養」的重要,趨向從「生活經驗」中擷取,注重「想像力」、「創意」及寫作技巧,這是拿高分的關鍵,也是學生學習中文時必須掌握的要訣。另外,當前職場上閱讀力與寫作力的應用與需求,關鍵也在能否精采的說出好故事。然而要讀得深刻、寫得精采,十分需要好老師的帶領引導。

  本書由此出發,旨在協助讀者從「閱讀故事」開始,能夠「發掘創意」、提高「觀察力」,進而來學習寫作,強調「讀故事」與「寫故事」並重,讀寫不可偏廢,這是一本專為年輕學子打造,閱讀素養與寫作引導「雙軌並進」的一本書。

  從「經典小說」入手,作為學習閱讀的文本。擷取古今文學大家的精彩段落,循序漸進步入故事的核心,以啟發、帶動思考和創造力。好的故事總離不開濃厚的寓言性質,每段故事都有如寓言般能啟發人心、反映人性,這本《閱讀素養即戰力》不僅適合學生閱讀,對於想要提昇人生智慧的成人,也是相當好的讀本。
作者簡介:高詩佳
  東吳中文研究所碩士。語文教育書籍暢銷作家,於兩岸皆有著作。《國語日報:中學生報》「讀寓言,學寫作」、「閱讀素養即戰力」、「古文觀止學寫作」、「社群微寫作」、《未來少年》「高詩佳創意作文」、《幼獅文藝》「學測作文輕鬆學」等專欄執筆。中文閱讀與寫作、繪本故事專業講師、文學獎評審。曾獲邀至台北詩歌節、台大電機所、清華大學、東吳大學師培中心、東海大學、台北市立圖書館、台中國文科輔導團、《幼獅文藝》寫作班、《聯合報》作文教室、「張曼娟小學堂」等上百所學校團體演講、授課及師資培訓。

作者粉絲頁: 高詩佳遇見.文字

粉絲頁: 印刻文學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蔡素芬小說之主題及藝術表現研究

為了解決現代小說作家的問題,作者黃勝豐 這樣論述:

蔡素芬是八0年代台灣現代小說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台灣女性作家。她出版的一系列小說作品,屢獲國內各項文學大獎。至目前為止,依序出版過《六分之一劇》、《告別孤寂》、《鹽田兒女》、《姐妹書》、《橄欖樹》,《台北車站》、《燭光盛宴》共七部小說。包括長篇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三部。其主題多元,內涵多以探討人性、社會寫實為出發點,刻畫人物,表達情慾的真實,呈現人性的多樣面與衝突。用淡淡的悲苦筆調,關懷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由於2009年10月出版的《燭光盛宴》,距離上一部2000年5月出版的《台北車站》,相距九年多之久,在主題及藝術表現上有很大的轉變。故本研究將前六本作品歸納為早期小說,而將

近年出版的《燭光盛宴》獨立出來,歸為近期小說。以相關的小說美學與鑑賞理論,分析其主題與藝術表現。本論文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文獻探討、研究範圍與限制。以文本分析法和資料蒐集法,期望達到以下的研究目的:一、瞭解蔡素芬的成長背景、個人的文藝特質、小說創作的歷程、文學編選與評論的經驗等,來分析其寫作風格。二、分別就蔡素芬早期、近期的小說作品,以多元的角度來探究其主題。三、以小說中的情節、敘事、人物、意象、語言等面向,欣賞小說作品的藝術表現。 第二章〈蔡素芬的成長背景及其文學歷程〉,就蔡素芬的成長背景、文學歷程(包含創作、編選與評論等部分)、文藝啟蒙等

層面,探討其寫作風格。 第三章〈早期小說的主題〉,分別以蔡素芬2000年以前的六部小說作品:初試啼聲之作 -- 《六分之一劇》、《告別孤寂》; 時空變遷下的家庭與愛情 -- 《鹽田兒女》、《橄欖樹》; 異地的生活體驗 -- 《姐妹書》; 都會人物、場景的描繪--《台北車站》。探討以上幾部小說主題的異同與內涵。 第四章〈近期小說的主題〉,以隔了許久才推出的長篇小說《燭光盛宴》為文本,分析小說情節中的離散、聚合、遷徙的鄉愁,兩代的親情與愛情等。從人物的對話、內心的獨白,情節的安排與穿插等,探討本書的主題。 第五章〈小說的藝術表現〉,從美學鑑賞的角度,研究蔡素芬一系列作品中的情節結

