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資源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特教資源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aneNelsen寫的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篇 撕下診斷標籤,幫助孩子面對日常挑戰,培養韌性、負責與適應力 和林靜容的 餅乾男孩:一個自閉兒的成長歷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中榮民總醫院全球資訊網也說明:網路掛號 · 看診進度 · 衛教及用藥資訊 · 就醫指南 · 交通指南 · 健康檢查.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好書屋 和哈佛人所出版 。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幼兒保育系 張嘉紓所指導 盧嘉瑩的 大肌肉活動對幼兒身體動作之學習成效 -以學前融合班為例 (2021),提出特教資源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肌肉活動、學習成效、特殊幼兒、教學歷程、融合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楊憲明所指導 劉美琪的 中南部地區國中階段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現況與困擾 (2013),提出因為有 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工作困擾的重點而找出了 特教資源網的解答。

最後網站幼兒園行政理論與實務 - 第 82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資源網,民國102年7月31日,取自:http:// kidedu.ntpc.edu.tw/files/11-1000-83.php ... 特幼課網站,民國96年10月1日,取自:http://spc.tn.edu.tw 貳 82 幼兒園行政理論與實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特教資源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篇 撕下診斷標籤,幫助孩子面對日常挑戰,培養韌性、負責與適應力

為了解決特教資源網的問題,作者JaneNelsen 這樣論述: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經典叢書系列, 為「特殊需求兒童」推出第一本振奮人心的教養指南! 協助父母、師長制定長遠的教養方式,溫和且堅定回應特殊兒的需求, 幫助孩子發揮自身潛能,擁有快樂、充實的人生!     全球數以百萬計的父母應用「正向教養」育兒,幫助孩子在充滿愛和鼓勵的環境下成長。簡.尼爾森博士延續阿德勒心理學的精神,偕同兩位在特殊教育、兒童和家庭領域工作數十年的專家,攜手為特殊兒家庭和教師提供明確的方針,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潛力發揮自己,超越診斷標籤!     ★正向教養的視角:所有孩子都在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追求歸屬

感和價值感的需求。特殊兒家庭的父母可能會說:「但是我的孩子不一樣!」不可否認,過動、注意力不足、自閉症、發展遲緩、感官和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或肢體障礙等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要面臨的挫折和挑戰,確實比一般孩子來得多且艱難,而他們的父母所要承擔的責任和壓力也無比沉重。但「正向教養」秉持一貫理念,帶領我們以嶄新視野看待孩子的「問題行為」,提供清晰的觀點和實用有效的方法,鼓勵父母採取溫和堅定、互相尊重的態度,正面迎向孩子每天高度挑戰的種種,並相信,即使是大家眼中「不一樣的孩子」,仍然可以透過父母和師長正確的引導,成長為一個自信、快樂,並能在人際關係、工作和生活中成功的人。     ★拋掉診斷標

籤,正確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訊息密碼   特殊兒時常被父母、師長看作「與一般孩子不一樣」,而許多孩子一旦被貼上「特殊需求」的標籤後,家長們則變得過度關心、抱著愧歉教導孩子,而將憐憫、同情的心態投射在他們身上,不知不覺過度幫助他們,而忽略了特殊兒有其「獨特性」與「貢獻力」的需求,這些做法不但沒有效果,還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及安全感。本書教你分辨孩子的「無辜行為」及「錯誤行為」,正確回應孩子的需求:     ☐唐氏症的孩子,反覆打斷正在講電話的媽媽,想博取媽媽的注意。   ☐溝通障礙的孩子,常拒絕學校的圍圈活動,執拗地往反方向行動。   ☐過動症的孩子,經常突發地在上課中講話,甚

