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層地震餘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國立中正大學 地震研究所 温士忠所指導 賴佳男的 2017年竹山地區群震之發震機制探討 (2021),提出淺層地震餘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竹山地區、群震、流體擴散、發震機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張文彥所指導 劉晏余的 利用反射震測探討花蓮海岸平原之地下構造 (2020),提出因為有 反射震測、2018花蓮地震、米崙斷層、花蓮海岸平原的重點而找出了 淺層地震餘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淺層地震餘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淺層地震餘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2017年竹山地區群震之發震機制探討

為了解決淺層地震餘震的問題,作者賴佳男 這樣論述:

台灣地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碰撞交界處,位於造山帶前端的西部山麓之下,地震活動頻繁。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活動都是淺層地震,必須考慮高潛勢地震災害。本研究針對2017年11月南投竹山地區的兩起群震事件(11日及22日),對其震源深度及位置分布特性,進行發震機制以及地下構造探討。 此兩起事件持續時間分別為一天以及四天,期間釋放了數百餘次小地震,而最大地震規模達到 5.5。震源分布經過HypoDD重新定位後的結果表示,兩起震群事件都具有垂直的地震分布,震央位置都集中在同一區域,分布半徑約2.5公里,且深度分布皆在10-20公里的範圍內,規模最大的地震深度也都在15公里左右。在計算應力方向

時得到的最佳解的摩擦係數,相較於其他地震也有較低趨勢(在此低摩擦係數認為是高孔隙水壓的表現)。另外,透過 3D 速度模型重新解釋地震事件,本研究可以對於這些地震群相關的活動結構進行成像。同時,我們還分析了這些地震群的震源機制並進行了應力反演。結果表明,這些地震群活動劇烈且持續時間短,並且分別在東西方向和西北方向的顯著線條上以左右橫向走滑事件為主。本研究透過庫倫應力差值與地震分布來檢視設計的模型是否可信,並透過正應力差值來觀察孔隙壓力的變化。另外,我們還觀察到,該地區發生的大多數地震在 Vp/Vs 比值方面表現出相當大的梯度變化。除了利用正應力差值的變化,本研究未來將嘗試利用FMT(focal

mechanism tomography)將其轉成孔隙水壓的方式,來觀察其分佈變化,並與前者作比較。 由於碰撞仍然活躍,這種壓縮產生的微地震可能與由斜滑斷層觸發的E-W 或 NW-SE 先期存在的斷層有關。因此,研究結果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台灣西南部麓山帶下的發震結構,而且可以為正確評估都會區地震危險性分析提供關鍵信息。

利用反射震測探討花蓮海岸平原之地下構造

為了解決淺層地震餘震的問題,作者劉晏余 這樣論述:

台灣東部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之交界處,地震活動頻率高,而位於花蓮海岸平原的米崙斷層在2018年2月6日發生Mw6.4的地震,發生地表錯動造成嚴重災情。2018年地震發生後,此區域做了許多研究;從GPS與DInSAR同震變形觀測結果顯示有兩處地盤抬升,分別為米崙台地及吉安光華地區,從餘震分布及其層析成像,發現兩條東西向高速岩體上升到接近地表,從海底地形與地震發生位置可以推測米崙斷層為被動觸發而活動。本研究在花蓮海岸平原使用震盪震源車及240波道震測系統,進行高解析反射震測,野外施測參數為震源間距16公尺、測站間距4公尺、頻寬範圍30-160Hz,相較於探油震測有更佳的解析度。野外震測隊於

2019年與2020年分別布設6條及3條測線,分別位於七星潭及吉安地區,每條測線長度約2~4公里,紀錄時間2秒,經資料處理後可得深度約為3公里。結果顯示七星潭測線可看見測線東邊米崙台地地下構造為背斜構造,在西邊北埔平原(機場)則地層呈水平,二者交界處顯現出明顯的斷層邊界,相同位置可能有兩條斷層;包括西傾的「縱谷斷層」及東傾的「米崙斷層」。吉安地區測線可看出 在200公尺以下地層明顯隆起的現象。根據震測結果,可以推論在米崙台地及吉安區都有隆起的背斜構造,可能為地震發生時向南破裂,能量當遇到東西向障礙,遂引發隆起,造成米崙隆起及吉安光華隆起。