構、敘事技巧、主角與配角的人物安排、事物的隱喻與物的象徵、語言風格與修辭美感等藝術表現。 第六章〈結論〉,綜合前五章的研究心得,精簡地歸納蔡素芬小說的主題、藝術表現與文學價值。

梁羽生閑說《金瓶梅》

為了解決現代小說作家的問題,作者梁羽生 這樣論述:

作為明代“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因有大量性描寫的內容,書一問世,即備受爭議。近代以降,人們逐�正視它的價值,除《紅樓夢》與它的繼承關系外,魯迅、毛澤東也都先後推崇《金瓶梅》對“世情”的“洞達”。一代“武俠大師”梁羽生更是在小說創作“封筆”後,轉而以持續五百多天的專欄,對《金瓶梅》進行摘錄評點。梁羽生晚年授意香港報人孫立川重新審校,都為此書,乃初次問世的梁氏遺著。書中糅合了現代文學評論著作與古代眉批回評的方式,旁征博引,剖析精當,勾勒出《金瓶梅》文本內外的大干世界,時時顯現出梁羽生的過人史識與文學情懷。繼魯迅、毛澤東之後,梁羽生在世道人心上多有闡發,從《金瓶梅》導讀的香艷外衣下,發出“閑說

”人情物理的智慧聲音。 梁羽生(一九二四——二○○九),本名陳文統,生于廣西蒙山,世代書香門第,熟讀古文,擅于對聯。少年時,拜史學家簡又文教授為師。抗戰勝利後,人廣州嶺南大學,攻讀國際經濟專業。畢業後進人香港《新晚報》擔任副刊編輯,一九四九年定居香港,任職《大公報》。 從小喜歡看武俠小說,文史造詣頗深,涉足文壇後,曾用“梁慧如”、“馮瑜寧”等筆名發表過多篇散文、文藝評論和文史隨筆,也曾用“陳魯”筆名寫評論中國象棋的文章。一九五四年,由于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的一場公開比武,造成香港社會的轟動,《新晚報》便商請梁羽生撰寫武俠小說在報上發表,第一部《龍虎斗京華》刊出後,大受讀者喜愛

,遂開始于他的武俠小說創作生涯。從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八四年間,共有三十五部武俠作品問世,總字數達一千多萬字,被譽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梁羽生擅長在武俠小說中滲入中國詩文藝術,融和文學、歷史、詩詞、聯語于一爐,充分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觀。自認《萍蹤俠影錄》、《女帝奇英傳》、《雲海玉弓緣》三書為其代表作,而其它作品如《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等,也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散文作品則有︰《筆不花》、《筆劍書》、《筆花六照》、《名聯觀止》等。 “武俠”下崗,“天下第一奇書”開談——代序 前言(開場白) 天下第一奇書 舌送丁香口便開 人皆好之 人皆惡之 休愛綠鬢美朱顏 評說潘

金蓮、武大 第一大淫婦的出場 紅顏禍水是耶非 送銀子也送綠帽 著緊處錐扎不動 烏鴉怎配鸞鳳對 炫耀小金蓮 潘金蓮的心理分析 潘金蓮與武松之關系剖析 初會武松 武松低頭 金蓮起意 一雙眼只看著武松 接受嫂嫂厚意 生受嫂嫂了 並不堅持避嫌 早有預謀撩叔叔 金蓮勸酒 武松‧金蓮‧武大的“三角關系” 情挑武松 武松的心理分析 道德觀念的束縛 片面要求守婦道 怕老婆的可憐相 色令智昏 武松要說的話 籬牢犬不入 搠不出來 潘金蓮的潑辣 罵武松做喬家公 變得邪惡有其緣由 小說主要角色的登場 潘金蓮初遇西門慶 姣婆遇著脂粉客 西門慶其人 被王婆撞見 吊起來賣 她家自有親老公 心事一猜便著 王婆自道“德行” 潘