至伸腳絆倒新同學、傷害他人。   ☐當爸媽出遠門,自閉症的孩子便開始孤僻,撲倒在地上,久久哭泣。     孩童們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或自暴自棄……一些錯誤行為,看起來就像無辜行為,家長們到底該如何分辨?本書提供「錯誤行為目的」量表,讓你正確判斷孩子的舉動,回應孩子背後的訊息密碼,使用正向並有效果的教養工具。     ★八個長篇案例,實用的正向教養工具,明確解析特殊兒的行為   本書涵蓋八個篇章的特殊兒童長篇案例,敘述父母遇到的教養難題,並藉由案例中特殊兒的行為,深入淺出地解析其背後的需求;除此之外,各章節納入工具列表,輔助家長及教師調整自身的教養方式,消除親子之

間的慣性拉鋸,提供適度的教養處方,例如:積極暫停、修復錯誤的3R原則、懲罰4R理論、家庭會議……等多種教養工具,協助解決孩童錯誤的行為。     ★閱讀本書,你可以瞭解……   ☐如何讓孩子適應創傷或殘疾,同時仍然教他們盡力而為。   ☐回應孩子難以表達的憤怒,尤其當某種程度的憤怒可能合理時。   ☐幫助孩子融入社會,並與同齡人互動。   ☐教育對任務掙扎的特殊兒童,同理他們的處境。   ☐增強孩子的歸屬感與重要性。     本書不是在治癒特殊兒童,也不是為了緩解孩子的特殊症狀,而是提醒父母和師長:相信每個孩子的潛力、欣賞孩子的氣質;鼓勵孩子積極解決難題,並

提供他們做出貢獻的機會;深層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陪伴孩子面對不可避免的挫折感,適時表達同理、關懷、彌補、傾聽的行為;幫助孩子學習寶貴的社交和重要的技能,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正向教養」告訴你,即使是特殊兒,也渴望在家庭和團體中被理解、被認同、被接納,甚至學習做出對社會有益的事,從中獲得歸屬感,並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呼籲父母以鼓勵取代懲罰,與特殊需求的孩子互相尊重、同理,建立深厚且愉快的合作關係!   本書特色     1.提供明確的觀點和正向教養工具,適合家有0~8歲左右特殊需求兒童的父母,或投入特殊教育領域的老師、社工師、心理師們閱讀,

學習積極有效的方法,應用在特殊兒的教育和輔導上。   2.「正向教養」系列叢書共出版22冊,以16種語言發行60國,全球銷售逾600萬冊。   3.作者簡.尼爾森為阿德勒學派教養權威、美國風行40年的「正向教養」創始人。   4.台灣首位獲美國PDA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導師及講師──姚以婷專文導讀、審訂。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崇建/作家、親子教育家、台灣青少年協進會前理事長   林育君/特殊教育DIY創辦人   花媽卓惠珠/亞斯教母、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臉書部落格版主   姚以婷/美國正向

教養協會國際顧問和認證導師、中華亞洲阿德勒心理諮商暨應用協會理事長、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奕君/樹德科技大學資源教室輔導員、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學校和早期教育講師、中華亞洲阿德勒心理諮商暨應用協會監事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各界好評     「身為一個人的完整存在,並不會因為孩子的特殊障礙,而自我設限,打了折扣。特殊需求孩子需要改變,卻也需要耗費更多時間。因此,選擇正向教養,以全新的觀點來看待,將讓這些孩子擁有對自己負責的權利與機會。」──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家中或班上有

特殊需求者的父母或老師,這本書無疑將成為你我的指南針,指引我們運用正向教養來面對教養或教導上的難題;更將 『礙』化作勇氣,讓我們懂得『先』照顧自己之後,方能帶著愛與能量來和孩子產生連結、重建關係。」──陳奕君/樹德科技大學 資源教室輔導員、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學校和早期教育講師、中華亞洲阿德勒心理諮商暨應用協會監事     「在和善且堅定的正向態度下,培養孩子尊重自己與尊重世界的正向人格。成人,往往是教養的最重要關鍵。透過此書深入學理與做法,轉化我們原生家庭教養的負向慣性,許孩子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我對自己溺愛兒子、幫他找藉口、

