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溯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慶豹寫的 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 和李維琨的 溯洄:明清畫史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主流出版社 和上海書畫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哲學研究所 黃崇修所指導 施中陽的 周敦頤定靜工夫之醫學應用 —以朱丹溪援儒入醫策略為視野 (2021),提出溯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鬱症防治、朱丹溪、周敦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余昭玟所指導 楊巧惠的 鍾怡雯散文感官美學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鍾怡雯、散文、感官、美學、通感的重點而找出了 溯洄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溯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

為了解決溯洄的問題,作者曾慶豹 這樣論述:

世界是人人有分的, 革命決不是一種特殊的事業,而是普通人都應當盡的天職, 無論何人,各有他的環境,都可以憑著自己的力量來改造, 所以人人都可以參加革命的事功,都是革命的一份子。   耶穌說「我的國並不屬於世上的國」,那麼基督徒對社會問題可以置身事外嗎?   教會如何深切反省,使自身也加入革命之列?   教會成了西方帝國主義的伙伴,並且不能推卸產生這種後果的責任?   20世紀上半葉,基督教在中國呈現出相當多元的面貌,有「民間的基督教」、也有「革命的基督教」;後者在知識精英、學生青年甚至左傾分子當中,發生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可惜這些帶有「解放神學意味的漢語神學」卻未被認真梳理過。   

《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為我們改寫了世界神學史的順序,比拉丁美洲更早的是,激進的漢語神學在其現實中已形成了革命的相關主題,並刻畫出一個無產者或革命家的耶穌形象。   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但只要它是對的、是善的,   我們就要堅持到底,   哪怕是別人嘲笑或認為不可能。   《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作者所主張的經世思想,即以社會改造為其回應福音信仰的思想和行動,他認為晚近引入的「公共神學」,譯作「經世神學」更佳。   本書介紹自1901-1950年一系列真實感人的革命愛國故事,從清末揭開序幕、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開啟民主共和

新紀元,到民國初年五四運動新思潮、五卅慘案反帝國主義、日本基督教社會主義發展、友愛經濟學、馬克思社會主義、日本侵華戰爭、「新中國」共產主義、西學墨源、民族主義、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唯物主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殖民時代等,從歷史角度來看,增添了教科書之外的閱讀視角。   書中九位主角皆是參與當代經世與革命的核心人物,包括清末日知會愛國領袖劉靜庵、展現強烈社會批判風格的王治心、為弱勢奔走的美國華德教授、晚年令人惋惜的日本社會運動家賀川豐彥、以本色化教會為使命的沈嗣莊、耶穌主義宣傳家張仕章、「走向革命」的解放神學家吳雷川、普世主義「黑夜的守護者」吳耀宗、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批評家朱維之等

。我們看到從信仰角度來看,啟發了基督徒對參與社會的關懷,為耶穌所做旨在實現社會制度改革之圖,以此來使人真正獲得幸福。   人是上帝的兒女,人格有無限的價值與尊嚴;   人應當是自由人,而不是奴隸;   人應當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作者詳加引述吳雷川的「經世之旨」,從國家的經濟制度、社會制度下手,對於具改革精神、關懷社會的行動實踐者,這是一本絕對不能錯過的理論實務兼具的好書! 本書特色   ●一本劃時代探討經世神學(公共神學)的書籍,集30萬字大成,文獻資料詳實,精彩論述   ●多篇內容是科技部計劃成果,業經學術單位通過匿名審查   ●收錄諸多重要且未曾刊載的史料,包括賀川豐彥與胡適

對話的未刊稿等。 推薦序文   如果說《約瑟和他的兄弟們》、《紅星與十字架》兩書是對國共兩黨與基督教之關係的「溯游」,慶豹的新作《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似乎是進一步「溯洄」中國現代思想的生成,而其中最主要的關注,顯然是救亡圖存的時代所注定的「革命」和「解放」。——楊慧林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如果說「革命」是本書歷史人物的共同口號,「救亡」則是其激進神學的核心。劉靜庵的「謀革命以救國」也是民國時期眾多激進神學家的心聲。在他們眼中,革命的基督教是救國之秘方良藥。此說回應了清末新政時期的救亡呼聲,也是對廿世紀20年代非基督教運動的反擊,更體現了基督徒精英

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連 曦博士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      在現代世界體系理論的加持下,曾慶豹就「基督教遭遇中華現代性」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敘事,並對於以往將基督教置於科學和民族主義對立面的陳舊論述進行了有力的反駁。——唐文明博士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