驢鄧小閑 為西門慶定計 有七分光了 戲捏三寸金蓮 淫媒的典型 鄆哥撞入王婆家 大耳刮子打出去 繞彎嘲他是烏龜 想要捉奸又沒主意 西門慶躲入床底 提醒奸夫打丈夫 武大嚇妻反促其死 王婆定計害武大 謀害親夫 “鴆殺武大”之後的文學描寫 叫著他那名兒罵 背親夫和你情偷 武松寄家書 眾和尚酥成一塊 偷听白晝宣淫 打鼓錯拿徒弟手 西門慶的妻妾 從《水滸傳》脫出 與《水滸》的異同 訪問鄆哥 武松告狀 有理無錢莫進來 知縣的“理” 打死李外傳 西門慶行賄 拷打武松 誣他分錢不均 東平府覆審 好官也要枉法徇情 李瓶兒的登場及其故事之展開 西門慶設宴慶祝 李瓶兒派人送禮 李瓶兒身世 李瓶兒與潘金蓮的比較 西門慶

的狐朋狗友 西門慶的一班傍友 傍友典型應伯爵 貼錢丈夫嫖妓女 傍友的食相 偷妓女東西 …… 一代新武俠小說宗師梁羽生先生于今年1月22日夜溘然辭世,他留下了35部武俠小說及數以百萬言的文史隨筆、聯話棋話,這些文字創作是他六十多年來每日爬格子的結晶,也是他留給中國文學界與新聞界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梁羽生先生的終身職業是報社編輯,業余身份則是作家。他的職業習慣決定了他的作品大都以連載的方式發表在報刊上,譬如古今聯話、棋賽評述、讀書筆記等。十幾年來,我成為其武俠小說之外的其他作品的責任編輯。2006年年底,他到香港參加活動時中風,之後就返回澳洲于療養院養病。

羅孚、張初、鄺健行、楊健思等諸多友好均建議應著手整理及編輯梁先生—些還未成書的作品。幾年前,常從梁羽生游,就听他說過80年代中曾在香港《商報》上寫了一年多的專欄,是評《金瓶梅》的。去年中,終于在天地塵封的檔案資料中找到了這批剪報,但卻發現少了一些篇幅,遂托楊健思女史找人幫忙,去圖書館的舊報堆中影印補齊了資料,凡506篇。梁羽生文叢編委會征得了梁羽生先生的同意,決定由我接手編輯這本著作。 自1986年元旦起,梁羽生先生以“時集之”的筆名在香港《商報》上開設了“摘錄評點《金瓶梅》”的專欄文章,每日一篇,開始時每篇約五百字,上有香港女畫家高寶配合內文的《金瓶梅》連環插圖。大約到了第178篇

(1986年6月30日)則開始沒有了高寶的配圖,自7月1日起,每篇篇幅增至700字左右,至1987年5月96日全部連載完畢。合計總字數有32萬字左右。眾所周知,梁羽生先生的新武俠小說系列的創作活動自1954年1月20日起至1983年8月宣布封筆止,其後他只寫些散文、隨筆、聯話等。1986年6月,他正式由《大公報》退休,同年9月,移民澳洲悉尼。可以說,這是梁先生寫于香港與澳洲兩地的著作,雖以逐日一篇寫作,但全書以《金瓶梅》為主,一氣呵成,也算是他龐大著作系列中的唯——部評論古典小說的研究著作。梁先生以武俠小說鳴于世,創作是他的擅長。按照筆者的解讀,新武俠小說乃屬中國傳統小說之源流的蛻變。我們也看

過一些當代作家如王蒙、李國文有評點古典小說之書問世。但他們都是現代小說作家,切入角度及見地應有不同。梁先生撰此著作,倘有可比較者,或以台灣歷史小說家高陽研讀《紅樓夢》庶幾相近也。因而,為了更好地讓讀者了解梁羽生先生的文學修養及獨特的見解,本文將從兩大部分對此書的內容作一個介紹。 《金瓶梅》是誕生于明代萬歷年間的古典長篇小說,因書中有大量的性描寫內容,甫問世即被目為“淫書”。梁羽生在評盧、時就指它為“人皆好之,人皆惡之”之書,數百多年來, 《金瓶梅》被視為“天下第一奇書”,有多個手抄本傳世。 現存最早的《金瓶梅》木刻本為明代萬歷乙巳年梓行的《新刻金瓶梅詞話》,這是1932年在