低估他的能力感到內疚,此外,我沒有把他跟我其他的孩子『一視同仁』,我在不知不覺中相信他真的有『特殊』需求,但其實他需要的和其他孩子是一樣的──擁有歸屬感和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閱讀這本書使我意識到,我幾乎沒有問過兒子:『你有什麼感受?』而我現在已經改變作法,經常問他了。這種對於自閉症的誤解確實存在,我們家每天都在與其拉扯。我們不認為『自閉症』是降低他溝通互動能力的原因,但無論如何,我兒子都不該成為這場拔河比賽的犧牲品。這本書邀請我們想像孩子在三十年後成人的光景。在完成這個練習後,我檢視自己的願望:『我想要什麼?』這本書說出了我的願望:『我希望他擁有歸屬感,並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我無法『控制』

自閉症,我也無法為不是我的未來做任何的承諾。不過我現在就可以努力實現這些願望,確保我的兒子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知道有人愛他並願意傾聽他。這無法用『溺愛』或『為他找藉口』的方式做到,而必須透過『鼓勵』,讓他尋求幫助、挑戰自己的極限,對他能做到的事提高標準,以及給他無條件的愛來實現──不因為他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而是因為他是我的孩子。」──艾蜜.阿扎諾博士(Amy Azano, Ph.D.)/維吉尼亞大學克里教育學院教授     「這是一個給父母和老師的最佳資源⋯⋯為理解孩子的行為及其所傳達的潛在訊息,提供了重要的指南。它是一套非常振奮人心的工具,可以透過將行為轉化成更清晰、更直接

的溝通,來引導出孩子表現最好的特質。這本書將能幫助正在照顧特殊需求兒童的父母和老師,為其充滿挑戰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和諧和撫慰。」──黛博拉.赫茲伯格(Deborah Herzberg)/學校心理師     「正向教養提供我們看待孩子行為的新視野。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論你是專業人士或父母,特殊兒表現的某些行為和『錯誤行為』是無辜的。我們認識到這些造成家人之間拉鋸和困擾的行為,其實是孩子障礙的一部分。有了這些知識,再加上正向教養的工具,我們將能對孩子有更深的理解,從而減少拉鋸。」──希爾德.普萊斯萊文(Hilde Price-Levine)/臨床社工師     「我很高興終於有人做對

了!市面上有許多書探討如何分辨孩子是否有特殊需求,但卻很少有書提供範例和工具來幫助父母和老師處理困難的情況。當我在序言中讀到你們說:『很多人只想管好這些孩子,而不是理解他們』時,我簡直都快跳起來了。我愛這本書!」──金.狄龍(Kim Dillon)/北卡羅萊納州羅利市親職教育家     「這本書非常出色⋯⋯作者們對特殊兒童的內心世界極為敏銳,提出能適應並尊重每個孩子的干預手段,他們也尊重學習正向教養技巧來成長的大人。儘管本書所介紹的概念具有專業性和教育性,任何父母和老師還是能夠輕易地理解,也能順利運用、解釋這些概念。」──南希.蘭姆博士(Nancy Lamb, Ph.D)/心理學家

    「『正向教養』和『兒童中心學說』(child-centered)的方法直觀、有效、具同情心且『以大腦為基礎』──著重於提高社交情感能力,並解決所有特殊需求兒童的社交行為挑戰。」──大衛.W.威利(David W. Willis)/美國兒科學會醫師     「在從事四十年照顧特殊兒童的工作後,能找到一本認為該把每個孩子都視為具有成功潛能的人──尤其是特殊兒童──的書,相當令人耳目一新。本書以孩子的強項做為發展基礎,提出許多令人振奮的方法,加上具有清晰的架構和實用的工具,相信一定能成為父母汲取資訊和鼓勵的來源。」──瑪麗.賈明.馬奎爾(Mary Jamin Maguire)/