溯洄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希望大家能喜歡

周敦頤定靜工夫之醫學應用 —以朱丹溪援儒入醫策略為視野

為了解決溯洄的問題,作者施中陽 這樣論述: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現代人患鬱症的機率也在增加,鬱症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家庭結構也隨之發生改變。隨著社會發展人口流動性加大,家庭環境的穩定性受到很大挑戰,家庭環境隨著社會發生著劇烈變化,傳統意義上的家庭觀念逐漸淡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們生活環境的變化。元朝朱丹溪認為:五志之火,因七情而生……宜以人事制之,非藥石能療,須診察由以平之。認為各種疾病多起於鬱,他把鬱病分為氣鬱、濕鬱、熱鬱、痰鬱、血鬱、食鬱,認為鬱病病因不外情志內傷、六淫外感、飲食失節。當臟腑氣血等內環境紊亂時,又影響到人體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如善恐、易怒等。那麼防治鬱症就成了重中之重。周敦頤提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的

方法,也就是將中正仁義之理定之於心,使人的一切行為舉止都以「中正仁義」為標準,讓人心歸於靜,無欲而有主,從而能夠應對事物之變,且不會被外界的物欲之「動」所蒙蔽和浸染,以靜制動,從而達到人體不受到外界的影響達到「定」的狀態。

溯洄:明清畫史研究

為了解決溯洄的問題,作者李維琨 這樣論述:

本書內容涉及到中國書畫研究諸多前沿領域,系李維琨先生新的研究成果,是作者幾十年研究功力的體現和集大成。談及的內容廣泛且具有深度。從明代宮廷畫院制度到文人繪畫,從青藤白陽到海派繪畫,從近代書畫鑒藏史到墓葬美術……無一不蘊含著作者對於中國書畫研究的思考。   本書注重古代書畫作品的真偽、斷代定位與藝術風格分析,同時又密切聯繫與作品相關的社會背景,由淺入深、博引旁征地從當時政治、哲學、文學等思潮中尋繹藝術風格演變的歷史依據。 叢書總序 王立翔 明宮未設畫院緣由之初步考察 唐寅山水圖式表微 仇英設色畫論略——從《吳郡丹青志》的仇英小傳談起 “青藤白陽”與明代寫意花鳥畫 從徐渭藝術看“

書畫本同” “書畫本同”再思考——徐渭畫的書寫性考辨 陳洪綬評傳 “南陳北崔”與晚明人物畫 老蓮甲申後未成仁緣由考——兼論陳洪綬最後歲月(1643—1652) 董其昌考訂小楷《黃庭經》 香光讀倪:解構疏筆山水圖式 畫史上的“同能”與“獨詣” ——從清初王翬與惲壽平之交誼談起 借色顯真:王原祁設色山水述論 中國山水畫的詞語與語法——從《小中現大冊》談起 從盈尺小幅到《小中現大》——談“縮臨本”兼及“趙題他人畫”的《洞庭東山圖》 寂寥廓江天 幽棲南山岑——讀元代錢選的《浮玉山居圖》卷 趙孟頫與水墨畫傳統——兼及中國畫“以墨代色”的問題 重讀趙孟頫的《蘭亭》題跋 林良與明代疏筆劃風 臥游山水 晤對古

人——館藏李流芳《吳中十景圖》冊賞析 書本無法立象盡意——讀八大山人《行書節錄盤穀序軸》 唐墓壁畫中的山水圖式——兼及美術考古對於鑒定學的意義 絲路梵相:達瑪溝出土的于闐古寺壁畫 《十王圖》劄記 海派散論 論海上畫派的結社活動 張蔥玉與古書畫鑒定學 “盜寶案”與古畫鑒定——讀黃賓虹《故宮審畫錄》 吳湖帆和他的收藏圈朋友 跋

鍾怡雯散文感官美學研究

為了解決溯洄的問題,作者楊巧惠 這樣論述:

  鍾怡雯(1969-)以各大文學獎常勝軍之姿崛起於二十世紀末的臺灣文壇,她出生於馬來西亞,高中畢業後即離開家鄉,負笈來臺求學,在臺灣逐步開啟屬於自己的文學之路。其寫作技巧精湛,書寫題材創變,獨特風格引領文界潮流,被視為可當作臺灣女性散文之範本,於當代女性散文的創作脈絡中佔有一席之地。鍾怡雯因感覺特別靈敏,擅長刻畫感官經驗,透過慧眼敏銳的觀察力及心靈細膩的感受力,馳騁豐沛的想像力,使用眼、耳、鼻、舌、身等感官體驗捕捉與描繪生活點滴,妙筆摹寫「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外在身體五覺以及內在心靈感官「心」所造成的「意覺」,凝鍊出自己匠心獨具的創作方式。本論文旨在深究鍾怡雯散

文中的感官美學書寫特色,第一章敘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第二章探索其成長背景與生命歷程,從中梳理對其散文中感官美學書寫的影響;第三章考察「五覺」通感之旅,闡釋其筆下豐贍的通感美學意蘊;第四章勾勒感官書寫網絡,縷析「虛實交感」的神祕美學與「物我互感」的生活美學;第五章從鍾怡雯感官美學書寫的藝術成就總結她在臺灣散文史上的意義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