中國山西省發現的,到目前為止,萬歷刊的《金瓶梅詞話》傳世的僅有四種︰其一為上述此本,原為北平圖書館收藏,後移存美國國會圖書館,今歸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其二為1941年在日本日光山輪王寺發現的慈眼堂天海藏本;其三為1962年在日本山口縣發現的棲息堂德山毛利藏本;其四為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收藏的《金瓶梅詞話》殘本,前三種均可稱為完本(嚴格而言是“近于完本”)。京都大學藏本分為上、中、下三卷,是1917年(丁巳年)在妻術直良寄贈京大圖書館的藏經書院舊物《普陀洛山志》的書頁中,發現有褙紙數百枚,檢查後竟是《金瓶梅》,遂將之裝訂成書。但當時誰也不曾注意這本殘本。直至1932年中國山西發現《金瓶梅》刻本

時,人們才知道, 《金瓶梅》曾梓行于世。我負笈京大時,曾為研讀這部殘本而將之與上述三種刊刻本作了一個比較,始發覺現存的三部半刻本應都是出于同一刊本,即萬歷乙巳刊本。 ……

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原鄉意識--以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為例

為了解決現代小說作家的問題,作者疏淑貞 這樣論述:

第一章是研究動機、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等。第二章、從飲食生活、季節景物、色調…不同角度,分別比較魯迅的魯鎮、沈從文的湘西鳳凰、老舍的北京、張愛玲的上海。沈從文與老舍對故鄉色彩的描述並不多,對故鄉實景實物的描寫卻是甜美而豐盛的;魯迅與張愛玲對故鄉實物實景書寫的分量比不上前二者,卻在故鄉色彩的著墨上用力甚深。古樸的紹興、清新的鎮筸、歷史文化的北京、都會的上海,這是作家心中的永恆。第三章先從晦暗的角度分析作家沉鬱的心靈原鄉,這可能是禮教宗法束縛、或是苦難迷信桎梏、或是昏聵現實…形成的庸貧原鄉;也可能是吃人的、蕭索的、壓抑的、受宰制的原鄉,又或者是物化異化衝擊、城鄉衝突絕望失望激盪、大我小我交疊而成的

愚弱原鄉。第四章作家心目中所眷戀的原鄉不全是美好的,但確乎有其馨香豐美的一面。這是童話與神話、理性與自然、理想與現實、純厚含蓄而令人嚮往的原鄉;這令人耽溺、愛戀、情牽而又眷戀的原鄉;或者是烽火情愛的原鄉。老舍關心的是文化內涵、魯迅關心的是國民「思想」體質、張愛玲關心的是女性精神的渴望、沈從文關心的是純美天性的追尋。沈從文以浪漫清新的筆調在嚴肅的原鄉意識中運鏡,老舍以笑中帶淚、幽默又嚴肅的態度審視北平文化,他們都成功的刻劃了原鄉。第五章本章回歸到原鄉最原始的「根性」為討論的方向,也就是從原鄉中具體的外在事物-節慶、人物、語言、生活…等方向探討,以梳理或建構出他(她)們不同的原鄉情。無論是記憶或在

異地遙想中的原鄉,都可能有着荒涼孤寂的成分,也有暖而「靈性」的層面。所以第六章從「靈性」原鄉的建構與比較中,可以看到作家對自然原鄉「返璞歸真」的渴望、市民原鄉的內心掙扎、文化原鄉的再造工程,以及在新舊交替時代中眾人對自己原鄉文化有了重新檢視與再思考的機會。結論:老舍用道地的京語寫對北平人事物的種種,流露很深的北平文化意識;沈從文輕柔寫意的筆調,道出湘西淳厚的民風;魯迅灰暗蕭索的原鄉中有更深刻的國民性刻畫;張愛玲在蒼涼的筆調中描繪出都會男女的迷魅情戀。他們各自從自己的原鄉出發,從地理的原鄉到心靈的原鄉,他們都有很深的懷鄉情以及對家鄉人事物的終極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