臨床社工師     「作為一名教育學教授,我總是向未來的教師強調這個觀念──亦即所有的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不論對錯,都有其內在邏輯。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先去發掘這個邏輯,再幫助孩子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是,它認同所有的孩子都有這種內在邏輯,並在幫助孩子改變錯誤行為的過程中,鼓勵父母打開所有的感官傾聽。在個人的層次上,閱讀本書提醒我如何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提升自我。我非常推薦這本書。」──彼得.R.特克爾博士(Peter R. Thacker, Ph.D)/波特蘭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本書的前提是──所有人類都有感受「歸屬感」,和與他人建立連結的需要。有特

殊需求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我們經常對他們有錯誤的認知,進而對孩子的潛能認識失真。當我們有能力感並受人重視,我們都會對自己感覺更好,孩子也一樣。這本書提醒我們將眼光放遠──所有的孩子都值得知道自己被愛,並且認為自己是重要的;再者,他們有能力為他人的生活帶來快樂和意義。」──琳達.多茲韋勒(Linda Dorzweiler)/克拉克馬斯縣兒童委員會「贏在起跑點」(Head Start)計畫副主任     「本書內容實用、相關、有效,為父母提供觀點與指導。對於照顧特殊兒童的專業人員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諾科納.佩維霍迪(Nocona Pewewardy)/波特蘭州立大學社會工作學

院助理教授     「本書所提供的知識和故事的可讀性很高。作者們邀請讀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運用。」──黛比.斯特德曼(Debbie Stedman)/「贏在起跑點」計劃教師     「本書為父母提供一系列的策略來加強親子關係,同時在子女出現『挑戰行為』時,以更積極的態度與之互動。收錄於本書中的故事,都是強有力且具啟發性的日常經驗,讓我們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並使用正確的工具來解決孩子的需求。」──大衛·艾倫博士(David Allen, Ph.D)/波特蘭州立大學

大肌肉活動對幼兒身體動作之學習成效 -以學前融合班為例

為了解決特教資源網的問題,作者盧嘉瑩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學前混齡融合班大肌肉活動介入,對特殊幼兒粗大動作之學習成效與教保服務人員之教學歷程。學習成效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A-B-C設計並採用PGMQS為評量工具,每週課程設計由研究者依據幼兒大肌肉活動當週表現設計下週活動教案,並請專家小組審核後執行。研究個案為三位不同障別特殊幼兒,在參與大肌肉活動10週後個案粗大動作品質之變化,利用視覺分析、效果值分析及GOOGLE表單進行資料處理做為學習成效之結果。而教保服務人員教學歷程採用行動研究法,在執行大肌肉活動過程中研究者進行每週教學省思與個案紀錄,透過不斷的發現問題-診斷問題-擬定教學計劃-選擇方法與分析資料-省思與結論之循環,介入10週結束後將

蒐集到的資料教學省思、個案觀察紀錄為教學歷程之結果。結果一、本研究個案在大肌肉活動介入10週後,從效果值分析顯示具有效果並從三角驗證結果顯示對於個案身體動作表現有助益。二、透過研究者的教學省思內容,建議教保人員在設計教案時依據幼兒表現及興趣隨時調整教學策略,並以遊戲方式進行為佳。建議未來研究可擴大研究對象人數、障礙類別。

餅乾男孩:一個自閉兒的成長歷程

為了解決特教資源網的問題,作者林靜容 這樣論述:

該如何挑選幼兒園?小學轉銜階段如何安排?家有自閉兒該考慮生老二嗎?如何幫助其他手足面對自閉症?如何挑選適合的餐廳?照顧各個家庭成員的需求?如何提升自閉兒的語言和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的兒子出生時模樣清秀,除了身形較小之外,其他和一般嬰兒沒什麼不同。但這個嬰孩四個月大時出現異常抖動,被診斷為癲癇患者。孩子經過持續復健,終在一歲七個月時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正當作者以為孩子的狀況會漸入佳境,他卻在兩歲時被醫生鑑定孩子為自閉症患者。   讓人震驚的打擊一度使得作者失去希望,但對她來說,放棄孩子比接受孩子的殘缺要更加困難,篤信上帝的她相信只要自己拚命對抗自閉症,上帝必定會照顧這個孩子的生命和未來。因

此作者和家人一起從震驚到接受事實,共同面對這個天生不完美的孩子。   但是「自閉症是什麼?」「早期療育和特殊教育又是什麼?」這些接踵而來的疑惑讓作者不時感到徬徨與無助。試了許多治療方式,但成效往往令人沮喪。此外,自閉兒招致的異樣眼光和不平等對待,也讓作者淬鍊出面對困境的韌性,也因此她願意與有相同處境的家庭分享她和孩子一路走來的歷程。   作者忠實記錄在孩子每個階段面臨到的難題、心情和解決對策,希望給有同樣遭遇的家長實用的建議和正向鼓勵,也期許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了解自閉兒。 本書特色:   這是一趟看似苦難,卻包含著無限祝福的旅程  家有自閉兒的父母,可從中得到積極面對的樂觀態度  讀者可藉由本

書認識自閉症,給予特殊兒童更多關懷! 作者簡介 林靜容   曾任職於銀行證券業,目前在大專院校教授財金相關課程。自從老大兩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生活重心和步調便完全改變,大部分的心力和時間都花在育兒和關注特教領域。現在她不僅持續在家修特教學分,更在生活周遭搭建起特教人力資源網,和需要的朋友共享。

中南部地區國中階段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現況與困擾

為了解決特教資源網的問題,作者劉美琪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中南部地區國中階段巡迴輔導教師工作之現況與困擾。研究對象為中南部地區,包含雲林縣、南投縣、彰化縣、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以及屏東縣等七縣市,共42所國中,114位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本研究使用自編問卷「中南部地區國中階段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擾調查問卷」做為研究工具。回收問卷共101份,回收率為88%,有效問卷率達100%。運用描述統計了解不分類巡迴教師們之工作現況,並以變異數分析與雪費法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與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們工作困擾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行政支援工作現況 校內巡迴人員編制以3位教師最多;課表排定優先順序以接受服務之校方先安排最多;

特教宣導主要由接受校方負責;縣市教育局處室定期辦理巡迴輔導教師專業成長研習或工作坊但場次不足;學校與縣市教育局處之溝通管道良好;有六成左右之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仍需接任行政。二、教學工作現況 教學方式有六成教師使用抽離方式上課,七成教師於平常上課時間進行外加或抽離;半數以上教師之總節數為13~17節,每週每校平均節數以8節以上最多。教師多在固定地點任課,以圖書館最多。兩成到四成左右之巡迴教師未被提供教學設備與教科書。有半數教師進行教學時使用跨年級分組。三、評量工作現況 到校服務之方式有高達九成教師使用直接服務;個別化教育計畫撰寫主要由巡迴輔導教師負責;僅少數學校有訂定回歸標準但有半數學校採納

特教評量成績。五成的巡迴教師無需負責鑑定評量工作。四、交通工作現況 有四成教師有被提供誤餐費,近八成教師未被提供相關保險。教師平均花費30分鐘到1小時往返服務學校間,交通工具以自用汽車最多。五、其他相關工作現況 巡迴教師與普通班教師、特教學生之家長以及學校皆保持良好聯繫。八成左右反應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之異動率過高,平均1~3年就有教師調動,特教學生人數變動之出現率偏低;半數學校由同一位教師固定服務。六、中南部地區國中階段不同人員編制、不同巡迴輔導年資、有無兼任行政、是否跨階段服務之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在「行政支援困擾」、「教學困擾」、「評量困擾」、「交通困擾」與「其他相關困擾」皆未達顯著差異

。七、中南部地區國中階段不同教學總年資之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在「教學困擾」、「評量困擾」與「其他相關困擾」層面有顯著差異。不同特殊教育相關專業背景教師在「教學困擾」、「評量困擾」與「交通困擾」層面達顯著差異。不同服務總校數之教師在所有層面皆達顯著差異。不同服務學生總人數之教師在「教學困擾」、「評量困擾」 以及「其他相關困擾」層面達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